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075阅读
  • 2回复

[地名由来]【转】趣谈松滋地名的由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3-01-02
http://bbs.cnhubei.com/thread-2846725-1-1.html

历史故事趣谈松滋 地名由来:
说松滋地名来源于安徽省,相信很多人会感到惊讶。
   史载东晋咸康三年(337年)豫州安丰郡松滋县(今安徽霍邱县东)流民避兵乱到南郡,侨置松滋县,治在今湖北松滋市西北,从此县名延续到今。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东晋咸康中以庐江郡(误,应为安丰郡)松滋县流民避兵至此,乃侨置松滋县。”(《湖北通志》认为松滋建县于西晋太康三年即公元282年,待考)。
    何谓“侨置”,指中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暂借别地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说白了,今湖北松滋县是公元337年由安徽省松滋县迁移过来的。
  松兹县据《太平寰宇记》引用《古今地志》,松兹一名祝松,古鸠兹地,因当地松树滋生而得名。    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汉高后四年(前184年)建松兹侯国(今安徽宿松县),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分松滋国为衡山、庐江二郡,庐江郡“领县第十二曰松兹”。(一说汉平帝始元年五年即公元5年降松兹侯国为县,贬中散大夫张何丹为松兹县令)。     汉献帝建安19年(214年),东吴孙权攻占皖城,改松兹为松滋。按《说文》解释为“滋,草木多益。”是说松兹这块地方松树生长繁茂。魏复置松滋县于今安徽霍邱县城东十五里东湖东岸徐郢(小圩子)一带。      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因避战乱,县人迁徙过江,于浔阳(今江西九江)侨置松滋郡,412年改松滋侨郡为松滋侨县,南朝齐废;另外,东晋咸康三年(337年)松兹县流民避兵乱到南郡,在今松滋侨置松滋县。     东晋安帝义熙年间(405-418年),又在西汉松滋侯国故地设置了高唐郡,隋开皇三年(583年)改为宿松县。《太平寰宇记》宿松县条“本汉皖县地,元始中为松兹县,属庐江。晋武平吴,以荆州有松兹县,遂改为宿松县。”    另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松滋县于今霍邱县治西40里沣河西岸高家埠。武德七年(624年)废县。仅今湖北松滋县名留存至今。
附:松滋历史沿革
 
古属荆州,战国属楚,秦属南郡。汉高祖5年(前202年)始设县,名高成县。昭帝始元六年,县境封为“长沙顷王子梁侯国”,传三世,到公元九年,王莽建立新朝,将高成县改为言程县,但为时仅十多年。东汉建武6年(30年)裁高成县并入孱陵(今公安县)。     东晋咸康三年(337年)安丰郡之松滋县部分流民避兵乱到此,侨置松滋县,设县治于乐乡(在今涴市附近),从此县名延续到今。唐属江陵府。元属中兴路。明清属荆州府。     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迁松滋县治于瀼口(今老城东三华里)。宋孝宗乾道六年(1171年),县令滕琛将县治迁于今老城。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由县令石敏中修筑土城,周围五里,高一丈二尺,设东、南、西、北四门,置楼其上;挖护城河,宽二丈五尺,深八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土城渐坏,县令张家传砌以巨石。崇祯间,县令何志孟又用砖石重加修造。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因农民革命军李自成路过松滋,驻扎草坪(今魏家堤一带),是时土司(元明以来,管领苗蛮之地,其职由土人世袭者,谓之土司)亦奉令安插松滋境内,知县曹鸣鹤迁县治于三冈湖之铁嘴冈(今公安县大学公社天子庙后)。清圣祖康熙十年(1671年),知县李子琰将城垣稍加复修后,自铁嘴冈迁还旧治。     民国元年(1912年),裁荆州府,松滋属省直辖。二年,属荆宜施鹤道。三年,改为荆南道。四年,属荆宜道。十六年,又属省辖。二十一年,属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二十二年(1933年)八月县治迁磨盘洲,月底迁回松滋城(今老城镇)。二十五年,改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二十九年(1940年)七月县治迁城南约八华里之车家冲,八月迁麻水坪。三十四年九月(1945年)迁新江口。    1949后,松滋县人民政府仍设于新江口。1995年12月撤县建设市。
好姑娘,永远是我们人生路上,最好的老师。
她们是摧毁者,也是建造者。
当你从感情的余烬里爬出来的刹那,就已经涅槃重生。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3-01-02
这篇文章还是别转了,一来松滋是侨县,这算本坛的常识,二来文章并没有进行多大意义的考证,全是转载前人的一些说法的东拼西凑,不乏一些矛盾说法,对有些有争议的议题并没有真正厘清
一个人在多大年纪上成名,他的心理年龄就会停留在那个年纪
http://weibo.com/u/1345017411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3-01-07
回 亮晶晶 的帖子
而且严重文不对题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