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193阅读
  • 381回复

[综合]毛大庆:人口忧思(上)——40年红利期将尽,中国老了19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0 发表于: 2021-08-27


建国以来人口政策得失探讨


2021-08-27 13:07·枯萎的胡杨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七十多年时间,人口从4亿多增加到14亿,改变了旧社会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局面,也经历了前三十多年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后三十多年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促使这种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都离不开国家的人口政策的影响。根据人口增长情况,可将新中国72年分为四个阶段:
1)1949~1962年:人口恢复性增长阶段
建国以后,百废待举,人民政府克服重重困难(朝鲜战争、国际上的封锁),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发展经济,兴修水利、防治各种地方流行病(血吸虫病、霍乱等),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医疗水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医疗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才使得婴儿死亡率大大下降,人均寿命延长,这13年是出生人口上升较快(三年灾害除外,在此不讨论),从建国初期的1200多万,上升到了1954年的2232万,1962年更是达到了2451万。死亡人口也从建国初期的1000多万下降到了6、700万。
这一阶段人口出生、死亡数据见表1。
表1


这一时期,从人口政策上讲,主要是促进人口增长的。毛主席表明了他对人口的基本态度:“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1950年4月,卫生部发文限制机关和部队妇女非法打胎。1952年,卫生部规定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1953年,卫生部要求海关禁止进口与国家政策不符的避孕用具和药物。这些政策旨在保护妇女,实则限制了节育。
1953年新中国首次人口普查显示,当年中国大陆人口5.83亿,年增1300万。总人口远超1949年普遍认为的4亿多,催生了节育政策。1954年11月,卫生部规定:“避孕节育一律不加限制,但亦不公开宣传。” 1955年3月,中共中央批示:“我们党是赞成适当地节制生育的”。1957年3月,毛泽东主席提到:“实现有计划的生育”。
这一阶段影响比较大的事件是1957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主张人口控制。
1958年4月,随着反右运动的推行,全国报刊开始发文批判马寅初。毛泽东提倡破除“人多了不得了,地少了不得了”的迷信,指出“人口十亿也不怕”。节育活动中止。
现在回头看,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虽然提出了人口数量控制的正确主张,但是其研究仍然是有缺陷的,主要有二:
一是没有从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提出人口增长可能达到的数量。根据1954年的出生水平,如按照人均预期寿命60岁市场计算,人口出生数量即使不再大幅度增加,全国人口也将增长至12亿以上。如能将这一前景向上级提出来,领导人的认识也许会有所改变;
二是在没有做足够研究的情况下,直接提出人口增长过快,应控制人口增长,是不够科学的。如提出对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从方法上更科学,也更容易让人接受。(说这些,绝不是想证明现在的人比过去的人聪明,而是想让我们少走弯路。)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人口政策得大于失,但没有预见到后来的高速增长并进行政策准备。
2)1963-1972年:人口快速增长阶段

从现有资料分析,1963-1972年,十年时间,人口出生数量巨大,1963年出生人口超过2900万,为历年之最(另外有一份资料显示1969年出生人口最多)。不管怎么说,这十年,每年出生人口都超过2500万,由于这一段时间政治生活不正常,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
同时,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医疗水平的继续提高,死亡人口仍然维持在6、700万。
这一阶段人口出生、死亡数据见表2。
表2


因而,这十年人口的增长是非常快的,增长了近两亿人。
应该说,这一阶段的人口政策没有适应形势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成为后来激进的计划生育政策产生、实施的原因。
3)1973-1980年:计划生育政策提出、初步实施

这一阶段,人口政策的以“晚、稀、少”为特征,以1971年7月国务院批转《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为发端,这一文件也开启了计划生育时代,标志着人口政策从政府倡导,转变为以生育水平的目标为导向的,对家庭生育行为的干预和控制。
1973年12月,全国计划生育汇报会提出了“晚、稀、少”政策;晚”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少”指只生两个孩子。
随着计划生育推行,中国生育率从1970年的5.8降至1980年的接近更替水平的2.3左右,年出生人口从2800万降至2100万左右,总人口则从8.52亿上升至9.75亿,年均增长1230万。同期,中国占世界人口比例则从22.3%降至22.15%。
这一阶段,政府执政能力加强,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医疗水平有所提高,死亡人口仍然维持在6、700万。198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接近1%。
这一阶段人口出生、死亡数据见表3。
表3


总结这一阶段,人口增长速度总量仍然较大,但增速已然下降,人口政策是成功的。
3)1980~2013年:以“一胎化”为基调的计划生育
这一段生育政策比较一致,但时间比较长,如按人口增长特点可分为出生人口超过两千万(1980--1998年)、低于两千万两个阶段。
这两个阶段的生育政策特点是“一胎化”。讲到以“一胎化”为基调的计划生育政策,绕不开两个人。
一是陈慕华。1978年6月26-28日,新一届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担任新一届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成员来自国务院所属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科委、财政部、卫生部等部委的领导人员。
新一届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着重研究了贯彻落实华国锋主席在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三年内把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百分之一以下的任务“。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
1978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批转《关于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报告》,即中发(1978)69号文件。
中央69号文件提出,”五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争取在三年内将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百分之一以下’,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中规定,从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五年把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千分之九左右,这个奋斗目标,是新时期总任务赋予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
中央69号文件,提出”解决好有关计划生育的各项政策“。”晚育年龄,农村提倡女23周岁,男25周岁结婚,城市略高于农村。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生育间隔三年以上“。
中央69号文件,第一次将影响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限制措施写入中央文件。
“对于计划生先进个人和集体。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个别干部、党团员、职工,不实行晚婚、节育,要进行教育,在群众中影响很坏的,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情节恶劣的,要给予纪律处分。对破坏计划生育的阶级敌人要及时揭露,坚决打击。有关农村口粮分配,城市住房分配等社会经济政策和其他一些规定,要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这意味着,不按照政策要求生育,将要付出诸多代价。
为贯彻中央69号文件,江苏、湖南、天津、福建、浙江、山东、广东等省市,召开大会传达文件精神。辽宁、河南、河北、上海等召开地、县会议,吉林省则以电话会议的方式,传达到全省。特别是广东制定了30条,天津制定了8条,以及四川、上海等省、市还先后制定了一些地方性的政策规定,提倡和鼓励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限制和处罚生育二胎及二胎以上子女的家庭。
中央69号文件–“最好一个,最多两个”,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向“最好一个”倾斜,生育革命,即“一胎化”政策呼之欲出。人们有理由认为,在“洋跃进”背景下形成的1978年6月26-28日的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会议,就会议内容而言,应当看作“一胎化”的始作俑者。
第二个是宋健。1980年2月,新华社公布了宋健等的《中国人口百年预测报告》。该报告称,如果生育趋势不变,中国人口到2050年将达到40亿,引起震动。
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启动了以一胎化为基调的计划生育政策。公开信在表述上仅“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但在实践中,这往往表现为强制性的生育数量限制。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定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
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人口控制政策。
但在严厉的生育限制政策下,生育率并未延续之前的下降趋势,而是出现反弹,并在1980年代徘徊在更替水平以上。这背后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对政策的恐慌引发不少年轻女性抢生;二是1962-1973年出生人口进入生育期。
1984年4月,针对一胎化激化的社会矛盾,中共中央在批转《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的文件中,适当放宽了限制。该文件奠定了1984年至2013年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模式:以大中城市为主的城镇居民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第一胎是女孩的农村居民允许生第二胎;少数民族可以生育2到3个孩子。
随着1960年代中期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进入婚育,出生人口在1980年代末期逐步增加,并在1988年超过2400万而达到高峰。1991年5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此后,中国出生人口急剧减少。根据2021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年出生人口从1990年的2300万降至1999年1800多万。
2001年12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公布,并于2002年9月1日起施行,计划生育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尽管2000年人口普查中抽样调查的原始数据显示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1.22的超低水平,但计划生育部门以漏报严重为由,把大幅调高后的1.8作为人口政策的基本依据,持续时间达10年之久。
2002年3月,江泽民主席强调,“人口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提到“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可以变成很大的问题,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可以变为一个很小的数目,这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
2004年3月,胡锦涛主席指出,“未来几十年人口总量仍将持续增加、资源人均占有率低、劳动就业越来越大的压力、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等一系列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
2006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提出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文件强调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
在严厉的生育限制政策下,中国出生人口振荡走低。年均出生人口在1980年代为2320万,1990年代为1950万,2000-2013年则为1627万;总人口从1980年的9.87亿增长到2013年的13.6亿,年均增长1130万。同期,中国占世界人口比例从22.15%大幅下降到18.85%,降幅为3.3个百分点。
这一阶段人口出生、死亡数据见表4。
表4


关于计划生育的成就,正面总结如下(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2015年11月):
  一是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
  二是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的状况。
  三是创造了较长的人口红利期,为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也为世界人口发展和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树立了负责任人口大国的良好形象。
我认为,还应该加上一条:改变了中国人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缺点也不得不说:
一是严重地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三十多年,独生子女政策深入人心,人们习惯了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
二是由于全面二孩政策松绑太晚,使我国人口结构严重不合理;
三是独生子女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事实上导致了人们的生育权不平等。
执行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确实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比于独生子女政策,允许生育二胎、晚婚晚育、拉开生育间隔是否更易于让老百姓接受,产生的社会矛盾更少,执行的效果更好呢?山西省翼城县进行的试点回答了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1998年出生人口在两千万以下,当时如果放开二孩,现在的人口结构是不是更好一些?
……

4)2014年~2019年: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三孩政策
2013年卫生部与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合并。2014年单独二孩政策在全国逐步实施,但效果有限,2015年全国出生人口甚至比上年减少32万人。
2015年11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到“少子化”、“适龄人口生育意愿明显降低”、“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并将“14岁以下人口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劳动年龄人口开始绝对减少”列为人口安全挑战。
这一阶段人口出生、死亡数据见表5。
表5


自2016年元旦开始,全面二孩政策实施。近年计划生育的表述在各种官方文件中逐步淡出。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纷纷提交提案议案,呼吁全面放开生育。
尽管两次政策放松释放了之前堆积的生育意愿,但反弹持续时间和幅度都远低于预期,且在反弹后很快就掉头向下。从2014年到2018年,年平均出生人口1670万,总人口从13.6782亿缓慢增长到13.9538亿,年均增长689万人。同期,中国占世界人口比例从18.8%降至18%,5年里下降0.8个百分点,远超1950-1970年的20年中上升的0.5个百分点。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2021年8月20日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人口计生法规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这一次人口政策的急转弯,是对前期政策的一次否定,成效如何,拭目以待。
只看该作者 251 发表于: 2021-08-27
人口问题必须要以长远的眼光考虑,激进的政策不合适。
只看该作者 252 发表于: 2021-08-28

单身人口超2亿部分城市单身占50%,不婚族折射出城市四个生存逻辑

原创2021-08-27 20:38·职上职下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单身人口数量远远超过2亿人,实际单身人口高达2.6人,占总人口的15%。除开20%左右的未成年人,全国符合婚龄的所有人中,每6个人就有一个是单身!


单身人群的分布也很有意思: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格局,具体来看就是:
(1)在非常偏僻和困窘的山村,单身人口比例非常大,单身人口多数是男性,俗称“光棍”。
(2)在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甚至欠发达的县市,单身人口有,但不是很多,单身人口比例在合理的区间内波动,分布也比较均衡。
(3)在经济发展特别好的地市或者一二线大城市,单身比例又重回高位,单身人口多数是女性,俗称“剩女”。


在偏僻农村出光棍,在特大城市出剩女,成为当前很有意思的现象。
而且统计数据还显示,越是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越是人口稠密的地区,单身青年越多。
目前,单身人口数量达到该城市适婚青年50%以上的城市按照高低排序分别是:深圳、北京、广州、厦门、台北、香港、大连、杭州。在四大一线城市中,上海是唯一没有“入榜”的城市。其他非一线的入榜城市基本都是大城市或者是经济活跃发达的新兴城市,还有港台开放度很高的城市。

————————————————————

偏远山村的单身“光棍”很多,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就当代而言,没有任何一个年轻人会愿意在那种地方结婚生活,了此一生。
但是,在大城市同样有很多“城市光棍”和“城市剩女”,尤其是在经济越发达的大城市单身人口越多这种现象,就不禁让人想探个究竟了。
可能很多人说,大城市单身青年多的原因就是因为“钱”太少了。没钱就不敢结婚,没钱就没有资格谈结婚。——其实,这只是最基础,最浅薄的看法。


在大城市单身青年数量逐年攀升的背后,其实蕴含了更深刻的原因,这些深刻的原因,揭示出部分大城市的残酷真相。
此文可以让你从另一个维度看待大城市单身青年越来越多的这个社会问题。
其实,大城市单身青年攀升,只是一种城市淘汰规则的表象,在这表象背后,隐藏的是大城市残酷的生存逻辑。


大城市不婚族折射出的第一个生存逻辑:挤出效应逼迫着每个人急着上船
每一个小地方的人,到了大城市,首先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大城市立足。
但在今天,简单的一句在城市立足,其实要通过几代人的持续积累才能实现!
上一代,乃至上上一代,没有积累的小地方的人,全凭自己努力,汗水流干也是无法在城市立足的。


(1)人人想上大城市船的心理动因
当在大城市立足这件事变得遥远之后,小地方的人会退而求其次。——在大城市上船!
上船的方法有很多,最好的路径就是要在城市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了稳定工作,就能得到“良民证”而不是闲散人口,于是,就可以通过良民的身份申请到公租、廉租等低价配租的住宿点。
低价配租的住宿点,当然是很小且无法容纳两个人居住的,于是,青年们就只能忍着不找女朋友,因为找女朋友往哪儿带呢?


靠着微薄工资,要在城市立足是非常难的。但是靠着微薄工资,要在城市上船却是比较容易的。
着急上船的人,心里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即便挨打受气,忍气吞声,吃尽苦头,也千万不能再回到小县城,更不能回到农村!一旦被“打回原籍”,人生就“完了”,脸也不知道往哪儿搁——这便是许多城市青年无法在城市立足,但也坚决不愿“下船”的深刻心理动因!
而且,能够顺利在城市上船的人,多少都有些学历,也有些本事,他们坚信自己一定能度过暂时的难关,迎来在城市立足的春天!——当然,这种信念和信心要在35岁以后才会逐渐熄灭!可惜,当他们35岁以后想要下船,另觅出路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已经没有更多的选择了。


(2)从上船到真正立足的距离可能就是一辈子
城市挤出效应的着力点,其实就是住的地方。每一代年轻人,都是通过在城市拥有自己产权的住居,实现在城市的永久立足。没有自己产权的住居,永远都只能算是在城市的船上飘来荡去。
一个在船上飘来荡去的船夫,他既不敢去找配偶,也鲜有合适的女性会瞧上他。
于是,这船上的男人们就这样荡着,飘着,船下的女人们或者岸上的女人们就这么冷眼地瞧着,等着——一来二去地僵持着,久而久之,这大城市单身的男女可不就是越来越多了吗?
城市的公租,廉租越多,城市靠房租能生活得很好的人越多,就一定反证城市里单身的人越多!


大城市不婚族折射出的第二个生存逻辑:特殊的丛林法则刺激每个人轻装上阵
(1)从学历层面来看
一个野鸡学校的专科生,如果在边远农村,肯定算个文化人,没准还被当根葱。
同样的野鸡专科生,如果在大城市,基本算半文盲,刷盘子肯定是有人要的,因为年轻嘛,搞传xiao可能还行,其他的工种行业,估计没他什么事儿!
毕竟在大城市,人985,211都削尖脑袋找活儿干呐。


只看该作者 253 发表于: 2021-08-28
(续)

(2)从技能层面来看
如果一个懂手机维修的人,在大城市他就是个街头“讨饭”的。
同样是这个懂手机维修的人,到小县城的所谓步行街支起一个摊子来,生意好到爆,好过姑娘还不乏投去仰慕的目光——大小也算个技术人才!


(3)从人际关系来看
在小县城有点关系的,普通大学毕业后,基本上在城市混不开就直接回家了。
回到家里,总归有上辈的一些人脉积淀,疏通疏通,打点打点,很多事情也就办下来了。
只要内心安定,别瞎折腾,过点小日子,甚至混个小康小中产啥的,也是有机会的。
在小县城没有一点关系的人,即便普通大学毕业之后,在城市混不开了他们也不愿回到小县城,因为他们认为,在小县城靠关系吃饭的日子,他们也无法过下去,还不如留在城市找机会。其实他们哪里知道,天下的关系都是一样的关系,大城市的人际更复杂,沟通成本往往更高,较高圈层的人,一起喝个早茶,闲聊中可能就决定着很大一批人的命运了!


正是基于上述这种特殊的丛林法则,所以,大部分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共同的心声就是:
要想活命,就得拼命,拼命抢岗位,拼命提高学历层次,拼命搞职业培训,拼命的考各种证书,拼命的攀附更好的资源和人,拼命提高自己的身价。他们不拼命,随时可能被替换掉,随时可能被同类“吃掉”!
——在这种高压下,真的不适合成家,更不适合婚内生娃,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真的别指望一个每天下班后还要上补习班的女人还要照顾家庭,弄出一顿可口的饭菜!
在经济越发达,竞争越激烈的大城市,结婚这件事,怎么看都是个拖累!


大城市不婚族折射出的第三个生存逻辑:外面热闹内心孤独无法信赖身边人
别看很多城市青年K歌,泡吧,夜店,不夜城各种浪,看起来热闹非常,朋友成群,实际上内心空虚又彷徨。
外面热闹,内心孤独,是城市人最真实的写照。
越是经济发达,竞争激烈的大城市的职场人,内心越孤独,因为她们无法信赖身边的任何一个人,更不可能去信赖不在身边的陌生人。


每一具看似文明的躯壳下都裹着一个冰冷又坚硬的灵魂!
的确,在竞争激烈的城市职场里,谁把谁当朋友,谁就有可能死得快。当然,这种对人性阴暗面的断言不太合适,也太阴暗,毕竟还是有真朋友的。只是真正的朋友不会太多而已!
既然在喧嚣热闹的职场,朋友都少,能信赖和倾诉的人都很稀缺,更何谈去找可以谈婚论嫁的伴侣呢?!
所以,城市的相亲,本质上就是做给上一辈人看的秀场而已,成功的不会有几对,即便真的看对了眼儿,能够顺利走进婚姻殿堂,并且能够平平稳稳生活几十年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这绝非悲观主义,而是现实已经证明的事实!


大城市不婚族折射出的第四个生存逻辑:曾经沧海难为水见世面其实最害人
这一点是隐藏得最深的逻辑,当然也是对城市人热衷单身,不愿谈婚论嫁的重大心理屏障!
很简单的道理:
如果一个开车10来万私家车,戴着金丝边眼镜,穿着入时,干练整洁的年轻人,要是在乡场镇绝对算是一道“风景”。会让很多乡里的“灰姑娘”们“心向往之”!
但是,如果这个男人在大城市,以同样的“派头”和同样的装束出现在相亲现场,估计女方抬头撇上一眼就直接闪人了,话都不想搭!
——这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心理在作祟呀!


本来这个年轻人是非常不错的。但在看惯了富人大款,看惯了豪车奢侈品,进惯了豪华场所的城市女人们,哪儿瞧得上一个青涩的愣头青啊!
诚然,大城市给了男男女女们眼界,但这种眼界也正在持续提高城市青年男女们“动心”的阈值,这种阈值不断提高的后果是:除非是十分耀眼的明星,十分有钱的实力派和十分有才的大才子,否则,一般的普通的优秀男性,在她们眼里,也已经是草芥了!
当然,已经习惯于在城市街头打望的青年男人们,看得美女比吃的饭都多,稍微长相身材次一点,都难入他们的“法眼”了!
由此,男人对绝大部分女人不感兴趣了。
女人也对绝大部分男人瞧不上眼了。
于是,大部分普通男女不就不愿意找对象结婚了嘛!——因为,很难出现让他们(她们)动心的人了啊!




只看该作者 254 发表于: 2021-08-28
中国人口问题巨大!
只看该作者 255 发表于: 2021-08-28


重申常识:新生儿是希望与未来


原创2021-08-26 18:04·南方周末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最重大的两条修改为: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取消社会抚养费。这意味着,目前制约生育意愿与生育率的因素,只存在于个人、家庭层面与社会、文化层面。
一个社会的主流观念与文化,特别是关于生育与人口的,会极大影响对个人、家庭的生育决策,所以在观念与文化上的正本清源,让常识得以回归,尤为重要。
首要的一条是:人本身是一切意义与价值的源头,是最宝贵的资源与财富,赋予一切死物与无形之物以价值。“人口”这个词本身有一定误导性,好像人带着一张口来到这个世界上,只是来消费,来“消耗资源”的,但人也带着一双手,是“人手”,一个身体智力健全的人,只要自负其责、不偷懒,作为生产者兼消费者,一生创造的净财富大概率是正的。
一些人喜欢计算“人均某某资源几何”,言下之意,“人口”少了,人均占有资源就多了,大家就变得更富有了。按照这个逻辑,资源匮乏的日本、新加坡压根儿不会成为发达国家。所谓的资源,在现实世界中从来也不会按人均分配;某种程度上,你所消耗的资源,往往都是用你工作挣得的钱买来的。价格机制与市场经济的功能,是让在地理分布上极不均匀的资源,流向价值最大的用途与需求最强的个人。
比如,一些人抱怨一线城市地铁拥挤,殊不知,没有一线城市聚集那么多人,没有规模效应,地铁这样的基础设施压根儿不会存在。大城市的人更多、人口密度更高,同时单位面积的产出也更高、人均收入也更高,岂是耦合?若单纯以“人均资源”来论,大家应该趋之如鹜去农村才对。
更年轻的人口结构对经济社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020年深圳小学生在校人数为109.12万人,上海为86.10万人,考虑到小学深圳为六年制、上海为五年制,换算成同一统计口径,深圳小学生仍略多一些。更多的孩子背后是更多的年富力强的父母,这意味着深圳的人口结构更年轻、更有活力。更何况深圳常住人口比上海少多了,这意味着年轻父母占比相对更高。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可以吸收外来年轻人来优化人口结构,但一个国家这么干就要三思后行了。欧洲“难民”危机表明:外来移民未必是来创造财富的,还会导致不可控的文化冲突问题。一个家族,人丁不旺,偌大的家业或守不住;一个国家,为人口结构百年计、千年计,方可长保金瓯无缺。
所以,小对一个家庭而言,中对一个城市而言,大对一个国家与民族而言,新生儿都意味着后继有人、意味着未来与希望。新生儿响亮的哭声是世上最悦耳的音乐,小朋友天真无邪的笑脸是人间最有希望的图画。重申这样的常识刻不容缓。
南方周末评论员


只看该作者 256 发表于: 2021-08-29



时代大变局
2021-08-29 15:18
[backcolor=url(&quot]关注


每年出生人口1000万,大家都感觉消费彻底不行了,等每年出生人口到100万,大家就会发现,啥都过剩了,婴幼儿奶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房子,车子,你能想到的大多数都面临过剩。
只看该作者 257 发表于: 2021-08-29





随便写点就行
2122粉丝·想到哪写到哪,想不起来就不写了


个人主页


最新发布



多方数据表明,2021年中国大概率进入人口负增长。最近几年出生的人口,在二十多年后进入工作岗位,正好赶上80后开始退休。80后们应该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越来越少的人口将来缴纳的社保金,还够发80后的养老金吗?未雨绸...
39点赞32评论4小时前


房子是结婚的必备条件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大量的男青年因为买不起房而无法结婚,他们也渴望有人携手共度余生,但高房价淘汰了他们。高房价实际上像筛选机一样,挑出买得起的房的男性,淘汰掉买不起房的男性。这是残酷的事实…



只看该作者 258 发表于: 2021-08-29




星有添霞2021-08-29 11:09
[backcolor=url(&quot]关注


这样才合情合理,利国利民。外语是末技,只是少数专业人士的语言工具,错误定位成每个中国人必备知识技能,强迫全民长期重点学,只会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严重误国误民!//@大海涛涛齐天涌:上海关于小学英语轻量化地不考试是一大进步。但我们希望小学不学英语,可以缩短小学学制为五年,中学可以开英语当兴趣科目学习,不参与高考(英语成绩只作考核)这样旣不埋沒英语人才,也不埋沒一般英语成绩的其他天才!(需要英语时很容易突击)



春蔚上海教改,小学英语没了,背后的根本缘由是什么?该怎么应对?
只看该作者 259 发表于: 2021-08-30



3-5年后的深度老龄化,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原创2021-05-31 16:17·路财主
想象一下,8-10年之后,中国进入持续的人口下降期,深度老龄化社会来临。


你逛公园,满眼所见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遛弯散步,孩子数量与之相比有着数量级的差别;
你上工地,会发现搬砖的人还是30年前那一批人;
你去餐馆,从厨师到服务员,几乎所有服务人员,都是50岁上下的阿姨大叔;
你坐飞机,“空姐”们大都是40岁上下的“姑娘”;
甚至当你想去酒吧里放松一下,会发现酒吧的服务员也都是50岁上下的阿姨;
……

总之,除了能够支付相对高薪水的工作之外,全社会大多数服务业从业者,很可能都是今天的同一批人,只是老了10岁而已。


按照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是由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共同影响的。例如,根据丹尼森大学的研究,美国1929-2011年间GDP年化增长3.02%,其中1.23%来自劳动力贡献,0.74%来自资本,1.04%来自生产率提高。


关于为什么人、特别是劳动人口的数量,才是经济增长最核心的要素,我在“现在出生人口数量,决定了我们20年后的收入”一文中已经进行了解释。文章中还列举了中国的老龄化与日本的相似性,并且认为,中国经济当今的国际地位,收入增长的速度,都非常类似于日本25年前的时候。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在总的人口中占比为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比13.50%。


对比日本的话,这大概相当于日本1993-1994年的水平,此后老年人口比例迅速增加。中国目前也已经显示出这样的苗头。


另一方面,从人口出生率来考虑,2020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0.87%,此前的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为1.1%和1.05%,整体相当于日本1988-2004年的水平。不过,日本的人口出生率从1.1%下降到0.87%花了15年时间,而中国只用了3年,远比日本更为陡峭和迅猛。


显然,从人口结构对比来看,无论是65岁以上老人占比、人口出生率,或者是15-64岁的适龄劳动人口占比,中国目前的整体情况,大概就相当于日本的1995年前后。


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
占比达到14%以上,为深度老龄化社会;
占比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目前的情况是,日本于1971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1995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06年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至于中国,2002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正在快速奔向深度老龄化社会。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极大概率将在接下来的1-3年内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如果认为人口是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因素的话,从人口结构类比中我们可以推断,中国经济和日本的经济表现,有较大概率存在着一个25年左右的时间差。


所以,观察日本1995年前后的经济增长、房价、股市、养老、婚姻与生育等方面的情况,对于我们国家陷入深度老龄化之后的经济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增长


按照美元计价,二战后日元的汇率稳定下来之后,日本经济就进入了快速增长的轨道。日本经济增长最高速时段是1960-1995年,持续35年时间。在这期间,以名义美元计价的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4.7%。


同样按照美元计价,自改革开放迄今,中国经济增长最高速时段是1978-2013年,也持续35年时间。在这35年时间里,以美元计价的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12.3%。


为了方便大家对比,我们对两国GDP的增长率及其世界占比数据的时间线进行了处理,让日本的1960年迄今对应于中国的1978年迄今,舍弃了中国1978年之前的数据。


不管是两国官方公布的GDP增长率数据,或者是以名义美元计价的GDP增长率数据,都能看出来中国与日本相差20年左右的相似性(见下图)。



根据上面两幅图,我们可以简单看出:


人口老龄化来临之前,得益于人口红利,经济高速增长,以名义美元计价的GDP增长率,动辄都在10%甚至15%以上,实际GDP的年增速也都在5%以上(起飞阶段都超过10%);


人口老龄化来临之后,经济的增速会下降一个台阶,以名义美元计价的GDP增长率降至10%以下,实际GDP增速将降至5%以下。特别是深度老龄化来临之后,以名义美元计价的GDP增长率会降至5%以下,而实际GDP增速甚至低至1%左右。


根据日本的经验,在一个国家进入深度老龄化之后,实际经济增长率,很难维持在5%以上。2015年以来,中国的GDP增速大概维持在6-7%,如果深度社会老龄化来临,这一速度也将很难维持,我们的实际经济增速很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到5%甚至更低。


根据我在“认真算了20年后的中国人口数据,把自己给吓着了!”一文中的推算,到2028年,中国每年死亡人口将超过新出生人口700万之多,中国将比日本更加迅速地进入超老龄化社会。到那个时候,5%会成为一个实际经济增长率的天花板,GDP增速能维持在3%左右就很不错了。


(二)房价


众所周知,日本的经济泡沫于1991年达到顶峰,在此之前的30多年时间,日本的人口持续向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几个大城市集中,因为人口的持续涌入,这些大城市的房价地价都持续飙升。


以地价为例,日本地价在泡沫破灭前36年上涨82倍,六个核心城市涨幅更高达210倍。在这中间,除了1975年进行了调整之外一直都在上涨——其中,1955-1974年日本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等六个核心城市地价上涨40.6倍、年均21.7%,其他城市上涨29.6倍、年均19.7%。


以美元计价,1955-1974年为日本房价的快速上涨期,这一时期,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赶超,日本的GDP和人口都在快速增长,大量年轻人涌入大城市,他们对住的需求,推动了日本大城市的地价和房价都快速上涨,20年时间6大都市区的地价上涨高达40倍;
随着1973年石油危机冲击带来的经济滞胀,日本经济增速进入5%左右的换挡期,所以1975-1985年是日本房价的温和上涨期,11年时间涨幅不到1倍;
1986-1991年,伴随着日元的持续升值和央行疯狂发放信贷,日本房价进入最后的疯狂期,6年即上涨了近2倍;
1991年迄今,伴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再加上深度老龄化社会来临,经济陷入停滞,适龄购房人口(20-50岁人群)数量大幅快速下降,全社会私人部门(企业部门与居民部门)信贷能力持续下降,再加上日本城市化率已经高达77.4%,日本企业和居民一起陷入漫长的“去债务、去杠杆”时期,房价进入漫漫下跌期。


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东京圈地价大幅下跌至2005年,2006-2008年开始回升;但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于2009年开始再次调整,2014年开始再次温和回升。至2016年,东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地方地价仅分别是峰值的39.7%、27.8%、58.0%、58.6%。


很巧合的是,无论是1974年日本房地产价格的顶点还是1991年日本房地产价格的顶点,都恰好是日本15-64岁劳动人口在全部人口中的占比两次触顶前后(见下图)。


为什么会是这样?


15-64岁适龄劳动人口,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也是现代信用社会扩张信贷和债务的基础,不管是企业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消费,或者是购买房地产,都会催生一个最庞大和坚实的债务杠杆。


这些信贷和债务的膨胀,有很大一部分最终会反映到房地产上,于是催生一轮强劲的房地产价格上涨。


劳动人口占比,日本在1970达到当时的顶点69%,然后经历了一轮非常缓和的下降;到1980年下降到67.5%左右,然后再度开始缓慢上升。


日本的房地产基本反映了这种趋势,叠加了日元升值、信贷宽松等因素之后,到了1991-1992年再度上升到69.8%左右,此后不久日本进入深度老龄化,劳动人口占比持续下降至60%以下,由此导致日本房地产价格的一路下行,30年时间只有极其微弱的反弹。


对比之下,中国15-64岁人口占比在2010年达到峰值73%左右,然后在这个水平上维持了5年左右的时间。2015年这个占比开始明显下降,目前已经下降到71%左右。


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和城镇化率的基本稳定,必将导致购房人群的大量减少,带来整个社会私人部门债务和信贷承担能力的急剧萎缩。所以,深度老龄化来临之时,私人部门信贷规模及债务杠杆都会同时到达顶点(见下图),进而导致房价出现下跌。


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中国大城市房价之高众所周知。但房价具体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会到达顶点,谁也不知道。但深度老龄化社会来临,意味着20-50岁适龄购房人群的大量减少。如果说,在城镇化率较低的情况下,城镇化的推进还是带来更多新的购买力,但如果城镇化也基本趋于停止,那么除非货币当局大放水,以真实购买力计价,房价上涨的可能性正在消失。


只看该作者 260 发表于: 2021-08-30
(续)

目前,中国居民部门的债务杠杆率依然处于连年抬升的过程中,2020年底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62.2%,当深度老龄化社会来临,无论是居民部门还是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债务比率,在短期内将不再上升,那也就意味着就全国范围内来看,房价整体上到了顶点。


(三)股票


有这么一个东亚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国家总动员体制,由一小撮中央政府精英官僚有效掌控全国资源,大型企业往往由政府扶持,得到大量的信贷资源,并依靠军需生产打下基础,然后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人口红利,开始大量生产民用产品出口到美国西欧,在庞杂的出口产品生产中,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在与美国和欧洲多次发生贸易战的基础上,让自己的经济快速增长,成就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我说的是日本,真的是日本。


受益于日本战后的经济恢复,1950年到1961年,除1953年有过较大调整之外,日本股市持续上涨,东证指数从85点涨到1829点,11年里涨了21倍。


经过战后长时间的恢复之后,日本经济获得了强劲的增长。许多日本公司合并到一起形成庞大的产业-银行集团,即所谓“财阀”(zaibatsu)。这些财阀通过复制、改进西方产品并廉价出售,从而获得了极大的竞争优势,赢得了西方消费者的青睐。路径依赖之下,日本政府允许财阀发展更大的企业联盟,并鼓励他们交叉持股,互相渗透,大型企业控制上游基础资源和产品,整个国民经济像一艘航母一样前进。


接下来,日本和美国、西欧一样,迎来了油价高企、通货膨胀肆虐、经济停滞,但受益于铁索连环的财阀体系,日本股市虽然也涨涨跌跌,但1982年还是晃晃悠悠到了6000点左右。


接下来,是见证日本股市奇迹的时刻,日经指数从6000点左右一路上涨到3.9万点,这个点位也是迄今为止日本股市的最高点位。


接下来,房地产、股市和信贷泡沫的破裂重创了日本经济,1991年一年,日本国民财富整体收缩50%……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铁索连环的财阀体系,也意味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在短时间内可以充分调配、动员全国的资源,实现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但这种做法的弊端,就是企业借助政府信用,不负责任地拼命借贷、拼命扩张,由此造成债务高企。


另一方面,交叉持股也使得金融泡沫严重,日本股市市盈率高得离谱,一直是世界上最昂贵的股票。经济泡沫破裂的时候,大量坏账无法解决,而财阀-企业联合体涉及日本的工业基础,所以政府也不愿意让这些财阀倒掉,于是对僵尸企业采取了体制性救助的方式,阻碍了市场正常的出清和调整。这些僵尸企业尾大不掉,始终躺在国民经济里吸血,由此造成了日本国内经济接下来失去的10年、20年、30年……


股市自然也反映了这种变化。


下面两幅图,如果我不标注的话,估计你都分不清哪个是日本股市,哪个是中国股市。



1985-2000年的日本股市,与2005-2020年的中国股市,为什么有颇多的相似之处?


答案并不复杂。


中日两国经济崛起的方式,其实相当类似,企业(上市公司)也同样受益于经济崛起,利润增加,股市都是在最大程度享受人口红利的时期,有最多的人和资金来购买股票,由此创下了点位的最高纪录,此后随着更深程度的老龄化来临,股市开始陷入涨涨跌跌的模式,波澜壮阔的牛市难以再现。


股指点位上的变动还是次要的。关键在于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之后,日本股市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深度老龄化来临之前,日本股市主要以金融股、电信股以及房地产股为主。但从1995年开始,工业类公司和可选消费类公司的市值占比越来越高,现在分别居于第一和第二位,而金融股的市值占比已经退居第三位——而中国目前也正在经历这一过程。


当然,我们更关心的是,从1995年日本进入深度老龄化之后,涨涨跌跌的日本股市里,有哪些行业的股票能够取得较好的收益?


嗯,把光大证券研究所制作的这个图表送给大家。

(四)养老


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人均寿命最长、百岁老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但就在2010年的时候,日本 NHK 电视台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名叫《无缘社会的黑暗,消失的高龄者》。


主要内容,就是探访深度老龄化社会里那些“消失的老人”。

当然,那些老人中的相当一部分,并不是真的消失了,而是已经去世,但死者家属却依然在 “冒领养老金”——1970年到1990年经济景气时期,日本老人的养老金相当地慷慨。但随着深度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一些家属不得不辞职在家照顾老人,丧失了社会劳动收入,依赖老人的养老金生活。当老人去世,按规定养老金要取消,这些人的生活将陷入困顿,所以他们选择了将老人去世的事情隐瞒,继续冒领养老金,但老人却“消失”了。


这正是日本深度老龄化社会的一个缩影。


2007年,日本第一次出现死亡人口比新出生人口多的情况,此后日本人口进入持续下降期。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2020年日本的人口动态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日本新生儿出生数为创最少纪录的872683人,同年死亡人数却高达1384544人,这意味着日本在2020年人口净减少50万人。


目前,日本的养老金体系由“三大支柱”组成。

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在日本养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包含国民年金和厚生年金两部分。


其中,国民年金,是日本所有20-60岁的国民都必须参加的,每月固定缴费16900日元(国家和个人各负担一半),退休之后每月可以拿到65000日元左右的养老金(也就是人民币4000元左右),覆盖人口7000万人;
厚生年金,是企业职工按照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的养老年金,比例目前为18.3%,由单位和员工各承担一半,其中雇员超过5人的企业是强制要求参加的,覆盖人口4000万人。


日本公共养老金实施的是现收现付制度,即同一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缴纳的养老金费用去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费用,也就是年轻一代人养老一代人。但随着深度老龄化的来临,领取养老金的人数越来越多,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而少子化导致缴纳养老金的人数越来越少……


麻烦大了。


有人就此做过推算,如果一对退休老年夫妇依靠公共养老金生活,每个月养老金资金缺口约50000日元(人民币3000元左右),生活20年缺口约为1300万日元,30年缺口超2000万日元,过百岁缺口超3000万日元——这超过了普通日本人一辈子的平均收入。


在政府大量财政补贴之下,日本目前的养老金依然处于左支右绌的尴尬境地,未来的结果不难想象,为什么现在日本的很多退休老人还要出来工作,因为他们都需要未雨绸缪!


因为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大中城市90%以上的家庭都是421的结构(一对夫妻上有4个老人,下有1个小孩),虽然已经放开了二胎政策,但是生活经济压力的倍增,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未来中国的养老金问题,只可能比日本更严重,根据我在“认真算了20年后的中国人口数据,把自己给吓着了!”一文中的估算:


2023年以前,中国将会出现死亡人口超过新出生婴儿数量的情况,中国人口将持续下降;
2025年开始,中国每年的死亡人口很可能超过新生婴儿400万人;
2028年开始,因为建国后第一波婴儿潮人口触及平均预期寿命,中国每年将出现约700万的人口净减少;
……



更重要的是,我国养老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错位程度,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按2010年不变美元计算,在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2%左右时,我国的人均GDP不到1万美元;而在达到相同的人口老龄化水平时,德国、美国以及日本的人均GDP分别高达1.8万美元、2.9万美元、3.8万美元。


“未富先老”的现实,使得中国在养老问题上面临着比日本更严峻的挑战。


中国的养老金体系与日本类似,也是由三个支柱构成。

但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自2015年起,就不断爆出问题,目前已经需要通过中央政府统筹考虑,而人社部 2016 年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显示,个人养老金账户出现大量空账,90% 的资金被挪作他用,养老金的投资收益远不能补足空账。


“养老金不足以养老”的担忧,马上就会变成现实,而且,不会有好转的可能。


(五)婚姻与孩子养育


很多人可能以为,不管中国还是日本,社会总和生育率下降,新出生人口数量减少,是因为很多夫妻不愿意生养孩子。


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这才是源头性的,那就是:
——很多人连婚都不结。
——即便是结了婚之后,也在没有孩子的情况下离婚。


应该说,日本政府为了鼓励适龄夫妻生育,可谓是操碎了心:


孕妇产检全部免费;
生育一胎孩子,补贴42万日元,2个84万日元;
每个孩子从出生到15岁,每月领一份奶粉钱;
儿童医疗全部免费,幼小初高中教育全部免费;
多子家庭可以申请政府补助,可以0首付低利率贷款买大房子;
……



然而,日本生育率依然一路走低,并不是结了婚的日本人不愿意生孩子,而是不结婚的年轻男女越来越多,因为他们认为谈恋爱和结婚,都是很麻烦的事情……


对于“结婚”这事儿,已经进入现代文明的日本政府,可是没法子干预的,不结婚,生孩子的事情自然也就是无源之水。


根据日本2015年实施的人口普查数据,在30-34岁这个适婚年龄段,1/2的男人处于未婚状态,1/3的女性处于未婚状态,而有接近1/4(23.37%)的男性一生从未进入过婚姻,近1/7(14.6%)的女性也一生从未进入过婚姻。


日本NHK(日本放送协会)2019年1月8日公布了一份关于日本人结婚倾向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只有27%的人认为“结婚是理所当然的”,回答“可以不结婚”的占68%;认为“即使结婚,也可以不要孩子”的占60%;30-39岁年龄段接受可以终身不婚的比例最高,达到88%。


对比1975年迄今日本的结婚离婚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从1975年开始,随着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早期,日本的离婚/结婚率就一路上升;
1995年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日本的离婚/结婚率再次抬高;
不过,2006年日本进入超老龄化之后,这一比率反而有所降低,并在近年基本稳定。

对比中国1989年以来的结婚离婚数据,我们似乎也可以看出,中国的婚姻状况目前正处于日本的第二个阶段。

不婚主义的兴盛,带来了单身经济的繁荣。随着单身人数逐渐增加,不少商家推出了许多一人式娱乐套餐,例如,一人式拉面,吃饭时中间带一个隔板,不用接受他人视线“审查”,可以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吃饭,其余还有一人式烤肉,一人式卡拉OK,一人式影院等等……


根据日本的这个趋势,单身经济在未来的中国,很可能也会越来越繁荣。


随着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除了经济增长、房价影响、股市影响、养老影响以及婚姻及婴孩养育影响之外,本来还想聊一下其他几个方面(比方哪些职业可能会过剩、哪些职业可能会很抢手),但因为时间关系,还有资料和数据的可获取性原因,就暂时聊到这里。


日本沿用了西方的政治制度,但却保有了传统儒家文明所强调的秩序、容忍、服从等文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的非西方大国,成功建立起了门类齐全完整的工业体系,其经济规模曾长期在世界上位居第二。


过去40年,我们几乎采用同样的方式,复制了日本的经济成功。但,这种经济模式天生的内在逻辑,决定了中国接下来的结局,恐怕也是和日本一样。


中国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也就是2、3年之内的事儿,而日本,已经过了深度老龄化社会进入了超老龄阶段,如果认可人口是经济发展最主要因素的话,在技术和管理阶段类似,而文化有很大共通性的情况下,日本在深度老龄化阶段所经历的情况,中国大概率都会经历。


参考资料:
1)第三代“婴儿潮”消退,40年未见之变局 | 梁中华;
2)全球百年房价大趋势 | 任泽平;
3)日本房地产大泡沫的催生、疯狂、破灭与教训 | 任泽平
4)老龄化意味着什么?从日本低通胀谈起 | 张静静
5)老无所养,对于他们已成现实 | 大象公会
6)谁来为我们养老?| 小熊说保险


另外,本文关于中国人口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而日本人口数据来源于其厚生劳动省。除标注来源的图表之外,图表均为本人利用原始数据制作,其他部分财经数据也都来源于网上公开数据。




只看该作者 261 发表于: 2021-08-30

苏苏的小钱包
102
人口问题确实很严重,当代年轻人压力已经很大了,再深度老龄化的话,社会要出大问题的!
只看该作者 262 发表于: 2021-08-31



详细解读当今结婚率和出生率只降不升的原因及坏处


原创2021-08-29 13:25·世界退堂鼓演奏家
现在,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实现了小康社会。可是,年轻人结婚登记率和出生率却不增反减,总体呈下降趋势,导致了出生人数的减少。那么这会带来哪些坏处呢?

出生人口减少的坏处


一方面,虽然现在科技发达,机器人已经在诸多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但还有许多工作是要人工完成的。如果出生人口数减少,那么许多单位、公司就会出现招工难、用工荒等问题,导致社会生产力降低,对发展不利。
另一方面,国家也要军人来保卫。出生人口减少,青壮年也会减少。如果长时间处于这样的情况之下,就会使国防兵源不足,防御空虚,在国际中处于不利地位。
此外,其实还有很多的不好之处,在此就不一一累述了。

当今结婚率和出生率只降不升的原因


1.恋爱容易,结婚难。恋爱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结婚却是关乎两个大家族的。显然年轻人们都意识到了这些,于是在这些事情的处理上小心翼翼,考虑周全,不在像以前一样只是心同意合就结婚了。
2.现代人的思想越来越开放,不再拘束于结婚生子这些平凡之事,而是树立了远大理想,希望有一番作为,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会优先把事业放在爱情之上,选择晚婚晚育或干脆独立自主,不再注重婚姻爱情。
3.养育小孩并不简单,需要的成本和精力都很多。部分人就算已经结婚,收获了爱情,也不一定会选择放弃自己的工作事业而生养孩子,把自己都奉献给家庭。


这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纯属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backcolor=url(&quot]举报



评论 10

只看该作者 263 发表于: 2021-08-31




农人后浪2021-08-31 14:44·优质三农领域创作者[backcolor=url(&quot]关注

明天就是村里小学开学的日子了,我老公在村里当“治保主任”,今天早上他告诉我一个让人不敢相信的事实……

我们村是一个3000多人的大村子,以前是管理区所在,现在也是管理着周围12-13个村子。这些村子都坐落在我们村子周围,大多都是200-500人的小村庄,他们村子里的小学早就都撤了,附近就我们村还有一所小学,而今年这13个村子加起来,只找了一个班的新生,只有区区36个孩子!

你可能说,大部分的孩子都去城里上学了,但再怎么大部分也不可能近10000多人的村落,在家上学的孩子只有36个吧,我看用不了几年,我们村的小学也维持不下去了,到时候孩子上学就更麻烦了。

村里留不住年轻人,小学留不住好的老师,学校里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少,这个问题怎么解?

而中午跟我婆婆聊天,婆婆嘴里的话更让我震惊!

婆婆说,从去年八月十五到现在,也快八月十五了,我们村一共去世了16个人。其中有10个是70岁以上的老人,5个因为癌症去世,其中包括我一位堂嫂,还有堂嫂的一个姐姐,还有3个50多岁的中年男劳力,最后一个是因为喝酒出车祸去世的。

但去年一年,村里没有年轻人结婚,更没有谁家生孩子。一个诺大的村子,明面上看瓜果飘香,鸟语花香,硕果累累,暗地里却像一个迟暮的老人,没有了生气,没有生机盎然,特别是晚上更显得死气沉沉的,让人害怕。

儿我们家二宝今年7岁了,马上就上一年级,她算是今年的新生之一。单纯说我们村,比我家二宝小的孩子屈指可数,我稍微思索了下,村里竟然没有4岁以下的孩子,是不是很可怕?

农村的未来在哪里?我们村村委前面有一块花岗岩的黑色石碑,上面明确的写着——宋代,蔡姓建庄。距今差不多已经800多么年的历史了,我心里就像这800年的大浪淘沙没将我们村淹没,但现在看来还需要多少年呢?50年,100年?

今年村里的光棍已经有50多个了,他们是不是代表着我们村的未来?
#农村家庭的事儿# #记录乡村之美#




只看该作者 264 发表于: 2021-08-31


+
农人后浪[backcolor=url(&amp]作者

6

山东临沂,我们村叫蔡庄,全村没有一个姓蔡的

只看该作者 265 发表于: 2021-09-01


低生育、老龄化之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老而不死是为贼和有恃无恐


原创2021-08-30 14:56·育邻人
育邻梦

网友提问:将来养老院是最有发展的事业了,是众多剩男剩女的终结归处吧?
回复:老龄化、低生育之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老而不死是为贼和有恃无恐
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花草一年生一茬、树木为多年生木本植物、昆虫平均生命半年以内、老鼠+鸽子+蜜蜂平均生命5年以内、牛+狗+猫+鸡平均生命20年以内......人类,自然生命体系中最具智慧的高等级哺乳动物,自然生命体系中唯有人类通过驯化栽种植物、驯服圈养动物改善了自我食物供给结构。同时,也仅有人类通过不断改善生存环境+提升医疗救护水平大幅延长了人均寿命,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均寿命不足40岁、2020年超过77岁,70多年间我国人均寿命增长了一倍。
养老福利越好的国家和地区人口总和生育率越低,人均寿命越长的国家和地区人口生育能力越弱,比如欧洲的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俄罗斯、北美的加拿大+美国、东北亚的韩国+日本等都先后陷入了人口低生育泥潭。家庭户均人数2.62人、总和生育率跌至1.3、中青年男女婚育比例越来越低......我国正面临新中国历史上最严峻的人口结构转型与人口生育能力维稳考验。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老而不死是为贼和有恃无恐。
社会应该优先托住谁?

老而不死是为贼
《论语·宪问》:“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四书》解释: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有恃无恐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意思是因为有所倚仗而毫不害怕,敢于去做、敢于去挑战。
有恃无恐成语故事:
春秋时,中原霸主齐桓公死后,他的儿子齐孝公继承了王位。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夏天,鲁国遭到了严重的灾荒,齐孝公乘人之危,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去讨伐鲁国。鲁僖公得知消息,知道鲁军无法和齐军对抗,便派大夫展喜带着牛羊、酒食去犒劳齐军。这时,齐孝公的军队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展喜日夜兼程,在齐鲁边界上遇到了齐孝公。展喜对齐孝公说;“我们鲁国的君王听说大王亲自到我国,特地派我前来慰劳贵军。”“你们鲁国人感到害怕了吗?”齐孝公傲慢他说。展喜是个能言善辩的人,他不卑不亢地回答说:“那些没有见识的人可能有些害怕,但我们鲁国的国君和大臣们却一点也不害怕。”’齐孝公听了,轻蔑他说:“你们鲁国国库空虚,老百姓家中缺粮,地里没有庄稼,连青草也看不到,你们凭什么不感到害怕呢?”展喜胸有成竹,不慌不忙他说:“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当初,我们鲁国的祖先周公和齐国的祖先姜太公,忠心耿耿、同心协力地辅助成王,废寝忘食地治理国事,终于使天下大治。成王对他俩十分感激,让他俩立下盟誓,告诫后代的子子孙孙,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这都是有案可稽的: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友好,大王您怎么会贸然废弃祖先盟约,进攻我们鲁国呢?我们正是依仗着这一点,才不害怕。”齐孝公听了,感到展喜的话很有道理,就打消了讨伐的念头,班师回国了。
河道下游开阔易于城镇建设,但是如果不保护好水源就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关注果园大树容易丰收,但如果不培养小苗就会出现收获断档。同样,人类社会代际轮替亦如同滔滔河流,如果儿童生育能力不足社会发展将缺乏足够的动力支撑。因此,低生育、老龄化之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老而不死是为贼和有恃无恐。
只看该作者 266 发表于: 2021-09-01




蓉漂八百年2021-09-01 08:17·机械企业高级工程师[backcolor=url(&quot]关注

近几年新生人口断崖式下跌的重要原因:90后结婚难。
1.最年轻的70后已经42了,最年轻的80后已经32了,生孩子已经不能过于指望70后和80后了。
2.90后最大的31岁,最小的21岁,正是黄金生育年龄,可惜90后结婚成本太高,结婚太难,到目前为止只有1000万对90后结婚,婚都没结,怎么生娃。
[捂脸][捂脸][捂脸]



只看该作者 267 发表于: 2021-09-01
头头Fun
29
90后如果仅仅是结婚成本高也就算了,关键还伴随着高风险,一言不合就离婚,这谁受得了!
只看该作者 268 发表于: 2021-09-02



Mr光腾
2021-09-01 11:56[backcolor=url(&amp]关注

那些随口便说中国人口太多,三五亿人口就足够的人,要么蠢,要么坏,更可能是拿了别有用心之人的好处!美国三四亿人还在持续引进人口,欧美诸国同样在很积极地鼓励生育。

在当今欧美发达国家联合围剿中国高科技发展的情况下,中国能够硬刚且不落下风,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以及全产业链所需要的各行各业的人才。这也是中国能够有底气喊出“内外双循环”的原因。你让美英法搞“内外双循环”试试?他们人口太少,搞不了。你让俄罗斯加拿大试试?他们地虽够大,可人太少!展望全球,唯有中国可称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在蓝星各国各民族,特别是穆斯林诸国和非洲诸国的人口占比都在持续提升的情况下,我国断不可让人口总数过快下降,不然,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口将沦为全球中的少数民族,在全球竞争中,陷于十分不利之地位。法国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有人说资源不够养活十余亿的人,但他国同样有此问题,凭什么他们可以有那么多人口,中国就要减少人口?难道是给他们腾地方的?在说了,没有资源我们可以买,实在买不到,开着航空母舰去买也是可以的!
中国可以适当优化人口结构,总量也可以适当下降,但绝不可以断崖式的下跌!地球不灭,中国永存,华夏民族得有未来!


[backcolor=url(&amp]举报



评论 860



只看该作者 269 发表于: 2021-09-02




付老师西风瘦马
262

有道理,真正爱國者,必不希望看见中國人口凋零。而希望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只看该作者 270 发表于: 2021-09-03


大跌17%!新出生人口要跌破到千万?终于明白为啥要放开三胎了


原创2021-09-03 14:39·楼市探房
纵观我国这20多年的经济发展,其速度之快可谓举世瞩目,而社会时代的进步,也导致了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变,尤其在结婚生娃这件事上,变化之快似乎仅仅只有一夜之间!



比如根据民政部给出的数据显示:全国有1.7亿90后,但在2020年的结婚率却不足10%,和过去7年相比,已经出现了“七连降”!




另外,在新生儿出生率方面,通过统计发现:2021年上半年,山东,江西,河南,湖北等13个省份,总人口出生数量同比大跌了17.2%,而跌幅超过30%的还有云南省的瑞丽市,江西省的瑞昌市,山东省的鱼台县,尤其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更是出现大跌60%的情况,确实令人唏嘘!



所以有专家针对于此直言,2020年全国新出生人口为1200万,如果全国按照17%跌幅来算,那2021年新出生人口,或只有996万,完全会跌破千万,但让人又不得不担心的一点却是,仅仅在2019年,我国的全年死亡人数,就已经达到998万,不算去年今年的数据,全国人口都已经出现了负增长的迹象!






到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既然新生儿出生率太低,导致了人口警报已经拉响,那这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吗?以下我给大家总结出了2方面!



首先来说:对经济发展肯定极为不利。大家应该都知道,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实都在围绕着两个字运行,那就是生产与消费,而且是缺一不可!



但随着新生儿出生率太低,以及老龄化问题加重,以后社会上的老人只会越来越多,最终只剩下消费,却没有生产,这样下来经济又如何发展进步,就拿深度老龄化的日本来说,其GDP水平在30年前,就已经达到5万亿美元,而30年后的今天仍然只有5万亿,没有丝毫进步,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次:新生儿出生率太低,会导致以后的社会,会有很大的养老负担,尤其在少子化,老龄化同时到来的时候,我们的养老储备,是否能够支撑巨大的养老负担,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总之一句话,进入人口负增长的时代,不仅仅意味着老人数量增多,更多的是社会制度,以及形态的改变,这关系着我们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至此大家应该终于明白,国家为啥要放开三胎政策了吧!







不过问题又来了,是不是放开三胎政策后,人们就愿意生了呢?我觉得现实也没有那么简单!



因为是否愿意生孩子,这是个人或者一个小家庭的选择,要想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仅仅靠放开三胎,四胎的鼓励政策,根本无法直击其中关键痛点,毕竟现在的很多人,连一胎都不愿意生,又何谈3胎呢?大家说是不是!



而在我看来,要想提高生育率,关键还需要在医疗,补偿,住房上面着手,尤其住房问题上,这恰恰是绝大多数年轻人,所欠缺的!



毕竟在买房上,2020年的全国平均房价,已经超过万元,而根据中国房价行情网统计,今年6月份,全国有23个城市房价,还超过了2万元,在四大一线城市,更是突破了7万元大关,这就意味着一套房下来,就得百万千万上下,还要掏空6个钱包,背负几十年房贷,压力可谓山大,这才是数以万计的年轻人,不谈恋爱,不买房,不结婚,甚至不愿意生育最根本原因!






所以我想说,要想达到“催生”的目的,其实不管出台什么政策,都应该和补偿,以及降低住房成本挂钩,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而很多专家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比如经济学家任泽平认为,像那些75后85后,才是生三胎的主要人群,所以他建议在1线城市,应该给那些愿意生三胎的朋友,每月几千块的教育资金!



而人口专家梁建章则更为直接,他认为在具体的实施上面,那些有多个孩子的家庭,买房应该打折优惠,比如已经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可以现实半价买房,而对于那些买房以后,再多生孩子的,还可以退还相关的税费,另外在贷款方面,也应该有相应的优惠补贴方案,这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广泛认同!



到这里就想问问大家了,如果每月给你成千上万的补偿款,或者只要是3胎家庭,就可以实现半价买房,你愿意多生几个孩子吗?
只看该作者 271 发表于: 2021-09-03




古史新谈2021-09-02 23:27·制造企业中级政工师[backcolor=url(&quot]关注

中国人口降到7.3亿,国民生活水平真的会大幅提升吗?

我昨天写了一篇文章,根据医学杂志《柳叶刀》的预测,到了2100年我国人口会降到7.3亿以下,很多网友说,那很好呀,到时候生活水平会大幅提升。

这些网友认为,人口减少一半,人均资源增加一倍,收入提高了不少,生活水平自然大幅提高,他们看到和我们年纪差不多的美国和加拿大活的很滋润,觉得我国如果人口和他们差不多,生活水平自然也就差不多了。

这完全忽视了人口增长到3亿和人口降低到3亿绝对是两码事。

我国人口如果真如《柳叶刀》预测的那样,那么就意味着我国将要有持续几十年的人口负增长,而人口基数的减少,并不能让人均收入增加,反而会让经济陷入停滞甚至是大幅倒退。

我们熟悉的国家里有3个国家人口已经陷入长期的负增长,这三个国家就是日本、意大利和希腊。

这3个国家的人口都是先进入微增长,再陷入负增长。他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吗?根本没有,反而是降低了。

日本经济停滞了25年,人均GDP由4.86万美元跌到了3.99万美元。意大利是著名的欧猪五国之一,债台高筑。人均GDP由3.86万美元跌到了3.15万美元。希腊债务危机我就不用多说了,希腊人均GDP从3.2万美元跌到了1.77万美元。




只看该作者 272 发表于: 2021-09-04



黄先生看深圳2021-09-04 12:22[backcolor=url(&amp]关注

中国生育率比日本还低,中国千万别步其后尘,唯一办法就是清除一切不利于生育的阻碍,提高生育率,让年轻人愿意生孩子。






只看该作者 273 发表于: 2021-09-04


教育成金钱的竞争,20年后人口减半,我们会步入韩国的后尘吗?

原创2021-09-03 22:09·牛眼有格局

20年后,韩国人口减半,未来会成为第一个从地球上消失的国家。
根据人口学提出的“人口内爆”解释,当一个国家生育率小于1.3的时候,人口将会在45年内减半。目前我们的生育率刚好为1.3,意味着45年之后中国只有7亿人口,相比之下只有0.8的韩国人口下降会更快,20年内减半!
回顾历史,两国有众多相似之处,都进行过计划生育,社会文化也很接近,那么我们会步入韩国的后尘吗?





01、韩国的现状,或成中国的未来


1996年,受新生人口下降,韩国迫不得已取消了计划生育,开始鼓励生育,期待生育率可以回升到1.7,改变现状。
结果,韩国新生人口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当年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尽管韩国出台多项措施,加大了生育补贴的力度,依旧无济于事。韩国青年逐渐出现了三个奇怪的现象:拒绝恋爱、拒绝结婚、拒绝生子。
再看今天,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正走在韩国的路上...
韩国之所以会走到今天,主要是因为三座大山:教育、就业、住房。

02、金钱的斗争


1895年,韩国国父金九曾写下“弘益人间,梨花世界”,引自朝鲜神话的“开启民智,普惠民众希望通过教育改变韩国,百年后教育改变了韩国,却是以另一种方式
上世纪50年代,韩国迎来婴儿潮,生育率高达6.3,是韩国今天的整整8倍


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是数量有限的学校,为缓解压力,“考试+摇号”的升学模式诞生,考试成绩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摇号,运气好上高中,运气不好只能上技校
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韩国,开始按照学历计算工资,大学生1400美元,高中700美元,低学历不足300。对于高学历的渴望,一份“生活记录薄”应运而生——综合素质被纳入高考标准
高考成绩不再重要,生活记录薄主宰结果。
富人家庭的孩子可以拥有完美的“生活记录薄”,中产耗资800万韩元也能给孩子一份精彩的记录簿,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只能把绷带缠在手上,不停的写、一直写、一直写...
韩国学子开始了激烈的竞争,社会变得越来越卷。

每天睡4个小时有机会考上理想大学,睡五个小时就会落榜。

成为韩国真实的写照,为了打造一份满意的“生活记录薄”,让孩子上大学,无数家庭拿出全部积蓄,但在金钱上与富人、中产依旧存在差距,多数家庭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落榜,家破人亡。
高考,在韩国成了真正的刑场,事关无数家庭的命运。
韩国高考,学弟下跪为学长加油


03、天空之城下,消失的韩国


与教育相伴的是就业。
随着阶层的固化,普通人上升通道越来越窄,年轻人只有一条出路——到财阀打工。
十大财阀控制了韩国80%以上的经济,三星一家就占21%,财阀的普通员工年薪5000万,是普通企业同级的3倍以上。然而十大财阀只招收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的毕业生,三所大学开头字母为“sky”,被称为天空之城——一座凌驾于所有人头上的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的存在,让韩国本就竞争激烈的升学考试变得更加严重,到了最后依旧是金钱的比拼,强者恒强,弱者淘汰,有钱才是一切!
“sky”代表着好工作、好生活,更代表着希望,尽管每年的入学指标只有几百,依旧有万千学子挤破头往里面冲。只有考进“天空之城”,才有机会在财阀工作,才能买起房子。
教育,成了就业、住房的基础。但能进入“sky”的终究只是少数人,更多人只能面对残酷的现实,久而久之韩国年轻人变得死气沉沉,不再努力,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子。

生在这个国家,面对制度我们无力改变,只能接受...

自己都这么累了,生了孩子和自己一样,不如不生。



种种压力,让韩国生育率从高峰时的6.3暴跌至0.8,将成为第一个因人口减少从地球上消失的国家。写到这里,不免想问一句:我们会不会这样?
毕竟,韩国有的,我们都有...

04、中国的未来会如何?


教育越发内卷,校外培训猖狂;就业压力激增,上万人竞争一个岗位;房价重如山,一代人止步不前;在外还有各势力的虎视眈眈,美国的疯狂打压。相比韩国,我们同样不容乐观,生育率已经达到1.3的临界点,距离“人口内爆”越来越近。
同样在2020年迎来了严重的下滑,新生人口1200万,比2019年减少265万,创历史新低。面临各种压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躺平”,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娃的佛系人生。
一边是不断加剧的老龄化,一边又是年轻人消极应对,持续降低的生育率,照这样发展下去必然是一场灾难!
首先是国家养老压力增加,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随着时间的推移,依赖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将面临利润下降的难题,以廉价著称的“中国制造”在国际上也会逐渐丧失竞争力,从而传导至整个经济层面,导致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人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难题。
可以看到今年以来的各项措施,对房地产调控累计超过400次,双减新规落地,打压校外培训,阻止内卷化,取消996、强调三次分配的重要性,归根结底都是针对人口问题,防止落入韩国的后尘,给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希望和动力




曾经一项统计显示,在我们所有的消费品中,房屋占比超过70%。这是整个国家,而非个人,意味着人们已经提前透支了10-20年不等的消费和工资收入,说句良心话,房价已经到了不得不管的地步。
网上有句话说:

如果我是90后,也不会结婚、不会生孩子,因为这代人太苦了,光房价就压倒了一片人...

站在当代年轻人的角度看,并非不愿恋爱、结婚、生子,而是能力有限,生不起,不敢生。
现在高层已经看到了年轻人的诉求,正在不断加大各方面的调控力度,相信我们会距离韩国越来越远,使当代人的诉求得以实现,从根源上转变人口颓势,让祖国变得越来越好!
只看该作者 274 发表于: 2021-09-05

2029年之前中国老龄化将达到30%,而2059年之前会达到40%


原创2021-09-05 19:12·过海面工作室
1949年出生的人在2009年达到60岁,成为了老年人。
现在人均寿命是77岁,但是很快估计会到80岁,也就是说,老年人也就是60岁到80岁最多,这就是两个世代,而人口出生高峰就是从解放后开始,也就是1949年开始,50后有2个亿人口,60后有2.3个亿人口。
2029年,1949年的人将达到80岁,这时候50后和60后是老年人的主力,他们加起来有4个亿出头的数量。当然,有一些人会先走,但是还有一些人会晚走,所以,大差不差,按照平均寿命80岁算,4个亿的老年人吧。
这个4个亿的老人结构会维持多久?
50后20561万人
60后23511万人
70后21900万人
80后22800万人
90后17500万人
00后14600万人
起码维持30年,也就是从2029年开始,到2059年,中国的60岁以上老年人的数量是维持在4个亿以上的。
那2029年的中国总人口是多少呢?
2020年人口普查时14个亿多点,因此从2021年到2029年这八年时间里,大概率会相对平衡,也就是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接近。那么到2029年也可以认为是有14亿人口,而其中4个亿多老年人则是可以推算出来的。
届时全国老龄化将接近30%,而从2029年往后的三十年,中国的老年人会维持在4个亿以上,但是这时候中国的总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因为根据现有的数据,1949年的出生人口有1900多万人,而2020年的出生人口才1200万,如果从2021年开始,每年只有1000万左右的出生人口,维持到2029年,那么实际上已经会减少一个亿的人口。而从2029年开始,非常稳定的,十年会减少一个亿以上人口。也就是说,很可能到2029年,老龄化会超过30%,然后往后三十年持续恶化,老龄化程度很可能会达到40%这种前所未有的比例。
此时2059年,老年人4个亿,全国总人口10个亿,甚至更少。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变数,就是从2021年到2059年的出生人口,是不是会按照设想中的,维持在每年一千万左右,如果更少,那么老龄化程度会更深,如果出生人口会上升,那么会缓解我们的老龄化程度,所以未来生育的情况很重要。
孩子才是未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