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库门开始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在今黄浦区、虹口区、闸北区和静安区等
中心城区。
“上海石库门申遗争取列入十三五
规划”,在9月30日举行的“2015上海石库门的保护与传承高峰论坛”上,上海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冯小敏表示,今年以来,上海各领域知名学者联名发起了“石库门申请世界
文化遗产倡议书”,目前市政协和政府相关部门正积极推动石库门申遗的调研工作,为提升上海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促进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提供智力支持。
上海石库门开始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在今黄浦区、虹口区、闸北区和静安区等中心城区。澎湃
新闻(
www.thepaper.cn)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根据2015年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现存较为完整的石库门街坊约173处,共有石库门里弄1900余处,建筑居住单元5万幢,目前仍有约200万居民居住在石库门里弄中。
2000年以来,上海着手石库门的抢救性保护,中心城区的12个历史风貌保护区中也包括了部分石库门建筑。2015年上海市规土局公布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街坊”中,石库门街坊超过一半。
据了解,尽管已有部分石库门列入了法定保护范围,但对现存总量而言仅仅是一小部分,大批的石库门建筑因为还没有列入保护名录而面临随时被拆除的境况。同时,由于很多石库门建筑已接近建筑使用寿命,建筑状况不断恶化,再加上开发中由于保留石库门可能带来的过高的成本,上海石库门的数量正在严重萎缩。根据相关资料,解放前上海有约20万石库门里弄建筑,近60%的上海人居住其中。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有约70%的旧式石库门里弄被拆除,而根据改造计划,至2020年还有相当数量的石库门里弄将消失。
上海石库门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也是上海有别于其它地方的重大
城市特色。有关专家表示,石库门已成为上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而石库门建筑则是这一符号的重要物质载体,物质载体消失了,文化符号的存在也难以为继。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上海很多石库门建筑
人口密度大,居住环境差,居民希望通过动迁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迫切。而根据联合国要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必须首先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老建筑的居住环境,减小居住密度,以改善民生。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夏丽萍建议,对上海石库门的保护应该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进行考量,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保护。
“石库门建筑不是单一的古董,(始终)一成不变地保留着。”她认为,石库门的保护要与如今的生活需求、城市发展相适应,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增加公共设施等各种手段来更有效地保护和使用石库门建筑,使之能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让人们愿意
回归到石库门这样一种生活、生存的空间。
[ 此帖被江南烟雨在2015-10-01 21:0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