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387阅读
  • 13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00):曹州府(荷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3-05
  曹州府:繁,疲,难。隶兗沂曹济道。总兵驻。初沿明制,为兗州属州。雍正二年直隶,仍领县二。八年,钜野、嘉祥自兗割隶。十三年为府,置附郭。降濮并所领县三,又割兗之单、城武、郓城来属;而嘉祥还旧隶。东北距省治主五百五百八十五里。广百九十五里,袤二百八十里。北极高三十五度二十分。京师偏西五十一分。领州一,县十。

菏泽繁,疲,难。倚。黄河自直隶开州入,其南瓠子故道。水经注,东至济阴句阳为新沟。城南:灉河。又南:北渠、?河。水经注,北?东北迳煮枣城南、冤朐北、莒都南。冤水,今大祢沟。有沙土集巡司。

单繁,疲,难。府南一百五十里。明洪武二年降单州为县,属济宁。十八年改属兗州。雍正十三年改隶。东:栖霞山。西南:大陵山。南:黄河,自河南仪封县界流入县南,东流入江南砀山县界。东:古淶河流入金乡县,湮。

钜野繁,疲,难。府东一百四十里。明洪武初,县属济宁。十八年属兗州府济宁州。雍正二年分属济宁州。八年改隶。东南:高平山,山出蜂石,石片上结成形,有酷肖者。其东北:白马山。东南:独山、麟山。钜野泽在县北五里,亦曰巨泽,济水故渎所入也。元末为沙水所决,遂涸。东北:运河。东南:会通河。西南有故黄河,堙。有通济闸闸官。

郓城简。府东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十八年属兗州府济宁州。雍正二年分属济宁州。八年属兗州府。十三年改隶。东北:独孤山。东:金线岭。黄河东北流,迳郓城西二十五里,有黄河故道。灉河自直隶东明县流入,东北经郓城,西南入寿张县界。古济二水合流,北迳郓城,南流入东平州界。

城武简。府东南一百十里。明洪武四年属济宁府,寻改属兗州府,以城武为武成。雍正十三年改隶。明正德十四年,县城圮于黄河,后河决多在城武。南有黄河故道,后堙。黄水自河南考城县流入,东迳城武县,南入江南丰县界。城武东北有黄水枝沟。

曹繁,疲,难。府东南四十里。东:青山。东南:景山。北:曹南山,即禹贡陶丘。古氾水出,与南?、古黄河、贾鲁河并堙,今惟南泡水河,首河南商丘界,东南至青涸集,歧为淶河,又八里河,入单,而西北柳林沙及南堤、夏月湖、白花诸河并淤。安陵、盘石镇。县丞驻刘家口。

定陶简。府东南四十里。东:菏泽,古南?、北?汇焉。菏水出西陶丘西南七里,南?今南渠,中渠今氾故道,迳仿山,北?合北渠为潴水河,并入钜野,南渠之南柳河,沙河并自曹入,入城武,并涸。

濮州繁,疲,难。府北百二十里。雍正八年直隶,领范、观城、朝城。十三年降,所领削。东:古濮水,堙。西南:黄河。北:金堤河。并自直隶开州入,东北入范。东南:赵王河,古灉水,自钜野入,入郓城。古清河即?水,今黄河即魏河,实濮渠,亦北?,其所合西无名洪河,亦堙。有瓠河镇。

范简。府东北百六十里。范水,堙。西南:黄河,自濮入。水经注“迳范秦亭西”,春秋筑台于秦。又东迳委粟津,其金堤入迳城南,并入阳穀。镇:安定。

观城简。府北百七十里。南北引河,首直隶清丰界,迳城东,分入朝城,涸。夹堤河,首县西马陵堤下古龙潭,入杜家河,东北至樱桃园入范,下至朝城入漯。沙河首角四池,北迳马厂入朝城,下至莘入漯。浮河自直隶开州入,至朝城入河,堙。有武乡镇。

朝城简。府北二百十里。古漯水,亦武水故道,自西南杨家陂迳雁翎铺入阳穀,合夹堤河、石人陂水,入莘合沙河,下至聊城入运,堙。南北引河旧自观城入,夹城东西,分入阳穀、莘。马颊自直隶元城入,此唐笃马,非禹迹也,东北入莘,下至堂邑入运,并涸。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4:11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3-05
“菏泽”原系天然古泽,为济水所汇,年久湮塞,遗址在菏泽市东南15公里处。以水名称县,始于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曹州升州为府,设附郭县,赐名菏泽。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划境内西北部为菏泽专区,治菏泽县。“菏泽”又成为专区或地区级地方名称。
  菏泽文化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境内各县(区)或都有发现。古史中称誉的唐尧、虞舜、大禹在这里留下了较多的遗迹。历史上建置的演变,可远溯到公元前17世纪。 商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境内曾置有三 国(今境中部)、莘国(今定陶与曹县之间)、顾国、黎国(今境鄄城与郓城之间)。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其境分属曹国(都定陶)、郜国、须句国、鲁国、卫国、宋国的辖地。

  春秋后期,境域为宋、鲁、卫三国分割。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前期为齐、楚、魏所辖。至战国末期,为齐、魏两国分领。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境内中部和北部属东郡(治濮阳),南部和北部属砀郡(治砀县)。

  西汉至隋近600年间又数度变迁。

  隋朝(581—618年),文帝即位后,废郡,以州直接辖县。境内中部属曹州(治济阴县),北部属濮州(治鄄城),东北部属郓州(治郓城),东南部属戴州(废永昌郡后置,仍治成武),以上4州治所皆在境内。南部属宋州。606年(隋大业二年),炀帝废州改郡。境内中部属济阴郡(治济阴县),东部属东平郡(治郓城)。

  唐代(618—907年),境内属河南道,中部属曹州(治济阴县),东部属濮州(治鄄城),东北部属郓州,南部属宋州(治睢阳)。

  元代(1271—1368年),属中书省。明(1368—1644年),境内大部属山东承宣布政司兖州府的曹州、济宁州和东平州,西部和北部各有一小部分属京师大名府的开州和山东承宣布政司东昌府的濮州。1368年(明洪武元年),因水患曹州徙治安陵镇(今菏泽市大黄集乡安陵集),次年再徙治盘石镇(今曹县城址)。1371年(明洪武四年),降曹州为曹县。1445年(明正统十年),复置曹州于古乘氏县址(今菏泽城)。这时的曹州虽领两县,但为府辖州。

  清(1644—1911年),改布政使司为省,境内西部和东北部分属直隶省大名府和山东省兖州府外,均属山东省曹州府。1724年(清雍正二年),曹州升为直隶州,辖区较明代不变。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升曹州为府,辖一州10县,附郭设县,赐名菏泽。此时辖区面积略大于今菏泽市。

  中华民国(简称民国1912—1949),1912年,政区仍沿用清末省、府、县三级制,道为省的监察区。1913年1月8日,北洋政府颁发组织令,规定地方实行省、道、县三级制。今境除东明县属直隶大名道、鄄城县和梁山县(原为寿张县)属山东省济西道(后改为东临道,治聊城),其他县均属山东省岱南道(后改为济宁道,治济宁)。1925年10月22日,山东省将原四道增为11道制,于今菏泽市区置曹濮道(治菏泽)。1928年废道制,东明县直属河北省,其他县直属山东省。1932年南京政府规定省下设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至1927年“七·七”事变前夕,山东省共有7个行政督察区(以下简称区):第一区治济宁;第二区治菏泽,菏泽、定陶、曹县、城武、单县、巨野、郓城属之;第六区治聊城,濮县(1931年濮、鄄分治,     1926年鄄城并入濮县)……属之。“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侵入山东后,山东省政府撒离济南,在省内流亡,并于1938—1942年在全省先后设置了17个区。巨野、郓城、寿张、汶上属第二区,单县、成武、曹县属第十一区,菏泽、定陶、濮县属第十六区。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虽然调整了行政区划,但境内各县的归属仍未变。1948年9 月全境解放。

  在抗日战争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政府相继产生,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逐步发展成为各级政区。从1940年到抗战胜利,境域分属以下几个专区:

  冀鲁豫第八专区。1940年4月初建立运西专区,是年11月改称鲁西二专区,属山东省鲁西行政区。1941年鲁西行政区并入冀鲁豫行政区,从此脱离山东省。

  冀鲁豫第十一区。1940年7月建立湖西专区(因地处微山湖西),属山东省鲁西行政区,辖区位于今境南部,专署常活动于单县东南蔡溜、张寨一带。

  冀鲁豫第十专区。1941年5月建立冀鲁豫三专区,7月改为冀鲁豫七专区,9月改称晋冀鲁豫二十二专区和冀鲁豫十专区。辖区位于境内中部和西南部,兼及河南省考城、民权等县部分区域。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2月,原冀鲁豫第八专区改为冀鲁豫二专区,专署曾移驻郓城潘渡和陈坡,原冀鲁豫十一专区改为三专区,十专区改为五专区。

  1949年3 月,华北人民政府决定将冀鲁豫第二、三、五、七专区分别更名为临河、湖西、鲁西南、运西专区。是年8月,平原省建立,临河、鲁西南及运西的一部分合并为菏泽专区,与湖西专区同属平原省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平原省建制,菏泽、湖西两专区划归山东省。次年7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省撤销湖西专区,其所辖县分别 归菏泽、济宁两专区。1958年11月1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菏泽专区建制,所属各县划归济宁专区。次年6月,恢复菏泽专区,辖区如旧。1967年3月,改菏泽专区为菏泽地区。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菏泽地区建制,改称菏泽市,原菏泽市(县级)改称牡丹区。菏泽市下辖郓城、巨野、单县、成武、定陶、曹县、东明、鄄城八县和牡丹区、开发区两个区,总面积为12228平方公里。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3-05
单县古称单父,由舜帝的老师单卷居住地而得名。周成王封少子臻于此,为单子国。春秋初期,属宋国,后为鲁国单父邑。战国初期,复属宋国。宋灭,改属齐国。秦置单父县,属砀郡,此为单县建县之始。汉代三次为县侯国,一次为县王国。隋朝恢复单父县。唐末置辉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撤单父县,其地直属单州。次年7月,降单州为单县,单县由此定名,一直沿用至今。民国期间,先后属济宁道、曹濮道和国民党山东省第二专署、第十一专署。1939年,日本侵略军建伪单县公署。1940年3月,共产党在单县东南部张寨一带建立单县抗日政府。1943年7月,在单县东北部建立金曹县抗日政府。1944年6月,在单县西南部建立临河县抗日政府;9月以单县东南蔡堂、吴溜地区为依据建立砀山县(1947年曾一度改为华砀县)。1945年12月,临河县改为单虞县。1946年2月,撤销金曹县。1949年2月,砀山、虞城(东虞城)两县黄河故道以北地区,划归单虞县。1949年8月,平原省湖西专署机关进驻单县城,同时,撤销单虞县,恢复原建置,统称单县。1952年11月,随湖西专区改属山东省。1953年8月湖西专区撤销,单县归属菏泽专区。1958年12月,菏泽专区撤销,改属济宁地区。1959年7月,菏泽专区恢复,复属菏泽专区,现属菏泽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3-05
巨野 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总面积1308平方公里。全县现辖16个镇、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92万人,耕地面积114.9万亩。因古有大野泽而得名,是春秋“西狩获麟”之地,秦末彭越起兵之所,近代著名的“巨野教案”亦发生于此。西汉建县,唐武德四年置麟州,故巨野又称麟州。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秦末汉初大将彭越、三国曹魏大将李典、北宋文学家王禹偁、苏门学士晁补之,清末武状元田在田都诞生在这块土地上。境内现存古昌邑城遗址、《皇览》所载的蚩尤墓、春秋时期的麒麟台、战国时期的齐鲁会盟台、有鬼斧神工之誉的金山秦王避暑洞、芳龄千载的永丰塔、世称“文绝、书绝、碑绝”的屏盗碑及明代建造的大成殿等众多名胜古迹。

近圣人之居,沐玄歌之化
---境内留下了众多的珍贵文物,1977年发掘的红土山西汉昌邑王刘髆墓出土玉璧、青圭、玉具剑,代表了我国制玉的最高水平。巨野石佛寺北齐造像刊经碑,碑文出现了4个简体字,是迄今已知的年代最早的简化字,从而把我国出现简化字的历史推溯至南北朝时期。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3-05
巨野因古有大野泽而得名。始建于公元前140年,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夏商时期,中国分兖、青、冀、徐、豫、荆、扬、雍、梁九州。巨野地属徐州北境。两周时期,巨野为鲁国西境,《左传》所载鲁哀公“西狩于大野”,获麟的地点就在今天巨野县麒麟镇。公元前475年巨野属宋国,至公元前286年,改属齐国。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公元前220年置昌邑县(今昌邑集一带),属砀郡(治今安徽砀山)。汉承秦制。西汉初期,巨野境内置昌邑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巨野在其域内。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杀彭越,以刘恢为梁王,迁都睢阳(在今河南商丘)。同时,又分梁地昌邑(今巨野昌邑集)归山阳国。公元前140年置巨野县。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至三国魏太和五年(231年),先后五次建济阳国,巨野县属其管辖。山阳郡始置于汉帝元五年(前136年),废除于晋初,共存400年,治所在今巨野昌邑集。汉时的山阳郡,西南至今民权,西北至今鄄城,东北至今兖州、曲阜,南至今单县,统辖23县。今菏泽市的曹县、单县、成武、巨野、郓城、鄄城在其境内。
  公元265年(晋武帝泰始元年),改山阳郡为高平国,治所在昌邑、巨野、昌邑为属县,乘氏县仍属济阳郡。鉴于东汉末年的历史教训,为了防止外重内轻,限制地方势力的膨胀,魏晋南北朝时不断分州析郡,州的数目逐渐增多。巨野先后为多方割据势力统辖。南朝刘宋改高平国为高平郡。公元518年(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分高平郡,置任城郡。在此期间,巨野先属南朝高平郡,后属北魏任城郡。公元420年撤销昌邑县,并入金乡县。北齐撤销巨野县。
  自隋至宋的统治者们,为了将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都曾经采用过许多方法来完善地方行政体制。隋及唐初,地方实行郡县或州县两级制,因而州与郡之间由原来的领属关系变成了并列关系。正因为如此,州、郡名称往往是交替使用,变化频繁。隋文帝开皇年间,巨野东北部属郓城东平郡,巨野西南部属曹州济阳郡,巨野东南部昌邑一带属金乡。开皇十六年,恢复巨野县和昌邑县。公元606年(隋炀帝大业二年)撤销乘氏县,并入巨野县,撤销昌邑县,并入金乡县。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巨野县属河南道郓州。公元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巨野县属郓州东平郡。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在巨野县城置麟州,复置乘氏县为属县。武德五年,撤销麟州,复为昌邑县,昌邑、巨野两县属戴州(治所金乡)。公元625年,撤销昌邑县并入金乡县。五代的行政设置,实行州、县两级制。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四代,巨野县仍属郓州。公元925年(后周太祖郭威广顺二年),移济州于巨野城,并辖郓城、任城、金乡为属县。道作为一级行政区划,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不过,那时的道与县同级,而且仅是在少数民族集聚的地方设置,相当于今天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到了唐初年,李渊于军事战略要地开始设道。道有大将一人,曰大总管,其公署为大总管府。宋代将道更名为路,最多时发展到25路。公元927年(太祖至道三年)巨野属京东路。
  夏、辽、金、元政权分别由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建立,统治着北方乃至全国,其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呈现出多元化的鲜明特点。夏、辽两国分别位于我国的西北和东北部,最盛时其疆域也未伸展到今巨野县的范围。金与南宋基本上相始终,其地方行政区划也大致与南宋相同,分为路、府、州、县四级。金时徙济州任城县,属山东西路。公元1150年黄河决口,淹没巨野,撤销巨野县,迁巨野灾民于郓城、金乡、嘉祥三县。元代基本上实行的是省、路、府(州)、县四乡管理体制。公元1269年(蒙古至元六年)恢复巨野县。迁往任城的济州,还治巨野县。公元1271年升州为府。公元1273年移府治于任城,移州治于巨野,是年末仍以府治于巨野,复以州治归任城。公元1279年升府为济宁路,辖兖、济、单三州。公元1348年黄河大决,淹没巨野城,迁济宁路于任城,迁县治于城北邢家务。
  明清两朝的行政制度,在继承元朝制度的基础上,又作了较大改革。变先前四级管理为三级管理。一级政区为行省,二级政区为府和直隶州,三级政区是县和属州。明代虽然改省为布政司,但习惯上仍称行省或省。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设济宁府于任城,巨野为属县,隶属于山东布政司。公元1374年黄水淹没巨野,至洪武九年消退,县治由邢家务迁入巨野,重建县公署。公元1385年兖州升为府,济宁降为州,巨野县属兖州府济宁州。清朝时期,巨野县属兖沂曹济道、兖州府、济宁府。公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改济州为济宁直隶州,巨野为属县。
  中华民国时期,除1914年至1927年为省(特别区)、道(盟部)、县(旗、宗、设置局)三级地方行政区划外,其他时期皆为省、县两级区别。1914年山东为四道,巨野属山东省济宁道(治济宁)。1925年山东省由4道改为11道,巨野县属曹濮道歉(治菏泽)。1928年废除道制,各县直属省。1929年巨野县属山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8年巨野县属山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十行署。1946年巨野县属第二行署。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2月9日日军侵占巨野城,1939年春建立日伪县政府。1939年5月建立中共郓巨工委和抗日县政府,归中共运西专署领导。是年11月建立中共巨野工委和巨野抗日县政府,属运西专署。1940年11月属鲁西专署。1941年2月属巨、菏、金、嘉、成五县联合办事处。1943年属晋鲁豫十七专署,1944年6月属冀鲁豫十一专署。巨菏县于1943年9月建立,1945年3月撤销。郓巨县1944年12月建立,巨南县1945年3月建立。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6月8日,冀鲁豫行署决定将抗日县政府改为民主县政府。解放战争期间,巨野境内有巨野、郓巨、巨南三个民主县政府。巨野县民主县政府1945年9月至1946年1月属冀鲁豫十一专署,1946年1月至1946年3月属冀鲁豫七专署,1946年3月至1946年5月属冀鲁豫二专署,1948年5月至1949年8月属冀鲁豫七专署。郓巨县民主县政府1945年9月至1946年2月属冀鲁豫八专署,1946年2月至1959年8月属冀鲁豫二专署。巨南县民主县政府1946年2月至1949年8月,先后属冀鲁豫十一专署和三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车成立后,巨野县先属平原省湖西专署。原巨南、郓巨两县撤销。1952年12月撤销平原省,1953年初撤销湖西专署,巨野县改属山东省菏泽专署。1958年10月撤销菏泽专署,巨野县改属济宁专署。1959年6月恢复菏泽专署,巨野县复属菏泽专署。1967年至1977年,巨野县属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所辖。1978年撤销各级“革命委员会”,巨野县改属菏泽地区行政公署,至1990年,仍属菏泽地区行政公署所辖。2001年菏泽地区改为菏泽市,巨野县属菏泽市管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3-05
郓城历史沿革----夏商周时期,夏时郓为徐州之域,商时郓城称庇,商王祖乙曾在此建都,春秋属鲁之西境,鲁成公四年冬为防卫国,在此筑城命郓。战国时属齐地,秦汉三国时境内先后置黎县、廪丘县,南北朝时置清泽县,隋开皇四年改清泽县为万安县,开皇十八年万安县改名郓城县,唐武德五年郓州设总管府,辖郓、濮、兖、曹等5州32县,贞观8年因郓城地低湿,州治所迁须昌(今东平),五代时郓城划归济州,金大定6年县治由原址(今张营)迁至盘沟村(今县城),元、明属济宁,清属曹州,民国初年先后属济宁、曹、濮等,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属郓西专署、鲁西二专署、冀鲁豫边区二专署、冀鲁豫八专署等,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属冀鲁豫二专署、平原省菏泽专区,1952年11月30日平原省撤销,属山东菏泽专区,1958年归济宁专区,1959年后归菏泽专区、菏泽地区、菏泽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3-05
成武政区沿革历史上屡经演变。今县境,周初,地属郜。春秋战国,约公元前8世纪,郜被宋灭,地属宋国北境。秦置成武县。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成武时,“成武”、“城武”均曾使用,为县名中的“成”、“城”交替使用的源头。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城”改为“成”,复为成武县,1961年属菏泽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成武或为侯国,或为州郡,或为县治,历经沿革,多有变迁。
二、成武县政区沿革
春秋为郜国地,后入宋。秦置成武县,治今成武镇,属东郡。西汉因之,属山阳郡;别置秺、郜城二县,后均省入成武县。东汉、魏、晋属济阴郡。被魏徙治郜城(今郜鼎集),属北济阴郡。隋还治故城(今成武镇),属济阴郡。唐属曹州。宋属单州。明属兖州。清属曹州府。1914年属济宁道。1925年属曹濮道。1928年道废直属于山东省。1936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41年抗日民主政权于今县境南、东部置城武县,属晋鲁豫行政区第二专区。1942年属晋鲁豫行政区第六专区。1949年属平原省湖西专区。1953年改属山东省菏泽专区。1958年改城武为成武。1967年属菏泽地区。2000年属菏泽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3-05
历史文化悠久。曹县古称亳,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1700年,商汤在此建都,成为商朝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历史学家称为“华夏第一都”。在这片热土上,先后孕育了水利家大禹、政治家伊尹、古朝鲜第一国王箕子、哲学家庄子、军事家吴起、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农学家汜胜之等历史名人。地下历史博物馆星罗棋布,历史文化积淀浑厚,民风淳朴。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素有“戏曲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的美誉。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3-05
相传尧、舜二帝均以此为都,统御天下。在春秋至西汉的800多年间, 一直是中原地区水陆交通中心、战略要地和全国性的经济都会,享有“天下之中”盛誉。《史记》载,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助勾践灭吴后,弃官携西施,出三江,入五湖,三转而至陶,“以陶为天下之中”,“遂留恋不去,定居经商”,“十九年间,三致千金,世称陶朱公”,死后葬于陶,定陶之名由此而始。历史上定陶曾十二次为国,八次为郡,秦始置定陶县,历经沿革变迁,终以县治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3-05
濮城地处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的故道,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颛项、帝尧、昆吾氏即于原州境建国定都。古来为群雄逐鹿之地,历史上的楚晋“城濮之战”、孙庞“马陵之战”、项羽追章邯之役、曹操吕布 “濮阳之争”均在境内在发生。隋、唐、宋、元、明代曾是十分鼎盛的濮州,俗称“大濮州”。相传很久已前,一对美丽的金凤凰恬然栖息于此,于是濮城又有“风凰城”的美称。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3-05
范县历史悠久,旧志载为:颛项氏故墟。夏属昆吾,春秋为晋邑,汉初置县。北齐文宣天宝元年撤销范县,随文帝开皇十六年复设范县。唐高祖武德二年,范县改为范州,武德五年州废,复改为县。清代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任范县县令。1956年,观朝县,濮阳同时撤销,大部地区并入范县。1958年,莘县撤销,并入范县。1961年,寿张县撤销,金堤以南地区划归范县,范县金堤以北地区划归莘县。1964年,国务院为解决河南、山东两省交界地区水利问题进行曲区划调整,将范县及所辖金堤以南地区划归河南省,却将县城搁置在距县界5公里外的山东莘县境内,成为“全国一大怪,县城设在省界外”的罕见状况,严重制约着范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995年范县开始在金堤以南4公里处建设新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3-05
范县自汉高祖公元前206年设县。夏、商、周三代以前的名称是“顾城”、“秦亭”、“邱”。秦汉以后两千多年来都称“范”。古时候,范县境内有一条小河,在县城东,叫范水,范县因此而得名。
战国时有个小国叫“卫”,曾经在此建都。
  范县虽然是平原,但是南有黄河天险,中隔两道大堤,在军事上具有一定价值,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县志记载,这里历代都有故事,到处都是战场。
  战国时,齐国的大将军和魏国的大将庞涓交战,结果庞涓死于马陵。“马陵之战”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很有名,马陵就在范县老城南2公里。
  范县位于河南省的东北部、黄河下游的“豆腐腰”地段。北临山东莘县,东濒台前,南望山东鄄城。距省会郑州270公里。
范县总面积为610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578个行政村,总人口4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万人,51万亩耕地,全县人多地少,地处偏僻,灾害频繁,是国家级贫困县。
  在范县当地流传有这样一个顺口溜:山东地里有个河南县,河南县里有个山东乡,山东乡里住着河南村,河南村里住着山东人。
范县的县城设在山东莘县樱桃园乡。来范县的外地人给范县编写了“三大怪”,说是“县城建在县届外,孩子揣在肚皮外,反穿皮袄毛在外”。由于地处山东,特殊的地理位置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1996年,经省政府批准,在金堤南十公里处开始建设新区。1997年10月,范县县委、县政府搬迁到范县新区办公。现在的范县县城分两部分,一部分在新区,一部分在原址老城。
  古时范县称雷泽又称雷夏泽。最早的《尚书禹贡》就有“雷夏即泽”,舜渔雷泽,尧游雷泽而死,又葬在雷泽城西。范县即是尧舜的故里。
  春秋时期,子路随孔子从齐国返回鲁国,因鲁国大乱就避于范地讲学。因当时范县多水患,子路筑堤防御(现范县境内子路堤村)名子路堤。
  黄河自古流经范县,因历来黄患频仍,黄河带来了数不清的灾难,同时,也为我们的祖先提供生存繁衍的条件,为范县留下了灿烂的文化。
  现境内仍存有“丹朱遗址”、“闵子墓”“十字坡遗址”
春秋的晋楚“城濮之战”齐魏“孙庞斗智”就是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庞涓战斗地,五代朱全忠与唐代庄宗“刘桥之战”也发生在这里。
  数千年来,这里曾经孕育出了无数的优秀儿女,对中华文明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03-05
观城县   古观国,春秋卫地,汉置畔观县,东汉更名卫国县。隋开皇六年(586),改为观城县,属武阳郡。唐属魏州,县治在旧观城店。宋初属开德府,县治迁至今观城镇,后分别改属大名府和濮州。明属东昌府。清初属曹州府,雍正八年(1730)属濮州,十三年(1735)复归曹州府。1913年属东临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1940年属冀鲁豫边区第十八专署。1943年1月,观城县与朝城县南部合并为观朝县,县治驻观城镇。1944年秋,观朝县撤销,恢复观城县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平原省濮阳专署。1952年7月,与朝城县合并为观朝县,县治驻朝城镇。同年11月,改属山东省聊城专署。1956年3月,观朝县撤销,原观城县辖区划归范县。1964年9月,范县建制划归河南省,原观城县辖区划归山东省莘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7-03-05
朝城县   汉置东武阳县,北魏改曰武阳县,唐永昌元年(689)改曰武圣县。开元七年(719),改武圣县为朝城县。天佑三年(906)改称武阳县,五代唐复称朝城县,故城在今朝城镇西40里。宋属开德府,宋明道二年(1033)迁县治于社婆村即今莘县朝城镇。元初属东平府,后属濮州。明属东昌府。清属曹州府。1913年属东临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1942年9月,为纪念抗日烈士齐南峰,改为南峰县;1945年5月,复名朝城县;1947年又改名南峰县;1949年初又复名朝城县,属平原省聊城专区。1952年7月,朝城县与观城县合并为观朝县,县政府驻朝城镇。后不复置。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