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添田修平(docsou.comuhei),内海博子(UtsMiHiro Ko)
候选理由:
新中国对外广播事业的忠诚战士.在10年动乱时期,在唐山大地震发生时,夫妇俩一如既往坚守岗位,为保持我国对日广播播音水准的稳定,为培养中国对日广播中坚力量作出了贡献.
添田修平(docsou.comuhei),1929年生,日本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部日籍专家.
内海博子(UtsMiHiro Ko,1930~1996),日本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部日籍专家.
1963年,添田修平和夫人内海博子在去苏联的路上,途径北京.当时正值中苏论战,经过反复考虑,他们决定放弃去苏联的打算,留在中国.他们先在《北京周报》日语组工作了半年,后调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原名北京电台)负责对日广播工作,为中国对日广播和中日友好贡献了自己大半生的精力.
在1970年以前,添田夫妇在国际广播电台日语部主要从事播音工作,主持新闻和时事解说节目,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除此之外,添田夫妇还担负起了培养中国年轻播音员的工作.在电台工作的30多年中,夫妇俩总是提前一个小时上班,带领日语部播音员集体练习发声,使大家掌握腹部运气,胸腔发声的技巧.几十年中,他们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培养了50多名高水平的日语播音员,其中很多都已成为中国对日广播事业的中坚力量.在10年动乱时期,许多外国专家离华回国,但是添田夫妇一直坚持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为保持我国对日广播播音水准的稳定作出了贡献.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北京震感强烈.电台办公所在地虽然没有倒塌,但工作起来也比较危险.按规定,外籍专家可以离开工作第一线,暂时回国或去我国南方安全的地方避开危险.大部分外籍专家服从安排离开了工作岗位.添田夫妇虽然担心两个孩子的安全,但还是决定留在北京,与中国同事共同奋战,度过了那段特殊的时光.在电台内进行的紧急会议上,一位中方工作人员说," 即使这栋楼倒塌,砖瓦砸在身上我也要坚守岗位到最后一刻."内海博子马上站起来呼应:" 如果有人死了,就由下一个人接替他继续播音."在地震期间确保节目不停播,成为添田修平夫妻二人共同的心愿.
1993年内海不幸得了白血病.弥留之际,她还很真诚地对大家说,我其他干不了,但还可以作为一名普通听众收听日语广播,为国际台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如今,添田修平已退休,但依旧十分关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日语广播和日语人才的培养.
(42)王晓东(Xiaodong Wang)
候选理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留美人员中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第一人.带领新成立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为我国在前沿科学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王晓东(Xiaodong Wang),1963年出生,美籍华裔科学家.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984年本科毕业时,王晓东考取了北师大生物系硕士研究生. 1985年,"中美生化考试和申请"(docsou.comA)第二次组织中国学生留美学习生物.王晓东成为当年北师大唯一通过该项考试的学生,在全国也是少数几个人之一,赴美攻读医学研究生.1991年,王晓东获得博士学位.
1995至1996年,王晓东在艾莫里大学任助理教授,独立领导实验室,开始研究细胞凋亡的生化途径.1996年,他回到西南医学中心,历任生化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正教授,后成为终身教授.1997年起,他成为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短短几年,王晓东就获得了多项国际一流研究成果.自1996年建起自己的研究室后,王晓东的论文成果在8年间被其他科学家引用超过了15000次.成为 过去10年中被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之一.
2004年4月21日,美国科学院宣布,美籍华人学者王晓东被选为该院院士.在目前的美国科学院院士中,41岁的王晓东是最年轻的一位.他同时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20多万留美人员中迄今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第一人.
王晓东始终眷恋着祖国,在美期间每年都回国讲学.他和十几个在美国有教职的大陆留美学者组成一个团队,为北大和清华等高校组织了名叫"bio2000"的研究生课程项目.此外,他在复旦大学和母校北师大也有频繁的讲学活动.
2003年,王晓东被聘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每两个月要用两周的私人时间飞回国内主持北京的工作,他希望能把它建成世界一流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目前,由他带领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自然》《科学》《美国科学院院报》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已稳居全国同类研究机构首位,论文平均影响因子也位居第一,站到全球生命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为我国在前沿科学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探索出了又一条新路.为我国探索出了一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推动科技自主创新的新路.2009年7月,王晓东正式就任第二任所长,作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入选专家全时回国工作.
(43)沃恩•道格拉斯•布罗斯 Vernon docsou.coms Burrows)
候选理由:
来自加拿大的"燕麦之父".用毕生心血培育出40多个燕麦新品种,免费将这些燕麦品种送到中国,为改善土壤荒漠化,发展生态农牧业,为农民开辟了致富增收的新途径.布罗斯(Vernon docsou.coms Burrows),1930年出生,加拿大国际著名燕麦育种和栽培专家.2002年被白城市政府授予白城市荣誉市民称号;2003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布罗斯被称为"燕麦博士"和"燕麦之父",从事燕麦育种已有40多年历史.他用毕生心血培育出来的40多个燕麦新品种,具有高产,抗病,抗寒,耐干旱等特征,是"粮,经,饲"三用作物.加拿大政府和农业部为表彰他在农业领域的卓越贡献,在他退休那年向他颁发了最高荣誉奖"加拿大勋章",并特别授予他"终身教授"称号.退休后的布罗斯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把这些燕麦品种送到中国.
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问加拿大时,布罗斯特意给江主席写信,愿意在不取任何报酬的前提下,到气候条件与加拿大相似的中国西北部不发达地区,以他的同乡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帮助那里的人民脱贫致富,同时为改善当地土壤荒漠化,发展生态农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1998年起,布罗斯不断访问中国,足迹遍布河北,内蒙,吉林,山西等省市,并无偿援助我国100多公斤皮燕麦,祼燕麦,休眠燕麦,黑燕麦等种质资源260多份,含有中加燕麦优良基因的组合材料162个.
布罗斯带着他的燕麦新品种,在我国的田间地头耐心地向农民传授栽培技术,在试验室里为科研人员讲解燕麦所含的各种成分,脚上粘满泥土,脸上淌下汗水,其感人的忘我工作精神,以及他的夫人贝蒂义务为当地学校教授英语的事迹,在边远地区的农牧民中间广为传诵.
吉林省白城市农科院从1999年起开始引种加拿大燕麦,近几年已经大面积试种成功,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吉林省已将燕麦列为重点支持项目,把燕麦作为西部地区草原生态省建设,"退耕还草,退牧还草"的主推品种之一.
燕麦对于荒漠化,中低产田等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土地,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丰产潜能,并可改善当地的生态条件,协调农业和畜牧业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值得大面积推广.一些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民兴奋地表示,这里的土地种别的庄稼没有收成,而种燕麦使他们人有粮吃,牲畜有草吃.可以说,燕麦使他们有了致富增收的新途径.
(44)威尔纳•格里希(Werner Gerich)
候选理由:
改革开放后我国聘请的第一位"洋厂长".在1984年至1986年,受聘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
被海外舆论称作是中国对外开放和改革进程中"一件令人吃惊的新闻和成功的典范".威尔纳•格里希(Werner Gerich,1919~2003),德国专家,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聘请的第一位洋厂长.在1984年至1986年受聘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期间,格里希大胆改革,从严治厂,引进国外以质量,市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改变了工厂管理落后,质量低劣的面貌,使柴油机实现向东南亚7个国家批量出口,开创了全国引进国外管理型专家的先河,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产生了强大冲击.
1984年8月,格里希作为德国退休专家组织(SES)派往武汉的第一批3个外国专家之一,来到武汉柴油机厂进行为期4个月的考察,并义务担任技术顾问.11月,格里希受聘为武柴厂长,中国国企第一位"洋厂长"走马上任.国外评论说,格里希当厂长是中国对外开放和改革进程中"一件令人吃惊的新闻".
格里希走马上任后,马上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他每天背上工具包逐个车间巡查.为了解决管理上人浮于事的情况,上任不久的格里希免去了严重失职的总工程师和检验科长的职务,将一批能干的技术人员调到质检部门,并给每个质检人员发一套红衣服.质检人员在厂里拥有与厂长同等的质量否决权.同时,他还规定从厂长到管理干部都要到车间和现场解决问题,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指挥.
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格里希在1985年年初提出了结构工资制.在此制度下,职工的工资随着工龄的延续,岗位的变迁,工作成果的变化而升降,每两个月浮动一次.
格里希的改革给武柴带来了新气象:职工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1986年,产机开始向东南亚7个国家出口,年出口量达到5000台,创汇超过百万美元.
格里希撰写的26万字的企业机构设置和劳动重组方案,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的重视.朱镕基称他为"质量先生".1986年5月,格里希被授予在华永久居留权资格,成为来武汉外籍人士中获此荣誉的第一人.1986年11月,格里希离任.1987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格里希受聘为武汉大学荣誉教授.1987年7月,联邦德国政府授予他联邦十字勋章.1994年,武汉市政府授予他"黄鹤友谊奖".
这位可敬的德国老人把西方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与中国企业成功嫁接,拉开了中国企业界国际化人才管理的序幕.这在我国引智工作的历程中,是一个里程碑.正如朱镕基给《格里希在武柴》一书的序中写道:"我们应该学习他不图安逸,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忘我地为武柴工作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从细小而关键的事抓起,说到做到,一抓到底的求实精神;学习他严于律己,永不满足,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精神;学习他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勤俭办厂的精神."
2003年4月17日,格里希在德国米尔豪森市逝世,享年83岁.两年后,武汉市和德国的杜伊斯堡分别竖立了格里希的两尊铜像.格里希铜像坐落在武汉市古田一路汉正街都市工业园.
(45)威廉•林赛(docsou.comndesay)
候选理由:
守护长城的英国人.自1996年以来,参与长城研究与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每年组织到长城捡垃圾活动,为长城募集并摆放垃圾箱,雇用当地农民成立长城环保站,在长城所在地设立绿色环保标志.威廉•林赛(docsou.comndesay),1956出生,英国人,国际长城之友创办人,会长.林赛将长城看作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然文化景观.每次到长城考察,都会身体力行,拾捡垃圾.然而,他的举动并没有产生带动效应.失望之余,林赛决定发起一场运动,希望唤起公众共同保护长城的意识.
1998年,林赛向中外媒体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长城的环境正在受到威胁.同年他组织了两次长城清扫垃圾的活动,并将募集的垃圾箱安放在长城上.当时有记者问,这是一次性的活动呢,还是要把清除长城垃圾的活动经常搞下去.林赛回答:"只要长城垃圾问题存在,我们就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1999年,在"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保持长城古朴的魅力!"的口号下,林赛在某跨国公司北京办事处的赞助下,参与了"保护长城不受现代化的侵害"项目.该项目与北京文物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了密切合作,为保护长城的活动增添了新内容,包括:成立了长城环保站;在长城所在地设立了绿色环保标志;雇用了一批当地农民,在长城附近捡拾垃圾;对一段野长城展开保护;召开长城保护研讨会等.2000年4月15日,在"长城——人类文化遗产"主题下聚集了来自38个国家的100多位志愿者,到金山岭长城段捡拾垃圾,他们中间有中国国家文物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的高级官员.
2001年4月,林赛在香港注册成立了国际长城之友协会. 该协会的使命在于:协助中国文物保护机构,保护长城古朴的历史风貌.林赛与北京文物局共同向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申请,将北京地区长城的文化自然景观列入其"2002年100个濒临险境的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林赛筹划并举办了《万里长城,百年回望》摄影展,以百年以来的长城历史(老)照片和新照片为基础,按照地域,年代,保护程度等进行划分,通过见证人的故事,讲述长城的变化,唤醒现代人对长城的热爱并为长城保护拉响了警钟.
在中国生活的十几年中,林赛在长城上就度过了500多天,被中国新华社誉为"探索长城最成功的外国友人".对于保护长城,林赛说:"保护长城,对于我的意义无异于一个生命的承诺,让我一直思考它的意义."
1998年,威廉•林赛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2006年,威廉•林赛获得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主持颁发的帝国勋章,以表彰他对促进中英友好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所作的贡献.
(46)威廉姆•霍文克(Willem docsou.comk)
候选理由:
将西方经济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人.给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贸易教育带来了积极影响.30年来,为我国金融和经济学人才的培养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威廉姆•霍文克(Willem docsou.comk),1920年出生,荷兰人.美国内华达大学资深经济学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
在二战期间,霍文克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斗争,加入了荷兰地下党,后不幸被叛徒出卖给盖世太保,被希特勒关押进集中营长达3年,于1945年4月重获自由.霍文克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并积极致力于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缩小全球贫富差距等问题.他的足迹遍及60多个国家,其中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
1980年,他应中国政府之邀,随美国教育界16人代表团来到中国,着手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等问题.其间,与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就中国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1983年,应邀来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任该校经济学荣誉教授直至今日.1990年,他获得了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的荣誉证书.
霍文克在对外经贸大学培养出了大批知名学者.他是将西方经济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人,给80年代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带来了影响深远的革命.霍文克将毕生全部经济学著作无偿捐献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并斥资建设了霍文克金融模拟实验室,为学校90年代的金融和经济学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2003年,经校方的进一步建设,该实验室现在正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此外,霍文克还先后资助了多名家庭贫困的学生赴美国读博深造,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近年来,虽然已近耄耋之年,但霍文克仍然活跃在三尺讲台之上,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幽默睿智的语言为对外经贸大学的学生们带来精彩的讲座,使学生们受益匪浅.霍文克教授坦言,他非常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不仅因为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更因为中国人民的忠诚和中华民族的坚强.在中国,他重拾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关爱,从集中营生活的阴影之中彻底走了出来.在中国,他结识了最好的朋友,并且深入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被誉为"不讲中文的中国通".
(47)威斯德(Michael Hans Vester)
候选理由:
世界最先进的高速铁路项目总协调人.作为西门子公司代表派驻唐山,频繁往返于中德两国之间,为引进和转让技术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帮助创造了我国铁路动车的"四个世界第一".
威斯德 (Michael Hans Vester),1959年出生,德国人.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
2005年初作为西门子公司派驻中国北车集团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任时速300公里铁路动车组项目(简称CRH3)德方总负责人.
CRH3动车组最高运行速度每小时350公里,属当今世界最先进动车组技术.项目庞大,技术标准高,引进周期短,项目启动初期面临诸多困难.凭借着精湛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在技术转让方面丰富的经验,威斯德在短时间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到唐山之初,威斯德即着手策划组建了双方项目团队,建立了对应的技术转让接口关系,制定了技术转让流程和信息交流平台,同时形成了高效的会议制度,制定了完善的培训计划,积极向中方传授西门子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对唐车公司的工业化改造,采购,物流,生产,质量管理等方面给予多方指导.他频繁往返于中德两国之间,克服时差及旅途的疲劳,立即投入到工作之中.他还经常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工作.他的勤奋,严谨作风影响了项目组的中德全体成员,保证了CRH3项目顺利实施.
CRH3项目开工生产以来,作为项目总协调人,他经常深入到生产现场,了解生产进展,掌握生产动态,及时解决大量现场问题,有力推进了项目生产有序进行,大大提升了唐车公司的现代管理水平.
结合唐车公司各方面实际情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提出创新性意见,并与德国总部及时协调和沟通,在技术方面给予中方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对CRH3项目的进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西门子技术转让83项,300公里项目国外培训工作已经完成大部分,出国培训90团组共519人次.国产化时速350公里车型已经进入了批量生产阶段.其国产化率超过70%.2008年8月1日正式运营的京津城际铁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高速铁路.CRH3创造了运营速度,载客量,节能环保,舒适度等"四个世界第一".
(48)沃尔纳•奥普兹(Werner Oppitz)
候选理由:
"红色旅游"的倡导者.根据他提出的方案,江西省率先开发出"红色旅游"项目."红色旅游"如今已经在中国遍地开花,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旅游休闲,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三者完美结合的品牌项目.沃尔纳•奥普兹(Werner Oppitz),1932年生,奥地利人.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曾任奥地利旅游业最发达的萨尔茨堡市旅游局长,奥地利国家旅游委员会成员,在区域旅游业发展,旅游营销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1993年至今,他先后应邀为北京,大连,武汉,海南,乌鲁木齐,内蒙古,桂林,甘肃等地尤其是多次江西的对旅游景点进行了规划.1999年和2000年两度应邀来江西指导,在赣期间,奥普兹不辞辛劳,对全省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为开发和推介江西旅游做了大量工作,并在江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的包装,市场促销,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实施方案和建议,许多建议和方案已被采纳并产生了显著效益.根据他提出的方案,江西省充分利用历史,政治教育这一优势,大力开发 "红色旅游"项目,推出了南昌-井冈山-赣州(瑞金)革命传统教育旅游线,红色旅游很快成为老区加快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针对该省各自为政,一个景区一个模样,没有整体策划的概念,奥普兹指出,发展旅游必须有一个整体形象.结合专家对江西各大景点资源分布和特点的分类,2007年江西省对外界推出了南昌—庐山—景德镇(婺源)名山瓷都文化旅游线,南昌—龙虎山(龟峰)—三清山名山道教文化旅游线,南昌—井冈山—赣州(瑞金)革命传统教育旅游三条精品路线,并对它们重点扶持,提升品位,三条精品线已成为江西省旅游发展的龙头,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占全省旅游业的75%和80% .
奥普兹还指出,旅游无淡季,要保证旅游景区的稳定客流,如何吸引更多的回头客是一项重要课题,将传统观光旅游和现代参与旅游相结合,开发参与性尤其是能够产生乐趣,促进身心健康,消费比较适中的旅游产品,是吸引回头客的重要措施.此外,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也是吸引回头客的关键. 根据专家建议,继红色旅游项目的推出后,井冈漂流,攀岩,射击等参与性旅游项目为红色旅游赋予了新的内容.近两年庐山也积极转变观念,充分挖掘庐山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庐山牌"越打越响,每年的回头客都达几万人,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均居全省首位.他指出,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应该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增加人才培养的投入,要解决诸如空调不好,景区没有英语解说,饭菜凉等损害旅游形象的小事.建立和制定吸引和合理使用旅游人才的机制和优惠政策,吸引和培养负责任的旅游人才.江西正在"招兵买马",准备选拔一批一流人才从事旅游业的管理,开发,策划和市场营销为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中国国家旅游局提出了在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构想,即在全面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大力构建"红色旅游"体系,不断推出"红色旅游"精品和线路,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10大"红色旅游"基地,20个"红色旅游"名城,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0年后全国"红色旅游"区(点)的年接待人数达3亿人次,综合收入1000亿元.
(49)西特里维•德米特里(docsou.comvyi•Dmitri•Nigiforovich)
候选理由:
浙江省首位外籍劳模.推动中俄两国化工领域合资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项目顺利开展,搭建中俄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促成了10多个项目的成功合作.西特里维•德米特里(docsou.comvyi•Dmitri•Nigiforovich),1932年出生,俄罗斯人.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浙江省首位外籍劳动模范,永久性居留权获得者.
西特里维是中俄两国化工领域合资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项目——浙江巨化巨圣公司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以及巨圣公司的副总经理兼总工,亲自主持了整个项目的基础设计工作,为生产准备和开工解决了诸多重要技术问题.
1994年,俄罗斯经济困难,俄方已无力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这一年,以西特里维为首的33名俄方专家团,在中国从事该项目基础设计,克服了重重困难,提前完成了项目的基础设计初稿.这项成果挽救了危难之中的3000t/a PTFE项目. 为了减少引进设备,节省项目投资,西特里维支持并同意由俄方完成68台关键工艺非标设备的详细设计.在他的努力下,实现了该项目中的大型关键设备冰机的国产化制造,为企业节约投资约1800万元.另外,在他的配合下,还实现了20几台不同型号的膜式计量泵的国产化生产.
为了该项目,西特里维不断往返于中俄之间.在企业步入生产准备和试车阶段,他全然不顾自己已是年近70的老者,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坚持在第一线,处理一道道的技术难关.在试车接近尾声时,因为紧张和劳累,西特里维病倒了.
值得一提的是,西特里维在华期间,还曾多次帮助中国厂家,研究院所在俄罗斯寻找合作伙伴,把中国设备制造厂家推荐给俄罗斯用户.如帮助中国船舶总公司富阳声学所同俄海洋物理仪表所取得联系,并就有关声学天线技术进行了谈判.3000吨PTEE项目试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作为技术领导和试车指挥,西特里维先生同中方领导和技术人员通力合作,废寝忘食,毫无怨言地工作.他身体力行,上几十米高的装置上检查阀门和工作状况,对各种问题都亲自分析,计算,提出解决办法,编写复杂的非正常操作方法.专家朴实,吃苦耐有的精神,为全体员工作出了榜样,被同事们称作来自国外的"拼命三郎".
1998年,他的独子右腿骨折,他都没有抽时间回国看看.2002年,自己因病到杭州做手术治疗,恰逢董事会召开会议确定合资企业重要事项,他要求马上拆线出院,第二天准时出现在会场.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因病在巨化去世,在他夫人临终前,他曾经因心绪繁乱而撕毁了计算初稿,但两天后他又顽强地重新计算,如期拿出结果.
从1992年起,他先后20余次飞越欧亚大陆,奔波于中俄两国之间,搭建省内外厂家及科研单位在俄罗斯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中俄双方已在中国浙江巨化中俄技术合作园进行了10多个项目的成功合作.
(50)小泽征尔(Seiji Ozawa)
候选理由:
与中国交往最密切的世界级外籍指挥家."文革"后第一个到中国演出,为中国音乐界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乐坛的窗口,为中国音乐人与世界的沟通开启了门户,为中国音乐人才的成长作出不懈的努力.小泽征尔(Seiji Ozawa), 1935年出生,日本著名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荣誉教授,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
出生于中国沈阳,在北京度过童年时光的小泽征尔,对中国人民怀有特殊的感情.1976年,身为世界十大乐团之一的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总监的小泽征尔,应邀首次访问中国.1978年第2次访华,成功地指挥了中央乐团在北京的演出.1979年,第3次来到中国,带来了他执掌的波士顿交响乐团,成为改革开放后到访中国的第一个西方乐团.他那潇洒奔放,魅力四射的指挥艺术,为与世界隔绝多年的中国音乐界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乐坛的窗口,为改革开放后中国音乐人与世界的沟通开启了最初的门户. 小泽征尔由此成为 20世纪70年代风靡中国的外国指挥家.
30多年来,每次访华,小泽征尔最关注和牵挂的是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青少年音乐人才的成长.
1979年来华演出后的第二天,小泽征尔与乐队部分成员就到中央音乐学院访问讲学.访演结束后,他邀请刘诗昆和刘德海同机返美,在美国举行联合演出.数月后,又邀请姜建华,黄河等中央音乐学院师生赴美参加音乐活动.小泽征尔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把中国音乐和音乐人介绍给了世界.
1994年,小泽征尔访问出生地沈阳,指导并指挥辽宁交响乐团演出.短短几天,使名不见经传的辽宁交响乐团的艺术水准有了一个明显的飞跃.乐手们至今仍记得他泪流满面离开时说的最后一句话:"一定要好好训练,好好训练!"
1999年,原计划由他带领波士顿交响乐团做二十年后的重返中国演出.一切准备就绪之际,发生了北约轰炸我国驻前南使馆的悲剧,乐团的中国之行被迫取消.小泽征尔对所发生的事件非常痛心和遗憾.虽然他不能带领乐团演出,但是带着他的家人如期来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上他的指挥大师课.
2000年9月,小泽和罗斯特罗波维奇两位大师自费来中国,到中央音乐学院与学生交响乐团一起排练,并指挥乐团在世纪剧院公演了《爱之音乐会》.音乐会邀请青年音乐爱好者免费出席,反响十分强烈.2002年,应小泽征尔先生和日本四季剧团邀请,声歌系33名学生经过严格挑选,赴日参加《蝴蝶夫人》的排练,分别在日本东京和中国北京演出六场,获得巨大成功.
2005年,通过考试,小泽征尔在中国选拔了4名年轻的室内弦乐演奏者进行培训并共同演出.2009年4月,到中央音乐学院选拔一批优秀的学生前往日本参加夏季巡回演出夏令营,同时在国家大剧院亲自700多名大中小学生授课,为中国的音乐爱好者提供了一次难忘的学习经历.
(51)亚仕都(Samuel Kwaku Asiedu)
候选理由:
加拿大马铃薯专家.帮助引进和推广土豆脱毒种薯生产技术,将"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使之成为运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提高贫困地区扶贫效果的成功典范.亚仕都(Samuel Kwaku Asiedu),1946年出生,加拿大农业专家.甘肃省"敦煌奖"和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
1997年,亚仕都在加拿大专家组织的牵线之下,来到甘肃定西,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制定了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的5年发展目标计划.
在亚仕都的帮助下,定西建立了甘肃省第一家马铃薯病毒检测实验室,引进了脱毒种薯快繁技术,解决了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如营养液配方,栽培基质配方以及质量检测标准等.他还提出要健全马铃薯病毒检测手段及设施,从源头上防止马铃薯病虫害等积极建议,并以项目形式争取当地政府和国际机构投资.
马铃薯病毒检测实验室的建立,促进了定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基地每年示范推广脱毒种薯约60万亩,仅此一项可新增纯收益1.62亿元,同时辐射带动起了3万户种薯专业户,每户年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由种薯基地筛选的10多个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种在甘肃全省推广,每亩可增产450公斤以上.
亚仕都积极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教农民技术人员如何识别马铃薯病虫害,如何控制温度和湿度,如何使用种薯.据不完全统计,经他专门培训的当地科研推广人员及农民技术人员达500多人次.
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极大地促进了定西马铃薯的市场外销.2005年和2006年,定西马铃薯外销量年均150万吨左右,向广州,上海,天津等地发送的"土豆专列"等,创造了中国运输史上的第一.
定西市旱农中心的技术人员对亚仕都教授帮助建设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从"小作坊"变成今天的全国最大的基地感触颇深;他们说,昔日不起眼的"小土豆"能成就今天的大产业,这一切离不开亚仕都等很多外国专家的悉心帮助和指导.
2004年5月,来中国参加"全球扶贫大会"的各国官员和专家在参观甘肃定西旱农中心后一致认为,引进和推广土豆脱毒种薯生产技术,是中国运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提高贫困地区扶贫效果的成功典范.
在往来中国10余年中,亚仕都教授除了在甘肃定西外,还去了中国的很多地方,比如辽宁等.他说,"我每到一个地方,听到人家说我们用的是定西的种薯,我就感到十分自豪."
(52)阳早(docsou.com Engst),寒春(Joan Hinton)
候选理由:
来自美国的中国"洋"农民 .夫妇俩一个原本是农牧专家,一个是原子弹研究科学家,战争年代来到中国,数十年如一日,为我国农业机械改良和奶牛饲养机械化事业贡献力量.阳早(docsou.com Engst,1918~2003),出生在美国. 1946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农牧专业的阳早来到中国,以联合国养牛专家的身份辗转来到延安,从事农具改革和畜牧技术工作.在瓦窑堡,他做的耕作工具,风车等机械,让中国农民第一次领略了农业机械化风采.2003年因病去世,生前工作单位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寒春(Joan Hinton),1921年出生于美国.美国芝加哥大学核子物理研究所研究生.1945年,美国用原子弹先后对日本的广岛和长崎进行轰炸,作为一个参与美国原子弹研究的科学家,寒春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1948年,在未婚夫阳早的影响下,寒春决定前往中国延安.1949年来,寒春到延安参加革命工作,并与阳早在延安的窑洞里成婚.
1953年,阳早任西安市奶牛场副场长,寒春任技术员.1955年,阳早任西安草滩农场畜牧场副场长,技师,寒春任技术员.他们研发,改进的奶牛青饲料铡草机已销售近100万台,至今仍是草滩农场乳品机械厂的主导产品之一.
1966年4月,阳早,寒春调到北京,阳早任中国电影发行公司译校,寒春任对外文委图片特稿社译校.1972年,他们主动提出调到北京市大兴县红星公社奶牛场,从事农业机械改良和奶牛饲养机械化工作,而且再也不住进城里,不住进专家楼.
1979年10月,阳早,寒春任中国农机院畜禽机械研究所副所长,1982年10月任机械部顾问.当年他们负责的《牛奶管道的自动洗涤与消毒》项目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1987年6月,阳早,寒春任主要负责人的《奶牛场成套设备研制,牛场设计和中间试验》项目,通过国家机械委鉴定.1988年12月,该项目被机械电子工业部授予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此项成果已在深圳,上海,北京,天津,长春,内蒙古,西安,新疆等地推广近1000台(套).农牧渔业部部长何康代表农牧业部给阳早,寒春颁发"国际合作奖".
鉴于阳早,寒春在奶牛胚胎移植推广工作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他们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顾问.
寒春负责的牛奶冷冻奶罐的研发项目,达到了美国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并在上海华冠机械厂等工厂生产,替代了进口产品,占领了中国市场70%以上的份额.1993年1月18日,上海市授予寒春"白玉兰奖".
1993年12月15日,机械部何光远部长签发聘书,聘任阳早,寒春为机械部顾问.2003年1月,中国农机院授予阳早,寒春"个人贡献奖"(金牛奖).
(53)杨振宁(Chen-docsou.comdocsou.com Yang)
候选理由: 中美关系松动后回国探访的第一位美籍华裔科学.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杨振宁(Chen-docsou.comdocsou.com Yang),1922出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1971年,获悉美国公民不可到中国旅行的禁令解除,杨振宁立即向中国驻法大使馆申请访华签证.当年夏天,就取道法国回到了阔别26年的祖国进行一个月的访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热情招待.杨振宁也成为了中美关系松动后捷足先登回国探访的第一位美籍华裔科学.
回到美国后,杨振宁在美国好几个城市举行演讲,许多美国人,因为受他的影响,开始对中国持友好态度,并愿意同中国亲近;一些美籍华人学者,纷纷回国探访,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献计献策.因此,杨振宁被推选出任1977年成立的全美华人协会首任会长.同年,他以该协会负责人的身份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在《纽约时报》上整版刊登"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及其他文章,敦促两国建交. 1979年初,邓小平访美,与美国总统卡特签约建交,杨振宁代表全美华人协会和全美各界华人在欢迎邓小平夫妇宴会上致辞.
1974年,杨振宁利用回上海探亲的机会,开始了与复旦大学谷超豪等十几位教师长达数年富有成果的合作,推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同复旦签订交流协议.1981年,杨振宁在美国石溪分校设立了CEEC奖金,从美国和香港募集资金,专门支持中国各大学,各研究所人员到石溪做访问学者,到90年代初,共有80余名中国学者得到此奖金支持成功赴美,其中绝大部分按时回国到原单位服务.
1983年,杨振宁在香港发起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基金会从成立到2007年结束的24年中,资助金额累计达2000多万元港币,资助基础研究项目数百个,使一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同时还为中山大学建成一座研究大楼.1986年,杨振宁应美籍华裔数学大师陈省身之邀,在南开大学数学所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
杨振宁晚年最大的举动,是推动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帮助清华引进了姚期智等顶尖人才,为清华在香港,美国分别设立了两个基金会,并成功募集到1500万美元的办学资金.
几十年来,杨振宁不断利用自己的学识和影响力,向中国政府和各界奉献其赤子之心,为推动中美人才交流与合作,为中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也因此而先后获得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中国政府"友谊奖".
(54)姚期智(Andrew Chi-Chih Yao)
候选理由: 计算机界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海外专家.辞掉美国普林斯顿终身教职,卖掉美国的房子,回到中国定居和工作,展开在中国培养国际计算机科学领军人才的探索.
姚期智(Andrew Chi-Chih Yao),1946年出生,美籍华人尚未撰写" 美籍华人.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2000年获得图灵奖.现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
2004年,姚期智辞掉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卖掉美国的房子毅然回国,在担任清华大学全职教授仅仅1年半之后,就发起了志在培养国际计算机科学领军人物的"软件科学实验班",敢想敢做的风格令人钦佩.
清华大学"软件科学实验班"的首期学生,是全校大一,大二的59名理工科专业的优秀者.该班于2004年度的秋季学期开学,以后每届从大一学生当中招收30人."之所以发起成立这个实验班,是因为我感觉当前中国的计算机科学本科教育水平与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国外一流大学的教学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希望能以我在国外多年的理论研究与教学经验,结合世界上最优秀的软件研究院之一——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资深专家的实践经验,把这个班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麻省理工,斯坦福同等水平的世界顶尖计算机科学人才."姚期智先生在致清华学生的公开信中如是说.
借鉴国外计算机教育的先进方法,姚期智与微软的专家们专门为该班学生精心设置了8门核心课程.他亲自执教"理论计算机科学(上,下)"两门课程,国际著名密码专家王小云教授主讲其中的"密码及安全计算"课程.
曾在麻省理工,伯克利,斯坦福,普林斯顿教过课,有30年多年教学经验的姚期智,每次课前都会花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课程内容,习题,每次课后都会和助教一起讨论课程及学生的学习情况.
为了鼓励学生勇于发现,勇于创造,他特意请来了3名美国大学的优秀研究生,与他旗下的研究生们一起上课,一起讨论."如果我的研究生喜欢这种模式,并且觉得自己完全也可以做到,他们就真的能够做到,这种榜样和学习的力量是巨大的."
他坦言,在清华教育年轻一代,心里会有一种很大的满足感,这是在美国教美国学生时所没有的.
姚期智21岁就离开台湾去了美国,这一去就是36年,但是这36年的异国生活丝毫没有改变他对中国深厚的感情:"我是在上海出生的,中国是我的祖国,我对同胞和中国的事情都有很深的感情.我很小就去了台湾,在台湾受教育一直到大学毕业.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影响还是非常深厚的,我对整个中国的感情非常深厚,希望能为中国和同胞尽点微薄之力."
(55)伊斯雷尔•爱泼斯坦(Israel docsou.com)
候选理由:
国际著名记者.用自己一生的精力,向世界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为新中国对外传播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深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以及中国人民敬重.伊斯雷尔•爱泼斯坦(Israel docsou.com,1915~2005),又名艾培,生于波兰华沙,2岁时随父母来到中国.他们一家先在哈尔滨住了3年,后移居天津,一直住到1937年末.这个时期,他们生活在外国租界区.
爱泼斯坦才思敏捷,酷爱写作,15岁开始就在天津的《京津泰晤士报》从事新闻工作,并因此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重要人物——时 任燕京大学教授的埃德加•斯诺,且加入了史沫特莱等进步人士的行列,参与了对"一二•九"运动南下请愿学生的接待,安置活动,并整天奔波在大街小巷,采访民众的抗日活动.
从1937年到1938年,身为美国合众社记者的爱泼斯坦真实地记下了卢沟桥事件的第一声枪响,天津争夺战的激烈悲壮,南京武汉军事事态的发展,台儿庄战役鼓舞人心的胜利,直至广州沦陷时的情景.日本投降后,他在美国积极参加反对干涉中国内政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身在大洋彼岸的爱泼斯坦心情无比激动.他在自己主编的《远东聚焦》杂志上特意用五星红旗作为封面,并发表了题为《新中国诞生了》的社论,摘登了毛泽东主席在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的闭幕词和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全文.
为了让外国,让世界了解新中国的真实情况,需要创办一个对外宣传的刊物.1951年夏,爱泼斯坦和夫人邱茉莉应宋庆龄的邀请重返中国.他克服重重阻力,由美国绕道波兰等国回到北京,并全身心投入到我国对外传播事业中,参与创办了后来用8种语言全球发行的《中国建设》(后来改名为《今日中国》)杂志.
1957年,爱泼斯坦加入了中国籍.196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满怀深情地说:"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革命联系在一起."
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爱泼斯坦虽年事已高,但仍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相继完成了《西藏的转变》,《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宋庆龄传》等三部著作.
2000年新世纪来临,对于新千年,爱泼斯坦满怀憧憬.他在给国家外国专家局的一封信中说,在科技领域,中国在去年岁末成功发射并顺利回收了第一艘宇宙飞船.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必将拥有载人航天飞船,从而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的第三个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能够发射飞船的国家.
2005年5月26日,爱泼斯坦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56)伊万•瓦西里耶维奇•阿尔希波夫(Ivan Arkhipov)
候选理由:
前苏联来华专家组总负责人.为帮助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作出巨大贡献;为维护苏中两国人民的友谊,改善苏中关系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伊万•里耶维奇•尔希波夫(Ivan Arkhipov,1907~1998),中国人民的老朋友.20世纪50年代,他作为中国政务院经济总顾问,前苏联来华专家组总负责人,在中国工作8年.
1958年,中国政府以周恩来总理的名义,授予他感谢状和"中苏友谊奖章".阿尔希波夫在华工作期间,为帮助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日夜操劳,作出巨大贡献.为讨论中国经济建设问题,阿尔希波夫召开了连续3天的专家会议.在会上,许多来华的前苏联顾问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中国存在的众多棘手问题. 经过热烈的讨论后,阿尔希波夫充满信心地说:"很明显,问题很多,需要一个个解决.我们来中国不是为了游山玩水,也不是为了夸夸其谈,而是为了工作,工作!中国朋友完全信赖我们.所以,我们提出每一项建议时,一定要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弄清楚实际情况,切不可粗心大意,匆忙下结论.我们的工作不允许我们犯错误!"在中苏关系对峙时期,他始终保持冷静头脑,主张两国应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并为此作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在后来中苏关系恶化期间,阿尔希波夫没有讲过一句不利中国的话,没有做过一件不利中国的事.他多次向苏共领导人安德罗波夫,雷日科夫,戈尔巴乔夫等建议,采取措施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初,阿尔希波夫终于克服重重阻力,以前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的身份率领前苏联政府代表团访问中国,受到了陈云,彭真,薄一波等老朋友的亲切会见,并同他的老朋友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签署了中苏两国的贸易协定,为改善苏中关系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当时前苏联方面就阿尔希波夫作为前苏联大使馆的客人来中国访问征求中国方面的意见.中国外交部答复说,阿尔希波夫作为前苏联驻华大使馆的客人来中国访问我们不欢迎;我们欢迎他作为中国政府的客人来中国访问.
80年代末,阿尔希波夫受前苏联领导人的委托组织前苏联专家学者研究了苏中关系恶化的原因和过程,并提出了改善同中国关系的政策建议,为戈尔巴乔夫访华同邓小平就恢复两党关系进行会谈做了准备.
20世纪90年代,阿尔希波夫以俄罗斯国家杜马代表团成员和民间团体领导人的身份多次访华,受到中国同志的亲人般的欢迎和接待.为表彰他50多年始终如一致力于维护苏中两国人民的友谊,为感谢他对中国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在庆祝他80华诞的时刻,中国对 外友协授予他"人民友好使者"的荣誉称号.
(57)远山正瑛(docsou.comiei)
候选理由:
"治沙愚公".在恩格贝治沙14年,将自己退休后的余生无私奉献给中国的治沙事业;在他的感召下,共有包括他的子女在内的1万多名日本友人来恩格贝参加绿化沙漠运动.没有哪个外国人像远山正瑛(docsou.comiei,1907~2004)那样,深深爱着中国的沙漠.
上世纪30年代,远山正瑛从日本京都大学毕业,作为日本外务省派到中国的留学生来到北京,并在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甘肃等地进行考察,他第一次见到了中国西部的大沙漠:流沙,沙丘,大漠,沙海,戈壁,荒滩,那漫漫大漠黄沙给他留下的强烈冲击久久挥之不去,以至他回日本看到满眼葱绿时,会暗然神伤.自此他立下了为治理中国沙漠做事的理想.
回日本后,远山正瑛选择了日本沙丘最多的地方——鸟取县,并在鸟取农林专科学校(后改名为鸟取大学)当农学教授,专门研究治沙.在他的长期努力下,日本漫长海岸线上24万公顷沙丘得到了有效治理.远山正瑛因此成为世界著名的治沙专家,美国《明星》杂志称誉他为"日本沙人".
1972年,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远山正瑛急不可待地来到中国的兰州沙漠研究所,并奔赴腾格里沙漠边缘的阿拉善左旗,进行沙漠治理.远山正瑛认为中国东西部人口分布的不平衡,西部人口过于稀少,除了历史原因之外,主要是由于近年来荒漠化造成了沙进人退.而唯一能阻止沙漠蔓延的就是栽种植物,形成防护植物带.
头几年,远山正瑛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兰州沙漠研究所人员一起研究治沙,后来他感到仅仅研究还不行,必须去身体力行,去种更多的树,更多的种草.
1989年春,有一位叫王明海的企业家来到内蒙古恩格贝草原,买下了30万亩荒滩,本想种草养羊,但大风扬起的漫天黄沙让他意识到了治沙责任.于是他带领一批志愿者在恩格贝开始了治理沙漠工程,并自称为"治沙部落".
远山正瑛听了这个"治沙部落"的故事,急切地飞往内蒙草原,要求去当一名治沙志愿者,尽管他已84岁.远山正瑛还和王明海约定:今生今世,不治住沙,就不离开恩格贝.
为了筹集治沙经费,远山正瑛在日本NHK电视节目中发表演说,呼吁日本人关心中国的治沙事业.许多日本人被远山正瑛的的精神打动,纷纷捐款采集草籽,并很快将1000多公斤葛藤种籽送到远山正瑛手上,让他带到了恩格贝.
在内蒙古恩格贝治沙的14年中,每年工作八九个月,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他号召日本国民每周省下一顿午餐钱,来支援沙漠绿化.在他的感召下,共有包括他的子女在内的1万多名日本友人来恩格贝参加绿化沙漠运动.
治沙是远山正瑛毕生热爱的事业,他坚信有沙漠的地方一定有水,沙漠一定能够治理.91岁高龄时,他荣获了中国政府友谊奖.他说:"我要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2004年,97岁的远山正瑛在日本辞世,按照他的遗嘱,他的骨灰一半埋在日本故乡,一半埋在了中国恩格贝.
(58)原正市(docsou.comoich)
候选理由:
外国专家楷模.为传授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坚持不懈20年,跨经30个省市自治区巡回指导,引发了中国水稻栽培史上的一次革命,鼎盛时期,全国每年有2亿多亩水稻因此受惠.原正市(docsou.comoich,1917~2002),日本水稻专家.1981年末,日中农业交流协会与中方签订协议,决定派原正市以水稻栽培技术指导志愿者的身份前往中国.1982年4月,原正市来到黑龙江海伦县东太大队的水稻栽培试验田.他和当地农民一道浇田,翻田,碎土,平田,还示范如何插秧,3天内原正市育的稻秧共移栽插秧4.5亩稻田.
当年秋天,原正市指导的旱育稀植试验田平均亩产达576公斤,比海伦县直播水稻的最高亩产量高出一倍.农民们震惊了,奔走相告,这意味着农民收入将成倍增加.随后数年,原正市一直在黑龙江从事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推广.据统计,1982年黑龙江全省水稻种植面积306万亩,平均亩产202公斤;1997年种植面积2095.3万亩,平均亩产460斤.种植面积增加6倍,亩产翻番,总产量增加了13倍.1986年,黑龙江省授予原正市荣誉市民称号,1997年又授予他重大科研成果奖.
原正市在黑龙江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同时,还到河北省任丘,滦平,隆化三个试验点培训农业技术人员,继而赴长江以南的湖南省长沙,浏阳做培训和技术指导,随后,又在四川,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推广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尤其在广东三水市采用了二季稻旱育方法,试验田亩产高达841公斤,创下了全国之最.
原正市曾多次荣获中日两国的奖项.如中国农业部授予的中国农业奖,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的"友谊奖",国家科委授予的国际合作奖等.原正市在日本获得的奖项有外务大臣奖,北海道社会贡献奖,北海道新闻社产业经济奖,岩见泽市贡献奖等.
1995年,经中国外交部批准,军事博物馆著名雕刻家程允贤无偿为原正市先生制作了两座铜像,一座送到日本,一座留在中国,以纪念原正市先生向中国传授旱育技术,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原正市第一次来华时64岁.此后20多年间,他来华工作达60余次,在中国各地传授水稻旱育栽培技术,把晚年时光奉献给了中华大地.
(59)约翰•桑顿(John Thornton)
候选理由:
年薪1美元的客座教授.辞去高盛总裁职务,放弃高达1120万美元的年薪到清华大学当一名年薪1美元的客座教授,来发现并培养世界新经济体制下中国未来的行业领导者. 约翰•桑顿(John Thornton),1954年出生,美国人,清华大学教授,盛集团前全球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从2003到2008年,桑顿已经在清华大学连续举办了6期"全球领导力"课程,教过的学员有300人,桑顿开设这门课程,旨在与学员探讨传统的和最前沿的领导学理念,将其应用于中国的商业和社会实践,同时发现并培养世界新经济体制下中国未来的行业领导者.这是一门开放的课程,桑顿不仅自己授课,还邀请很多国际企业负责人和政府领袖现身清华大学做讲座,包括诺基亚首席执行官奥里拉,英国BP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布朗爵士等重量级人物.能获得与全球业界领袖面对面交流国际先进领导理念的宝贵机会,这也是桑顿主持的"全球领导力课程"的魅力所在.
他认为,中国的崛起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一件事.美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中国正在迎头赶上.中国对美国的了解,比美国对中国的了解要多得多.正因为如此,他愿意成为一座桥梁,帮助美国更好地了解中国,帮助中国学生成为世界大使.
早在1997年,桑顿所在的高盛集团就曾作为中国大型国企上市的主承销商,参与了中电信的海外上市和中石油的海外首次公开募股.这些业务帮助桑顿深入了解当时由朱镕基总理领导的中国政府部门的运作方式和国企改革面临的重重挑战,也激励他将帮助中国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作为自己未来的目标.1999年朱镕基再次与桑顿会面,邀请他参与起草一份关于清华大学在高级管理人才方面如何发挥作用的建议.2000年10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成立,桑顿是最早的顾问委员之一.2001年1月,清华大学召开了一次有关启动高级管理人才培训课程的会议. 2002年9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正式推出了EMBA学位教育.2003年,桑顿正式到清华任教,讲授"全球领导力"课程.
"5年前,我做出了一个决定,致力于帮助中国发展未来,尤其是建设中美之间的桥梁.我之所以选择在清华任教,是因为清华大学能吸引中国最优秀的人群,而我通过与这些优秀者的互动,让他们带着我的理念去创造中国的未来,从而给世界带来积极影响.这是我工作的意义所在,也是我的生活,我享受它."
正是因为桑顿对中国毫无保留的支持和信任,以及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使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docsou.com政府颁发给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友谊奖".
(60)詹姆斯•厄尔•卡特 (docsou.com Earl Carter)
候选理由:
关注中国发展和进步的美国前总统.促成中美两国建交,利用"卡特中心"在中国展开多个合作项目,帮助建立我国村委会选举数据统计系统,培训各级选举工作干部.詹姆斯 厄尔 卡特 (docsou.com Earl Carter), 习称吉米 卡特 (Jimmy Carter),1924年出生,美国第39任总统, 2002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卡特一直扮演着和平使者和沟通桥梁的角色.1979年,在承受着巨大国内压力下,卡特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一起,作出了和中国建交这一历史性决定.中美关系史从此揭开新的篇章.
卸任总统后,卡特首次前往北京访问.与邓朴方合作,在中国完成了两个项目:一是帮助兴建了一个非常大的生产高质量假肢的工厂,另一个是在全国培训了900名教育专家,再由他们培训懂得如何指导盲童和聋哑儿童的小学教师.
1982年起,卡特受聘担任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名誉教授,创建了卡特中心.卡特中心成立以来,他和夫人带领中心的工作人员,与国内外研究中国基层选举的学者和专家一同合作,积极关注中国基层民主选举,参与制定程序来增加选举的透明度和竞争性.
1998年,卡特中心与国家民政部交换了双方谅解备忘录:建立一个全国村委会选举数据统计系统;由卡特中心在美国和中国培训中方选举官员,安排中国官员到美国观摩选举等.同年11月,卡特中心协助中方在湖南长沙培训了158名市,县选举工作干部.第二年,他们又在河北保定举办培训班,组织220名市,县选举工作干部学习村委会选举组织法和选举规程.经过几年的努力,卡特中心帮助民政部在福建,湖南,吉林等6省(市)建立了村委会选举数据统计系统,这一系统为民政部和卡特中心研究选举规程标准化,开展选民教育提供了相对可靠的依据.
2000年卡特中心与国家民政部签订了为期3年的"规范村委会选举程序"项目合作协议.2003年,该项目再度续签3年,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卡特的支持下,中心还不断派遣专家来中国讲学,调研,指导,举办村委会选举官员培训班和村务管理培训班,参与修改,编辑和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选举规程》,《村民自治论丛》和《当代中国农村选举与治理观摩丛书》,印制并赠送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选举流程图等宣传资料,与民政部合作定期互派访问团观摩中国村委会选举及美国大选等.同时,还不断向美国公众比较客观,公正地介绍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情况,增进了美国人民对中国民主政治的了解.
2009年4月,由国家民政部和美国卡特基金会合作,美国卡特基金会资助的"河北省农村社区建设研修班"顺利召开.这是国家民政部和美国卡特基金会签约合作以来,在全国组织的第一个农村社区建设研修班,也是卡特关注中国发展的又一举动的开端.
迄今为止,卡特已9次来中国访问,考察,演讲,一直以来以一个老朋友的情怀,关注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关注着风风雨雨中发展着的中美关系.
注:这份名单还没有提到洛克菲勒鸡精,福特鸡精,卡耐基鸡精等,还有大量的美国经济学家,比如著名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
[ 此帖被天地君亲师在2014-08-23 22:2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