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169阅读
  • 9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23):德安府(安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3-15
  德安府:冲。隶汉黄德道。顺治初,沿明制,属湖广布政司。康熙三年,属湖北布政司。东南距省治三百二十里。广三百八十里,袤三百八十里。北极高三十一度十八分。京师偏西二度五十五分。领州一,县四。

安陆冲。倚。东:章山,即豫章山。西:太平。西北:寿山。涢水亦曰府河,即清发水,左传“吴败楚于柏举,从之及于清发”是也。自随州应山流入,会洑水、瀖水、石河水,至两河口,与杨家河合。南高窍镇,有废巡司。西北漴阳镇。有驿。

云梦冲,难。府东南六十里。涢水自安陆来,东南流,入汉川界。北岸有涢河堤,康熙五年重筑,其支津由白河口南分流而东,为县河,会郑家河,入孝感界,通澴河。东兴安、南隔蒲潭、北利塘三镇。兴安有废巡司。有驿。

应城难。府南八十里。东南:高楼山。东临涢水。西北有西河,即富水也。富水自京山入,又南,左纳省港,至桂口,右歧为小河,注三台、五当,纳五龙河。又东南,金梁湖为金盆,入汉川。右潼水出县西北潼山,自县南又东,迳安陆入涢,湮。东长江埠,巡司自崎山镇移此。有驿。

随州疲,难。府西北一百三十里。北:厉山,一名烈山。西南:大洪山,涢水出焉。西北:溠水,源出栲栳山,南流注之。又左受氵厥水、溧水,右受支水、浪水,下流至夏口?入汉。西南有章水,东南流,经安陆、应城县界入涢,亦曰杨家河。祝林镇,州同驻。唐县镇,州判驻。环潭,梅丘巡司驻。高城镇,总巡司驻。又有合河店巡司、唐县镇巡司,嘉庆十五年裁。

应山冲,繁。府北九十里。左:孔山。西:洞庭。东北:黄茅。西北:瞒箭山,漻水出,西南入随达涢。二水又东南缘界合徐家河,入安陆。东:黄沙河,亦曰环河,出县东北鸡头山,有东河会簸箕港水流合焉,南入孝感。西北有三里店巡司,雍正十年自平里市镇移,后迁平靖关,俗名恨这关,即古之冥★也。又礼山关即武胜关,一名武阳关,京汉铁路所经之义阳三关,此其二也。广水、马平港、龙泉、太平四镇。县城、平靖关、观音店、广水镇四驿。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4:08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3-15
关于安陆的命名,历来众说纷纭:一是1935年《湖北县政概况》中说,安陆地势较高,县以南古为云梦泽,大概取义于“安于陆地”的意思;二是1980年《江汉考古》载有《安陆考源》一文,认为“安陆”一名起源于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占领楚郢都后,“安陆”为秦、楚接壤处,秦人为巩固南方,必须加强前哨阵地防守,才能确保安全,于是将此取名“安陆”,意为“安全的陆地”;三是今人何光岳在《楚国灭国与移民》一文中说,公元前525年,晋国灭了陆浑这个地方,陆浑的移民逃奔楚国,被安置在郧国故地,于是这里便叫“安陆”,意为“安置陆人”的地方。比较三种说法,似第三种说法较为可靠。《左传·昭公十七年》中说:“庚午,遂灭陆浑,数之以其贰于楚也。陆浑子奔楚,其众奔甘鹿”。这说明前人确有陆浑的遗民奔楚的记载。
    安陆历史悠久,据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编年记》的记载,证明在战国晚期,“安陆”之名称已经出现。
    在夏、商 时代,天下分九州,安陆属古荆州之域。周为郧子国。春秋战国时期 ,安陆为楚国属县,秦统一天下后分楚为4郡,安陆为南郡之地。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汉分南郡置江夏郡,取汉水与夏(沔)水在郡境汇合之意。安陆为江夏郡属县,汉之安陆县包括安陆、云梦、应城三县及汉川、孝感、黄陂、汉阳等县之各一部分。三国初期,安陆属吴,后属魏,隶江夏郡。两晋纷更,安陆皆为江夏郡治。惠帝永兴三年(306年)析安陆东境为滠阳县(今黄陂地);东晋析沙羡、安陆两县地复置沌阳县(今汉川县南)。南北朝时代,安陆先后隶郢州、司州、南司州,至陈太建十二年(580年)改安陆郡置南司州,安陆为属县,后旋入北周。隋开皇三年(583年),隋废郡,置郧州总管府。594年废郧州总管府,仍置安陆郡,治安陆,安陆为属县。大业二年(606年),改京池县为吉阳县,不久省入安陆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安陆郡为安州,置总管府;624年改为大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安州隶淮南道,629年罢都督府。以后寻复寻罢。开元年间,安陆仍置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改安州为安陆郡,置都督府。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安州都督府。贞元三年(787年)安州隶山南东道。五代后梁,置宣威军,置节度使。后唐更名安远军节度使。后晋又罢军为防御州,后又复为安远军。后汉仍为安远军。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复罢军为防御州。至宋建隆元年(960年)复为安远军节度使,隶荆湖南北路。天圣六年(1028年)隶京西路。庆历元年(1041年)还隶荆湖南北路。宣和元年(1119年)升州为府,于安陆置德安府。德安府领安陆、应城、孝感、应山、云梦5县。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安陆为德安府汉阳镇抚使治所。绍兴三年(1133年)德安府仍隶荆湖北路,治安陆。咸淳七年(1271年)德安府徙治汉阳城头山,安陆县治随之侨置。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安陆仍为德安府治,隶荆湖北道宣慰司,至1278年,析应山县隶随州,府领四县,即安陆、孝感、应城、云梦,州领二县,即随县、应山县。1281年罢宣慰司,德安府直隶鄂州行省,为散府。1293年改隶黄州路,后复隶湖北道宣慰司。明洪武元年(1367年),安陆县属德安府,其时,德安府领安陆、云梦、应城、应山、随州,隶湖广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降府为州,隶黄州府,11月属武昌府。1380年复升为府,治安陆,隶湖广布政使司武昌道。1391年改属河南布政使司,未久还属湖广布政使司。万历三十六年(1068年)隶荆西道。清,康熙三年(1664年),安陆为德安府治,属湖北布政使司,隶汉黄德道。
  中华民国时期,1912年沿袭清制。1913年属湖北省江汉道。1928年裁道,安陆属湖北省直辖。1932年属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36年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1938年,县城沦于日本侵略军,国民党县政府迁于三里店西北围岭的凌氏祠,后迁龙窝寺。1945年冬迁回县城直至安陆解放。抗日战争初期,安陆北部为中共安北工作委员会,西部为中共安(陆)随(县)工作委员会所辖;1942年以后,以府河为界,河东属安(陆)应(山)县,河西属京(山)安(陆)应(城)县,均隶豫鄂边区第二行政专员公署。
    1949年,安陆解放,成立安陆县人民政府,属孝感专署。1959年,孝感专署与武汉市合并,安陆县隶属武汉市。1960年8月,云梦县并入安陆,为安陆县,治安陆。1961年6月,孝感专署与武汉市分治,安陆属孝感专署。1961年11月,安陆与云梦分治,仍属孝感行署。1987年9月,国务院批准安陆撤县设市,自1988年1月起行使市建制职能。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3-15
云梦古时属荆州之城,周为云梦荆州泽,春秋时属郧国,战国时属楚国。自秦至魏、晋、南北朝,一直属安陆县。南北朝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分划安陆县南境设置云梦县,县治在云梦城(含城关东部“楚王城”)。北宋熙宗二年(1069年),省云梦为镇并入安陆县,元佑元年(1086年),复立云梦县,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起义军在湖北建立政权,改云梦县为固州。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占领后复立云梦县。
  云梦建县后一直属安州(安陆郡)。宋宣和元年(1119年)升安州为德安府,云梦县隶属德安府直至清朝终结。中华民国建立废府设道,云梦县属湖北省江汉道。1926年废道,直隶于省。1932年,湖北省设11个行政督察区,云梦县属第五区(区署驻随县,1936年起改称第三区),直到解放。
    1948年4月建立的云孝人民民主县政府,隶属中原解放区江汉区鄂中专署。1949年6月,云孝县复名云梦县,划属湖北省孝感行政区(专区)。1959年11月,孝感专区并入武汉市,实行市管县。1960年8月,云梦县并入安陆县。1961年5月恢复孝感专区。1961年12月,云梦县恢复建制。1970年孝感专区改称孝感地区,1993年孝感撤地设市,云梦县一直由其辖属。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3-15
应城,为古蒲骚之地。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析安陆县南境置应城县,属郢州安陆郡。应城建县自此始。以地处要冲,乃安、荆二府咽喉,郧襄东道门户,应置城为守,故名。北朝西魏以应城为城阳郡治,领应城、云梦两县,并一度改设浮城县。隋时废城阳郡,专改应城为应阳。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应阳为应城,属安州,隶淮南道。宋时属荆湖北路德安府。元时先属湖广行省德安府,后隶河南行省黄州路。明时属湖广布政司德安府。清时应城仍属德安府,隶湖广布政司汉黄德道。中华民国初隶湖北省江汉道。1944年8月,析应城县境置应城、应西两县。次年3月,两县合并,仍为应城县。1949年4月,应城全境解放,属鄂中专区。6月,改属孝感专区。1959年由武汉市领辖。1961年还属孝感区(后为孝感地区)。1986年5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市)。现为孝感市代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3-15
西周初至春秋战国,这里曾有厉(赖)、随、唐3个诸侯国。楚于公元前538年灭厉,公元前505年灭唐,战国末灭随,并厉、唐入随,建随县。公元前280年,楚献随县于秦。汉代随县属荆州,三国时属曹魏。晋太康九年在随县置随国。南北朝宋泰始五年升随县为随阳郡;齐改随阳郡为随郡;梁为北随郡。西魏大统元年为随州。北周大象二年,杨坚袭父爵为随国公,后晋封随王,于随地建国。隋开皇初废郡为州。唐、宋、元、明、清,历朝为随州州治。
以西周封国随为名。春秋分属随、厉、唐三国。战国末属楚,置随县。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置随州。1949年属孝感专区。1952年属襄阳专区。1970年属襄阳地区。1983年撤销随县,并入随州市,属襄樊市。1994年属省直管市。2000年设立地级随州市。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随县,将随县的行政区域并入随州市(县级)。
  1988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应山县,设立广水市(县级)。
  1994年,湖北省政府将随州市由襄樊市代管改为省直辖。
  2000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1)撤销省直辖县级随州市,设立地级随州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曾都区。(2)随州市设立曾都区,以原县级随州市的行政区域为曾都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烈山大道。(3)将孝感市代管的广水市划归地级随州市代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3-15
春秋时期为贰国,后为楚所灭,即属楚地。秦属南阳郡随县地。西汉属江夏郡黾县地,东汉分属江夏郡黾县、平春县地。三国属魏义阳郡平春县、黾县地。西晋分属江夏郡黾县、义阳群平春县、随郡平林县,东晋改平春为平阳县。南北朝时期 , 刘宋析随县置永阳县 , 隶司州随阳郡。梁 大同二年 ( 公元 536 年 ) 在应浓山 ( 今印台山 ) 置应州 , 又置平靖郡领永阳县。隋 开皇三年 ( 公元 583 年 ) 省平靖郡 , 应州领 平靖、永阳二县 ; 开皇十八年 ( 公元 598 年 ) 改永阳为应山县 ; 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应州 , 省平靖县入应山县 , 隶安陆 郡。唐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应州 , 领应山、礼山二县 ; 武德八年 ( 公元 625 年 ) 废应州 , 省礼山县入应山县 , 属淮南道安州。北宋属荆湖北路德安府 , 开宝年间 ( 公元 968-975 年 ) 废吉阳县 , 吉阳山以北并入应山县 , 至此应山疆域基本固定 , 千余年来无多大变化。元隶随州 , 并属荆湖北路德安府。明仍隶随州 , 并属湖广行省德安府。清初属湖北布政司汉黄德 道德安府 , 仍隶随州 , 雍正七年 ( 公元 1729 年 ) 直属德安府 , 不再受随州管辖。民国初年属湖北省江汉道 ,1927 年裁道 , 直属湖北省 ,1932 年属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1936 年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革命战争时期 , 自1931年起 , 境内先后建有孝北县、应山县、应北县、应南县、安应县、应随县、罗礼应县、礼应县、信应县(信南县)、礼南县、随南县、信应随县等革命政权。1949年3月30日应山解放 ,5 月恢复应山县建置 , 属孝感专区。1959年12撤销孝感区 , 改属武汉市。 1961年6月地市分治 , 复属孝感专区 (1970 年 5 月改为孝感地区 ) 。 1988年12月撤销应山县 , 设广水市 , 以京广铁路上鄂北重镇广水改名 ,1993年4月撤销孝感地区 , 设孝感市 , 代管广水市。 2000年7月15日 , 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湖北省设 立地级随州市的通知》( 国函 [2000]80 号 ) 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地级随州市的通知》 ( 鄂政发 [2000]38 号 ), 广水市由孝感市代管变更为随州市代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2-14
可惜!安陆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流强县,变成了如今的三流县市。   
全国设置为100个都、郡,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设都标准: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1000~1800万,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4-01-12
一个分出周边众多县市,在南北朝及至唐宋形成政治文化高地的安州、德安府安陆就此没落下去了。还有翻身的机会么,这个不得而知了。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4-01-14
看来地级随州市辖广水是有历史依据的,从元朝至清朝雍正年间,有数百年了。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4-01-14
这谁挖的坟啊
分省,撤地设郡,分小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