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041阅读
  • 5回复

[历史与人文景观]圣伊维尔教堂——我们并不知道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7-04-01
圣伊维尔教堂——我们并不知道的故事
《小说林》2015 04 郝增利
       哈尔滨与上海、广州、北京不一样,在上世纪之初至五十年代,是一座有许多教堂的城市,被称为教堂城市。这是因为修建中东铁路,俄罗斯人在这里留下的。当然现在教堂少了许多,在“文革”前或“文革”后被拆除了,圣尼古拉教堂消失了。那个时候哈尔滨的天际线很美,在霞光满天的早晨,耸立在高冈之上的圣尼古拉教堂钟声响了,于是全城众多教堂也此起彼伏发出撼动天空的悠远的钟声。
  圣索菲亚教堂是幸运的,它在文革中残存下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这座城市的人们将围裹它的四周建筑物拆掉,它终见天日展露其雄伟、壮丽的身姿。圣索菲亚教堂是远东地区最大的教堂,与君士坦丁堡的那座同名教堂一样,享誉全世界。
  曾经的哈尔滨的象征――圣尼古拉教堂不存在了,圣索菲亚教堂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站在它的面前,你就到了哈尔滨。
  在这座城市里,有一座与圣索菲亚教堂齐名并称“姊妹花”的教堂,这就是圣依维尔教堂,早在上世纪之初就出现在这里的地平线上了。如今它在哪里呢?许多人并不清楚,或者在“文革”中被拆掉了吧?其实它并没有消失,还存在着,但已经不被人们所注意乃至遗忘了。现在人们争睹圣索菲亚教堂风采的时候,而圣伊维尔教堂现仍然隐藏在住宅楼、破棚厦和垃圾包围之中,残破衰败不堪,难觅往日的倩影。
  以拍摄哈尔滨建筑而著称的老摄影家韩昭宽,在五十年代曾经拍摄老哈尔滨火车站的照片。在这张老照片上,老火车站后左面的那座有多个葱头顶的建筑,就是圣依维尔教堂。画面上远空低云萦绕,可以看见五个葱头,错落有致,优美和谐,顶部挺拔昂扬,直冲云天,气势磅礴。右边是它的“姊妹”圣索菲亚教堂,有着独立大葱头。它看上去比索菲亚教堂气派。这是一座肃穆雄伟的艺术建筑。
  但是在今天,圣依维尔教堂与圣索菲亚教堂命运不同,处于周围居民楼群的包围之中,破败不堪,苟延残喘,不见天日。它似乎是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尽管如此,饱经风霜的它还在倔强地挺立着,向天空伸着无形的葱头般的拳头,诉说它的故事。
  圣依维尔教堂,也许还有着它的故事,甚至是它的秘密,也未可知。人们应该知道,它是这座城市的历史
圣伊维尔教堂修建,得到沙皇皇后费奥多罗芙娜的庇护
  圣伊维尔教堂,也称圣母伊维尔教堂、依维隆圣母教堂,圣伊维尔卡亚教堂,位于哈尔滨道里区军官街(今工厂胡同)深处。当年是沙皇俄国外阿穆尔军区的一座军用教堂。它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魅力,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内容,对于今天的人们以及以后的时代,都有着珍贵的历史价值,它记载着整个逝去的岁月,是沙俄镇压哈尔滨义和团运动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日俄战争的重要历史见证,是一部极为难得的教科书。
  圣伊维尔教堂是由驻哈尔滨俄国外阿穆尔军区官兵共同捐资修建,是为纪念在义和团运动和日俄战争中阵亡的俄军官兵亡灵祈祷专用之所。沙俄阵亡官兵的骨灰曾安放在教堂地下室,教堂墙壁上刻有阵亡者的名单。在教堂的墙外,埋葬着阵亡将军的灵柩,立有一圈十字架。
  圣伊维尔教堂建于1907年5月27日,主持工程者是一个叫德尼索夫的俄国人,这位设计师在哈埠颇有名气,他曾经设计中东铁路俱乐部。1908年12月3日,俄国东正教符拉迪沃斯托克教区大主教叶甫谢维来哈,为伊维尔教堂祝圣。
  圣伊维尔教堂在哈尔滨道里区工厂胡同7-4号。教堂呈希腊十字式格局,风格为雅罗斯拉夫式球型尖塔建筑,有三个祭坛、五个圆屋顶。教堂外观巍峨挺拔,面积为五百五十五点八平方米。南北宽二十二米,东西长二十六米,高二十七米,西侧为主入口,南北方向各有一个入口。正面上方有大型鼓座,鼓座上有一大四小五个葱头顶,四个小葱头顶以大的为中心,分布在十字形端点。主入口对面是圣坛,主入口上方有钟楼,伸出屋面,有一方台,方台上仍有鼓座,二层花瓣装饰,鼓座上又有一个葱头。教堂上的葱头式大小穹窿主次分明、错落有致、优美和谐。
  教堂内部宽敞明亮、金碧辉煌,照明灯有多种颜色和造型。设主次三个祭坛。内圣所按德尼索夫技师的图案,由守备队中雕刻师施工,圣像在俄国切尔尼哥夫市制成。其他圣像在守备队副队长米哈依劳夫大尉及画家吉敏指导下,由四十名士兵画制;维也尔斯卡亚圣母像由主教乌拉得依米尔奉献;中央祭坛大圣像为画家尼西里也夫画的基督复活图。第二个祭坛墙壁挂着圣塞拉夫衣图及圣尼古拉画像。
  1927年,在主教季米特里和基辅音乐学院自由艺术家芭拉诺娃波波娃的倡导下,在圣伊维尔教堂创办了哈尔滨音乐训练班,开设了钢琴、小提琴和声乐班,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
  当时伊维尔教堂还附设一个称为“六翼天使”的食堂和“亚斯立”公共护养儿童会。该会于1913年1月成立,有资料称设立在经纬街,这是不准确的。会长为别和司特鲁作夫。以日间护养贫苦儿童为目的。设管理员一人,教员二人,保姆四人。每天送往护养的儿童六十到一百二十人,春季与夏天还要多些。经费靠会员会费、举行舞会收入、捐款与政府补贴。
  距离教堂西北二十米远,有一幢俄罗斯风格的平房,它是伊维尔教堂附属的“亚斯立”公共护养儿童会的遗址。这幢俄罗斯风格的平房,以前多有文章认为是到教堂礼拜人们临时寄托儿童的托儿所,其实是伊维尔教堂附设的“亚斯立”公共护养儿童会。“亚斯立”公共护养儿童会在当时很有名气。
  鲜为人知的是,在1908年,沙俄在哈埠建有两座同名为伊维尔的教堂,另外一座伊维尔教堂建在王兆屯懒汉街,1922年被大火焚毁,后来安设在铁路一个房子里,1946年迁到斯拉夫屯,现在文景街一带。(这段文字是我最近考证发现的,改变了人们以前的说法。)
  当年修建圣伊维尔教堂,它的故事颇为传奇,在遥远的远东受到俄国沙皇皇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的庇护,东正教末世论派创始人圣修士约翰・喀琅施塔得的支持。
1910年11月17日,在圣伊维尔教堂为一位亡者举行了追悼仪式。这位亡者曾经是外阿穆尔军区司令官契恰科夫中将,这一天他在莫斯科逝世。   
圣伊维尔教堂奠基人契恰科夫中将
  说到圣伊维尔教堂,不能不提到奠基人契恰科夫中将。当时任俄国外阿穆尔军区司令官。他在哈尔滨生活了近十年的时间。如果没有这个人物,哈尔滨的早期历史也许会有某些缺失。人们会记载 ,他修建了圣伊维尔教堂,也残酷地镇压了义和团运动,欠下中国人民一笔血债。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契恰科夫中将,他出生于1852年,在彼得堡古典中学及“国王陛下” 宫廷初级军官学习。在参谋部大学毕业后,服役于近卫骑兵炮团,参加了1877年――1878年的俄土战争。后为乌克兰敖得萨军区司令助手,成为骑兵团富有经验的军官及司令部优秀军官,并荣任阿穆尔军区司令部的军官职务。这是哈巴罗夫斯克最荣耀的将军,曾获六枚俄国勋章及十六枚国外勋章。他到达哈巴罗夫斯克之后,一直在亚洲工作,直到他生命的终点。
  契恰科夫中将在哈巴罗夫斯克,受到外阿穆尔边防军区司令官格罗杰科夫将军的器重,便提升为外阿穆尔军事长官,同时任命他为乌苏里斯克哥萨克部队的长官,还在海参崴给他安排公馆。
  1900年,中国发生义和团运动,开始在关内发展,于六月份波及东北及哈尔滨。契恰科夫率领援助中东铁路护路队的俄军部队,从双城子出发开赴宁古塔。宁古塔是今天的宁安。他的部队由步兵连、骑兵连和炮兵排组成,这是滨海区全部兵力。6月12日,与中东铁路沿线杰尼索夫上校率领的三百人护路队会合。义和团被俄军从铁路沿线驱逐到宁古塔。契恰科夫在宁古塔驻扎了一段时间。由于契恰科夫镇压义和团有功,于1901年晋升为中将。
  1901年6月,契恰科夫中将任俄军外阿穆尔军区司令,他来到哈尔滨。当时的外阿穆尔军区设在哈尔滨南岗区西大直街163号,今黑龙江中医医院分院址。他成为哈尔滨的最高军事长官,在这里也有他当年的官邸,在南岗红军街上的原市游泳馆,现在奥维斯名品折扣店址,已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了。官邸原来漂亮的俄罗斯独楼与庭院,在哈尔滨永远地消失了。
  1907年,为纪念在东北阵亡的俄国士兵,契恰科夫中将筹划与外阿穆尔军区士兵共同捐资修建了圣伊维尔斯教堂。饶有趣味的是,教堂内的圣像除了在俄国国内切尔尼哥夫市绘制和宫廷画师与宗教人员完成,如维也尔斯卡亚圣母像由主教乌拉得衣米尔奉献;画家尼西里也夫为中央祭坛绘制了基督复活画外,其他图案按照德尼索夫设计师的设计,都由军区护路队中的士兵们参加施工,在护路队副队长米哈依劳夫大尉及画家吉敏指导下,由四十名士兵绘制完成。
  契恰科夫中将带领外阿穆尔军区士兵修建了圣伊维尔教堂,建立了慈善机构,救济伤员和阵亡下级军官的遗孀及子女,并且又建起幼儿学校,安排军官子女就读。他不止一次受到俄罗斯皇家军队最高统帅部褒奖,曾获得圣・弗拉基米尔勋章及佩剑。
  1919年4月7日,契恰科夫受到沙皇嘉奖。1910年4月15日,契恰科夫获得别拉戈・奥部拉勋章,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枚勋章。1910年秋天,契恰科夫患病休假治疗。11月17日,他因患肺炎,病逝于莫斯科。
  教堂地下室,还保存着昔日神职人员的棺木
  在“文革”中,圣伊维尔教堂遭到严重破坏,教堂里的圣像圣物被毁坏或者丢失;一般的教堂顶部只有一个洋葱头,伊维尔教堂独有的五个洋葱头荡然无存,留下破损的双层花瓣。主入口和上面的钟楼里大钟没有了。门、窗的俄式装饰和钟楼上的圣母画像只有痕迹可寻。环绕教堂的拱券底下的壁龛,原来都有马赛克镶嵌画,是用一厘米见方的小瓷砖一个一个粘上去的,画面表现的是俄罗斯人的田园生活,颜色鲜亮,也都被人抠没了。东面山花壁面上还有油画残迹,依稀能看见一个人物的头部形象,或许是玛利亚或耶稣像。但它仍保持了基本的外形,主入口位于西侧,顶上钟楼还在,缝隙间长出了小树,平添沧桑之感。
  现在教堂的残破已经十分严重,洋葱头的穹顶早已没有了,虽然有些雕饰依然清晰,但许多砖瓦都已经破碎,教堂的外墙壁上有多处裂痕,整个教堂显得灰暗。但是教堂还是给人们留下一些难解之谜。
  听老一辈人讲,圣伊维尔教堂地下室中还保存着很多昔日神职人员的棺木,但由于教堂早已废弃,无法进入看个究竟。
  1968年,当时的红卫兵把这座圣伊维尔教堂包围起来了,此起彼伏地喊着要捣毁。那些教堂神职人员就住在锅炉房附近的宿舍里。当时有个为神职人员做翻译的人,还叫这些红卫兵跟着他去找宗教局交涉。但是红卫兵还是闯进了教堂,进行打砸抢。教堂里墙壁里放着骨灰盒,盒上有戴大盖帽的俄国军人照片。教堂有一些金银饰品、银烛台什么的,都用蓝玻璃盒罩着,后来全被人抢了。后来他们想到地下室看看,有没有什么好东西。但是没有找到入口,打砸一番就离开了。现在教堂地下室中还保存什么,是不是昔日神职人员的棺木,不得而知。当时先闯进教堂去的是红卫兵,后涌进去的是老百姓。从此以后,圣伊维尔教堂除了残壳,一切不复存在了。
  当时有一个传说,也未必空穴来风。有天夜里两点的时候,红卫兵在教堂墙下找到了他们认为有财宝的那个墓,把墓上面的墓碑砸了,上面的水泥盖挖开了,挖了约有四米深,还不见传说里的金子,只是一堆死人的骨头。
  1970年,哈尔滨市政府将这座教堂分给服装三厂做厂房。后来工厂的营建使它部分门窗有所变化,教堂内部原来是通上去的穹顶,当时因工厂的需要,由轻工设计院设计而改成了两层楼,穹顶也变成了平顶。钟楼被分割成两层,上层改成办公室,外面加建了一个水泥砌筑的通往二层钟楼小门的折形室外楼梯。内墙面全部粉刷。教堂南侧小院里服装三厂,教堂是三厂的一个车间。每年三厂还向宗教局交租金。
  教堂南侧,原有神职人员的起居室,如今只剩下了供给教堂暖气的锅炉房,但也已被拆掉了一半。只见屋顶的烟囱高高耸立,造型异于现在的样式,呈小巧的圆柱型。当时是为了护养贫苦儿童的“亚斯立”公共护养儿童会的平房,被幸运地保留下来。
  目前保存下来的教堂还留有配套建筑,恐怕只有这座圣伊维尔了。   圣伊维尔教堂现在是哈市II类保护建筑,哈市文物保护单位。“文革”后教堂停用,开始为哈市服装三厂的生产车间,现为几家公司占用。目前由市宗教局管理。
  圣伊维尔教堂从修建到被毁,共有八任掌院司祭。1908年――1923年,首任掌院司祭谢尔盖・普罗杜仓。1923年――1944年,第二任掌院大司祭尼古拉・沃斯克列赛依斯基。第四任掌院金冠大司祭亚历山大・卡切尔金,1960年去美国,任美国东正教会都主教,1986年11月21日死于北美。第八任掌院中华东正教会司祭朱世朴。朱世朴为中华东正教会哈尔滨教会负责人。1984年10月14日上午,他在南岗东大直街中华东正教堂主持了主圣水、礼仪和十字架初巡活动。1988年4月,被市政府授予宗教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进个人。朱世朴于2000年9月安息主怀(去世),葬在皇山外侨公墓。
  美轮美奂的 “亚斯立”儿童会彩色马赛克镶嵌画
  圣伊维尔教堂是目前哈尔滨宗教建筑中唯一保有附属建筑的一幢建筑。现存其附属的“亚斯立”公共护养儿童会,建筑外观完整保存,造型精美、细部丰富。特别是建筑入口处的马赛克镶嵌画历久弥新,色彩鲜明如昔,完好如初,可见工艺和用料的精湛。令人惊叹于它的美轮美奂。
  “亚斯立”公共护养儿童会这间俄罗斯风格的平房,长约十余米,屋侧铁护檐的形式与圣伊维尔教堂是一样的,中间拱门上有隆起的山花,壁面上是彩色马赛克镶嵌画,虽然百年过去了,上面的人与物依然清晰夺目。
  墙壁上的彩色马赛克镶嵌画,宽约三米,高三米,倒心形。由大约一点七万块一点五厘米见方的马赛克拼贴镶嵌而成。画左侧是一个侧立着的束发俄罗斯女子,穿上棕下蓝及膝裙子。下穿白色长袜,黑色皮鞋,手挎篮子,篮中似有白色瓶子。右侧是一只狗,长尾下垂。女子身后绿树环绕,周围绿树错置,其中干白者是白桦。中后景是单门木屋,左后有一条小路伸向树林深处,木屋后是碧波荡漾的湖,湖后是绿树及淡青色的天空。画面色彩过渡自然,具有丰富的光线效果,人物比例准确,洋溢着浓郁的安静而和平的气息。虽然经历了百年的风霜雪雨,但画面依旧保存完好。
  马赛克镶嵌画起源于公元三世纪,主要用于宗教建筑,平面的马赛克最适合于用看得见的外形去表现神秘的宗教思想。其表现出的宁静、端正是中世纪艺术的重要特征。至八九世纪,马赛克艺术在拜占庭风格的影响下达到顶峰,出现了一批以《皇后狄奥多拉及其待女》为代表的镶嵌画杰作。至十五世纪时,拜占庭王朝灭亡,马赛克艺术也随之衰落,调料、调色技术也失传了。到十九世纪后三十年,欧洲马赛克镶嵌画重新崛起,这时它主要是对中世纪马赛克艺术的一个回响。哈尔滨1908年完成的这幅尚能“完璧”的镶嵌画,正是这股崛起思潮的余音。
  这是一幅精美的风俗画,它表现的宁静、端正正是中世纪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国内也属珍罕难求。这幅马赛克镶嵌画,是目前国内保存下来的较为罕见的近代彩色马赛克风俗镶嵌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观赏价值。
  这幅精美的风俗画,究竟为何人所设计,为什么能够保存下来,至今还是一个谜。
  圣伊维尔教堂,藏着一个我们并不知道的故事
  当年在圣伊维尔教堂墙壁下,曾经安葬着一位著名的白卫军将军,他就是卡普佩尔将军。这位著名的白卫军将军有着非凡的传奇故事:在喀山发现了沙皇的黄金,西伯利亚冰原大远征拯救高尔察克海军上将。他安息在哈尔滨这异国的土地上。
  卡普佩尔将军1883年出生于圣彼得堡。俄国内战爆发后,成为活动在伏尔加河流域著名的白卫军将军,曾经率领部队同叛乱的捷克兵团一同攻占了喀山,在这座城市里,他竟然发现了沙皇的黄金。
  第一次世界战中,沙皇尼古拉二世和当时统领俄国黑海舰队的高尔察克海军上将,为了筹备军费购买武器,从1914年开始向外国预借了大约五百吨黄金。但是俄国随后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被革命者推翻。沙皇的黄金原本分批保存在英国、法国、波兰等国的银行里,后被取回来保存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金库内。当时俄国正面临德国的入侵,于是沙皇将一部分黄金运到了喀山。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占领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城市。这样占领喀山的红军出于安全考虑,并没有将黄金取走,决定将黄金仍然保存在喀山。
  就这样,卡普佩尔将军下令将沙皇黄金装运在车上,他们躲开了捷克兵团,率领部队开始向鄂木斯克进发,把沙皇黄金成功地交给了自己效忠的高尔察克海军上将的手中。这以后,他成为高尔察克海军上将最忠实的将军。
  高尔察克海军上将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下令迁都伊尔库茨克。带领一百二十五万人冒着零下六十度的严寒横穿六千公里的西伯利亚荒原。抵达下乌丁斯克的时候,伊尔库茨克爆发了起义,政权转移到社会革命党与孟什维克组织“政治中心”的手中。而这时候,支持高尔察克的英法以及哥萨克头领谢米诺夫将军等人,看其大势已去,成为他们撤离的障碍。当时工人与农民组织的游击队已经截断了协约国与捷克兵团去海参崴的退路。
  此时护送高尔察克的捷克兵团,已是弹尽粮绝,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们把高尔察克交给了“政治中心”。为了拯救高尔察克,卡普佩尔将军进行了一场苏俄内战历史上最悲壮的千里大行军。
  1920年1月,由于苏俄红军的猛烈反攻,高尔察克海军上将将首都由鄂木斯克迁往伊尔库茨克,途中获知伊尔库茨克已被革命委员会占领后,他命令卡普佩尔将军率领部队反攻。
  带领鄂木斯克政府的白军部队和平民摆脱了加米涅夫和伏龙芝带领的红军的围追堵截,完成了著名的冰原大远征。史称西伯利亚冰雪大行军。
  1920年1月20日,因路途遥远和恶劣天气,部队行军速度缓慢。途中卡普佩尔将军因急于赶路跌入冰窟,造成下肢严重冻伤以至截肢,因冻伤截肢又染上了坏疽症,最终死去。
  卡普佩尔将军去世前,他把部下招集在自己身边,遥望东方的天空,勉励部下继续前进,以期解救被困的统帅高尔察克。卡普佩尔将军死后,他的部下携其棺椁继续向伊尔库茨克进军。   1920年1月15日,从莫斯科“契卡”(肃反委员会)来的人对他们进行了两周的审讯。列宁亲自下达了“秘密处决”高尔察克的命令,并特别指出绝对不能公开发表这个消息。2月7日清晨,一队红军战士把高尔察克海军上将和他的内阁总理佩利亚耶夫带到安加拉河上的一个冰窟前。
  高尔察克海军上将从身上摸出一支烟,默默地吸了起来。他的眼神中没有一丝哀怨与仇恨。
  那天安加拉河上的早晨十分寂静,仿佛从遥远的什么地方,隐隐地传来枪炮声,侧耳细听却是河上流动的寒冷的风。这会儿,一切归于寂静了。
  高尔察克海军上将刚刚吸完了烟,枪声凄厉地响了起来,短促得让人猝不及防。他就向后面重重地倒了下去……
  行刑队长向红军战士招手,他们会意地跑过来,四个人抬起死者的尸体,走到事先砸开的冰窟前,将尸体来回地悠了两下,然后猛地撒手,尸体被重重地抛入冰窟里,溅起一片浪花。
  就在那一天的早晨,卡普佩尔将军的残部,携其棺椁从伊尔库茨克郊外开始,向南穿越贝加尔湖,向着中国的方向奔去。
  1920年那个寒冷的冬天,有一支白卫军残部逃亡哈尔滨,这些他乡异客,一贫如洗。他们从西伯利亚带来了一具棺木,里面安放着是他们的头领卡普佩尔将军的遗体。那个寒冷的1920年,在圣伊维尔的教堂的左侧的北墙下,这些流亡者安葬了卡普佩尔将军。
  人们并不知道,卡普佩尔将军安葬在哈尔滨的圣伊维尔教堂的墙下,模糊地知道那是一个沙皇的将军。多少年后,将军的故乡来人了,接他回到了祖国。
  近年来,俄罗斯对高尔察克海军上将等俄国将领给予平反。对高尔察克海军上将进行了公正而客观的评价。2004年,宪法法院将其案件交予军事法庭进行重新审理,并为其平反昭雪。2006年12月,俄罗斯经与中国同意,派来人员于14日在哈尔滨寻找卡普佩尔将军的尸骸。
  19日,卡普佩尔将军的遗骸在圣伊维尔教堂墙壁下被起出,遗骸是装在一个铁制的灵柩里,1月13日,安葬在莫斯科的顿斯科伊修道院。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7-04-01
我有俄方挖掘卡普佩尔棺椁的现场图片
可惜
级别不够
无法上传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7-04-01
多说一句
高尔察克是沙俄黑海舰队司令
俄国内战期间曾经到过哈尔滨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
他住过的小街被命名为“司令街”
如今此街仍在
还叫“司令街”
就在哈工大院内
只是很少有人知道此街名称的来历了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7-04-01
斯拉夫人走到哪里就把文化留在哪里,中国人什么都没有。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7-04-01
回 freeburn 的帖子
freeburn:斯拉夫人走到哪里就把文化留在哪里,中国人什么都没有。 (2017-04-01 13:20) 

中国人有唐人街。

民族虚无主义不行。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7-04-03
中国目前大城市中,要论教堂数量,上海肯定能够折桂。上海目前仅仅是天主教堂就超过150座。更不要说算上基督教堂了。浙东南一直到闽粤沿海一线,是中国教堂最密集的地区了。
头像为保罗·高更所著名画【死亡的幽灵在注视】局部图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