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438阅读
  • 5回复

[地方沿革]松江府城镇建设发展历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10-21
http://wm.songjiang.gov.cn/detail.aspx?id=8203

一、城、镇、市的概念
  城,古代一般指军事防卫的城池和县级以上行政机构的所在地。
  如明代正德《松江府志》有关“城”一栏中的记载,就只有松江府城,以及金山卫城、青村城、南汇嘴城三处军事要地。有些镇的规模比县城大,但只是具备商业功能,而不是府、县衙门所在地的话,则不称为城。今天,人们对“城”、“镇”的概念分得还是比较清楚的,如农民到松江办事,讲“到城里去”;到附近集镇购物,则说“上镇去”。

  镇,最早也是军事防守驻扎之地。其后因驻军之地的商业发展,不再是单纯的军事作用,城镇的功能反而更加突出,政府在这里设税务、酒务、市舶务等机构,以“聚民致货”,这种情况自宋代起比较普遍。到了明清时期,镇的概念就完全是有一定规模的工商业聚会之所,与当代的概念基本一致了。

  市,它的起源要比镇早,而且一开始就具有商品交换场所的含义。一般来说,市的规模要小于镇。
  在自然与社会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市与镇的地位会发生变化,如泗泾市后来发展为泗泾镇,凤凰山镇则兴盛不多几时就衰弱无存了。

  二、松江建府前城镇规模尚在初创时期
  松江府地区最早出现的城池大概是南武城。据《汉书·地理志》和《越绝书》记载,相传春秋末吴王阖闾始筑南武城,也称“邬城”、“鸿城”,其位置大约在今闵行区纪王镇西南。
  秦汉时期,设海盐县,县城设在今金山区山阳镇甸山一带,西汉时,该城陷于柘湖。古海盐县城应该是松江府地区最早设立过的县城。
  据《上海名镇志》记载,南朝梁天监年间,前京县城设在今金山区金山卫南小官浦附近;南朝梁大同年间,昆山县城设在今松江区小昆山脚下;南朝梁太清年间,胥浦县城设在今金山区干巷镇西二里处。
  东晋时期,传说袁山崧曾在吴淞江下游沪渎修筑用于军事驻防的筑耶城。据南宋《云间志》:城“在(华亭)县东三十五里,高七尺,周围三百五步。”
  关于这些城的规模、布局等情形,古人大多没有留下完备详细的文字记载,以至于我们今天很难描述当时这些城池的确切面貌。
  唐代,松江府地区的经济处在发展起步阶段,境内的市镇数量不多。宋代以后,松江府地区境内的市镇数量有较快的增加,他们的发展情况及市镇面貌等开始有比较具体的文字记载。
  唐天宝十载(951年),华亭县立。关于华亭县城,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云间志》记道:“县之有城,盖不多见。华亭邑于海壖,或者因戍守备御而有之。绍兴乙亥岁,酒务凿土,得唐燕胄妻朱氏墓碑,以咸通八年窆于华亭县城西一里,乡名修竹。是唐之置县,固有城矣。废兴之由,莫得而详。疆域尚仿佛可识云。县城周回一百六十丈,高一丈二尺,厚九尺五寸。”唐大中十三年(859年)修建的陀罗尼经幢题记中有“立于通衢”字样,说明当时华亭县城已有通衢街道。1962年在修复唐经幢时,在地下约1.5米处发现一段保存完好的南北向青条石铺成的街道,下边设有排水沟。宋代时,华亭县城有显善、劝义2坊和石狮、石条等25巷,其中仓桥、邱家湾、莫家等巷名一直保存到当代。
  唐宋时期,华亭县城、青龙镇、大盈镇等逐渐得到发展,后来成为东南重镇,而在北宋初期出现的上海镇,凭借着紧靠上海浦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迅速崛起,到南宋末年,已成为“华亭县东北巨镇”。

  三、元代松江府境内市镇数量逐渐增加
  经过唐宋时期的培育发展,至元代,松江府的城、镇、市粗具规模,除松江府城(华亭县城附在府城内)、上海县城以外,松江府内已经形成镇、市共22个,其中华亭县有朱泾镇、风泾镇、小官镇、金泽镇等12个;上海县有青龙镇、盘龙镇、乌泥泾镇、吴会镇、新场镇、下沙镇、周浦镇等10个。
  元代松江府市镇得到较快发展,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没有经济的支撑,市镇就无法形成,也不可能繁荣发展。
  南宋时,松江府地区的农业生产已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是当时全国粮食亩产量最高的地区。元代,由于加强了水利建设,对淀山湖等湖荡进一步围垦,对府境内广阔的滨海沙涂进行充分的开发,松江府的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进展,粮食产量迅速增长。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为府,当时全府人口约有13万余户。到至元二十七年,增加到16万余户,10多年时间内,户口就猛增了3万户。经济的增长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又为市镇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盐业历来是松江府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宋代,境内已有浦东、袁浦、青村、下砂、南跄五个盐场。南宋时,松江府年产盐最高达到1920万公斤,而制盐的利润可达10倍,因此历朝中央和地方政府都牢牢控制盐业生产和销售,把它看作为经济的命脉。元代松江府的盐业生产比宋代更为发达,全府的年产量曾经达到2000万公斤,是政府的一大财源。除完善府、县、场三级制外,进一步归并灶座,建团立盘。或三灶合为一团,或二灶合为一团。今天,南汇地区以灶、团作为地名的,都是当年制盐的历史遗存。盐业的发展促进了松江府经济的繁荣,盐场所在地盐商云集,很快成为商镇,其中有上海县的下沙、新场、周浦,华亭县的柘林、张泾堰、小官镇等。特别是新场镇,自元初盐场迁到此地后,“歌楼酒肆,贾衒繁华,县未过也”。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为松江府,华亭县城变成松江府城。城中府、县并存,城垣小,无法容纳众多的官署、工商市肆、绅民宅第,便沿市河向西发展。到元末,已形成“十里长街”。城中不但有官署民居,百工市肆,而且有演戏说书的“勾栏”,专供伊斯兰教礼拜的清真寺;除府、县学外,还有专授蒙古文的蒙古字学。

  四、明代前期松江府城镇的初步发展
  元末,张士诚据吴,占松江,为防元军进攻,筑松江城,原城北部分土地被扩入城内。明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克苏州,占松江,下令“验民田,征砖九千万甃城”。后因上海人钱鹤皋据松江府城起事,故修城事未果。洪武三十年(1397年)方能“按旧城”修城。城垣周围9里173步,高1.8丈,护城河宽10丈,深0.72丈,有陆门4处,水门4处,东门曰披云,西门曰谷阳,南门曰集仙,北门曰通波。城上有敌台20座,窝铺26座,城垛3369个,就城的大小而言已经颇有规模了。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为加强海防,于东南沿海筑卫、所城59处,其中松江府境内有3处,分别是金山卫城、青村所城、南汇嘴城。
  金山卫城筑于华亭小官镇原址,西连乍浦,东接青村,四周城墙12里余,外有护城濠。城设陆门8处,水门1处,规制甚至超过当时的松江府城。青村所城位于金山卫城东100里,元代时为著姓陶氏所居村落。城亦有垣,周围6里,高2.5丈,外有城濠,广24丈,深7丈。南汇所城地处旧时三团盐场,筑城时城垣周围9里,设陆门4处,水门4处。虽然这些卫所城的设立是出于军事卫戍目的,但随着军民人口的增加,其工商市镇的功能逐渐突出,到明代中叶后,这些卫所城在一般场合已多称为市镇。它们是入明后松江府沿海地区最早兴起的一批城镇。
  明代前期,浦东、浦南、淞南地区出现数量不少的新兴市镇。浦东有三林塘镇,弘治年间有“虽非古镇而民物丰懋,商贾鳞集”之称;高家行市,正德十年(1515年)成市,市廛遍列,商贾星驰;清浦镇“成(化)弘(治)时亦一都会,市居稠,商贾繁”;加上北蔡市、东沟市、鹤坡市一共6处。浦南有叶榭镇、萧塘镇、杨巷市、吕巷市、兴塔市、高桥市等6处。淞南有正德年间乡人多事贸易而郡中尽知其名的闵行市;有地处唐行东南,“市廛日辟,商贩交通”的崧宅市;有“居民日藩,蔚为一方之望”的广富林市,以及北钱市、泗泾市、沙冈镇、赵屯镇、泰来桥市、杜村市、白鹤江市、杨林市、诸翟港市等12处。
  原有的市镇在明代前期也有所发展变化。如距金山卫城不远的张泾堰镇,在元代时并不繁盛,入明后,商贾由于畏官兵强悍不敢往卫城贸易,而“止于镇,凡卫之贸易者日杂还于途,镇由是益盛”。如浦东下沙镇,入明后虽盐场署已迁新场镇,但“人物丛聚未减于昔”,而且“镇多巧工,拨罗绒、纹绣及木梳、交椅之类皆精致,他郡不及”。距下沙不远的新场镇更是贾贩独盛,“视下沙有加焉”。到明前期末,松江府境内已出现千户大镇,如华亭县朱泾镇,弘治时已有“居民数千家,商贾辐辏,置邮走两浙达两京者不少,辍实为要津”。
  在大部分旧有市镇不同程度繁兴的同时,也有少数宋元旧镇由于种种原因而渐趋中落。其中最典型的要数青龙镇和乌泥泾镇。青龙镇在南宋之前“有治,有学,有狱,有库,有仓,有茶场、酒坊、水陆巡司”,号称小杭州。以后因水道淤浅而中落,至明前期,陵谷变迁,仅存遗址断础。乌泥泾原与浦东三林塘相接,宋元时,“人民炽盛于他镇”,明初疏通黄浦,镇被浦冲断,昔日宅第、街道多鞠为草莽,存者无几。

  五、明代后期城镇的进一步勃兴
  明代嘉靖万历以后,松江府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地方市场交易更为活跃,而且以棉布为主要输出商品,以粮食为主要输入商品的国内大市场范围的商品流通也日臻成熟,这一切都刺激和促进城、镇、市的成长。
  明代,松江棉纺织业发达,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府城商业繁荣,文化昌盛。“池郭虽小,名宦甚多,旗杆稠密,牌坊满路”。商肆市廛已形成向城外四廓扩展之势,嘉靖万历以后,这一势头更是有增无减。城廓外店肆、作坊、民居鳞次栉比,街衢坊巷纵横。其中“东、西两门系商贾辐辏之地……而西尤三倍于东”,“商贾辐辏,肩摩毂击”。西门外秀野桥一带“贩齿革羽毛,冶凫鲍之工,居肆以办民器,皆栉比于谷阳门外,凡七八里,抵于仓城”。松江府城在不断向廓外扩展的同时,城廓之内构屋起舍,也日见繁华,特别是在嘉靖中叶倭乱之后,富户大家、缙绅士宦多谋城居。城中朱门华屋,峻宇雕墙,在府衙近傍则皆为缙绅第宅。城中大街两边亦由铺户出资“各买大黄石铺砌”,城中市容远非昔日可比。城中土地也因“商贾辐辏,民居稠密”而被视为上上。到明末时,松江府城已是“东西南北,非官家栉比,即商贾杂居,市物列陈,无一隙地,所谓锦绣江南无以逾此”。全城有街巷90条,牌坊140座。各地布商云集松江,“富商巨贾操重资来市者,白银动以数千计,多或数十万,少亦以万计”。松江城成为全国33个大城市之一。
  上海县城自元至元年间由镇升为县治后,一直没有修筑城墙。嘉靖年间,倭寇、海盗屡屡溯黄浦乘潮入市劫掠,民间遂议修筑城垣。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由邑人顾从礼出面,经知府方廉允准,只用了数月就将城垣筑成,周围9里,高2.4丈,大小城门6处。当时上海“一县编户六百余里,殷实之家率多在市,钱粮四十余万,银、布之类数船可载,兼之富商大贾,四方辐辏,居积货物尤多”。上海县城已相当繁华,筑城的城垣基址所占用的土地皆为市廛所在,上海县城的市肆店铺已日益向四周扩展。上海县城修筑之后,其城市的发展也并未局限于城垣之中,城垣之外,主要是南门外滨临黄浦一段,逐渐发展成市肆云集之地。到明代末期,上海县城已是“谚号为小苏州,游贾之仰给于邑中者,无虑数十万人,特以俗尚甚奢,其民颇易为生尔”。
  元代设松江府后,先是只有华亭一县,不久增设上海县。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析华亭县西北两乡、上海县西部三乡设青浦县,县治设在青龙镇。数年后,因为设县、废县涉及当地乡绅利益,朝廷内外及地方乡绅斗争激烈,因此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废除。万历元年(1573年),朝廷决定再度设立青浦县。由于青龙镇已“沙长水湮,遂为斥卤”,而唐行镇“道里适均,水陆交会”,乃定县治于唐行镇。当初,唐行镇的规制、繁华虽不及上海县城,但此后发展较快,“商贾骈阗,舟航辐辏,富庶聚焉”,不仅促进了昔日唐行的发展,对整个青浦境内镇市的兴盛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明代后期,松江府境内原有的市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如泗泾等市,因市面日益繁盛,规模扩大而称为镇。泗泾位于华亭县三十七保,元代时,因水深林茂尚为士子隐居之地,明代前期渐而成市,嘉靖万历年间,所集贾人以百数,市亦由而成镇。
  朱泾镇位于华亭县城西30里秀州塘畔,东通黄浦,西接湖泖,为松江府入浙之咽喉。明前期弘治年间已有居民千家,到嘉靖万历年间,更是“户口殷繁,闾阎充实,虽都会之盛,无以加兹”,实为华亭县境内之巨镇。镇中商业以布市最为发达。时人赵慎徽有诗云:“万家烟火似都城,元室曾经置大盈,估客往来多满载,至今人号小临清”。可见镇之繁兴。
  八团镇兴起于明前期,地处上海城东54里沿海之地。明前期已为下沙三场盐司所,盐贾辐辏。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为防海寇,镇改筑为川沙堡城。倭乱时,镇受害甚惨。到明末崇祯年间,市容已渐次恢复,并且“生聚日繁,人文渐盛,巍然为濒海巨镇”。
  张泾堰为华亭县属镇,南面金山以濒大海,北距松隐以接郡治,东带王坟泾以通亭林,西逾秦山以至干巷。正统年间,曾一度荒落,但至嘉靖时,已是土田丰厚,户口千计,地方广远,“商贾通而货物辐辏,生齿繁而民业日新”,规模形势非他镇可比。
  此外,当时沿海的漕泾、崇阙、柘林、青村等镇虽在嘉靖年间多遭倭乱,但在此前后亦甚繁盛。如漕泾多贩盐辈,居民以煮盐为生,率多饶裕;崇阙在崇祯末海塘坍海之前“为海舶辐辏之所,阛阓棋联,百货骈集”,并且有税局以榷鱼税;柘林在正德时已是海人辐辏之所,到明后期又筑起城池,设把总官兵镇守,当时浙江、福建商人海贩木料到松江府多在其地泊岸,经巡防官军验放过塘。柘林作为渔港也是海舟齐集,繁成如巨镇。
  再如七宝、北桥、周浦、下沙、新场等镇,在明代后期都已发展成松江府的主要镇市。七宝镇地扼上海、青浦两县通衢,在嘉靖万历年间划归青浦县后,“居民繁庶,商民骈集,文儒辈出,盖邑之巨镇”。北桥镇在元代时兴起,并设有税务司,但在明代前期有中落之势,到万历年间又重新开始繁盛。地处浦东的周浦等三镇,在明代后期仍然是浦东的最大镇市,贾贩甚盛,不减当年。
  在明代后期的嘉靖中叶,有一部分镇市因长期的倭乱骚扰而暂趋中落。如上海县三林塘镇是“迨遭倭乱,三林凋敝”;青浦县大蒸镇也是“遭倭寇,市遂衰落”;盘龙镇“倭寇窜至,室庐被毁,市遂无存”。这些遭受倭乱的市镇,大多到万历崇祯年间已经恢复并有超越原有水平的态势,有的则稍后一些至清代初期才渐次恢复。
  明代后期,松江府境内市镇发展速度最快的是新设立的青浦县,至明末,共新增市镇18处,其中朱家角和双塔镇值得一提。朱家角镇,又称珠街阁、珠谿,位于青浦县城西12里,其地西南通泖湖,东北接三分荡,北达昆山,在正德以前还全无记载,但自嘉靖万历年间设立新县后迅速成为邑之首号巨镇,“商贾辏集,贸易花、布,京省标往来不绝”。双塔镇位于淀山湖西,与朱家角隔湖相望。因地处苏松水路适中之地,客商往返至此正好日薄西山,不得不“住此停榻”,镇由是兴起,故又称“商榻镇”。除此之外,青浦县内同时兴起的市镇还有重固、北竿山、郏店、沈巷、刘家角、杨扇等13个镇,杜家角、天兴庄、种德庄3个市,这些市镇集中于诸翟、泗泾以西,沈庄、佘山以北,淀泖以东,吴淞江以南的狭小区域内,使这个地区的市镇密度雄居当时松江府之首,集中反映了青浦在明代后期设县以后的开发程度。

  六、清代前期城镇稳定持续成长
  明清交替之际,清军大兵南下,屠嘉定,陷松江,使不少城镇惨罹战火之害。清将李栋成率师破松江城后,横尸遍路,城中大街东西市房,百无一存者。清初顺治、康熙、雍正年间城镇的变化,首先是这类城镇不同程度的恢复。
  松江府城自顺治、康熙以后逐渐复苏,西门外昔日喧闹繁华的街市又重新成为“水道陆衢,廛市殷阗,藩卫孔亟”。再如青浦县的盘龙镇,经倭乱及明末清初战乱后,一度完全废落,入清后重新得以振新。顺治年间,有江宁富商陈君化徙居,陈氏家颇饶裕,看中盘龙镇地扼四方,乡民汇聚交易之冲,在镇上开张质库、布庄,很快布商辏集,乡民蚁聚,市面重新繁兴。
  清初顺治、雍正年间,松江府内建置有较大变动,新增娄县、金山、奉贤、南汇四县。娄县县城附设在松江府城。南汇县城设于明代建立的南汇所城,其地僻处海滨,未建县之前,“城廓倾圮,阛阓萧条,居民寥落,井里荒榛”,城中惟四街,居民仅数百家,除上下岸民居稍为稠密,“其外皆田亩居多”。自建为县城后,居民渐繁,商贾辏集,“将有日盛之势”。奉贤县城设在旧日的青村所城,即青村镇。金山县城设在金山卫城,即小官镇。这些卫城、所城自雍正初成为县城后,钱粮集中,吏员增加,官衙、市肆增辟,规模自然较以前大有发展。
  在新兴的县城大有发展的同时,旧有的一此市镇也有不同程度的拓展。如奉贤县东新市,在明末隆庆时,“乡民因去城远甚,艰于贸易”,列肆集商而成市,但当时规模甚小,到雍正年间,东新镇已经发展为奉贤县“东北名镇”。又如明后期兴起的一团镇,雍正分县后为南汇县所辖,南北4里,“上塘俱店铺,下塘皆盐仓,居民约四五百家”。明前期兴起的八团镇,明代时尚多盐丁、盐贾,嘉靖中亦遭“倭寇蹂践最惨”,至清康熙年间也已是“生聚日繁,人文渐盛,巍然为濒海巨镇”。浦东的周浦镇,在明代已是大镇,入清后,南汇县的粮仓设于此,“粮仓漕艘毕集,市肆益盛”,镇占地方圆三里,居民千家,几敌县城。再如金山县的朱泾镇,分县后“烟火稠密,商贾辐辏,有城市气象”。枫泾镇同样也是商贾丛集,至称蕃庶。在清皇朝建立的最初百年中,松江府境内的旧有城镇表现出一种增长、扩大的上升态势。
  清代进入乾隆以后,社会经济达到了鼎盛时期,松江府城镇进入全盛发展阶段,其中以上海县城的崛起尤为显著。
  上海自宋代成镇,元代建为县城,明代有“小苏州”之称。清康熙年间海禁开通以后,在上海县城设江海关,上海县城获得了发展的契机。“洋货及闽广货物俱在上海发客,小东门外竟为大码头”。嘉庆、道光年间,随着浏河镇的衰落和沙船海运业向上海转移,上海作为南北洋贸易的枢纽和江南的最大的贸易口岸的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这一切都带动了上海城市的迅速发展。至鸦片战争前夕,上海县城的人口至少已在12万以上,完全成为松江府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
  清代的乾隆、道光年间是松江府城镇的全盛发展时期,松江府除上海县城外,其他县城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规模以及工商业繁盛都达到空前,其中大多数县城不仅是一县或更大范围内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成为工商业经济的中心。除县城外,松江府内还形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巨镇”,他们是当时松江府星罗棋布的市镇网络中的核心。
  乾隆至嘉庆年间,金山县已形成朱泾、干巷、吕巷、松隐四大巨镇,尤其是朱泾,雍正年间分设金山县后,即置有漕仓、巡司,所谓“邑侯莅于斯,仓库置于斯,四境人民集于斯”。朱泾地处全县中心,方圆三里,以市泾为中心,东西南北皆多市肆居屋,烟火稠密,商贾辐辏,四乡往来无不称便。自乾隆年间起,地方官屡屡奏议将县治从旧金山卫城移于朱泾。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金山卫城遭风潮,县署坍塌,此后金山县署驻朱泾,使朱泾成为邑之首领。
  华亭县和娄县的巨镇有枫泾、泗泾、张泽、叶谢、七宝等。枫泾地处娄县和浙江嘉善县交界处,长期以来,镇的南部隶属嘉善;镇的北部隶属娄县,镇上科第鼎盛,商贩云集,至称繁庶。泗泾地处松江府城东北,华亭、娄县、青浦三县交界之地,康熙时已有“民居聚,商贾集”的记载,到乾隆、道光年间,由于镇西的祥泽镇渐有中落之势,使泗泾的贸易更加兴盛。张泽、叶谢都地处浦南,两镇居民稠密,商贾辐辏,称繁庶云。七宝位于淞南干流蒲汇塘畔,地扼娄县、青浦、上海三县交界之通衢,历来居民繁庶,商贾骈集,为邑之巨镇。嘉庆、道光时,镇横跨蒲汇塘,中有三桥相连。塘南为南镇,有南大街,东街,遍开店肆,并有纺车作坊;塘北为北镇,横亘北大街,亦为店铺生意贸易之处。
  青浦县的市镇仍以朱家角最称繁庶,商贩交通贸易甲于他镇。朱家角外,金泽、黄渡也可称巨镇。金泽镇地接泖湖,距青浦县城西南35里,市屋栉比,花纱布庄交易极为兴隆,镇上多小手工业者,以制作纺车、纱锭闻名远近。黄渡镇位于吴淞江中游青浦、嘉定两县交界处,跨吴淞江而分成南北两半,北镇属嘉定,南镇属青浦。自康熙年间连接两岸的两座木桥改建为石桥后,四周乡民来往交易更为便利,“江之两厓,居民稠叠,屹为巨镇”。
  南汇县的首镇当推周浦,雍正初年设南汇县,县之漕仓即设于此。镇方圆三里,居民千家,乾隆时更进一步发展为“街道回复,绵亘四五里,民居稠密,为通邑巨镇”,时人称之为“周浦殷庶,比一小邑”。南汇县的新场镇、一团镇也可称为巨镇,雍正年间,新场镇已有居民五六百户,到乾隆以后,镇已扩展到南北街长四五里,东西各长二里许,商贾辏集,乡人有“赛苏州”之谣。一团镇又称大团镇,雍正时南北已有四里,然仅一街,上塘俱商店,下塘皆盐仓,居民约四五百家,至乾隆年间,更是“户口日增,商贾亦盛,为巨镇云”。
  奉贤县内的首镇当推南桥。南桥又名南梁,宋元时已成镇,乾隆年间镇街长三里,四周乡民来往辐辏。镇中居民多事缝纫,“缝户多饶裕,为奉邑首镇”。其他还有与华亭县接壤的阮巷镇,街道回旋,市井栉比,“商贾熙熙攘攘,颇称巨镇”。距奉贤县城十里的青村港镇,清初时才兴起,但自奉贤设县以后,“舟揖往来如织,百货聚焉,廛閈之盛,遂冠东乡诸镇”。地处奉贤、南汇交界的泰日桥镇,原名坍日桥,乾隆时居民已较雍正时增加一倍,镇有东西、南北街,各长里许,中贯运盐河,“亦东北一巨镇也”。明末兴起的东新市,乾隆、嘉庆时亦因四周乡民集此贸易而“为东北名镇”。
  当时上海县内较大的市镇有南部的龙华镇、漕河泾镇、闵行镇;东部的洋泾镇、高桥镇、三林塘镇;西部的法华镇、诸翟镇等。法华镇在明代后期成镇,至乾隆、嘉庆时最为鼎盛,有烟户千家。诸翟镇地处嘉定、青浦、上海三县交界处,三县乡民“买卖市集,晓刻辐辏,东西亭桥之间,渐同茂镇,自朝至暮,抱布者不绝”,地虽仅东西一里,然而商贾骈集,市廛日扩,居民至七百余户。
  入清后至道光年间,松江府境内的旧有市镇大部分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还新兴起一大批新的市镇,其中上海县有27个,南汇县有26个,奉贤县有46个,青浦县有4个,华亭县和娄县共有19个,川沙厅有14个,金山县有7个,合计新增市镇143个。同时有少数市镇逐渐湮没,如上海县的乌泥泾、鹤坡市、梅源市、奚家行。也有一些市镇由于种种原因开始中落,如青浦县的大蒸镇、小蒸镇、崧宅市等。
  经粗略计算,明清时期松江府境内共有过大小城、镇、市222个。按松江府当时行政区域面积计算,大约平均不到20平方公里即有一个市镇,每个市镇之间的平均距离不超过5公里。这一分布密度,即使是在镇市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也是遥遥领先,他们成为明清时期松江府商品交换发展程度最有力的标志。

  七、已湮没的镇、市选介
  青龙镇 位于今青浦区白鹤镇,距青浦镇东北14公里。相传三国时孙权在此建青龙战船,故名。唐代中叶至两宋期间盛世极一时,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和商业重镇。宋淳化二年(991年)正式建镇。国内外贸易兴盛,“海舶百货交集,梵宇亭台极其壮丽,龙舟嬉水冠江南,论者比之杭州”。宋熙宁十年(1077年),青龙镇税收几乎占华亭县商业收入的一半,居秀州第二位。政和四年(1114年)改青龙镇为惠通镇,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复名青龙。先后设立茶务、盐务、酒务。建炎三年(1129年),韩世忠驻军以拒金兵。后因吴淞江泥沙淤塞,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罢市舶司。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为青浦县驻地。三十二年,青浦县废。万历元年(1573年)复置县后,县驻地迁至唐行镇,此地遂改称旧青浦。嘉靖年间屡遭倭寇侵扰,清时成一小集市。
  嵩子务 位于今青浦区凤溪镇崧塘附近。北宋有松子浦,松、嵩谐音,因以为名。约于北宋初形成市集,天圣年间(1023-1031年)前,置酒务于此,后吴淞江北移,衰弱湮没。
  鹤坡市 位于今闵行区东部陈行镇、南汇区周浦镇一带;或说即今南汇西南部下沙镇境。原隶华亭县,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隶上海县。起源于南宋,明清时已不详所在。
  杨舍镇 位于今青浦区西部金泽镇。杨舍镇又名杨扇镇,相传宋室南渡时,儒生杨庆二避难于此,子孙繁衍,渐成村落,因名。明代时称杨扇镇。1979年,市园林局在此建仿《红楼梦》大观园。
  下沙镇 位于今南汇区西端北部。宋代成聚落,有鹤坡塘,故亦称鹤沙。“鹤沙,相传产鹤,因而得名”。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在此建盐场,设盐监。元代鼎盛。13世纪末,盐场由此迁新场镇,渐衰。
  柘林堡城 位于今奉贤区柘林镇东。相传市成于宋代,北宋时在此设袁浦盐场。明嘉靖年间在此防倭。清初袁浦场盐务司署设在堡城内。咸丰年间,堡城毁于战火,场所西迁至今柘林镇所在地。
  乌泥泾镇 位于今徐汇区龙华镇,大体在长桥镇南,华泾镇北,原平桥、东湾、西湾自然村。据旧志,属二十六保,位于上海县城(今南市老城厢)西南二十六里。镇旁有乌泥泾,镇以水名。古名宾贤里。宋元时期,市面繁盛,富豪张百五、首创海道漕运的张瑄、才华出众的文人王逢等众多名人先后居住于此。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在此设太平仓,后设巡检司、税课局。乌泥泾镇是中国棉纺织史上最有影响的地方。元元贞年间(1295-1297年),黄道婆从崖(崖今海南)返回故里,传授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带动棉纺织业的兴起,遂成大镇。明嘉靖年间因乌泥泾淤涸,屡遭倭寇焚掠而衰落,清末为村落。
  陶宅镇 位于今奉贤区青村镇陶宅村。相传元初有陶氏依河而居,故溪称陶溪,宅称陶宅。元末明初时为松江府沿海繁华集镇。元时,当地陶与权为松江府八大富豪之一。元末里人姚汝嘉、天台杨仁寿、冀北李璋、无锡华文瑾一起隐居在这里。旧时,街面宽畅,东西长4里,人口稠密,商业兴盛。陶宅曾以“西湖晓色”等八景著称。陶宅为明代诗人袁凯故里。明洪武年间设巡检司、税课局。嘉靖年间倭寇据此,历经战火,由此衰败。
  蟠龙镇 位于今青浦区徐泾镇。元代设蟠龙务于此,老镇于明嘉靖年间被倭寇焚毁,遗存普门教寺山门,后在旁形成新聚落。
  章堰镇 位于今青浦区重固镇西北。传宋代章庄简公监华亭盐务时,在此筑堰安家,故名。镇以崧泽塘为市河。明代时商业极盛。每年六月有庙会,有“金章堰”之称。清乾隆年间于此设新泾巡检司,后渐衰落。
  八团镇 位于今浦东新区东南部川沙镇东。因地处盐场之八团,故名。始建年代不详。明代设有下沙三场盐课司,居民日繁,成为濒海巨镇。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筑川沙堡城(今川沙镇)后,融为川沙堡城,镇废。
  杨巷市 位于今金山区南部廊下镇西北。明清两代均在此设课税局,与吕巷镇、朱泾镇并称,后不见记载。
  蔡庙港堡 位于今奉贤区柘林镇南侧杭州湾中。明成化二年(1466年),为防倭寇筑蔡庙港城堡。城堡高二丈六尺,宽一丈九尺,周围一百四十八丈,东西有门,有吊桥,城门楼二,角楼四,隶金山卫所。明正德十年(1515年)于城西南隅建屋30间。后因受海潮冲刷,蔡庙港堡坍于海中。坍没时间失考,应在清雍正之前。
  法华镇 位于今长宁区法华镇路两侧。宋开宝十年(970年),僧人惠禅在华亭县高昌乡李漎泾北岸建法华寺。香火兴盛,庙会期间四乡货物在此集散,人口逐渐在此聚集,始称法华巷。南宋初,有北方人口南迁至此,居民聚落沿李漎泾两岸展开,渐成集市。明代嘉靖年间称镇,因法华寺而得名。镇沿李漎泾绵延三里,分东西两镇。清乾隆九年(1744年),吴淞巡检司移驻法华镇。乾隆、嘉庆年间,镇上宅第相连,名园众多,商市繁荣,为上海邑西首镇。清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首领刘丽川率部进攻法华镇,烧毁吴淞巡检司署。清末,因屡遭战乱,河道淤塞,人口外流,法华镇市面萧条,渐趋衰落。20世纪20年代起,渐融入上海市区。
  徐家汇镇 位于今徐汇区东北部,华山路、肇家浜路、漕溪北路交汇处。明代徐光启后裔居此,故名。清道光末年,在此建天主教堂,遂成市镇。同治二年(1863年),肇家浜改道东移,开筑马路,水陆交通俱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建成楼房数百幢,商市繁荣,现代化的电车、电灯、电话、自来水、邮局相继设立。20世纪20年代末称镇。1949年后废镇制,为上海市区一部分。

  八、松江城墙的兴建与拆毁
  松江第一部地方志南宋绍熙《云间志》载:“县之有城,盖不多见”。“唐之置县,固有城矣。县城周回一百六十丈,高一丈二尺,厚九尺五寸。”
  真正成规模地修筑松江城垣始于元末。当时天下大乱,张士诚夺取江南,坐镇苏州,拥有松江后,委署史文炳镇守松江,为加强防御,修筑起土城墙。
  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徐达平定江南,活捉了张士诚后,下令松江府根据各户民田数,计划征砖九千万,用以筑砖城。这时发生了钱鹤皋作乱,徐达部下忙于平乱,修城的事就搁下了。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松江府以张士诚所筑的土城为基础,筑起了一座砖城。城周围九里一百七十三步,高丈有八尺,池(护城河)广十丈,深七尺余。城上建有敌台20座,窝铺26座,雉堞(垛口)3389垛。开有4个陆门,4个水门。水门主要让城内外河道沟通,潮汐流畅,还可供船只进出。4座陆门分别是东门披云门、西门谷阳门、南门集仙门、北门通波门。今谷阳路中山路口位于西门稍东位置,西城墙走向与谷阳路平行,位置在谷阳路西侧,谷阳路因谷阳门而得名。4座城楼,东门城楼名迎生、西门城楼名宝成、南门城楼名阜民、北门城楼名拱宸,明崇祯三年(1630年)修葺后,由董其昌重新题写了城楼匾额。
  明代中后期,倭寇侵扰我国沿海地区,地方官比较重视对城垣的修葺。从万历二十六年到崇祯三年(1598-1630年),松江先后4次修葺城墙。崇祯三年的修葺规模最大,增高了城堞,修葺了窝铺、敌台、城楼。清代,分别在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光绪年间修葺了城墙,自松江砖城筑成后,明清两代共修葺扩建城11次。
  辛亥革命后,拆城之风渐开。1928年,因筑松(江)汇(桥)公路,需穿过城墙,在西门、东门南侧各辟一豁口。1930年7月,开始拆除四城门前的月城(又称瓮城或城肚子)。1936年,因修筑松(江)金(山卫)公路,在南门之西辟一豁口。1951年,开挖人民河,拆除南门以西城墙。1958年,大炼钢铁,拆城多处,取砖使用。1959年起,建设玉树路等工业区线路,搬去西城墙部分城土。1969年,建南门粮库,搬去南城垣西段残基。1976年,建谷阳路,搬去西城垣残基。1978年,建上海照相机总厂、松江五中,填高乐都路、袜子弄路面等需要,搬去北城垣、西城垣部分残基。1987年,西护城河因两头堵塞成为死水,卫生状况极差,自大涨泾以北至菜花泾用城土填平。至此,旧城垣全部被拆除,护城河仅存松东路西侧,中山东路以南一段。
  陆门与水门的拆除情况:1939年,拆除东门。1951年,为拓宽松江城北出通道,拆除北门及两侧城墙。1953年,因道路建设,拆除南门。1958年,整顿中山路,拆除谷阳门,到此,松江旧府城的4座城门全部被拆除。
  1957年,拓宽通波塘,拆除北水门。1958年,建中山路,拆除西水门。1970年,建县苗圃鸡场,拆除南水门。1982年,建白云新村,拆除东水门,至此,4座水门全部拆除。
  (欧 粤)
  松江境内的集镇大多形成较晚。明代中叶,境内有叶谢、凤凰山2个镇(另有“礼塔汇”,即李塔汇,但志中未记);泗泾、北钱(石湖荡)、广富林3个市。到明末,仍为二镇三市,但此时凤凰山镇已败落,镇无存;新兴起的北竿山镇取而代之。华阳桥在明代有街市,因与松江大街相连,大概被视为松江城的一部分,所以没有将它单独列为镇。清代起,“凡市廛盛处,概称曰镇”,从此,在地方志中就不再有“市”与“镇”之分。
  清代,松江集镇数量迅速增加,今存的集镇大部分形成于这个时期。至清中叶,南部除叶谢、北钱镇外,有张泽、五舍(今五厍)、张庄(今李塔汇张庄村)、李塔汇等镇。北部的泗泾发展较快,一跃成为“巨镇”;广富林镇变化不大;北竿山镇已经衰败,不再为镇;新兴起的有:祥泽、横山、天马山、昆山、佘山、辰山等镇。清末,兴起的镇有新桥、六店湾(甪钓湾)、车墩、千步泾(茜蒲泾)、陈家行等镇。此时,除县城外,境内大小集镇共有20个,分布密度为南部少,仅7个;北部多,达13个。这与松江当时地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大体吻合。
  清末至民国时期,新浜、坟屋头、卖花桥、永丰新镇、砖桥、界泾、庙头、黄桥、打铁桥、中渡桥、得胜港等小镇形成。卖花桥、砖桥是在1935年、1936年分别筑成松泗路(松江至泗泾)、砖佘路(砖桥至佘山)后,因路而兴的;黄桥、得胜港、界泾、坟屋头等因内河航运及地区商业需要而兴起;新浜、永丰新镇等则主要是集贸需要而形成的。这些小镇规模较大的有二三十家商店,一般的小镇只有十余间门面,通常设有茶馆、豆腐店、肉店、杂货店,以满足周围农民日常生活及过往人流的需要。
  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实行高度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许多小集镇开始萎缩,逐渐退化为村落。1958年,松江成立17个人民公社,公社所在地成为当地政治、文化、经济中心。1966年10月,松江、金山县调整行政区划,将松江的枫围、亭林、漕泾、朱行、山阳5个公社和枫泾、亭林2镇划归金山县;金山县泖港公社划归松江县。松江的公社减到13个,分别是城东、新桥、泗联、城北、城西、佘山、天马、古松、叶榭、张泽、泖港、新浜、新五。有独立集镇的公社有10个,其中城西、城北公社分别设在松江镇的西端、东北端,泗联公社设在泗泾镇。
  1978年3月,原13个公社划建为19个公社,增加了6个公社,分别是九亭、洞泾、昆冈、塔汇、高桥(后改车墩)、大港。昆冈公社设在小昆山集镇,塔汇公社设在李塔汇集镇,高桥公社设在车墩集镇,其他3个公社在村落的基础上新建。至此,松江有16个公社集镇,尚有庙头、辰山、广富林、砖桥、塘桥、茜浦泾、得胜港、界泾、甪钓湾、坟屋头、卖花桥、张庄、永丰新镇等10余个小集镇。
  20世纪80年代,公社集镇常住居民一般二千人左右。商贸活动由供销社、粮食局一统天下,设有商业、服务业网点三四十个。公社集镇的功能辐射范围大约在30平方公里,即公社的辖区范围。90年代,经撤公社建乡、撤乡建镇两次建置变动,加上政府提倡农民居住向集镇集中,各镇规模扩展,基础设施有很大改进,引进现代商业、服务业,集镇的功能进一步得到提升,凝聚力增强。
  比公社集镇低一层次的是农村小集镇。凡小集镇必定开设有茶馆,俗称“没有茶馆不成镇”。茶馆既是来往过客的歇脚之地,也是本地农民休闲之处,尽管陈设简单,但一般总是小镇最热闹的地方。小镇上的肉店、豆腐店、杂货店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为农民提供日常的生活需要。有的小镇上还开设有粮管所、小药房、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站。小集镇的功能辐射半径一般在2 公里左右,大约能吸聚2~4个大队(行政村)的商贸活动。90年代起,小集镇的文化、医疗、商贸设施没有发展,小镇居民不断向公社集镇和松江转移。供销社、粮食局所属的经营单位逐步收缩,直至撤销。小集镇进一步衰落,大多已不具备集镇的功能,退变为村落,目前多为村委会的所在地,开设有村办厂、卫生室、个体户或农民经营的小店,少数地方尚有小茶馆,供老人休闲。
  小集镇的衰退,主要原因是不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原先主要为过往航船提供服务的小集镇,因航船不再停靠而失去了商机;村级公路网的建立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改变了农民的消费习惯;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使小集镇失去了原有的人流。当然,对小集镇缺少规划,缺少建设资金投入等也是小集镇迅速衰退的原因。
  叶榭是松江的老镇之一。据新编《叶榭志》称:“叶榭集镇是个有2000余年历史的古镇,公元前174年,吴王刘濞在叶榭塘东滩设立盐仓,集盐北运广陵(今扬州),遂成集镇雏形,三国时期已初具规模。相传有一叶姓猎人开酒店,煮售鹿肉,镇名由此初称为‘叶店’。五代十国时期,有叶姓、谢姓二大户居此经商,镇名以二姓得名‘叶谢’。明万历年间,董其昌助外婆家建华丽的‘叶家水榭’,四方乡民便以此为标志,易‘谢’为‘榭’,将镇名改为今日的‘叶榭’。”以上记述多为传说。明代,叶谢始见诸于地方志。清光绪《松江府志》仍称叶谢。20世纪初,才有叶榭之称。抗日战争前,叶榭是浦南重镇,经济繁荣,是当时松江少数有电力照明的集镇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榭镇遭日军3次轰炸,后又被大肆洗掠,市容就此衰败。解放后,先后为区、乡、公社所在地,市面稍有起色。1976年,铁路金卫支线和车亭公路筑成通车,在叶榭设站,与外界的交通开始方便,集镇逐年发展。叶榭塘将镇分成东西两部分,街道东西向,东为老街,西为新街。老镇区呈梯形,商店和文化设施集中。90年代末,在车亭公路西侧建设新镇。
  明代的泗泾、北钱、广富林3个市,泗泾已发展为松江东北地区重镇;北钱,即石湖荡镇,镇上曾有“江南第一松”,故又称古松,数百年来兴衰起伏较小,但一直是松江西南地区的重要集镇;广富林的发展后劲不足,直到解放,始终只是小集镇的规模,农村合作化后退化为村落,但,要论历史长久,非广富林莫属。广富林,又名皇甫林,据广富林遗址考古的新发现,三四千年前,这里就有较大的先民聚落或市镇。考古学者们认为,广富林遗址是从黄河流域迁徙来的移民所创造的文化,是长江下游文明和黄河文明碰撞的产物,广富林遗址的发掘,为研究上海早期市镇形态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和线索。广富林镇西有辰山塘,清乾隆年间,辟官塘大道过镇,水陆交通便捷。旅客留宿和船只停泊颇多,市面兴盛。街东西向,长约500米。抗日战争时期,屡遭日伪骚扰,土匪猖獗,集镇衰落。抗日战争胜利后,渐有恢复,有店铺26家,另有一批摊贩。解放后,居民多在土改中分得土地,大多停商务农。1958年,仅存小店4家,从此,商贸不再兴旺。近年来,随着松江新城区的建设,因与新城区毗邻,集市贸易又趋活跃。
  松江境内已衰退或消失的主要小集镇有:打铁桥(聚龙桥)、得胜港、中渡桥、茜蒲泾、杜家巷、塘桥、张庄、辰山镇、庙头、汤村庙、永丰新镇、界泾、坟屋头等。

  九、今松江区境内市镇变迁
  明代中叶,松江境内有叶谢、凤凰山2个镇,有泗泾、北钱、广富林3个市。到明末,仍为二镇三市,但此时凤凰山镇已败落,镇无存;新兴起的北竿山镇取而代之。清代起,“凡市廛盛处,概称曰镇”,从此,在地方志中就不再有“市”与“镇”之分。
  清代,松江集镇迅速增加,松江今存的集镇大部分形成于这个时期。据清乾隆《娄县志》,当时娄县境内有14个镇,分别为:枫泾镇、六店湾镇(甪钩湾)、七宝镇、泗泾镇、祥泽镇(塘桥)、北钱镇、石湖荡镇、五舍镇(五厍)、张庄镇、横山镇、天马山镇、连林庙镇、昆山镇、沈巷镇。据清乾隆《华亭县志》,当时华亭县境内有17个镇,分别为:十字庙镇、新桥镇、陈家行镇、朱家行镇、颛桥镇、莘庄镇、车墩镇、张泽镇、叶谢镇、亭林镇、后冈镇、寒字圩镇、张堰镇、山洋镇(山阳)、蒋庄镇、崇阙镇、漕泾镇。至清末的光绪年间,华亭县境内集镇增加到20个,乾隆年间的17个镇不变,新增了欢庵镇、千步泾镇、沙冈镇3个小镇。
  至清中叶,松江北部的泗泾发展较快,一跃成为“巨镇”;广富林镇(当时属青浦)变化不大;北竿山镇已经衰败,不再为镇。广富林的发展后劲不足,始终只是小集镇的规模,但要论历史长久的话,非广富林莫属。广富林,又名皇甫林,位于松江城区西北,辰山东南。据广富林遗址考古的新发现,三四千年前,这里就有较大的先民聚落或市镇。考古学者们认为,广富林是从黄河流域迁徙来的移民所创造的文化,是长江下游文明和黄河文明碰撞的产物,广富林遗址的发掘,为研究上海早期市镇形态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为了解上海早期的市镇形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广富林镇西有辰山塘,清乾隆年间,辟官塘大道过镇,水陆交通便捷。旅客留宿和船只停泊颇多,市面兴盛。街东西向,长约500米。
  清末民初,松江境内兴起的小镇有新浜、坟屋头、卖花桥、永丰新镇、砖桥、界泾、庙头、黄桥、打铁桥、中渡桥、得胜港等。这些小镇规模较大的有二三十家商店,一般的小镇只有十余间门面,通常设有茶馆、豆腐店、肉店、杂货店,以满足周围农民日常生活及过往人流的需要。
  现将松江区境内已衰退或消失的主要小集镇简介如下:
  打铁桥,原名聚龙桥,后桥东开设铁铺,俗称为打铁桥。位于松江镇东南约3公里。辛亥革命后市面兴盛,农民多在中午上镇,非常热闹。对私改造后,供销社、粮食局撤销网点,农民购物上松江,小镇衰落成村落。
  得胜港,位于盐铁塘口黄浦江畔,因设有过江渡口而成镇。农历九月十三日有庙会,颇兴盛。解放初,有米行厂3家,商店25家。对私改造后,商业改组,尚有市面。1976年车亭公路通车后,小镇移公路旁,老镇成村落。
  中渡桥,位于车墩镇东南女儿泾畔,原有渡口通闵行,后筑石桥,称中渡桥。有佛阁,人流多为香客。有店10 余家。1941年,日军在此设封锁线、“检问所”,从此市面衰落。
  茜蒲泾(即旧志所载的千步泾镇),位于新桥镇东南3公里,因水得名。小镇沿茜蒲泾南北分布,民国时兴盛,有米行、饭店、药店等商店10余家。1956年起,网点减少,成村落。
  杜家巷,位于九亭镇北端,与青浦县交界。原属青浦县,1954年划松江。抗日战争前夕,日流动人口达数千人,日军入侵后渐衰。街长约300米。解放前夕,有作坊、商铺20余家,以后逐年减少,1958年仅存1家供销社综合商店。
  塘桥,古称祥泽,位于洞泾镇西北部祥泽塘与通波塘交汇处。为松江为数不多的明代老镇之一。有花园角、朱家弄、营盘基和东南西3厅,有南虹、北虹、祥泽塘3座石桥,有缙绅豪华坟园。抗日战争初,遭日军烧杀洗掠,镇逐衰。抗日战争胜利后,有米厂、商店、茶馆、饭店、书场等厂商23家。解放后,为泗泾区民主乡政府驻地,撤区并乡后(解放后,县下设区,区下设乡,后俗称小乡。1957年撤区,全县85个小乡合并为17个大乡。小乡管辖范围相当于今二三个行政村),集镇逐渐冷落。1985年,有供销社分站、药店、茶馆、饭店等。90年代起,商业、服务业网点逐年撤除,不再有镇的功能,为村委会驻地。
  张庄,位于李塔汇镇西北端斜塘东岸。南北街道长300米。解放前,有店铺26家,有2家茶馆每晚轮设夜市。解放后,市面渐衰,成村落。
  辰山镇,位于佘山西南,距陈坊桥3公里。凤凰山镇,位于佘山东北,距陈坊桥5公里。两镇均是没有进一步发展的老镇,在松江始终处在小集镇地位。民国时期,有数家轧石厂在佘山地区开山采石,运输船只来往频繁,两小镇各有商店10余家,稍有市面。50年代末,采石业迁移,两镇同时衰落。目前均是村委会驻地。
  庙头,位于天马山镇西北约4公里。原有庙,后成镇,故名。东西向街道长约200米。解放前,有商店10余家。对私改造后,仅保留供销社综合商店。
  汤村庙,位于小昆山西3公里,镇以庙名。1944年,有商店12家,渔民10余户。街道东西向,长约130米。1958年存商店5家。70年代,商业进一步衰退。1977年,建华田泾水利工程,老街拆除。今小镇为村委会驻地。
  永丰新镇,位于小昆山西北约5公里。1927年成镇,因地近永丰庄,建镇晚,故名。1943年,有坐商28家,摊贩40余户,其中6 家茶馆开赌,常有戏剧、说书演出。砖砌街道长约200米。有航班达松江、朱家角。人流60%来自青浦县。1957年,存商店13家,次年合并为天马供销社第十二分部,市面渐衰。今为村委会驻地。
  界泾,位于斜塘与古浦塘交汇处,因水得名。有福田寺、大王庙,香火兴盛。镇呈正方形,跨古浦塘南北两侧有商店10余家,有鱼市。五六十年代,供销社、粮管所在集镇上设分站、综合商店、米厂、购销站等,市面较盛。1978年新建大港公社后,商贸多迁大港集镇,逐渐冷落。
  坟屋头,位于新浜镇东4公里,茹塘中段西岸,叶新公路南侧。旧有柳州府通判朱秀文墓及祠堂、祭所,俗称坟屋。南北向街道,长约百米。解放后,有商店10余家,1956年合并为合作商店,后改新浜供销社分站,供应生产资料、生活用品。80年代末,供销社逐步撤销网点,镇成村落,为村委会驻地。
明显傻逼的言论就像一个粪坑,如果你回喷的话,无异于向里面投掷了一块石头,激起更多的XX,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无视它,或者直接水了这个帖子,把那些傻逼言论稀释在茫茫帖海之中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10-21
学习了 好文章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10-22
原作者搞混了青村镇和青村卫城,奉贤设县时县城定在了当时称为“青村卫”的城中(该城因此更名为“奉城”沿用至今)而非青村镇。青村镇历史上从来没有存在过城墙,而奉城城墙目前还有残存。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10-22
怀念“松江府”!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10-23
七宝镇跨上海、松江、青浦三县,这里的七宝镇仅仅是指蒲汇塘以南、横沥港以西的七宝镇
没有戒不了的毒,只有戒不了的爱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10-24
引用第4楼路有冻死骨于2011-10-23 13:41发表的  :
七宝镇跨上海、松江、青浦三县,这里的七宝镇仅仅是指蒲汇塘以南、横沥港以西的七宝镇


就是七宝塔所在的地方。
现在的旅游点七宝老街的北街当年属于青浦县、南街属于松江县。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