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耗传来,国宝级廊桥再毁3座。这是继2006年“桑美”台风摧毁庆元县9座廊桥之后,浙南被台风带走的第12座。还不包括被祭祀不当引发火灾毁掉的,不包括建设过程中被违规拆除的廊桥。
这次的3座廊桥被毁后,泰顺县相关部门发出了收集被毁廊桥木构建的紧急通告,要求民众“发现廊桥相关木构建,能收多少就收多少”。
然而再正的能量,都无法挽回这些国宝级廊桥百年身姿。泰顺县15座现存全国重点文保的廊桥,在这场台风暴雨中,瞬间就消逝了3座。如果这句事后痛心疾首的“能收多少收多少”,改成自然灾害来临之前的“能保多少就保多少”,又会是怎样的结果?
或许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浙南廊桥“不使用一颗钉子,而是利用桥身的重力、木块与木块之间的作用力支撑起来的”纯木结构构建方式,面对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它们都有可能处在“无能为力”的危境。但文物的最大魅力、保护的最大挑战,却正在于此。而事实上,一句“无能为力”中,我们没有看到全力以赴的鼎力,却感受到了身在廊桥的乏力。
根据报道,专家分析认为,这次的3座廊桥被毁,除了自然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长期原因就是人为。比如随着开发历史遗迹的规划,古廊桥周围不仅修缮了旧房,还建了一批新房,导致洪水来临无法疏导。而城镇化发展以及小水电的建设,也导致了当地溪流不畅、遇洪变急。
众所周知,包括泰顺在内的闽浙两省7县廊桥,已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一旦申遗成功,受国家级文物保护的这些廊桥,将成为浙南闽北的一张世界旅游名片。但是廊桥边上,这些修缮并新建的房屋,以及忽视廊桥保护的建设开发,使得原本在风雨飘摇中命悬一线的脆弱廊桥,加速着生命终结的速度。今天泰顺连毁3桥,就是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又一例证。
今天“莫兰蒂”带来的这场暴雨,只是有当地气象部门有记录以来的“同时段最高值”,其实是不是“百年一遇”,不能定论。但这些围着未来的“金名片”拔地而起的建设,显然是把这些廊桥,当成百年一遇的金砖的。它表明,对于廊桥这种特殊文物的保护力度,与一些人对于廊桥的利用速度,并不在一个同步的节奏上。所以,如果不从人为的教训上多去总结,这十几座打包申遗的廊桥,迟早会在人们的手上一个个遗漏掉。
遗掉的,是几百年来浙南桥文化的传承之梦,是包含着人文情怀与人类智慧的历史之梦,是世上游人未来饱览风光的观光之梦,是当地发展经济的长远之梦。
廊桥一别何时见,笑语刚过木已坍。这是又有3座廊桥毁于暴雨的消息传开来,到过廊桥的人们,能够想象的心情。人们之所以感到震惊、痛心,正是因为廊桥带给人们的震撼与温暖还在心头,是因为廊桥申遗的梦想还未实现,然而这些廊桥,却一座接着一座成为遗梦。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的廊桥,不能再从打好的包裹中遗漏与消失了。总共才十几座,经不起这么挥霍,经不起这么折腾。洪荒面前,当地职能部门,应该使出洪荒之力去保护,而不是在冲毁之后用洪荒之力去寻找散落的木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