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038阅读
  • 60回复

[省制]一级区划用“省(Province)”会不会体现“非本土”的意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14-12-22
尚書六曹也不是實體機構,僅僅是對分管若干郎曹的一種通稱。尚書的名字以其所管的其中一個曹為名,稱「尚書曹」,隋以後改稱「頭司」。真正具有實體組織的是所謂「郎曹」,隋以後改稱「司」。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14-12-22
你只要去考察隋唐宋時期尚書省和地方的行文就會發現,尚書都省的直接行文對象是司而不是尚書,地方對中央的行文對象是尚書都省或者司,也不是尚書。也就是說尚書是分管數司的政務協調監督者,不是實體機構。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14-12-22
在「正經」的三省體制下,尚書省形式上地位是最高的,唐代早期的宰相會議中尚書僕射也是首相的地位直到後來三省輪流執筆。太政官在組織形式上是參考中晚唐的實際機構運行狀態揉合了宰相、三省、尚書、曹司、寺監,加以簡化和正名的產物。由於日本相對於唐朝的藩屬國具有幾乎完全的獨立性,不需要為了便於和唐朝「對口交涉」去照抄唐六典的書面官制。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14-12-22
唐六典、新舊唐書裡對尚書省的記載用的都是「六曹」而沒有「六部」這說法。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14-12-22
太政官本官的原型就是尚書省,其中融入了宰相會議的機能。納言官就是門下省去掉與中書省重複職務後剩下的職能。中務省的原型即是中書省,級別也比另外七省高一級。大藏省相當於太府寺。宮內省以殿中省為主要參照。其餘各省都被別類分析歸併。式部、民部、治部、兵部、刑部等省則基本是尚書吏部、戶部(舊稱民部)、禮部、兵部、刑部及其各自相關寺監的簡化合體。而這五省和唐尚書六曹最根本的不同在於,尚書六曹及其所管二十四司都只是尚書省內部的內設機構,屬於幕僚組織性質,類似於國務院辦公廳內設的各司局。而日本這五省則是包含了寺監系統的五個實體機構,按照寺監的規格基準,稱為省一點問題也沒有。
[ 此帖被雅昭在2014-12-23 00:05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14-12-22
一定要說類似的話,日本的省只能和金元以後的六部類比。其實南宋就已經開始著手將六曹脫離都省,和寺監合併了,為金元明清六部實體化開了頭。也就是說宋以後就真正有了「六部」。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14-12-22
有趣的是金元到明初的六部其實居然也只是名義上的實體,為什麼呢?因為這段時期六部多數時候僅僅是一種統稱,有時只有左三部、右三部兩個,有時是四個,有時是六個。更有意思的是,一個部都有多個尚書,最誇張的是明初中書省六部居然每部有七個尚書。也就是說,這時期的六部尚書名義上是實體組織,事實上各自分工,成為相當於原來二十四司的存在。元朝就明確了中書省宰相分領六部的制度,也就是說這些分領六部的宰相才是真正的六部老大。
[ 此帖被雅昭在2014-12-23 00:0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14-12-23
三省在同平章事體制下就已經不是什麼宰相了,降格為政事堂領導下的行政部門。

三省的合併在北宋末期已經開始,先是元豐官制改革,一方面把唐末以來名不符實的三省恢復了實權,一方面卻推動三省的合併。元豐官制以尚書左右僕射為首相,並分別兼任門下、中書長官,開始了三省合一的進程。南宋進一步正式將門下中書兩省的人員編制合流,兩省的官員也互相兼職,事實上合併,當時通稱「中書門下省」。金朝一開始也是模仿這一套,後來進一步把本已事實上合一的三省正式宣告合體,便成為後來的一省制。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14-12-23
回 雅昭 的帖子
雅昭:尚書六曹也不是實體機構,僅僅是對分管若干郎曹的一種通稱。尚書的名字以其所管的其中一個曹為名,稱「尚書曹」,隋以後改稱「頭司」。真正具有實體組織的是所謂「郎曹」,隋以後改稱「司」。 (2014-12-22 23:09) 

我再仔细考察,收回自己的观点。
确实隋唐“部”只有尚书与侍郎,而无其他人员。
部本司为首司,没有完全变成一级机构。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14-12-23
回 雅昭 的帖子
雅昭:
太政官本官的原型就是尚書省,其中融入了宰相會議的機能。納言官就是門下省去掉與中書省重複職務後剩下的職能。中務省的原型即是中書省,級別也比另外七省高一級。大藏省相當於太府寺。宮內省以殿中省為主要參照。其餘各省都被別類分析歸併。式部、民部、治部、兵部、刑部等省則基本是尚書吏部、戶部(舊稱民部)、禮部、兵部、刑部及其各自相關寺監的簡化合體。而這五省和唐尚書六曹最根本的不同在於,尚書六曹及其所管二十四司都只是尚書省內部的內設機構,屬於幕僚組織性質,類似於國務院辦公廳內設的各司局。而日本這五省則是包含了寺監系統的五個實體機構,按照寺監的規格基準,稱為省一點問題也沒有。

对日本官制不熟,不做评论,但我仍保留意见,日本各省相当于实体部,与省还是有一级的差别。
唐的行政机构设置只能说过于超前,非常理想化,即便现在实施也是不成熟的。
但六部二十四司与九寺五监的区分有原始政务、事务分离的趋向,问题出在九寺五监完全沿袭前代,各寺监的设置极不合理(沿袭所致)。如果能增设寺监机构处理大量事务,并重组寺监职能,那么中央行政体制是很不错的,晚唐可能也不需要大量差遣官,更不会导致宋朝官制的名存实亡。
看唐史料,尚书省职员是比较少的,而九寺五监又不能涵盖所有事务,又不设新的机构,后来采用了使职差遣的制度,原官成了寄禄官。
三省制的设计也是很好的,放在现在看,有一定的分权机制。但是还是一样,太超前了,专制条件下任何分权只会降低效率。
所以对职官上我推崇唐初的这两点:1.中央决策机构的分权;2.政务、事务分离的原始形态。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14-12-23
回 雅昭 的帖子
雅昭:
有趣的是金元到明初的六部其實居然也只是名義上的實體,為什麼呢?因為這段時期六部多數時候僅僅是一種統稱,有時只有左三部、右三部兩個,有時是四個,有時是六個。更有意思的是,一個部都有多個尚書,最誇張的是明初中書省六部居然每部有七個尚書。也就是說,這時期的六部尚書名義上是實體組織,事實上各自分工,成為相當於原來二十四司的存在。元朝就明確了中書省宰相分領六部的制度,也就是說這些分領六部的宰相才是真正的六部老大。


中唐以后三省制度名存实亡,部分还是能发挥作用,入圣旨必须中书门下副署。南宋亡后,这种制度在中华土地上彻底消失了。
人只谓朱元璋废中书省,废了宰相制度,其实这个时候已经开始了。
金也够奇葩,把中书门下的同平章事、参知政事纳入尚书省。尚书省又设左右丞相。

元朝的中书省,与前代大不同。中书省无制诰权,还叫中书省吗?相权的重要标志——副署权从此也不存在了。门下省也废了。
宋职官虽乱,但各官齐备,相权还能发挥部分牵制君权作用,元明清制度上是完完全全的倒退。

金元明清,每个朝代都拼命专制,当然不会让只有一个尚书了。
以中央官制论,以唐为好,地方来说,我以为汉是最佳的。当然最后运行中都出现问题,改进后对今天都有一定借鉴意义。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14-12-23
回 雅昭 的帖子
雅昭:
三省在同平章事體制下就已經不是什麼宰相了,降格為政事堂領導下的行政部門。
三省的合併在北宋末期已經開始,先是元豐官制改革,一方面把唐末以來名不符實的三省恢復了實權,一方面卻推動三省的合併。元豐官制以尚書左右僕射為首相,並分別兼任門下、中書長官,開始了三省合一的進程。南宋進一步正式將門下中書兩省的人員編制合流,兩省的官員也互相兼職,事實上合併,當時通稱「中書門下省」。金朝一開始也是模仿這一套,後來進一步把本已事實上合一的三省正式宣告合體,便成為後來的一省制。

三省长官虽非法定当然宰相,但中书门下二省却不是单纯行政机构。
中书舍人的权利被翰林学士知制诰(或他官知制诰)侵夺,变成无权机构,但到底也没什么行政机构。
给事中一直到清朝都有的封驳职能,也不是什么行政职能,只能说受宰相领导。
谏官原属二省,也不是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由原来唐的六部二十四司九寺五监到宋转变为诸多差遣官。原来的尚书省部司及寺监系统绝大多数并无职掌,三司使侵夺户部变为典型一例。
元丰改制后,行政机构才恢复原来的形态。
我觉得正确的表述应该是:
政事堂(同平章事、参知政事)领导下的
决策机构:中书省(包括中书后省)、门下省(包括门下后省)
行政机构:六部二十四司、寺监,其他差遣官
独立于宰相机构的有:御史台、谏官等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14-12-23
平章、參政並不是金朝原創的,而是南宋官制的繼續演變。

元豐官制,以「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和「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為正宰相,北宋末期分別改稱「左丞相」「右丞相」。以專任的門下侍郎與中書侍郎各一名、尚書左丞、尚書右丞共四名為副宰相。

宋高宗建炎三年,以左僕射和右僕射兼同中书門下平章事,为正宰相,又將門下侍郎和中書侍郎改為參知政事,为副宰相。仍取消尚書左、右丞之官名,大致恢復宋初之制。

宋孝宗乾道八年,複改尚書左、右僕射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为左、右丞相,參知政事依舊。除去中書令、侍中、尚書令等虚称。門下省併入中書省,稱中書門下省。左右丞相主中書門下事,並兼尚書省長官,六部直屬於宰相,三省之制已名存實亡,實際上這就是三省合一。

金元尚書省六部不分司,而是以多名尚書分掌部務,並有諸科作為幕僚單位分理事務。明代內閣大學士兼職六部尚書的起源就在這裡,也就是類似於近代閣僚兼部門首長體制。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14-12-23
回 雅昭 的帖子
雅昭:平章、參政並不是金朝原創的,而是南宋官制的繼續演變。
元豐官制,以「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和「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為正宰相,北宋末期分別改稱「左丞相」「右丞相」。以專任的門下侍郎與中書侍郎各一名、尚書左丞、尚書右丞共四名為副宰相。
宋高宗建炎三年,以左僕射和 .. (2014-12-23 08:32) 

宋虽融合三省,三省名号还在。
金就混乱了,可改平章的名字,要么就不要设这个机构。
当然,我承认我还是传统的思维,如平章来源于中书门下,纳入尚书省就不伦不类。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14-12-23
因為廢止了中書門下,金平章特意改了名,不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而改稱「平章政事」。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14-12-23
呵呵,其實我大學那時候也是個超級唐粉,後來研究多了發現新唐書是本坑爹書。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14-12-23
回 雅昭 的帖子
雅昭:呵呵,其實我大學那時候也是個超級唐粉,後來研究多了發現新唐書是本坑爹書。 (2014-12-23 09:27) 

那目前我还是唐粉阶段。
那您目前从职官上说推崇?——宋?
后三朝可排除,魏晋南北朝为过渡期,只有秦汉、唐、宋三个时期候选。秦汉相权中央机构太粗糙。好像只有宋了。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14-12-23
我目前推崇的是以先進國家的現行體制為藍本的構想理念,不能不承認我們是落後於時代。

但是我依然熱衷於研究中國歷代制度,因為確實有很多值得未來借鑑參考的經驗和思路。

新唐書的優點是資料相比舊唐書豐富詳盡,但最大問題是帶入了過多北宋激進派的意識形態私貨。過度誇大所謂「唐制」的優越性,實際上他們所刻畫出來的是一個按照他們的理想美化過的唐制,並不能比較準確地反映唐制的現實形狀。包括三省制、府兵制、均田制等等。

真正的三省分立並為宰相早在唐太宗時代就已經不存在了,中書省的決策權退化成對宰相會議既定決策的起草文書機構,只是把已經決定的政策落實為正式的公文罷了,日本的中務省就是按照這種情形運作的。門下省的政策審議權退化成對公文的檢查潤色,對細節問題提出意見,這也反映在日本的納言官體系中。尚書省最慘,由於中書和門下的對立性弱化,沒有了單獨存在的意義,也就變成了虛化最早最嚴重的一個。僕射直接被提出宰相集團,很快成為和尚書令一樣的虛銜,尚書省只剩下左右丞(相當於秘書長)負責總括二十四司的事件判決,左右司(辦公廳)擔當本省的文件綜合收發。

府兵制的經濟基礎是均田制,背景是中央王朝的絕對實力優勢。當唐朝周圍以及國內社會開始出現具有威脅性的因素以後,均田制及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的府兵制就不能有效地維穩和禦敵了。

被新唐書罵得一無是處的藩鎮體制,事實上卻是唐朝超過一半歷史的統治基礎。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14-12-23
嚴格來說,六部真正完成從尚書省內設曹司系統到獨立行政部門的轉變是在朱元璋解體中書省以後。

之前的六部或曹司一直都沒有自己的事務處理機構,也就是現在說的秘書室、辦公廳。他們的公文收發及行政管理都統一在左右司,所有文件在發出去前都要經過左右丞尚書和僕射或是丞相、分管宰相的署名。

直到朱元璋以六部、通政司的名義把中書省一分為七。六部終於有了各自的庶務機構:司務廳,這代表著他們終於是獨立行政部門了。而日本的八省從來就是擁有判官、主典組織的獨立機構,要說他們像六部,不如說更像省和寺、監。僅僅是分工邏輯接近六曹尚書而已,比九寺五監更合理。後者和三省一樣歷史殘餘嚴重影響。
[ 此帖被雅昭在2014-12-23 11:32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14-12-23
我認為尚書省和寺監的分工可以作為現代政務、事務分權研究的經驗參考。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14-12-23
回 雅昭 的帖子
雅昭:
我目前推崇的是以先進國家的現行體制為藍本的構想理念,不能不承認我們是落後於時代。
但是我依然熱衷於研究中國歷代制度,因為確實有很多值得未來借鑑參考的經驗和思路。
新唐書的優點是資料相比舊唐書豐富詳盡,但最大問題是帶入了過多北宋激進派的意識形態私貨。過度誇大所謂「唐制」的優越性,實際上他們所刻畫出來的是一個按照他們的理想美化過的唐制,並不能比較準確地反映唐制的現實形狀。包括三省制、府兵制、均田制等等。
.......

我以唐制与西方制度为基础构想过一种民主治国与学者治国结合的体制:
总统府:国家象征,签署法令。
上院、参议院、门下省:封驳机构,学者权力机关,制衡单纯民选下院的短视、片面权力;但其无立法权,只有下院立法,上院封驳。(封驳案很有限)
下院、众议院、中书省:立法机构,人民权力机关。
内阁、尚书省:行政机构,以大部制为政务机构(类似部司),以部属局为事务机构(类似寺监)。内阁由下院获选政党组阁。
最高法院:司法机构,与西方同。
监察院:由上下院各推荐委员产生,权限为监察、审计等。
立法程序:
  1. 下院审议,送总统府签署,再移上院审议,通过颁行。
  2. 如下院通过,上院未通过,由上院提出建议案,由下院审议,如下院通过颁行。
  3. 如下院仍未通过,则两院合议,通过颁行。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14-12-23
回 雅昭 的帖子
雅昭:
我目前推崇的是以先進國家的現行體制為藍本的構想理念,不能不承認我們是落後於時代。
但是我依然熱衷於研究中國歷代制度,因為確實有很多值得未來借鑑參考的經驗和思路。
新唐書的優點是資料相比舊唐書豐富詳盡,但最大問題是帶入了過多北宋激進派的意識形態私貨。過度誇大所謂「唐制」的優越性,實際上他們所刻畫出來的是一個按照他們的理想美化過的唐制,並不能比較準確地反映唐制的現實形狀。包括三省制、府兵制、均田制等等。
.......


我也是从理念上认同,但唐三省真正运行过估计也就武德年间。
但武德年间以太子、秦王二系斗争为主,国家政治本身是不正常的,刘仁静案便是典型一例。
贞观年间,太宗开了加官参与朝政的坏头,是三省制名存实亡的重要因素,后世唐帝多以太宗为榜样,如太宗严格按三省操作,后面可能会好一些。
但三省制也有明显的缺陷,尚书省职过重,长官佐贰竟比中书、门下二省长官品级要高,权力太不均衡,导致后世把仆射排除出宰相班子。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14-12-23
回 杜春明 的帖子
杜春明:我也是从理念上认同,但唐三省真正运行过估计也就武德年间。
但武德年间以太子、秦王二系斗争为主,国家政治本身是不正常的,刘仁静案便是典型一例。
贞观年间,太宗开了加官参与朝政的坏头,是三省制名存实亡的重要因素,后世唐帝多以太宗为榜样,如太宗严格按三省操作,后面 .. (2014-12-23 11:50) 

不知道你有沒有研究過三省制的起源和形成過程,之後就會知道為什麼這種制度維持不了很久了。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14-12-23
回 雅昭 的帖子
雅昭:不知道你有沒有研究過三省制的起源和形成過程,之後就會知道為什麼這種制度維持不了很久了。 (2014-12-23 18:26) 

我自然谈不上研究,只是大致读一些资料。最早接触的是钱宾四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可以说我的复古倾向受钱影响很深(《国史大纲》也是我极推崇的)。后来确实在图书馆重点去读过一些职官的书。而三省制的演变也确实关注过,尤其两汉之世中书尚书关系折磨我很长时间。但由于我是理科生,以上只是业余爱好,故多以好奇浏览,探索之。
我以为三省在形成过程中趋同化,权力分配不平衡是其主因。
望指教一二。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49 发表于: 2014-12-23
國史大綱、歷代政制得失,呵呵,握手。這也是我小時候的入門書,不過卻實坑爹。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