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对宝鸡的第一印象,本就是宝成铁路。宝成铁路修建于49之后,为出川首条铁路,长期以来至今也是联系成都与北方的必经之路。这条铁路和陇海铁路的交点,照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城市。
宝鸡的兴起信赖于这两条铁路。在“铁路拉来的城市”当中,宝鸡和郑州算是一个类型,两干线交汇于原有的县城墙根底下,而不是株洲和某某庄那种交汇于集镇甚至村落的类型。宝鸡县原属凤翔府,由于铁路经过宝鸡县比过凤翔县相对容易修——所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指的是宝鸡东边不远陈仓为起点穿越秦岭的通道,陈仓道。从陈仓西南通过大散关可以到达嘉陵江的上游,进而很方便地到达汉中。故陇海路通车后,它取代了凤翔县的地位,成了整个府的经济,甚至政治中心。之后的进川铁路也看重了宝鸡南下过岭道路的相对便利,把起点定在了这里。现代化的城市就此繁荣起来。现在大部分城市的火车站地区虽然繁华,却一般不是“市里头”,而是原来老城区的中心——因为先有基于此的商业城市才通的铁路。而宝鸡市中心就是站前,原来的老街则似乎保持了安静祥和的状态,成了一个真正宝鸡人的城。
像其它枢纽城市一样,宝鸡被布局了不少工业企业,大部分分布在火车站沿渭河的下流地区,这致使整个城市成为一个沿渭河两岸扩展的工业城市,同时也承担着周边地区商业中心的职责。虽然城市为长条状,但城市中心并没有随工业企业东移。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相对接近几何中心的是宝烟,周边并没有形成很繁华的商业体系。
值得一题的是,当我坐3路车一直行驶在西关以西的坡路上时,我本以为公交车会带我到一个近郊农村。但那条线的终点是宝工——现在叫中铁宝工,旁边是宝鸡东车务段。这样看来,整个城市的公交系统最初是服务于大量生活在周边工业区的居民而建立的,整个城市是一个与铁路枢纽息息相关的工业城市。
虽然宝鸡因铁路而生,但是看上去宝鸡站的客流并不是很大。火车站有三个候车室,一楼东为陇海上行,西边为陇海下行,二楼为宝成。但是下午四点钟,候车室都一般都没有坐满。如果排除掉有一定比例的转车客流,那么宝鸡站的客流更为悲惨。这样也许看得出来,西宝客专开通后对宝鸡站的影响也许比较大,去西安的短途客流集中于高铁。此外也可以看得出来,宝鸡本地的自我消化能力比较强,对长途的需求比较小。事实上这也跟宝鸡的诸多县城不通铁路因此失去了腹地客流有着很大的关系。
二
不得不承认,宝鸡街道很干净,而且在同类城市中,城建也比较好。受到华吧的影响,我下意识地定义“城建”为高楼、街道与绿化。纵然概念不应该那么狭窄,但这的确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干道基本完成黑化,零散的高层住宅分布城区各处。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关中也有悬铃木,不过似乎不像法桐的感觉。除此之外,路边、广场的植物种类也不少,使城市不致荒凉。早上七点半,主干道开始早高峰堵车,往返于南站与宝鸡站的7路车慢慢装满人。中午下班高峰,不算宽的主干道也会堵车,不过不算严重。
宝鸡的公交车还不错,车辆一般新,线路和密度足够满足绰绰有余的城区的需求。火车站前的站前广场中时公交始发站。站前广场和秦皇岛一样,有大量的绿地花坛,但是大量的不能进入的绿地(不是草地不能踩,而是由大量的灌木组成),已经破坏了站前广场本来的意义,不能有效地分流旅客。况且,宝鸡站房与广场之间是有路的,路中间有隔离带,这样的广场基本与火车站脱离关系了吧。幸好宝鸡站的客流不大。再说现在流行高铁站那样的地下进站模式,站前广场越来越成为大手笔的摆设罢了。
宝鸡的住宅小区还有大量的单位小区,没有什么可以说的。这个城市有两个让我记忆犹新的地方。第一个是渭河上的步行桥,桥的两端有弯曲的护栏隔离摩托车以上的车通行,是一座单纯的观光慢行桥。这座桥很隐蔽,南桥头建在河堤观光台上,连着一条车流量不大的路;北桥头虽然直通火车站,但是对于外地人来说,这条路还算是比较隐蔽的。不过北桥头的绿化小公园我是比较喜欢的。第二个是站前广场东南角的过街通道,通道虽然破旧,但是不似其他城市般空荡抑或摆满了小摊贩抑或有弹唱人士在,而是卖国画的书画通道,抛开商业意义,里面的字画还是比较好看的。
三
从大的方面来看,宝鸡市关中平原的西端点,但是和宜昌一样,并不是什么两种文化的交融之地。宝鸡整个的属于关中平原文化区,关中文明本身也包括了中原文明和西部山区文明的两个方面,不然就没有独立性了。关中文明的兴起自然要追溯到西周,看过哪吒的朋友都知道,西周的兴起源于宝鸡的岐山地区,甚至更西;接下来定都咸阳的秦也有一定的西羌血统。所以我认为整个关中文明,不能只看平原不看山区,两位一体。
宝鸡当然通行关中话——我搜狗根本就打不出来“宝鸡话”整个词。关中话才不是像河南河北一样“好懂”,总有自己讲不出的特色,但是听感是北方话无误。也有一些人在回答我的问题时说的不知是关中话还是他自己的普通话,看来这个地方和华北一个德行,(即使是带口音的)普通话的普及率没有想象中的很高。
讲到文化总要讲到食物什么的。像“凉x”系列、面系列,感觉不出来特色,或许是因为我就吃了两三碗没有资格评价的关系。关中人是可以吃辣的,而且也不差。我最难忘的两样东西,一个是豆花泡馍,一个是肉夹馍。豆花泡馍是凤翔的特色,个人认为这样东西真的很有特色。不加糖的豆腐花(不是豆腐脑)就算加了盐、葱蒜酱油什么的,虽然谈不上难吃到像老北京豆汁儿一样无法下口,但是也只能吃出纯豆腐的味道,是比较无聊的。而一旦把机制的馍片泡进去,瞬间就变成了一种难以接受的主食。这样泡的馍在我看来没有任何味道,就像面汤里泡不开的馒头面饼一样,无法很快地吃下去。再加上关中饭量大,那么多馍真的好难受。这不像羊肉泡馍,羊肉汤可不像这种豆腐花一样食之无味。肉夹馍这边写的当然不是“陕西肉夹馍”,而是“潼关肉夹馍”,可见即使在平原地区也要有这种区分——味道就不一定了。反正这次的肉夹馍不管正宗与否,烧的完美的馍与里面的瘦肉为主肥肉为辅此外没有任何奇怪东西的烧腊,真是让我开心了好久——这边烧腊也蛮多的。
另外我注意到这里虽然兰州拉面没有想象中的多,但是“猪肉”与“大肉”混用。
四
这里才要开始正题了。我很向往去宝鸡旅游,就是因为一种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貌——塬,即“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连《现代汉语词典》都说黄土高原为“西北”地区)宝鸡市区本身仅仅是黄土地区而不属于黄土高原,但是前面已经说了,宝鸡市东西狭长、沿渭河分布的城市,南边是秦岭,那北边是什么呢?从卫星图上可以看得到,宝鸡的城市用地和农田以北,是近乎垂直上升后的黄色平原——也就是“塬”了。在宝鸡市区,如果能见度不太差,可以看得到南边的山脉,以及北边的很高的坡。如果不是事先了解,还以为这是一座山。宝鸡人把北边的的绿墙称为“北坡”,北坡是角度很大的一面坡,由两条小路连接坡顶与城区,其余被开发为森林公园,有不少人爬楼梯锻炼。就算是爬楼梯上坡,也要半个多小时,而公交车又也许是受到陵塬班车阻扰的因素不能通车(宝鸡的北边的塬叫做陵塬,似乎以一个始皇陵命名),那班车虽然收费便宜但是客满才开车,根本不能用于赶时间。故上坡只能花十块钱打的了,距离不长但是还是人去克服那个重力势能还是很累的,毕竟这种倾角的斜坡和高差还是有点恐怖的。
北坡果然是厚厚的黄土层,厚达可能一百多米,没有原生的石头,幸好全部被植被覆盖。不知道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滑坡,不过宝鸡县城就建在塬脚下,似乎滑坡是不太可能的,毕竟黄土高原形成时间比人类早多了,内部的固结应该比较好,再过几个百万年就变成岩石了吧。顺便提一下,北坡上的鸟叫真是悦耳呢。
塬顶上类似典型的北方黄土平原农村景观,不过不是纯平原,还是存在十几米高的小山包的。也没有什么。
说到关中平原,当然要认识到宝鸡三面环山的事实,雾霾根本散不掉。那天塬上根本看不到10km以外的秦岭唉。
然后提一下渭河。先把时间调回2013年7月,我第一次坐火车经过宝鸡,往西刚刚出城,就看到一个水电站,叫做“宝鸡峡水利枢纽”。宝鸡峡以东,渭河近似断流,河床几乎完全外露,周边也是黄土景观。水电站仿佛隔绝两个世界似的,西边瞬间碧波荡漾,水量充沛,山上满目苍翠,仿佛回到了南方丘陵的家乡。当时我觉得这是我走过的最美的一条铁路,到现在还是有这种感觉。这次几次过渭河,发现渭河的水面宽度仅仅占河床宽度的四分之一(目测,而且很有可能中间本来就是大大的洲),河床上杂草已经很高了。出租司机告诉我,渭河只有秋季才有水。我不知道这和水电站有什么关系,但是有水电站的江河那么多,为什么你关中平原的刚从山上留下来的渭河会悲壮成这个样子呢?
城北有一条东流的引渭渠,似乎引到塬上。
然后就是南边的秦岭,肯定不想陵塬一样近乎垂直,而是慢慢上升,也有不少天然的小山谷。宝成铁路就从这种山谷慢慢上山,上山的火车速度很慢,声音很响,看得出很难受。到一个小站停了一下,也许加了车头,速度变快了。我到宝鸡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看看宝成线上的秦岭展线。展线相当于铁路的山路与立交桥,为了爬一座山,要不停地盘山作大角度转弯。展线当然很大,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勉强能看到海拔较低的很远的地方有铁路,我知道那是我走过的路。我最开心的是在一定高度上,在穿过一个隧道以后,看到了2015年的积雪。虽然只是积雪,足够欣喜。此外巍峨的秦岭在夕阳下已经足够美丽。
本文首发于新浪微博,作于2016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