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978阅读
  • 10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15):怀庆府(焦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3-13
  怀庆府:冲,繁。隶河北道。河北镇总兵、黄沁同知驻。清初沿明制,领县六。后割开封之原武、阳武来隶。东南距省治三百里。广三百九十里,袤百三十里。北极高三十五度六分。京师偏西三度二十七分。领县八。

河内(沁阳)冲,繁。倚。北:太行山。沁水自济源入,左传少水,水经注“东迳小沁亭北,右合小沁、倍涧水、邘水,迳野王故城北”者。其?水迳柏香镇、絺城为猪龙河,合丰稔南支,南入孟。其支津东北贯城,合利仁河,东出合广济支津注之。左会丹水,又东迳武德镇,古州邑,入武陟。丹水自山西凤台入,为丹口,迳鄈城、苑乡城,酾为十九渠,古光沟、界沟、长明沟故渎在焉,并注沁。而小丹河为大,合白马沟,迳清化镇。广济河及北支丰稔自济源入,并绝济。广济复歧为二支津,并入温。镇七:崇义、柏香、邘台、万善、清化、尚香、武德。驿二:覃怀、万善。

济源难。府西七十里。西:王屋、天坛。王屋,志称“天下第一洞天”。天台,道书所谓“清虚小有洞天”也。西北:析城、秦岭、陵山。北:盘谷。东北:孔山、熊山。西南:河水自山西垣曲入,纳濝水。又东,河清渡、马渚合柴河。水经注“湛水迳向城、湛城东”者。又东入孟。★C5水源出西北山,东南流,迳城东南注溴河,迳琮山口,至勋掌村,淤。故水经注,溴出原山勋掌谷,俗谓之白涧水。侧城东南,其南源姑嫂、五指、秦岭三山水自右来会,又东南,左合济支渠。济出王屋西麓太乙池,为沇水,伏九十里,至共山南,复出于东丘,为济渎。东西二源乱流,其支南注溴。又东入河内,为猪龙河。东北:沁水自山西凤台入,为枋口,东南,右歧为广济河,古秦渠。水经注硃沟,元为广济河,明为二十四堰。在永福堰者利仁渠,在广福堰者丰稔南北渠,古奉沟,与正渠并入河内。在永利堰者永利渠,又歧为二,一南注?为?支,一东南为馀?,入。邵源镇,巡司驻。县驿一。

原武难。府东百八十里。明属开封。雍正二年来隶。东北:黑洋山,古漯水出。西南:河水自荥泽入,又东入中牟,天然渠从之。下至扶沟,长七十五里。县驿一。

修武冲,繁。府东北百十里。北:太行山。西北:天门。西南:小丹河自武陟入,一曰预河,迳习村,侧城东北,又东入获嘉。新河上承灵泉、刘公河,至城东北,汇皇母诸泉,入获嘉。待王、承恩二镇。县驿一。

武陟冲,繁。府东百里。河北道治。西南:清风岭。河水自温入,纳广济河,沁河水注之,又东入荥泽。沁河自河内入,迳故怀城木栾店,侧城东南,又东迳詹店入原武。广济河自河内入,迳县西南注黄河。小丹水亦自河内入,迳县西北入修武。永桥、宁郭二镇。武陟、宁郭二驿。

孟冲,繁。府南五十里。城西:紫金山。西北:五龙台岭。山下至梁村,古溴梁。其东,马吉岭。西南:河水自济源入,迳宋河清故城,为白坡渡,古治阪津,其下吉利沾,古高渚。又东合轵阳河,其下杨树沾,古淘渚。又东迳野戍镇,为河阳渡,古孟津,其下郭沾:所谓“河阳三城”。古河中渚,合衡磵,又东顺磵至城南,其渡小平津,又东迳沇水镇入温。西北:溴水自济源入,迳冶城,右合同水,迳古安国城,合青龙涧,又南迳穀旦镇,至无鼻城,左合馀济南支。又南,孟港。东,猪龙河自河内缘界,合丰稔南支及馀济北支,并从之。沇河、白陂二镇。驿一:河阳。

温繁。府东南五十里。西:太平山。西南:河水自孟入,至小营西北。济水自河内入,为猪龙河,缘界合丰稔北支。又有大埝水,至上浣村,仍曰沇水,迳虢公台南,会溴水入焉,迳城南。又东至平泉西,大丰及长济及兴隆堰水亦自河内入焉,又东入武陟。赵堡一镇。县驿一。

阳武繁。府东北九十里。西南:河水自原武入,迳官渡东入祥符。天然渠迳黄练集,东北入封丘。其河、济故渎西北。河自山西垣曲入郡境,凡行六百四十六里。太平、延州二镇。县驿一。

注:今治焦作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8-19 17:30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3-13
焦作历史悠久,早在8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时期就有人类居住。夏朝属冀州,称覃怀地。商及西周属畿内地,分属雍、邗、温三国。东周为晋南阳地,战国时属魏、卫二国地。秦属三川郡,西汉属冀州河内郡。东汉属司隶部河内郡。三国属魏国冀州河内郡。晋分属司州河内郡、汲郡、荥阳郡。南北朝分属司州河内郡、荥阳郡。后魏分属怀州河内郡、武德郡、司州汲郡、东恒农郡。隋分属河内郡、汲郡、荥阳郡。唐分属河北道怀州河内郡、河阳三城使孟州、河南道河南府河南郡、郑州荥阳郡。五代分属怀州、孟州、郑州、开封府。北宋分属河北西路怀州河内郡、京西北路济源郡、京西路郑州奉宁军制、京畿开封府。元分属燕南河北道怀庆路、孟州、河南江北行省卞梁路。明分属河内布政使司怀庆路及开封府。清属河南省怀庆府。

1913年,河内县改为沁阳县。

1927年沁阳县东部划出,成立博爱县。

1945年9 月8 日建立焦作市。

1948年3 月改为焦作县。

1949年10月15日,改为焦作矿区,划归平原省新乡行政专员公署领导。

1952年11月15日,平原省撤销,焦作矿区划归河南省新乡行政专员公署领导。

1956年7 月9 日,改为焦作市,由河南省直接领导。

1959年12月1 日,修武、博爱两县划归焦作市领导。

1960年8 月15日,撤销修武、博爱两县建置,并入焦作市;撤销温县建置并入沁阳县。

1961年10月5 日,恢复修武、博爱、温县建置,归新乡行政专员公署领导。

1974年1 月19日,焦作市属河南省和新乡地区双重领导。1982年3 月,焦作市划为省辖市。

1983年9 月1 日,修武、博爱两县划归焦作市领导。

1986年1 月,温县、武陟、孟县、济源、沁阳五县划归焦作市领导。

1988年,济源县改为济源市。

1989年,沁阳县改为沁阳市。

1997年,孟县改为孟州市,济源市归河南省直接领导。

2002,焦作市辖沁阳市、孟州市两市,修武县、武陟县、温县、博爱县四县和解放区、山阳区、中站区、马村区四个城区,计116 个乡(镇)办事处。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3-13
 沁阳历史悠久。夏为覃怀首邑,商属商畿重地,周启野王邑,汉设野王县,隋改河内县,明置怀庆府,1913年改为沁阳县,198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1992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综合改革发展试点市,历为豫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3-13
修武县 春秋晋南阳邑。在今修武县东北。明清皆属河南怀庆府。即今修武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3-13
济源历史沿革
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
      夏代第六代君王少康迁都原,即今济源市区西北部火车站一带。
商代
    济源一带有向国、召国。
周代
    东周时期,济源一带有原、樊、向、苏、单等诸侯小国。
春秋时期
    济源一带先属郑国,后属晋国,再后又属郑国。
战国时期9前475-前221)
    济源处于韩、魏两国交错地带,先属韩,后分属韩、魏。
秦代(前221-前206)
    济源境内设轵县。一说属三川郡,一说属河内郡。
汉代(前206-220)
    济源境内设轵县、波县(今裴城一带)、沁水县(今王寨一带)
三国时代(220-280)
    济源境内设有轵县、沁水县,属魏国河内郡。
两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281-316)时济源境内有轵、沁水二县,属河内郡。
    东晋(317-420)时期,济源属前秦。
    南北朝时期(420-589),北魏时期设邵郡。
    北魏后分为东魏和西魏。济源东部属东魏,境内有轵、沁水二县。西部属西魏,境内设有邵郡,
    辖苌平县。
    北周(558-580)和北齐(551-577)时期,沁水县并入轵县,改苌平县为王屋县。
隋代(
    隋开皇二年(582年),文帝颁诏在济水源头修建济渎庙,祭祀济水成为国典。隋开皇十六年(公
    元596年)析轵县,设济源县,属河内郡。从此有了济源县。
唐代(618-907)
    济源一带政区变化较大,屡建屡废。唐末,济源境内有济源、王屋、河清三县。其中济源属孟
  州,王屋、河清属河南府。
宋金辽时期
    北宋时期,济源境内有济源、王屋、河清三县,属孟州。
    宋政和二年(1112年)改孟州为济源郡。济源、王屋二县属济源郡。河清县属河南郡。后济源
    郡 复名为孟州。
    宋金时期,济源属金国(1115-1235),设济源、王屋二县。属孟州。
元代(-)
    王屋县并入济源县,属怀庆路孟州。
明代(1368-1644)
    济源县属怀庆府。
清代(1644-1911)
    济源县属怀庆府。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3-13
原阳由历史上的原武、阳武二县合并而成。位于豫北平原,黄河北岸,南接省会郑州,北拱市府新乡,东毗封丘、延津县,西与焦作市为邻。

1950年原武、阳武合并为原阳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3-13
武陟历史悠久,夏朝属冀州,称覃怀。周初,称怀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后,置怀县。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武德县(在今圪当店乡大城村)。东魏天平三年(536年),温县治所迁移至今武陟县大虹桥乡温村。隋开唐十六年(596年),分修武县南部置武陟县。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置怀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武陟县(在今阳城乡原老城村,1982年,沁河杨庄改道,老城村搬迁,老城遗址已成河道)。唐贞观元年(627年),废怀县入武陟县。五代十国时期,武陟县属怀州。元,武陟县属怀庆路总管府。明,武陟县属河南布政使怀庆府。明,武陟县属河南省怀庆府。1913年,废怀庆府,道治由武陟移驻汲县。1914年,武陟县属河北道。1916年,武陟县直属河南省民国政府。1932年,武陟县属河南省第四行政区。1945年2月15日。建立修获武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在今获嘉县徐营村,后移至武陟县北小段村,属太行七专署,辖武陟县木栾店以东地区。同年2月22日,建立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在今武陟县小董村,辖武陟县沁河以北地区。5月,建立温陟县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在今武陟县古樊村,辖武陟县沁河以南地区。1945年10月28日,建立武陟县民主政府,治所在武陟县小董村,辖武陟县沁河南北地区。1946年10月,武陟县民主政府转移至博爱韩高城一带。1947年4月,武陟县民主政府返驻小董村,修获武县并入武陟县。1948年10月,武陟全境解放。1949年8月,武陟县属平原省新乡行政专员公署。1952年12月,武陟县属河南省新乡行署。1986年1月,武陟县属焦作市管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3-13
孟州古称孟涂国,秦置河雍县,晋汉称河阳,唐宋改孟州,明洪武年间撤州为县。1996年撤县设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3-13
温县夏代立温国,商代设温邑,春秋以后设温县,具有4000余年的历史。温名由来是因该地有温泉得名,夏代帝相年间昆吾氏之子封于此,因有温泉建温国。《温县志》载:“约在公元前21世纪,此地已立国,以境内有温泉得名,称温国。履癸(夏桀王)二十六年,商灭温,温为商之畿内邑。” 夏代帝相年间,夏政权被寒浞把持,帝相流亡在外,全国处于混乱状态之中。身为伯爵之位的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昆吾氏,在自己广大的领地内,为加强管理,将太行山以南的黄河水北畔之地,封赐其子而建立温国,成为夏的一个得力的地方国。温国土地平整,水利方便,粮丰草茂,人口繁多,是个比较富裕的小诸侯国家。

夏代末期帝桀,暴虐无度,引起民怨,各地伯侯纷纷投奔商汤。商汤替天行道,起兵灭桀,先期攻入温国,温国灭亡。传说建温国之祖为良,温国灭时国君为忠。温国灭后,国人思念自己的祖先与国家,便以国为氏,产生了温姓。后人称温之祖为温良和温忠,温忠便是温姓的得姓始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8-06-09
可惜了济源独立、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8-06-25
2002年去过焦作。原以为就是一座脏黑的煤城,可是却很干净,很美。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