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946阅读
  • 12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5):沈阳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6-12-25
<P>承德(沈阳县)冲,繁,疲,难。倚。明,沈阳中卫。康熙三年置县,附府。福陵在东二十里天柱山,昭陵在西北十里隆业山。有副都统兼二陵守卫大臣。浑河在南,即沈水,自抚顺入,西南入辽中。左受高素屯、白塔铺、于家台河,右受马官桥、万泉河。万泉亦称小沈水。东北:大清山,蒲河所出,西南流,迳永安桥,入新民境。永安桥,崇德六年建。初,太祖定沈阳,以西路沮洳,命旗丁修叠道百二十里,直抵辽阳。太宗复建此桥,行旅便之。旧设驿四:西老边,通新民;北懿路,通铁岭;东噶布拉村,通兴京;南十里河,即明虎皮驿,通辽阳。铁路三:京奉,东清,安奉。京奉铁路行境内六十里,车站二,曰马三家,曰沈阳,在小西关外,即京奉全路尾站。商埠,光绪二十九年八月中美约开。</P>
<P>辽阳州繁,疲,难。府南百二十里。明,定辽中卫,兼置自在州。天命六年三月克辽阳,四月迁都于此。十年移沈阳。顺治十年设辽阳府,辽阳县附郭。十四年,府移县来隶。康熙三年六月,县升为州,仍隶府。有城守尉。南:千山山脉,东自怀仁老岭入,为辽东半岛之脊,山南之水,独行入海,辽东山脉主峰也。北:太子河,自本溪入,西流至辽中境,迤南入海城。左受细河、蓝河、汤河、沙河、鞍山河;右受十里河,浑河枝水,国语曰塔思哈河。旧设驿三:曰迎水寺、浪子山、甜水站。商埠,光绪三十一年中日约开。有东清铁路。</P>
<P>注:有清之前,皆治辽阳县。今治沈阳</P>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3:52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6-12-25

7200年前 人类在此农耕渔猎,繁衍生息,创造出新乐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 燕国的重镇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沈阳隶属辽东郡
西汉时期 沈阳已具有城市轮廓,称为“侯城”
唐代 改称“沈洲”
公元921年 辽太祖移民到此,修筑土城,生产随之发展
金代时期 金太祖攻占沈洲,沿用“沈洲”之名
1296年 元代重建土城,改沈洲为“沈阳路”,归辽阳管辖。由于沈阳地处沈水(浑河)之北,以中国传统方位论,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故改沈洲为沈阳。从此,“沈阳”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在史料上,距今已有702年的历史。
1386年 明朝改称“沈阳路”为“沈阳中卫”
1625年 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今沈阳故宫)。
1643年 清太宗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
1644年 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为陪都
1657年 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沈阳又名“奉天”
1911年 辛亥革命后,沈阳成为奉系军阀统治的首府。
1923年 正式设立奉天市政公所,沈阳首次出现市的建制
1929年 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改“奉天市”为“沈阳市”
1931年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并侵占沈阳后,又将“沈阳市”改为“奉天市”
1945年 抗日战争胜利,“奉天市”恢复“沈阳市”名称
1948年11月2日 沈阳正式解放
1953年 沈阳市改为中央直辖市
1954年 沈阳市改为辽宁省辖市
1964年 中共辽宁省委决定设立沈阳专区
1993年 原铁岭市的法库、康平县划归沈阳管辖,新民县撤县建市
至今 沈阳市辖和平、沈河、大东、皇姑、铁西、于洪、苏家屯、东陵、新城子9个市区以及新民、辽中、法康、康平4个县(市)。

沈阳一名源于元成宗元贞二年 (一二九六年)设置的沈阳路。因地处沈水(今浑河)之北,"水北为阳",故而得名。

  沈阳市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属于肃慎、东胡族活动区。燕昭王十二年 (公元前三百年)时,这里是燕国辽东郡属境。秦、西汉时属辽东郡。东汉安帝永初元年 (公元-0七年)后,北部属玄菟郡,南部属辽东郡。三国时均为幽州辖地。西晋时在今辽宁境设平州,辽河东、西分别为玄菟郡、昌黎郡辖境。东晋十六国时的前燕、前秦、后燕时,仍属玄菟郡。自北燕起,经南北朝到隋,辽河东被高句丽割据。隋代在辽河西设置燕郡、辽东郡。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六六八年)起,属安东都护府辖区。辽代属东京辽阳府,境内有沈州 (今沈阳)、兴州 (懿路)、集州 (奉集堡)、广州(彰驿)、辽州 (辽滨塔)和汤州 (辽中县)。金代大部分是东京路沈州属境。元代属沈阳路和广宁府路辖。明代大部分属沈阳卫辖。后金天命十年(一六二五年)努尔哈赤由辽阳迁都沈阳。后金天聪八年 (一六三四年)升沈阳为盛京。清顺治十四年(一六五七年)在今沈阳设奉天府。光绪三十一年(一九0五年)在沈阳设奉天省。民固初年属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二年 (一九二三年)八月属奉天市政公所。

  民国十八年 (一九二九年)奉天市改称沈阳市,隶属辽宁省。一九一三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沈阳后,又改称奉天市。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恢复沈阳市名称。同年十月成立沈阳市民主联合政府。一九四六年沈阳被国民党占据。一九四八年十一月沈阳全境解放,沈阳市成立特别市政府。,一九四九年改为中央直辖市。一九五二年改由东北行政委员会领导。一九五四年改为辽宁省省辖市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6-12-25

辽阳历史悠久,据考古证明,远在六七千年之前,辽阳地区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开发。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末期,开始出现国家行政区意义的行政建制,并一直到十七世纪,始终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军事重镇。

夏·商·周时代

春秋之前,辽阳地区为东胡族和殷商移民居住之地,据《尚书》载,夏、商时辽阳属营州地域,这只是自然分区,不具有国家行政区意义;周代辽阳为箕氏朝鲜侯国的属地;公元前248至279年(燕昭王二十八年至三十三年),燕国遗大将秦开进击东胡和箕氏朝鲜,“取地二千里”,在辽河流域,设辽东郡,同时设襄平县。郡、县治地襄平城(今辽阳市老城区)。

秦·汉时代

公元222年(始皇二十五年),秦灭燕,统一地方行建置,废封建,置郡县,襄平县仍隶属辽东郡。汉承秦制,西汉辽东郡郡府仍设在襄平县。郡辖18县,其中:襄平、居就、辽队三县在现辽阳境内;东汉末,辽东太守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置平州,治襄平。其孙公孙渊执政后,自立为平州王,不久称藩于东吴。

魏晋·南北朝

公元238年(魏景初二年),司马懿灭公孙氏,辽东郡纳入魏国版图,设平州,下辖辽东五郡,在襄平设东夷校尉。其后,平州合并于幽州。公元274年(晋武帝秦始十年)复置平州,治襄平。辖辽东、玄菟、昌黎三郡。其中辽东郡辖八县,襄平为首县。不久司马蕤为辽东王,辽东郡一度称辽东国,仍治襄平。自此之后的前燕、前秦、后燕等几个地方政权均属辽东郡,治襄平。东晋未年,高句丽部族兴起,公元404年(东晋元兴三年),高句丽占据辽东,改襄平城为辽东城,襄平城一名由燕国始称,至此废除。

隋·唐

隋代辽东仍为高句丽所占据,隋王朝不容忍割据势力存在,曾三次出兵辽东,均遭失败。公元645年(唐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征讨高句丽,攻克辽东城,置辽州,第二年罢辽州,设安东都护府。公元676年(仪凤元年),安东都护府移治辽东城。

辽·金

十世纪初,契丹族兴起,建立辽国。公元918年(辽神册三年),辽太祖攻占辽东城,置辽阳府,第二年修葺旧城,改为东平郡;公元928年(天显三年),改辽阳府为南京,并迁东丹国首都于辽阳。作为辽国的陪都,五京之一,东丹国在辽阳存在50余年。公元1116年,新兴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攻克辽东京辽阳府,金袭辽制,以辽阳为东京,仍为国之陪都,以后改东京道辽阳府为东京路辽阳府,路、府均治辽阳老城。辽阳府辖四县一镇:辽阳县、鹤野县、宜丰县、石城县、长宜镇(隶属鹤野)。

元·明·清

元朝建立后,公元1287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设辽阳等处行中书省。行省直辖七路一府,省、路治所均在辽阳城;辽阳路领辽阳、盖州、懿州三县。明代在辽东废州县,实行军卫制。公元1384年(洪武十七年)置定辽中卫、治辽阳城。辽东都指挥使司治所亦在辽阳。辽东都司下辖二十五卫、二州,其辖区相当今辽宁省的大部。公元1621年(后金天命元年),辽阳为后金攻克。当年努尔哈赤便定都辽阳,在太子河东岸建了新城——东京城,三年后又迁都沈阳。公元1653年(清顺治十年),辽阳设府,下辖辽阳、海城两县,府、县均治辽阳老城,不久府治移至沈阳。1664年(清康熙三年)升辽阳县为辽阳州,属奉天府管辖。此建制延续至清末。

中华民国

民国三年(1914年),辽阳改为县,属辽沈道,1929年属辽宁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辽阳属伪奉天省。1937年八月设辽阳市。1945年建立辽宁省人民政府。辽阳市属第一行政监察专员公署,公署驻辽阳市,辽阳县为辖县之一。国民党时期,1946年10月,裁辽阳市并入辽阳县,属辽宁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辽阳解放后,1948年7月,属辽宁省一专署,专署驻辽阳市,辽阳县为辖县之一。1949年属辽东省,辽阳县变为省属县。1956年,置辽阳专区,公署驻辽阳市,辽阳县属辽阳专区。1959年,撤专区建制,辽阳县并入辽阳市。1960年,复建辽阳县,属鞍山。1965年,辽阳县改属辽南专署,辽阳市改属省辖市。1975年,辽阳市辖文圣、白塔两个市区和沙岭、灯塔、兰家三个农村区。1980年,恢复辽阳县制,驻首山镇,设灯塔县,驻灯塔镇。1982年以来,又先后设立了宏伟区、弓长岭区,并将辽阳市郊区更名为太子河区,1996年,灯塔撤县设市。至此辽阳市辖两县(市)五区,即:辽阳县、灯塔市、白塔区、文圣区、宏伟区、弓长岭区、太子河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6-12-26

复州繁、疲。府南五百四十里。明为复州卫。天命七年三月复州降。康熙三年并入盖平。雍正四年,分盖平地置复州?。十一年改为州,隶府。有城守尉。州境多山,西与西南皆海。其海曰复州湾。北:浮渡河。南:复州河,左受栾古河,皆西入海。东:沙河、清水、赞子、碧流,右受吊桥河,皆南入金州。长兴岛州判在西南百四十里海中,光绪三十四年置。其东北娘娘宫。港岸曰东崖、西崖,商船出入,海道咽喉也。水门子巡检,光绪三十二年置。旧设铺司四:北核桃哨、李官坟,通盖平;南麻河铺、栾古城,通金州。有东清铁路。



金州?冲,繁,疲、难。府南七百二十里。明置金州卫。雍正十二年置宁海县,隶府。道光二十三年改金州?,仍隶府。有副都统,寄治承德。?境万山环抱,东西南北皆海,惟东南一隅陆地,连复州成半岛形。沙河、清水、赞子、碧流诸河在东北入海。有貔子窝市镇。旅顺口在西南。自旅顺循半岛以西,历辽河口、大小凌河口至山海关,为渤海岸;以东历碧流河口、庄河口、大洋河口至鸭绿江,为黄海岸。旅顺铁山角与山东登州头对峙,为渤海口门。有旧水师营城。旧设铺司一,石河驿。商埠:光绪二十三年中俄约开。海关在大连湾。有东清铁路。


抚顺冲,繁,疲,难。府东八十里。明,抚顺千户所。天命四年克抚顺。光绪二十八年,分承德县地设兴仁县,附府。三十三年移治抚顺城,划兴京西北地入之,更名,仍隶府。东:萨尔浒山、铁背山,皆天命四年破明兵处。南:浑河南北二源自兴京入,合流西,左受章党、马郡丹、塔兒峪、拉古河,右受温道、柳林、金花楼河,入承德。东有营盘市镇,旧设驿一。萨尔浒南,奉抚运煤铁路;西南姚千户屯,安奉铁路。


开原繁、疲。府东北三百里。明洪武二十屴,置三万卫于元开元路故城西,二十一年徙此。改开元为开原。永乐七年兼置安乐州。天命四年六月克开原。康熙三年六月置县,隶府。有城守尉。东北:黄龙山。西北:辽河自康平入,左纳马鬃、亮子河。南:清河,右受碾盘河、扣河;又南沙河,皆西入辽河。东南:柴河,西入铁岭境。又东南英额河,西南入兴京。边门三:北马千总台,东北威远堡,东南英额。旧设驿一。又有道,东南经石人沟至山城子,西经英城子达法库门,东经威远堡门至西丰,号四达通衢。有东清铁路。


铁岭冲,疲。府北一百三十里。明置铁岭卫。天命四年七月克铁岭。康熙三年六置县,隶府。有防守尉。辽河在西,自开原东南流入,屈西南流入法库境。其旁多水泊,曰莲花泡、苇子、五角、莲子、乐子诸湖,瀰漫十里,土人呼辽海,有辽海屯。北柴河,南范河,又南懿路河,皆西入辽河。旧设驿一。商埠,中日约开。有东清铁路。


海城繁,疲,难。府南二百四十里。明置海州卫。天命六年海州降。顺治十年十一月置海城县,隶辽阳府。十四年四月改隶。西六十里有牛庄防守尉。西南:唐王山。辽河在西。浑河自辽中入,曰蛤蜊河,左汇太子河,西流入之,名三岔河。北土河、鞍山河西入太子河,南入海州河,西入辽河。三岔巡司,康熙二十一年置,驻牛庄。西乡、三家子、石佛寺等处旧有河道,绕流入辽,后淤塞。光绪三十四年开濬故河,涸出良田三十六七万亩。东南有析木城市镇。旧设铺司四:西南营口,南大石桥,接盖平;北鞍山站,接辽阳;东二道河,入岫岩。有东清铁路。


盖平繁,疲。府西南三百六十里。明置盖州卫。天命六年三月盖州降。康熙三年六月置县,隶府。有城守尉。又西南六十里有熊岳防守尉,故辽城也,旧驻副都统,后裁。东:棉羊山,县东南诸山皆发脉于此。西濒海曰盖州湾。北:淤泥河。南:盖州熊岳河、浮渡诸河,皆西流入海。东南:碧流河,即毕利河,出布雾山,南流入复州。旧设铺司三:西北没沟营,北大石桥,南熊岳城。有红旗厂、蓝旗厂、吴家屯三盐场。有东清铁路。


辽中繁,难。府西南一百四十里。明,定辽中卫、右卫地。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分新民、辽阳、海城地,设治阿司牛录镇,寻划承德西南境增入,置县隶府。辽河在西,有冷家口。支流西南入盘山,曰分辽水,亦曰减河。正流南入县境。又西柳河,南入分辽水。又西鹞鹰河支津,南入柳河。东:蒲河自新民入,南入浑河。又东南太子河支津二入之。西南:辽河。西:达都牛录,县丞驻,光绪三十三年置。


本溪府东南一百二十里。明为清河城。光绪三十二年,分辽阳、兴京、凤凰地,设治本溪湖,置县隶府。南:摩天岭,一名太高岭,山脉东连老岭,西接千山。其北:细河,即万流河,北流入辽阳。其南:草河、赛马集河,南流入凤凰。南:太子河南北二源,自怀仁、兴京入,合流西入辽阳。东:清河,南入太子河。赛马集巡检,光绪三年置,属凤凰?,三十二年来属。旧设连山关驿。有安奉铁路。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6-12-26

瓦房店市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从战国开始有建置记载
  战国,属燕国辽东郡。
  秦代,属辽东郡。
  西汉置文县,属幽州辽东郡。
  东汉改为汶县,属魏国平州辽东郡。
  两晋、前燕、前秦、后燕属平州辽东郡。
  晋元兴三年(404),境内设得利赢城(今得利寺镇龙潭山),属辽东城。
  唐总章元年(668),属安东都护府。
  辽初为迁民县,属黄龙府,后置扶州,又改为复州,辽兴宗景福元年(1031)置复州怀德军节度,辖永宁(后改永康)、德胜(今金州)2县,属东京道辽阳府。
  金袭辽制,明昌四年(1193)复州怀德军节度使降为刺史,领永康、化成(今金州)2县和归胜镇(今盖州市归州),属东京路辽阳府。
  元初废复州,并入盖州。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置金复州万户府,驻金州城,属辽阳行省辽阳路。
  明洪武五年(1372)仍置复州。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设复州卫,领左、右、中、前四千户所,卫与州并存;洪武二十八年(1395)四月废州存卫,属辽东都指挥使司。
  清顺治十八年(1661)设复州巡检司,属辽阳府海城县。康熙三年(1664)改属盖平县。雍正五年(1727)分盖平县设复州通判,辖金、复2州之境。雍正十二年(1734)升为州,属奉天府。
  1913年,改复州为复县。1925年12月,县公署由复州城迁驻瓦房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复县初属辽东省,1954年8月1日辽西与辽东两省合并为辽宁省,属辽宁省。1956年2月8日属辽宁省辽阳专区,1959年1月4日改属辽宁省旅大市,1966年3月16日改属辽宁省辽南专区,1968年12月26日撤辽南专区,复属旅大市(1981年2月改称大连市),1985年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复县,建瓦房店市(县级),同年4月1日瓦房店市正式成立,为辽宁省所辖的县级市,归大连市代管。

大连名称,源于大连湾。大连湾一名首见于1879年李鸿章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 20世纪初,大连湾西岸形成城市规模后,即移植为城市名称。
战国末期,今大连地区属燕国辽东郡。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置辽东郡,治所在襄平[今辽阳]。

秦统一全国后,鼓励农桑,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对大连地区产生一定影响。

公元前140年, 汉武帝为为开发辽东,从山东、河北一带移民至辽东、辽南垦殖并修建城堡。公元前107年置辽东 郡,下设18个县,今大连地区南部属沓氏县,北部分属平郭县和武次县。

东汉末,今大连地区分属沓氏、平郭和西安平[此间武次县废]三县。

西晋、东晋、前燕时期,分属辽东郡平郭和西安平二县。 前秦时期分属辽东郡平郭和武次二县。 后燕时期属辽东郡平郭县[汶县、武次县已撤销]。

唐代属安东都护府积利州。 731年,唐朝廷派鸿胪卿崔忻经都里镇[今旅顺口]北上册封大柞荣 为忽汗州都督,加封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翌年崔忻返归都里镇时,在黄金山脚下凿井两眼志念。

辽代属东京道辽阳府。 991年辽在今金州湾与大连湾之间筑苏州关。1031~1054年间,辽在今大连地区设苏和复州。苏州下辖来苏和怀化二县;复州下辖永宁和德胜二县。今大连东北部地区隶属 穆州[治所在岫岩]。

金代袭辽制,在今大连地区置复州和金州。1129年,金于辽南置曷苏馆路,其辖地与复州、金州 重迭。1143年,苏州降为化成县,隶属复州。复州下辖化成和永康二县。1216年,升化成县为金州, 金州一名由此始。其时,今庄河属盖州山地岩县。

元代初,由于战争,人口减少,土地荒芜,故废金、复二州,并入盖州路,后又并入辽阳路。1284 年,元置金复州万户府,府治所在金州。1330年,金复州万户府更名为金复州总管府。今庄河地区设 沿海巡防百户管辖。其间,先后发新附军3560户来金复州屯田。

明代,于1372年在辽南置金州和复州,专理民政事务。1375年置金州卫,下领 6个千户所;1381 年置复州卫,下领 4个千户所,实行州卫并行制。1395年废州制专行卫制。今大连地区隶属山东按 察司辽海东宁道金州、复州和盖州三卫。1406年,朝廷在今瓦房店永宁乡设辽东苑马寺永宁监,下 设复州、龙潭、滦河和清河 4个苑。辽东苑马寺初设辽阳,后迁复州,1503年移驻永宁监,1548年 移驻金州,兼管金、复、海、熏四州兵备及海运和边防。金州由是成为辽南军政中心。

清代,初袭明制。今大连地区因连年战争人稀地荒,不具备建且以条件,故先后隶属海城和盖平二 县。康熙年间,实行招民垦殖政策,今大连地区人口渐稠。1653年设复州巡检司。1680年设金州城守 章京,1687年设金州城守尉。1713年设旅顺水师营。1727年置复州通判。辖复州、金州之地。1743 年升复州通判为复州,撤金州巡检司置宁海县,均隶奉天罕。今庄河地区隶岫岩通判。至此,今大连 地区分属复州、宁海县和岫岩通判一部分。 1843年,清政府为加强辽东半岛防务,移熊岳副都统衙门为金州副都统衙门,驻金州城,统管金 州、复州、盖平和岫岩八旗军政事务。同年又升宁海县为金州厅,设海防同知衙门,隶奉天府尹。今庄河隶属岫岩通判。1880年裁撤旅顺水师营,设营务处,隶北洋大臣。1894年,日本侵占辽东半岛, 实行军事统治。由于俄、德、法三国干涉,日本向清政府勒索巨额赔款后,于翌年退还辽东。1896年, 清军重新接收金州和旅顺。 1898年,沙俄取代日本侵占大连。其侵占区域为普兰店湾至貔子窝一线以南地区。按《旅大租地条 约》规定,金州城由清政府自理。沙俄侵占大连地区后,即在旅顺和大连湾设置警察署,实行军事统治。1899年,在今大连地区设关东省,又称关东州。州衙门下设民政厅、财政厅、外务局等统治机构。 沙俄关东州下设金州、貔子窝、亮甲店、旅顺、岛屿5个行政区和金州、貔子窝、旅顺3个市。同年7 月,沙俄将青泥洼改为达里尼特别市。1900年7月27日,沙俄派兵突袭金州城,逮捕流放金州厅地方 官,金州孤城被鲸吞。1903年8月,沙俄在旅顺置远东大总督府,翌年5月迁奉天。 1904年的现胜利桥 1904年 2月,日俄战争爆发,俄军于1905年1月战败投降。 同年9月,俄将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转让给日本。大连地区变 为日本殖民地。沙俄侵占旅大时期,关东州租借地[含违约 扩展部分]面积3200平方公里,日本侵占大连地区后又扩展 复县5岛和普兰店以北隙地262平方公里,总面积3426平方公 里。 1906年,清政府分凤凰厅、岫岩州地置庄河厅,辖孤山和 石城岛巡检司,隶属奉天省东边道。

中华民国建立后,复县和庄河县先后隶属北洋军阀[奉系] 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1913年 2月,中华民国政府改金州厅为金县,改复州为复县,改庄河厅为庄河县,均隶属奉天省。翌年 隶奉天省东边道,1925年3月改隶辽沈道。1929年2月,奉天省 改称辽宁省,废道制,金县、复县和庄河县均隶辽宁省。金县以 南地区因日本侵占,中国未能行使主权。1931年东北沦陷后, 复县、庄河县分别划归伪满州国奉天、安东二省,直到1945年8 月伪满洲国垮台。 1917年的现中山广场 1930年的青泥洼桥 日本侵占大连地区后,其殖民统治机构频繁变动。 1904年5月至1906年月日8月为军政时期。先后置金州、大连、复 州、青泥洼、旅顺等5个军政署及辽东守备军司令部。1905年5月, 改守备军司令部为满洲军部兵站监部,撤销军政署,6月建关东州民 政署,下设大连、金州和旅而3个民政支署。关东总督府于1906年5 月由辽阳迁至旅顺。 1906年9月至1919年4月为关东都督府时期。期间,日在旅顺置关东都督府,下设民政部和陆军部。民政部下设大连、旅顺和金州3个 民政署。1908年10月金州民政署降为民政支署。 1911年 4月至1934年12月为关东厅时期,期间原关东都督府中陆 军部分离出去成立关东军司令部[初设旅顺凰迁奉天,又迁长春]; 民政部改关东厅。至此,关东军司令部、关东厅及南满洲铁道株式会 社[1906年8月成立]成为日本统治旅大、控制东北的三大侵略机。 1919年8月以后,金州、貔子窝和普兰店民政支署几经变化,至1930 年10月均为民政督。 1934年12月至1945年 8月为关东局时期。期间,日废关东厅设 关东州厅,下设大连、旅顺、金州、貔子窝、普兰店5个民政署和 大连、旅顺2个市。后于1938年4月改为2个市、 4个民政署,撤销 大连民政署,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

1945年8月22日,苏军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进驻旅大。同年11月8日,大连市政府成立,下设中央区及黑嘴子、南山、西岗、沙 河口、刘家屯、寺儿沟、老虎滩、马栏屯、星个浦、香炉屯和甘井 子计12个区。市郊划为革镇堡、南关岭、营城子、栾家屯、小平岛 和贫沟6个区。 1937年的现天津街 同年11月25日成立旅顺市,下辖6个区;同年12月16日成立金县政府,下辖8个区。1946年 1月30 日成立大连县政府。同年10月23日成立旅大金行政联合办事外,为当时大连地区临时最高权力机关, 统墨守成辖大连市、旅顺市、金县和大连县。1947年4月4日,成立关东公署,旅大金行政联合办事 处撤销,辖区不变。1949年4月27日,关东公署改为旅大行政公署,辖区不变。 解放战争期间,新金县政府于1945年9月25日成立,隶安东省,11月改隶安东省五专区,1946年8 月,改属辽南行署五专区,1948年8月改属辽宁省,1949年5月改属辽东省。复县政府于1945年10月 成立,属辽宁省,11月改属安东省五专区,1946年8月改属辽南行署五专区,1948年8月改属辽宁省, 专区,1949年5月改属辽宁省,庄河县政府于1945年月成立,属安东省,11月改属安东省五专区, 1946年8月改属辽南行署五专区,1948年8月改属辽宁省,1949年5月改属辽东省。 1949年8月27日,旅大行政公署隶东北人民政府。新金、复、庄河3个县隶辽东省。1949年11月10日, 原金县长山列岛区改长山县[1953年1月31日改长海县]。1949年底,旅大行政公署辖大连市、大连县、旅顺市、金县和长山县。

1950年4月8日,大连市人民政府与大连县人民政府合署,称大连市人民政府。同年10月15日,大连市人民政府与旅大行政公署合署办公,翌年12月 1日又合并成立旅大市人民政府,撤销大连市和大连县建制。至1953年3月,旅大市辖7个直属区、1个市和2个县,即中山、西岗、岭前、沙河口、甘井子、营城 子、小平岛区及旅顺市、金县、长海县。1953年3月12日至1954年7月31日,旅大市改为中央直辖市,辖区不变。1954年 8月,旅大市改为 辽宁省辖市,辖区不变。1955年2月,旅大市人民政府改为旅大市人民委员会。期间,新金县和复县于1956年2月改隶辽阳 专署,庄河县于同月改隶安东专署。1959年1月,新金、复、庄河三县划归旅大市。1960年1月,旅 顺市改称旅顺口区。1965年3月,庄河县划归安东市。1966年6月,金县、复县和新金县改隶辽南专 署。 1967年3月至1968年8月,旅大市实行军事管制,成立旅大市军事管制委员会。1968年8月成立旅 大市革命委员会,所属各县、区亦相应成立革命委员会。同年12月,复县、新金县、金县和庄河县再 次划归旅大市。 1980年8月,旅大市革命委员会改为旅大市人民政府,所属各县、区亦相应改为人民政府。至此, 旅大市人民政府共辖中山、西岗、沙河口、甘井子、旅顺口5个区和金、长海、复、新金、庄河5个 县。 1981年2月9日,旅大市改称大连市[国务院批准时间,下同]。之后,复县于1985年 1月改称瓦房 店市[县级],金县于1987年4月21日改称金州区,新金县于1991年11月30日改称普兰店市[县级],庄 河县于1992年9月21日改称庄河市[县级]。1984年10月,大连市在金县大孤山乡马桥子村建经济技术开发区,并成立开发区管委会,为市政府 派出机构。 1984年4月,国家计委批准大连市从1985年起实行计划单列。同年7月,国务院同意赋于大连市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6-12-26

抚顺是一座具有7000余年历史的古城,公元前82年,中原西汉政权即在把东北军事行政管理机构玄菟郡设在这里,公元276- 406年,高句丽政权同燕和后燕经历了百年战争后,新城(抚顺高尔山城)进入里百年和平时期,随着隋唐复土,结束了高句丽政权,新城进入了我国历史上空前统一和繁荣的时期-唐朝,这也是辽东文明得到空前辉煌时期,它也使得中原文件和辽东文化得以相互交融。历经沧桑,改朝换代在公元1384年(明洪武17年)抚顺才得名。为什么叫“抚顺”呢?是为了表明国策军机,这就是当时明王朝提出的“顺之者以德服,逆之者以兵临”抚顺的解释为“抚绥边疆,顺导夷民”如今抚顺二字让我们理解为“一福百顺”。


据说,朱元璋收复辽东,一方面依靠的是兵力,一方面是依靠“抚绥”,当时“抚”的对象直接的是蒙古的残余势力,间接的是后金的女真人。明朝的中叶,抚顺还是著名的马市,当时抚顺的马市是
专门与建州女真族进行交易的,它对建州女真的兴起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努尔哈赤的崛起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年轮,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的是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无穷的历史文化沉淀。
抚顺是龙兴之地,人杰地灵,满族儿女在这里成长壮大,公元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呼兰哈达下的佛阿拉山城起兵,踏上了启运肇兴之旅,拉开了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大业的帷幕。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现今抚顺市所管辖的新宾满族自治县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立了后金政权,奠定了清王朝自顺自以来长达268年的封建统治,中经康、雍、乾三朝(将近150年)的盛事,不但汉、武两帝莫敢望其项背,甚至唐贞观、开元两朝亦不免略逊一筹。而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浦仪在抚顺改造成普通人,使清王朝的几百年的兴衰首尾相接与抚顺,成为历史上的一个巧合!所以,我们说抚顺是“启运之地,满乡故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抚顺为中央直辖市。
1954年辽东、辽西省合并为辽宁省,抚顺改为省辖市。

抚顺是一座具有7000余年历史的古城,公元前82年,中原西汉政权即在把东北军事行政管理机构玄菟郡设在这里,公元276- 406年,高句丽政权同燕和后燕经历了百年战争后,新城(抚顺高尔山城)进入里百年和平时期,随着隋唐复土,结束了高句丽政权,新城进入了我国历史上空前统一和繁荣的时期-唐朝,这也是辽东文明得到空前辉煌时期,它也使得中原文件和辽东文化得以相互交融。历经沧桑,改朝换代在公元1384年(明洪武17年)抚顺才得名。为什么叫“抚顺”呢?是为了表明国策军机,这就是当时明王朝提出的“顺之者以德服,逆之者以兵临”抚顺的解释为“抚绥边疆,顺导夷民”如今抚顺二字让我们理解为“一福百顺”。


据说,朱元璋收复辽东,一方面依靠的是兵力,一方面是依靠“抚绥”,当时“抚”的对象直接的是蒙古的残余势力,间接的是后金的女真人。明朝的中叶,抚顺还是著名的马市,当时抚顺的马市是
专门与建州女真族进行交易的,它对建州女真的兴起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努尔哈赤的崛起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年轮,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的是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无穷的历史文化沉淀。
抚顺是龙兴之地,人杰地灵,满族儿女在这里成长壮大,公元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呼兰哈达下的佛阿拉山城起兵,踏上了启运肇兴之旅,拉开了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大业的帷幕。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现今抚顺市所管辖的新宾满族自治县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立了后金政权,奠定了清王朝自顺自以来长达268年的封建统治,中经康、雍、乾三朝(将近150年)的盛事,不但汉、武两帝莫敢望其项背,甚至唐贞观、开元两朝亦不免略逊一筹。而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浦仪在抚顺改造成普通人,使清王朝的几百年的兴衰首尾相接与抚顺,成为历史上的一个巧合!所以,我们说抚顺是“启运之地,满乡故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抚顺为中央直辖市。
1954年辽东、辽西省合并为辽宁省,抚顺改为省辖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6-12-28

铁岭历史悠久,远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息活动。有文字记载历史约4000年。

夏、商、西周时期,铁岭地区境域属青州。春秋战国时期境域南部属辽东郡,北部为东胡辖地。秦、两汉时期,境域大都属辽东郡。东汉、三国、西晋时期境域南部属玄菟郡,北部开原、昌图属扶余。东晋时期境域属玄菟郡。南北朝时期,境域处于契丹领地。隋朝时期,境域属高句丽辖地。唐朝时期境域南部属安东都护府,西北部属枯漠都督府,昌图曾归渤海鸭绿府、扶余府管辖,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唐渤海大氏取越喜地改富州,即今铁岭城。917年,辽太祖在此地冶炼银子,故将富州改为银州,辽朝时期境域大部分属东京道辽阳府。金朝时期,境域南部属东京路咸平府,西部属北京路,东北部属上京路会宁府。元朝时期,境域西部属中书省会昌路,其余属开原路咸平府。明朝时期,在银州设铁岭卫,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徙铁岭卫于沈阳、开原间古银州之地,境域南部属辽东都指挥使司铁岭卫,西部属辽河套扶余卫,北部属三万卫。清朝时期,清初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先后在东北设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于奉天设奉天府。康熙三年(1664)废卫设县,铁岭、开原县属奉天府辖地,时铁岭境域东北部(西丰)被封禁为大围场,西部、北部为内蒙古科尔沁部。清朝的后期境域内建置比较多,光绪三年(1877)改昌图厅为昌图府,光绪三十三年(1907)废奉天将军,设置奉天巡府,改为行省,铁岭境域属东三省总督。清朝末年,境域内铁岭、开原、昌图、康平、西丰五县属奉天?C窆?年(1913)实行省县制,境域南部属奉天省辽沈道,西部、北部为洮昌道。民国17年(1928),张学良举行东北易帜,1929年2月5日改奉天省为辽宁省,铁岭境域属辽宁?C窆?1年(1932),伪满洲国成立后,改辽宁省为奉天省,铁岭隶属奉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铁岭境域属辽西??954年9月1日,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铁岭境域隶属辽宁??956年2月8日辽宁省设铁岭专员公署,辖铁岭、开原、西丰、昌图、康平、法库、新宾、清原县。1959年1月5日,铁岭专署撤销,除新宾、清原县划归抚顺市外,其余各县划归沈阳市领导。1964年2月12日,沈阳专员公署成立,铁岭境域各县为沈阳专员公署所辖。1966年7月,沈阳专员公署迁入铁岭县银州镇。1968年12月26日,沈阳专区革命委员会改为铁岭专区革命委员会,辖铁岭、开原、昌图、西丰、康平、法库、新民、辽中、台安、新宾、清原县。1970年7月25日,铁岭专区革命委员会改为铁岭地区革命委员会,辖铁岭、开原、西丰、昌图、康平、法库县,新宾、清原县划归抚顺市,新民、辽中、台安县划归沈阳市。1984年9月20日,省辖铁岭市成立,辖银州、铁法、清河区,铁岭、开原、昌图、西丰、康平、法库县。1992年12月,康平、法库县划归沈阳市。2002年末,铁岭市辖银州、清河2区,调兵山、开原2市,铁岭、昌图、西丰3县和铁岭经济开发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6-12-28

开原历史悠久,为东北通都大邑。春秋战国时属燕国辽东郡,汉属夫余国望平县,魏晋为辽东属国,南北朝属高句丽铜山郡,唐属渤海国,辽属东丹国名咸州,金为三国之都名上京、中京与咸平府,元为开元路治,明为州卫驷驱的辽北首镇,清为辽北名县,民国为东北工业重镇,建国后为东北老工业基地,1989年升为县级市。

开原人文鼎盛,文化繁荣。经由开原皇帝多,唐太宗、辽金诸位皇帝、宋代徽钦二帝、元代忽必烈、清代五帝都曾驻哔开原,东丹王、东辽王、东夏王、开元王、韩王朱松、哈达万汗、叶赫贝勒经营开原。皇后多,清孝慈高皇后孟姑、郎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皆出于开原。文臣武将多,金代王寂、王浍,明代李成梁,清代明珠、索额图,都从开原走向全国。开原名人多,清代纳兰性德、陈梦雷,民国高崇民、盛世才,现代安业民、赵本山,都将开原展示给世界。

开原旧地从建邑到定名为开原,前后历经四百六十多年。最初是一座小小的土城,名郝里太保城。九十多年后改为咸州,再一百三十多年后改为咸平府,又一百九十年后并称咸平府和开元路,此后又四十多年,这里才有了开原这一名字。
  辽代之前,开原老城这里没有城邑。中国唐宋两朝交替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较为混乱的时期。那时中原的诸候们正忙于抢当皇帝,差不多几年就换一个朝代(例如后汉,建朝只三年便亡),无人顾及北方。公元907年,即朱全忠在南方建立后梁这一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趁机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契丹国。尔后,契丹平灭渤海国,开原置邑就在这一时期。
  辽开国初期,建了许多城,包括开原最初的那座小城。与历史上其他朝代比较,辽置建的城邑很多。许多人对此感到不解,辽为什么新置那么多邑城?其实,这与当时辽国奉行的基本国策有关。
  辽是以游牧而兴起的,其建国之初,所奉行的国策就是两个字:征掠。靠征伐而占有国土,靠抢掠而俘获人口和资财。进步的生产力全靠从外面掠抢而得。特别是开国前后这一时期,契丹人频繁地对中原发动战争,其战争常常以掠抢人口为主要目标。他们成千成万地把汉族人从中原掠到北方。在中国历史上,以掠来的人口充实自己的国家和地区,恐怕要推辽金时期为最。掠来大批人口,当然要让他们住下,所以就新建许多邑城。
  辽掠人口的目标非常明确,需要什么就掠抢什么。例如:现今辽西大凌河一带当时地产桑麻,但当地人无人会耕织,辽得知黄河流域的定州汉人善织绢,于是便派大批兵马进中原,将定州汉人悉数掠至大凌河畔,以掠来的人口在今义县境内置了一个弘政县,在今朝阳境内置了一个白川州(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下册第32页)。这类事实史籍多有记载。辽北也有一些古城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的。象康平县郝官屯乡小塔子古城,是辽代棋州遗址,《金史》这样记载:“辽棋州,佑圣军。本以所俘檀州密云民建檀州密云,后更名”(《金史》卷24)。表明小塔子古城是从今北京一带掠人定居建置的。辽灭渤海国后,又将位于今吉林、黑龙江的渤海人南迁,如《辽史》所记:“永平县,本渤海优富县地,太祖以俘户置”。这样的例子很多。
  由于迁徙之民很多,许多人对新迁之地不适应,逃亡和流窜者不断。为此,辽在一些交通要冲筑城邑,用以阻止或收容流民。开原最初的小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筑建的。《辽史·地理志》载:“咸州,地在汉候城县北,渤海龙泉府南,地多山险,寇盗以为渊薮,乃召平、营客户数百,建城居之。初号郝里太保城,开泰八年置州,兵事属北女直兵马司”(《辽史》卷38,第469页,中华书局印本)。这只有数百户的小城,便是开原最原始的雏形。这最初的郝里太保城原为土城,在今开原市老城之西北,今沈长高速公路从其旧址通过。现城址已无存。
  这座小城当时为什么叫郝里太保城?现尚未发现有任何史料记述。据推测,此城也许与辽初的另一项政策有关。辽初对外作战,诸王、外戚、大臣和诸部准许以私军从征。所获俘虏即归诸王外戚大臣所有,加以私奴,可自建城郭,称为头下军州或投下州。《辽史·地理志》载:“头下军州皆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俘掠,或置生口,各团集州县以居之。横帐诸王、国舅、公主,许创立州城,自余不得建城郭”,“又以征伐俘户,建州襟要之地,多因旧居名之,加以私奴,设投下州”(《辽史》卷38)。又据《辽史·百官志》(四)载:“其间宗室外戚大臣之家,筑城赐额,谓之头下州军,……不能州者谓之军,不能县者谓之城,不能城者谓之堡”(《辽史》卷45)。以此推之,此座小城是否是当时一位官为太保,名为郝里某某的宗室贵胄的头下军州也未可知。
  郝里太保城历世九十多年后,于辽开泰八年即公元1019年置为咸州。此后又过96年即1115年,居于松花江下游的女真族兴起,随之灭辽建立了金国。
  金初设咸州路置都统司。35年后,大约在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风波亭蒙难后的第七年,金国国内发生宫庭政变,金熙宗的堂兄、时为龙虎大将军的完颜亮杀弟自代称王。翌年,即公元1150年,完颜亮派人到现今的北京修筑宫室准备迁都,同时在国内进行大范围的机构变更,在这次变更中,将咸州路改为咸平路,升咸州为咸平府。这时的咸平路辖区已经很大。咸平城内,当时有三级机构,即咸平路、咸平府和平郭县。咸平府辖铜山县(今中固镇)、新兴县(今铁岭市)、庆云县(今康平县郝官乡小塔子)、清安县(今昌图县马仲河镇)、荣安县(康平县北四家子一带)、归仁县(今昌图四面城)、玉山县(今开原县东境);咸平路辖韩州(吉林省梨树县北偏脸城),韩州统州临津县和柳河县(《辽宁历代建置考述》(《方志天地》1988.1))。
  几百年后,成吉斯汗的后人忽必烈,建立了一个地域极为广大的大元帝国,从而结束了中国大地上长达四百多年的分裂状态。这个大元帝国不仅留下了许多隽美的杂剧和散曲,那冰冷的铁碲和辉煌的武功也给今天的中国人留下了谜一样的梦。
  今天的中国人既痛恨那时蒙古人的战刀和马鞭,但又对那个疆域广大的大元帝国怀有一种自豪。对于辽北来说,它还为今天的开原准备了一个名字:开元。
  开元之名始见于元早期,盛于元中期,而将咸平改为开元则是元朝末年的事。前文曾说,开元这一名字承载较多元代的信息,是因为这一名字中留有整个元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烙印。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广大的朝代。它确切疆域到底有多大,没有一部史书能说得清。《元史》对其疆域也仅仅大致记为“北逾阴山,南极流沙,东至辽左,西越海表”;“虽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元史》卷59)。如果用现今语言来描述元朝的疆域,其南大抵与今天的疆域相当;其西、其北、其东大约包括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及迤北,塔吉克斯坦至里海,外蒙古,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及鞑靼海峡以东的库页岛,向南至朝鲜的江原道一带的广大地区。
  由于元朝的疆域太广大,在统治方式上它采取两种制度,即在今内蒙、外蒙古以外的遥远地方实行分封制,在中国传统辖区内实行行省制。行省制不同于前朝各代所实行的郡县制。郡县制是一种高度中央集权的形式,一切由中央机构统管;而行省制是一种大行政区制。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向皇帝负责的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负责管辖山东、山西、河北等靠近京都的地区,这些地区称为“腹里”。将“腹里”以外的地方划为十一个大区,设十一个行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作为皇帝的派出机构,负责管理所在区域。行中书省的职权与职官设置也与中书省大致相当,例如:中书省设丞相和平章政事等官,行中书省也设此官职。元时的东北统归辽阳行中书省管辖,辽阳行中书省下设七个路:辽阳路、沈阳路、大宁路、开元路、女真水达达路、东宁路(《元史》卷59)。
  开元路的前身本是个军事机构,称作开元万户府。《元史·地理志·辽阳等处中书行省》这样记载:“乙未岁,立开元、南京二万户府,治黄龙府。至元四年,更辽东路总管府,二十三年,改为开元路,领咸平府”。查《元史·兵志》可知,万户府是元朝的军事单位。元朝军制,“典军之官,视军数为名”,且全部以十进制计之。军士十人之长称牌头,自下而上分为牌头、百户、千户、万户和都万户(《元史》卷98)。由此可知,万户府已是很高级别的军事单位。
  开元万户府当初设在黄龙府,因而有的史著把今天的开原说成是古代的黄龙府(例如旧《开原县志》),其实是以讹传讹。黄龙府有原址和迁址两处旧址,原址在原渤海国所置之扶余府,一般认为在今昌图县老城以北;迁址为后置之黄龙府,金、元时期所说的黄龙府指的是后置黄龙府,即今吉林省农安县,开元万户府初设就在此地。置万户府之年为乙未岁,查干支纪年表可知其为公元1235年。留意中国历史的人会发现,这时元朝尚未建立。当时中国社会至少有三个大的政权同时并立着:一是北方由成吉斯汗建立的疆域广大的蒙古国,一是由东北兴起,一直占领到中原开封的金国,还有一个是被奉为中华正统的,但却一退再退一直退到江南的南宋王朝。蒙古国灭金灭宋建立元朝,是在设开元万户府的36年之后即1271年。由这个时间可知,设开元万户府的时候是元朝正在兴起的时期。
  将开元万户府改为开元路是在至元23年即公元1286年。此时元朝刚刚建立15年。元朝是靠铁骑立国,以兵征伐的国家。万户府改为开元路,系将一个军事征战集团组织变为一个地方行政机构,其实质,表明建立元朝的蒙古人已经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
  初建立的开元路辖区很广,其“辖境西起今辽宁开原、吉林四平及松花江流域,北抵黑龙江口,南及今朝鲜东北部地区,东至于海”(《辞海》缩印本第619页)。56年以后,开元路由黄龙府迁到咸平府即今开原老城。这时已是元朝末期,其时为至正二年,即公元1342年,距元朝灭亡只有26年。其迁移的原因,一是因黑龙江下游生活着很多鞑靼人,因在江边,称为水达达;这些游牧部落不好管理,于是专设了一个水达达路,开元辖区变小了。更主要的原因,是因元朝的国力日衰,滨海一带,高丽人、鞑靼人不断攻城掠地,元朝对遥远的边疆地区已无力管辖,只能不断往内地收缩。开元路迁至咸平府后,辖区更是大大缩小,只辖咸平一府,且将咸平府降为散府。在此后的四五十年间,这座当初的郝里太保城便开始以开元之名名世。
  明朝建立之初,开元尚为元朝将领纳哈出所据。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派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及大将蓝玉等率重兵赴辽北,逼降纳哈出。次年,将原定设于黑龙江的三万卫,改在开元城,从此开元成为明朝的北部边界。
  明朝定开元为北部边界很有些偶然的因素。明本打算把边界定在黑龙江一带,据《明实录》载:“洪武二十年十二月,置辽东三万卫指挥使司;二十一年三月,徙置三万卫于开元。先是指挥佥事侯史家奴领步骑二千,抵斡朵里(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境内)立卫,以粮饷难继,奏请退师。还至开元,抚安其余众,遂立卫于开元”(《明太祖洪武实录》卷214)。以今思之,倘若当年那位指挥佥事侯史家奴挥师顺利,那么,明朝的边界必设于黑龙江一带。
  三万卫迁入五年以后(1393年),将辽海卫也迁至开元,同时在旧开元城东南即今老城建开原城。这期间,因避朱元璋名讳而逐渐将开元之名改为开原。《开原县志》中的“洪武二十一年改开元为开原”的说法不确,本书另有专文谈及。
  永乐七年,开原城内又置安乐、自在二州(后自在州迁往辽阳),作为辽东地区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这一时期的开原城在东北地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辽东志》载:“开原城:洪武二十二年设三万卫,二十五年设辽海卫,因旧土城修筑砖砌,周围十二里二十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一丈、阔四丈,周围一十三里二十步,城门四,东曰阳和、西曰庆云、南曰迎恩、北曰安远,角楼四座,鼓楼在四衢之中”(《辽东志》卷1)。
  如果与当时铁岭城(周长四里六十步)比较,开原古城比铁岭古城要大三倍。据《开原图说》一书中所附的开原城图看,当时开原城内驻有很多重要机关,城内南侧有“抚夷厅”(安乐州),城内钟楼两侧有副将府和三万卫,城内北侧有开原道和辽海卫。由此想到另一个问题:现今辽宁许多城市的名字都是由明朝的卫所而得名,例如铁岭卫、锦州卫、金州卫、沈阳卫等,而开原为什么未以三万卫为名呢?这大约与当时开原城内的卫、州置治多有关。由于多,不便以那一个卫或州的名字来代替,所以才留下了开原这个名字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铁岭、开原相继被努尔哈赤攻下,古城毁于兵乱。清康熙三年开原设县以后,对古城内房屋渐有修整。对古城重修是在乾隆年间,《奉天通志》对此有详尽记载:“开原城,乾隆二十六年兴修,四十三年秋圣驾东幸,命吏部尚书迈拉逊、工部左侍郎德成,会同盛京将军、府尹查勘,估修开原城工费银十一万四千五百两有奇。经城守尉六十七、知县明亮董成其事,至四十七年告竣。新城周围丈尺,仍依旧制,其城外砖石土牛,高二丈四尺有余。角台三,无楼,炮台二十有四,门瓮(即瓮城)四,门台四,上建门楼,门名仍旧;外设水门二,一在西,一在南;城中向有钟楼一座,仅存遗址,六十七、明亮率旗民商贾捐资重建。道光三年,知县福谦又将北城修茸,四年工竣。关四;东大街、路南、路北,小巷各四;西大街,路南小巷三,路北小巷一;南大街,路东小巷四,路西小巷三;北大街,路东小巷三,路西小巷四”(《奉天通志·建置·城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6-12-28

盖州市,据《金史·地理志》云盖州:“本高丽盖葛牟城,辽辰州。明昌四年,罢曷苏馆,建辰州辽海军节度使。六年,以与“陈”同音更取盖葛牟为名。”
盖州市古称辰州,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就是商贾云集的辽东重镇。清代中叶,成为东北的“财货通衢”,“名闻八闽,声达三江”。

海城是辽宁古城之一,境内古迹、古物颇多。古迹多达500多处,有秦置辽隧县的三河堡(今西四马圈子),汉置望平县的析木城,唐置安市州的营城子,辽置临溟的海城,明置辽海卫的牛庄等城址;有辽代金塔、铁塔、金代银塔;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棚;有唐建明修的三学寺和清建的关帝庙、太平桥等。古遗址有旧石器时代的小孤山洞穴,已发掘出哺乳动物化石、石器、牙饰,是考古罕见之物;古物有汉代的铜锤、清代的金器、云版、光绪元宝等等。著名的白云山风景区峰奇岭秀,百态雄姿,尤如仙境。三家堡自然保护区漫山遍野奇树、奇花,景物奇特。与千山风景区遥相辉映,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著名爱国将领文天祥在他那首流传千古的"正气歌"中,有名的诗句"或为辽东帽",指的就是管宁喜戴白帽这件事.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管宁因不满朝廷宦官专权和中原地区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渡海来到辽东半岛上的海城讲学.他到今天海城新台子镇的地方筑坛设馆,广招远近各地学子,授书讲经,培养齐家治国济天下的人才.史书记载,管宁居住的地方天天有上门求学受教的人,"旬日成市".(短时间里聚集了很多人,热闹得象集市)他在这里居住50多年,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敬重.

管宁学问渊博,品德高尚,朝廷屡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了.他不愿与贪官同流合污,毅然来海城隐居.为了表明自己清白高雅的节操,他常常戴高大的白帽,这就是"辽东白帽"典故的由来.

管宁避乱海城,时刻不忘家乡父老,每动乡思,便登上城西角楼,向家乡方向远眺。后来,人们为纪念他,便名此楼为“管宁楼”,将其居住的屯子也名为“管宁屯”。角楼虽早已被毁,屯亦被并,但管宁“视金如石”、“ 割席分坐”、“拒官不受”、“喜戴白帽”等故事却一直在民间流传。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6-12-28
辽中县地名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县时,以辽郡以西、辽水以东,宛在中央之意而命名。或说县治旧称阿什牛录镇,此镇居于全辽中心之地,故名为辽中。或说因其境地跨辽河两岸,并位于辽河中游而得名。
  辽中县境域,战国时期,属燕地。秦时期,属辽东郡。西汉时在境内置辽阳县(今茨榆坨镇偏堡子古城),仍属辽东郡。东汉时期,属玄夷郡。魏晋因之。东晋时期,属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南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时,东部为高句丽割据。隋时期辽河以西属燕郡。唐为安东都护府辖境。辽时属东京辽阳府所辖的汤州。金时仍属辽阳府辖区。元时期属辽阳、广宁分辖。明时期属辽东都司辖地。清时期先后为新民、辽阳、承德、镇安、海城各府、州、县之属地。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百姓横遭刀兵之苦,激起参与以反帝为宗旨的义和团斗争。清政府为利于对人民斗争的镇压,便于辽阳、承德、镇安、海城等边缘地带各割一部,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二十七日,建立辽中县,并以清初时期所建韵阿司牛录镇(今辽中镇)作为辽中县府驻地。建县之初,隶属奉天府辽沈道所辖。民国二十年(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仍为辽中县。1945年“九·三”胜利后,不久又被国民党占领,设立辽中县政府。1947年冬,辽中解放。1948年春,国民党二次占领辽中。直至同年11月2日才最后获得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权“辽中县人民政府”,属辽西省管辖。1954年划归辽宁省。现为沈阳市辖县。据《史记·匈奴列传》载,战国时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是时本溪市区、本溪县(指今所辖境域,下同)为燕国辽东郡襄平境内;桓仁县(指今所辖境域,下同)属燕国辽东郡外徼,为高夷部族辖地。

公元前221年,秦灭燕统一中国后,将全国划分36郡,本溪市区、本溪县属辽东郡襄平县;桓仁县属辽东郡外徼。

汉代,本溪市区、本溪县属幽州辽东郡襄平县。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灭卫氏朝鲜,增设乐浪、玄菟茧、真番、临屯4郡,桓仁县属玄菟郡;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扶余王子朱蒙避难逃亡至纥升骨城(即今桓仁县五女山,有旧城遗址),建国立都号称高句丽,为中国少数民族政权:公元3年(汉平帝元始三年,高句丽琉璃明王二十二年)移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县),纥绝升骨城做为高句丽都城长达40年;之后,桓仁地域一直为高句丽部族政权辖地,直至唐代。

五女山古城墙

三国时期,本溪市区、本溪县属幽州辽东郡襄平县。

西晋时期,本溪市区、本溪县属平州辽东郡(国)襄平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本溪市区、本溪县属平州辽东郡襄平县。

南北朝和晴朝时期,本溪市区。本溪县属高句丽部族政权所辖。

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唐灭高句丽,收复辽东故地,置安东都护府,本溪市区、本溪县属河北道安东都护府辽城州都督府;桓仁县属河北道安东都护府哥勿州都督府。

公元820年(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大柞荣建立渤海国,桓仁县属渤海国西京鸭渌府桓州。

公元909年(辽太祖三年),契丹占据辽东,本溪市区、本溪县属契丹部族辖地;公元919年(辽大祖神册四年),契丹修辽阳故城,改名为东平郡,本溪市区、本溪县属东平郡。

公元926年(辽太祖天显元年).灭渤海国,改其地为东丹国,是时桓仁属东丹国;公元980年(辽景宗乾亨二年)废除东丹国,改置东京道,本溪市区、本溪县属东京道辽阳府,桓仁县属东京道鸭渌府。

1125年(主大字天会三年).金灭辽,继而废道置路,本溪市区。本溪县属东京路辽阳府,桓仁县属东京路婆娑府 。

1287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在辽阳等处设置行中书省,翌年改东京路为辽阳路,本溪市区、本溪县属辽阳行省辽阳路,桓仁县先属辽阳行省婆婆府路,后改隶婆娑巡检司。

灿烂的文化

在本溪的崇山峻岭中,时断时续地可见一条城墙,有的是石砌而成,有的是土垛而成;有的布满了青苔,显示出年代的久远;有的则已经倒塌。这道墙便是著名的明代辽东边墙,即明长城的延伸。

明王朝建立后,迅速统一了东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对东北广大地区行使有效管辖,于洪武四年(1371年)置定辽都卫于沈阳(后改为辽东都司),永乐七年(1409年)又置奴儿干都司,对女真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实行招抚和暴力相结合的政策。随着往来的频繁和汉族、女真族、蒙古兀良哈三卫等部的内部经济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民族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为了有效地控制和抵御女真族、蒙古兀良哈三卫等部的骚扰,应付瓦剌和鞑靼的战争,明王朝采纳了辽东都司指挥使毕恭的建议,在提督辽东军务的王翱的协助下,修筑了辽东边墙。

辽东边墙从正统七年(1442年)开始修建,首先修建的是辽西、辽河套一带的边墙,历史上称为“西墙”,主要是防止兀良哈三卫等部的南袭。后女真族势力在辽东一带发展起来,并经常袭扰辽东地区。成化三年(1467年),明军击败建州女真李满柱,然后着手经营辽东的东部边防,修筑东路自开原抵鸭绿江边墙。直到成化十七年(1481年),才全部完成边墙修建任务,历时39年。到明万历年间,由于女真部族势力强大,不断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于是在距清河城10余公里的地方又筑边墙,又称内边墙。本溪境内现存的边墙遗址就是辽东边墙的一部分。

辽东边墙全长1040公里,而经过本溪境内的约长70公里。其走向从北到南,由今新宾满族自治县的小夹河入境,经本溪满族自治县碱厂镇化皮峪村到金家堡子台山转东南,又经长嘴村官家沟、东营坊乡的狐仙洞,再向东南过蓝河峪乡南营坊至大边沟止,然后西南至凤城满族自治县出境向东南伸展,直达鸭绿江畔丹东市内的九连城。

边墙修建多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边墙的构筑有石墙、土墙、石垛墙、劈山墙、木板墙等。或依山为险,或限河而固,或平地而起。目前除平地的柞木墙、木板墙因岁月久远遗迹无存外,在本溪地区明代边墙线上,到处可见到边墙遗迹。

明廷在辽东构筑边墙的同时,还沿边墙建有城堡和墩台。在当时明辽阳副总兵韩斌的监修下,沿边墙一线先后筑成10堡和无数墩台,其中的清河堡、碱厂堡、草河堡在本溪境内。清河堡(今本溪县清河城)、碱厂堡(今本溪县碱厂)、草河堡(今本溪县草河城)是明王朝抵御建州女真诸部的军事重镇,以强兵守卫。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为增强辽东防务,在辽东边墙一带又增修边堡,在清河城东南修一堵墙保(今本溪县南甸镇马城子),在碱厂之南修孤山堡(今本溪县农牧场之地)。万历元年(1573年),兵部侍郎汪道昆巡视辽东防务,辽东总兵李成梁“展旧边,徒六堡”的建议为明廷采纳,遂由清河守备王惟屏在孤山堡东北10里修筑新堡,名为孤山新堡(今本溪县兰河峪乡新城子)。这样,形成了当时以清河堡为中心的本溪境内的明六大边堡。

据《柳边纪略》载,辽东边墙“当初建时,量地缓冲,缓者五里一台,冲者二三里一台”,明廷在各墩台派驻官兵,又称台军,台上置柴草、火种、滚木雷石,有警则“传烽”,敌至则守御,与各城堡互为犄角。所谓墩台,亦称烽火台、烽堠、墩堠、狼烟台、烽燧、接火台、举火台等。圆者为墩,方者为台。每墩台置守官军多者10余名,少者四五名。一人为烽卒,负责掌管文书,收转符牒,其余人为烽子,负责转流值哨。墩台的布点,以便于相望为准,若山岗隔绝,须遂便安置,但必须互相能望见。只有便于相望,才能迅速传递警报,昼则狼烟,夜则举火。古代边境的烽火一直可以传到帝王居住的地方,其传递速度之快,其他方式难以匹敌。各台、堡之间均有屯兵之地及“通贼道路”,而各台、堡又分别以驻有重兵的城为后盾,随时受到各镇的兵马策应。因此,这些墩台已成为明廷对周边少数民族进行侦察、报警和外围防守、出击的前沿阵地。本溪地区墩台很多,有“五里一墩,十里一台”之称,至今碱厂金家台山上存有完整的原始墩台,名为“金宝”墩台。

纵观明代辽东边墙,城池用作指挥中心和军事基地,边墙用为屏障,堡用于屯兵设伏,墩台用来瞭守报警,形成了坚固的防卫体系,在防御外部侵略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到了万历末年,仅辽东“清河、抚顺数百里之间烽堠全虚,侦探尽绝,以故贼一入,如蹈无人之境”。

本溪境内的明代边墙,是我国东北地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产物,是针对建州女真修筑的重要军事防御工程。这一规模巨大的边墙的修建,当时耗费了大量资财,给辽东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今天,辽东边墙成为我们研究明代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庙后山文化--庙后山遗址(东经124°7′50″、北纬40°14′49″)位于本溪县山城子乡山城子村村东的庙后山南坡的一个天然洞穴里。洞内堆积厚13.5米,层次清晰,含哺乳动物化石丰富,而且发现有人类化石与石器,是东北地区不可多得的较完整的第四纪地层剖面。庙后山遗址的发现说明,早在距今40万年前,与北京人在华北生活的同时,地处关外的辽东地区也有了人类活动。通过对庙后山文化的研究发现,这是早期人类在文化上和华北的旧石器文化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同时兼有华北两大系统旧石器文化的部分特点的地区性文化,是辽东半岛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的代表。这对于探索中国远古文化的来龙去脉,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时,对我国东北第四纪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古环境学等诸多方面研究,增加了不可多得的重要材料。

太子河史话

太子河古称衍水。在春秋战国时期,太子河流域一带地区被称为衍,为东胡族控制,是以河称衍水。后因燕太子丹被秦将追杀逃亡于此,故名为太子河。

太子河有南北两源,北支称北太子河,发源于新宾县红石砬子山,由本溪县东北部南甸子镇二道河子村入境;南支称南太子河,发源于本溪县东部草帽顶子山,流经东营坊、蓝河峪、碱厂和南甸子等乡镇;南北两支在南甸子镇马城子村汇合为太子河干流。太子河由东北向西南流经本溪县泉水、小市、偏岭等乡镇和明山区牛心台镇后进入市区,由东北向西南从市区中心通过,经白石砬子村出境,入辽阳县境内,最后在海城市三岔河附近汇入辽河。

太子河流经新宾、本溪、辽阳、海城等市县,全长413公里,总流域面积13883平方公里;本溪境内河长168公里,流域面积4428平方公里。

本溪地处太子河上流段,自古以来就享受着太子河赐予本溪人民的丰腴与恩泽。1978年省、市、县考古队在距太子河1里左右的本溪县山城子乡太子河支流汤河右岸的庙后山南坡,发现了我国旧石器文化遗址中最东北的一处。庙后山遗址属于奥陶纪石灰岩地层洞穴堆积。其厚度为13.5米,自下而上分8层,出土了人类文化遗物14件和古动物化石74种,还有两枚人牙和一段幼儿股骨化石。经考古证明,庙后山人起源于40万年前,是东北地区现已发现的最早人类。

1983年,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位于本溪县谢家崴子村太子河左岸的本溪水洞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打制石器,较多的骨器,且有陶网坠等,并有狍子、鹿等兽骨。

在青铜时代,太子河流域的古文明更趋发展。从1983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在位于太子河上游的本溪县南甸镇马城子村陆续发掘出山城子B、C,马城子A、B、C等7座洞穴,145座洞穴墓葬,出土文物1523件。这些墓葬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鲜明的地区特点。经研究,该文化是我国夏商时期北方的一支早期青铜文化,于夏家店下层文化隔辽河并行发展。

之后,在本溪市明山区的梁家村,又发现墓葬一处。墓为石板堆砌,墓内出土了青铜短剑和双纽铜镜,并有枕状器。推断当为春秋晚期的墓葬。

太子河流域的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太子河流域称得上是东北地区不可多得的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世世代代滋养和哺育着辽东人民。

古代本溪地区人烟稀少,交通闭塞,陆路只有少数弯弯曲曲的茅草小径,随着经济的发展,太子河逐渐成了水上交通要道,给本溪人民提供了灌溉和舟楫之利。据《奉天通志》记载,清初的太子河水运已是“船排争泊,水利颇饶”,具有一定的规模。清中期后,就更为发展了,而且这时的太子河水运已由最初的用于军事目的、运送士兵、辎重、情报,发展为用于经济需求,把上游山区生产的特产运至下游来进行商品贸易。水运较之陆行省时省力,故繁盛不衰。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年间,太子河沿岸人民就利用太子河修渠引水灌溉农田,用水作动力推转石磨制作线香,水上运输成为当时沟通上下游经济的主要通道。太子河运输的结果,使得水运的码头、物产丰富的本溪湖、碱厂等地区逐渐成为辽东山区工商业密集、人口众多的交通要地,进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成为本溪城市的雏形。因此可以说,得天独厚的太子河水上通道,在使本溪地区成为东北历史上先进生产技术传播的主要地域的同时,加快了本溪城市的形成。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现在太子河又成为本溪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关门山水库的修建和太子河干流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观音阁水库的竣工完成,为科学合理的利用水利资源、推动本溪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做出了巨大贡献。

经过改造的太子河不仅给本溪带来了山川灵秀,更为本溪人民带来了物产丰饶、持续发展。正是“吾侪得饮太河水,当报母亲养育恩。”太子河已经成为本溪人民心中的母亲河。

东北道教发源地--铁刹山乾坤洞

1371年2月(明洪武四年〕,置辽东卫指挥使司,同年7月改置定辽都卫, 1375年10月(明洪武八年)又改置辽东都指挥使司;1377年(明洪武十年)改所椿州县为卫、所:1403年(明永乐元年)设置建州卫;1409年(明永乐六年)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本溪市区。本溪县属辽东都指挥使司东宁卫,桓仁县属贝儿子都指挥使司建州卫。

1644年(清顺治元年),本溪市区、本溪县属于辽阳府; 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移府盛京(后改你奉天府),降辽阳府为辽阳县;1664年(清康熙三年),升辽阳县为辽阳州;至1906年本溪县设治前,本溪市区、本溪县分属于奉天府辽阳州、兴京抚民厅、凤凰厅三地。清康熙年间桓仁一带被列为封禁地;1877年(清光绪三年)设置怀仁县,隶兴京抚民厅。

日俄战争结束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在本澳地区活动频繁,强行开乎煤炭资源,中日交涉事宜日多;加之本溪地处山区,煤炭。木材、山货等资源丰富,人烟日渐稠密,匪息屡起。盛京将军赵尔巽,鉴于本溪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加强对这个地域的管理,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10月28日奏请请:“辽阳州属本溪湖附近一带,毗连兴京、凤凰,万山重叠,路径分歧,为盗渊薮,应另设知县。”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7月筹设县署衙门,同年10月,清政府正式批准将辽阳州东部、兴京抚民厅西南部、凤凰厅北部地区划出,设本溪县建置。据《清实录》载:“光绪三十二年十月辛卯,添设本溪知县,从盛京将军赵尔巽之请也。”本溪县设置后,始属东边道,后属奉天首。1914年(民国3年)本溪县、桓仁县(是年由怀仁县改称)均隶属于奉天省东边道。

1928年(民国17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改奉天省为辽宁省,本溪、桓仁两县仍属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翌年3月,建立伪“满洲国”,本溪县隶属于奉天省,桓仁县隶属于安东省。1937年(民国26年)日伪政权实行街制,在本溪县公署所在地本溪湖设立本溪湖街。日本政府以撤销“治外法权”名义,将满铁附属地文还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下的伪满政权,原满铁附属地本溪湖火车站、顺山。河沿一带并入本溪湖街。1939年(民国28年)伪满政权将本溪湖街、宫原一带从本溪县划出,设置本溪湖市,隶属于奉天省。

1945年”八·一五”日本帝国主义宣告无条件投降。9月18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热辽军区十六军分区部队进驻本溪。10月8日和10月18日,先后成立本溪市、本溪县民主政府,均隶属于辽宁省。1946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5月3日占据本溪市区,成立国民党本溪湖市政府及本溪县政府,隶属于辽宁省。本溪市、县民主政府由本溪市内转移到本溪县后,干当年6月,辽宁省政府决定撤销本溪市民主政府。本溪县民主政府在本溪农村开展游击斗争。1946年10月1日,国民党辽宁省政府下令撤销本溪湖市,将市区并入本溪县。

1948年本溪全境解放,戌立本溪市人民政府。本溪市、本溪县。桓仁县均隶属于安东省。194944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将安东省与辽宁省合并,成立辽东省、辽西省,本溪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直辖,本溪县。桓仁县隶属辽东省。1952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本溪县,其原辖区亦并入本溪市。

1953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决定,本汉市改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1954年6月,国务院决定辽东省。辽西省合并成立辽宁省,本溪市改由辽宁省管辖,桓仁县为辽宁省安东专区所辖。1956年5月人国务院决定,重新设立本溪县,由本溪市代管。1959年,桓仁县、本溪县划为本溪市管辖, 1966年4月植仁县改由丹东市管辖, 1968年12月,桓仁县复归本溪市管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6-12-28

法库直隶厅 冲,繁,难。省西北一百六十里。明,三万卫地。康熙元年,设法库边门防御。光绪三十二年,分新民府及开原、铁岭、康平三县地,设治法库门,置?,直隶行省。法库山在南。辽河自铁岭入,北流,屈西流,迳?南入新民。其津渡处有三面船市镇。西:沙河,南入辽河。又西秀水河,南入新民。有秀水河市镇。?城北门仍旧边门。边门外道路作三叉形。西行至彰武;北行由桃兒山、马奇沟赴康平,可至吉林伯都讷;东北行由齐家店、公主屯赴昌图,可至吉林长春。北边冲要也。商埠,中日约开。

法库县境战国时期属燕国的北部边陲。秦朝属辽西郡。两汉至隋唐先后为乌桓、鲜卑、契丹之地。辽代西境设灵山县治,东境属祺州。金代西境仍为灵山县,东境分属庆云、双城两县。元初属沈阳路,后改属开元路。明初属三万卫, 正统七年 (一四四二年)修筑辽东边墙,置本地于其外成为蒙古牧地。明末南境属清割据政权盛京管辖,北境仍属蒙古牧她。清初修筑柳条边横贯本境,置法库边门隶属盛京将军,设防御以严出入。边南(俗称边里)分属开原、铁岭两县,边北 (俗称边外)原属蒙古“宾、达、博”三王旗地,光绪初年设康平县。光绪三十二年(一九0六年)于法库边门设法库直隶厅治,属奉天驿巡道,划开原、铁岭、康平、新民三县一府的毗连地方归厅领辖,这是法库政区之始。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改厅为法库县,属奉天省。一九四五年“九·三”胜利后,成立法库县人民政府,属辽宁省辽西行暑。一九四六年六月八日至一九四八年二月十六日国民党占领时期属辽宁省。一九四八年二月十七日法库县解放后,属辽北省。一九四九年并入辽西省。一九五四年并入辽宁省。一九五五年开始先后归铁岭行暑、沈阳市、沈阳专暑和铁岭行暑领导。现为铁岭市辖县。一九九二年划归沈阳市管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9-07-16
沈阳市是不是东北最大的城市呢?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4-01-20
能不能放点各个时期的地图呢,很需要地图呢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