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91阅读
  • 13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215):迪化府(乌鲁木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5-24
迪化府:,冲,繁,难。巡抚、布政使、提学使、镇迪道兼提法司衔、副将同驻。汉,卑陆等十三国地,兼有匈奴属地及乌孙东境。后汉初,郁立师、单桓、乌贪訾离为车师所灭,后复立,时称车师六国。三国时,东西且弥、单桓、卑陆、蒲类、乌贪,并属车师后部。晋属铁勒,亦曰高车。初属蠕蠕。北魏时,大破蠕蠕。后周属突厥。隋大业中,西突厥始大,铁勒诸部皆臣之。唐贞观时内属。及灭高昌,置庭州。又置瑶池都督府及冯洛州各都督府,统于安西大都护府。武后时,改隶北庭大都护府。开元初,置北庭节度使。贞元后,其地属吐蕃,又属西州回鹘。宋为高昌北庭,臣服于辽。南宋属西辽。元太祖时,称回鹘别失八里。元末,猛可铁木兒据之,为瓦剌国。至明正统中为乜先。嘉靖间,分为四卫拉特,为瓦剌之转音。居乌鲁木齐者为和硕特部。后为准噶尔台吉游牧地。乾隆二十年,平准噶尔,始内属,改名乌鲁木齐,筑土城。二十五年,设同知。二十八年,筑新城于其北,名迪化。三十六年,设参赞大臣、理事、通判。明年,于迪化西八里筑满城,名曰巩宁。三十八年,改参赞为都统,设领队大臣,驻巩宁。三十八年,升直隶州,隶甘肃布政司。光绪九年,建行省,十二年,升府来隶。广一千四百里,袤五百二十里。北极高四十三度二十七分。京师偏西二十七度五十六分。领县六。光绪七年与俄立约,定为商埠。

迪化冲,繁,难。倚。光绪十二年置。天山自西来,横亘境南。西南:雅马拉克山,绵延二百里。东北:达坂城岭。东南:哈拉巴尔噶逊山。乌鲁木齐河出南山,二源:东南曰库尔齐勒河,西曰阿拉塔济河,合北流,经城西,又北,名老龙河。头屯河自昌吉入,东北流入境,潴为八段、马厂二湖,溢出,北流,与西支合,为两县交界处,三屯河自昌吉北来注之。复东北流,合老龙河,北经沙漠,入古尔班托罗海。庙兒沟、羊圈沟、大东沟、小东沟诸水,均出县东南,分流,南入吐鲁番。达坂城水,源出阜康博克达山天马峰,入县境,南流,合大铜沟、华树林、方家沟、白家沟诸水,经达坂城卡伦入吐鲁番。东南:鄂门泊、达布逊泊。北:大戈璧,广五百里,长三百里。卡伦七。台八。驿四:巩宁、柴俄堡、达坂城、黑沟。有回庄六十七。

阜康冲,繁,难。府东北一百三十里。汉,郁立师、车师后国。魏,蠕蠕地。周、隋,突厥。唐,浮图、沙钵、凭洛、耶勒、俱六诸地,贞观中置金满县。元,别失八里地。明,敦剌城,改名特讷格尔。乾隆二十五年筑堡,置巡司,寻改县丞。二十八年建城,改州判,隶安西道。三十八年并入迪化州境。四十一年裁州判,置县。博克达山绵亘南境,最高者曰福寿山。迤北,小黄山、大黄山。县境诸水均发源博克达山。西:水磨河,西北流,分大西沟、小西沟二水。东有三工河,北流,疏为五渠。又东有四工河,北流,疏为四渠。又东为土墩子河,北流,疏为六渠。又东有柏杨河,北流,疏为四渠。又东曰东沟、西沟,北流入沙漠,合流而北,复分为东、中、西三渠。卡伦四。台四。驿三:在城、康乐、柏杨。县境分区二十七。

孚远冲,繁,难。府东北三百六十里。两汉,车师后国,及其后城长国。魏,蠕蠕。周,突厥。唐,金满县。元,北庭都元帅府旧治,乾隆三十七年筑恺安城,四十一年设济木萨县丞,治恺安,属阜康。光绪二十年重修城,改名孚远,二十九年升置。博克达山支脉蜿蜒起伏入境。西南:无量山。东南冰山、迤北千佛洞,皆博克达山之麓。城南小水均发源冰山。曰太平、公盛二渠,由柏杨河分支。曰长山、三盛二渠,出四道桥北。曰济木萨河,分大有、兴隆二渠。曰长胜渠。曰大东沟,北流入庆阳湖。曰经二工河,北流,经老三台驿,潴为麻菰湖。泉水三:东、西曰大泉,中曰上暖泉,均北流入沙碛。驿二:保会、三台。卡伦二。有回庄二十五。

奇台冲,繁,难。府东北五百五十里。汉,蒲类、车师后城长国。魏属蠕蠕。唐,蒲类,后置甘露州。同光初入辽。宋南渡后为别失八里东境。元入畏吾兒。明,卫拉特地。康熙中,准噶尔内附,乾隆二十四年建奇台堡,设管粮通判一。东吉尔玛泰,管粮巡检一。四十年筑靖远城。四十一年裁通判,置县,隶镇西。咸丰三年改隶迪化州。光绪十五年自靖远徙今治。天山支脉自西南更格尔入境,至穆家地沟东出境,绵亘四五百里,土人谓之南山。沙山自济木萨至县境旧城北,迄镇西?,袤延三四百里。北:拜达克山。东北:哈布塔克山。县境诸水皆自南山出,曰奇台水、木垒河、木杨河、新户梁水、中葛根水、西葛根水、永丰渠水、吉尔库水、达坂河、更格尔水。柳树河自孚远东流入境,经县北,又东至三个庄子,入沙碛。驿十:古城子、平营、木垒河、阿克他斯、乌兰乌苏、色必口、头水沟、北道桥、黄草湖、元湖。县境分区三十六。卡伦十六。台七。旧城,巡司驻。光绪七年,俄约定古城为商埠。

昌吉冲,繁。府西九十里。汉,单桓、东西且弥、乌贪訾离地。晋属高车。魏,蠕蠕。隋,西突厥、铁勒地。唐属北庭。元属回鹘五城,名昌都剌。明属卫拉特。乾隆二十五年置?,设通判。二十七年筑宁边城,设管粮巡检。三十八年改州同。四十二年置县。天山支脉,绵亘县境。南:骚呼达坂、格栅图山、草达坂、石梯子山、塔拉盘山。头屯河出天山北麓,分东西二支:东支入迪化;西支经县治东,复北流,至县境合流入迪化。大西河亦出天山北麓,至县治西,分二支:东为三屯河,东北流,注头屯河;西为大西河,即洛克伦河,自焉耆东北流入境,折西北流,经呼图壁,缘绥来界。呼图壁河源出塔拉盘山西,自焉耆府北流入,枣沟水南来注之。又北经草达坂,东分头工渠,西分土古里渠,又北至呼图壁城。复分二渠,东曰梁渠,西曰西河,北经牛圈子、三家梁,至双岔子,合洛克伦河,西北入绥来,潴于阿雅尔淖尔。呼图壁原名呼图拜克,乾隆二十二年设洛克伦巡司。二十八年移驻呼图壁。二十九年筑城名景化,为巡司治所。光绪二十九年升县丞。驿二:宁边、景化。卡伦五。呼图壁卡伦一。台四。有大回庄四。呼图壁分区二十六。

绥来冲,繁,难。副将驻。府西北三百四十里。汉,乌贪訾离及乌孙东境。三国,乌孙。魏,高车。周,突厥。隋,西突厥、铁勒诸地。唐,西突厥处密部内属,隶北庭都护府。宋、元,回鹘地。明,卫拉特。乾隆二十八年筑绥来堡。三十三年设县丞。四十三年于旧阳巴勒噶逊城西建二城:北康吉,南绥来,中靖远关。四十四年置县,治康吉城。光绪十二年,合两城为一,移治南城。天山支脉,蜿蜒南境。西南:额林哈毕山、古尔班多博克达山、博罗托山。东南有甘沟山、古尔多拜山。南有大小卫和勒晶岭。玛纳斯河自焉耆府北流入,亦名龙骨河,经城西,折西北,潴为各林各土淖尔,东北流,注阿雅尔淖尔。洛克伦河自昌吉西北流入,迳沙漠,亦入阿雅尔淖尔。和尔果斯河及安集海大小二水,皆出额林哈毕山。乌兰乌苏河出古尔班多博克达山。金沟水出博罗托山。塔西河出古尔多拜山。驿十二:在城、靖远、乐土、乌兰乌苏、安集海、撞田、沙门、新渠、小拐、三岔口、唐朝渠、黄羊。有大回庄十一。卡伦七。台五。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3-18 17:59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5-24
乌鲁木齐城市的雏形产生于18世纪50年代,距今240多年。1884年清朝政府在新疆设省时乌鲁木齐被“钦定”为省会,起名“迪化”。1954年2月1日恢复“乌鲁木齐”市名。

    远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最早进入此地的为古姑师-车师人。是丝绸之路新北道的重要地段,包括今乌鲁木齐在内的天山北麓处于游牧经济状态。东汉为东师六国的一部分。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设置庭州,辖4县,今乌鲁木齐为轮台县。现乌鲁木齐市东南郊乌拉泊水库南侧的古城遗址,即为当时轮台县。从663年开始,唐朝政府派军至乌鲁木齐河畔屯垦。702年,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轮台驻军增加。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轮台、伊吾屯田,禾菽相望”。在轮台生活过3年的边塞诗人岑参,写过“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的诗句。771年,唐朝政府又在轮台设置“静塞军”,驻守这一战略要地。乌鲁木齐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乌鲁木齐筑土驻军。清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农业、商业、手工业一度有较快的发展,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为适应人口增长、屯垦及商业贸易的需要,清军先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今南门外修筑一座土城,城“周一里五分,高一丈二尺”,此为乌鲁木齐城池的雏形;之后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将旧土城向北扩展,达到周长五里四分。竣工时,乾隆命名曰“迪化”。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在迪化城西另筑新城巩宁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乌鲁木齐同知改为迪化州知州,改乌鲁木齐参赞大臣为乌鲁木齐都统,陕甘总督奏准将马里坤道移驻迪化州巩宁城。于是巩宁城也就成为当时清王朝在乌鲁木齐的军政统治中心。

    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决定设立甘肃新疆省,定迪化为省会。从此迪化成为新疆的政治中心。翌年,升迪化直隶州为迪化府,增设迪化县为附郭首县。

    民国2年(1913年),将镇迪道尹改为观察使,并同时撤销迪化府,保留迪化县。民国29年(1940年)成立迪化市政府委员会。民国34年(1945年)11月1日,迪化正式设市并成立市政府;同时将市区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区,迪化县隶属迪化专员公署,辖6个乡,2个牧区及达坂城镇。区以下设保甲组织。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2月17日,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重新划分建立7个区,54个街公所。在郊区建立农民协会,并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成立3个乡,至此,城乡各级人民政府初步建立。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复使用原名乌鲁木齐。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5-24
阜康这方土地在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就已列入汉朝版图。西汉时属卑陆国,东汉时为车师所并,属车师后部。唐贞观四年,唐太宗统一了西域,随后设北庭都护府,时属庭州金满县。屯田和商贸空前活跃。“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无暇西顾,遂为吐蕃统治。后回鹘驱逐了吐蕃势力,又属回鹘高昌王国管辖。宋代,又相继从属于辽和元。时畜牧业逐步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草原游牧为主的畜牧业经济。
    元朝时期,这里属别失八里(即五城之地)。阜康地区称腾竭尔。随着元军西征,波斯和阿拉伯人大批东迁,腾竭尔地区又大兴屯田,发展农业,同时商业交流也不断扩大。朱明王朝建立后,别失八里即归服于明王朝。后瓦刺人崛起于西北,准噶尔部在天山北部强大起来,阜康是瓦刺准噶尔图尔古特游牧地,称尔然则,后又称特纳格尔。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噶尔丹继承准噶尔汗位,吞并了东部的喀尔喀蒙古,引起康熙皇帝的三次征讨。乾隆二十一年,平定了准噶尔,开始恢复这里的屯田事业,使之成为重要的屯垦区。乾隆二十五年,在特纳格尔设丞,二十八年由营造官员吴士胜率领清兵200多名,破伐苇草,拉运木料,修筑城堡,周三里五分,设巡检。
    此后,驻乌鲁木齐副都统旌额理派兵200人,伐木备造营房,大开兵屯。同时还设犯屯。民屯包括户屯、回屯、旗屯。从乌鲁木齐移驻特纳格尔挈眷兵522户,1796人;又从陕西、甘肃迁来回汉250户。这里的屯田规模空前扩大。特纳格尔人口敏盛,村落座座,阡陌纵横。
    乾隆三十八年,特纳格尔改为驻州判,归巴里坤知府管辖。这时,部分的游民开始转为务农,到乾隆四十年,开垦农田已达39940亩,人口增加到18405人,计4350户。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相对稳定,集镇接二连三地形成,商贾云集,街面繁荣,城内字号店铺鳞次栉比,繁华富庶,一派兴隆景象。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7年),由乾隆皇帝御批,据这里物阜民康之意,将特纳格尔州判改名为阜康知县。从此,阜康县(含吉木萨尔)设立,设知县、典史、训导各一名,委县丞一员驻吉木萨尔。军事上设守备千总,委一名大员驻阜康城守备衙门,一名大员驻滋泥泉,归吉木萨尔参将统属。乾隆四十八年,乌鲁木齐都统大臣明亮带领骑兵攀登博格达山进行实地勘查,并开石引水,扩大了三工河下游的农田。
    嘉庆十三年,阜康县耕地已增至63678亩。随着农业、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区的日益兴旺发达,宗教信仰活动也开始繁盛起来,首先在天池海子修起了庙宇,香火极盛。直到光绪四年,善男信女来往于寺庙求福求寿者络绎不绝。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清王朝政治腐败,赋敛倍增,官员贪婪骄横,民怨沸腾。同治三年春,乌鲁木齐都统借防备之名加征赋税、捐款,手下衙役乘机勒索,激起民怨。东起木垒西至沙湾一带,掀起了反清斗争,抗拒官府的横征暴敛。时阜康到处断墙颓壁,残破凋零,回、汉人民流离失散,白骨遍野,人口锐减,耕地荒芜。爱国诗人英雄在《西域杂述诗》中说:“ 同治间,大遭兵燹,更见萧条。平定数年后,稽查人口,仅得四百八十余户。分地耕地,汉回半,县署仅有书吏二名,衙役四名,尤寂寞也。
    光绪二年三月,左宗棠进抵肃州。督饬湘军总统刘锦棠所部二十余营西进,六月刘锦棠部抵达吉木萨。至此,西征各军大体上全部进入新疆,共计七、八十营,连同整编后之新疆原有清军,几乎将及百营,人数达五六万人。七月二十七日,与先期西进的金顺所部同时进驻阜康县。左宗棠都属齐锦棠率主力二十五营,金顺率军四十余营,以阜康作为收复乌鲁木齐及全疆之前沿阵地,并把阜康县作为储粮屯师之地。在此期间,清军对阜康回民进行了一次剿杀,惨遭杀害者不计其数,庐舍荡尽,辛存者无几。
    光绪十年,清朝政府建立新疆行省以后,因阜康县土地膏腴,蕴蓄弥厚,将各省遣犯发遣阜康,又有大批陕甘及其它省的回、汉人民陆续迁来定居,与阜康的“本地户”自成村落,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据《新疆图志》记载:“阜康县左宗汉修干渠6道,支渠24个,灌田51759亩”,“阜康县,在建(新疆)省后几年中因整修水利,使土地得到灌溉,而变成中、上等熟田的就有三万三千五百五亩”。刘锦棠首治邮驿亭障,以通道路,于是商贾联袂而来,四方之物并至而会,阜康的经济很快得到复苏和发展。据清末宣统元年统计,阜康乡镇户口为1070户,4634户。
    民国初,阜康属迪化镇道迪化府管辖。1912年,封建军阀杨增新上台后,把“开渠垦荒”作为“当务之急”,其目的就是增加田赋。此时,人民所负赋税比清末增加近三倍,官吏和乡约“联络一气,以鱼肉百姓。其浮收税也,地方官得其多数,而乡约得其少数。得浮收之款,悉入私囊。“对百姓滥肆勒索,重利盘剥。政治上”以吏治吏“,思想上宣扬迷信。杨飞霞发动迪化各界募捐修建天池福寿寺,还机新建了海峰亭、八暖亭、东岳庙等。时人口25256人,3719户。
    1928年,金树人上台,调集兵工3000多人,在阜康县修筑路面桥涵,全线长237公里。1933年盛世才夺取政权,在阜康设农官二人,乡约十三人,商总三人。他们倚恃官府,横行乡里,勒索百姓。1939年,废农官乡约制,将全县十三庄改十三村,并设区。1944年又废区村制,推行保甲制。1942年,阜康县集民工巧匠四大师傅科人,历时一年,耗新币一百万元,在天池凿渠长约120米的木制涵洞,解决了下游200亩新开农田的灌溉。
    民国年间,阜康人民扯下黄龙旗,又坚韧地反抗着军阀的压迫和统治,直到1949年,才迎来了和平解放。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5-24
在天山北麓的广袤绿洲,在丝绸之路新北道上,一座汇集了新疆山水之秀,弥漫着西部田园芬芳的现代化生态旅游城市—阜康市正在迅速崛起。早在汉唐时期,东来西往的商贾们就把东西方文明的种子播撒在这块土地上,公元1776年,乾隆皇帝取“物阜民康”之意,赐名建县。1992年,阜康撤县设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5-24
吉木萨尔县, 汉为车师后国。车师后部地, 神爵二年 (公元前60)始受汉朝领护。永平十七 (74) 在境内金满城置戊已校尉。唐贞观十四年 ( 640),设庭州, 下辖金满 (州治所在地) 、蒲类、轮台、西海四县。长安二年(702),在庭州设北庭大都护府、辖都护府二个, 都督府 (州级) 二十三个, 州二个, 管理天山以北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宋为高昌国属地, 其后王庭设在可汗浮图城, 元袭唐别失八里建制。宪宗元年 (1251) , 设别失八里行尚书省,至元二十年(1285),设别失八里宣慰司都元帅府, 管理北疆地区。明代为瓦刺游牧区仍臣属于明。清统一新疆后, 改为济木萨, 属镇西府所辖, 乾隆二十四年(1759), 设巡检;三十七年(1772), 现金隶属阜康县, 分驻县丞一员。光绪二十年(1894),  在恺安城南建新城, 名孚远。光绪二十八年(1902), 设县, 名孚远县, 为镇迪道迪化府所辖。后于民国时期归属迪化道 (后改为第一区, 又改为迪化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更名为吉木萨尔县, 隶属迪化专署, 1958年划归昌吉回族自治州管辖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5-24
  奇台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已形成原始村落,有人类活动,汉代属西域都护府,唐代属蒲类县,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设奇台县,始隶属于巴里坤镇西道,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改由迪化(今乌鲁木齐)直隶州辖,民国时期属镇迪道,迪化专区,新中国建立后,仍隶属迪化专区(1955年更名为乌鲁木齐专区),1958年5月改属昌吉回族自治州。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5-24
昌吉市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境内有山地、平原和 沙漠,又有头屯河、三屯河两条河流流过,地理条件得天独厚。获益 于天山雪水滋育,这里绿洲连绵,土地肥沃,是宜牧宜耕的好地方,自古以来就有人类活动和居住。
  在建县(1773年)以前的悠悠岁月里,昌吉之地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屡易其属。现根据有关史料,择要简介如下:
  公元前140—87年(汉武帝在位时),天山北路相继建立了6 个小国家(史称山北6国),昌吉之地的北部属6国中的劫国,其余属6国中的单桓国。
  公元前59年(汉宣帝神爵三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归汉,西域都护府设立。鄯善使者郑吉被封为安远侯,并护北道即车师后王庭及山北6国。昌吉之地初次届汉都护府管辖。当时,昌吉地处的 劫国有兵115人,户99,人口500;单桓国有兵4人,户117,人口 194。
  公元76年(汉章帝建初元年),北匈奴归汉,经过离乱的昌吉之地二次属汉。
  公元125年(汉安帝延光四年),班勇击败来犯的匈奴及车师军,汉与西域联系复通,昌吉之地第三次届汉都护府管辖。
  公元220年(魏晋时),单桓等6国并入车师后部,其王受魏国封,昌吉之地属魏。
  公元608年(隋炀帝大业四年),西突跃铁勒诸部共推契歌楞为莫贺可汗,昌吉之地属莫贺。
  公元640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唐平定高昌曲氏王朝,以车师后王庭为庭州,辖4县。昌吉之地在4县内。
  公元702年(唐武后长安二年),改庭州为北庭都护府,辖地内设张堡城守捉。《昌吉县乡土志》作者认为昌吉县城东的古城,即为张堡城守捉所在地遗址。
  公元924年(后唐庄宗同光三年),辽太祖攻战浮屠城(后庭地),昌吉之地在其辖内,南宋时属别失八里。
  公元1278年(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元朝庭“授尕鲁知金符,掌彰八里(昌吉)军站事”。这是见于史载的第一位有人名的昌吉官员。
  公元1409年(明成祖永乐七年),马哈木被朗庭封为顺宁王。 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马哈木一部逐渐兼并其他各部,自立为汗。昌吉之地属其辖内的和硕特部。至明末又为准噶尔台吉游牧地。
  公元1731年(清雍正九年),噶尔丹策零拥兵东犯,留台吉等守西路。昌吉之地在其控制下。
  公元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农历一月,清政府军机大臣议奏 开发乌鲁木齐(包括昌吉)一带。三月,清政府发兵征讨准噶尔叛乱。六月,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昌吉之地逐渐安定。
  公元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清政府开始在木垒至乌鲁木齐、昌吉一带屯田。农历八月,上渝准努三奏请,命黄廷桂照数拨兵 3000,驻昌吉等地。农历十月,乌鲁木齐、昌吉一带有屯田兵丁1万 数千入。为使屯田兵丁安心,清政府发令准予他们携带家口,并发 给路费。
  公元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农历三月,清政府准安泰等奏:自乌鲁木齐至罗克伦(昌吉西郊)之间,择水土饶裕之地设立4个村庄,每庄屯兵800余名,委派游击、都司(均官名)各1员,进行管理。农历五月,军机大臣议奏同意杨应琚所请;于昌吉、罗克伦两 处各设巡检(官名)2员,管理粮饷等事务。所设官员归哈密兵备道管辖。
  同年,昌吉、罗克伦等处有屯兵3500人。
  公元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农历十月,由都司永海和革职总兵吴士胜等率兵督建昌吉城(即宁边城),次年农历八月竣工。
  公元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农历十一月,旌额理等奏请将 罗克伦巡检移驻特纳格尔,归乌鲁木齐同知辖;将昌吉巡检移驻呼 图壁,归昌吉通判辖。军机大臣研究同意,并令改铸印记。
  公元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农历七月,清政府吏部议准陕甘总督勒尔理奏:将迪化(乌鲁木齐)州知州改为直隶州知州;将宁边(昌吉)州同改为知县,作为州属。昌吉县建立。当时县上官员除 知县外,还有训导、典史各1员;驻防有左营兵,官员有游击1、守备1、干总2、把总4,有马兵474名、步兵475名。
  由上可知,昌吉这块土地自1800余年前归入汉朝疆域后,虽历经磨难,数易其属,但仍在祖国的版图内,直到清朝的乾隆盛世 在这里筑城、建县,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划,她的历史又翻开新的一 页。
  一位清代官员陈庭学曾吟诗写建县20年后的昌吉:
  征路仍空阔,天光接野芜。
  墩疑高塔峙,树识远村孤。
  迁户稠边县,行骆利坦途。
  关河限中外,风土未全殊。
  从诗中可知,战争的烽火早已远离昌吉而去,眼前出现的是一片虽仍显寥落但却是屯垦开发与各民族共处的和平宁静的新景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5-24
西汉时,本境属西域36国之一的车师国,后车师国分前部和后部,本境即属车师后部。公元前102年,汉在西域设“使者校尉”时,汉军队便统治了这一地区。汉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在北庭(今吉木萨尔县)设戊已校尉,前后行政400余年。唐贞观14年(公元640年),设庭州,辖金满、轮台、蒲类、西海四县,相当于今昌吉州的大部分地区。武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设北庭大都护府,辖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谱写出古西域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宋时,本境先后属吐蕃、回鹘汗国。元宪宗初年(公元1229年),在本境设“尚书省”,后元国势颓败,西域各自为政,本境属察合台汗国。公元1697年,清康熙灭噶尔丹部,本境随归清治。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本境属伊犁将军管辖,后乾隆在迪化设镇迪道,辖本境大部。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昌吉州大部归迪化府。
  
  1954年7月8日成立昌吉回族自治区,辖昌吉、乌鲁木齐、米泉三县。1955年3月改名为昌吉回族自治州,1958年将玛纳斯、呼图壁、奇台、吉木萨尔、阜康、木垒等县划入本州管辖。1959年将乌鲁木齐县划归乌鲁木齐。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5-24
玛纳斯,蒙古语为玛纳斯郭勒。“郭勒”即河,玛纳即巡逻,斯指人,意为滨河有巡逻的人。
   秦汉以前玛纳斯是塞人驰骋地,公元前3世纪河西走廊月氏受匈奴侵袭,西迁至天山以北,塞人迫于南移,此地为月氏人游牧,西汉前属姑师国地,后称车师,属车师部。西汉时其东为乌贪訾离国地,西为乌孙地。三国时属乌孙;西魏为高车;北周为突厥地;隋为西突厥铁勒部。唐宝应元年建西海县属西海县管辖,隶北庭都护府,宋元属回鹘地;明归瓦剌(卫特拉)地;清初隶属于准噶汞呼拉玛部游牧地。
   清乾隆二十八年建绥来堡。
   1954年2月1日改绥来县为玛纳斯县,隶属乌鲁木齐专员公署。1958年5月,撤销乌鲁木齐专员,隶属于昌吉回族自治州。1967年划归石河子地区,1970年复划归昌吉回族自治州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5-24
沙湾建县之地。1915年(_民国4年),沙湾由绥来县析置,县府初治小拐。杨增新《补过斋文牍》说,“大小拐一带,土地肥美,水利充足,控制北路塔城、阿勒泰莫如小拐。”建县前小拐是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驿站,刚家车马店最早,故有“先有刚家店,后有沙湾县”之说。沙湾县志记载,1921年(民国10年),小拐已是有200户人家的小镇,主街长1华里,县府围墙很高,筑有三层炮楼。较大的作坊有山西油房,四川任家豆腐房,天津的烧酒房、酱醋房。商铺有天津王,陕西耿,河南杨和天津戴,再就是刚家车马店。 其他小作坊和商贩还有十几家。民国18年,县府东迁沙湾庄,小拐成沙湾之一乡。建国后仍属沙湾区小拐乡,1954年11月,小拐划归克拉玛依市管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5-24
克拉玛依,系维吾尔语,意为"黑油"。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勘探开发的第一座大油田,新疆石油工业的重要基地。
  克拉玛依地区原是一片戈壁荒滩。1958年开始建设克拉玛依油田,当年 5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克拉玛依市。1982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改为设区的市,实行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市一个党委,政、企领导机关分设的管理体制。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5-24
石河子,是以石头而得名的。历史上,石河于是玛纳斯县一个荒僻小区,后划归沙湾管辖。
1950年2月,王震将军率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石河子,拉动了“军垦第一犁”,创建了比共和国仅小一岁的石河子新城。
1975年,兵团撤销,成立石河子地区。
1978年8月,撤销石河子地区,成立石河子农工商联合企业,与石河子市政企合一合署办公。
198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恢复兵团及各师建制。
1984年9月,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决定农八师和石河子市实行一个党委领导、政企分设的体制。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05-24
五家渠历史沿革

    农六师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军一兵团六军十七师,参加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9年和平解放,奉命进驻新疆,守备首府迪化市及北疆地区,1953年6月5日集体转业,成立新疆军区军业建设第六师,1954年10月改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7-05-24
米泉市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辑怀城。民国十年(1921)设县佐,取名韩德。民国17年(1928)建乾德县。1954年更名米泉县,因其盛产大米而得名。1997年撤县改市。


木垒县
“木垒”一词系匈奴语“蒲类”的转音。
  古为蒲类后国,唐代设蒲类县,清代定名为穆垒,隶属奇台县,1930年建木垒河县,1954年设木垒哈萨克自治区,1955年改为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