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335阅读
  • 42回复

[一般]明代政区沿革综表OCR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6-04-23

顧誠的<<南明史>>? 聽說評價很高, 但書也很難找, 我下的電子書還要密碼才能解.......

現在正想拿靳潤成的<<明朝總督巡撫轄區研究>>整理一下明總督巡撫的名稱, 想同時把南明時設的 (我目前只知東寧跟金廈兩總制) 一起放進去.....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6-07-06
以下是引用vladimir在2006-4-23 10:33:38的发言:

顧誠的<<南明史>>? 聽說評價很高, 但書也很難找, 我下的電子書還要密碼才能解.......


現在正想拿靳潤成的<<明朝總督巡撫轄區研究>>整理一下明總督巡撫的名稱, 想同時把南明時設的 (我目前只知東寧跟金廈兩總制) 一起放進去.....



顾诚《南明史》EBOOK 下载


http://ming.liang-1982.net/up/nanming.rar
解压密码:ming.liang-1982.ne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6 19:59:40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6-07-06
以下是引用长白游侠在2006-3-17 13:28:13的发言:

都1年半了,大野叟是不是把这贴忘了

[em06][em01]



早就ocr完了,一段一段贴太浪费时间,表格也无法体现,准备做成html文件上传。


不然就接着贴几段:


四川省


元为四川行省及湖广、云南一部地。
洪武四年七月丙子(1371.9.6)复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改成都路为成都府,定为省会(《太祖实录》卷67)。是年改重庆、顺庆、夔州、嘉定府、广元各路为府,仍属四川省;裁绍庆府,其所领各县往属于重庆路;广元路属保宁府,直属四川行省;陕西行省属之雅州直隶州,来属四川行省(《明史》卷43)。是年十二月壬辰(1372.1.19)改马湖路为马湖府,仍属四川行省(《太祖实录》卷70)。五年正月乙丑(1372.2.21)湖广行省属之播州宣慰司,来属四川行省(《太祖实录》卷71)。五年正月乙丑(1372.2.21)升湖广行省属之贵州宣抚司为宣慰司,来属四川行省(《太祖实录》卷71)。是年三月壬戌(1372.4.18)置金筑长官司,属四川行省(《太祖实录》卷73)。六年六月戊戌(1373.7.18)改叙州路为叙州府(《太祖实录》卷83)。是年(1373)升重庆府属泸州为直隶州(《明史》卷43,页1043)。七年(1374)改永宁路为永宁长官司,仍属四川行省(《明史》卷43)。八年正月甲子(1375.2.4)升永宁长官司为宣抚司(《太祖实录》卷96)。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夔州、嘉定、潼川三府为直隶州(《太祖实录》卷105)。十年正月己亥(1377.2.28)升金筑长官司为安抚司(《太祖实录》卷111)。是年五月戊寅(1377.6.7)升重庆府属夔州为直隶州(《太祖实录》卷112)。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2.20)升夔州直隶州为夔州府;升嘉定直隶州属眉县为眉州直隶州(《太祖实录》卷134)。十五年二月己卯(1382.3.3)分播州宣尉司往属贵州省(《太祖实录》卷142)。是年三月(1382.4)后,分云南省属普定军民府来属四川省(《明史》卷46,页1201)。是年十月壬辰(1382.11.22)分云南省属会川、德昌、建昌三府来属(《太祖实录》卷149)。十六年正月辛未(1383.2.5)云南省属之芒部、乌蒙、乌撒三府,来属于省(《太祖实录》卷151)。十七年五月辛丑(1384.5.24)改芒部、乌蒙、乌撒三府为军民府;分云南省属东川府来属四川省,并改名东川军民府(《太祖实录》卷162)。是年,酉阳宣慰司属平茶洞长官司直属省(《明史》卷43)。
十八年七月己巳(1385.8.15)裁普定军民府,升府原领之镇宁、安顺、永宁三州为直隶州(《太祖实录》卷174)。二十一年六月己酉(1388.7.11)裁东川军民府(《太祖实录》卷191)。二十五年八月乙丑(1392.9.3)镇宁、安顺、永宁三直隶州,一并降为散州,往属于普定卫军民指挥使司,并侨镇宁、永宁二州治于司城(《太祖实录》卷220);《明史》卷46,页1202)。二十六年五月丁巳(1393.6.22)复置东川军民府(《太祖实录》卷221)二十七年四月庚辰(1394.5.11)分云南省属普安军民府来属;播州宣慰司还属于省(《太祖实录》卷232)。是年九月丁未(1394.10.5)裁会川、德昌、建昌三府,其地一并入建昌行都司(《太祖实录》卷234)。二十九年(1396)分金筑安抚司往属于贵州都司属之贵州卫(《明史》卷46,页1199)。
永乐十一年二月辛丑(1413.3.3)分贵州宣慰司往属于贵州省(《太宗实录》卷137)。十三年十二月丙戌(1416.1.22)裁普安军民府,升原属之普安安抚司为普安直隶州,往属于贵州省(《太宗实录》卷171)。
宣德七年(1512)升保宁府属龙州为宣抚司,直属布政司(《明史》卷43)。
成化中,徙芒部军民府治于纳冲(《读史方舆纪要》卷73)。十九年二月已丑(1483.4.3)升嘉定直隶州属邛县为邛州直隶州(《宪宗实录》卷237)。
嘉靖五年四月己未(1526.5.17)改芒部军民府名为镇雄府(《世宗实录》卷63),四十五年十二月壬辰(1567.1.15)升龙州宣抚司为龙安府(《世宗实录》卷566)。
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丙申(1601.5.30)改插州宣慰司为遵义军民府(《神宗实录》卷358)。
至明末,四川省领府九:成都(省会)、保宁、顺庆、叙州、重庆、夔州、马湖、龙安、镇雄、遵义;军民府四:乌蒙、乌撒、东川;直隶州六:潼川、眉、邛、嘉定、泸、雅;宣抚司一:永宁;长官司一:平茶洞。


成都府


元为成都路,属四川行省。直领县九:成都(附郭)、华阳(附郭)、新都、郫、温江、双流、新繁、仁寿、金堂;州八:彭(领濛阳、崇宁二县)、汉(领什邡、德阳、绵竹三县)、安(领石泉一县)、灌、崇庆(领晋原、新津二县)、威(领通化、保宁二县)、简、资(领内江一县)①(《元史》卷60,页1434)。
洪武四年七月丙子(1371.9.6)置四川行省,改成都路为成都府,立为省会(《太祖实录》卷67)。是年,降资州为县,与原领之内江县,一并直属府;彭州属之崇宁县,直属于府;裁崇庆州州治晋原县,其地入祟庆州;潼川府属之绵州,及绵州所领之彰明、罗江二县,一并来属;陕西行省吐蕃宣慰司之茂州及所领之汶川一县来属,并裁州治汶山县入茂州;裁威州治通化县,其地入威州(《明史》卷43)。六年(1373)降简州为简县;忻保宁县地置保县(《明史》卷42,页1023、页1026)。是年十二月甲寅(1374.1.30)置井研、资阳二县,属府;裁罗江县,其地入绵州(《太祖实录》卷86)。七年(1374),降安州为安县,徙县治于城南(《明史》卷43,页1023)。十年五月戊寅(1377.6.7)裁双流县,地入华阳县;裁新繁县,地入成都县;裁金堂县,地入新都县;裁井研县,地入仁寿县;裁祟宁县,地入灌县;裁资阳县,地入简县:裁什邡县,地入绵竹县;裁德阳县,地入汉州;裁濛阳县,地入彭县;裁彰明县,地入绵县;降彭、绵二州为县(《太祖实录》卷112)。是年,降灌州为灌县(《明史》卷43,页1023)。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2.20)复置双流、新繁、金堂、井研、崇宁五县,仍直属府;复置什邡、德阳二县,仍隶汉州;复升绵县为绵州,置彰明、罗江二县仍属州(《太祖实录》卷134)。二十年五月庚戌(1387.5.18)裁威州治保宁县,其地入威州(《太祖实录》卷182)。
宣德三年六月癸卯(1428.8.3)威州治自凤坪里徙冶于汶川县岷江西岸;徙汶川县于西南绵虎(《宣宗实录》卷44)。十年六月己酉(1435.7.4)徙威州治于岷江东岸原汶川县治(《英宗实录》卷6)。
成化元年七月己酉(1465.7.26)复置资阳县,属府(《宪宗实录》卷19)。
正德八年(1513)复升简县为州,分府属资阳县隶之;徒简州治于绛河以南(《明史》卷43,页1023)。九年(1514)分潼川直隶州属乐至县,来属简州(《明史》卷43,页1041)。
嘉靖元年四月辛丑(1522.5.20)简州属乐至县,还属潼川直隶州(《世宗实录》卷13)。四十五年十二月壬辰(1567.1.15)分府属石泉县,往属于龙安府(《世宗实录》卷566)。
至明末,成都府直领县十六:成都(附郭)、华阳(附郭)、温江、郫、新繁;新都、金堂、仁寿、井研、资、内江、灌、彭、崇宁、安、双流;州六:简(领资阳一县)、崇庆(领新津一县)、汉(领什邡、绵竹、德阳三县)、绵(领彰明、罗江二县)、茂(领汶川一县)、威(领保一县);长官司三:陇木头、静州、岳希蓬。


保宁府


元为保宁府,属广元路,领县四:阆中、苍溪、南部、江油①(《元史》卷60,页1437)。
洪武四年(1371)直属四川行省。其原领之四县如旧。七年(1374)徙阆中县治于府城(《明史》卷43,页1026)。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广元府为州,与原属之巴、通江、梓潼、昭化四县,龙州一州,一并来属(《太祖实录》卷105)十年五月戊寅(1377.6.7)裁苍溪、南部二县,地入阆中县;裁昭化县,地入广元州;裁江油县,其地入梓潼县(《太祖实录》卷112)。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2.20)复置苍溪、南部、昭化、绵谷、江油四县,其中绵谷县属广元州;分府属梓潼县属复置之剑州(《太祖实录》卷134)。十四年正月乙未(1381.2.3)改龙州为松潘安抚司(《太祖实录》卷135)。二十年正月乙丑(1387,2.2)仍改松潘安抚司为龙州(《太祖实录》卷180)。二十二年六月癸卯(1389.6.29)降广元州为广元县,原州属之昭化县属府,裁绵谷县入广元州(《太祖实录》卷196)。是年,徙龙州治于盘龙坝(《明史》卷43,页1037)。
正德七年(1432)改龙州为龙州宣抚司,直隶行省(《明史》卷43,页1026)。九年(1514)升巴县为巴州,分府属通江县隶之。十一年(1516)置南江县,属巴州(《明史》卷43,页1027~页1028)。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壬辰(1567.1.15)分府属江油县,往属于龙安府(《世宗实录》卷566)。
至明末,保宁府直领县五:闽中(附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州二:巴(领通江、南江二县)、剑(领梓潼一县)。


顺庆府


元为顺庆路,属四川行省。直领县二:南充(附郭)、西充;府一:广安府(领渠江、岳池二县);州二:蓬(领相如、营山、仪陇三县)、渠(领流江、大竹二县)(《元史》卷60,页1439)。
洪武四年(1371)改顺庆路为顺庆府;裁相如、流江二县,其地分别入同城之蓬、渠二州(《大清一统志》卷393;《明史》卷43,页1028~页1029)。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广安府为广安州,降渠州为县,与原领之大竹县,一并属广安州(《太祖实录》卷105)。十年五月戊寅(1377.6.7)裁西充县,其地入南充县;裁营山、仪陇二县,其地入蓬州;裁渠江县,其地入同城之广安州(《太祖实录》卷112)。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2.20)复置西充、营山、仪陇三县(《太祖实录》卷134)。
成化元年七月己酉(1465.7.26)置邻水县,属广安州(《宪宗实录》卷19)。
至明末,顺庆府直领县二:南充(附郭)、西充;州二:蓬(领营山、仪陇二县)、广安(领渠、大竹、岳池、邻水四县)。


叙州府


元为叙州路,属四川行省。直领县四:宜宾(附郭)、庆符、南溪、宜化;州二:富顺、高(《元史》卷60,页1444)。
洪武四年(1371)降永宁路属筠连州为县,来属叙州路;降马湖府属戎州为戎县,来属府;裁宜化县,其地入宜宾县;降叙南宣慰司属珙州为珙县,来属府(《大清一统志》卷395)。五年(1372)降高州为高县;降马湖府属长宁州为县,来属府(《明史》卷43,页1035、页1036)。六年六月戊戌(1373.7.18)改叙州路为叙州府(《太祖实录》卷83)。是年,改富顺州为县(《大清一统志》卷395)。十年五月戊寅(1377.6.7)裁庆符及筠连、珙三县,其地分别入宜宾与高县(《太祖实录》卷112)。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2.20)复置庆符、筠连、珙三县(《太祖实录》卷134)。
正德十三年四月丙戌(1518.5.26)复升高县为高州,分府属筠连、珙二县往隶之(《武宗实录》卷161)。
隆庆元年(1567)于富顺县隆桥置隆昌县,析荣昌、富顺二县及泸州地益之(《明史》卷43,页1036)二年二月辛亥(1574.2.26)改戎县为兴文县(《神宗实录》卷22)。
至明末,叙州府直领县七:宜宾(附郭)、庆符、富顺、南溪、长宁、兴文、隆昌;州一:高(领筠连、珙二县)。


重庆府


元为重庆路,属四川行省。直领县三:巴(附郭)、江津、南川;州四:泸(领江安、纳溪、合江三县)、忠(领临江、南宾、丰都、垫江四县)、合(领铜粱、定远、大足、石照四县)、涪(领武龙一县)(《元史》卷60,页1441~页1442)。


①②至正中明玉珍置。


洪武四年(1371)改重庆路为重庆府;裁南宾、石照、临江三县,其地分别入丰都县、合州、忠州;裁绍庆府,其原属之黔江县来属府,彭水县属涪州;播州宣慰司属綦江县来属府;分合州属大足县属府;夔州府属新宁县,来属府(据《太祖实录》卷70载,重庆路在洪武四年收复,应视为四年改府;又据《大清一统志》卷387、卷416载,南宾、石照、临江三县在明初裁,应视为四年裁县;《明史》卷43,页1032~页1033)。是年后,合江县治自神臂山南徙于安乐山麓①(《明史》卷43,页1044)。五年十二月庚辰(1373.1.1)裁黔江县入彭水县(《太祖实录》卷77)。六年(1373)升泸州为直隶州,分纳溪、江安、合江三县往属之(《明史》卷43,页1043)。是年九月已亥(1373.9.17)置长寿县,属府(《太祖实录》卷85)。同年十二月甲寅(1374.1.30)析巴县地置荣昌、永川二县,一并属府(《太祖实录》卷868)。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夔州府为散州,其原领之巫山、大宁、云阳、万、开、建始、梁山、达八县,一并来属于府(《太祖实录》卷105)。十年五月戊寅(1377.6.7)升夔州散州为直隶州,分巫山、大宁、云阳、万、开、建始、达七县往属之;裁新宁县入粱山县,粱山县属忠州;裁南川、丰都、武龙三县,其地分别入綦江县、涪州,彭水县;府属彭水县,往隶涪州(《太祖实录》卷112)。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2.20)复置丰都县,并改名酆都;分忠州属粱山县还属夔州府;复置武龙县,并改名武隆;复置南川县,其原属领如故(《太祖实录》卷134)。十四年六月癸未(1381.7.24)复置黔江县(《太祖实录》卷137)。
成化十七年九月庚寅(1481.10.11)析铜粱、遂宁二县地置安居县,属府(《宪宗实录》卷219)十九年三月丙辰(1483.4.30)析巴县地置璧山县(《宪宗实录》卷238)。
至明末,重庆府直领县十一:(巴(附郭)、江津、璧山、永川、荣昌、大足、安居、綦江、南川、长寿、黔江;州三:合(领铜粱、定远二县)、忠(领酆都、垫江二县)、涪(领武隆、彭水二县)。
------------------------------------------
①《明史》载,合江县明初徙治,应在四年以后。


夔州府


元为夔州路,属四川行省。直领县二:奉节(附郭)、巫山;州七:施(领建始一县)、达(领通川、新宁二县)、粱山(领粱山一县)、万(领武宁一县)、云阳、大宁、开(《元史》卷60,页1443~页1444)。
洪武三年(1370)置平利、洵阳、石泉三县,属大宁州(《明史》卷43,页1010)、四年(1371)裁施州,具地入建始县;裁武宁县,其地入同城之万州;分新宁县往属于重庆府;改夔州路为府(《明史》卷43,页1029~页1030、卷44,页1095);五年二月甲辰(1372.3.31)分大宁州属平利、洵阳、石泉三县,往属干陕西汉中府(《太祖实录》卷72)。六年九月己亥(1373.9.17)降开州为县(《太祖实录》卷85)。是年十二月甲寅(1374.1.30)降云阳、万二州为县;裁梁山州,其地入同城之粱山县(《太祖实录》卷86)。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夔州府为散州,裁附郭奉节县;降大宁、达二州为县:省通川县入达县;夔州及府原领之巫山、大宁、云阳、万、开、梁山、建始、达八县,一并往属于重庆府(《太祖实录》卷105)。十年五月戊寅(1377.6.7)升夔州为直隶州,分巫山、大宁、云阳、万、开、建始、达七县来属(《太祖实录》卷112)。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2.2(1)升夔州直隶州为府,置附郭奉节县;分重庆府忠州属梁山县来属府;置大昌县属府;复置新宁县来属(《太祖实录》卷134)。十四年五月辛卯(1381.5.30)复置施州,分建始县隶之(《太祖实录》卷137)。二十三年(1390)裁施州,建始县还属府(《大明一统志》卷66)。
成化元年七月己酉(1465.7.26)置东乡县,属府(《宪宗实录》卷19)。
正穗九年(1514)复升达县为州,分东乡县隶之。十年(1515)置太平县,属达州(《明史》卷43,页1031)
至明末,夔州府直领县十:奉节、巫山、大昌、大宁、云阳、万、开、粱山、新宁、建始;州一:达(领东乡、太平二县)。


马湖府


元为马湖路,属四川行省。领州二:戎、长宁①(《元史》卷60,页1445)。
洪武四年十二月壬辰(1372.1.19)改马湖路为马湖府,置泥填溪、平夷、蛮夷、沐川、雷坡五长官司来属(《太祖实录》卷70)。是年,降戎州为县,往属于叙州府。五年(1372)降长宁州为县,往属叙州府(《明史》卷43,页1035)。
万历十七年三月丙辰(1589.4.23)置屏山县为附郭县(《神宋实录》卷209)。
至明末,马湖府领县一:屏山(附郭);长官司五:泥溪、平夷、蛮夷、沐川、雷坡。


龙安府


元为龙州,属广元路,无属领(《元史》卷60,页1438)。
明玉珍改龙州为龙州宣慰司(《明史》卷43,页1036)。
洪武六年十二月丙午(1374.1.22)复改置州(《太祖实录》卷55)。是年,龙州治自雍村徙于青川所城(《明史》卷43,页1037)。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往属于保宁府(《太祖实录》卷105)。十四年正月乙未(1381.2.3)改为松潘安抚司(《太祖实录》卷135)。二十年正月乙丑(1387.2.2)仍改为龙州(《太祖实录》卷180)。二十二年(1317)徙龙州治于盘龙坝(《明史》卷43,页1037)。
宣德七年(1432)复改龙州为龙州宣抚司,直隶行省(《明史》卷43,页1036)。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壬辰(1567.1.15)升龙州宣抚司为龙安府,分成都府属石泉县、保宁府属之江油县来属(《世宗实录》卷560)。
万历十八年四月甲午(1590.5.26)置附郭平武县来属(《神宗实录》卷222)。
至明末,龙安府领县三:平武(附郭)、江油、石泉。


镇雄府


原为芒部府,属云南行省。
洪武十六年正月辛未(1383.2.5)来属四川行省(《太祖实录》卷151)。十七年五月辛丑(1384.5.24)改为芒部军民府(《太祖实录》卷162)。
成化中,徙府治于纳冲(《读史方舆纪要》卷73)。
嘉靖五年四月己未(1526.5.17)改为镇雄府,置怀德、威信、归化、安静四长官司来隶之(《世宗实录》卷63)。
至明末,镇雄府仍领长官司四:怀德、威信、归化、安静。


乌蒙军民府


原为乌蒙府,属云南行省。
洪武十六年正月辛未(1383.2.5)来属四川行省(《太祖实录》卷151)。十七年五月辛丑(1384.5.24)改为乌蒙军民府(《太祖实录》卷162)。
至明末,乌蒙军民府无属领。
------------------------------------------
①长宁军后改州,《元史》记载有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6 19:54:29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6-07-06

接楼上

乌撒军民府

原为乌撒府,属云南行省。
洪武十六年正月辛未(1383.2.5)来属四川行省(《太祖实录》卷151)。十七年五月辛卫(1384.5.24)改为乌撒军民府(《太祖实录》卷162)。
至明末,乌撒军民府无属领。

东川军民府

原为东川府,属云南行省。
洪武十七年五月辛丑(1384.5.24)改名东川军民府,来属四川行省(《太祖实录》卷162)。二十一年六月己酉(1388.7.11)裁东川军民府,分府属会理、麻龙、通安、姜四州往属于会川府(《太祖实录》卷191)二十六年五月丁巳(1393.6.22)复置军民府(《太祖实录》卷227)。
至明末,东川军民府无属领。

潼川直隶州

元为潼川府,属四川行省。直领县五:郪(附郭)、中江、射洪、安岳①、盐亭;州二:遂宁(领小溪、蓬溪二县)、绵(领彰明、罗江二县)(《元史》卷60,页1140~页1441)
洪武四年(1371)置普州;裁小溪县,其地入遂宁州;分绵州及所属彰明、罗江二县,往属于成都府(《明史》卷43,页1041,页1025)。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潼川府为潼川直隶州,裁附郭郭县入州;降遂宁州为县,与蓬溪县直属州;裁普州,其地入同城之安岳县(《太祖实录》卷105)。十年五月戊寅(1377.6.7)裁射洪、中江、蓬溪三县,其地分别入盐亭县、潼川州、遂宁县(《太祖实录》卷112)。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2.20)复置射洪、中江、蓬溪三县(《太祖实录》卷134)。
成化元年七月己酉(1465.7.26)置乐至县(《宪宗实录》卷19)。
正德九年(1514)分乐至县往属于成都府简州(《明史》卷43,页1041)。
嘉靖元年四月辛丑(1522.5.20)乐至县还属潼川州(《世宗实录》卷13)。
至明末,潼川直隶州领县七:射洪、盐亭、中江、遂宁、蓬溪、安岳、乐至。

遵义军民府

元为播州宣慰司,属湖广行省。
洪武五年正月乙丑(1372.2.21)播州宣慰司来属于四川行省;置播州长官司,来属宣慰司(《太祖实录》卷71)。七年十一月丁亥(1374.12.29)置黄平安抚司,来属宣慰司(《太祖实录》卷94)。八年(1375)置重安长官司,来属宣慰司(《大明一统志》卷72)。十五年二月己卯(1382.3.3)分宣慰司往属贵州都司(《太祖实录》卷142)。十七年(1384)置瓮水、草塘二安抚司,余庆、白泥、容山、真州四长官司,一并属宣慰司(《明史》卷46,页1206);卷43,页1034)。二十七年四月庚辰(1394.5.11)宣慰司还属于四川省(《太祖实录》卷2321)。
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丙申(1601.5.30)改宣慰司为遵义军民府,裁播州长官司置附郭遵义军民县;改真州长官司为真安州,并置绥阳、仁怀、桐梓三县,一并属遵义府。升黄平安抚司为黄平州,裁重安长安司,其地入黄平州;裁余庆、白泥二长官司,于白泥司地置余庆县;裁瓮水、草塘二安抚司,于雍阳地置瓮安县;于湄潭驿置湄潭县,裁容山长官司地入之。新置之黄平州及余庆、瓮安、湄潭三县,一并往属于贵州省平越军民府(《神宗实录》卷358)。
至明末,遵义军民府直领县二:遵义(附郭)、桐梓;州一:真安(领绥阳、仁怀二县)。
------------------------------------------
① 明玉珍置。

眉州直隶州

元为眉州散州,属嘉定府路。领县二:彭山、青神(《元史》卷60,页1436)。
洪武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为县,所领之二县,属嘉定直隶州(《太祖实录》卷105)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2.20)升眉县为眉州直隶州,复置青神、彭山、丹棱三县,一并属直隶州(《太祖实录》卷134)。
至明末,眉州直隶州仍领县三:青神、丹棱、彭山。

邛州直隶州

元为邛州散州,属嘉定府路。领县一:大邑(《元史》卷60,页1436)。
洪武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为邛县(《太祖实录》卷105)。
成化十九年二月己丑(1483.4.3)升邛县为邛州直隶州,分嘉定直隶州属蒲江、大邑二县来属(《宪宗实录》卷237)。
至明末,邛州直隶州仍领县二:蒲江、大邑。

嘉定直隶州

元为嘉定府路,属四川行省。直领县四:龙游(附郭)、夹江、峨眉、犍为;州二:眉(领彭山、青神二县)、邛(领大邑一县)(《元史》卷60,页1436~页1437)。
洪武四年(1371)改嘉定府路为嘉定府(《明史》卷43,页1042)。六年十二月甲寅(1374.1.30)置荣州、蒲江县、丹棱县、威远县(《太祖实录》卷86)。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嘉定府为嘉定直隶州,裁附郭龙游县入州;降眉、邛、荣三州为县(《太祖实录》卷105)。十年五月戊寅(1377.6.7)裁威远县,其地入荣县;裁大邑县,其地入邛县;裁青神县,其地入嘉定州;裁彭山、丹棱二县,其地一并入眉县(《太祖实录》卷112)。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2.20)复置威远、大邑二县;升眉县为眉州宜隶州,复置彰山、青神、丹棱三县往属之(《太祖实录》卷134)。
成化十八年五月甲申(1482.6.2)分夹江县地置洪雅县,来属州(《宪宗实录》卷227)。十九年二月己酉(1483.4.3)升邛县为邛州直隶州,分大邑、蒲江二县往属之(《宪宗实录》卷237)。
至明末,嘉定直隶州领县六:峨眉、夹江、犍为、洪雅、荣、威远。

泸州直隶州

元为沪州散州,属重庆路。领县三:江安、纳溪、台江(《元史》卷60,页1442)。
洪武六年(1373)升泸州散州为直隶州,分江安、纳溪、合江三县属之(《明史》卷43,页1043)。
至明末,泸州直隶州仍领县三:合江、江安、纳溪。

雅州直隶州

元为雅州直隶州,属陕西行省吐蕃宣慰司。领县四:名山、荥经、百丈、严道(《元史》卷60,页1433)。
洪武四年(1371)裁严道县,其地入同城之雅州;雅州直隶州来属四川行省;裁百丈县,其地入名山县(《明史》卷43,页1044)。六年十二月甲寅(1374.1.30)置芦山县来属(《太祖实录》卷86)。十年五月戊寅(1377.6.7)裁名山县,其地入雅州(《明史》卷43,页112)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2.20)复置名山县(《明史》卷43,页134)。
至明末,雅州直隶州领县二:名山、荥经、芦山。

永宁宣抚司

元为永宁路,属四川行省。领州一:筠连(领腾川一县)(《元史》卷60,页1441):
洪武四年(1371)裁腾川县,其地入筠连州;降筠连州为县,往属于叙州府(《明史》卷43,页1036)。七年(1374)改永宁长官司,仍属省(《明史》卷43)。八年正月甲子(1375.2.4)升为宣抚司(《太祖实录》卷96);
至明末,领长官司二:九姓、太平。

附:广元府

元为广元路,属四川行省。直领县二:绵谷(附郭)、昭化;府一:保宁(领阆中、苍溪、南部、江油四县);州四:剑(领普安、梓潼二县)、龙、巴(领化城、通江二县)、沔(领铎水、大安、略阳三县)(《元史》卷60,页1437;《读史方舆纪要》卷68)。
洪武三年(1370)裁铎水、大安二县,其地一并属沔州;分沔州及略阳县,往属于陕西行省汉中府(《明史》卷42,页1000)。四年(1371)改广元路为广元府;分保宁府直属行省,分阆中、苍溪、南部、江油四县往属之((《明史》卷43,页1026)。六年(1373)裁普安县,其地入剑州;徙龙州宣慰司治所于青川所城(《明史》卷43,页1027、页1037)。是年十二月丙午(1374.1.22)改龙州宣慰司为龙州(《太祖实录》卷86)。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广元府为元元州,省府治绵谷县入州;降巴州为县,省州治化城县入;裁剑州;广元州及原广元府属各州县,一并往属于保宁府(《太祖实录》卷105)。

附:绍庆府

明袭元制,亦称绍庆府,属四川行省。领县二:彭水(附郭)、黔江(《元史》卷60,页1443)。
洪武四年(1371)裁府,其原领之彭水、黔江二县,一并往属重庆府(《明史》卷43,页1032~页1033)。

附:会川府

原属云南省。
洪武十五年十月壬辰(1382.11.22)与其所领之武安(附郭)、黎溪、永昌三县一并来属四川省(《太祖实录》卷149)。二十一年六月己酉(1388.7.11)分东川府属麻龙、会理、通安、姜四州来属(《太祖实录》卷191)。二十七年九月丁未(1394.10.5)裁府,其所领州县一并裁汰,地入会川卫(《太祖实录》卷234)。

附:德昌府

原属云南省。
洪武十五年十月壬辰(1382.11.22)与所领之昌(附郭)、威龙、普济、德四州,一并来属州川省(《太祖实录》卷149)。二十五年(1392)裁德州,改置德昌所(《读史方舆纪要》卷74),二十七年九月丁未(1394.10.5)裁府,其原领之三州一并往属建昌卫(《太祖实录》卷234)。

附:建昌府

原属云南省。
洪武十五年十月壬辰(1382.11.22)与原领之建安(附郭)、永宁(附郭)、苏、泸、隆、阔、里、邛部、礼九州及中、北社、泸沽三县,一并来属四川省(《太祖实录》卷149)。二十七年九月丁未(1394.10.5)裁建安、永宁、泸、隆、阔、里、邛部七州及北社、泸沽二县,地均入建昌卫;裁苏州及中县,其地入宁番卫;裁礼州,其地入礼州所(《太祖实录》卷234)。

附:普定军民府

原属云南省。
洪武十五年三月(1382.4)后,与所领之安顺、镇宁、永宁三州,一并来属四川省(《明史》卷46,页1201)。十八年七月己巳(1385.8.15)裁府,其所领之安顺、镇宁、永宁三州,均升为直隶州(《太祖实录》卷174)。

附:安顺直隶州

原属普定军民府。
洪武十八年七月己巳(1385.8.15)升为直隶州(《太祖实录》卷174)。十九年(1386)置宁谷寨、西堡二长官司来属(《明史》卷46,页1202)。二十五年八月乙丑(1392.9.3)与所领之二长官司,一并往属于普定卫军民指挥使司(《太祖实录》卷220)。

附:镇宁直隶州

原属普定军民府。
洪武十八年七月己巳(1385.8.15)升为直隶州(《太祖实录》卷174)。十九年(1386)置十二营、康佐二长官司来属(《明史》卷46,页1202)。二十五年八月乙丑(1392.9.3)与所领之二长官司,一并在属于普定卫军民指挥使司,并侨州治于司城(《太祖实录》卷220;《明史》卷46,页1202)。

附:永宁直隶州

原属普定军民府。
洪武十八年七月已巳(1385.8.15)升为直隶州(《太祖实录》卷174)。十九年(1386)置纂役、顶营二长官司来属(《明史》卷46,页1203)。二十五年八月乙丑(1392.9.3)与所领之二长官司,一并往属于普定卫军民指挥使司,并侨州治于司城(《太祖实录》卷220;《明史》卷46,页1202)。

附:普安军民府

原属云南省。
洪武二十七年四月庚辰(1394.5.11)来属四川省(《太祖实录》卷232)。
建文年间,置贡宁安抚司,来属府(《明史》卷46,页1203)。
永乐元年正月甲辰(1403.2.17)改贡宁安抚司名为普安安抚司(《太宗实录》卷16)。十三年十二月丙戌(1416.1.22)裁普安军民府,升原属之普安安抚司为普安直隶州,往属于贵州省(《太宗实录》卷171)。

附:贵州宣慰司

元为贵州宣抚司,属湖广行省。领安抚司十一:程番,小程番、卢番、方番、洪番、卧龙番、小龙番、大龙番、金石番、罗番、卢山;长官司八:中曹白纳、龙里、白纳、茶山、底寨、养龙坑、青山、扎佐、韦番(《元史》卷63,页1539~页1546;《明史》卷46,页1198~页1201)。
洪武五年(1372)降方番、卧龙番、大龙香、金石番、罗番、程番六安抚司为长官司(《明史》卷46,页1199~页1200)。是年正月乙丑(1372.2.21)改中曹白纳长官司为中曹长官司,并裁茶山白纳长官司,其地入中曹司;置贵竹长官司;升贵州宣抚司为贵州宣慰司,往属于四川行省(《太祖实录》卷71)。六年正月乙印(1373.2.5)降小程番、卢番、小龙番、卢山、洪番五安抚司为长官司(《太祖实录》卷78)。十五年六月甲午(1382.7.27)置上马桥长官司(《太祖实录》卷146)。
永乐元年六月戊午(1403.7.1)置乖西、水东二长官司(《太宗实录》卷21)。四年正月壬子(1406.2.9)复胃白纳长官司(《太宗实录》卷50)。十一年二月辛丑(1413.3.3)分贵州宣慰司及所领,一并往属于贵州省(《太宗实录》卷137)。

附:金筑安抚司

原为湖广行省一部地。
洪武五年三月壬戌(1372.4.18)置金筑长官司,往属于四川行省(《太祖实录》卷73)。十年正月己亥(1377.2.28)升为安抚司(《太祖实录》卷111)。二十九年(1396)往属于贵州都司属贵州卫(《明史》卷46,页1199)。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06-07-10

云南省*

明袭元制,亦称云南行省,省会治中庆路。
洪武十五年正月庚戌(1382.2.13)改临安路为临安府;改武定路为武定军民府(《太祖实录》卷141)。是年闰二月乙巳(1382.4.9)于平缅路地置平缅宣慰司;改车里路为车里军民府;是月己酉(4.u)升楚雄府属开南州为景东府(《太祖实录》卷143)。是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云南、大理、澂江、广西、普定、普安、曲靖、姚安、鹤庆、丽江、元江、镇康、盂定、南甸、干崖、镇西、平缅、麓川、芒施、和泥、柔远、谋粘、木连、芒部、乌蒙、乌撒、东川、会川、德昌、建昌、木邦、云远等三十二路为府,中庆府改名云南府,并徙芒部府治于纳冲南七里,徙监安府治于建水州;改威楚路为楚雄府:降顺宁府为顺宁州,往属于大理府;升原丽江路属北胜府直属布政司;升原大理路属永昌、腾冲二府直属布政司;寻升普安、普定二府为军民府,普定军民府及所领往属四川省;寻废平缅、麓川、南甸、干崖、柔远、芒施、谋粘、木连、木邦、镇西十府(《太祖实录》卷143;《读史方舆纪要》卷73,《明史》卷46)。是年十月壬辰(1382.11.22)分德昌、建昌、会川三府,一并往属于四川省(《大祖宴录),卷149)。是年十一月癸酉(1383.1.2)改广南西路宣抚司为广南府(《太祖实录》卷150)。是年(1382)降宁远直隶州为散州,往属于临安府(《明史》卷46,页1177)。十六年正月辛未(1383.2.29)分芒部、乌撒、乌蒙三府往属于四川省(《太祖实录》卷151)。是年十月辛未(1383.10.27)升仁德府为仁德军民府,是月丁丑(1383.11.2)改仁德军民府为寻甸军民府(《太祖实录》卷157)。十七年正月王子(1384.2.5)复升顺宁州为顺宁府(《太祖实录》卷159)。是年四月甲戌(1384.4.27)置马龙他郎甸长官司,直属省(《太祖实录》卷161)。是年五月辛丑(1384.5.24)分东川府往属于四川省(《太祖实录》卷162):是午八月丙子(1384.8.27)改车里府为车里军民宣慰司;改平缅宣慰司为平缅军民宣慰司。是月甲午(1384.9.4)改平缅司名为麓川平缅宣慰司(《太祖实录》卷164),是年(1384)降北胜府为北胜州,往属于鹤庆府;升楚雄府属威远州为威远府,寻废;降镇康府为直隶州;降云龙甸军民府为云龙州,往属大理府;降和泥府为思佗甸长官司,一并往属于临安府;改云远府名为孟养府,后废(《明史》卷46)。二十三年十二月庚申(1391.1.7)裁永昌、腾冲二府(《太祖实录》卷206)。二十四年二月庚申(1391.3.8)降柏兴府为直隶州(《太祖实录》卷207)。二十六年六月癸卯(1393,8.7)裁柏兴直隶州,改置盐井卫,往属于四川都司(《太祖实录》卷228)。二十七年四月庚辰(1394.5.11)分普安军民府往属于四川省;升姚安、曲靖二府为军民府(《太祖实录》卷232)。是年六月甲申(1394.7.14)置缅中宣慰司,后废(《太祖实录》卷233)。三十年十一月乙亥(1397.12.16)升丽江、鹤庆二府为军民府(《太祖实录》卷255)。
建文四年十二月丙辰(1402.12.21)于元江府地置镇沅直隶州;复置威远御夷直隶州:置木邦、孟养二府(《太宗实录》卷15)。
---------------------
*元代云南行省所领地域广大,明朝收复后虽明文设府州县,但实际有些并未实行。故元时云南行省所领与明时出入较大,元时期云南行省所领少。

永乐元年正月乙未(1403.2.8)于镇康直隶州地置湾甸长官司,直属都司;置者乐甸长官司,直隶都司,后属布政司;于故镇西府地置干崖长官司,直属都司;于故柔远府地置潞江长官司,直属都司;置大侯长官司,直属都司(《太宗实录》卷16)。是年十月丙辰(1403.10.27)复于故缅中宣慰司地置缅甸军民宣慰司(《太宗实录》卷24)。二年六月癸酉(1404.7.10)改木邦、孟养二府为军民宣慰司(《太宗实录》卷32)。三年四月甲申(1305.5.17)升湾甸长官司为湾甸御夷直隶州,裁镇康直隶州,地入湾甸州(《太宗实录》卷41)。是年七月癸丑(1405.8.14)置孟艮御夷府,直属都司,后改属布政司(《太宗实录》卷44)。四年四月己卯(1406.5.7)升镇沅直隶州为镇沅府;是月癸未(1406.5.11)升鹤庆府属永宁州为永宁府(《太宗实录》卷53)。是年(1406)升元江府为元江军民府(《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93)。七年七月戊子(1409.8.28)复置镇康御夷直隶州(《太宗实录》卷94)。十二年正月己亥(1414.2.10)复置南甸直隶州(《太宗实录》卷147)。十六年六月辛巳(1418.7.5)升潞江长官司为安抚司(《太宗实录》卷201)。
宣德元年六月壬午(1426.7.24)潞江安抚司直属布政司(《宣宗实录》卷18)。三年五月戊午(1420.6.19)升大侯长官司为大侯直隶州(《宣宗实录》卷43)。五年六月戊子(1430.7.9)于故腾冲府地置腾冲直隶州(《宣宗实录》卷67)。八年十月庚戌(1433.11.12)置钮兀长官司,直属布政司(《宣宗实录》卷106)。
正统三年五月壬寅(1438.6.11)降南甸直隶州为散州,分干崖长官司,改潞江安抚司、腾冲直隶州一并往属于金齿军民司(《英宗实录》卷42)。六年(1441)废麓川平缅宣慰司(《明史》卷46,页1193)。七年九月乙丑(1442.10.11)升烂沦卫属北胜州为直隶州(《英宗实录》卷96),八年四月丁亥(1443.5.1)于故芒施府地置芒市御夷长官司,属金齿军民司,后隶布政司(《英宗实录》卷103)。九年六月癸未(1444.6.20)改金齿军民司属南甸州为南甸宣抚司,直属布政司;升金齿军民司属干崖长官司为宣抚司,直属布政司:是年九月已亥(1444.11.2)复于陇把地置陇川宣抚司(《英宗实录》卷117)。十年三月庚辰(1445.4.13)裁金齿军民司属腾冲州(《英宗实录》卷127)。十三年六月庚申(1448.7.6)升大理府属蒙化州为蒙化府(《英宗实录》卷167)。
成化十二年(1476)寻甸军民府去“军民”字样(《明史》卷46,页1175)。二十年六月庚午(1484.7.7)析木邦宣慰司地置孟密安抚司,直属布政司(《宪宗实录》卷253)。
弘治十四年八月丙辰(1501.9.22)升马龙他郎甸长官司为新化直隶州(《宪宗实录》卷178)。
嘉靖元年十月辛己(1522.10.27)置永昌军民府,分潞江安抚司往属于永昌军民府(《世宗实录》卷19)。嘉靖初年,缅甸军民宣慰司自立为王(《读史方舆纪要》卷180)。
万历十三年(1585)升孟密安抚司为孟密宣抚司,并析宣抚司地置蛮莫安抚司。直属布政司(《明史》卷46,页1195)。十九年(1591)降新化直隶州为散州,往属于临安府(《明史》卷46,页1177)。二十五年(1597)降大侯直隶州为散州,并改名为云州,往属于顺宁府(《明史》卷46,页1191)。三十三年(1605)木邦、孟养二宣慰司及孟密宣抚司,蛮莫安抚司一并入于缅。(《读史方舆纪要》卷180)。
至明末,云南省领府十四:云南(省会)、大理、临安、楚雄、澂江、蒙化、景东、广南、广西、镇沅、永宁、顺宁、武定、寻甸;军民府六:曲靖、姚安、鹤庆、丽江、元江、永昌;御夷府二:孟定、孟艮;直隶州一:北胜;御夷直隶州三:威远、湾甸、镇康;军民宣慰司一:车里;宣抚司三:南甸、干崖、陇川;长官司三:者乐甸、钮兀、芒市。

云南府

元为中庆路,属云南行省,为省会。直领县三:昆明(附郭)、富民、宜良;州四:嵩盟①(领杨林、邵甸二县)、晋宁(领呈贡、归化二县)、昆阳(领三泊、易门二县)、安宁(领禄丰、罗次二县(《元史》卷61,页1457~页1460)。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中庆路为云南府(《太祖实录》卷143)。是年邵甸县仍存,而后裁县,其地入嵩盟州(《太祖实录》卷143;《明史》卷46,页1173)。
成化十七年十月乙巳(1481.10.26)裁杨林县,其地入嵩盟州(《宪宗实录》卷220)。十八年(1482)改嵩盟州为嵩明州(《太祖实录》卷143;《明史》卷46,页1173)。
弘治十三年八月壬辰(1500.9.3)分安宁州属之罗次县,直属于府(《孝宗实录》卷165)。
嘉靖中,徙富民县治于螳螂河南(《明史》卷46,页1172)。
万历中,复徙富民县于螳螂河北(《明史》卷46,页1172)。
崇帧中,复徙富民县于螳螂河南(《明史》卷46,页1172)。
至明末,云南府直领县四:昆明(附郭)、富民、宜良、罗次;州四:嵩明、晋宁(领归化、呈贡二县)、安宁(领禄丰一县)、昆阳(领三泊、易门二县)。

大理府

元为大理路,属云南行省。直领县一:太和(附郭);府二:永昌(领水平一县)、腾冲;州四:邓川(领浪穹、凤羽二县)、蒙化、赵、云南(《元史》卷61,页1479~1481)②。
洪武十五三月己未(1382.4.23)改大理路为大理府;降云南州为云南县,直属府;裁凤羽县,其地入浪穹县;分府属永昌府直属省,永平县往隶之;分腾冲府直属省;降顺宁府为顺宁州,来属于府(《太祖实录》卷143)。十七年正月壬子(1384.2.5)复升顺宁州为顺宁府,直属省(《太祖实录》卷159)。是年(1384)府属云南县,往隶赵州;降云龙甸军民府为云龙州,来属府(《明史》卷46,页1185、页1191)。洪武中(当在十五年后),置十二关长官司,来属府(《明史》卷46,页1185)。
正统十三年六月庚申(1448.7.6)升蒙化州为蒙化府(《英宗实录》卷167)。
弘治六年四月壬寅(1493.4.23)析赵州及太和、云南二县地置宾川州(《孝宗实录》卷74)。
嘉靖元年五月甲戌(1522.6.21)徙十二关长官司于一泡江之西(《世宗实录》卷14)。
崇祯中,徙云龙州治于雒骈(去并加井)(《嘉庆大清一统志》卷478)。
至明末,大理府直领县一:太和(附郭);州四:赵州(领云南一县)、邓川(领浪穹一县)、宾川、云龙;长官司一:十二关。
-------------------
①《元史》,称嵩明,误。
②《元史》漏载凤羽县;误录姚安路属姚州及所领之大姚县。

临安府

元为临安路,属云南行省。直领县二:河西、蒙自;州三:建水、石平、宁(领通海、嶍峨)(《元史》卷61,页1476~1477)。
洪武十五年正月庚戌(1382.2.13)改临安路为临安府(《太祖实录》卷141)。三月己未(1382.4.23)置阿迷州属府;置西河县,属宁州,寻废;分宁州属嶍峨、通海二县,一并属府;徙临安府治于建水州;改石平州名为石屏州(《太祖实录》卷143)。是年(1382)置教化三部、王弄山、亏容甸、溪处、左能寨、落恐甸、安南七长官司,一并属府;降宁远直隶州为散州,来属府(《明史》卷46,页1177~页1178)。十七年(1984)裁和泥府,改置思佗甸长官司,并与府原领之纳楼茶甸长官司,一并来属府(《明史》卷46,页1177)。
宣德元年(1426)并宁远州于安南国(《明史》卷46,页1177)。
万历十九年(1591)析嶍峨县地置新平县;降新化直隶州为散州,来属于府(《明史》卷46,页1177)。
正德六年(1511)安南长官司省入蒙自县(《明史》卷46,页1178)。
天启二年(1622)复置安南长官司(《明史》卷46,页1178)。
至明末,临安府领州五:建水(附郭)、石屏、阿迷、宁、新化;县五:通海、河西、嶍峨、蒙自、新平;长官司九:纳楼茶甸、教化三部、王弄山、亏容甸、溪处甸、思佗甸、左能寨、落恐甸、安南。

楚雄府

元为威楚路,属云南行省。直领县三:威楚(附郭)、崿(去山加石)嘉、定远;州四:镇南、南安(领广通一县)、开南、威远(《元史》卷61,页1460~页1462);《明史》卷46,页1181)。
洪武十五年闰二月己酉(1382.4.13)升开南州为景东府(《太祖实录》卷143)。是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威楚路为楚雄府,并改附郭威楚县为楚雄县;置定边县,属镇南州,寻改属府;改南安州属广通县属府(《太祖实录》卷143;《大清一统志》卷495)。十七年(1384)升威远州为威远府(《明史》卷46,页1194)。
至明末,楚雄府领县五:楚雄(附郭)、广通、定远、定边、崿(去山加石)嘉;州二:南安、镇南。

澂江府

元为澂江路,属云南行省。直领县三:河阳(附郭)、江川、阳宗;州二:新兴(领普舍、研和二县)、路南(领邑市一县)(《元史》卷61,页1469~页1470)。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澂江路为澂江府;寻裁普舍、研和二县,其地一并入新兴州(《太祖实录》卷143;《明史》卷46,页1178)。
弘治三年九月戊寅(1490.10.12)裁邑市县,其地入路南州(《孝宗实录》卷42)。
至明末,澂江府领县三:河阳(附郭)、江川、阳宗;州二:新兴、路南。

蒙化府

元为蒙化州,属大理府。
正统十三年六月庚申(1448.7.6)升为府(《英宗实录》卷157)。
至明末,无属领。

景东府

元为开南州,属楚雄府。
洪武十五年闰二月己酉(1382.4.13)升为景东府(《太祖实录》卷143)。
宣德五年六月丙子(1430.6.27)置孟缅长官司,来属府(《宣宗实录》卷67)。
万历二十五年(1597)分府属孟缅长官司,往属于顺宁府(《明史》卷46,页1191)。
至明末,景东府无属领。

广南府

元为广南西路宣抚司,属云南行省。领州三:富、罗佐、安宁(《明史》卷46,页1179)。
洪武十五年(1382)裁罗佐、安宁二州,其地一并入富州(《太祖实录》卷143;《明史》卷46,页1180)。是年十一月癸酉(1383.1.2)改广南西路宣抚司为广南府(《太祖实录》卷150)。
至明末,广南府领州一:富。

广西府

元为广西路,属云南行省,领州三:师宗、维摩、弥勒(《元史》卷61,页1478;《明史》卷46,页1179)。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广西路为广西府(《太祖实录》卷143)。
弘冶六年(1493)徙维摩州治于曲部。
崇祯四年(1631)徙维摩州治于大维摩(维摩州徙治均据丘北县志编纂委员会函信调查)。
至明末,广西府仍领州三:师宗、弥勒、维摩州。

镇沅府

本元江府地。
建文四年十二月丙辰(1402.12.31)置镇沅直隶州(《成祖实录》卷15)。
永乐四年四月己卯(1406.5.7)升镇沅直隶州为镇沅府(《成祖实录》卷53)。十年四月丙辰(1412.5.12)置禄谷寨长官司,来属府(《太宗实录》卷127)。
至明末,镇沅府领长官司一:禄谷寨。

永宁府

原为永宁州,属拦沧卫。
永乐四年四月甲戌(1406.5.2)置刺次和、革甸、香罗甸、瓦鲁之四长官司,属永宁州。是月癸未(1406.5.11)升永宁州为永宁府(《太宗实录》卷53)。
至明末,永宁府领长官司四:刺次和、革甸、香罗甸、瓦鲁之。

顺宁府

明袭元制,亦称顺宁府,属云南行省,领县一:庆甸(附郭);州一:宝通(《明史》卷46,页1190)。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降顺宁府为顺宁州,裁原府属庆甸县与宝通州入之,往属于大理府(《太祖实录》卷143),十七年正月壬子(1384.2.5)复升顺宁州为府(《太祖实录》卷159)。
万历二十五年(1597)降大侯直隶州为散州,并改名云州,分景东府属孟缅长官司属州,一并来属顺宁府(《明史》卷46,页1191)。
至明末,顺宁府领州一:云(领孟缅长官司)。

曲靖军民府

元为曲靖路,属云南行省。直领县一:南宁(附郭);州五:陆凉(领芳华、河纳二县)、越、罗雄(领亦佐一县)、马龙(领通泉一县)、沾益(领交水、罗山、石梁三县)(《元史》卷61,页1467~页1468)。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曲靖路为曲靖府(《太祖实录》卷143)。二十七年四月庚辰(1394.5.11)升曲靖府为军民府(《太祖实录》卷232)。二十八年正月甲子(1395.2.19)裁越州,其地入南宁县(《太祖实录》卷236)。
永乐初,分罗雄州属亦佐县直属于府;裁交水、罗山、石粱三县,其地一并入沾益州;裁芳华、河纳二县,其地一并入陆凉州:裁通泉县,其地入马龙州(《明史》卷46,页1174)。
万历十五年四月己卯(1587.5.27)改罗雄州名为罗平州(《神宗实录》卷185)。
至明末,曲靖军民府领县二:南宁(附郭)、亦佐;州四:沾益、陆凉、马龙、罗平。

姚安军民府

元为姚安路,属云南行省。领州一:姚(附郭);县一:大姚(《明史》卷46,页1181)。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姚安路为姚安府(《太祖实录》卷143)。二十七年四月庚辰(1394.5.11)升姚安府为军民府(《太祖实录》卷232)。
至明末,姚安军民府领州一:姚(附郭);县一:大姚。

鹤庆军民府

元为鹤庆路,属云南行省。领县一:剑川(《元史》卷61,页1463)。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鹤庆路为鹤庆府(《太祖实录》卷143)。十七年正月壬子(1384.2.5)升剑川县为剑川州(《太祖实录》卷159)。是年,降北胜府为北胜州,与原领之永宁、蒗蕖、顺三州,一并来属于府。二十九年(1396)分永宁、北胜、蒗蕖三州往属于栏沧卫(《明史》卷46,页1186~页1187)。三十年十一月乙亥(1397.12.16)升鹤庆府为鹤庆军民府(《太祖实录》卷255)。
至明末,鹤庆军民府领州二:剑川、顺。

武定府

元为武定路,属云南行省。直领县一:南甸(附郭);州二:和曲(领元谋一县)、禄劝(领易笼、石旧二县)(《元史)卷61,页1462~页1463)。
洪武十五年正月庚戌(1382.2.13)改武定路为武定军民府,分附郭南甸县属和曲州(《太祖实录》卷141)。十七年(1384)裁易笼县,其地入禄劝州(《明史》卷46,页1182)。
成化十二年(1476)复分和曲州属南甸县直属于府(《明史》卷46,页1182)。
正德元年七月庚子(1506.8.13)裁南甸、石旧二县,其地分别入和曲、禄劝二州(《武宗实录》卷15)。
隆庆三年闰六月已酉(1569.7.20)徙武定府治于狮子山(《穆宗实录》卷34)。是年十二月丁巳(1570.1.24)徙和曲州于府治,为附郭州(《穆宗实录》卷40)。
万历中,罢武定军民府“军民”字样(《明史》卷46,页1182)。
至明末,武定府领州二:和曲(附郭州,领元谋一县)、禄劝。

寻甸府

元为仁德府,属云南行省。领县二:为美、归厚(《元史)卷61,页1470)。
洪武十五年(1382)裁为美、归厚二县,其地一并入府(《明史》卷46,页1175)。十六年十月辛未(1383.10.27)升为仁德军民府。是月丁丑(1383.11.2)改名寻甸军民府(《太祖实录》卷157)。
成化十二年(1476)去“军民”宇样,改为寻甸府(《明史》卷46,页1175)。
嘉靖七年十月丁卯(1528.11.10)徙府治于凤梧山下(《世家实录》卷93)。
至明末,寻甸府无领属。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06-07-10

接楼上


丽江军民府

元为丽江路,属云南行省,领州七:通安(附郭)、顺、蒗蕖、永宁、兰、宝山、巨津(领临西一县);府一:北胜(《元史)卷61,页1464)。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丽江路为丽江府;北胜府直隶布政使,分永宁、蒗蕖、顺三州往属之(《太祖实录》卷143)。三十年十一月乙亥(1397.12.16)升丽江府为丽江军民府(《太祖实录》卷255)。
正统二年(1437)裁巨津州属之临西县,其地入巨津州(《读史方舆纪要》卷117)。
至明末,丽江军民府领州四:通安(附郭)、宝山、兰、巨津。

北胜直隶州

元为北胜府,属丽江路。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直属布政使,分丽江府领之永宁、蒗蕖、顺三州来属(《太祖实录》卷143)。十七年(1384)降北胜府为北胜州,与原领之永宁、蒗蕖、顺三州,一并往属于鹤庆府,二十九年(1396)北胜州往属于拦沧卫(《明史》卷46,页1186~页1187)。
正统七年九月乙丑(1442.10.11)升北胜州为直隶州(《英宗实录》卷96)。
至明末,北胜直隶州无属领。

元江军民府

元为元江路,属云南行省。领长官司一:他郎寨(《明史》卷46,页1180)。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元江路为元江府(《太祖实录》卷143)。十八年四月戊戌(1385.5.16)置因远罗必甸长官司(《太祖实录》卷172)。
永乐四年(1406)升元江府为元江军民府(《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93)。
嘉靖中,升因远罗必甸、他郎寨二长官司为奉化、恭顺二州(《明史》卷46,页1180)。
至明末,元江军民府领州二:奉化(附郭)、恭顺。

永昌军民府

元为永昌路,属大理路:领县一:永平。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永昌府直属布政使司,永平县来属(《太祖实录》卷143)。十七年五月己酉(1384.6.1)置施甸长官司,来属府(《太祖实录》卷162)。二十三年十二月庚申(1391.1.7)裁府,其原领之永平县与施甸长官司往属于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太祖实录》卷206)。
嘉靖元年十月辛巳(1522.10.27)复置永昌军民府,分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永平一县,施甸、凤溪、茶山三长官司,潞江、瓦甸、镇道、杨塘四安抚司,一并属于府(《世宗实录》卷19)。三年三月戊子(1524.6.25)置附郭保山县(《世宗实录》卷37)。是年十月丙辰(1524.11.20)于旧腾冲直隶州地置腾越州,来属于府(《世宗实录》卷41)。
至明末,永昌军民府领县二:保山(附郭)、永平;州一:腾越;安抚司四:潞江、瓦甸、镇道、杨塘;长官司三:凤溪、施甸、茶山。

威远御夷直隶州

原为威远州,属楚雄府。
洪武十七年(1384)升为威远府,后废(《明史》卷46,页1194)。
建文四年十二月丙辰(1402.12.31)复置威远御夷直隶州(《太宗实录》卷15)。
至明末,威远御夷直隶州无属领。

湾甸御夷直隶州

原为镇康直隶州地。
永乐元年正月乙未(1403.2.8)置湾甸长官司,属云南都司(《太宗实录》卷15)。五年四月甲申(1307.5.17)升长官司为御夷直隶州(《太宗实录》卷41)。
至明末,湾甸御夷直隶州无属领。

镇康御夷直隶州

元为镇康路,属云南行省。无属领(《元史》卷61,页1482)。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镇康路为镇康府(《太祖实录》卷143)。十七年(1384)降镇康府为镇康直隶州(《明史》卷46,页1195)。
永乐三年四月甲申(1305.5.17)裁镇康直隶州,其地入湾甸御夷直隶州(《太宗实录》卷41)。七年七月戊子(1409.8.28)复置镇康御夷直隶州(《太宗实录》卷94)。
至明末,镇康御夷直隶州无属领。

孟定御夷府

元为孟定路,属云南行省。无属领(《元史》卷61,页1484)。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孟定路为孟定御夷府(《太祖实录》卷143)。
万历十三年(1588)析府地置耿马安抚司,来属府(《明史》卷46,页1194)。
至明末,孟定御夷府领安抚司一:耿马。

孟艮御夷府

永乐三年七月癸丑(1405.8.14)置孟良御夷府,直属布政司,无属领(《太宗实录》卷44)。
至明末,盂艮御夷府仍无属领。

者乐甸长官司

永乐元年正月乙未(1403.2.8)析楚雄府地置者乐甸长官司,直属云南都司,后属布政司(《太宗实录》卷16)。

车里军民宣慰司

元为车里路,属云南行省。无属领(《明史》卷46,页1191)。
洪武十五年闰二月乙巳(1382.4.9)改车里路为车里军民府(《太祖实录》卷143)。十七年八月丙子(1384.8.27)改为车里军民宣慰司(《太祖实录》卷164)。
至明末,车里军民宣慰司无属领。

南甸宣抚司

元为南甸路,属云南行省。无属领(《明史》卷46,页1193)。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南甸路为南甸府(《太祖实录》卷143)。后废。
永乐十二年正月已亥(1414.2.10)复置南甸直隶州,属云南布政司(《太宗实录》卷147)。
正统三年五月壬寅(1438.6.11)南甸直隶州降为散州,往属于金齿军民指挥使司(《英宗实录》卷43)。九年六月癸未(1444.6.20)改南甸州为南甸宣抚司,直属布政司(《英宗实录》卷117)。
至明末,南甸宜抚司无属领。

干崖宣抚司

元为镇西路,属云南行省。无属领(《元史》卷61,页1483)。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镇西路为镇西府(《太祖实录》卷143)。后废,地属麓川平缅司(《明史》卷46,页1193)。
永乐元年正月乙末(1403.2.8)置于崖长官司,属云南都司(《太宗实录》卷16)。
正统三年五月壬寅(1438.6.11)改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英宗实录》卷42)。九年六月癸未(1444.6.20)升长官司为宣抚司,往属布政司(《英宗实录》卷117)。
至明末,干崖宣抚司无属领。

陇川宣抚司

元为平缅、麓川二路地,二路均属云南行省,均无属领(《元史》卷61,页1483)。
洪武十五年闰二月乙巳(1382.4.9)置平缅宣慰司(《太祖实录》卷143)。是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平缅、麓川二路为府(《太祖实录》卷143)。未几,二府并废。十七年八月丙子(1384.8.27)改平缅宣慰司为平缅军民宣慰司(《太祖实录》卷164)。是月甲午(1384.9.4)改平缅军民宣慰司为麓川平缅宣慰司(《太祖实录》卷164)。
正统六年(1441)废宣慰司(《明史》卷46,页1193)。九年九月己亥(1444.11.2)复于陇把地置陇川宣抚司(《英宗实录》卷121)。
万历十二年(1584)置遮放副宣抚司,来属(《明史》卷46,页1194)。
至明末,陇川宣抚司领副司一:遮放。

钮兀长官司

元为和泥路一部地。
宣德八年十月庚戌(1433.11.12)于钮兀寨地置钮兀长官司,并五隆寨地入(《宣宗实录录》卷106)。
至明末,钮兀长官司无属领。

芒市御夷长官司

元为芒施路,属云南行省。无属领(《元史》卷61,页1482)。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芒施路为芒施府(《太祖实录》卷143)。后废。
正统八年四月丁亥(1443.5.1)置芒市长官司,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英宗实录》卷103)。后属布政司。
至明末,芒市长官司无属领。

附:云龙甸军民府

元为云龙甸军民府,属云南行省,无属领(《明史》卷46,页1185)。
洪武十七年(1384)降军民府为云龙散州,往属于大理府(《明史》卷46,页1185)。

附:新化直隶州

元为元江路地。
洪武十七年四月甲戌(1384.4.27)置马龙他郎甸长官司,直属布政司(《太祖实录》卷]81)。
弘治十四年八月丙辰(1501.9.22)升马龙他郎甸长官司为新化直隶州(《孝宗实录》卷178)。
万历十九年(1591)降为新化散州,往属于临安府(《明史》卷46,页1177)。

附:和泥府

元为和泥路,属云南行省,无属领(《明史》卷46,页1177)。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和泥路为和泥府(《太祖实录》卷143)。十七年(1384)降和泥府为思佗甸长官司,往属于临安府(《明史》卷46,页1177)。

附:宁远直隶州

元为宁远直隶州,属云南行省,无属领(《明史》卷46,页1177)。
洪武十五年(1382)降宁远直隶州为宁远散州,往属于临安府(《明史》卷46,页1177)。

附:大侯直隶州

原为麓川平缅宣慰司地。
永乐元年正月乙未(1403.2.8)析置大侯长官司,直属都司(《太宗实录》卷16)。
宣德三年五月戊午(1428.6.19)升大侯长官司为大侯直隶州,属布政司(《宣宗实录》卷48)。
万历二十五年(1597)降为散州,并改名云州,往属于顺宁府(《明史》卷46,页1191)。

附:潞江安抚司

元为柔远路,属云南行省。无属领(《元史》卷61,页1482)。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柔远路为柔远府(《太祖实录》卷143)。府后废,地入麓川平缅宣慰司。
永乐元年正月乙未(1403.2.8)于故柔远府地置潞江长官司,直属都司(《太宗实录》卷16)。十六年六月辛巳(1418.7.5)升潞江长官司为安抚司(《太宗实录》卷201)。
宣德元年六月壬午(1426.7.24)潞江安抚司直属布政司(《宣宗实录》卷18)。
正统三年五月壬寅(1436.6.11)潞江安抚司改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英宗实录》卷42)。
嘉靖元年十月辛巳(1522.10.27)潞江安抚司往属于永昌军民府(《世宗实录》卷19)。

附:腾冲直隶州

元为腾冲府,属大理路(《元史》卷61,页1480)。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腾冲府直属布政司(《太祖实录》卷143)。二十三年十二月庚申(1391.1.7)裁府(《太祖实录》卷206)。
宣德五年六月戊子(1430.7.9)复置腾冲直隶州(《宣宗实录》卷67)。
正统三年五月壬寅(1436.6.11)往属于金齿军民指挥使司(《英宗实录》卷42)。十年三月庚辰(1445.4.13)裁州(《英宗实录》卷127)。

附:谋粘府

元为谋粘路,属云南行省(《元史》卷61,页1484)。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谋粘路为谋粘府(《太祖实录》卷143)。后废,地入孟定府。

附:木连府
元为木连路,属云南行省(《元史》卷61,页1485)。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木连路为木连府(《太祖实录》卷143)。后废。

附:芒部府

元为芒部路,属云南行省(《元史》卷61,页1466)。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芒部路为芒部府,并徙治于纳冲南七里(《太祖实录》卷143;《读史方舆纪要》卷73)。十六年正月辛未(1383.2.29)往属于四川省(《太祖实录》卷151)。

附:乌撒府

元为乌撒路,属云南行省(《元史》卷61,页1483;《明史》卷43,页1039)。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乌撒路为乌撒府(《太祖实录》卷143)。十六年正月辛未(1383.2.29)往属于四川省(《太祖实录》卷151)。

附:乌蒙府

元为乌蒙路,属云南行省(《元史》卷61,页1483;《明史》卷43,页1039)。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乌蒙路为乌蒙府(《太祖实录》卷143)。十六年正月辛未(1383.2.29)往属于四川省(《太祖实录》卷151)。

附:东川府

元为东川路,属云南行省,无属领(《元史》卷61,页1466)。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东川路为东川府,分会川路属会理、麻龙、通安、姜四州来属府(《太祖实录》卷143)。十七年五月辛丑(1384.5.24)东川府与所领四州,一并往属于四川省(《太祖实录》卷162)。

附:会川府

元为会川路,属云南行省。领州七:武安(附郭)、黎溪、永昌、会理、麻龙、通安、姜(《元史》卷61,页1474;《太祖实录》卷143)。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会川路为会川府,分府属会理、麻龙、通安、姜四州往属于东川府(《太祖实录》卷143)。是年十月壬辰(1382.11.22)会川府及所领之武安、黎溪、永昌三州,一并往属于四川省(《太祖实录》卷149)。

附:德昌府

元为德昌路,属云南行省。领州四:昌(附郭)、德、威龙、普济(《元史》卷61,页1473~页1474)。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德昌路为德昌府(《太祖实录》卷143)。是年十月工辰(1382.11.22)德昌府与所领之昌、德、威龙,普济四县, 并往属于四川省(《太祖实录》卷149)。

附:建昌府

元为建昌路,属云南行省。直领县二:中、北社;州九:建安(附郭)、永宁(附郭)、泸、礼(领泸沽一县)、里、阔、邛部、苏、隆(《元史》卷61,页1471~页1473;《明史》卷43)。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建昌路为建昌府;分府直属之中、北社二县,往隶府属永宁州(《太祖实录》卷143)。是年十月壬辰(1382.11.22)裁府属隆州;建昌府与所领之八州三县,一并往属于四川省(《太祖实录》卷149)。

附:柏兴直隶州

明袭元制,亦称柏兴府,属云南行省。领县二:闰盐(附郭)、金(《元史》卷61,页1475~页1476)。
洪武十七年(1384)裁金县,其地入府(《明史》卷43,页1052)。二十四年二月庚申(1391.3.8)降柏兴府为柏兴直隶州,裁附郭闰盐县入(《太祖实录》卷207)。二十六年六月癸卯(1393.8.7)裁柏兴直隶州,改置盐井卫,往属于四川都司(《太祖实录》卷228)。

附:普定军民府

元为普定路,属云南行省。领州四:安顺、镇宁、永宁、习安(《元史》卷61,页1476;《明史》卷46,页1201~页1202)。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普定路为普定府(《太祖实录》卷143)。寻升普定府为普定军民府,裁习安州入府,并与所领之安顺、镇宁、永宁三州一并往属于四川省(《明史》卷46,页1201)。

附:普安军民府

元为普安路,属云南行省,无属领(《元史》卷61,页1466)。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3.4.23)改普安路为普安府(《太祖实录》卷143)。寻升为普安军民府(《明史》卷46,页1203)。二十七年四月庚辰(1394.5.11)普安军民府往属于四川省(《太祖实录》卷232)。

附:缅甸军民宣慰司

洪武二十七年六月甲申(1394.7.14)置缅中军民宣慰司,寻废(《太祖实录》卷233;《明史》卷46,页1191)。
永乐元年十月丙辰(1403.10.27)复置宣慰司,并改名为缅甸军民宣慰司(《太宗实录》卷24)。
嘉靖初年,自立为王(《读史方舆纪要》卷180)。

附:木邦军民宣慰司

元为木邦路,属云南行省。无属领(《元史》卷61,页1484)。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木邦路为木邦府(《太祖实录》卷143)。寻废。
建文四年十二月丙辰(1402.12.31)复置木邦府(《太宗实录》卷15)。
永乐二年六月癸酉(1404.7.10)改木邦府为木邦军民宣慰司(《太宗实录》卷32)。
万历三十三年(1605)宣慰司入于缅(《读史方舆纪要》卷180)。

附:孟养军民宣慰司

元为云远路,属云南行省。无属领(《明史》卷46,页1192)。
洪武十五年三月己未(1382.4.23)改云远路为云远府(《太祖实录》卷143)。十七年(1384)改名为孟养府(《明史》卷46,页1192)。后废。
建文四年十二月丙辰(1402.12.31)复置孟养府(《太宗实录》卷15)。
永乐二年六月癸酉(1404.7.10)改孟养府为孟养军民宣慰司(《太宗实录》卷32)。
万历三十三年(1605)宣慰司入于缅(《读史方舆纪要》卷180)。

附:孟密宣抚司

原为木邦宣慰司地。
成化二十年六月庚午(1484.7.7)析木邦宣慰司地置孟密安抚司,直属布政司(《宪宗实录》卷253)。
万历十三年(1585)升为宣抚司(《明史》卷46,页1195)。三十三年(1605)宣抚司入于缅(《读史方舆纪要》卷180)。

附:蛮莫安抚司

原为孟密安抚司一部地。
万历十三年(1585)置蛮莫安抚司,直属布政司(《明史》卷46,页1195)。三十三年(1605)安抚司入于缅(《读史方舆纪要》卷180)。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06-07-10

附:交趾布政使司

永乐五年六月癸未(1407.7.5)置交趾布政使司,置交州、江北、谅江、谅山、新安、建昌、镇蛮、奉化、建平、三江、清化、义安、新平、顺化、演州十五府,广威、宣化、太原、嘉兴、归化五直隶州来属交趾布政司(《太祖实录》卷68)。六年十月己卯(1408.10.23)升宣化、太原二直隶州为府(《太宗实录》卷84)。九年十二月己巳(1412.1.2)置宁化直隶州(《太宗实录》卷121)。十三年四月壬申(1415.5.13)置升华府(《太宗实录》卷163)。是年八月丁亥(1415.9.25)降演州府为演州直隶州(《太宗实录》卷167)。
宣德二年十一月乙酉(1427.11.19)裁交趾布政使司,交趾布政使司裁撤前领府十七:交州、江北、谅江、谅山、新安、建昌、镇蛮、奉化、建平、三江、清化、义安、新平、顺化、宣化、太原、升华;直隶州五:广威、嘉兴、归化、宁化、演州。

交州府

原为安南国东都。
永乐五年六月癸未(1407.7.5)改置交州府。直领县二:东关、慈廉;州五:威蛮(领山定、清威、应平、大堂四县)、福安(领保福、芙、清潭三县)、三带(领扶隆、安朗、扶宁、安乐、立石、元郎六县)、慈廉(领丹山、石室二县)、利仁(领清廉、平陆、古榜、古者、古礼、利仁六县)(《太宗实录》卷68)。六年十月己卯(1408.10.23)裁山定、保福、扶隆、清廉四县(《太宗实录》卷84)。十三年八月丁亥(1415.9.25)裁古礼县入利仁州,裁古榜县入平陆县,裁古者县入利仁县,裁元郎县入扶宁县,裁大堂县入威蛮州,裁丹山县入慈廉州(《太宗实录》卷167)。十七年九月乙卯(1419.10.2)裁清潭县入东关县,裁芙县入福安州,裁安朗县入安乐县,裁扶宁县入立石县,裁清威县入威蛮州,裁利仁县入利仁州(《太宗实录》卷216)。
至宣德二年(1427)交州府直领县二:东关、慈廉;州五:威蛮(领应平一县)、福安、三带(安乐、立石二县)、慈廉(领石室一县)、利仁(领平陆一县)。

北江府

永乐五年六月癸未(1407.7.5)置北江府。直领县二:超类、嘉林;州三:嘉林(安定、细江、善才三县)、武宁(领仙游、武宁、东岸、慈山、安丰五县)、江北(领新福、善誓、安越三县)(《太宗实录》卷68)。六年十月己卯(1408.10.23)裁安定、仙游、新福三县(《太宗实录》卷84)。十三年八月丁亥(1415.9.25)裁安丰、武宁、安越三县(《太宗实录》卷167)。
至宣德二年(1427)北江府直领县二:嘉林、超类;州三:嘉林(领细江、善才二县)、武宁(领东岸、慈山二县)、江北(领善誓一县)。

谅江府

永乐五年六月癸未(1407.7.5)置府。直领县清远、古勇、凤山、那岸、陆那五县;州三:谅江(领清安、安宁、古陇、保禄四县)、南策(领青林、至灵、平河三县)、上洪(领唐濠、唐安、多锦三县)(《太宗实录》卷68)。六年十月己卯(1408.10.23)裁清安、青林、唐漳三县(《太宗实录》卷64)。十三年八月丙戌(1415.9.24)分南策州及州属至灵县一并往属新安府;八月丁亥(1415.9.25)裁平河县;裁古勇县(《太宗实录》卷167)。十七年九月乙卯(1419.10.2)裁凤山、滑远、那岸、安宁四县,地入陆那县;裁保禄、古陇二县,其地入谅江州;裁唐安、多锦二县,其地入上洪州(《太宗实录》卷216)。
至宣德二年(1427)谅江府直领县一:陆那;州二:谅江、上洪。

谅山府

永乐五年六月癸未(1407.7.5)置府。直领县七:新安、如敖、丹巴、丘温、镇夷、渊、董;州七:七源(领水浪、琴、脱、容、披、平六县)、上文(领杯兰、庆远、库三县)、下文、万崖、广源、上思朗、下思朗(《太宗实录》卷60)。
七年正月乙丑(1409.2.6)裁库县入上文州;裁庆远县入杯兰县,裁披县入七源州,载容县入脱县,裁平县入水浪县(《太宗实录》卷87)。十三年八月丁亥(1415.9.25)裁新安县入丹巴县,裁如敖县入丘温县,裁董县入镇夷县,裁水浪县入七源州,裁杯兰县入上文州,裁琴县入渊县(《太宗实录》卷167)。十七年九月乙卯(1419.10.2)裁下文州入上文州,裁下思朗州入上思朗州,裁脱县入渊县(《太宗实录》卷216)。
至宣德二年(1427)谅山府直领县四:丹巴、丘温、镇夷、渊;州五:七源、上文、万崖、广源、上思朗。

新安府

永乐五年六月癸未(1407.7.5)改新兴府为新安府。直领县五:峡山、太平、多翼、阿瑰、西关;州三:东潮(领东潮、古费、安老、水棠四县)、靖安(领同安、支封、安立、新安、安和、大渎、万宁、云屯八县)、下洪州(领长津、四岐、同利、清沔四县)(《太宗实录》卷68)。
六年十月己卯(1408.10.23)裁东潮、同安、长津三县(《太宗实录》卷84)。九年八月乙卯(1411.9.14)裁大滇县入新安县(《太宗实录》卷115)。十三年八月丙戌(1415.9.24)分谅江府属南策州及州属至灵县一并来属;分府属多翼、太平二县往属于镇蛮府。八月丁亥(1415.9.25)裁安立县入安和县,裁西关县入太平县,裁阿瑰县入多翼县(《太宗实录》卷167)。十七年九月乙卯(1419.10.2)裁至灵县入南策州,裁水棠县入东潮州,裁四岐县入下洪州,裁清沔县入同利县,裁支封县入安和县,裁云屯县入靖安州(《太宗实录》卷216)。
至宣德二年(1427)新安府直领县一:峡山;州四:东潮(领古费、安老二县)、靖安(领新安、安和、万宁三县)、下洪州(领同利一县)、南策。

建昌府

永乐五年六月癸未(1407.7.5)置建昌府。直领县四:俸田、建昌、布、真利;领州一:快(领吕、施化、东结、芙蓉、永涸五县)(《太宗实录》卷68)。十三年八月丁亥(1415.9.25)裁俸田县入建昌县;裁吕、施化二县入快州(《太宗实录》卷167)。十五年六月丙戌(1417.7.15)改快州属永涸县直隶府(《太宗实录》卷190)。十七年九月乙卯(1419.10.2)裁布县入建昌县;裁芙蓉县入快州;裁东结县入永涸县(《太宗实录》卷216)。
至宣德二年(1427)建昌府直领县三:建昌、真利、永涸:州一:快。

镇蛮府

永乐五年六月癸未(1407.7.5)改龙兴府名为镇蛮府,领新化、廷河、古兰、神溪四县(《太宗实录》卷68)。十三年八月丙戌(1415.9.24)分新安府属多翼、太平二县来属。八月丁亥(1415.9.25)裁新化县入廷河县;裁神溪县入古兰县(《太宗实录》卷167)。
至宣德二年(1427)镇蛮府领县四:廷河、太平、古兰、多翼。

奉化府

永乐五年六月癸未(1407.7.5)改天长府名为奉化府,领美禄、西真、胶水、顺为四县(《太宗实录》卷68)。
至宣德二年(1427)仍领县四。

建平府

永乐五年六月癸未(1407.7.5)置建平府,直领县五:懿安、安本、平立、大湾、望瀛;领州一:长安(领威远、安谟、安宁、黎平四县)(《太宗实录》卷68)。六年十月己卯(1408.10.23)裁威远县,其地入长安州(《太宗实录》卷84)。十三年八月丁亥(1415.9.25)裁平立县,其地入安本县;裁安谟县,其地入长安州(《太宗实录》卷167)。十七年九月乙卯(1419.10.2)裁望瀛、大湾二县,其地入懿安县;裁黎平县,其地入长安州(《太宗实录》卷216)。
至宣德二年(1427)建平府直领县二:懿安、安本;州一:长安(领安宁一县)。

三江府

永乐五年六月癸未(1407.7.5)置三江府,领州三:洮江(领山围、麻溪、清波、夏华四县)、宣江(领东栏、西栏、虎岩三县)、沱江(领陇扳、古农二县)(《太宗实录》卷68)。六年十月己卯(1408.10.23)裁山圃、东栏、陇扳三县,其地分别入洮江、宣江、沱江三州(《太宗实录》卷64)。十三年八月丁亥(1415.9.25)裁虎岩县,其地入宣江州(《太宗实录》卷167)。十七年九月乙卯(1419.10.2)裁清波县,其地入洮江县;裁麻溪县,其地入夏华县;裁古农县,其地入沱江州;裁西栏县,其地入宣江州(《太宗实录》卷216)。
至宣德二年(1427)三江府领州三:洮江(领夏华一县)、宣江、沱江。

宣化府

永乐五年六月癸未(1407.7.5)改宣光州名为宣化州,直隶布政司。领县九:广、当道、文安、平原、底江、牧物、大蛮、杨、乙(《太宗实录》卷68)。六年十月己卯(1408.10.23)升宣化州为宣化府(《太宗实录》卷84)。十七年九月乙卯(1419.10.2)裁文安县入广县,裁乙县入底江县(《太宗实录》卷216)。
至宣德二年(1427)宣化府领县七:广、当道、平原、底江、牧物、大蛮、杨。

太原府

永乐五年六月癸未(1407.7.5)置太原直隶州,领县十一:富良、司农、武礼、洞喜、永通、宣化、弄石、大慈、安定、感化、太原(《太宗实录》卷68)。六年十月己卯(1408.10.23)升太原直隶州为太原府(《太宗实录》卷84)。十七年九月乙卯(1419.10.2)裁司农、洞喜、大慈三县,其地分别入安定、富良、宣化三县(《太宗实录》卷216)。
至宣德二年(1427)太原府领县八:富良、武礼、永通、宣化、弄石、安定、感化、太原。

清化府

永乐五年六月癸未(1407.7.5)置清化府,府直领县七:古滕、古弘、东山、古番、永宁、安定、梁江;州三:清化(领俄乐、细江、安乐、磊江四县)、爱(领河中、统宁、宋江、支俄四县)、九真(领古平、结悦、缘觉、农贡四县(《太宗实录》卷68)。十三年八月丁亥(1415.9.25)裁古弘县,其地入古滕县;裁河中、统宁二县,其地入爱州;裁缘觉、结悦二县,其地入九真州(《太宗实录》卷167)。十五年正月庚戌(1417.2.9)演州府属葵州来属(《太宗实录》卷184)。十七年九月乙卯(1419.10.2)裁安定、梁江、东山三县,其地分别入永宁、古番、古滕三县;裁安乐、俄乐、磊江三县,其地入清化州;裁宋江、农贡二县,其地分别入爱、九真二州(《太宗实录》卷216)。
至宣德二年(1427)清化府直领县三:古滕、古番、永宁;州三:清化(领细江一县)、爱(领支俄一县)、九真(领古平一县)。

乂安府

永乐五年六月癸未(1407.7.5)置乂安府,府直领县八:衙仪、丕禄、古杜、支罗、真福、土油、偈江、土黄;州二:南靖(领河黄、磐石、河华、奇罗四县)、驩(领石塘、东岸、路平、沙南四县)(《太宗实录》卷68)。十三年四月壬申(1415.5.13)置茶笼、玉麻二州来属(《太宗实录》卷163)。是年八月丁亥(1415.9.25)裁河黄、沙南二县,其地分别入南靖、驩二州;裁路平县,其地入衙仪县(《太宗实录》卷167)。十七年九月乙卯(1419.10.2)裁支罗、土油二县,其地入衙仪县;裁土黄县入古杜县;裁真福、东岸二县,其地入驩州;裁偈江县,其地入石塘县;裁磐石县,其地入南靖州;裁奇罗县,其地入河华县(《太宗实录》卷216)。
至宣德二年(1427)又安府直领县三:衙仪、丕禄、古杜;州四:南靖(领河华一县)、驩(领石塘一县)、茶笼、玉麻。

新平府

永乐五年六月癸末(1407.7.5)置新平府,直领县三:福康、衙仪、知见;州二:政平(领政和、古郑、从质三县)、南灵(领丹裔、左平、夜度三县)(《太宗实录》卷68)。十三年八月丁亥(1415.9.25)裁知见县,其地入衙仪、福康二县;裁政和、古郑、从质三县,其地入政平州;裁丹裔县,其地入南灵州;裁夜度县,其地入左平县(《太宗实录》卷167)。十七年九月乙卯(1419.10.2)裁福康县,其地入衙仪县;裁左平县,其地入政平州(《太宗实录》卷216)。
至宣德二年(1427)新平府直领县一:衙仪;州二:南灵、政平。

顺化府

永乐五年六月癸未(1407.7.5)置府,领州二:顺(领巴阆、利调、石兰、安仁四县)、化(领利逢、土荣、乍令、茶偈、思容、蒲台、蒲浪七县)(《太宗实录》卷68)。十七年九月乙卯(1419.10.2)裁利逢、思容二县,其地入土荣县;裁乍令、蒲浪、蒲台三县,其地入化州;裁巴阆、利调、石兰、安仁四县,其地入顺州(《太宗实录》卷216)。
至宣德二年(1427)顺化府领州二:顺、化(领土荣、乍令、茶偈三县)。

升华府

永乐十三年四月壬申(1415.5.13)置升华府。领州四:升(领黎江、都和、安备三县)、华(领万安、具熙、礼悌三县)、思(领持平、白乌二县)、义(领义纯、鹅杯、溪锦三县)(《太宗实录》卷163)。
至宣德二年(1427)升华府仍领州四、县十一。

广威直隶州

永乐五年六月癸未(1407.7.5)置广威直隶州,领麻笼、美良二县(《太宗实录》卷68)。十七年九月乙卯(1419.10.2)裁美良县,其地入广威直隶州(《太宗实录》卷216)。
至宣德二年(1427)广威直隶州领县一:麻笼。

嘉兴直隶州

永乐五年六月癸未(1407.7.5)置嘉兴直隶州,领笼、蒙、四忙三县(《太宗实录》卷68)。十七年九月乙卯(1419.10.2)裁笼、蒙二县,其地入嘉兴直隶州(《太宗实录》卷216)。
至宣德二年(1427)嘉兴直隶州领县一:四忙。

归化直隶州

永乐五年六月癸未(1407.7.5)置归化直隶州,领安立、文盤、文振、水尾四县(《太宗实录》卷68)。十七年九月乙卯(1419.10.2)裁安立县,其地入归化直隶州(《太宗实录》卷216)。
至宣德二年(1427)归化直隶州领县三:文盤、文振、水尾。

宁化直隶州

永乐九年十二月己巳(1412.1.2)置宁化直隶州,领赤土、东来二县(《太宗实录》卷121)。十七年九月乙卯(1419.10.2)裁赤土县,其地入宁化直隶州(《太宗实录》卷216)。
至宣德二年(1427)宁化直隶州领县一:东来。

演州直隶州

永乐五年六月癸未(1407.7.5)置演州府,领演州(领千冬、芙蓉、茶清、芙蒥、琼林五县)一州(《太宗实录》卷68)。十三年四月壬申(1415.5.13)置葵州来属(《太宗实录》卷163)。是年八月丁亥(1415.9.25)降演州府为演州直隶州;裁千冬县,以其地入演州;裁芙蓉县,以其地入琼林县(《太宗实录》卷167)。十五年正月庚戌(1417.2.9)分葵州往属于清化府(《太宗实录》卷184)。十七年九月乙卯(1419.10 2)裁茶清县,其地入演州直隶州(《太宗实录》卷216)。
至宣德二年(1427)演州直隶州领县二:芙苗(去苗加留)、琼林。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06-07-10

后军都督府属京师(北直隶)在外卫所

洪武二年八月庚寅(1369.9.29)于北平府置燕山都卫(《太祖实录》卷44)。八年十月癸丑(1375.11.20)改燕山都卫为北平都指挥使司(《太祖实录》卷101)。
永乐元年二月庚戌(1403.2.23)裁北平都指挥使司,其原领之各卫所直属后军都督府(《太宗实录》卷17)。

蓟州卫(蓟州镇) 洪武四年七月辛未(1371.8.31)置(《太祖实录》卷67)。
遁州卫 永乐四年(1406)置(《大明一统志》卷1)。
通州右卫 永乐中置(《大明一统志》卷1)。
通州左卫 同上。
神武中卫 建文二年(1400)置(《大明一统志》卷1)。
遵化卫 洪武十一年九月丁亥(1378.10.9)置(《太祖实录》卷119)。
兴州左屯卫 洪武四年(1471)于长城北喀喇河套地置,属北平行都司(《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3)。永乐元年三月壬午(1403.3.27)迁治于玉田县东南140里,直属后军都督府(《太宗实录》卷18)。
兴州右屯卫 洪武四年(1471)于长城北喀喇河套地置,属北平行都司(《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3)。永乐元年三月壬午(1403.3.27)迁治于迁安县,属后军都督府(《太宗实录》卷18)。
兴州中屯卫 洪武四年(1471)于长城北喀喇河套地置,属北平行都司(《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3)。永乐元年三月壬午(1403.3.27)迁治于良乡县,属后军都督府(《太宗实录》卷18)。
兴州前屯卫 洪武四年(1471)于长城北喀喇河套地置,属北平行都司(《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3)。永乐元年三月壬午(1403.3.27)迁治于丰润县,属后军都督府(《太宗实录》卷18)。
兴州后屯卫 洪武四年(1471)于长城北喀喇河套地置,属北平行都司(《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3)。永乐元年三月壬午(1403.3.27)迁治于三河县,属后军都督府(《太宗实录》卷18)。
密云中卫 洪武四年(1471)置(《大明一统志》卷1)。
密云后卫 洪武十一年(1378)置密云所。三十年(1397)升为卫(《大明一统志》卷1)。
开平中屯卫 洪武二十九年八月庚寅(1396.9.7)于长城北沙峪地置,属北平行都司(《太祖实录》卷246)。永乐元年三月壬午(1403.3.27)迁治于真定府,属后军都督府(《太宗实录》卷18)。寻迁治滦州西石城(《读史方舆纪要》卷12)。
涿鹿卫 永乐七年(1409)置(《大明一统志》卷1)。
涿鹿左卫 永乐七年十月壬子(1409.11.20)置(《太宗实录》卷97)。
涿鹿中卫 永乐十七年三月丙寅(1419.4.16)置(《太宗实录》卷210)。
镇朔卫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辛巳(1393.3.18)置,属山西行都司(《太祖实录》卷225)。建文四年九月乙巳(1402.10.21)徙治蓟州,直属后军都督府(《太宗实录》卷12下)。
武清卫 永乐四年(1406)置(《大明一统志》卷11)。
忠义中卫 永乐元年(1403)置(《大明一统志》卷1)。
河间卫 永乐十年二月壬戌(1412.3.19)置(《太宗实录》卷125)。
沈阳中屯卫 建文四年十一月丁亥(1402.12.3)置(《太宗实录》卷14)。
大同中屯卫 建文四年十一月丁亥(1402.12.3)置(《太宗实录》卷14)。
天津卫 永乐二年十二月丙子(1405.1.9)置(《太宗实录》卷37)。
天津左卫 永乐二年十二月丙子(1405.1.9)置(《太宗实录》卷37)
天津右卫 永乐四年十月甲子(1406.11.22)置(《太宗实录》卷61)。
神武右卫 宣德五年三月戊午(1430.4.10)置(《宣宗实录》卷64)。
定州卫 建文四年十一月癸巳(1402.12.18)置(《太宗实录》卷14)
定边卫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辛巳(1393.3.18)置,属山西行都司(《太祖实录》卷225)。建文四年九月乙巳(1402.10.21)徙治通州,直属后军都督府(《太宗实录》卷12下)。
真定卫 洪武三年(1370)置(《大明一统志》卷3)。
永平卫 洪武三年正月丁巳(1370.2.23)置(《太祖实录》卷48)。
山海卫 洪武十四年九月甲申(1381.9.20)置(《太祖实录》卷139)。
卢龙卫 永乐四年(1406)置(《大明一统志》卷5)。
抚宁卫 永乐三年(1405)置(《大明一统志》卷5)。
东胜左卫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辛巳(1393.3.18)置,属山西行都司(《太祖实录》卷225)。建文四年九月乙巳(1402-10.21)徙治永平府,来属(《太宗实录》卷12下)。
东胜右卫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辛巳(1393.3.18)置,属山西行都司(《太祖实录》卷225)。建文四年九月乙巳(1402.10.21)徙治遵化县,来属(《太宗实录》卷12下)。
延庆卫 建文四年(1402)置隆庆卫。隆庆元年(1568)改延庆卫(《大明一统志》卷5;《明史》卷40,页901)。
梁城所 永乐六年九月丙午(1408.9.20)置(《太宗实录》卷83)。
沧州所 成化十年八月乙巳(1467.10.3)置(《宪宗实录》卷132)。
倒马关所 景泰元年五月乙巳(1450.6.11)置(《英宗实录》卷192)。
白洋口所 景泰元年五月乙巳(1450,6.11)置(《英宗实录》卷192)。
紫荆关所 景泰元年五月乙巳(1450.6.11)置(《英宗实录》卷192)。
潮河所 弘治十七年正月己丑(1504.2.12)置(《孝宗实录》卷207)。
渤海所 弘治中于黄花镇东三十里置。万厉初徙治于暮田峪。,四年(1576)复还故治(《读史方舆纪要》卷12)。
宽河所 洪武二十二年二月庚子(1389.2.26)置(《太祖实录》卷195)。
镇边城所 正德十年五月己酉(1515.7.2)置(《武宗实录》卷125)。

万全都指挥使司

元为顺宁府治。
洪武四年三月乙己(1371.4.7)裁府(《太祖实录》卷62)。
宣德五年六月壬午(1430.7.3)置万全都指挥使司(《宣宗实录》卷67)。宣府镇同治城内。领卫十五、所七。

宣府左卫(附郭) 元为宣德县。洪武四年三月乙巳(1371.4.7)裁县(《太祖实录》卷62)。二十六年二月辛巳(1393.3.18)置卫,属山西行都司(《太祖实录》卷225)。二十八年四月甲申(1395.5.10)属谷王府(《太祖实录》卷238)。建文四年十一月癸巳(1402.12.8)徙治于保定府,直属后军都督府(《太宗实录》卷14)。宣德五年六月壬午(1430.7.3)属万全都司,徙治司城(《宣宗实录》卷67)。
宣府右卫(附郭)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辛巳(1393.3.18)置卫,属山西行都司(《太祖实录》卷225)。二十八年四月甲申(1395.5.10)属谷王府(《太祖实录》卷238)。建文四年十一月癸巳(1402.12.8)徙治定州,直属后军都督府(《太宗实录》卷14)。宣德五年六月壬午(1430.7.3)属万全都司,徙治司城(《宣宗实录》卷67)。
宣府前卫(附郭)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辛巳(1393.3.18)置卫,属山西行都司(《太祖实录》卷225)。永乐元年三月壬午(1403.3.27)直属后军都督府(《太宗实录》卷18)。宣德五年六月壬午(1430.7.3)属万全都司(《宣宗实录》卷67)。
万全左卫 元为宣平县,属顺宁府。洪武四年三月乙巳(1371.4.7)裁县(《太祖实录》卷62)。二十六年二月辛巳(1393.3.18)置卫,属山西行都司(《太祖实录》卷225)。建文四年(1402)徙治于山西蔚州(《明史》卷40,页903)。永乐元年三月壬午(1403.3.27)徙治于通州,直属后军都督府(《太宗实录》卷18)。寻还故治。宣德五年六月壬午(1430.7.3)属万全都司(《宣宗实录》卷67)。
万全右卫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辛巳(1393.3.18)置,与万全左卫同城,属山西行都司(《太祖实录》卷225)。建文四年(1402)徙治山西蔚州(《明史》卷40,页903)。永乐元年三月壬午(1403.3.27)徙治于通州,直属后军都督府(《太宗实录》卷18)。二年(1404)徙治于德胜堡(《明史》卷40,页903)。宣德五年六月壬午(1430.7.3)属万全都司(《宣宗实录》卷67)。
怀安卫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辛巳(1393.3.18)于故怀安县地置卫,属山西行都司(《太祖实录》卷225)。永乐元年三月壬午(1403.3.27)直属后军都督府(《太宗实录》卷18)。宣德五年六月壬午(1430.7.3)属万全都司(《宣宗实录》卷67)。
保安右卫 永乐十五年(1417)于顺圣川地置卫,直属后军都督府。十七年(1419)徙治于西沙城。二十年(1422)徙治于怀安城(《明史》卷40,页904)。宣德五年六月壬午(1430.7.3)属万全都司(《宣宗实录》卷67)。
怀来卫 洪武三十年正月庚辰(1397.2.24)置怀来所,属山西行都司(《太祖实录》卷249)。永乐十五年(1417)改为怀来左卫(《明史》卷40,页904)。十六年十月戊寅(1418.10.30)改为怀来卫,直属后军都督府(《太宗实录》卷205)。宣德五年六月壬午(1430.7.3)属万全都司(《宣宗实录》卷67)。
延庆右卫 永乐元年二月丁卯(1403.3.12)于居庸席关北口置卫,直属后军都督府(《太祖实录》卷17)。宣德五年六月壬午(1430.7.3)属万全都司,徙治怀来卫城(《宣宗实录》卷67)。
开平卫 宣德五年六月壬午(1430.7.3)置卫(《宣宗实录》卷67)。
龙门卫 宣德六年七月丁亥(1431.9.1)于故龙门县地置卫(《宣宗实录》卷81)。
延庆左卫 永乐元年二月丁卯(1403.3.12)于居唐关地置隆庆左卫,直属后军都督府(《太祖实录》卷17)。隆庆元年(1568)改名延庆左卫。宣德五年(1430)徙治于永宁县(《读史方舆纪要》卷17)。是年六月壬午(1430.7.3)属万全都司(《宣宗实录》卷67)。
蔚州卫 洪武三年正月庚子(1370.2.6)置卫,属山西行都司(《太祖实录》卷48)。宣德五年六月壬午(1430.7.3)属万全都司(《宣宗实录》卷67)。
永宁卫 洪武十二年九月丙辰(1379.11.2)置卫,属北平都司(《太祖实录》卷126)。永乐元年三月壬午(1403.3.27)直属后军都督府(《太宗实录》卷18)。宣德五年六月壬午(1430.7.3)属万全都司(《宣宗实录》卷67)。领所一。
四海冶所 成化二十年十月壬戌(1484.11.14)置,隶永宁卫(《宪宗实录》卷257)。
保安卫 永乐十二年(1414)于保安旧城置卫,直属后军都督府(《大明一统志》卷5)。宣德五年六月壬午(1430.7.3)属万全都司(《宣宗实录》卷67)。景泰二年(1451)徙治于保安州城(《大明一统志》卷5)。
兴和所 洪武三十年正月庚辰(1397.2.24)于故兴和路地置所,属北平行都司(《太祖实录》卷249)。永乐元年三月壬午(1403.3.27)直属后军都督府(《太宗实录》卷18)。二十年(1422)徙治于宣府城内(《读史方舆纪要》卷17)。宣德五年六月壬午(1430.7.3)属万全都司(《宣宗实录》卷67)。
龙门所 宣德六年七月丁亥(1431.9.1)置(《宣宗实录》卷81)。
长安所 弘治二年(1489)置(《明史》卷40,页905)。
云州所 景泰五年(1454)置(《明史》卷40,页905)。
广昌所 洪武十三年(1380)置,属山西行都司(《读史方舆纪要》卷44)。宣德五年六月壬午(1430.7.3)属万全都司(《宣宗实录》卷67)。
美峪所 永乐二年(1404)于美峪岭置,直属后军都督府。十六年(1418)徙治于董家庄(《明史》卷40,页902)。宣德五年六月壬午(1430.7.3)属万全都司《宣宗实录》卷67)。景泰二年(1451)还故治(《明史》卷40,页902)。

大宁都指挥使司

洪武二十年九月癸未(1387.10.18)于大宁地置大宁都指挥使司(《太祖实录》卷185)。二十一年七月甲申(1388.8.14)改名为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太祖实录》卷192)。永乐元年三月壬午(1403.3.27)徙都司治于保定府,并改名为大宁都指挥使司(《太宗实录》卷18)。领卫十一、所一。

保定左卫 永乐元年三月壬午(1403.3.27)置(《太宗实录》卷18)。
保定右卫 同上。
保定中卫 同上。
保定前卫 同上。
保定后卫 同上。
营州左屯卫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壬辰(1393.3.29)于长城北塔山庄地置,属北平行都司(《太祖实录》卷225)。永乐元年三月壬午(1403.3.27)徙治顺义县(《太宗实录》卷18)。
营州后屯卫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庚申(1392.8.29)于长城北兴中地置(《太祖实录》卷22O)。永乐元年三月壬午(1403.3.27)徙治三河县,属大宁都司(《太宗实录》卷18)。
营州前屯卫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壬辰(1393.3.29)于长城北兴中地置,属北平行都司(《太祖实录》卷225)。永乐元年三月壬午(1403.3.27)徙治香河县,属大宁都司(《太宗实录》卷15)。
营州右屯卫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壬辰(1393.3.29)3:长城外建州地置,属北平行都司(《太祖实录》卷225)。永乐元年三月壬午(1403.3.27)徙治蓟州,属大宁都司(《太宗实录》卷18)。
营州中屯卫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壬辰(1393.3.29)于龙山地置,属北平行都司(《太祖实录》卷225)。永乐元年三月壬午(1403.3.27)徙治于平谷县西北,属大宁都司(《太宗实录》卷18)。
茂山卫 永乐七年闰四月庚午(1409.6.11)于保定府置(《太宗实录》卷91)。景泰元年(1450)徙治于易县(《大明一统志》卷3)。
紫荆关所 景泰元年五月乙巳(1450.6.11)置(《英宗实录》卷192)。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06-07-10

中军都督府属南京(南直隶)在外卫所

寿州卫 洪武十三年八月辛酉(1380.9.2)置(《太祖实录》卷133)。
泗州卫 同上。
宿州卫 洪武十年五月甲午(1377.6.13)置宿州千户所(《太祖实录》卷112)。永乐七年五月丁丑(1409.6.18)升所为卫(《太宗实录》卷92)。
武平卫 洪武元年(1368)置熊韬卫,二十二年(1389)改名为武平卫(《大明一统志》卷7)。
苏州卫 吴元年十月乙巳(1367.10.25)置(《太祖实录》卷26)。领所一。
嘉兴中左千户所 洪武九年(1376)置,属苏州卫(《大明一统志》卷39)。
镇海卫 洪武十二年(1379)置,(《大明一统志》卷8)。领所一。
崇明沙千户所 洪武二十年(1387)置,属镇海卫(《大明一统志》卷8)。
太仓卫 吴元年(1367)置(《大明一统志》卷8)。领所一。
吴淞江千户所 洪武十九年(1386)置,属太仓卫(《大明一统志》卷8)。
金山卫 洪武二千年二月丁未(1387.3.16)置(《太祖实录》卷180)。领所三。
淞江中千户所 洪武三十年(1397)置,属金山卫(《大明一统志》卷9)。
青村中前千户所 洪武二十年二月丁未(1387.3.16)置,属金山卫(《太祖实录》卷180)。
南汇嘴中后千户所 洪武二十年二月丁未(1387.3.16)置,属金山卫(《太祖实录》卷180)。
镇江卫 洪武元年(1368)置(《读女方舆纪要》卷25)。
扬州卫 洪武四年十二月壬午(1372.1.9)置(《太祖实录》卷70)。领所三。
兴化千户所 洪武年间置,属扬州卫(《读女方舆纪要》卷23)。
泰州千户所 洪武年间置,属扬州卫(《读女方舆纪要》卷23)。
通州千户所 洪武五年九月甲于(1372.10.17)置,属扬州卫(《太祖实录》卷76)。
仪真卫 洪武八年三月丙戌(1375.4.27)置千户所(《太祖实录》卷98)。十三年八月辛酉(1380.9.2)升为卫(《太祖实录》卷133)。
高邮卫 洪武元年(1368)置千户所(《大明一统志》卷13)。四年十二月壬午(1372.1.9)升为卫(《太祖实录》卷70)。
淮安卫 洪武元年(1368)置(《大明一统志》卷13)。领所一。
盐城千户所 洪武二十二年九月乙未(1389.10.19)置,属淮安卫(《太祖实录》卷197)。
大河卫 洪武五年二月庚寅(1372.3.17)置(《太祖实录》卷72)。
邳州卫 洪武十三年正月乙巳(1380.2.19)置(《太祖实录》卷129)。
庐州卫 至正二十四年九月庚午(1364.10.5)置合肥卫(《太祖实录》卷15)。洪武三年正月壬子(1370.2.18)降合肥卫为庐州千户所(《太祖实录》卷48)。十三年八月辛酉(1380.9.2)升为庐州卫(《太祖实录》卷133)。
六安卫 至正二十四年九月庚午(1364.10.5)置卫(《太祖实录》卷15)。洪武三年四月甲子(1370.5.1)降为千户所(《太祖实录》卷51)。二十二年五月乙未(1389.6.21)复升为卫(《太祖实录》卷196)。
安庆卫 洪武二十二年四月丙辰(1389.5.13)置(《太祖实录》卷196)。
建阳卫 建文四年(1402)置(《大明一统志》卷15)。
宣州卫 洪武十九年(1386)置(《大明一统志》卷15)。
新安卫 洪武元年(1368)置(《大明一统志》卷16)。
沈阳右卫 建文四年(1402)置(《大明一统志》卷17)。
滁州卫 至正二十四年九月庚午(1364.10.5)置滁州千户所(《太祖实录》卷15)。洪武十八年九月己卯(1385.10.24)升为卫(《太祖实录》卷176)。
徐州卫 吴元年七月庚寅(1367.8.11)置徐州卫(《太祖实录》卷24)。
徐州左卫 宣德五年十一月壬子(1430.11.30)置(《宣宗实录》卷72)。
沂州卫 洪武四年(1371)置沂州千户所(《大明一统志》卷23)。五年六月癸巳(1372.7.18)升为卫(《太祖实录》卷74)。
归德卫 洪武二十二年五月丁亥(1389.6.12)置(《太祖实录》卷196)。
宝山千户所 洪武十九年(1386)置(《读女方舆纪要》卷24)。
海州中前千户所 洪武中置(《大明一统志》卷13)。
东海中千户所 同上。
刘河堡中千户所 洪武间置。

中都留守司

洪武二年九月癸卯(1369.10.12)置中都留守司(《太祖实录》卷45)。领卫七、所一。

凤阳卫 洪武二年九月癸卯(1369.10.12)置卫(《太祖实录》卷45)。
凤阳中卫 洪武十一年八月戊申(1378.8.31)置卫(《太祖实录》卷119)。
凤阳右卫 同上。
留守左卫 洪武十二年九月己酉(1379.10.26)置卫(《太祖实录》卷126)。
留守中卫 同上。
长淮卫 洪武四年四月癸巳(1371.5.25)置(《太祖实录》卷64)。
怀远卫 洪武四年三月乙巳(1371.4.7)置(《太祖实录》卷62)。
皇陵卫 洪武二年(1369)置(《明史》卷40,页912)。
洪塘千户所 洪武十一年(1378)置(《明史》卷40,页912)。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06-07-10

山西都指挥使司

洪武三年十二月壬午(1371.1.12)置太原都卫(《太祖实录》卷39)。八年十月癸丑(1375.11.20)改都卫为山西都指挥使司(《太祖实录》卷101)。领卫九、所九。

太原左卫 洪武三年二月己巳(1370.3.6)置(《太祖实录》卷49)。
太原右卫 同上。
太原前卫 洪武四年五月壬申(1371.7.3)置(《太祖实录》卷65)。
振武卫 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大明一统志》卷19)。
镇西卫 洪武七年十一月辛卯(1375.1.2)置(《太祖实录》卷94)。
平阳卫 洪武二年六月甲子(1369.7.5)置(《太祖实录》卷43)。
汾州卫 洪武二十四年(1391)置汾州千户所(《大明一统志》卷21)。弘治七年七月乙巳(1494.8.19)升为汾州卫(《孝宗实录》卷90)。
潞州卫 洪武元年(1368)置(《大明一统志》卷21)。
沈阳中护卫 永乐七年(1409)置(《大明一统志》卷21)。
宁化千户所 洪武十一年十一月庚午(1378.11.21)置(《太祖实录》卷120)。
保德州千户所 宣德七年二月甲寅(1432.3.26)置(《宣宗实录》卷87)。
雁门千户所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王子(1379 12.28)置(《太祖实录》卷127)。
宁武千户所 弘治十年十二月癸巳(1498.1.18)置(《孝宗实录》卷132)。
偏头关千户所 成化十一年十二月壬寅(1476.1.23)置(《宪宗实录》卷148)。
老营堡千户所 嘉靖十七年(1538)置(《明史》卷90,页2220)。
八角千户所 嘉靖三年七月戊寅(1524.8.14)置(《世宗实录》卷41)。
磁州千户所 洪武二十三年三月戊寅(1390.3.2)置(《太祖实录》卷200)。
沁州千户所 洪武十一年(1378)置(《大明一统志》卷21)。

山西行都指挥使司

洪武四年正月丁未(1371.1.29)置大同都卫(《太祖实录》卷60)。八年十月癸丑(1375.11.20)改都卫为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太祖实录》卷101)。领卫十四、所三。

大同左卫 洪武三年正月丁巳(1370.2.23)于大同府城置(《太祖实录》卷48)。永乐七年(1409)徙治镇朔卫旧城(《明史》卷41,页971)。
大同右卫 洪武三年正月丁巳(1370.2.23)于大同府城置(《太祖实录》卷43)。永乐七年(1409)徙治于定边卫旧城(《明史》卷41,页971)。
大同前卫 洪武七年二月甲于(1374.4.10)置(《太祖实录》卷87)。
大同后卫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辛巳(1393,3.18)置(《太祖实录》卷225)。
云川卫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辛巳(1393.3.18)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西北置卫,来属(《太祖实录》卷225;《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页56)。建文四年九月乙巳(1402.10.21)徙卫治于北直隶属雄县,直隶后军都督府(《太宗实录》卷12下)。宣德元年(1426)还旧治,仍属行都司。正统十四年(1449)徙治于镇朔卫旧城(《明史》卷41,页973)。
玉林卫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辛巳(1393.3.18)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东南新店子地置卫,来属(《太祖实录》卷225;《大明一统志》卷160;《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页56)。建文四年九月乙巳(1402.10.21)徙卫治于北直隶属定州,直隶后军都督府(《太宗实录》卷12下)。宣德元年(1426)还旧治,仍属行都司。正统十四年(1449)徙治于定边卫旧城(《明史》卷41,页973)。
阳和卫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辛巳(1393.3.18)置(《太祖实录》卷225)。
高山卫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辛巳(1393.3.18)于大同府西高山地置卫,来属(《太祖实录》卷225)。建文四年九月乙巳(1402.10.21)徙治于北直隶属保定府城,直属后军都督府(《太宗实录》卷12下)。宣德元年(1426)徙治于阳和卫城,仍属行都司(《明史》卷41,页973)。
天成卫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辛巳(1393.3.18)置(《太祖实录》卷225)。
平虏卫 成化十七年(1481)于行都司城置卫。嘉靖中,徙治平鲁(《明史》卷41,页972)。
威远卫 正统三年三月丙戌(1438.3.27)于净水坪地置(《英宗实录》卷40)。
镇虏卫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辛巳(1393.3.18)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西南大红城地置卫,来属(《太祖实录》卷225;《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页56)。建文四年九月乙巳(1402.10.21)徙治于北直隶属涿州,直属后军都督府(《太宗实录》卷12下)。宣德元年(1426)还旧治,仍属行都司。正统十四年(1449)徙治于天成卫城(《明史》卷41,页973)。
安东中屯卫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已卯(1398.6.18)置(《太祖实录》卷257)。
朔州卫 洪武十年(1377)置(《读史方舆纪要》卷44)。
山阴千户所 宣德三年(1428)置(《读史方舆纪要》卷44)。
马邑千户所 宣德五年(1439)置(《读史方舆纪要》卷44)。
井坪千户所 成化二十年七月己丑(1484.7.26)置(《宪宗实录》卷254)。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06-07-10

陕西都指挥使司

洪武三年十二月壬午(1371.1.14)置西安都卫(《太祖实录》卷59)。八年十月癸丑(1375.11.20)改都卫为陕西都指挥使司(《太祖实录》卷101)。领卫二十九、所二十。

西安右卫 洪武六年六月丁亥(1373.7.7)置秦川卫(《太祖实录》卷83)。二十六年三月甲戌(1393.5.10)改秦川卫为西安右卫(《太祖实录》卷226)。
西安左卫 洪武六年六月丁亥(1373.7.7)置华山卫(《太祖实录》卷83)。二十六年三月庚午(1393.5.6)改华山卫为西安左卫(《太祖实录》卷226)。
西安前卫 洪武五年正月戊寅(1372.3.6)置(《太祖实录》卷71)。
西安后卫 洪武六年十月丁酉(1373.11.14)置(《太祖实录》卷85)。
汉中卫 洪武四年十二月丙申(1372.1.23)置汉中千户所(《太祖实录》卷70)。十三年三月戊午(1380.5.2)升为卫(《太祖实录》卷130)。领所一。
沔县千户所 洪武三十年九月壬子(1397.9.24)置(《太祖实录》卷255)。属汉中卫。
宁羌卫 洪武三十年九月壬子(1397.9.24)置(《太祖实录》卷255)。
平凉卫 洪武二年二月辛卯(1369.4.3)置(《太祖实录》卷48)。
安东中护卫 洪熙元年(1425)置(《大明一统志》卷35)。
巩昌卫 洪武三年正月辛卯(1370.1 28)置(《太祖实录》卷48)。
秦州卫 洪武四年十月甲辰(1371.12.2)置千户所(《太祖实录》卷68)。十五年(1382)升为卫(《大明一统志》卷35)。领所一。
礼店千户所 洪武四年十一月庚年(1371.12.28)置(《太祖实录》卷69)。属秦州卫。
临洮卫 洪武二年四月甲申(1369.5.26)置(《太祖实录》卷41)。
兰州卫 洪武三年四月丁丑(1370.5.14)置(《太祖实录》卷51)。
甘州中护卫 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庚寅(1392.4.1)于甘州城置卫(《太祖实录》卷217)。建文元年(1399)徙治于兰州(《大明一统志》卷36)。
庆阳卫 洪武四年(1371)置(《大明一统志》卷36)。
延安卫 洪武二年十月乙酉(1369.11.23)置(《太祖实录》卷46)。领所三。
塞门千户所 洪武十二年(1379)置,属延安卫(《大明一统志》卷36)。
安定千户所 洪武二年(1369)置。属延安卫(《大明一统志》卷36)。
保安千户所 洪武二年(1379)置,属延安卫(《大明一统志》卷36)。
绥德卫 洪武元年正月辛未(1373.2.23)置(《太祖实录》卷78)。
榆林卫 成化七年(1471)置(《大清一统志》卷239)。
固原卫 成化五年十月丙子(1469.11.29)置(《宪宗实录》卷72)。领所三。
西安千户所 成化五年(1469)置,属固原卫(《明史》卷42,页1005)。
镇戌千户所 成化十二年(1476)置,属固原卫(《明史》卷42,页1005)。
平番千户所 弘治十八年六月丁巳(1482.7.5)置(《武宗实录》卷2)。属固原卫。
河州卫 洪武四年正月辛卯(1371.1.23)置(《太祖实录》卷60),领所一。
归德千户所 洪武八年正月甲于(1375.2.4)置(《太祖实录》卷96)。属河州卫。
宁夏卫 洪武二十六年七月甲于(1393.8.28)置(《太祖实录》卷229)。二十八年四月甲申(1395.5.10)改宁夏卫为宁夏右护卫(《太祖实录》卷238)。永乐元年正月丙申(1403.2.9)复置宁夏卫(《太宗实录》卷16)。领所四。
灵州千户所 洪武十六年十月癸酉(1383.10.29)置(《太祖实录》卷157)。属宁夏卫。
兴武千户所 正德元年(1506)置,属宁夏卫(《明史》卷42,页1012)。
平罗千户所 嘉靖三十年七月己亥(1551.8.14)置(《世宗实录》卷375)。属宁夏卫。
韦州千户所 弘治十年(1497)置,属宁夏卫(《明史》卷42,页1012)。
宁夏中屯卫 洪武二十五年二月丙于(1392.3.19)置(《太祖实录》卷216)。
宁夏左屯卫 同上。
宁夏右屯卫 同上。
宁夏前卫 洪武十七年(1384)置(《明史》卷43,页1013)。
宁夏中卫 永乐元年正月丙申(1403.2.9)置(《太宗实录》卷16)。
宁夏后卫 成化十五年(1479)置花马池千户所。正德元年(1506)升为宁夏后卫(《明史》卷42,页1013)。
洮州卫 洪武四年正月辛卯(1371.1.23)置洮州千户所,属河州卫(《太祖实录》卷60)。十二年二月丙寅(1379.3.17)升为卫,直属都司(《太祖实录》卷122)。
岷州卫 洪武四年正月辛印(1371 1.23)置岷州千户所(《太祖实录》卷60)。属河州卫。十一年七月辛己(1378.8.4)升为卫,直属都司(《太祖实录》卷119)。领所一。
西固城千户所 洪武十五年四月乙巳(1382.6.5)置,属岷州卫(《太祖实录》卷144)。
靖虏卫 正统二年(1437)置(《明史》卷42,页1013)。
凤翔千户所 洪武二年(1369)置卫。四年(1371)降为所(《大明一统志》卷34)。
兴安千户所 洪武中置所,名曰金州千户所。万历十年(1582)改名兴安(《明史》卷90,页2208)。
阶州千户所 洪武四年十二月丙申(1372.1.23)置,属秦州卫(《太祖实录》卷70)。嘉靖二十二年八月庚寅(1543.9.6)直属都司(《世宗实录》卷277)。
环县千户所 洪武四年(1371)置,直属都司(《大明一统志》卷36)。
安边千户所 嘉靖元年(1522)置(《读史方舆纪要》卷57)。
镇羌千户所 正德三年六月壬午(1508.7.13)置(《武宗实录》卷39)。

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洪武十二年正月甲午(1379.2.13)于庄浪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太祖实录》卷122)。二十六年(1393)徙治于甘州(《大明一统志》卷37)。领卫十二、所四。

甘州左卫 洪武二十三年十二月甲戌(1391.1.21)置(《太祖实录》卷206)。二十七年十一月乙巳(1394.12.2)裁卫(《太祖实录》卷235)。二十八年六月乙酉(1395.7.10)复置卫(《太祖实录》卷239)。
甘州右卫 洪武二十五年三月(1392.4)置(《明史》卷42,页1014)。
甘州中卫 同上。
甘州前卫 洪武二十八年(1395)置(《大明一统志》卷37)。
甘州后卫 同上。
肃州卫 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乙巳(1394.12.2)置(《太祖实录》卷225)。
山丹卫 洪武二十三年九月庚寅(1390.10.9)置(《太祖实录》卷204)。
永昌卫 洪武十五年三月十丑(1382.5.11)置(《太祖实录》卷143)。
凉州卫 洪武九年十月戊寅(1376.12.8)置(《太祖实录》卷110)。
镇番卫 洪武中置临河卫(《大明一统志》卷37)。三十年正月辛酉(1397 2.5)改名为镇番卫(《太祖实录》卷249)。建文中裁卫。永乐元年六月甲戌(1403.7.17)复置卫(《太祖实录》卷21)。
庄浪卫 洪武五年十一月王子(1372.12.3)置(《太祖实录》卷76)。
西宁卫 洪武六年正月己末(1373 2.9)置(《太祖实录》卷72)。
镇彝千户所 洪武三十年(1397)于黑河北置千户所。建文二年(1491)裁所。永乐元年(1403)复置所。天顺八年(1464)徙治黑河以南(《明史》卷42,页1016)。
古浪千户所 正统三年七月丁卯(1428.8.27)置(《英宗实录》卷43)。
高台千户所 景泰七年(1456)置(《明史》卷42,页1016)。
碾伯千户所 洪武十一年三月庚子(1378.4.25)置庄浪分卫(《太祖实录》卷117)。是年七月辛巳(1378.8.4)置碾北卫(《太祖实录》卷119)。后裁卫,改置碾北千户所。成化中改名碾伯千户所(《明史》卷42,页1016)。

直属右军都督府卫所

潼关卫 洪武七年(1373),置潼关千户所(《明史》卷42,页995)。九年十一月辛卯(1376.12.22)升所为卫(《太祖实录》卷110)。属陕西都司。永乐六年(1408)直隶右军都统府(《明史》卷42,页995)。领所一。
蒲州千户所 洪武二年(1369)置,属山西都司,后属潼关卫(《大明一统志》卷20)。

附:哈密诸卫

哈密卫 永乐四年三月丁巳(1406.4.5)置卫,内附(《太宗实录》卷52)。嘉靖八年(1529)属土鲁番(《明史》卷329,页6526)。
赤金蒙古卫 永乐二年九月(1404.10)置赤金蒙古千户所,内附(《明史》卷330,页8556)。八年八月壬戌(1410.9.26)升千户所为卫(《太宗实录》卷107)。正德八年(1513)卫废(《明史》卷330,页8559)。
安定卫 洪武八年正月癸亥(1375.2.3)置(《太祖实录》卷96)。正统七年(1512)卫废(《读史方舆纪要》卷66)。
阿端卫 洪武八年正月癸亥(1375.2.3)置(《太祖实录》卷96)。正统年间废(《明史》卷330,页8553)。
曲先卫 洪武初年间置卫,后并入安定卫。永乐四年(1406)复置卫。正德七年(1512)卫废(《明史》卷30,页8554)。
沙州卫 永乐三年十月癸酉(1405.11.2)置(《太宗实录》卷47)。正统十一年(1446)卫废(《明史》卷330,页8561)。
罕东卫 洪武三十年(1397)置卫。正德中卫废(《明史》卷330,页8562~页8564)。
罕东左卫 成化十五年九月(1479.10)于旧沙州卫地置。嘉靖七年(1528)卫废(《明史》卷330,页8564~页8566)。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06-07-10

山东都指挥使司

洪武三年十二月辛巳(1371.1.3)置青州都卫于青州府(《太祖实录》卷59)。八年十月癸丑(1375.11.20)改青州都卫为山东都指挥使司,徙治于济南府(《太祖实录》卷101)。领卫二十,所二十。

济南卫洪武十九年(1386)置(《大明一统志》卷22)。
德州卫洪武九年(1376)置德州千户所。二十三年三月癸巳(1390.4.15)改千户所为德州卫(《太祖实录》卷2OO)。
德州左卫永乐五年(1407)置(《大明一统志》卷22)。
济宁卫永乐五年六月丙午(1407.7.29)置(《成祖实录》卷68)。
平山卫洪武四年六月甲辰(1371.8.13)置(《太祖实录》卷66)。
东昌卫宣德五年十一月壬子(1430.11.30)置(《宣宗实录》卷72)。
临清卫正统十四年十一月戊寅(1449.11.16)置(《英宗实录》卷185)。
青州左卫洪武元年(1368)置益都卫,寻改名青州左卫(《大明一统志》卷24)。
安东卫洪武三十一一年五月丙寅(1398-6.5)置(《太祖实录》卷257)。领所一。
石旧寨后所嘉靖中置,属安东卫(《读史方舆纪要》卷35)。
登州卫洪武九年十二月己卯(1377.2.8)置(《太祖实录》卷11O)。领千户所二。(《大明一统志》卷2s)。
福山中前千户所洪武十午(1377)置,属登州卫(《大明一统志》卷25)。
大嵩卫洪武三十一年五月丙寅(1398.6.5)置(《太祖实录》卷257)。领所一。
大山前千户所成化中置,属大嵩卫(《读史方舆纪要》卷36)。
宁海卫洪武二年(1369)置宁海所(《大明一统志》卷25)。十一年四月辛未(1378.5.26)升所为卫(《太祖实录》卷118)。领所一。
金山左千户所成化中置,属宁海卫(《读史方舆纪要》卷36)。
成山卫洪武三十一年五月丙寅(1398.6.5)置(《太祖实录》卷257)。领所三。
宁津千户所成化中置,属成山卫(《读史方舆纪要》卷36)。
寻山后千户所同上。
海阳千户所同上。
靖海卫洪武三十一年五月丙寅(1398.6.5)置(《太祖实录》卷257)。
威海卫洪武三十一年五月丙寅(1398.6.5)置(《太祖实录》卷257)。领所一。
百尺崖千户所成化中置,属威海卫(《读史方舆纪要》卷36)。
莱州卫洪武二年二月壬辰(1369.4.5)置(《太祖实录》卷39)。领所一。
王徐寨前于户所明初置百户所,嘉靖中升为千户所(《读史方舆纪要》卷36)。属莱州卫。
灵山卫洪武三十一年五月丙寅(1398.6.5)置(《太祖实录》卷257)。领所一。
夏河寨千户所缺。
鳌山卫洪武三十一年五月丙寅(1398.6.5)置(《太祖实录》卷257)。领所二。
浮山寨前千户所缺。
雄崖千户所洪武中置,属鳌山卫(《读史方舆纪要》卷36)。
任城卫洪武十二年三月王申(1379.3.23)置(《太祖实录》卷123)。
沂州卫洪武元年五月庚午(1368.5.17)置(《太祖实录》卷32)。
胶州千户所洪武五年三月癸酉(1372.4.29)置(《太祖实录》卷73)。
肥城千户所洪武三十年四月癸卯(1397.5.18)置(《太祖实录》卷252)。
东千千户所洪武三十年四月癸卯(1397.5.18)置(《太祖实录》卷252)。后裁。建文四年七月丁酉(1402.8.14)复置(《成祖实录》卷1o)。
武定千户所洪武元年(1368)置乐安千户所(《大明一统志》卷22)。宣德元年十月乙酉(1426.11.24)改名武定千户所(《宣宋实录》卷20)。
滕县千户所洪武三年十二月壬午(1371.1,14)置(《太祖实录》卷59)。
濮州千户所正统元年(1441)置(《大明一统志》卷24)。
诸城千户所洪武四年十二月乙巳(1371.2.1)置(《太祖实录》卷70)。

还是那句话:一段一段贴太浪费时间,表格也无法体现,就贴到这里,准备做成html文件上传。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06-07-10
是专家写的吗?还是什么?
hqq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06-07-13
牛平漢的大作
=============================
Boundary representation is not
necessarily  authoriative.
=============================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06-08-09
楼主,麻烦你把它全拷完撒,不套拷一半就不拷了,我想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啊,请你把剩下的全弄完,谢谢了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06-08-10

我现在没有时间,给你提供个超星的链接:

http://sshtm.ssreader.com/htm1/18/10224781.htm
首页>>--> 地理图书馆--> 中国地理--> 专类地理--> 政治区划
题名: 明代政区沿革综表
作者: 牛平汉
书目: 571页 1997年10月第1版
SS号: 10224781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08-06-15
有誰知道明代的分守道分巡道跟兵備道列表, 最好是網路上可以直接參考的
另外, 那本書有列交阯之分守道分巡道跟兵備道?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08-07-27
補充一下, 靖難時建文帝曾在真定府設平燕布政使司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