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267阅读
  • 8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32):岳州府&南州(岳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3-20
岳州府:冲,繁,疲,难。隶岳常澧道。旧隶湖广布政使司。康熙三年来属。初沿明制,领州一,县七。雍正七年,澧升直隶州,石门、安乡、慈利割隶。西南距省治三百里。广三百八十里,袤三百四十里。北极高二十九度二十四分。京师偏西三度三十四分。领县四。同知一。道光元年移治君山,后废。有岳州商埠,光绪二十四年奏开。

巴陵冲,繁,疲,难。倚。城内巴丘山。东:大云、铜鼓,皆与临湘县接界。东南:灵屋、五龙。大江在西北,洞庭湖在西南。君山、扁山、石城山皆在湖中。湖周八百馀里,南连青草,西接赤沙,谓之三湖,湘、沅、资、澧诸水咸汇焉。东北至三江口,合大江,古谓之五渚。大江又东北入临湘。有城陵矶,天险也。南有新墙河,即微水,自临湘入,西南流,左纳沙港,迤西至灌口,入洞庭湖。水出东南清水岭,西南至湘阴合汨水。氵邕湖在东南,一名翁湖,又东为角子湖。杨林街,县丞。鹿角镇,主簿。东:岳阳驿。旧有青冈驿,顺治十六年置,有丞,乾隆十六年裁。

临湘冲,繁。府东北九十里。东:黄皋。西南,微落。东南:大云。又龙窖山,跨湖北通城、蒲圻诸县,微水所出,迤西迳土城,左纳马港,西南入巴陵。大江在县西,自巴陵入,东北过彭城山,松阳湖水自东南来注之。又东北与白泥湖水合,过鸭栏矶,入湖北嘉鱼。黄盖湖在东北,县东诸水皆汇焉,北注清江口,入大江。东南有桃林、长安巡司,城陵矶,乾隆二十六年徙长安镇,更名,寻复故。云溪、长安二驿。鸭栏矶、长安二镇。

华容疲,难。府西北一百八十里。北:黄湖。东:石门、墨山。东北:东山。东南:鼓楼山。大江右渎自湖北监利入,东屈而南,入巴陵。北华容河,西涌水,皆首受大江水,自湖北石首入,东南流入洞庭湖。澧水在县南,自安乡入,合赤沙湖,亦注洞庭。东北大荆湖及团湖,合流入大江。黄家穴司巡司。黄家、鼓楼二镇。

平江疲,难。府东南二百四十里。北:永宁。西:湖源。东:道岩。东南:连云。东北:幕阜山,一名天岳山,下有天岳关。又有汨水,自江西义宁入,西南流,右纳红桥水,左纳白铅诸水,又西南至白湖口,屈而北,锺洞水南流西屈注之。又西合卢水,又西北与暹江水合,屈西南过县治南,左纳晋坑水。又西北至将军山,昌山自东北来会,迤西入于湘阴。东有长寿巡司。

南州直隶厅:繁,疲,难。隶岳常澧道。本华容县地,咸丰四年,湖北石首县藕池口决,江水溢入洞庭,淤为洲。光绪十七年置厅,治九都市,并析华容、巴陵、安乡、武陵、龙阳、沅江诸县地益之。东南距省治五百四十里。广一百一十里,袤九十里。北极高二十九度二十一分。京师偏西四度一十三分。北:太阳山。东:明山。西南:清介。东南:洞庭湖。寄山、团山皆在湖中。西有澧水自安乡入,东南迳白板口,歧为二,一西南至天心湖合沅水,一东与后江水合,又西南至冷饭洲,汇于洞庭。又有游桥水,首受后江,南至麻濠口入洞庭。又涌水自华容入,东南流,至厅治东北,南别出为神童港,与游桥水会。迤东过明山,其北岸则华容县界也,又东至锯子口入洞庭湖。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31 17:14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3-20
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早在20万年前就已经出出人类活动。距今9000年前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用石制器具创造远古文明。夏、商时岳阳为三苗之地,春秋属楚,战国时,为楚之黔中郡。秦时东属长沙郡,西属南郡、黔中郡。
西汉为长沙国下隽县境。东汉下隽县地复属长沙郡。三国时属吴,隶属长沙郡。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分下隽县西部始建巴陵县,属长沙郡。南朝宋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置巴陵郡。
隋开皇九年(589)改巴陵郡为巴州,十一年改巴州为岳州,隋大业元年(605)易名罗州,三年改罗州为巴陵郡,巴陵县隶属随之变更。唐宋巴陵县属岳州(巴陵郡),元属岳州路,明清属岳州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设湖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并改巴陵县为岳阳县。1960年1月,以岳阳县城关镇建立岳阳县。1975年恢复岳阳市,实行县市分治,1983年7月,岳阳市改为省辖市。岳阳市现辖四县(平江、湘阴、岳阳、华容),二市(临湘、汨罗),三区(岳阳楼、君山、云溪),五农场(屈原、钱粮湖、君山、建新、黄盖湖)。1994年岳阳市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3-20
三千年岳阳竞风流——史考岳阳历史建制沿革

岳阳,得天岳之灵,地居其阳,故曰岳阳。 ——题记

岳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

夏、商、周筑彭城、麋子国

临湘沅潭镇长源村发现的原始人类留下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岳阳2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狩猎文化的见证。
汨罗黄家园遗址,岳阳从渔猎生活进入定居的劳作生活和大量古文物,佐证了岳阳先民们在9000年前农耕文化和陶文化的古远与变迁。
华容车轱山遗址,距今约4500年,它向人们展示的玉璜、玉佩、蚕壳陶杯等光可鉴人的精致制工,证明岳阳玉、陶、纺轮、纹饰、纺织文化已发展到相当水平。
到夏、商、周的三千年前,岳阳为三苗之居,广泛与中原交融,古越族在此繁衍生息,至商周,在城陵矶水口交汇点这一控扼水陆交通的咽喉部位筑“大彭城”,广辟商业、耕织、街市,极为繁荣。
春秋时,属楚国,楚灭汉水流域的麋子国后,于公元前505年,楚昭王遣王孙在梅子市(今梅溪乡梅子市村),筑东麋城,迁其遗民于此,同时又在今岳阳楼一带筑城,驻军监视,称西麋城。至公元前278年,屈原屈大夫抱石投江殉国时,古城自北向南逐渐推移,最后定位于巴丘之上,日臻完善,其时岳阳已成街市。

汉建安十五年置汉昌郡

东汉建安十五年(201年),孙权取长沙,分长沙郡北部的下隽、罗及汉昌一带建为汉昌郡,郡治设平江县东南金铺观,此为岳阳建郡之始,建安二十年(215年)五月,刘备与孙权议和,划湘江为界,西归刘备;属于刘的南郡之孱陵县;东归孙权,孙权于巴丘邸阁设大屯戍以驻大军,并建为巴丘城,二十四年十一月,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湘江以西也归孙权所有,吴大帝黄龙元年(229年)四月,分孱陵县南部(今华容县)置南安县,属南郡,是年,撤销汉昌郡,改汉昌县为吴昌县(今平江)。

西晋太康元年称巴陵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三月灭吴,晋武帝分下隽县西部设置巴陵县。岳阳始称巴陵。以南郡江南建南平郡,南安县属南平郡。惠帝永平元年(291年),分长沙郡北部的下隽、蒲圻、巴陵、吴昌四县设立建昌郡,郡治设巴陵县城,岳阳城区首次设地市一级首府所治,建昌郡和南平郡的南安县,长沙郡的罗县均属荆州,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八月,分荆州南部七郡及广州北部三郡设立湘州,建昌郡与罗县属郴州,南安县仍属荆州,东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划湘州分属于荆、广、江三州,岳阳市区全属荆州,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废建昌郡,并入长沙郡。穆帝永和五年(349年),分荆州南部长沙等六郡置湘州,岳阳市区划入湘州。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年)又将湘州并入荆州,岳阳再属荆州,安帝义熙八年(412年),又将岳阳划入湘州。义熙十二年,湘州并入荆州,岳阳再归荆州。

南朝梁大通二年设岳阳郡

南宋元嘉十六年(439年),朝廷再设湘州,分长沙北部的巴陵,蒲圻、下隽、沙阳设置巴陵郡,郡治设巴陵县,随后,划州陵(华容)、监利归巴陵郡,这时巴陵郡辖五县。
梁大通二年(528年),分长沙北部的玉山、岳阳、罗、湘滨、湘阴五县设置岳阳郡,郡治设今汨罗市长乐镇长兰村,与巴陵郡并立,巴陵郡郡治则设今汨罗市城关汨中村刘家垅,元帝承圣二年(553年),分罗州北部的巴陵、下隽二郡合置巴州,州治设巴陵县城,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年),岳阳郡王萧詧在北周陈的扶植下,称梁帝于江陵,史称后梁宣帝。
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年)十月,夺取梁政权,朝廷再次变更区划,岳阳郡仅辖岳阳、湘滨二县,巴陵郡只辖巴陵、吴昌二县。

隋开皇十一年始称岳州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一月,灭陈,岳阳属齐国,文帝以“郡县繁多,或地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牧九羊”为由,进行机构改革,精简郡县,废郡为州,吴昌、湘滨县并入罗县,废南荆州,在玉山县置玉州,州治设玉笥山(今汨罗市楚塘镇),撤销岳阳郡,废玉山县,湘阴县并入岳阳县,废巴陵郡建巴州,十一年(591年)改巴州为岳州;此为岳阳称岳州之始。
岳州辖巴陵、监利二县。十二年,废玉州,并入岳州,改安乐县为沅江县,属岳州,改安南县为华容县,属岳州,此时岳州辖巴陵、华容、沅江、湘阴、罗县,炀帝大业之年,改岳南州为罗州,三年,改罗州为巴陵郡,十三年,罗川令萧铣在巴陵校尉董景珍、郑文秀支持下,称梁王于巴陵,巴陵郡属梁。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11月,改巴陵郡为巴州,后因与四川省苍溪县的巴州同名,又改为岳州。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岳州属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全国为十五道,岳州为江南西道。
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改桥江县为沅江县,改昌江县为平江县,岳州为南唐武安节度使。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二月,岳阳归宋称岳州巴陵郡,全国分十五路,岳阳为荆湖北路,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改岳州为纯州。

元朝至元十四年设置岳州路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全国设置十一行中书省,岳州属湖广行中书省,改岳州府为岳州路总管,属湖广行省江南北道。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升平江县为平江州,仍属岳州路,升湘阴县为湘阴州,属潭州路。

明朝洪武年间复设岳州府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分全国疆域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改岳州路为岳州府,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于岳州府治南置岳州卫。九年四月,降岳州府为岳州。三十年,澧州、安乡、石门、慈利及大庸、九谿二卫改属岳州府,这时岳阳州府辖七县三卫。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大西国张献忠攻陷岳州,次年九月,清朝平定岳州府所属各县及湘阴。
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湖南、湖北,岳州府自此属湖南,隶于岳常澧道,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岳州卫并入巴陵县,七年七月,湖南巡抚王国栋上疏:“岳州府属辽阔,中隔洞庭、石门、慈利,俱系苗疆”。于是,将七县三卫分出,这时,岳州府辖巴陵、临湘、平江、华容四县,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二十四日,辛亥革命军湘鄂义军总司令阎鸿飞率吉星、立中、翔鸥等四条小火轮由汉口抵岳州,岳州新军及同盟会员响应起义,岳州脱离帝制统治。

民国二年改巴陵县为岳阳县

民国二年(1913年)九月,废府存县,民国政府因巴陵位于两湖要冲,为南北要塞,盖因岳阳楼、洞庭湖已名震天下,遂将已有1307年历史的山西省岳阳县更名为安泽县,改巴陵县为岳阳县,从此定下县名,与临湘、平江、华容和原长沙府属的湘阴属湖南省,隶武陵道,民国五年改隶湘江道,民国十一年裁道存县,县直属省管。民国十七年七月,彭德怀领导平江起义,十九年十月一日,湘北特委设岳阳县拓港洞拦石坡(今渭洞乡竹坪村),民国二十六年湖南设立十个行政督察区,岳阳为第一区,辖岳阳、临湘、平江、湘阴、长沙、浏阳、湘潭、醴陵八县,华容县划属第四督察区,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本无条件投降,岳阳光复。

建国初期先隶长沙、湘潭,后置岳阳专区

1949年7月19日平江解放,次日岳阳解放,8月5日岳阳全境解放,湖南划为六个专员公署(专区),岳阳、临湘、平江、湘阴署长沙专区,华容属常德专区,长沙专区治所设于岳阳城,同年九月迁往湘潭,1952年10月长沙专区改称湘潭专区。1964年9月22日根据毛泽东同志提议,分湘潭专区的岳阳、平江、临湘、湘阴四县及常德专区的华容县设立岳阳专区,1966年2月26日分湘阴东部的汨罗、桃林、长乐、白水、弼时五个区新置汨罗县。1968年10月成立岳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6月,改岳阳地革委为岳阳行政公署。

六十年代设市渐升省辖市

1960年在城关设立岳阳市, 1962年撤销,后改为岳阳市人民公社,不久改为城关镇。1982年10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岳阳县,设置岳阳市,1983年8月19日,岳阳升为省辖市,恢复岳阳县,1984年4月26日,岳阳县治迁往荣家湾镇,1986年1月27日,撤销岳阳地区,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岳阳市辖为四县二市三区。1992年列为沿江开放城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3-20
春秋战国年代,临湘为楚国地;
秦统一天下,分天下为36郡,全面实行郡县制,临湘部分属于长沙郡(治临湘,今长沙)罗县地; (屬荊州)
汉代分罗县及周边诸县置下隽县(包括今岳阳市区、南县、沅江市、湖北通城县地),临湘属荆州刺史辖区长沙国(都临湘,今长沙,东汉为长沙郡)下隽县地;(屬荊州)

三国时期属孙吴长沙郡下隽县地;(屬荊州)

晋初分下隽县置巴陵县,临湘属长沙郡巴陵县地;(屬荊州)

南朝宋分长沙郡置巴陵郡,临湘属巴陵郡巴陵县地;(屬荊州)

隋为巴陵郡巴陵县地;(屬荊州)

唐分天下为10道,湖南大部属江南道;后增加为15道,湖南东部属江南西道(治洪州,今南昌),临湘属江南西道岳州巴陵郡巴陵县地; (屬荊湖北路)

五代十国时期属楚国(都长沙),为岳州巴陵县地;(屬荊湖北路)


宋淳化五年(994年)分巴陵县置王朝县,至道二年(996年)改为临湘县,属荆湖北路(治武昌)岳州;(屬荊湖北路)


元为湖广行中书省(治鄂州,后改名武昌)江南湖北道岳州路临湘县;


明为湖广布政司(治武昌),岳州府临湘县;


清康熙三年,湖南建省,为湖南省岳常澧道(治巴陵)岳州府临湘县;


民国三年(1914年),废府,为湖南省湘江道(治长沙)临湘县;民国十一年(1922年),实行省直管县,临湘县由省直辖;民国十九年(1930年),县治由陆城迁长安驿;民国二十七(1938年)年,全省分为10个行政专员督察区,临湘县属第一区(专员驻浏阳),1940年调整,仍属于第一区(专员驻岳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原第一区改为长沙专区,临湘县属长沙专区;
1952年6月,湖北省蒲圻县的下万垸划归临湘县,临湘县的新运洲划归湖北省蒲圻县
1952年9月长沙专区驻地由岳阳迁至湘潭,并改名为湘潭专区,临湘县属于湘潭专区;
1964年9月设立岳阳专区,临湘县属岳阳专区;
1968年专区改地区,临湘县属岳阳地区;
1983年2月,岳阳市升为地级市,撤消岳阳地区,临湘县属岳阳市;同年7月恢复岳阳地区,临湘县属岳阳地区;
1984年4月临湘县部分地区划入岳阳市;
1986年1月,撤消岳阳地区,并入岳阳市,临湘县属岳阳市;
1992年12月,撤消临湘县,设立临湘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3-20
  春秋时为楚国境域,战国时属楚黔中地。

  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置黔中郡,县境为秦黔中郡地。

  西汉高帝六年(前201),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并置孱陵县,县境归武陵郡孱陵县管辖。新莽始建国元年(9),改武陵郡为建平郡,改孱陵县为孱陵县,县境随之属建平郡孱陆县。东汉建武年间(25—56),复西汉旧地名,县境仍属武陵郡孱陵县。

  三国时期,吴大将吕蒙于建安二十四年(219)邻南郡太守,徒治公安城,孱陵县改属南郡,县境为吴南郡孱陵县地。

  西晋太康元年(280),杜预定荆州,改南郡江南部分为南平郡,分孱陵县置南安县(见<<水经注>>、<<旧唐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则谓分江安立),属南平郡,此为华容建县之始。东晋,仍为南平郡属县。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改南安县为安南县,隶南平内史。齐承宋制,仍名安南,属南平郡。梁武帝天监二年(503),立南安郡,不久,废郡,仍为安南县,属南平郡。梁敬帝时(555—557)又立南安湘鄂,邻安南和今湖北石首2县。南朝陈废南安湘鄂,安南县仍属南平郡(见<<隋书·地理志>>及<<东晋南北朝舆地表>>)。

  隋代初沿用陈名。开皇十八年(598)改安南县为华容县,移属巴陵郡,炀帝大业初,巴陵郡改称罗州,县境属罗州。大业三年(607)废州为郡,改罗州为巴陵郡,华容县复属巴陵郡。

  唐垂拱二年(686),改华容县为容城县,中宗神龙二年(706),复名华容县。武德四年(621)废巴陵郡置巴州,武德六年改巴州为岳州,天宝元年(742)又改岳州为巴陵郡,朝元元年(758)复称岳州。或州、或郡,华容均为其属县。 五代期间,华容县属岳州。

  宋乾德元年(963),岳州归于宋,称岳州巴陵郡。宣和元年(1119),以岳州为岳阳军。绍兴二十五年(1155)改岳州为纯州,岳阳军为华容军。绍兴三十一年(1161)复改纯州为岳州。此间,华容县均属其统辖。

  元到元十四年(1277),改岳州为岳州路总管府,华容县属岳州路。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置湖广布政使司,改岳州路为岳州府,华容县属岳州府。

  清康熙三年(1664),设湖南承宣布政使司,县境属湖南布政使司岳常澧道岳州府。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3-20
春秋时属楚附庸罗子国。秦置罗县。汉末将罗县东部划为汉昌县,三国时改名吴昌县。唐神龙二年(706)析湘阴东境置昌江县;后唐同光元年(923)为避庄宗祖父李国昌讳,以县治周围地势平坦,江水至此平静无波,改称平江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3-20
南县建制较迟,于清光绪21年(1895年,至今108年)设县建制,是个年轻的县。南县是一块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据考证,新石器时代晚期,华夏先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后因地壳构造运动,这里沦陷为泽国。唐宋时期,县境尚在浩渺洞庭之中,仅有寄山、明山、宋田山和太阳山浮峙水面。
清咸丰二年(1852年)六月,湖北省石首县藕池江堤溃决,因频年失修,至咸丰十年,长江洪水泛滥,夹大量泥沙从原溃口倾泻南奔,直灌洞庭。清同治末年(1874年前后),洞庭湖北部淤积若干洲渚,其中乌嘴和北洲南岸新淤一个狭长的湖洲,因地处北洲之南,当地群众称之为“南洲”。尔后洲渚淤积连片,形成百里沃野,泛称“南洲”。随着南洲的形成,各地居民纷迁麋集,围堤开荒,世代相息。是时分属华容、岳阳、汉寿、沅江、安乡、常德六县管辖。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湖南巡抚吴大澄奏本清廷获准,划割六县交界之地,在境内乌嘴设置“南洲直隶厅抚民府”,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迁置九都。民国二年(1913年)十月,湖南都督府下令撤销南洲厅,改称南洲县,次年六月八日又根据内务部复电转令,将南洲县更名为南县。
  新中国建国之初,南县划归常德地区,1962年12月,改属益阳地区,1994年7月后属益阳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3-22
南州还是南洲?
傻子偷乞丐的钱袋,被瞎子看到了。哑巴大吼一声,把聋子吓了一跳。驼子挺身而出,瘸子飞起一脚。麻子说:“看我的面子就算了吧。”疯子说:“就是,人要有理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3-22
在清代官方是南州,当然叫南洲也不错,毕竟本来就是江洲。

题外话,如果株洲在清代就有,绝对会改叫株州的。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