切换到宽版
  • 2038阅读
  • 9回复

[世界遗产]2019年预备名单新增项目汇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9-07-09
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新增
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Badain Jaran Desert—Towers of Sand and Lakes)
类型:自然遗产
符合世界遗产的标准:
(vii)绝妙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和美学价值的地区。
(viii)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生命记载和地貌演变中的重要地质过程或显著的地质或地貌特征。
巴丹吉林是我国第二大沙漠,面积4.43万平方公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系列提名地遗产区的总面积为7043.6平方公里,缓冲区总面积为6836.81平方公里。包括四个片区:巴丹吉林巨型沙丘、海森楚鲁、额日布盖峡谷、曼德拉山。

贵州三叠纪化石遗址群(Guizhou Triassic Fossil Sites)
类型:自然遗产
符合世界遗产的标准:
(viii)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生命记载和地貌演变中的重要地质过程或显著的地质或地貌特征。
贵州三叠纪化石遗址群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遗产区面积19.97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62.46平方公里,共82.43平方公里,包括四部分:
①盘县动物群,位于六盘水市盘州市,遗产区面积6.18平方公里,缓冲区17.57平方公里。
②兴义动物群(乌沙),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遗产区面积5.85平方公里,缓冲区13.14平方公里。贵州龙化石分布在兴义市乌沙镇和义龙新区顶效镇绿荫村,地层内蕴含三叠纪“贵州龙动物群”距今约2.3亿年,乌沙镇含有双壳类、菊石、海百合、腕足类、牙形类等多门类化石生物群。
③兴义动物群(顶效),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遗产区面积1.18平方公里,缓冲区2.38平方公里。顶效镇绿荫村发现胡氏贵州龙化石。
④关岭生物群,位于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遗产区面积6.76平方公里,缓冲区29.37平方公里。关岭生物群位于关岭县新铺乡,形成于距今约2.2亿年的晚三叠纪时期,完好保存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等,并伴生有多门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的珍稀生物群。对研究三叠纪海洋生物复苏、海洋生物演化和辐射、古海洋动物地理区系以及研究古海洋环境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贵州黄果树风景名胜区(Huangguoshu Scenic Area)
类型:复合遗产
符合世界遗产的标准:
(v)是传统人类居住地、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 ( 或几种 ) 文化或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当它面临不可逆变化的影响而变得脆弱。
(vii)绝妙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和美学价值的地区。
(viii)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生命记载和地貌演变中的重要地质过程或显著的地质或地貌特征。
包括: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含黄果树瀑布、滴水滩瀑布、高荡古村) ,格凸河风景名胜区以及屯堡风景名胜区(云山屯-本寨古村、鲍家屯水利系统、天台山古寺)。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新增
国家文物局关于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函
文物保函〔2019〕250号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文物局、江西省文物局、湖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办公室:
原湖北省文物局等九家单位共同报送的《关于申请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请示》(鄂文物文〔2017〕32号)收悉。经研究,我局意见如下:
一、同意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二、请你厅(局)督促并指导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文物行政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我局《关于印发〈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规程(试行)〉的通知》(文物保函〔2013〕1595号)的规定和要求,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做好“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
(一)进一步深化“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研究,充分挖掘遗产突出普遍价值,深化比较分析,强化真实性、完整性论证,为准确选择并充分论证适用标准提供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不断充实申遗文本,完善相关图纸。应特别关注涉及历史疆域问题的相关表述,做到客观严谨,避免引起争议。
(二)进一步推动“万里茶道”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强化跨区域、跨部门协调合作和统筹规划,从文化线路整体保护的角度,按照统一的原则和标准,加强基础工作,针对沿途相关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展必要的保护修缮工程,提升阐释和展示水平,严格控制周边建设活动,切实维护好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进一步加强“万里茶道”保护和申遗的国际合作,通过与蒙古、俄罗斯两国文物保护管理部门、考古科研机构和相关协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跨国联合申遗行动,深化与两国间的文明交流互鉴,加快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实现文物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专此函。
“中-蒙-俄万里茶道”是古代中国、蒙古、俄国之间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是继古代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该线路南起中国南方的山地产茶区,经水陆交替运输北上,经汉口、张家口集散转运,过库伦后一直延伸至古代中俄边境茶叶通商口岸城市恰克图完成交易,而后辗转销往西伯利亚、莫斯科、圣彼得堡和欧洲,干线总长14000 余公里,沟通了亚洲大陆南北方向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核心区域,并延伸至中亚和东欧等地区。万里茶道的要素构成复杂、管理机制多元、活态发展特征显著,遗产辨析和保护管理需要不断突破既有文物保护体系的经验,具有技术发展和创新潜力。“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是支撑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文化举措,复兴万里茶道对中、蒙、俄的文化交往、商贸往来和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一近代全球化商贸主题类遗产在中国文化遗产体系中具有稀缺性,对各遗产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复兴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国家文物局关于将“济南泉·城文化景观”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函
文物保函〔2019〕303号
山东省文物局:
你局《关于呈报“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材料的请示》(鲁文发〔2016〕189号)收悉。经研究,我局意见如下:
一、同意将“济南泉·城文化景观”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二、请你局督促并指导地方人民政府和文物行政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我局《关于印发〈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规程(试行)〉的通知》(文物保函〔2013〕1595号)的规定和要求,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做好“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工作:
(一)加强“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基础研究。应进一步斟酌“泉城文化景观”与“古城冷泉利用系统”的关系,明确申报主题。同时结合泉水成因和泉水导蓄系统原理,从独特的水资源利用传统的延续,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等角度,进一步挖掘并深入阐述“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
(二)充实完善申遗文本。进一步研究泉水与其周边景观环境、公共空间的有机联系,科学认定遗产要素,仔细推敲各要素间的组合逻辑;深化全球范围内同类型文化遗产对比分析,强化真实性、完整性论证,为准确选择并充分论证适用标准提供有力支撑。对于部分真实性、完整性存疑的遗产点,应慎重纳入申遗范畴。
(三)加强遗产保护管理基础工作,在做好日常保养维护的基础上,开展必要的保护修缮工程,提升阐释和展示水平,严格控制周边建设活动,切实维护好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环境整治工程应避免过度园林化、景观化倾向。
(四)重点关注城市建设与开发、环境变化、自然灾害、旅游压力,以及泉水自然补水能力逐渐降低等威胁“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的各类问题,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实现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和发展。
(五)加强宣传,积极建立“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与各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与互动,扩大社会参与,为进一步做好遗产保护管理奠定扎实工作基础。
(六)应保证泉水系统数据和管理的科学性,建议对现有人工补水措施的数据进行准确记录与分析,制定人工补水的限制条件和指标体系;将“回灌补源”措施与海绵城市改造结合,将历阳湖等下渗区域作为城市雨水的集中收纳区,逐步取消人工灌水的干预方式;同时组织专业机构对“回灌补源”措施对泉水系统的影响进行评估。
专此函。
“济南泉·城文化景观”以泉为基础,在岩溶地下水系统冷泉集中出露环境中形成,起源于公元3世纪,发展于公元8-11世纪、成型于公元12世纪,繁荣于公元16-19世纪。它是济南聚落发展的过程中基于济南岩溶水系统冷泉集中出露所形成的特殊泉水环境,经过人与环境的长期互动和演进而最终形成的独特大型聚落冷泉人工利用循环体系。“济南泉·城文化景观”集“导蓄”结合的城市水利系统、丰富多样的泉水利用模式、具有地域特色的泉水生活传统、寄情泉水的文化审美与表达于一体,是济南古城生成与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是济南古城历史空间格局形成的重要基础,更是济南泉水文化孕育发展的重要载体。“济南泉·城文化景观”涵盖了泉水、泉水公共空间、泉水街巷、泉水园林、泉水宅院、泉水寺庙、人工水道、人工湖泊、人工渠系、水闸及城墙共计10类89处遗产要素点。充分代表了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聚落泉水资源利用体系的独一类型,凸显了济南人民水环境治理与利用的高度智慧,对今天人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国家文物局关于将“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函
文物保函〔2019〕322号
浙江省文物局:
你局《关于推荐“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请示》(浙文物发〔2017〕26号)收悉。经研究,我局意见如下:
一、同意将“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二、请你局督促并指导地方人民政府和文物行政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我局《关于印发〈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规程(试行)〉的通知》(文物保函〔2013〕1595号)的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做好“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工作。
(一)加强“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基础研究。考虑到“潮”是一种自然现象,虽与海塘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但难以作为遗产构成要素进行申报,也难以对其施以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建议进一步论证该项目的申报主体和类型,研究将古代海塘防御体系作为建筑型文化遗产进行申报的可行性。
(二)充实完善申遗文本,深化全球范围内同类型文化遗产对比分析。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声明应突出筑塘传统和工程技术两个方面,并通过加强对海塘管理制度、体系的论述,充分说明这一国家巨型工程管理体系和成就。针对部分遗址应补充必要的考古调查资料。
(三)进一步深化对由主塘、备塘、备塘河、横塘和护塘地等构成的立体防御体系完整性的研究和论述。同时完善申报世界遗产的选点标准和逻辑,按照世界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要求,科学遴选申报对象。
(四)加强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完善相关法规、规划,健全保护管理机构;在做好日常保养维护的基础上,开展必要的保护修缮工程,提升遗产阐释和展示水平。此外,应进一步明确遗产区划边界,严格控制区划内建设活动;对占压遗址的违章建筑,应依法清理。
(五)加强宣传,积极建立与各利益相关群体的联系与互动,扩大社会参与,为进一步做好遗产保护管理奠定扎实工作基础。同时加强观潮游客管理,确保遗产和游客安全。
(六)根据“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并强化跨领域、跨部门的遗产保护管理协调机制。
专此函。
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位于浙江省海宁市南的钱塘江河段、滨河地带,分布范围11052.3 公顷,由海宁段海塘纵深防御体系(总长约32公里)及海塘管理机构、潮及潮文化史迹、乾隆南巡史迹五部分价值载体、15处遗产要素构成。遗产核心是自唐代起修葺至今并仍捍卫着钱塘江北岸的海宁海塘体系和人类与之博弈千年之久却又无法不叹服于其自然伟力的的钱塘江潮。海塘纵深防御体系是人类与“海”争地的直接见证;钱塘江潮是文化景观形成的缘起和动因,并因之产生了观潮、祭潮、镇潮等民俗以及与钱塘江潮相关的诗词书画等,是支撑所有价值的自然基础。海塘修筑管理机构则是国家海塘建设制度的产物,体现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潮文化史迹综合体现了海宁地区因海潮而产生的独特民俗信仰,包括对潮神的崇拜祭祀、通过巫术镇潮、观潮等。乾隆南巡史迹也是清代帝王重视海宁海塘建设的结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这些景观要素从不同方面共同支撑了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的整体价值,价值载体构成完整,保存真实,能够体现文化景观的代表性价值。尤其是在钱塘江现存海塘中,海宁海塘纵深防御体系遗产要素最为完整,保存长度最长,古海塘持续利用至今的典范。

国家文物局关于将石峁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函
文物保函〔2019〕380号
陕西省文物局:
你局《关于将石峁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请示》(陕文物字〔2018〕204号)收悉。经研究,我局意见如下:
一、同意将石峁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二、请你局督促并指导地方人民政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我局《关于印发〈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规程(试行)〉的通知》(文物保函〔2013〕1595号)的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做好石峁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
(一)加强石峁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基础研究。深入挖掘石峁遗址相关历史与文化信息,关注石峁遗址与周边环境的有机联系,特别是农牧交错地域特征的影响,总结归纳其在中华文明起源、古代先民精神世界以及古代石刻艺术发展史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提炼石峁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
(二)充实完善石峁遗址申遗文本。根据最新考古成果,进一步丰富遗产构成要素,合理划定遗产区和缓冲区;深入开展全球范围内同类型文化遗产对比分析,强化真实性、完整性论述,为准确选择并充分论证适用标准提供有力支撑。
(三)继续深入推进石峁遗址考古工作。制定详细的考古工作计划,进一步探查城址外围同期遗存分布情况,明确其性质及与城址的关系,为深入研究古城建造、发展和运行机制,不断丰富石峁遗址的内涵和价值提供有力支撑。
(四)加强石峁遗址保护管理工作。全面调查掌握遗址本体病害状况,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手段,重点解决沟壑地形条件下雨水冲刷对遗址的长期影响,并补充干旱、洪水等灾害天气发生情况下的保护预案。推动地方相关立法,强化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石峁遗址保护规划,特别关注城乡发展带给遗址的建设压力,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切实维护好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五)加强石峁遗址展示和宣传工作。丰富遗址展示手段,突出核心遗存,辅以整体格局展示,增加展示的深度和专业性。积极建立石峁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与各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与互动,扩大社会参与,为进一步做好遗产保护管理奠定扎实工作基础。
专此函。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东侧,秃尾河与其支流洞川沟流汇的梁峁区域。石峁遗址体量恢弘,总面积约408万平方米,由190万平方米的外城,21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8万平方米的皇城台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城址组成,呈现以皇城台为中心,内、外城半包围环绕的套环结构,规模远大于年代相近的浙江良渚遗址(约290万平方米)和山西陶寺遗址(约300万平方米),是目前所见我国规模最大的龙山时期至夏代早期阶段城址。石峁遗址具有规模宏大的格局、完备的城防设施、层次分明的聚落分布和精美的玉器文化,它是我国北方地区一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龙山时期至夏代早期的文明特征,为探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新的考古依据和研究方向,对进一步理解“古文化、古城、古国”框架下的中国早期文明格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国家文物局关于将西汉帝陵、唐帝陵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函
文物保函〔2019〕381号
陕西省文物局:
你局《关于将汉唐帝陵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请示》(陕文物字〔2018〕203号)收悉。经研究,我局意见如下:
一、同意将西汉帝陵、唐帝陵分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二、请你局指导并督促地方人民政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我局《关于印发〈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规程(试行)〉的通知》(文物保函〔2013〕1595号)的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做好西汉帝陵、唐帝陵的保护管理工作。
(一)加强西汉帝陵、唐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基础研究。继续推进考古研究,充分挖掘遗产突出普遍价值,深化比较分析,强化真实性、完整性论证,为准确选择并充分论证适用标准提供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确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选点标准和逻辑,根据各帝陵的价值和保存状况,科学遴选申报对象,编制申遗文本,完善相关图纸。
(二)加强西汉帝陵、唐帝陵保护管理和展示工作。根据保护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并强化跨地区协调机制,完善相关法规、规划,健全保护管理机构,编制遗产保护管理总体规划,加强安全防护,切实提升西汉帝陵和唐帝陵两处遗产的整体保护管理水平,维护好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做好日常维护的基础上,开展必要的修缮和展示工程,统筹规划各帝陵的遗产展示和阐释。
(三)积极营造西汉帝陵、唐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良好环境氛围。积极建立与各利益相关群体的联系与互动,扩大社会参与,争取广泛支持,妥善处理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为进一步做好遗产保护管理和申遗工作奠定扎实工作基础。
专此函。
西汉帝陵是中国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西汉王朝(公元前202-公元8年)修建的帝王陵墓,共有11座帝陵,分别为汉高祖长陵、汉惠帝安陵、汉文帝霸帝、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汉昭帝平陵、汉宣帝杜陵、汉元帝渭陵、汉成帝延陵、汉哀帝义陵、汉平帝康陵,各陵墓构成包括帝陵、后陵、陵邑、陪葬墓、丛葬坑等。西汉帝陵规模庞大,气势宏伟,除文帝霸陵外,其余均有高大的封土和规整的陵园,整体布局集中,其中9座分布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塬上,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分别位于西安东郊的白鹿塬和西安东南的少陵塬上。高祖至宣帝的7座帝陵均配置有陵邑,其中5座位于咸阳塬上,故咸阳塬又称“五陵塬”。西汉帝陵作为当时社会的最高丧葬礼仪,是西汉时期封建制度及封建社会文化的突出见证,为中华文明体系形成初期的政治制度、礼仪规范、陵墓制度、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提供重要而独特的见证,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发展演变过程的重要阶段,同时反映了西汉时期游牧与定居、中国与中亚、西亚等人类文明的交流;并以宏大的时间与空间尺度、科学规范的规划布局、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世界陵墓景观和规划设计的杰出范例。
唐帝陵是中古时期中国农业文明鼎盛的朝代唐王朝(618-907)修建的帝王陵墓,在关中地区共有18座,以年代为序分别为唐高祖献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周女皇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唐中宗定陵、唐睿宗桥陵、唐玄宗泰陵、唐肃宗建陵、唐代宗元陵、唐德宗崇陵、唐顺宗丰陵、唐献宗景陵、唐穆宗光陵、唐敬宗庄陵、唐文宗章陵、唐武宗端陵、唐宣宗贞陵、唐懿宗简陵、唐僖宗靖陵。这些唐陵分布在关中平原渭河以北北山山脉各山峰的南麓,东西向绵延150余公里。唐代帝陵的营建可分为两种类型:“封土为陵”和“依山为陵”,以后者为主,有14座唐代帝陵属于“依山为陵”。唐帝陵以其至高的级别、典范性的规制与丰富的随葬品是构成唐文明的重要标识性内容,并因唐代强盛的国力和对外开放交流的胸襟,使其成为东西方及东亚地区思想文化、宗教观念、丧葬礼仪交流的重要体现,展现了唐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其“依山为陵”的葬制、系统严谨的规划布局、宏大的体量格局使其成为世界陵墓景观和规划设计的杰出范例,在世界陵墓建设史上拥有重要地位。
[ 此帖被小灰灰在2022-05-09 15:4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9-07-09
总的预备名单是怎么样了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9-07-09
济南泉·城文化景观是不行的,周围高楼林立,芙蓉街全是假文物,曲水亭街和百花洲边上也都是假的居多,按理说申请不了世界文化遗产。陕西汉唐帝陵还是有希望的。
im Tugendland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9-07-09
比较想看到闽浙木拱廊桥尽快列入世界遗产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9-07-09
江南古镇还需时日呀。
看生活,看世界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9-07-09
辽代木构建筑、唐代木构建筑、宋代木构建筑,全部都打包。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9-07-10
回 看世界 的帖子
看世界:江南古镇还需时日呀。 (2019-07-09 19:42) 

江南古镇按理说完全没问题啊,为什么不申遗呢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9-07-10
回 xhad1234 的帖子
xhad1234:江南古镇按理说完全没问题啊,为什么不申遗呢 (2019-07-10 01:45) 

江南周庄甪直同里西塘乌镇南浔不早就是世界文化遗产了吗?
im Tugendland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9-07-11
回 niesuper 的帖子
niesuper:江南周庄甪直同里西塘乌镇南浔不早就是世界文化遗产了吗? (2019-07-10 13:16) 

江南古镇中只有南浔古镇以大运河遗产点入选。
另外同里的退思园以苏州古典园林的组成部分入选。
1.全国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7大行政区(虚)和西藏-新疆2个自治行政区、香港-澳门-台湾3个特别行政区。2.撤省设郡和州(自治地区),全国共120个左右,由原地级单位合成,辖县和市。3.主城区人口100万以上为可设虚级县级区的甲等市,50万以上和超过20万的重要城市(郡治、原地级中心、边贸、港口、工矿等)为乙等市,甲乙等市均为副郡级,20万以上和超过10万的重要城市为丙等市(县级)。4.市下设街区,县下设丁等市(副县级)、乡、镇,均不设政府。5.支持市县同城,乙丙等市和附郭县合署办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9-07-11
回 东海风 的帖子
东海风:江南古镇中只有南浔古镇以大运河遗产点入选。
另外同里的退思园以苏州古典园林的组成部分入选。 (2019-07-11 11:04) 

我还以为这六个古镇都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了呢,好好搞搞,别有那么多铜臭气,应该可以入遗。
im Tugendland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