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50阅读
  • 3回复

[历史与人文景观]哈尔滨近代宗教建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7-04-02
哈尔滨近代宗教建筑

黑龙江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哈尔滨日报 2017年3月31日 第04版

  历史上的哈尔滨,宗教种类之多,教堂寺庙之繁,在中国城市中实属鲜见。世界上的主要宗教河系,曾一度在哈尔滨这座中国东北边城汇聚,亦不能不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现今留存下来的宗教建筑,不仅构成了与众不同的城市景观,也是开放包容的历史见证。

  二十世纪初叶,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和城市规模的拓展,哈尔滨一度吸纳了大量的外国侨民。据《哈尔滨市志·人口志》记载,1922年,俄罗斯、波兰、德国、英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的侨民及无国籍人口数量占哈尔滨人口总数的51.69%。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为各类宗教的传入提供了人文环境和社会基础。教堂、寺庙等宗教建筑是举行宗教仪式、收藏宗教典籍与圣物、抚慰信众心灵之地,有的也是信众聚集活动的公共场所。据《哈尔滨市志·宗教志》记载,截至1939年,全市共有宗教寺庙、教堂84座。其中,佛教15座、道教10座、伊斯兰教4座、天主教3座、基督教28座、东正教21座、犹太教3座。风格各异的教堂与寺庙交相分布在市区各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与城市其他建筑融为一体,成为哈尔滨的一大特色。

  1

  东正教堂

  东正教亦称正教会,与天主教、新教并立为基督教三大分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运营和“日俄战争”的爆发,大批俄罗斯工程技术人员和护路军队涌入哈尔滨。1898年8月,哈尔滨第一座东正教堂在俄国人落脚的香坊区建成。该教堂是以俄国人买下的几间中国民房为基础,在房前建造一木制钟楼为其象征而成的简易教堂。自此东正教正式传入哈尔滨。

  1908年,哈尔滨有东正教堂7座,至1930年,已增加到23座。其中,许多教堂在规模、形制和审美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堪称欧式建筑的上品。东正教堂的出现,也给哈尔滨的城市建筑增添了异彩。

  圣尼古拉大教堂

  亦称“中央寺院”,俗称“喇嘛台”。这是一座典型的井干式木结构建筑,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间特色。教堂的选址十分考究,它位于南岗区大直街与车站街(今红军街)相交十字路口处,形成一个以教堂为中心的圆形广场,是规划中的哈尔滨城市“原点”。它的设计也是精心筹划,经过在圣彼得堡组织的设计竞赛,最终选定俄国教会著名建筑师波德列夫斯基的方案。圣尼古拉大教堂于1899年10月13日奠基,1900年12月竣工,12月5日对外开放。周围相继建有莫斯科商场(今省博物馆)、秋林俱乐部、新哈尔滨旅馆(今国际饭店)。沿大直街方向延伸,东有秋林公司,西有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今哈尔滨铁路局大楼)。沿车站街顺坡而下,是著名的哈尔滨火车站。又由于它位于全城的最高点上,教堂广场自然成为城市的中心。令人遗憾的是,这座教堂于1966年“文革”期间被彻底拆毁。

  圣伊维尔教堂

  在俄罗斯的一些城市中,大型的东正教堂多采用砖石结构建造,并在屋顶之上做出多个造型独特的穹顶,显示出与乡间木构教堂迥异的风格特征。哈尔滨的圣伊维尔教堂就是这样一座砖石结构建筑。它是由俄国建筑师德尼索夫设计,于1907年建于道里区的军官街上(今霁虹街工厂胡同)。教堂的平面采用希腊十字样式,其主要特征反映在钟楼和正殿的屋面之上建造了多个造型优美的烛光穹顶(俗称“洋葱头”)。其中,钟楼的屋面上安置一座穹顶,正殿的屋面上则建有一大四小五个穹顶。中央穹顶最大、最高,并与钟楼穹顶位于一条轴线上,形成了统率作用和集中式构图,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天际线。这座教堂“文革”中被严重损毁,亟待修复。

  圣母帡幪教堂

  原称圣母守护教堂,是一座墓地教堂。由于这座教堂一度由乌克兰人守护,故又称作乌克兰教堂。原为1902年在南岗区大直街修建的一座石结构祈祷所。1922年,由乌克兰信众捐资,在乌克兰俱乐部内新建了一座木结构的小教堂。1930年,迁至东大直街与鞍山街交口处的俄国人旧墓地(俗称毛子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重建,即今天的圣母帡幪教堂。新教堂设计采用俄国著名建筑师日丹诺夫的大学毕业设计图纸,系拜占庭风格,砖石结构。外观造型别致,一大一小两个圆形穹顶高耸入云,错落有致,交相辉映,墙体上的采光窗典雅精致,整体建筑庄严厚重,建筑艺术水平之高令人惊叹。如今,圣母帡幪教堂是哈尔滨市唯一一座开展东正教活动的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

  在现存的东正教堂中,圣索菲亚教堂是目前哈尔滨乃至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拜占庭式建筑。这座教堂原是一座随军教堂,于1907年迁至道里区水道街(今透笼街88号),1923年重建,由俄国建筑师奥斯科尔科夫主持修建,历时9年,于1932年正式投入使用。该教堂采用希腊十字式平面和砖石结构,融合了圣尼古拉大教堂和圣伊维尔教堂二者的屋顶造型特点,构成了以中央巨大烛光穹顶为主,周围四个高低不同的“帐篷顶”为辅的独特造型。巨大的中央穹顶被双层鼓座高高地举起达50余米,形成教堂构图的控制主体,轴线突出,统率作用强烈,同时,也构成优美的城市天际线。室内由4个大柱墩承托住4个大帆拱,帆拱与鼓座相接,构成井然有序的结构体系。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响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据说,每当圣索菲亚教堂的钟声响起时,全城教堂的钟声也随之敲响,钟声回荡在城市的上空。如今,这座教堂经过全面修缮,作为城市建筑艺术馆,向广大游人开放,并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哈尔滨重要的旅游景点。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

  也称圣母无染教堂,旧址位于马家沟教堂街(今南岗区士课街47号)。原为公主岭俄军随军教堂,日俄战争后迁至懒汉屯,不久又迁至当时的阿列克谢耶夫村(东香坊)。1912年迁至马家沟,为木结构教堂,教堂街由此得名。1935年在木结构教堂旁建成现存这座砖石结构新教堂,一度形成两堂并立又浑然一体的特殊格局。砖石教堂由俄国建筑师斯米尔诺夫设计,系巴洛克式风格建筑。教堂内共有祭坛3个,圆屋顶由4根柱子支撑,其中2根柱子为中央和两侧的分界线,中央为圣所。教堂的外观高大雄伟,形体复杂,墙面线角丰富,红白相间,钟楼为帐篷顶式,而主入口上方则采用俄罗斯传统的烛光穹顶,整个外观将不同风格进行融合,构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组合。“文革”期间此教堂遭到损坏。1980年,市政府将其改建修葺。同年12月25日,更名为“哈尔滨天主教堂”。现为黑龙江省天主教爱国会、哈尔滨市天主教爱国会和黑龙江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所在地。

  2

  天主教堂

  天主教亦称旧教,以区别于基督教新教。天主教是基督教中历史悠久的派别,十六世纪传入中国。早在哈尔滨建立以前,就有天主教传教士在周边县域进行传教活动。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大批山东、河北等地的民工被招募到哈尔滨,集中住在当时的傅家店(今道外区)。这时,阿城的天主教传教士、法国人莫司铎乘机来哈尔滨传教。后经多方筹资,于1901年在道外南勋六道街修建规模不大的简易小教堂一所,同年9月落成。这是哈尔滨的第一座天主教堂。自此,天主教开始在哈尔滨占有一席之地。

  耶稣圣心教堂

  这是目前黑龙江省最大的天主教堂。始建于1906年,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211号。原为南岗区圣斯坦尼斯拉夫教堂,也称波兰天主堂。教堂的建造是为满足中东铁路的波兰天主教信众需求,最初由波兰侨民捐资修建,隔年建成,是当时市内唯一一座有暖气的教堂。1959年,黑龙江省天主教代表会议决定将省内几个教区合并成立一个教区,耶稣圣心教堂被定为主教座堂。2004年,在原址重建了新教堂。该教堂在建筑形式处理上,采用西欧天主教堂常用的哥特式风格。建筑平面是典型的巴西利卡样式,在教堂的正立面设有钟楼,中厅两侧在飞扶壁的上部接10个尖券,与钟楼一起构成这座教堂特殊的外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呼兰天主教堂

  该教堂始建于1908年,由法国传教士戴治逵主持修建,位于呼兰区东大街路北。是东北三省现存最大的一座双塔形罗马天主教堂,属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艺术风格,因其外观与法国巴黎圣母院相似,被誉为“东方的巴黎圣母院”。教堂的外观设计融哥特式建筑的形体美感与天主教的神秘色彩于一体,如线条轻快的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纤细修长的壁柱、成对的窄高窗和彩色玻璃镶嵌的圆花窗,给人以升华向上的美感。2003年1月,当地政府对天主教堂进行修缮,并辟建两万余平方米的文化公园。如今,这里成为市民健身娱乐的一个重要场所。

  除此之外,哈尔滨还曾建过一些天主教堂,如:1925年建于道里区三十六棚的圣姚索法达教堂,1928年建于马家沟通道街78号的圣吴办第来堂,1934年建于香坊区延福街34号的香坊天主教堂等。总的来说,哈尔滨的天主教堂数量不多,现已大部分损毁。

  3

  基督新教教堂  

  新教是基督教三大分支中最年轻的一支,我国常以“基督教”一词单指新教。目前已知最早来到哈尔滨地区的新教传教士是一个英国人,名叫韦廉臣。此后,美国、丹麦、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各国新教传教士都曾在哈尔滨留下过足迹。据《哈尔滨特别市·市势年鉴》(1937年)统计,新教的各个派别之中,属中国信众为主的就有20个教会。哈尔滨的基督新教虽派别众多,但受宗教改革传统的影响,教堂建筑往往都比较简约精小。  

  尼埃拉依教堂

  原为德国侨民的路德会教堂。1901年,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教会委派扎耶夫来哈尔滨建立外侨基督会,这是哈尔滨第一座基督教教会。建立初始,德国外来侨民中的基督信众也参与其中。1914年,随着教会的壮大,由德国人提出修建一座自己的基督教堂,中东铁路的建设者和民间信众纷纷捐款捐物,最终在1916年动工修建了这座教堂。尼埃拉依教堂位于东大直街252号,其西侧毗邻东正教圣母帡幪教堂,又与天主教耶稣圣心教堂隔街相望,大直街两侧,三座不同教派的精美教堂和谐共处,组成了一道美妙绝伦的风景线。该教堂由建筑师弗奥罗布设计,这是一座充满北欧风情、简约自然的哥特式建筑,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陡坡屋面和尖拱高窗,入口处高高的“帐篷顶”式钟塔增添了浓郁的宗教气氛。教堂红墙绿顶,白石线脚,色彩艳丽,在蓝天绿树的衬托之下,显得宁静、大方。这座教堂最初只对外来侨民中在领事馆工作的信众和德国侨民开放,如今作为哈尔滨基督教会,已成为哈尔滨基督教信众活动的重要场所。

  4

  伊斯兰清真寺

  伊斯兰教作为世界性的宗教之一,按照比较公认的说法,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在唐肃宗二年(757年),迄今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而伊斯兰教传入黑龙江地区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距今也有300余年。回族穆斯林是哈尔滨信仰伊斯兰教的主体,历史上还有来自俄罗斯等国的穆斯林。哈尔滨市的几座清真寺建筑艺术水平很高,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保存至今。

  道外清真寺

  原称清真东寺,位于道外区阿拉伯广场。这是黑龙江省唯一一座具有阿拉伯特色的清真寺,也是东北三省最大的清真寺,在全国清真寺中也有很高地位。它始建于1897年,当时仅有5间草房,1935年开始大规模重建而成现今的规模。整座建筑在构图上强调垂直轴线,采用对称样式,端庄肃穆,具有很强的宗教特色。正面用柱廊做入口,形成进深层次和阴影对比鲜明的墙体,使构图更加富有生气。中间的大穹顶十分突出,构成了明确的中心轴线,加之周围竖有月牙的隆起圆顶,以及大殿后方,塔顶月牙高耸的方形窑殿尖塔,各部分之间形成匀称的构图联系,从整体上突显伊斯兰教的特有风格。总的看来,这座建筑既有优美的形体,又有精致的细部,称得上是哈尔滨近代宗教建筑中的杰作。每当穆斯林的三个重大的宗教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都会有上万信众在此聚集活动。每年还接待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数以万计穆斯林朋友,是我省重要的宗教建筑类人文风景旅游区。

  道里清真寺

  (又名土耳其清真寺、鞑靼清真寺)

  土耳其的建筑样式在伊斯兰世界中独具匠心。历史上,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作为东罗马帝国的都城,曾延续千年之久。因此,土耳其的建筑既传承了阿拉伯的风采,又受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新颖而独特的建筑形式。

  道里清真寺位于道里区通江街108号,始建于1901年,于1922年重建。这是一座以来自土耳其和俄罗斯鞑靼穆斯林为主建造的清真寺。由俄国著名建筑师日丹诺夫设计,为砖石结构。这座清真寺在建筑艺术处理上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中之一是它的入口门厅顶部建有一个细而高的、近似于圆锥体的光塔,造型奇特,源于阿拉伯。特点之二是正殿之上建有一个不带鼓座的、有拜占庭遗风的中央大穹顶,构成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穹顶和光塔一前一后,峻拔挺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特色。

  阿城清真寺

  旧称阿城礼拜寺,是全国百座著名清真寺之一,位于阿城区西侧,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也是哈尔滨地区最早的伊斯兰清真寺。当年仅有平房数间,寺址设于当时的阿勒楚喀城西部高地。嘉庆七年(1802年),由管寺乡老杨华先出面,耗白银300余两以满人名义购置两块地产:一块用于建寺;另一块则作为回族公墓。至咸丰年间,清真寺竣工。同治五年(1866年),农民义军攻陷阿城,清真寺部分建筑毁于兵乱。同治十二年(1873年),一场大火烧毁了这座历经清嘉庆、道光、咸丰三朝而建成的宏伟建筑群。光绪十六年(1890年)于旧址重建清真寺,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竣工。200余年几经修葺,成为哈尔滨地区保护最好的古建筑。重修后的清真寺,由主体建筑礼拜殿、对厅和南北讲堂组成。礼拜殿由窑殿、中殿和卷棚组成。礼拜殿宽敞明亮,南北各有对称的5间讲堂。礼拜殿对面为3间对厅,两侧为角门。清真寺内遍植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幽静宜人。尤有意味的是,这座清真寺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大屋顶样式,斗拱飞檐,雕梁画栋,造型精美,古色古香,堪称中外文化融合的经典之作。

  5

  犹太会堂

  二十世纪初叶,哈尔滨的犹太人口曾多达两万左右,一度为亚洲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人社区,也是传播犹太宗教与文化的中心之一。随着大量犹太侨民的迁入,一批具有犹太民族特色的建筑应运而生,其中就包括犹太新、老会堂。  

  犹太老会堂

  哈尔滨犹太老会堂始建于1907年,1909年竣工,建成后成为东北地区最早的大规模犹太会堂,位于道里区炮队街(今通江街58号)。当时,东北地区的犹太教信众几乎都到此进行礼拜,因此又称“总会堂”。1931年一场大火,将会堂焚烧殆尽,同年重建,但形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重建后的犹太老会堂用红色的圆顶替换了原来的金色拱顶,穹顶更高、更陡,更加凸显了犹太人的标志——六角形圣星(又称大卫之盾)。一层的窗户成钥匙孔形状,圆形部分的窗框,也有六角圣星形状;二、三层正面的大窗户是尖拱形,下面也有一个小六角形圣星。犹太老会堂是一个将犹太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教堂建筑。二战后,随着犹太侨民逐渐迁出哈尔滨,犹太新老会堂也相继关闭。2013年8月25日,市政府对犹太老会堂修缮性改造。如今,改造后的犹太老会堂作为音乐厅,其历史文化风貌以另一种形式在继续传承。

  犹太新会堂

  犹太新会堂位于道里区斜纹大街(今经纬街162号),是犹太教哈西德教派教堂。相对已有的通江街犹太老会堂,这座于1918年奠基的犹太会堂被称为新会堂。犹太新会堂是由著名的犹太建筑设计师列维金设计的。整个建筑呈长方形,主体颜色红白相间,穹顶上耸立一个犹太建筑特有的六角形圣星。主入口处4个廊柱擎起突出部分的尖券高门,双层尖券式木窗虽没有老会堂那种复杂的装饰,但简洁大方,每个木窗上也都镶有六角形圣星图案。建成后的犹太新会堂面积比老会堂增大了两倍,成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犹太会堂。2004年市政府启动犹太新会堂修缮及周边整治工程,现在馆内陈列有“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展”,用大量图片和雕塑模拟生活场景,展示着二十世纪上半叶犹太人在哈尔滨的生活状况。

  6

  佛教寺院

  上世纪二十年代对于哈尔滨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哈尔滨的沙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1922年,中国政府相继收回中东铁路及沿线各地的主权,并于1926年解散了由白俄控制的市公议会和董事会,成立哈尔滨特别市,直接管辖道里、南岗等区。这一时期虽然短暂,但却形成了一股振兴民族文化的思潮,相继建造了几座中国传统样式的寺院。  

  极乐寺

  哈尔滨极乐寺是东北三省的四大著名佛教寺院之一,与长春般若寺、沈阳慈恩寺、营口楞严寺齐名。该寺于1924年秋落成,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9号。极乐寺由首任方丈、高僧倓虚法师主持修建。整座寺院分两期完成。其中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是建寺初期建成的。藏经楼、七级浮屠塔和圆寂比丘普同塔是1939年由第二任方丈如光法师主持修建的。极乐寺山门的寺匾是清末状元南通张謇所书。全寺共分东、西院两大部分,正院建筑自山门后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藏经楼、三十二应观音苑,另有祖师殿、法物流通处、香积世界素餐厅、上客堂、僧寮、斋堂(地下一层为大寮)、功德慈善会及1924年成立的哈尔滨佛学院。东塔院内置卧佛殿、四十八愿殿、五百罗汉殿、七级浮屠塔、地藏殿、延寿功德堂、圆寂比丘塔及倓虚大师、慈法法师舍利塔。四十八愿殿前有一尊高十四米青铜锻造的阿弥陀佛接引立像。今天的极乐寺历经九十余年风雨沧桑,仍庄严恢宏。

  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南岗区比乐街63号,始建于1920年,1929年续建,1937年竣工,为尼众寺院。“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宗教部门收回,1996年重新修复并恢复宗教活动。华严寺建寺时间比极乐寺还早,依据佛教华严宗的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寺院原有4座大殿,供奉着诸佛菩萨,名家题字甚多,两层砖雕与木质结构突显了华严寺的独特之处,其砖雕建筑工艺十分精湛,青砖采取“磨砖对缝”垒法,是哈尔滨市保存相对完整的珍贵文物。华严寺在经历了多次历史磨难后,如今仅剩下天王殿、华藏世界两座大殿,但整座寺院宏伟依然。

  7

  文庙

  儒家思想亦称儒学,是以孔子学说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完整思想体系,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意识形态和道德伦理的主流,影响既深且远。故国际学界亦称之为儒教。中国传统社会尊崇孔子,奉行儒学,全国各地大多建有孔庙或者文庙。文庙在哈尔滨出现较晚,只是东省特区成立之后,才动工修建了规模宏伟的文庙建筑群。

  哈尔滨文庙

  哈尔滨文庙又称孔庙,位于南岗区文庙街25号,坐落于现哈尔滨工程大学院内。文庙始建于1926年,建成于1929年。由张学良题写碑记。哈尔滨文庙是我国现存最后一座建成的、规制完备的孔庙,也是黑龙江省境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仿古建筑群。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而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均为九开间,哈尔滨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面阔十一开间,规制等级堪称全国之最,可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相媲美。

  哈尔滨文庙是典型的三进式仿清古建筑群,结构为三进院落,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形成一条中轴线,由南端的影壁墙向北,经泮池、泮桥、棂星门、大成门,至第二进院落大成殿,最后收尾于第三进院落的崇圣祠。坐落在中轴线两侧的牌楼、石碑、配殿、掖门都对称配列。整个文庙建筑群雄伟壮丽,金瓦飞檐,环境清雅,可称之为华夏古典建筑的精品。

  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文庙先后用作哈尔滨医专、医科大学和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图书馆,省军区仓库;1985年以文庙为馆舍,成立全国第一家省级专业性民族博物馆;1998年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文庙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哈尔滨曾经拥有众多可观的宗教建筑,但由于世事变迁,一度疏于保护,其中一些已损毁消失,有的虽经翻修改建,原始样貌也难以再现。于今为数不多的宗教建筑遗存,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凝聚着社会的记忆,弥足珍贵。珍重并保护好这些历史文物,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责任。

  执笔人:王梓 张戈

  参考文献

  1.《哈尔滨市志·人口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2.《哈尔滨市志·宗教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3.《建筑师论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4.《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哈尔滨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5.《哈尔滨·印·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6.《城市档案》,2007年第1期;

  7.《北国旅游》,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2017年第1期。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7-04-02
原文有大量佩图
等我级别够了再传吧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7-04-02
圣尼古拉教堂被毁掉可惜。
小号:云中城堡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7-04-07
补图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