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992阅读
  • 8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36):永州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3-22
  永州府:冲,繁。隶辰沅永靖道。总兵驻。旧属湖广布政使司。康熙三年来属。北距省治六百七十里。广三百四十里。袤五百九十里。北极高二十六度九分。京师偏西四度五十三分。领州一,县七。江蓝同知一,嘉庆十九年移治江华县涛墟市,后又迁于锦田所城。通判一,道光十二年移治新田县杨家铺。

零陵冲,繁,难。倚。城内万石山。西:西山。北:万石。东北:岿山。东南:阳明山。西南:石城山、永山。湘水自东安合西南石头江入,至府治西北,东南潇水自道州合麻江水入,北与永水迳袁家渡至城南,合愚溪及钴鉧潭来会,是为潇湘。湘水北与芦洪江水合,又北,东入祁阳。黄溪水出东南,马子江出西南,并流合湘水。县丞驻泠水滩。北有黄杨堡巡司,后废。有驿。

祁阳冲,繁。府东北一百里。北有祁山,县以是名。南:白水。东南:乐山。东北:七星,即大云山。西北:四望山。湘水自零陵入,东纳浯溪,过县城南,合祁水。水一名小东江,古曰氵毛口,源出西北腾云岭,东南流,烟江水自北来会,入湘水。湘水迤东过白水镇,白江水合黄溪水自西南来注之。屈东北,与清江水合。水出县北镇潭山,即古馀溪水也。东有归阳市巡司,乾隆二十一年移治排山驿,寻复故。文明市有永隆废巡司。有驿。有白水、乐山、文明、沙镇、大营五镇。

东安简。府西九十里。北:东山。西北:舜峰。东北:高霞。东南:伏虎。湘水自广西全州流入,北屈而东,清溪江合宥江水自西北来注之,东与石期江水合,又东北入零陵。芦洪江源出东北八十四渡山,东南流,左会龙合江,东南至零陵入湘水。有芦洪市巡司,石期市废司。渌埠、石期、荆塘三镇

道州难。府南一百五十里。城内元山。北:宜山。西北:潇山、营道山。西南:营山。又都庞岭界接永明,盖五岭之第三岭也。潇水在东。即古营水,又曰泥江,自宁远县入,西北至青口,与南源沱水合。水自江华入,北屈而西,合掩水,东北至州治南,营道水自西南来注之,今谓之小营水。又东北,左纳宜江,会潇水。其会流处曰三江口。潇水又北纳麻江水,入零陵。有白滩营。永安关界广西灌阳。瑶山在东南。

宁远简。府东南一百八十里。南:九疑山,跨道州、江华、蓝山诸县。北:阳明山、黄溪山。东北:舂陵,一名仰山。潇水在南,源出九疑三分石,西北至江口会瀑水。水出东南舜源峰,即古泠水也,北流合漭水。又西北过县治,都溪水自东北来注之,入潇水。东北白江水,北入祁阳。其西大竹源水,一名杨柳溪,亦东北至祁阳。有梅冈镇。九疑鲁观巡司。

永明难。府西南二百二十里。北:永明岭。即都庞岭。东南:马山。西南:荆峡镇山,其下有镇峡关,界接广西恭城县。掩水源出西北大掩峰,北过县治西,右合古泽水,屈而东,角马河水自东南来注之,东北至道州会沱水。西南沐水,南合遨水,西至桃川所城,右纳皋泽,左纳扶灵,西南入于恭城,其下流是为平乐水也。西南周棠寨巡司。又有白面墟司巡检,后迁东南枇杷所城,更名,寻废。桃川废司。白象镇。瑶山在县西。

江华繁。府南二百二十里。东:豸山。南:吴望。西南:苍梧岭,即临贺岭,又名萌渚岭,跨广西富川、贺县,盖五岭之第四岭也。沱水在东,上源曰中河,自蓝山入,南屈而东,前河、后河皆流合焉,又西南迳锦田所城。宜迁水出广东连山,西北流注之,西与灵江合。又西北合冯水,今谓之练江水也,至县城东曰东河。西河曰萌渚水,自西南来会,又西北入道州。西南有锦冈巡司、锦田废司。瑶山在县东。

新田简。府东南二百八十里。南:七贤、蓝山。西北:舂陵山,与桂阳州宁远县接界。舂水出焉,俗曰乌江水,东南迳夫人山,又南至县城西南为西河水,东河水自东北来注之,又东屈而北,入于桂阳。东南白面墟废司。东有瑶山。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31 17:14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3-22
永州,隋代以前称为零陵,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永州总管府,永州之名即称于世,此后,永州,零陵成为一地二名。

  永州市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是湖南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据文史记载,大约五千年前,零陵属炎帝势力范围,原始社


零陵属炎帝势力范围,原始社会末期,属三苗国的江南地。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记》载:舜“南巡狞,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零陵之名始见为典籍,迄今是全国36个最古老的地区名之一。夏禹时为荆州之域,春秋时属楚国南境,秦时划归长沙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始置零陵郡,东汉光武帝年间(公元25~55年),将零陵郡治移至泉陵(今市芝山区)。自北,泉陵成为至今设郡置府(州)的所在地。隋开皇九年,废零陵郡,置永州。永州,一谓因水而名,柳宗元《湘口馆记》以潇湘二水于此汇合,合“二水”二字为“永”(《元和郡县志》);二谓以山为名,城西南百里,“有永山永水之出州”(《方舆胜览》)。此后,永州零陵一直为唐、宋、元、明、清历代五朝的郡、道、路、府、州治所。新中国成立后,设立零陵专署。一九五二年十一月撤销零陵专区后,归属湘南行政区。一九六二年十月恢复零陵专署。一九九五年十一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零陵地区建立地级永州市,现辖芝山、冷水滩两个市区和祁阳、东安、双牌、道县、江永、江华、宁远、兰山、新田九个县,以及凤凰园经济开发区和江永回龙圩农场、祁阳金洞林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3-22
祁阳在秦代属长沙郡地,西汉为泉陵侯国地,东汉属泉陵县地。三国时吴宝鼎元年(266)始置祁阳县,因县治位于祁山之南而得名。隋并入零陵县。唐武德四年(621)恢复县建制。


罗飞、詹一台起义

  南宁端宁景炎二年(1277)五月,因反抗元朝野蛮的民族统治,祁阳人罗飞起义,首克祁阳县城,进围永州,围攻7月末克,退守祁阳。十二月,元兵攻破祁阳,罗飞战死。部属詹一台继起,聚兵四明山,从者如归,有衡阳、永州人,也有宝庆武岗人,人多势大。当时湘中还有张虎、赵幡、周龙、李末之等集兵数万。占领一些州县,不久,都被元兵击败,其部下士卒奔向詹部,詹声势愈大。至元二十五年(1288),元湖广左刘国杰于祁东的乌符岭屯兵设围,不敢直撄其锋。由于旷日持久,詹部士气少衰,刘对詹部队进行劝降。詹部斗志大减,部分不坚定者先降,余众遂为刘国杰所败。


石达开转战祁阳

  清咸丰九年(1859)正月,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统率10万大军由江西南安之崇义入湘境,首攻桂阳县。三月初九,石达开亲率一路由宁远攻祁阳,十二日抵白水一带,十三日抵廖家桥、石坝里、观音滩。三月十五日,石军与清军在祁阳城外围开展了激战,互有伤亡,石军将领汪同喜牺牲。二十日午刻,石军开始攻城,连攻两昼夜,不克。
  三月二十二日,石军于祁最东乡追歼清千总罗士荣,外委张友元及清军数百人。后数日,清各路援军云集祁阳,肖翰庆统带水师营沿江巡截;廖洪顺的长胜军,陈堤的吉后营,阳安臣的阳字营,黄三清的清字营分据城外各险要;赵焕联的和字营,魏喻义的质字营,何绍彩的何字营以及刘岳昭等营分驻熊罴岭、灵官殿一带,企图围困岭上石军。石达开老营始驻永昌书院,继扎枫林桥、熊罴岭。白昼放旗蔽日,战鼓咚咚,晚间灯火通明,达旦不熄。祁城守军风声鹤唳,一夕数惊。时而“禁声燃灯”,恐石军“见而施枪”,时而虚张声势,“益多张灯,以示兵多”。
  四月初一,新任永州镇总兵周宽世驰援祁城,石军乔装清军至长庆桥迎接,对周部进行突然袭击,清军伤亡惨重。
  四月初三,湖抚骆秉章命令道员陈士杰救援祁阳,进驻熊罴岭一带.与和字、质字、刘氏诸营合兵,在灵官殿同石军激战月余,四月十五日,双方都以主力投入战斗。石军分10路进攻,自卯及申,激战近12小时。石见清军抗拒甚力,因设计佯退;清军追赶,石军乘机由右路侧袭,清军大乱.退守洪桥。石达开虽取得这次大会战的胜利,但知补阳清军集结甚多,攻城难免旷日持久,便改变了战略计划,于四月十七日夜.率兵从祁阳西北撤走。


北洋军祁阳之战

     民国7年(1918)2月,北洋政府下令大举南征。3月11日,北军与南军战于羊楼峒,南军败绩。3月30日,北军分三路进击南军.中路吴佩乎率领的直军第三师第三混成旅自攻克衡阳后.即向祁阳进军。5月11日,该旅在洪桥与南车谭浩明部激战,谭部20个营,约7000人,防守甚坚。直军一昼夜冲锋7次,谭部伤亡官兵数十人,但仍坚守阵地,奋勇抵抗。吴佩孚加派两个营的兵力由隆市赶赴洪桥增援,南军受创甚重,向熊罴岭一带退却,直军追至灵官殿。这时,南军的援军已到白地市,吴佩孚另派一个团的兵力.赴白地市进行阻击,经过一昼夜的激战,增援的南军被击退。5月14日,吴部第三混成旅集中全力向退至熊罴岭的南军进击,对熊罴岭正面之龙王庙发射无数炮弹。又派军队从左翼急进至牙泉,占领枣树岭、风口岭等处。白地市截援的直军也向沙滩桥进逼.对南军构成左右夹攻态势,南军遂于次日拂晓向祁阳一带退却,直军冒雨追击,于5月15日午后3时占领祁阳。


祁阳抗美援朝运动

  1951年4月12日,祁阳县抗美援朝分会成立。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全县捐献三架战斗机,计人民币83亿元(旧人民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共3140人,其中荣立大功3人.二等功2人,三等功7人,136人光荣牺牲。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3-22
东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我国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舜帝南巡流连忘返,而在此驻跸。春秋战国时为楚南境,汉属零陵郡,置东安驿。西晋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09年)正式置应阳县,雍熙元年(公元984年)改称东安县,沿用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3-22
道县
秦嬴政二十六年(前221),设营浦县,隶长沙郡,是为道县建置之始。汉元鼎六年(前111)隶零陵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分零陵郡置营阳郡,营浦为郡治。梁天监十四年(515),改营阳郡为永阳郡,营浦郡为郡治。隋开皇九年(589),改零陵郡为永州,废永阳郡,并营浦、谢沐二县为永阳县,隶永州。大业三年(607),复改永州为零陵郡,永阳隶之。唐武德四年(621),以零陵郡之营道、永阳二县置营州,改永阳县为营道县(原营道县改唐兴县)。次年,改州为南营州。贞观八年(633),改名道州。贞观十七年,废道州,营道改属永州。上元二年(675),复置道州,统五县,营道属之。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道州江华郡,改县为宏道。乾元元年(758),废郡名,复称道州。五代十国时期,道州仍辖五县,宏道为州治。宋建隆三年(962),改宏道县为营道县。两宋时期,道州辖四县:营道、江华、永明、宁远。元至元十三年(1276),道州置安抚司,次年改为道州路,置总管府。营道县属湖广行省湖南道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改道州路为道州府,营道为府治。九年,复改为道州,以州治营道县省入,辖宁远、江华、永明三县。崇祯十二年(1639),析宁远县新田堡置新田县,并隶道州。清康熙三年(1664),道州降为县级散州。民国2年(1913),改道州为道县。
  1949年11月15日,道县和平解放,属湖南省永州专区。2000年,属永州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3-22
宁远历史文化悠久。自秦汉设郡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定名宁远,寓武定功成,远方安宁之意。《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夏朝时为纪念舜帝而建的舜帝陵,成为“中华第一古陵”,历代君王致祭不断,近年来修葺一新后更成为海内外华夏子孙祭祖朝拜的圣地。宁远仰九疑山水之灵气,承舜德文化之教化,自古人才辈出,历史上曾孕育出唐代湖广第一状元李郃和宋代特科状元乐雷发,84名进士,居湖广各县之首。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远文庙是全国第二大孔庙,2002年湖南省在此成功举办了首届祭孔大典。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3-22
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块宝地上繁衍生息,白云山、黄竹山遗址出土的文物和发观的野生稻足以为证。上古时期,舜帝南巡时曾“浮湘江而溯潇浦”。至秦赢政26年(前221年),境内北部始设营浦县,隶属长沙郡。汉元鼎6年(前111年),又在今县域西南设立谢沐县,隶属苍梧郡。隋开皇9年(589年),并营浦、谢沐为永阳县,隶属永州府。至唐天宝元年(742年),又以境内的永明岭(今都庞岭)确定县名,改永阳县为永明县。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因江华县的四区一镇划入永明,改永明县为江永县。纵观悠悠岁月,江永已经演绎了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期间,世事纷纭,贤才辈出,创造了灿烂的瑶乡文明。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3-22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置冯乘县,属苍梧郡,县治在深平城(今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连山脚村);是为江华建之始。隋开皇九年(589),冯乘县改属永州总管府。唐武德四年(621),析冯乘县置江华县,属营州(道州)。因其治所设在寒亭(今江华沱江镇老县村)之北、阳华岩之南,故名。睿宗文明元年(684),改江华县为云溪县。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江华县。从明代开始,江华隶属永州府。
  1955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改名江华瑶族自治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3-22
  秦汉至唐,新田县先后为泠道、舂陵、舂阳、营道县地。唐大历二年(767)置大历县(今宁远北部、新田县地及祁阳部分地),今新田一带为大历县地。宋乾德三年(965),大历县并入宁远县,今新田为宁远县地。明崇祯十二年(1639),析宁远县置新田县,为建县之始,隶属永州府。新田原为军队屯田处,名新田堡,又名新田营,县名系沿袭旧名。
  1959年,新田县并入桂阳县,属郴州专区。1961年,恢复新田县。1962年,复归零陵地区管辖。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