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987阅读
  • 14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83):泗城府&镇安府&百色直隶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5-08
百色直隶厅:要。隶左江道。右江镇标中左营驻防总兵官,雍正七年由泗城府皈乐墟移驻。明为州,直隶布政司。顺治初,因明旧为土田州。康熙三年,改属思恩府,隶右江道。雍正七年,迁思恩府理苗同知原驻武缘。驻百色,曰百色厅。光绪元年,田州改土归流,升百色为直隶厅,隶左江道,废土田州,置恩隆县及思恩府属之上林土县、下旺土司并属焉。五年,又改阳万土州判为恩阳州判来属。东北距省治千七百八十五里。广二百七十五里,袤百五十里。北极高二十三度五十五分。京师偏西九度四十六分。领县一,州判一,土县一,土司一。北:探鹅岭。东:献宝山。东北:仙桥山。西洋江一曰右江,亦曰鹅江,郁江北系也,自恩阳来,右岸为恩阳界。东流,经治南,澄碧水自凌云南流注之。屈南而东,入奉议。?寅桑河亦自凌云南流,经厅东,入奉议。隆溪亦自凌云南流,经厅东北,入恩阳,至奉议,并注右江。篆溪源出厅东北坡耶墟,东南流,缘界入东兰,注红水江,厅城雍正八年建,亦曰鹅城。

恩隆冲,繁。厅东南百八十里。光绪元年,废土田州,改流来隶。五年,自来安徙平马墟,为今治。东:天马山。北:莲花山。南:右江自奉议缘界东南流,左受砦桑水,经治南,又东南入上林土县。东北:红水江,经县东北,自东兰南流,左界兴隆土司,右受篆溪,又南,众水汇合,东流注之。折东北,入都阳土司。恩隆营驻城。东:平马汛。燕峒在北,县丞治。东榜墟巡司。

恩阳州判?西南水程七十里。乾隆七年,析土田州置阳万土州判,属思恩府。光绪五年改流,置恩阳州判来隶。西:马武山。其南:大王山、八角山。西八十里,右江,即西洋江,古牂牁水也,自云南土富经剥隘入州西北,者郎河北流注之。又东,左右受数水,左界百色境,折南,紫欧溪东北流注之。又东经治北,屈南入奉议。西巴平墟、西北逻村、渌丰墟有汛。西南:东凌寨巡司。

上林土县?东南二百五十里。旧属思恩府。光绪元年来隶。南:那造山。旧治在东岜耀。西北,右江界恩隆、奉议入县西北,又东南经治北,右纳枯榕江,即大含溪,左纳小溪,又东南入果化土州。

下旺土司?东南二百六十里。有瓯脱。旧属思恩府。光绪元年来隶。东:独秀山。北:魁山。东南:波岌山,波岌水所出,绕司治东北流,入旧城土司。小溪水出旧城南流,经新墟,至上林土县,入右江。

泗城府:难。隶左江道。右江镇标右营驻防。雍正五年置右江镇,驻皈乐墟。七年移驻百色。明为泗城州,与利州直隶布政司。嘉靖二年废利州。顺治初,为泗城土府。十五年为府。寻改为军民府,属思恩府。雍正五年复为府,改流官,隶右江道。乾隆五年,置凌云县为府治。七年,降直隶西隆州并所属西林县来属。九年,改隶左江道。东北距省治千七百八十里。广四百二十里,袤二百五十里。北极高二十四度二十五分。京师偏西九度五十分。领州一,县二。

凌云难。倚。乾隆五年,以泗城府本治置。北:凌云山、莲花峰。西:■E3阳。东:三台坡。西北:青龙山。红水江为县北界,自西隆入,东北流,左界贵州贞丰、罗斛境,右受白朗塘、罗西塘水。东南布柳水,上承鞋里、甘田、伞里、巴更各墟水,东北流注之,东南入那地。澄碧水出县北灵洞,绕治西南流,入百色。东逻楼、农登,东北平蜡,东南龙川,南皈乐,西逻里,西北长隘、百乐,西南汪甸各墟有汛。天峨甲,县丞治。东有平乐一甲巡司。县城,嘉庆二年建。

西林难。府西南五百十里。明,上林长官司。万历中,省入泗城州。康熙五年,改流官升县,隶思恩府。雍正十二年改属直隶西隆州。乾隆七年来属。北:交椅山。东:端峰山。西北:界亭山。右江有二源,南源曰西洋江,北源曰清水河。西洋江自云南宝宁流入县南,东北流,与北源会。驮娘江上流即清水河,自西隆来,东南流,右受驮门江,经治东南,者文、那阳、界廷各墟水自县北合流注之。又东折南,会西洋江,入云南土富。上林营驻城。东北潞城、东南周马、南八盘、西八柴有汛。有潞城巡司。县城,康熙六年建。

西隆州冲,难。府西北九百六十里。明,安隆长官司。康熙五年改流官升州,隶思恩府。雍正十二年升直隶州,领西林县。乾隆七年复为州,来属。南:三台山。西:营盘山。西南:金钟山。南盘江即八达河,西江初源也,下流为红水江,自云南宝宁缘界北流,受者扛、羊街二墟水,经州北,东南至北楼墟,冷水河合治西小水,东北流注之。又东北,会北盘江,东南流,入凌云。清水河即同舍河,自云南宝宁北流入州西南,折东北入西林。八达城,州同驻。旧州,州判驻。州城有里仁汛。东旧州、东北三隘、东南隆或、西南永静、古障有汛。州城,雍正七年建。

镇安府难。隶左江道。明洪武二年为府。顺治初,为土府,隶思恩府。康熙二年,改设流官通判。雍正七年,升为府,隶右江道,以向武、都康、上映三土州隶之,归顺州改流来属。十年,思恩府属之奉议土州,改设流官州判,又南宁府属之下雷土州并来属。改隶左江道。乾隆三年,置天保县为府治。三十一年,置小镇安?。光绪元年,升奉议为州。十二年,升归顺州为直隶州,改小镇安?为镇边县,并下雷土州往属之。东北距省治千六百八十五里。广百三十里,袤百六十里。北极高二十三度十九分。京师偏西九度四十三分。领州一,县一,土州三。

天保难。倚。明,镇安府地。乾隆三年置。北:天保山,东北:扶苏山。西:鉴山。归顺江一曰浤渰江,自归顺入县西,伏流,至鉴山前复出,东流经治南,右受驮命江,天保泉自北来注,又东,左受咘来河,右受归顺之武平河,东北入奉议。镇安协右营分防汛驻城。

奉议州冲。府东北二百十里。明洪武二十八年改卫,寻复为州,直隶布政司。嘉靖中,改属思恩府。顺治初为土州。雍正十年改掌印州判来属。光绪元年升为州。东北:狮子山。东南:三齐山。西:大小莲花山,有莲花关。右江自百色南流入州,西北折东,经治北。又东北,?寅桑河自百色来,隆溪自恩隆来,南流注之。东南流,右受归顺江,左界恩隆入上林。镇安协左营分防汛驻城。西南:古眉墟汛。东南:作登墟巡司。

向武土州府东南百六十里。明初属田州府,寻废。建文中复置,直隶布政司。顺治初,隶思恩府。雍正七年来属。东南:天台。东北:向阳山,山上有关。西北:上旱山,下有上旱溪,出天保山中,东北流,入奉议。枯榕江一曰大乃溪,出上映州山中,东北曲流合劳溪,经州署西北,又东北入上林。有镇安协右营分防汛。
都康土州府东南百九十里。明初没于夷僚,建文初复置,直隶布政司。康熙三年,改隶思恩府。雍正七年来属。东:崇山。北:映秀。南:翠屏山。通利江自上映州入,东流,经州署南,左受岜营水,入龙英。
上映土州府东南百八十五里。明初废为峒。万历中复置,隶思恩府。顺治初因之。雍正七年来属。南:锦屏山。西:嵚岫山。西南:八字咅。通利江上源为秀泉,出州西北山中,东南流,经州署南,至仙桥入都康。

归顺直隶州繁,难。隶太平思顺道。镇安协左营驻防副将驻。明,归顺州,直隶布政司。顺治初,为土州,隶思恩府。雍正七年,改流官,隶镇安府。乾隆十二年,省湖润寨土巡检司入焉。光绪十二年,升为直隶州,隶太平思顺道,改镇安府属之小镇安?为镇边县,及下雷土州来属。东北距省治千八百六十里。广二百二十里,袤百六十里。北极高二十三度六分。京师偏西九度五十四分。领县一,土州一。南:狮子。西:岭卫。西南:叫鹅山。西北:三台、照阳山。龙潭水出城东北里许,南流经治东,穠黎水出州西北,东南流注之,入越南。穠那水出州西,亦东南入越南。归顺江出西北耑雷墟,武平河出东北小龙潭,并东流入天保。逻水出州东,东南流,左受立咅水,入下雷。西:荣劳墟。南:陇邦、壬庄、频峒各隘有汛。东南:湖润寨巡司。

镇边繁,难。州西北二百三十里。明永乐中分置镇安土州,属思恩府,寻废。乾隆八年设土巡检。三十一年改流官。通判驻辖曰小镇安?,光绪十二年改置县,更名来属。北:感驮岩。又北:末山,有水西北流,入云南土富。劳山,劳水所出,西北流,经治西,合大魁水、弄内水,折东北,伏流复出,亦入土富。德窝水出县南,东南流,经百合墟。折西南,苟华水、坡芽水、百都水并出县西南,合流注之,入越南。那摩水自越南入州西南边境,合坡酬水,复西入越南。镇安协右营驻防。

下雷土州府东南二百二十里。本下雷峒。明万历十八年,升为州,属南宁府。顺治初,因之为土州。雍正十年,属镇安府。光绪十二年来属。北:天关山。南:地轴山。又南:神农山。逻水一曰西北河,自归顺入州西北,北河自向武来,伏流复出,西南流注之,经署东,又东南,西南河自越南缘界东流注之,入安平。有镇安营分防汛。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3-18 17:54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5-08
百色,是由壮语中的原始村落"博涩寨"的称名而来的,意思是洗衣服的好地方。百色还被称之为"鹅城"。清朝在分田州土州设立厅制之后,在雍正七年,也就是公元 1729年设置百色厅,这是百色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从1730年建城至今,已有270年的历史。

百色市历史悠久。在那毕乡、四塘镇的右江两岸的三、四级阶地上,先后发现采集到经过打工的砍砸。刮削、石核、手镐、石片等旧石器,证明了至少在几万年前,在今市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着。
百色古为百越之地。秦始皇在岭南置三郡(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后,百色届象郡。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百色属桂林郡增食县地。唐朝,在今百色地置羁縻添州(州治在城南之古城角,今那毕乡大和村)、羁縻归乐州(今永乐乡境内)和武隆县地(今百兰乡及巴马县部分地区),属邕州都督府管辖。元朝,百色称天州。清雍正七年(1729年)分田州土州地设厅制,迁思恩府理苗同知驻百色,设百色厅,次年建城。这是百色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光绪元年(1875年),田州改土归流,升百色厅为百色直隶厅。
民国元年(1912年),改百色直隶厅为百色府。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胜利,建立百色县临时苏维埃政府。
1949年12月5日百色县解放,归百色地区领导(行署驻百色城)。1983年10月,百色县改为百色市。2002年6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47号):(1)撤销百色地区和县级百色市,设立地级百色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右江区。(2)百色市设立右江区,以原县级百色市的行政区域为右江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向阳路19号。
从1730年建城至今,已有270年的历史。
1929年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建立了苏维埃人民政府,以“邓小平足迹之旅”为精品的百色地区旅游业正在悄然兴起, 百色已开始成为我国继延安、井冈山之后的又一个具有革命老区特色的旅游胜地。 百色是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人文景观有以百色起义纪念馆为代表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有以凌云弄福公路为代表的艰苦创业教育基地;有以靖西烈士陵园、十二道门为代表的国防教育基地等。自然景观有以百色澄碧湖为代表的湖光山色;有以靖西通灵大峡谷为代表的天下奇观;有 以凌云纳灵洞、德保吉星岩为代表的溶洞奇景;有以平果铝都为代表的现代工业观光基地。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5-08
百色,在清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无名入经传,有者,始于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将思恩(今武鸣县)府理苗同知移驻百色,建立百色厅,这是百色得名之始.从此,中国版图刻上了百色二字,并在桂西逐步显出其重要地位.光绪元年(1875年),百色厅升为直隶厅,统辖恩阳州判(今田阳县)、恩隆县(今田东县)、上林土县(今田东思林镇)、下旺土司(今平果县海城),这是有辖地之始.民国元年(1912年),百色直隶厅改为百色府,2年改为百色县.1983年,百色县改为百色市(县级),2002年10月,百色县级市改称右江区,隶属百色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5-08
田阳古属百越地。秦属象郡,汉至东晋属增食、增翊两县。民国元年至2年(1912-1913年),成立奉议、恩阳两县。民国24年,奉议、恩阳合并为田阳县,县治在那坡镇。解放后,1954年县治迁至今田州镇,属百色专区专员公署(今百色市)管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5-08
田东县秦时属名象郡。唐朝(公元622年)属邕州朗宁郡横山县,清代(1875年)设置恩隆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置田东县至今。县政府设在平马镇。 田东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中心,1929年,邓小平领导的工农武装在田东打响了第一枪,在田东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人民政府,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必经之地。

茶马古道第一城 
      茶马古道是我国古代西南通往印度、缅甸的一条重要的贸易线路,有几条分支,流通的商品以茶叶、马匹、盐巴、瓷器为主,被称为我国西南的“丝绸之路”。去年,这条淹没在历史风尘中的古道被人们重新评价,精明的云南人立刻把它打造成为名闻国内外的探险旅游热线。 
   据专家考证,广西至云南的茶马古道东线的起点实际上是田东县的古城横山寨,从横山寨经德保、靖西、那坡、云南的富宁、广南、昆明,到达大理,再延伸到缅甸、印度直至西亚,作为这条古道东端的横山寨,到南宋绍兴年间盛极一时,成为南宋和西南各少数民族政权进行商品交易的主要集市,,也是南宋最大的马市。 
   横山寨在南宋除了商埠的功能外,还起到了文化转运站的重要作用。据史书记载,大理“每贾人到横山,多市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本草、王叔和胍诀、千金方等书”,可见横山寨在古代还是一个重要的书市,汉族文化从横山寨沿着茶马古道这条文化走廊,滔滔不绝地传播到西南各地,深刻地影响了西南地区的社会生活。横山寨还是壮族古代的经济繁华之地,文化昌盛之都。
               残垣断壁诉沉浮
     横山寨的繁华最后毁灭于蒙古骑兵的铁蹄之下。公元1259年,蒙古大将乌兰哈达率骑兵3000人,“蛮、僰万人”从茶马古道攻打横山寨,南宋横山寨守将向士壁、刘雄飞率兵6万与蒙古军激战,官军死伤惨重,一代名城被战火夷为平地。昔日的繁华在历史的风兩中沉埋了,如今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在无言地诉说当年的浩劫。 
     引路的村民告诉我们,这里的荒草地挖下去都是一堆堆的尸骨,可见当年战斗的惨烈。这恐怖的景象可能是人们不敢在这片废墟上建房居住的原因吧,偌大的遗址只有一间看守鱼塘的人搭盖的孤房,整个环境显得格外苍凉。虽然是荒草遮掩,但仔细寻觅,仍然可以辨认得出古城的雄姿。城墙底宽12米,残垣约高4米。我们在墙基下找到了许多残砖碎瓦。残砖约为普通砖的两倍,很可能是当年的城砖。瓦片也比普通的瓦硕大厚重。内城方约百米,东、西、北三面均有护城河,北面和东面的护城河近年已被扩宽成鱼塘。外城因年代久远,已难以确定它的方圆大小。据田东县方志办公室黄毓庭先生介绍,外城方约两三公里,范围包括百银村现在的上寨 、下寨、银匠三个屯,因为从地名也可以看出这三个屯就是当年的城区,可能附近的十里莲湖就是它外城的护城河。如果这一推测成立的话,横山寨古城的规模就相当宏大了。 
   横山寨靠近右江江边,在宋代是著名的水陆交通枢纽,江对面就是直通德保县前往大理的古道。江边有百米长的繁华码头,但是当年的码头石阶已无踪影,我们沿河搜寻,只找到了残留的护坡石块。依稀可辨认出古码头的轮廓。据当地的群众反映,右江南岸的白马屯还完整地保存着当年的古码头,古代的商队马帮就是在那里过河到横山城的。 
   横山寨古城遗址除了1982年区文物调查队做过田野调查外,还没有进行过考古挖掘,废墟下埋有什么珍贵文物无法推测。但是笔者在草丛中随意翻找,宋代的青瓷碎片随处可见,横山寨古城深厚的文化积淀可见一斑。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5-08
1918年以前,立坡屯属于上林土县的黄姓土司所统治,该土县县治在今思林镇坛乐村远开屯(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 1987b)。从宋代至民国初年,黄姓一直维持了他在地方的统治,并在自己的辖区建立了一套有特色的行政组织体系(《土官底簿》)。(注9)上林土县的邻近是果化土州,佶伦土州(见附图二)。这三个土司均处在中央王朝与地方势力的过渡地带,他们的东面是中央王朝早已直接控制了的南宁府,西面则是强大的桂西岑家土司所管辖的田州。这三个小土司灵活适应了这一处境,他们成了广西最后一批改土归流的土司(《清实录 广西资料辑录》)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5-08
凌云县历史悠久。秦朝为桂林郡地,汉朝三国时期属郁林郡管辖,两晋南北朝属晋兴郡,隋朝为郁林郡。唐朝始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羁縻州制度,凌云属岭南西道横山郡羁縻县地。宋代继续奉行唐代的羁縻政策,在广西设置44个羁縻州、县、峒,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设泗城州,州治在今凌云县下甲乡汾洲街上,隶属广南西路邕州都督府。元朝推行土司制度。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泗城州治从下甲分州迁至古勘峒(今县城所在地泗城镇)。第二年,泗城州直隶于广西行省管理,洪武九年(1376年),泗城州又直隶于广西布政史司管理,成为广西仅有的3个直隶州之一,领辖程县(今天峨县)和利州(今凌云)。清初,泗城州直隶广西省;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因岑继禄从征滇黔有功,将泗城州升为府,不久,泗城府又改为泗城军民府,隶属思恩府(今武鸣县)。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土归流设流官,泗城府设置凌云县,县治所亦在泗城。泗城府辖西林县、凌云县和西隆州(今隆林县)。

  凌云县名,自乾隆五年至今已有257年的历史,据《凌云县志》载,当时的凌云县,疆域宽阔,地之广袤,东西距430里,南北距560里,地界与三省接壤。现在的凌云县、乐业县全部及天峨、凤山、田林、百色四市县的一部分均属当时的凌云县领辖。

  民国元年(1912年)撤消凌云县保留泗城府,第二年撤消泗城府,恢复凌云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于乐业县的设立及部分乡划归天峨、田林、百色、凤山等县,凌云县地域缩小。

  1952年8月凌云、乐业县合并为凌乐县,1962年6月又恢复凌云县、乐业县建制。目前全县有2镇个乡,即泗城镇、逻楼镇、下甲乡、伶站乡、朝里乡、沙里乡、加尤乡、东和乡、玉洪乡、力洪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5-08
西林有近四千年的历史。秦属句町王国,东晋十六国及南朝时期置西平县,北朝至隋属南宁州,唐属黔中道(今贵州)黔州所领。清康熙四年(1665年)得名“西林县”。民国沿称至今。
历史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马神莆”事件就发生于此。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5-08
隆林系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县。这里,杂居着苗、彝、仡佬、壮、汉等5个民族,是广西仅有的2上各族自治县之一。世世代代,各族同胞和睦相处,情同手足,患难与共,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隆林原称西隆县。秦朝时期属夜郎国句町地,汉属牂牁郡,三国属益州兴古郡,晋属西平郡及西平县,南朝梁陈及隋朝属南宁州,唐属黔州,五代属南汉,宋设安隆峒改为安隆土州后称为安隆寨,属云南省所辖,治今县城。
明永乐元年(1403年),安隆寨封置长官司,直隶于广西。清康熙五年(1666年),安隆长官司改流置隆州,隶思恩府。次年(1667年)迁州治于今县城东南扁牙。后又迁治至今田林县旧州。
雍正五年(1727年),西隆州改为直隶州,辖领原思恩府的西林县。同年,西隆州所属的罗烦、册亨等四甲因处红水河之北面而割隶贵州省。雍正八年(1730年),西隆直隶州又改降为县级州,并归泗城府(今凌云县城)所辖。同年夏迁治至今隆林县新州。
民国元年(1912年),将西隆州改为西隆县,隶属田南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西隆县直隶于广西省。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百色民团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西隆县改属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
1950年3月,西隆县解放,治新州,属百色专区。
自1950年至1964年间,隆林一直未设专门的建筑设计机构。其间的建筑队伍及建筑风格,自然是以隆林古式的木砖瓦结构为主。直到1965年,县人民政府才在县计委增设了一个基建科,把全县基础建设纳入了国家预算的轨道。当时的基建科仅2人;科长余炎才和科员余其学。他们主要任务是负责全县的基建工作。
隆林县城所在地新州,素称鹤城。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美丽的丹顶鹤驮着一群逃荒者从远方方飞来,当飞到这里,逃荒者们看到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牧草丰盈,是块天然宝地,便叫丹顶鹤栖落在这里安家落户,垦荒劳作。丹顶鹤呢,也被这条格外清甜的河水和硕壮的鱼虾迷住,再也不走了。它站在河边,把长颈伸进新州河里去贪婪地喝呀、饮呀,终于有一天,它吸尽了山川之灵气,化作一只仙鹤腾空而去,升进了天庭。为了感激这片能使它脱俗成仙的风水宝地,它便将自己的身躯化作了美丽而丰饶的后龙山。
古老的鹤城依山傍水,简陋的平房依山而建,被誉为“拉萨式”的山城。美丽的传说并没有给山城带来美好的变化。“自古新州一条街”,街道顺山谷而伸,狭长、弯曲、坡陡,晴天满城烟尘滚滚,雨天遍地泥泞,圩日,数万群众拥挤不堪。人们素来“以道为街,以街为市”,半夜里摆摊的商贩们便位绳为界抢占地盘,摆摊时商友亲人常反目相讥骂娘。尽管自治县的历届领导都一致认识到隆林县城的建设必须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栽起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但由于隆林地处僻远,飞速前进的历史列车,总是与它擦身而过。从隆林解放至80年代末,隆林虽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城建治理,但都局限于原有的城建格局的建筑、街道的修理,没有从宏观上改变县城窄小脏乱的现状,扩大城市规模,使之上档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5-08
德保秦属象郡,晋属兴古郡,唐为废冻州,宋建镇安峒,元为镇安路,明为镇安土府,清康熙二年(1663年)改土归流,为镇安府,清乾隆四年(1739年)设天保附廓县,是清代广西18个府的治地之一。1951年8月敬德县和天保县合并,各取一字而得名。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5-08
宋为奉议州,1913改为奉议县,1935年同恩阳县合并置田阳县,县治今那坡镇。建国后沿用田阳县名,属百色地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5-08
天等在秦朝时为象郡辖地。汉武帝起至唐代,属郁林郡。宋皇祐年间,县境内置龙英、结安峒和全茗、茗盈、镇远、向武、都康、上映、怀化等土州。向武、都康、上映州属广南西路邕州横山寨,其余属邕州太平寨。元朝时期,龙英峒改为龙英州,原结安峒改置结安州、佶伦州、都结州,怀化州改为上怀恩州,余各州沿袭。向武、都康州属邕州田州路,上映州属镇安路,余各州属太平路。明代,向武州、都康州属田州府;上映州初属思恩府;镇远、结安、结伦、都结、龙英、全茗、茗盈7土州属太平府。清代向武、都康、上映3州初属思恩府,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属镇安府;镇远、结安、结伦、都结、龙英、全茗、茗盈7个土州仍属太平府。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9月,龙英、全茗、茗盈三土州合并为龙茗县;镇远、结安、佶伦、都结四土州合并为镇结县;1917年,向武、都康、上映三土州合并为向都县。龙茗、镇结县属镇南道,向都县属田南道。解放初,镇结、龙茗、向都三县分属武鸣、龙州、百色地区。1951年6月,镇结县与向都县合并为镇向县,镇结县大隆区划给平果县。9月,镇向县又与龙茗县合并为镇都县,县治添等镇。1953年镇都县将原属向都县管辖的甘茶区以及双燕、那雅、丰马3个乡划给田东县,把原属龙茗辖地的全茗区拨给大新县,把原属都结的镇结区划给隆安县。1954年,平果县的茴梨拨入镇都县。1957年4月,改名为天等县,添等镇亦改称天等镇。1959年1月至4月,天等、大新县一度并为新英县,后改为龙茗县。1959年5月撤消龙茗县,恢复天等、大新县。1964年,平果县又划天南、品力、孟养3乡给天等县。现在天等县共辖4镇10乡,119个村委会,6个居委会(社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05-08
靖西远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居住,古属百粤之地,秦王朝属象郡,唐朝建制,置归淳州,明清置归顺州, 民国2年6月设靖西县,1949年12月13日靖西和平解放。1950年1月18日靖西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广西省龙州专区,1952年8月改隶百色专区,1971年专区改地区,靖西县隶百色地区,2002年11月1日,百色撤地设市,靖西县隶百色市。

光绪十二年(1886)将归顺州(今属靖西县)升为直隶州,小镇安厅(今属那坡县)改置为镇边县,与下雷土州(今属大新县)同隶属于归顺直隶州。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7-05-08
那坡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古为百粤地,秦属象郡,宋置镇安峒,宋政和四年(1114年),镇安峒改为镇安州,元改为镇安路,明称小镇安。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改流官,置通判称小镇安厅,光绪十二年(1886年)改称镇边县。民国时期沿用镇边县。解放后,1953年10月27日改称睦边县,1965年1月20日改为那坡县。1947年9月7日,中共地下党领导举行平孟武装起义,靖镇区民主政府在平孟宣告成立,继而又取得果梨、百合、弄蓬战斗的重大胜利。经过十多次大小战斗和统战工作,终于1949年12月27日和平解放镇边县城。解放以后,那坡县人民发扬“穷而有志,难而不倒,奋发向上,艰苦创业,热爱祖国,团结战斗,保卫边疆,建设那坡”的精神,为发展经济,治穷致富,继续奋斗。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那坡人民全力以赴参战支前,为悍卫祖国领土完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那坡人民有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在越南抗法、抗日、抗美救国战争中,那坡人民给予越南人民无私的支援。特别是越南革命处于艰难的岁月里,从1933年至1944年,越南革命党领导人黄国云、黎广波、陈山洪、胡志明、武元甲等,多次进入镇边县平孟乡避难,并在平孟乡盘河村弄依屯建立革命活动据点,镇边县人民从各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1967年,根据越南高平省政府请求,那坡县派出30多名水电工程技术人员,援建高平省北坡水电站,装机容量200千瓦,1968年竣工,增进了友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7-05-09
楼主找了那么多资料,辛苦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