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638阅读
  • 10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49):吉安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4-11
  吉安府:冲,繁,疲,难。隶吉赣南宁道。顺治初因之。乾隆八年,析永新西北境、安福西境,置莲花厅。东北距省治四百八十里。广五百里,袤三百九十里。北极高二十七度八分。京师偏西一度三十五分。沿明制,领县九。

庐陵冲,繁,疲,难。倚。西:天华。北:瑞华。东南:青原。南:神冈。北:螺子山。赣江自泰和入,纳义昌水,东北迳庙前汛,庐水西自安福入,会永新禾水、邕水,迳神冈山来会。又北迳城东,合真君山,迳白鹭洲至螺子川,曰螺川。又东北合横石水、西冈岭水,并入吉水。固江、永阳、富田三巡司。

泰和冲。府东南八十里。东:王山。西:武山。西北:传担山。赣江西南自万安入,曰澄江,流抵县之珠林口,云亭江西北流来会,左合清溪,迳矶头,右纳仙槎江,其西北邕水并入庐陵。白羊凹镇。马家州巡司。

吉水冲,繁。府东北四十五里。东:东山。南:天岳。北:王岭。西北:朝元。东南:观山。义昌水自永丰入,合卢江,至张家渡入庐陵。赣江又东北流,迳城西南合恩江,为吉文水,东北行,入峡江。卢江源出永丰,入境汇为卢陂,下流注赣江。阜田巡司。

永丰疲,难。府东北一百三十五里。南:龙华。西:西华。北:巘山。东:郭山。西北:王岭。恩江一名永丰水,出宁都及乐安、兴国,流迳城东南,合葛溪、白水,会龙门江、义昌水,入吉水,注赣江。巡司三:层山、沙溪、表湖。有上固汛。

安福繁,难。府西北一百二十里。东:蒙冈。南:南冈。北:鹅湖。西北:武功山,泸水出,即古庐水,至城北,又东合智溪,折南至洋口,与王江合,入庐陵,会永新江入赣江。石镇。萝塘巡司。

龙泉繁,疲,难。府西南二百五十里。西:石含。东:银山。南:五峰。东南:钱塘山。遂水一曰龙泉江,源出左右溪。左溪一自湖南桂阳入,一自上犹入,至县之左安而合。右溪出石含山,至李派渡合左溪,为遂水,东行入万安。蜀水一名禾蜀,出县北黄坳,东行至太和之瓦窑,入赣江。三镇:禾源,其北乡、秀州并有巡司,与左安三。

万安冲,繁。府东南一百八十里。西:芙蓉。东:蕉源。南:朝山。赣江自赣入,合梁口、造口及油田溪,迳城西南,合龙溪、桧溪,又北迳黄公滩纳韶水,为韶口。又东北合城江,至窑塘入泰和。其西蜀水自龙泉入,亦入泰和界,西北有梅陂。巡司二:武索、滩头。一驿:皁口,裁。

永新繁,难。府西二百二十里。东:东华山。东北:高士。南:义山。西北:禾山,禾水出,一曰永新江,自莲花?入,东行绕县,至白堡入庐陵。上坪寨巡司。永宁简。府西二百八十里。东:旗山。西:浆山。西北:七谿岭,胜业水出焉,西会拐湖山水,迳城南,又西会浆山水,折北迳小江山入永新,注禾川。巡司驻升乡寨。

莲花厅冲,疲,难。府西二百六十里。乾隆八年置。西:关城山。东南:壶山。北:黄旸。东北:玉屏山。文汇江西北出萍乡及湖南攸县界,经高天岩,合上西、砻溪二乡水,汇于龙陂。环城而西,合琴亭水,自马江至砻山口注永新。东北:水云洞水入萍乡。西南:茶水出书堂岭,入湖南。富汉村巡司。莲花桥汛。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31 17:11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4-11
 吉安的历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披荆斩棘,生息繁衍。吉安市河东案山古文化遗址可以得到证明。夏商吉安市为中原九州之一的扬州西南境域;西周属周文王五世孙周章封地;春秋属吴。周文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地入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地入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始置庐陵县,属九江郡。故吉安市古称“庐陵”。汉代庐陵属豫章郡。三国时期,豫章郡属吴,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郡治在今泰和县城西北15公里处。建安四年(公元199年),郡治迁西昌县治(今泰和县城西1.5公里)。西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庐陵郡治迁石阳城(今吉水县城东北8公里处)。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太守孔伦迁建郡城于今吉安市区孔家湾附近。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庐陵郡为吉州,故吉安又有“吉州”之称,迁建州城于今吉安市区赵公塘一带;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改吉州为庐陵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再改庐陵郡为吉州;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迁建州城于今吉安市区北门街道辖区内;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吉州为庐陵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庐陵为吉州。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置吉州庐陵郡军事。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废吉州军事,置吉州路总管府,领庐陵等8县;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为吉安路,辖吉水、安福、泰和、永新四州、五县,取吉水、安福两州各一字命名为吉安路,寓“吉泰民安”之意,“吉安”之名自此始。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废吉安路,置吉安府,辖9县。清初沿明制;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析永新及安福地置莲花厅,领9县1厅,直至清末。

  民国元年(1912年),废吉安府,直属江西省。1914年,置庐陵道于宜春,辖21县,改庐陵县为吉安县。1916年,庐陵道迁至吉安。1926年,废庐陵道,直属江西省。1932年,全省划行政区,置第九行政区公署于吉安。1939年,改第九行政区为第三行政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吉安。

  1949年6月30日,中共江西省委召开第三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共吉安地方委员会、吉安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7月16日,吉安城解放、地委、专署机关人员进驻吉安城;9月,吉安分区改为吉安专区;中共吉安地委初属江西省委和赣西南行政区党委领导。1951年7月赣西南行政区党委撤消后,一直归属江西省。1968年5月,改吉安专区为井冈山地区。1979年7月再度改为吉安地区。2000年5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吉安地区设立地级吉安市,辖吉州区、青原区、井冈山市、吉安县、吉水、安福、峡江、新干、永丰、泰和、万安、遂川、永新一市二区十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4-11
吉安县古称庐陵县。《水经注》说它是因泸水而得名。夏、商时代(约前21世纪~前1066),地域处扬州西境,周朝(前1066~前221)地属吴、越、楚。


  秦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始设庐陵县,隶属九江郡,县治在今泰和县西3里。高祖元年(前206),秦亡,楚汉争霸,英布为九江王,庐陵县属九江王国。


  汉 高祖五年(前202),颖阴候灌婴渡江平定楚地,分九江郡立豫章郡,领18县,庐陵县属豫章郡。新始建国元年(9),改豫章为九江郡,改庐陵为桓亭县。建武元年(25)。桓亭县复名庐陵。初平二年(191),分豫章立庐陵郡,县名高昌,属庐陵郡。


  三国 属吴国领地


  晋 太康元年(280),司马炎平吴,庐陵郡治迁石阳,县属沿旧。咸康八年(342),庐陵太守孔伦移庐陵治于今吉安市区,石阳县随徙。


  南朝 梁天监元年(502),武帝灭齐,高昌县并入石阳县,隶属庐陵郡,郡县同治所。


  隋 开皇十年(590),改庐陵郡为吉州,改石阳县为庐陵县。次年,撤销吉阳(今吉水)、兴平(今永丰)、阳丰(今永丰)三县,并入庐陵县,隶属吉州。大业三年(607)。改吉州为庐陵郡,庐陵县隶属不变。


  唐 武德五年(622),复置吉州,庐陵仍为附廓县。开元二十一年(733),江南道分东、西二道,庐陵县属江南西道吉州。天宝元年(742),改吉州庐陵郡为吉州,县属不变。


  十国 吴天祐六年(909),庐陵县属杨吴领地。南唐保大八年(950),析庐陵水东11乡置吉水县,庐陵县仍为吉州附廓县。


  北宋 元祐七年(1092),庐陵的同水乡与吉水的顺化乡互易(顺化乡即纯化乡)。


  南宋 景炎二年(1277),忽必烈设立江西宣慰司,改吉州为吉州路,庐陵县隶属如故。


   元贞元年(1295),改吉州路为吉安路,吉安之名始于此,相传意取“吉泰平安”之义,庐陵县仍属之。至正二十二年(1362),朱元璋兵取江西,改吉安路为吉安府,庐陵县属吉安府。


  明 洪武九年(1376),改江西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庐陵县属江西布政使司湖西道吉安府。崇祯十六年(1643)十一月,张献忠克吉安,改吉安府为亲安府,改庐陵县为顺民县。次月,复称吉安府庐陵县。


  清 初沿明制,康熙二十一年(1682),湖西道废,吉安府直属省。雍正九年(1731),庐陵县隶属赣南道吉安府。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废府,撤道,民国三年(1914),改庐陵县为吉安县,设庐陵道于宜春,吉安县属江西省庐陵道。民国十五年,废庐陵,吉安县直属江西省。


  民国二十一年,江西省划分13个行政区,吉安县隶属第九行政区。民国二十四年,江西省缩编为8个行政区,吉安县隶属第三行政区。民国三十一年,全省划为9个行政区,吉安县仍属第三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7月16日吉安县解放。7月28日,奉令析吉安县石阳镇置吉安市,同属吉安分区。1949年9月,吉安分区改为吉安专区。1958年11月,吉安县并入吉安市,次年6月,县、市仍分治。1968年,吉安县专区改名井冈山地区,吉安县属井冈山地区。1979年改井冈山地区为吉安地区,吉安县仍属吉安地区,同年11月,县治从吉安市五岳观迁至新县城敦厚镇。1987年将兴桥乡、长塘乡、樟山乡划归吉安市;1988年将盘田乡火气下村划归吉水县阜田镇;2000年吉安地区改为吉安市,将值夏镇、东固镇、新圩镇、富田乡、文陂乡、云楼乡划归吉安市青原区,曲濑乡划归吉安市吉州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4-11
泰和,早在西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春秋(公元前770-476年)时,今泰和县地先属吴,吴灭后属越。
战国(公无前475-221年)时,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实行郡县制,属九江郡。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为庐陵县地,属扬州豫章郡。庐陵县治在今县城西北15公里。
东汉末,庐陵升为郡,置西昌县,为庐陵郡治。故城在今县城西1.5公里。
三国(220-265)时,为吴国领地。吴末析西昌置东昌县(今吉安县永和镇),属庐陵郡。
晋太康元年(280),庐陵郡治迁石阳(今吉水县东北10公里),西昌属之。
南朝宋(420-478)、齐(479-501)、梁(502-556)因之。陈(557-589)省西昌。
隋开皇九年(589)复置西昌县。十年废西昌,并东昌、遂兴(今遂川、万安)、广兴(今莲花)、
永新等地置安丰县。十一年(一说十年)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更名泰和县,属吉州。泰和之名
始此。大业八年(612)因安丰治非津要,仍徙至西昌故城,属庐陵郡。
唐武德五年(622)置南平州,领泰和、永新、广兴、东昌四县,泰和为州治。八年,废州,并永新、广兴、东昌三县入太和县(改泰和为太),属吉州。贞观元年(627),吉州属江南道。五年,西昌因兵祸,县治复徙安丰旧治。显庆时,析太和复置永新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吉州属江南西道。天宝元年(742),泰和属庐陵郡。乾元三年(760)(一说贞元三年),县治移白下驿西(今实验小学内),属吉州。
五代十国(907-960),属吉州。南唐保大元年(943),析太和地置龙泉场,后升为县(今遂川县)。
宋,太和县属江南西路吉州军。
元元贞元年(1295),太和县升为州,属江西行中书省吉安路。
明洪武二年(1369),废州,复为泰和县(改太为泰),属江西布政使司吉安府。
清(1644-1911),沿袭明制。

1912年,废府属省。1914年,属庐陵道。1926年,废道属省。1932年,全省划行政区,置第九行政区公署于吉安,泰和属之。1939年,改第九行政区为第三行政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吉安,泰和属之。
1949年7月28日,泰和解放,成立泰和县人民政府,属吉安专区。

1968年,吉安专区改为井冈山地区,泰和属之。

1979年,井冈山地区改称吉安地区,泰和属吉安地区。

2000年吉安地区改地级吉安市,泰和属之。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4-11
吉水”县名的由来,缘于建县前夕,庐陵郡守与南昌万寿宫的道教大师郭璞等人沿赣江考察,他们见赣江与恩江在吉水汇合处,有一沙洲,二水缭绕于该洲之间,俯视流水,状若“吉”字,于是以“吉水”命名,县名由此面来。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吉水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夏商时,吉水属扬州。春秋时,吉水为吴地。战国时,吉水先属越后属楚。秦、西汉时,吉水属九江郡之庐陵县。东汉至南北朝时,吉水被石阳县、吉阳县分而治之。隋朝初期,吉水为庐陵县辖地。
  隋朝大业年间(615—617),吉水设县。当时划出庐陵县水东11乡设立吉水县,治所设在文峰。此后,吉水的建置,立废更迭,变化频繁。唐乾元年间,吉水由县改为吉水镇,唐末时又由镇改为吉阳场,史料中有解世隆“筑城吉阳场,时吉水久废为场”的记载。五代杨吴时复为县,隶属新干都制置使。南唐初,吉水由县改为吉水场。950年,吉水由场升为县,归吉州管辖。治所仍设文峰。
  北宋、南宋时,吉水以县建置未变,但管辖区域却有所变化。1054年,将吉水的云盖、龙云、兴平、永丰、明德5乡划出,设立永丰县。1092年,将庐陵县的同水乡及新嘉里与吉水县的顺化乡互换。1151年,又划出吉水的迁恩乡归永丰县管辖。
  1295年,元朝流治者将吉水由县升为州,这是吉水历史上的最高建置。1369年,朱元璋将吉水由州降为县,隶属吉安府管辖。此后630多年里,吉水以县建置未变,直到今天。
  吉安,古称庐陵、吉州,治所设在今吉州区。历史的长河中,吉安的治所却有一段时间设在吉水。公元96年,东汉和帝将新干、庐陵县北面的地域划出,设立石阳县,治所设在吉水县城往北8里处的固州村。191年,汉献帝分豫章郡而设庐陵郡,治所先设在新干,280年时又迁至固州,与石阳县治所同在一起。589年,隋文帝将庐陵郡改名为吉州,将石阳县改名为庐陵县,并把吉阳县并入,但州、县治所未变。682年,吉州的治所才由固州迁到现在的吉安市区。今天,固州村仍存有吉州亭、石阳古城遗址,吉水也有“吉州驻固州,代代出知州”的民谚流传。
  皇寮书院是吉州驻固州时创建的。唐贞观年间,当时任吉州通判的刘庆霖在固州西北边的竹林里创建了皇寮书院。该书院是全国设立时间最早的书院之一,比唐明皇设立的丽正书院还早七八十年,在中国书院史上有一定的地位。皇寮书院在史料中多有记载,《全唐诗》所提及的11所书院中,就有皇寮书院。
  吉水建县后,由于管辖区域的变化,使欧阳修、文天祥、胡广等先贤的县籍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欧阳修(1007—1072),今永丰沙溪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因1054年设立永丰县,欧阳修48岁时就由吉水县籍变更为永丰县籍。文天祥(1236—1283),今青原区富田人,南宋丞相、文学家。吉水建县后,富田一直归其管辖。明朝时,富田才划归庐陵县管辖,2000年又划入新设立的青原区管辖。胡广(1370—1418),今青原区天玉人,明朝状元,官至翰林大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天玉镇系临江乡易名而来,原是吉水辖地,上世纪末因隶属关系的变更,现归青原区管辖。
  1300多年的沧桑岁月,使吉水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翻开史书,有“吉水文风盛于江右”、“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记载 。走近百姓,有“一门三进士、隔河两都堂、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的民谣流传,这些都凸显了吉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刊载于2004年12月12日《井冈山报》   作者:吉水县环保局 杨巴金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4-11
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置县。据《今县释名》:“本吴阳城县,晋改阳丰,宋改今名,有永丰山。旧传山生石乳,赤则岁旱,白则年丰,因名永丰县,有永丰溪。”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4-11
安福,历史悠久,为江西18个文明古县之一。秦以前,先后隶属吴、越、楚。秦王蠃政二十四年(前223),王翦灭楚,今安福之地遂入秦国版图。二十五年(前222)置安平、安成二县。三国吴宝鼎二年设置安成郡,辖宜春、萍乡、新余、平都、安成、永新6县,隶扬州。这是安福历史上版图最大、建置规格最高的一个历史时期,其疆域几乎曩括了整个赣中西部。唐武德七年(624)改名安福县,安福之名自此始。清乾隆八年(1743)将安福上西乡12个都划给莲花厅管辖。从秦到清,安福县先后别称过安平县、安成县、安宁县、思成县、平都县、安复县、颖州、安福州。中华民国时期的1930-1934年,安福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先后隶属赣西南、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新中国成立后,安福一直属吉安市(吉安专区、井冈山专区)管辖。现辖17个乡,7个镇,4个国营林场,351个行政村,2234个村民小组,14个居委会。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4-11
宋置泉江县,1914年改为遂川县。县治在遂川江之北,遂水又名龙泉江。

夏商时遂川属古扬州地域南境。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庐陵县。东汉建安四年(199)孙策定庐陵,同年,建县于遂水之口(今万安县五丰乡云洲),名曰遂兴县。此为遂川建县之始。
  三国时,属吴国领地,吴嘉禾四年(235)改县名为新兴。晋太康元年(280),徙县治于上流光化乡景云观(今雩田镇中洲,民间称“旧县”),复名遂兴,隶属庐陵郡。南北朝,沿袭晋制。
  隋开皇十年(590)废遂兴等六县,设置安丰县,遂兴为其一部分,次年改安丰为泰和县。唐袭隋制。五代十国,南唐保大元年(943),析泰和龙泉乡什善镇置龙泉场,南唐李璟十八年(960)升场为县,名龙泉县,以旧场治为县治,在水南十七都慈云寺(今泉江镇小溪村境内)。
  宋开宝八年(975),南唐国亡,龙泉县地归宋管辖。宣和三年(1121)改名为泉江县。南宋绍兴元年(1131)复名龙泉县,隶属江南西路吉州军。
元代,元贞元年(1295),龙泉县隶属江西行中书省吉安路。明代,龙泉县隶属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西道吉安府。清初,沿袭明制,雍正九年(1731),吉安府改隶吉南赣道 ,龙泉县仍属吉安府管辖。
中华民国元年(1912)冬,各府撤销,县直属省。3年(1914),为避与浙江、贵州两省之龙泉县同名,改名遂川,此县名延续至今。民国21年(1932)江西省划为13个行政区,遂川县属第10行政区,24年(1935),全省缩为8个行政区,遂川隶属第3行政区。
  1949年8月2日遂川解放,先后属江西省赣西南区、吉安分区、吉安专区、井冈山专区、井冈山地区、吉安地区。2000年6月,吉安地区撤地设市,改称吉安市,遂川属吉安市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4-11
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商、周以前属扬州;春秋时属吴地;战国时属楚地;秦时属九江郡;西汉时属豫章郡;东汉时属庐陵郡;汉献帝建安四年为遂兴县之一部分,三国时吴大帝嘉禾四年改称新兴县,西晋太康元年复名遂兴县,万安皆属之;隋开皇十年,废遂兴县,其属地并入泰和县;南唐保大元年(公元943年)设立了万安镇。据传乃辟地得石符一帖,上有八分书云“地界两州,神秀所幡,更为都邑,万民以安”,故名万安。又因遂兴江口时起五色祥云,故又别称五云。古有“五云呈祥,万民以安”之誉;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改万安镇为万安县。史记:以镇当水陆之冲,舟车之会,控扼赣江之咽喉,割龙泉县(今遂川县)永兴、和蜀,泰和(今泰和县)诚信,赣县(今赣县)龙泉等乡,设万安县,属吉州; 1949年8月7日万安解放,属江西省吉安专区。迄今万安已有千年悠久历史。历史上万安长期处于古代南北交通要道--赣江大庾岭商道之上,是“上通两广,下接京 ”的关隘重镇,造就了独有的江南文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4-11
永新,地处赣西,毗邻湘东,古称楚尾吴头。早在商周,境内即有先民居住;秦汉以后,北人南来,居民渐增;到了三国,人口益繁。
  春秋战国时期,永新地域先后属吴、越、楚。秦灭楚后,尾秦九江郡。公元前206年(西楚元年)项羽立英布为九江王,永新地属九江国,公元前203年(汉高帝四年),改九江国为淮南国,领豫章等4郡,永新地属之。其后,增庐陵县,永新地属庐陵,隶淮南国像章郡 195年(汉高帝十二年》,封濞吴王,豫章郡庐陵县属吴王国。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削吴王国之豫章等地直属朝廷,公元199年(东汉建安四年),孙策分扬州像章郡设庐陵郡,并置西昌县,永新地属西昌。
  公元203年(建安八年),孙权遣将击败像章、庐陵等郡的山越人。么又一215年(建安九年至二十年),分扬州庐陵郡地置永新县,县治在今沙市下排洲与澧田洲头交界的高洲。267年(吴宝鼎二年),孙皓分长沙郡的安成、萍乡,豫章郡的新喻、宜春,庐陵郡的平都、永新,共6县置安成郡,隶扬州。
  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安成郡划归荆州,永新县属荆州安成郡。291年(晋惠帝元康元年),分扬州和荆州10郡置江州,永新县属江州安成郡。420一589年,南朝期间永新县隶属未变。
  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以州统县。591年(开皇十一年),废安成郡置吉州,永新并人吉州太和(今泰和)县。607年(大业三年),废州复郡,永新隶属庐陵郡太和县。622年(唐武德五年),分太和县地置南平州,永新县属之。 后汉时永新并入吉州太和县。 657年(唐高宗显庆二年),永新属江南道吉州,县治改设禾川镇。 此后州郡名称凡经变更,永新县隶属关系未变。
  902~975年,永新县先属杨吴,后属南唐。宋代在州之上设路,吉州永新县始属江南路,后属江南西路。 1130年(建炎四年)改属鄂州路。 1131年(绍兴无年)乃属江南西路吉州。
  1277年(无至元十四年),设江西行中书省(简称江西行省或江西省),吉州路永新县属之。 1295年 (元贞元年),吉州路改称吉安路,永新升为州。
  1369年(明洪武二年),永新复为县,隶江西行省吉安府。 洪武九年,永新县属江西布政使司吉安府。 清朝,永新县仍属吉安府。
  1912年(民国2年) ,废府,各县直属于省。1914年,江西省划分为四道,永新属庐陵道。 1926年,各县仍直属于省。 1932年,江西全省划为13个行政区,永新属第十行政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永新属苏区。 1928年,永新县隶属湘赣边界特区。 1931年,属湘赣省苏维埃政府管辖,省会设在永新县城禾川镇。 1935年,江西省划分为8个行政区,永新属第三行政区,直至新中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省.县之 初设大区、 专区分治,永新县属江西省赣西南区吉安专区。 后废大区,改专区为地区,永新县属吉安地区。 1968年,吉安地区改称井冈山地区,永新属之。 “文化大革命”后,恢复吉安地区名称。 2000年,吉安地区改设吉安市,永新县隶属关系不变。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4-11
莲花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公元280年(晋太康元年)曾设置广兴县,县治在今琴亭镇;公元1743年(清乾隆八年)割永新县二十个都,安福县十二个都置莲花厅,属吉安府;公元1912年改“厅”为县,属庐陵道;1925年废道,直属省政府;1926年6月30日,成立莲花县第一届工农兵政府;1949年8月13日全县获得解放,属吉安专区;1968年属井冈山地区,1979年属吉安地区;1992年8月11日划归萍乡市管辖。历朝以来,莲花县人文蔚起,英才辈出,素有“泸潇理学、碧云文章”之美誉。著名人物有元朝名僧、诗人释惟则,明朝文学家、理学家刘元卿,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中文教师、著名书法家朱益藩,天文学家宁榜高、王灏等。唐朝名相姚崇,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辛弃疾,地理学家徐霞客等也曾在莲花留下过足迹。
  莲花曾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之一,是湘东南特委、苏维埃政府和湘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引兵井冈,在这里决策》以翔实的史料和历史的真实揭示了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转兵井冈山在莲花决策的伟大意义。“莲花一枝枪”革命斗争的故事名闻遐迩。毛泽东、彭德怀、陈毅、方志敏、胡耀帮、曾山、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莲花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县城、坊楼甘家村、三板桥乡均有毛泽东旧居,西天庵有秘密交通站旧址,狮古塘有棋盘山会议旧址,县博物馆还保存了军缸、湘赣苏维埃邮政总局牌、党小组记录、苏区货币和苏区邮票等革命文物。全县共有3486名优秀儿女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册烈士)。建国后第一批授衔的将军数量排名全国第14位,回乡当农民的革命将军甘祖昌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位。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