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12阅读
  • 0回复

[自然地理]贵州,赤水楠竹的由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03-06
赤水楠竹的由来
黄万机
走进赤水市境,随处可见挺拔伟岸的楠竹。高插云天,遍坡满岭,形如绿色海洋。人们用楠竹加工成竹筷、竹编等竹器,更有精巧华美的工艺品,远销全国及海外。
赤水的楠竹是清乾隆年间,由一位普通的劳动者黎理泰引进的。
黎理泰祖籍福建汀州府上杭县,有弟兄五人,他居长。15岁他便出门挑脚谋生,后改做小生意,辗转来到贵州仁怀厅(今赤水市)的后槽。先在周家当帮工,为人勤谨,做了周家女婿。他经营蓝靛有一些积蓄,置了田产。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黎理泰返上杭探亲。见家乡一带盛产楠竹,他联想赤水的气候、土质同上杭近似,因而产生了移种楠竹的念头。他挖取了四株竹母,分别装入四只大木桶中,雍上泥土,不时浇水以保持湿润。后雇人抬着木桶步行,领着随迁的三位弟弟,穿过江西入湖南,改由湘江乘船入洞庭湖。溯长江西上,过三峡,经重庆,在合江转入赤水河,最后运抵土城的后槽。历时两月余,行程七八千里,花费白银300多两,备极艰辛。
道光年间,有位姓陈的仁怀厅同知写诗歌颂黎理泰千里移竹的壮举,诗云:
前身莫作竹王看, 千尺云梢又一般。 记否无诸台上客, 八千里外报平安。
回来后,黎理泰把竹母种于屋后,有三株成活。之后,逐年抽笋,繁衍新竹,很快成林。邻近农民纷纷上门求购竹母,黎理泰兄弟均热情接待,支持大家种竹。十几年间,方圆数十里的山野、房舍间,翠竹接天,绿荫蔽日。四川的江津、江安等县,也来引种,发展成林。
黎氏兄弟靠经营蓝靛、出售竹母及楠竹,以及出售笋干——玉兰片,很快富甲一方。他家富裕后,仍不忘为民众做好事。如黎理泰之弟黎碧泰出钱为葫市堰溪造船作“义渡”,免费运送来往行人,这事也记录于道光《直隶仁怀厅志》中。
(来源: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