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特点是,这些乡区和方言区的关系重合度比较高。说明,在清末实施城乡制度之前,这个乡区的界线就是实际存在的。但是历史上南通县只分六七个乡,并没有这么细。那么,我就好奇,这个乡区的前身是啥?是不是历史上一直是存在的?古代乡下的区划,在里之上、乡之下是不是还有层级?因为这些乡区显然要比古代的乡小很多,要比里大得多。
另外,这些乡区的规模差异巨大,比如余东,在三余建立之前,三余一大半都是属于余东的,而下图所示的余东的规模就明显大于其它乡区,原有规模就更夸张了。这说明这些乡区的划分不是平均主义的,而是历史沿革导致。当然,到了后来,乡区又有整体合并,比如余中区和三益区合并,南通和观永等合并等等,使得规模上的差距有所缩小。
细数一下我对这些乡区的认知。
观永的永,应该是永安镇,曾经当过海门县的县城。后来坍塌之后就没有了。而观永区域名称保留了下来。从观永的地图来看,先锋镇是几乎全境隶属之,而现在的观音山北部则不属于观永,观音山的政府驻地估计都不在观永境内,而是在兴仁乡境内。由于通吕运河的开凿,这片区域的河道被整得横平竖直。
兴仁的前身也和海门县有关,是海门县移民的主要聚居地。相比其它乡区,兴仁乡区规模异常小,估计和其与故海门县也就是后来的通州静海乡的特殊关系有关。
西亭的范围,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西亭高级中学不在西亭境内却以西亭为名。按理说,西亭中学所在地属于兴东街道,而且以前也属于南通县兴仁区,命名得很奇怪。但是从这张图一看,其实兴东几乎全境都属于西亭市。西亭区和四安区合并名称叫安亭区,是存在过这个区名的。有点意思。
西亭、石港、骑岸等区的东部边界,感觉很奇葩。但是这能体现出滩涂延涨的规律,其实就是原有在大堤上的界线,向东不断延伸导致的。
骑岸,是因为镇在岸堤上,这个堤坝应该就是范公堤。估计原本是石港场的地盘吧。现在并入了十总镇,感觉不如并入石港合理。
金沙市和现在传统所说的金沙范围近似,只是北边的乡下现在归入了东社镇。
三乐不知道是哪三乐,我记得以前有个金乐公社的。自从金沙成为县城,三乐地区就成了金沙实打实的小马仔。实际上是在抗战前,这个小乡就和金沙合并过。
下面所说的,其实就是传统的通东地区了,余西、余中、余东、三余、三益、吕四、垦牧。除了三余主体说沙地话之外,其余都说通东话,也就是吴语毗邻片通东小片四甲口音。金沙叫通东是名不副实的,人家明明在南通中部。
首先说说为什么三余和余西还是属于南通县,而其余地区都划出去了。原因是日军切断了东部地区和南通主体的交通联系,导致后来建立起来的通东行署都不包括余西和三余。后来的新县主要是以行署区沿革为依据建立的,余西等地不属于通东行署,又离金沙那么近,自然就将错就错了。
三余是余西、余中、三益、余东四个区割地建立的,取名很合理,三个余外加一个三益。有意思的一点是,三余的建立,其实是将三个余外加三益区都变成了内陆区,再特殊一点就是没有滩涂垦区的内陆区。在三余建立之前,这片其实也就余东是沿海区,另外三个区只是还有荡地。
从地图来推断,三余是有过和新海门县的土地交换的,也就是将东余小乡附近和冬灶港片区进行过交换。由多份历史地图资料可以看出,其实建国初期的海门县是没有海岸线的,而且按照乡区来看,余东确实是内陆区。现在海门能搞个海门港新区和南通的通州湾新区PK,就得感谢历史上这次不被提及的微小的区划调整。
余西后来慢慢的被二甲地名取代。主要原因应该还是交通因素吧。现在即将成为南通新机场的主阵地。
余中大致就是现在的四甲镇主体部分。余中镇的镇区,历史上存在过,还当过古海门县的县城,但最后是三个余之中唯一一个不留痕迹的镇区。也不清楚,四甲是什么时候取代了余中地名的。余中不像余西,解放后余西区还是一直存在的,只是驻地在二甲。但是余中就彻底不在了,随便是区、乡、村,三级都不存在。
三益也是消失的比较彻底的。历史的最高点应该是那里建立了南通地区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余东,作为区域地名,余东在解放后基本上就被包场镇取代了,主要原因是水路交通的变化,新通吕运河和公路的建设,使得余东不在交通主干线上,地位就明显下降了。余东区域现在主要是包场镇、正余镇和余东镇一半。从某种角度看,余东的历史积淀对经济和人文还是有明显影响的。比如正余和包场,都是南通非县城镇中经济水平较好的,属于那种,非特殊待遇而很好的类型。而吕四镇、长江镇之类,是享受了县级特殊待遇和类县城待遇的。个人认为,在8090年代,各县辖区对应一所农村高中的时期,包场中学能够稳坐海门第二,也是和余东的底蕴有关联的,栟茶、平潮、曲塘之类也是如此。
吕四,范围和现在吕四港镇其实差不多,从地图上看,其实该区南部三分之一多都是新海门人聚居区。而被捕三分之一又是盐碱地,也就是所谓的同仁泰盐业公司的地盘。所以,通东人居住的吕四的范围就很狭小。相比人口规模也不大。但是也是能从经济人文角度看出,历史的积淀是有影响的。吕四按理说是古海门县的唯一遗留地,但连吕四镇也是之后在滩涂上新建的,我估计真正海门县移民少之甚少。或者说,可能存在地主居住在兴仁,而地在吕四的情况。
垦牧区,也叫垦牧公司,启东和南通的市志工作者喜欢将其等同于现海复镇。实际上差异还是相当巨大的。南通的垦牧区其实只是半个垦牧区,还有一半在海门境内。垦牧公司驻地在现在海复镇,但是范围和海复镇是差异比较大的。整个垦牧区大致范围包括现在吕四东部大唐电厂附近(吕四海洋开发区驻地附近)区域,海复镇和近海镇(含启东高新区)大部,09年并镇前的海复镇有一半多不在其境内,海复镇镇区也只是在垦牧乡的边界上。简单粗暴一点的对应关系应该是吕四港海洋经济开发区、海复镇、启东高新区的东部和江海产业园全境。这个乡是因为公司而建立的。与之类似的还有三余。估计苏北地区还有类似的盐垦乡区。
我的思维好像被局限在了南通地区。不要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