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
:夏初都潘邑,竹书没说,来源哪里
(2016-07-03 22:09)
据《逸周书•尝麦解》记载:“蚩尤乃逐(赤)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疑。赤帝大摄,乃说于黄帝,持蚩尤,杀之于中冀。”
另据《竹书纪年》记载:“帝尧陶唐氏……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
“帝舜有虞氏……元年乙未,帝即位,居冀。”
“元年壬子,帝(禹)即位,居冀。”
“元年癸亥,帝(启)即位于夏邑(今山西夏县),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
中冀就是涿鹿之野,尧舜禹称帝建都之地“冀”在很多古籍中都记载是潘城(今涿鹿县保岱村)。
启之后,夏朝各帝即位都未在提到冀都,所以我认为是启率众南迁中原。
潘城的地名源于潘泉,潘泉原指泉水盘旋而出。泉水自西南向东北流,称妫水。妫水拐弯之湾内之地,称妫汭。尧帝嫁二女娥皇、女英与舜,居妫汭。
山西那里把妫解释为河水南流,汭解释为河水北流,属于无根之附会。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禹)母曰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长有圣德。长九尺九寸。梦自洗于河,取水饮之。又有白狐九尾之瑞。当尧之世,舜举之。”过滤掉神话色彩,“白狐九尾之瑞”指得是产于青丘附近的九尾白狐,这个青丘就在涿鹿之野。所以禹早年的经历与涿怀盆地密不可分。
舜禅位禹,做景云歌(又称卿云歌),“庆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此景云即涿怀盆地的“黄阳雨笠”。山西的历山,可没有景云。所以夏朝的初都,就在潘城。
大禹龙门治水的事迹早已脍炙人口。河南洛阳的龙门,山体结构为石英砂岩、沉积岩。禹时代,只有铜制工具,没有炼铁、炼钢的工艺,洛阳的龙门山根本凿不动。晋陕交界的龙门,就在黄河边上,禹时代的华夏先民可没有改造黄河的能力。所以大禹龙门治水的真实发生地,还是在涿怀盆地、桑干河(古称灅水、治水)南岸、舜都潘邑附近的龙门山。
不过禹、启父子之前在山西南部有比较长时间的经营。到启即位时,他是在夏邑,也就是说,那时已经出现了双都。以后夏启又正式把都城从潘邑迁到夏邑。所谓璇台,就在泉水盘旋而出的潘泉旁边,有遗址,但已很难辨认。
山西的历山,就是夏启迁都中原时,把潘城的历山地名搬迁到了夏邑。
2016年春节,我回老家,亲自到潘城遗址,我拣到了距今6000左右的仰韶文化类型的夹蚌红陶残片、距今4000左右的龙山文化类型的黑陶残片,也算是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