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055阅读
  • 5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08):许州直隶州(许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3-09
许州直隶州:冲,繁。隶开归陈许郑道。清初沿明制,为开封属州。雍正二年升,仍所领。十二年为府。乾隆六年复。东北距省治二百五十里。广九十里,袤百二十里,北极高三十四度五分。京师偏西二度二十五分。领县四。西南:熊耳山。渚河,今颍水,自襄城缘界入,迳颍阳故城,古许国,东南入临颍。其古颍水支津石梁河。西北自禹入,左纳暖泉河,迳城西。又东南,右合椹涧,其东澮河,即潩水,水经注“迳射犬城”,自长葛入,东至秋湖,曰艾城河。其东洧仓城、其西岸亭,并从之。椹涧、石固二镇。县驿一。铁路。

临颍冲。府东南六十里。颍水自州入。水经注“迳繁昌故城北”,有锅壅口,东则枣祇河故渎出焉。又东南,迳泽城北,古皋鼬,缘郾城界错西华复入,入西华。其东支津石梁河亦自州入,迳大陵城南、御龙城南,左会艾城河,右合五里河左渎,入鄢陵。西南:土炉河自襄城缘界并达之。繁城一镇。县驿一。

襄城冲,繁。府西南九十里。城南:首山。汝水西自郏入,左合汜河,水经注“迳西不羹城南”,右纳湛河、辉河,入舞阳。东北:颍水自禹入,迳汾丘城,缘州界入之。东北:土炉河自禹州入,迳李膺墓、白草原,汇为硃湖潭,一曰扊勒河,左渎入临颍。其南玛瑙河,出县东,东南入郾城。襄城一驿。

郾城冲。州东南百二十里。东:召陵冈。城南:陉亭。西北:颍水,自临颍缘界,迳青陵城东入西华。其土炉河入迳襄城时曲栅,右合玛瑙河,出扊勒桥从之。西有沙河,即汝水,自舞阳入,迳道州城,至城南,右合澧河、唐河,曰大溵河。东南歧为洄曲河,迳沱口镇五沟营。其故渠自西平入,左合淤泥河来会,入上蔡。正渠折东北,一曰螺湾河,亦入西华。县驿一。

长葛简。府西北五十里。西北:延秀冈。双洎河,即洧水,自新郑入,左合梅河,屈东北入洧川。澮河在县西,上游曰潩水,自新郑入,后河自西注之。又东南,入许州,曰艾城河。暖泉河自禹入,迳城西南隅,东南入州。镇五:董村、石相、和尚桥、会河、后河。县驿一。

注:今析置漯河。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4:10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3-09
许昌之名始于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而考其沿革,则更为悠久。相传,“许”源于尧时,因许由牧耕此地而得名。夏王朝建立后许地是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区域,夏启建都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钧台在今禹州市三峰山东麓)。
  殷商时期许地分布的诸侯国和部落有历(今禹州市境内),有熊氏(今长葛市境内),昆吾(今许昌县境内),康(今禹州市境内)。
  春秋战国时期许地先后为郑、楚所据。分属韩、魏、楚。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置颍川郡,治阳翟(音狄,今禹州市)。颍川郡辖12县,许县(今许昌县)、阳翟县(今禹州市)、长社县(今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属之。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许县,置颍阴县(治今魏都区)。许县、颍阴县、阳翟县、长社县(治今长葛市老城)、鄢陵县(治今鄢陵县彭店乡古城村)、襄城县均属颍川郡。
三国时期,魏称颍川郡,属豫州,许昌县、颍阴县、鄢陵县、长社县等皆属颍川郡。许昌为魏五都之一。魏黄初二年(221年),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

  到了元代许仍为州,长社、长葛、襄城县属之。鄢陵属开封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长社县,并入许州,领4县,长葛、襄城属之。许州、钧州均隶开封府。万历三年(1575年)钧州改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将禹州改为均平府。清初,许州、禹州属河南省。雍正二年(1724年)许州升为直隶州,长葛属之。鄢陵属开封府。雍正十三年(1735)许州升为许州府,临颍、郾城、襄城、长葛、密县(今新密市)、新郑属之。许州府、开封府均隶河南省。
中华民国成立后,许州改为许昌县,改禹州为禹县,与长葛县均属河南省豫东道。鄢陵县直属河南省。 1926年,废道为区,许昌为河南省第二行政区,治许昌(今魏都区)。长葛、禹县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治郑县(今郑州市)。鄢陵直属河南省。

  1932年,许昌为河南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驻许昌,辖许昌、鄢陵、襄城等9县。长葛、禹县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

  1944年5月,长葛、许昌、鄢陵、禹县先后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同年10月,八路军进入豫西,开辟了禹密新(今禹州市、新密市、新郑市三地交界处)、禹郏(今禹州市、郏县交界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禹密新办事处和禹郏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5月,八路军冀鲁豫部队在鄢陵、扶沟交界处开辟了水西抗日根据地,建立鄢扶县抗日民主政府。同年8月日本投降,许昌复为国民政府河南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驻许昌(今魏都区),辖许县、鄢陵、襄城等9县。长葛、禹县仍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
1949年2月,豫西行署二专区与五专区合并,成立许昌专区(专员公署驻许昌市今魏都区),辖许昌市(今魏都区)、许昌县、长葛、鄢陵、临颍、漯河市、郾城县、舞阳、叶县、襄城、禹县、郏县、宝丰、鲁山、临汝15个县市。
   1960年,撤销许昌县,并入许昌市(今魏都区)
   1964年3月,平顶山市改称平顶山特区,从许昌专区划出。
   1965年5月,扶沟、西华、商水3县划入周口专区。
   1979年,舞钢区从平顶山市划入许昌地区。1982年11月复划入平顶山市。
   1983年10月,许昌地区所属的鲁山、宝丰、叶县划入平顶山市。
   1986年2月,许昌地区撤销,许昌市升为省辖市,辖魏都区、许昌县、长葛县、鄢陵县、禹县。襄城、郏县划归平顶山市。舞阳、临颍、郾城划归漯河市。
   1988年6月25日,禹县改为禹州市。
   1993年12月14日,长葛县改为长葛市。
   1997年8月25日,襄城县从平顶山市划入许昌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3-09
临颍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到了西周出现了城颍邑(今固厢乡城顶村),大陵邑(今巨陵乡巨陵村)。西汉初年(公元前201年),始于城颍邑置县,因滨临颍水故名临颍县,属豫州部。其后县境及归属,随着时代不同或析或井而有所变化。隋大业四年(608年)颍水外溢,临颍县城被大水淹没,城址遂从固厢向南迁7.5公里到龙脾岗(今黄土岗)之最高处筑新城(今县城),宋属颍昌府,金属许州昌武军,元、明、清属许州。民国21年(1932年),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属河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建国后属许昌行政公署。
  在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由于地主的盘剥、官府的压榨、自然灾害的侵袭、土匪官军的滋扰,广大人民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改变这种悲惨处境,过上人的生活,全县广大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据记载,早在东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县农民起义军曾一度占领县城。明崇祯十四年七月,农民领袖吴来庆、吴白兰响应闯王号召率起义军进攻县城。年底李白成派遣官员主持临颍政务,十二月二十八日,明政府军总兵左良玉突然兵临城下,城内当即开炮迎击,打死左兵裨将两名,左兵破城后纵兵屠戮,全城军民奋起反抗后全部被杀。至近代反抗斗争更是此起彼伏。自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至同治六年(1867年)14年中捻军与太平军在临颍一带活动频繁,并在临颍广大人民的协助下,多次占领县城。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十二日,捻军在临颍人民的配合下,一举攻下瓦店、南江、杨裴城、石佛陈等重要寨堡4座,给统治者以沉重打击。在农民起义军反帝爱国、反抗封建剥削等高潮的推动下,全县广大人民的觉悟日益提高。光绪三十年(1904年)知县蒋世芳串通劣绅赵炫等借口改革车马章程,征收苛捐杂税,遭到全县农民的反抗。皇帝庙、瓦店一带农民首先发难,二月十四日他们带着农具进城抗议示威,要求减免杂税。这一正当要求不仅被拒绝,蒋还下令弹压,这更激起农民的愤怒,他们捣毁县衙,痛打赵炫,清政府感到众怒难犯,宣布取消了新税,并撤士蒋世芳的职务,农民斗争取得了胜利。
  辛亥革命以后,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24年叶善枝来临颍传播马列主义,全县的政治形势为之一新。1927年中共临颍县委成立。从此,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更加富有成效,并先后成立了东南、西南2个区委和17个党支部。在县委的领导下,建立农会13处,会员发展到5500人,井由骨干农会会员组成了1100人的敢死队。农会在党的领导下,抗捐抗税,打击反动势力,取得了很大成绩。当时河南省委给中央的报告中称临颍县是“豫中工作最好的地方”、“河南的小广州”。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共产党的支持下,建立起了“抗敌后援会”,并组成一支抗日救亡宣传大队,在全县城乡和舞阳等地进行抗日宣传,起到很好宣传鼓动作用。
  1944年5月临颍沦陷,1945年8月日寇投降,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全县广大人民不甘当亡国奴,纷纷起来反抗日寇的压榨和奴役,使得日伪经常龟缩在城镇的据点里,不敢轻易到农村去。
  临颍战略地位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经常发生战争,到民国年间更是战争频仍。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广大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据记载,民国24年(1935年)全县粮食总产仅2000多万公斤,平均亩产25余公斤,除去苛捐杂税,所剩无几。1943年全县就饿死42500人,逃荒要饭的54000人,离家未归2120户(约一万人),弃卖妻子的3500人,卖儿卖女的15200人。到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为支援内战,抓丁拉夫、征税、派款,搞得广大人民怨声载道,衣食无着,已濒临绝境。1947年12月13日,陈赓兵团27纵解放临颍,建立民主政权,从此揭开了临颍历史的新纪元。
  建国后,临颍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和占有,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地主剥削,251416人分到了土地和其它生产、生活资料。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1952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328万元,比1949年1918万元增长了23%;粮食总产达到9320万公斤,比1949年的7554万公斤增长23.4%。1952年后互助组、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使农业生产进入了—个新的历史阶段。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生产资料全部转变为集体所有。但因操之过急,脱离了客观实际,在“左”的思想支配下,刮起了“共产风”、“浮夸风”。在生产管理和经济收益分配上推行“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加上连年自然灾害,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1961年粮食总产量仅有6018.5万公斤,比1952年下降3301.5万公斤,是建国以来最低的一年。工业总产值到1963年仅有94.7万元,比1949年的146.2万元还下降51.5万元。教育事业也受到了很大损失,学校仅剩45所,比1949年的61所少16所,在校学生25745人,比1957年的60815人少35070人,教学质量也因以劳代学而严重下降。党中央针对这种严酷的现实从1960年起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在农村解散公共食堂,恢复家庭炉灶,借给农民少量土地自种自收,扩大自留地,奖励开荒,开放农贸市场,活跃城乡经济。在工业上施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缩短工业战线,劳力还田等,工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9993.5万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比1949年增加2439.5万公斤,增产32.39%。
  1966年至1976年,由于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在工农业生产上搞所谓“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粮为纲”、“以钢为纲”限制多种经营。在生产中竭力推行“大寨模式” 和“吃大锅饭’,搞绝对于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尽管广大群众在生产中对其倒行逆施作下不同程度的抵制,工农业业生产却长期徘徊不前。
  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为期十年的动乱。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到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4570万元,比1949年的2064万元,增长16.7倍。
  在工业方面,到1985年全县共有74家工业企业,其中全民工业27个,集体工业8个,乡镇工业39个,职工8270人。
  1985年工业战线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改善经营管理,积极推行生产责任制,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发展适销对路产品,工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能源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创产值15022万元,其中主要产品产量:原煤154647吨,碳铵2649吨,磷肥1681吨,机制纸1425吨,水泥28037吨,脱粒机3580台,四轮小拖2156台,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2%。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3-09
襄城县春秋时期称“汜邑”、“汜城”。公元前540年,楚灵王在汜之西北筑新城,周襄王避难曾居汜,故名“襄城”。秦统一六国后,设襄城县,属颖川郡。自唐贞观元年(627年)改属许州,后历代相沿。1949年7月隶属许昌行政区,1986年改属平顶山市,1997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又划归许昌市管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3-09
漯河市既是一座近代兴起的现代城市,又是一座中原文化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记载,南北朝时,北魏在此筑奇雒城,设南颍川郡。由于淮河的重要支流沙河、澧河在此相汇,利于水运,明朝永乐年间已发展成为贸易重镇,称“螺湾渡”,是郾城县11个集镇之一,为重要津渡。清咸丰二年(1852年)修源汇寨。民国初年改称“漯河镇”,俗名“河上街”。1948年设县级市,1986年升格为省辖市,1992年被省定为内陆特区,1994年被确定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

  史载,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率部抗击金兵,与金兵大战于郾城,即著名的“郾城大战”。1904年,平汉铁路部分通车,漯河车站投入运营。1927年,国民政府二次北伐,唐生智部与奉系军阀在漯河、郾城、临颍激战,奉军伤亡万余,溃走许昌。1944年,漯河被日军侵占。1945年9月, 日军中将鹰森孝在漯河向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崎签投降书。1947年12月,陈赓兵团四纵队解放漯河。1948年1月,建立市人民民主政府。

漯河历史悠久,早在8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勤劳朴实的漯河人民,为这块土地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古迹名胜。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漯河定居生息。南北朝时,北魏在此筑奇雒城,设南颍川郡。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建螺湾河镇;嘉靖二十一年,改"螺"为"漯";嘉靖三十三年,曾名"螺湾店",是郾城县11个集镇之一,为重要津渡。清咸丰二年(1852年)修源汇寨。民国初年改称"漯河镇",俗名"河上街"。1948年置县级市,1986年升格为省辖市,1992年被省定为内陆特区,1994年确定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2004年新的行政区划调整后,辖区由原来的郾城、临颍、舞阳、源汇区“三县一区”调整为郾城、源汇、召陵三区和临颍、舞阳二县。
  
  史载,南宋绍兴十年,宋抗金于郾城,即著名的"郾城大战"。1904年,平汉铁路部分通车,漯河车站投入运营。1927年,国民政府二次北伐,唐生智部与奉系军阀在漯河、郾城、临颍激战,奉军伤亡万余,溃走许昌。1944年5月5日,漯河被日军侵占。1945年9月20日,日军中将鹰森孝在漯向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签投降书。1947年12月19日,由陈庚兵团四纵队解放。1948年1月,建立市人民民主政府。1975年8月,境内连降暴雨,沙、澧河决堤,造成重大洪水灾害,乌兰夫率中央慰问团来漯视察。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3-09
长葛,据传为“古葛天氏之故地”。战国初易名为长社。应邵说:“其社中树暴长,更名长社。”汉置长社县。隋改置长葛县。1993年设市。

  长葛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与神农氏、伏羲氏齐名的葛天氏故里,秦初即设为颖川郡。彪炳史册的"楷书鼻祖"钟繇;著名文学批评家、我国第一部论诗专著《诗品》作者钟嵘;流芳千古的贤达名吏陈实;三国名士徐庶;清末翰林杨佩章等皆诞生于此。历史遗迹遍布全市,文化轶事脍炙民间。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