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411阅读
  • 5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35):绥化府&海伦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1-23
绥化府:冲,繁,难。省东南七百六十里。原名北团林子,隶呼兰副都统。光绪十一年,设绥化?。是时副都统治所号中路,呼兰?号南路,?城号北路,名为呼兰三城。三十年升?为府。广三百馀里,袤一百馀里。北极高四十七度三十八分。京师偏东十度五十六分。领县一。东北:绥额楞山,尼尔吉、克音二河出。呼兰河自馀庆入,各缘界右注之。西流,右受尼尔吉、克音河,左受津河,入兰西。南:濠河亦缘界从之。东北:上集厂,驻经历。官商路五:北赴海伦;南出巴彦;西至兰西;东津河镇赴馀庆;东北双河镇达铁山包。

馀庆县 繁,难。府东一百里。原名馀庆街。光绪十一年设分防经历,属绥化?。三十年改置,隶府。南:青山、黑山山脉,跨木兰、巴彦两州县界。北:呼兰河,导源铁山包达里代岭西麓,西流入境,又西入府。濠河导源极南沈万合屯,西流入府。南:格木克河出上窖子,北至郭吴屯,屈西,迳县治南,又西北入呼兰河。东:拉列罕、安拜、稳水、铁山包、尼尔吉诸河,皆北入呼兰河。又东北额伊珲河,西南流至王家堡,合欧肯河,大伊吉密合小伊吉密河,皆入呼兰河。官商路四:西赴府;东赴铁山包;北出五道冈西行达海伦;东行达铁山包。一东南黎家屯南行至东兴镇,又便道南渡格木克河、双银河、濠河达巴彦。民船可溯呼兰河至铁山包运煤。

海伦府:繁,疲,难。省东南六百里。即通肯副都统城。光绪三十年,以通肯、海伦河新垦地置海伦?。三十四年升府。领县二。东北:内兴安岭。通肯河出西麓,西流,右受十一道至八道沟,屈南流,札克河东来注。西南:七道沟自胡裕尔河分出,南流来注。南:海伦河自东来注,三道、二道、头道、污窿河自西来注,又南会呼兰河。呼兰河南自绥化入,合通肯河、克音河来会,入呼兰境。北:胡裕尔河缘讷河界入之。府境居海伦河北,有通肯协领。官商路三:西至拜泉;西南至青冈;南至绥化。东南行经绥化上集厂达馀庆。又西北海布道至布特哈,北海毕道至毕拉尔协领地,二道皆宣统中开。商船由呼兰河入通肯河至女兒城。

青冈县 疲,难。府西南二百六十里。原名柞树冈。柞树一名青冈柳,县以此名。光绪三十年置,隶?。东:通肯河自拜泉入,南流,与府分界,入呼兰河。呼兰河自府会通肯河入,西南流,与呼兰分界,入呼兰境。官商路四:东北骆家窝棚赴府;西大林家店赴省城;西南白家店至安达;南李春芳屯达兰西。又县南吕马店、东南何小怀屯,为省城东路站道,由此赴兴京。

拜泉县 繁,难。府西北一百六十里。原名巴拜泉,即那吉泊,土名大泡子,县以此名。光绪三十二年置,隶?。三十四年改府,仍隶。东:通肯河自府境入,南流,与府分界。右受七道、六道、五道、四道、三道、二道、头道沟,入青冈。北:胡裕尔河自讷河入,受印京河,西入龙江。南:双阳河,东迳县南,又东潴为松津泊。巴拜泉在双阳河南,其东南白水泉。西南:马鞍泊、白华泊,皆平地出泉,可供汲饮,故有巴拜之称。巴拜即“宝贝”转音也。官商路四:东南三道沟赴府;东北李喜屯达讷河之三站,即新开海布道;西孔家地房赴省城;南菜富屯至青冈。胡裕尔河北岸有莽鼐牧场。有额鲁特依克明安公府。

铁骊县:光绪三十四年,拟设治海伦府东南、馀庆东铁山包。东至金牛山、兴东道界。南大青山,东兴镇界。西,铁山包河,北,依吉密河,并馀庆县界。呼兰河出境东达里代岭,西入馀庆。有协领驻河北,管理旗丁屯田。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3:59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1-24
绥化原名北团林子,清光绪十一年十月十四日(1885年11月20日)设理事通判厅即绥化直隶厅,厅治在北团林子,是绥化建置开始。当时,北团林子南北一带有3个圆形林子,以泥河为界,位于泥河南岸的称南团林子,北岸的称腰团林子,最北的称北团林子,绥化建置时将北团林子改名为绥化。绥化书语史载,“绥”为安好、安抚之意,《诗·小雅·鸳鸯>:“福禄绥之。”《周颂·桓>有“绥万邦”记载。多为祝颂安好用语。“化”则“变也”,造化、教化之意。绥化有安抚教化、造化发展、吉祥安顺的意思,可谓寓意之深。
  绥化市历史悠久。大约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绥化市境内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

  绥化市夏商时期为肃慎地。“肃慎者,虞夏以来东方大国也”。自虞舜至夏、商、周时,肃慎与中原华夏各族关系一直很密切。

  西周至西汉时期,绥化市的庆安、绥棱、海伦、望奎、兰西等市县仍为肃慎地;西部的明水、青冈、安达,西南部的肇东等市县为氵岁貊地。

  东汉至两晋属夫馀地,夫馀世居东北,是貊族的后裔。晋时全市大部分市县属夫馀的寇漫汗,其农牧经济、文化和习俗都深受中原影响。这一时期,夫馀地仍臣服于当时的中原王朝。

  南北朝时期,绥化市属勿吉地。勿吉先后与南朝、北魏王朝建立了臣属朝贡关系。

  隋唐时期属靺鞨地,唐代分别归属于唐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

  宋辽金时期,绥化市先后归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管辖。

  元朝时期,绥化市归元朝的开元路管辖区,这一时期农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明朝时期为努儿干都指挥史司所辖,主要居住着女真族和汉族、蒙古族、朝鲜族和其它少数民族。

  清朝时期归镇守黑龙江将军管辖。清王朝建立之初,视东三省为“龙兴之地”,实行封禁政策,将东三省山林、土地当作皇室围场,严禁开发耕种。清咸丰十年(1860年)经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奏准,开始出放民荒。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设绥化理事通判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厅升府。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东北设东北三省总督,统辖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绥化市全境归黑龙江省管辖。

  民国初期,东北三省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制,民国二年(1913年)由府改县,绥化市大部分县属绥兰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海伦、绥化为一等县,肇东、兰西、青冈、安达、望奎、庆城为二等县,绥棱、明水为三等县。

  伪满时期,绥化市划归当时的滨江省管辖。后有几次变动,但全市绝大部分市县仍归滨江省管辖。

  解放战争时期,庆城(庆安)、绥棱、海伦、望奎、绥化、明水和青冈、兰西、安达、肇东等县分属当时的黑龙江省和嫩江省管辖。1949年建国前夕,全市10个市县均划归黑龙江省管辖。

  建国后,绥化市分属黑龙江省和松江省。1954年后属两省合并后的黑龙江省。1956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绥化地区专员公署,辖绥化、北安、海伦、德都、铁力、绥棱、庆安、呼兰、巴彦、兰西、望奎、通河、木兰13县,专员公署驻绥化县。青冈、安达、明水归嫩江专员公署管辖,肇东归省直辖。1958年8月,国务院决定撤销绥化专员公署,成立松花江专员公署,专员公署驻哈尔滨市,辖1市13县,即:伊春市、绥化、巴彦、双城、五常、肇州、肇源、木兰、通河、望奎、兰西、绥棱、海伦、庆安县。1963年12月,伊春市从松花江专员公署划出。1965年6月,国务院决定重新成立松花江专员公署,原松花江公署改为绥化专员公署,绥化专员公署驻绥化县,辖肇东、肇州、肇源、安达、绥化、海伦、望奎、兰西、明水、青冈、庆安、绥棱、铁力13县。1967年3月成立绥化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2月撤销,设置绥化地区行政公署,辖绥化、肇东、安达、海伦、肇州、明水、望奎、庆安、绥棱、兰西、肇源、青冈12县。经国务院批准,1982年12月,绥化县撤县设县级绥化市;1984年11月,安达县撤县设县级安达市;1986年9月,肇东县撤县设县级肇东市;1989年12月,海伦县撤县设县级海伦市。1992年12月,肇州、肇源两县划归大庆市。199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绥化地区,设地级绥化市,撤县级绥化市,设县级北林区。2000年6月14日,绥化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检委举行了撤地设市揭牌仪式。全市现辖1区、3市、6县,70个镇、90个乡、6个街道办事处。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1-24
庆安一带,清代属呼兰城守尉辖地,后为呼兰副都统管辖。原名“于清窝堡”。清同治初年,山东农民于清携眷来此垦殖定居,渐成村落,称“于清窝堡”。继而商贾日兴,1882 年(清光绪八年)改称“于清街”。1885年5月(清光绪十一年四月),黑龙江将军奏准,设置绥化厅治的同时,于于清街设分防经历,并取“于清”二字之谐音,以“吉庆有余”之意,定名“余庆街”。1905年1月29日(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奏准设置县的建制,沿用街名,定名余庆县。知县王耀昆于同年11月17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于余庆街“开用余庆县木质关防”。隶属绥化府。中华民国成立后,因与贵州省之余庆县重名,于1914年2月5日改为庆城县。同年6月,隶属绥兰道管辖。1929年2月,撤销道制,改由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管辖,1934年12月改隶滨江省管辖。1939年6月,又改隶新设之北安省管辖。1943年7月1日,庆城、铁骊两县正式合并,改为庆安县。县城改为庆安街。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庆安县隶属黑龙江省。1946年6月,将原铁骊地区划出,恢复铁骊县。1947年2月,庆安县由黑嫩联合省第一专区管辖。同年9月,黑嫩联合省分开后,仍归黑龙江省直辖。1956年3月,划归绥化专区管辖。1958年8月,改由松花江专区管辖。同年9月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铁力县,并入庆安县。1962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原并人庆安县的铁力地区划出,恢复铁力县。1965年6月,松花江专区改称绥化专区,庆安县隶属绥化专区。
  1992年,庆安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小兴安岭山脉西麓。东与铁力市以安邦河及依吉密河为界,东南与通河县毗连,南与木兰县和巴彦县为邻,西接绥化市,西北与绥棱县接壤,东北界伊春市。全县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8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34.6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4万人;朝鲜、满、蒙古、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8%。县政府驻地庆安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庆安县最早称于清街,取人名。清代同治年间,有一农户叫于清的人移居于此,开垦荒地,后来便将此地取名为于清。设治时,以于清二字之音,取积善余庆之意,正式命名为余庆县。后因与贵州省余庆县重名,更名为庆城县,一九四四年又改为庆安县。
  此地在周以前为肃慎地;战国时期为貉地;汉属秽移地;后汉、三国时期为扶余奴隶制王国的属地;晋属寇漫计;后魏、北齐为匆吉地;隋属黑水靺鞨部,辽属生女真地;金属上京会宁府管辖;元为斡赤斤分地;明置纳刺吉卫,属奴儿干都司统辖;清初为呼兰副都统辖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置余庆县,隶属于绥化府。民国三年(1914年)改庆城县,为黑龙江省绥兰道所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辖,庆城县直隶黑龙江省为二等县。伪满洲国成立后,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划分为十四省,庆城县划属新设的滨江省管辖。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新增设北安,东安两省,庆城县又从滨江省划归北安省管辖。康德十年(1943年)十月设置东满总省和兴安总省的同时,庆城县更名为庆安县,仍为北安省所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伪北安与黑河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庆安县隶属于黑龙江省。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1-24
海伦县原名(1)苏尔沁咀子(又称索伦箐嘴子),(2)通肯。通肯名称的由来。据《满洲地名考》记载:此地开拓时所管辖的地域很广,便设置了副都统管理此地,由于通肯河旋绕其境,故名。“通肯”是满语,其意,一说为“鼓”之意,另一种解释为“散”之意。海伦地名是於光绪末年裁通肯副都统,设置直隶厅时所启用的名称,其来源,是以城址位于海伦河附近命名。“海伦”亦为满语,即“水獭”的意思。
  前清时曾为皇家围场地,禁止百姓采樵游猎,而只有索伦族人可以进入禁地,他们以捕猎为生,水草为居,没有固定的房舍。在此期间,绥化已设通判理旗民事,而此地仍为围场。土人称此地为索伦箐嘴子。由于此地草木丰茂,土质青腴,富於农作,所以光绪中叶,黑龙江将军屡次奏请放荒地,但都被驳斥。不但不能放荒,反而更加严厉限制垦荒,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才开始设副部统兼辩垦务,大概因通肯河旋绕其境而命名为通肯副都统。这时期被视为旗官治理时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黑龙江将军达桂、齐齐哈尔副都统程德全开始奏请旗民兼垦,并对垦民加倍奖赏,三十一年(1905年)我通肯副都统设海伦直隶厅同知,三十四(1908年)升补为海伦同知。宣统元年(1909年)升厅治为府治,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改府为县;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划属黑龙江省绥兰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海伦县直属黑龙江省,为一等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海伦划属滨江省;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在第二次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六省的基础上,又增设了东安、北安两省,海伦又划属北安省所辖;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公布了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当时的伪北安与黑河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海伦随之归属黑龙江省。沿续至今。
  1989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海伦县,设立海伦市(县级)。

海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黑龙江省建治较早的县份之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已经劳动和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在秦、汉、唐、辽、金、元、明时期,境内即有少数民族生息、繁衍、劳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始建通肯副都统衙门,海伦县境域即为其所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裁通肯副都统,设通肯协领署;宣统元年(1909年),海伦直隶厅改为海伦府;1912年(民国元年)海伦府改为海伦县;民国6年(1917年)1月设望奎设治局,从此,海伦、望奎分治,恢复海伦县;1932年,日本入侵后,海伦县归属伪滨江省。1945年8月15日,伪满洲国覆灭,全县人民获得解放。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同年11月,建立了人民政府,至1949年建国前夕,海伦县曾先后归黑嫩省、黑龙江省管辖。1949年10月1日建国后,海伦县一直属于黑龙江省管辖。至1985年,县境内共有7个镇,10个街道;22个乡,360个村,1,667个村民小组,1,255个自然屯;6个农牧场,6个林场。海伦镇为县人民政府驻地。全县总户数为164,418户,人口为799,838人。境内民族99.5%是汉族,还有朝鲜族、回族、满族、蒙古族、土家族、达翰尔族、鄂伦春族、锡伯族、黎族、彝族等。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紧密无间,团结奋斗,共同建设着社会主义新海伦。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1-24
青冈县驻地,原名“柞树岗”,因此地有丘陵高岗多生柞树得名。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县时,划分经界,因境内西北有大青岗一道,定名为青冈县。清代属齐齐哈尔副都统辖区。1851年(清咸丰元年),由齐齐哈尔副都统派屯旗官到柞树岗一带“择地开垦,建官屯六个”,统称“六大屯”(又名恒升堡),后对汉人开放,出放官荒。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由通肯副都统管辖。1905年1月29日(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清廷批准,于柞树岗(今青冈镇)设置青冈县。隶属海伦直隶厅。经黑龙江将军衙门委派官员“勘察界址”和呈请委官试署等筹备工作,于同年10月31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初四日),青冈县知县“开用关防视事”。1909年(清宣统元年),海伦厅升置海伦府后,青冈县隶属海伦府。中华民国成立后,府、厅、州一律改县后,由黑龙江省直辖。1914年6月改隶龙江道管辖。1929年2月,废止道制,复归省直辖。时为二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1934年 12月划归滨江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由黑龙江省直辖。1956年3月,划归嫩江专区管辖。1960年5月,改隶松花江专区。1965年6月,松花江专区更名为绥化专区,归绥化专区管辖。
  1992年,青冈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松嫩平原东部。北邻明水县,东以通肯河与海伦市、望奎县交界,南靠兰西县,西界安达市。全县总面积2675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9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43.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2万人;蒙古、回、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县政府驻地青冈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青岗县旧名石人岗。石人是金代贵族墓前所置的石仲翁,石人岗又称柞树岗,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岗上的柞树吐出嫩青,故名青岗。
  唐虞三代为肃慎地;周以后为秽貊地;汉时属秽地;后汉三国时期属北扶余地;晋时仍为扶余的属境;后魏北齐属勿吉地;隋时属靺鞨黑水部;唐属黑水靺鞨;辽属乌隈于厥部;金属蒲与路;元属斡赤斤分地;明归属奴儿干都司统辖;清为依克明安旗南地,归属通肯副都统管辖,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始没治,隶属海伦府,民国元年(1912年)仍承旧制,民国三年(1914年)国民政府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制。分东北为三省十道,本县划属黑龙江省龙江道,民国十二年(1923年)将本县北境划归明水设治局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辖,本县直隶黑龙江省为二等县,满洲建国初仍承旧,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一日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滨江省公署,将青冈县由原黑龙江划归滨江省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将本县划归嫩江省所辖,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青冈隶属黑龙江省所辖。


拜泉,原名“巴拜”,以城西南“巴拜泉子”(俗称大泡子)得名。巴拜泉,又称“八百泉”,蒙古语称“巴拜布拉克”,“巴拜”为“宝贝”、“贵重”之意,“布拉克”意为 “泉水”,合称“宝贵的泉水”,故设县时命名“拜泉”。清初,属齐齐哈尔副都统辖地,清代中叶以后属依克明安旗辖地,清朝晚期黑龙江将军始放巴拜荒段,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巴拜荒务行局。1906年2月1日(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初八日),清廷批准,设置拜泉县,隶属海伦直隶厅管辖。首任知县王锡侯受命于是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初一日)在绥化府启用关防,10月25日(农历九月初八日)前赴拜泉,“并亲到莽鼐荒段,督同勘丈”, 11月1日(农历九月十五日)“行抵县境太平山地方”。县署初设太平山(今新生乡兴盛村),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秋县署迁至三道镇,1908年11月(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迁驻新街基(今县城)。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6月,拜泉县隶属龙江道管辖。1929年2月,撤销道的建制后,改由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管辖,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19 39年6月划归新设之北安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黑龙江省管辖,195 6年3月划归嫩江专区管辖。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嫩江专区一度撤销时,曾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1985年1月,嫩江地区撤销后,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
  1992年,拜泉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偏西,松嫩平原北部,县域版图略呈方形(东北缺角),南北长55公里,东西宽66公里,全县总面积3599平方公里。南与明水县为邻,西与依安县接壤,北与克山、克东县毗连,东与北安市和海伦市相接。全县共辖7镇、16乡。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5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9万人;满、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县政府驻地拜泉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拜泉地名是由本地著名的巴拜明水泉子而得名。拜泉的旧名为“巴拜泉”(讹作八百泉),为蒙语,其全称为“巴拜布拉克”,“巴拜”为“宝贝”、“贵重”的意思,而“布拉克”为“泉水”,合称为“宝贵的泉水”。放设治时便以此作为地名,沿用至今。拜泉镇、旧名巴拜泉。
  
  早在远古时为肃慎之地;战国时燕园东方有杂胡数种,接东胡北部即今黑龙江全境,拜泉应属东胡北部。秦灭燕国,拜泉随之归属泰国;西汉时拜泉为匈奴左部;东汉时属鲜卑;辽金时代,属上京会宁府的西境;元时属合兰府;明洪武永乐年间,边外归附设奴尔干都司,之后又设虎尔、文卜颜、木兰诸卫,拜皋即在三卫境内;前清开国始,拜泉为索伦蒙古各种族游牧之地,此时尚无汉人踪迹,追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开始把民开垦,至三十一年(1905。年)里民日益增多,三十二年(1906年)十二月十三日开始设拜泉设治局,于元字六甲太平山屯,并与海伦、青岗、伯河等划界,三十四年(1908年)冬移驻大泡子,并改名巴拜县。民国三年(1914年)称拜泉县,划属黑龙江省龙江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拜泉属黑龙江省,为一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拜泉仍归属黑龙江省,为甲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拜泉划属龙江省;康德六年(1939年)元月在原十六省的基础上,又增设东安、北安两省,拜泉属北安省;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拜泉又划归黑龙江省,沿续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1-25
施治以前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从新石器时代起,随着气候的转暖,人类一批批地从华
北地区和山东半岛,经过热河山地和辽东半岛,进入黑龙江地区,进入小兴安岭
以南、松花江以北的铁力地域。
宋辽时期,在松花江中游及呼兰河上、中游一带,有生女真人形成的“五国部”,其中的铁甸部又称铁骊部就在今铁力县境域一带,辽王朝于“五国部”头
城(依兰)置“五国部”节度使,统辖包括铁骊在内的五部,隶属于黄龙府都部署司。1049年,辽王朝在黑龙江地区(包括苏联海滨地区)设置七大王府,其中的铁骊国王府就在今铁力县境之北。
宋金时期,铁力地域属上京路会宁府率.督畔窟之地(亦称胡拉温地,即呼兰河流域平原),此地广而腴,1165年,金世宗出于军事上的考虑,迁速频、胡里改路的3猛安、24谋克户于此屯垦戍边,以备应急。
元代,本县地属辽阳行中书省水达达路。其路西南为茶刺罕地(包括)今铁
力西部平原,是成吉思汗三弟帖木哥.斡赤斤之封地)宜农耕。元王朝在此立屯,
设万户府,由万户长统领女真人、汉人从耕。水达达路下辖 5个军民万户府,有
两个在今铁力境东南。
明代,本县地域属奴尔干都司阿者迷河卫和纳刺吉河卫。永乐元年(1403年),元朝胡剌温地官员、女真野人首领西阳哈朝拜明成祖,被封为阿者迷河(今依吉 密河)卫第一任指挥使。16世纪初,忽刺温河及其以东的铁力地域的女真人南下大迁徙,至辽河上游和松花江之间定居,史称“扈伦四部”,清代皆成为满族共同体之核心。
清初,全国分18省,而东北和西北边疆则置将军及副督统管辖。康熙二十二
年(1683年)设黑龙江将军。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设齐齐哈尔副督统,同治
元年(1862年)呼兰城东北境设呼兰厅,治巴彦苏苏,光绪十一年(1885年)呼
兰厅北境划出设绥化厅,治北团林子,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绥化厅升府,
又设绥兰海兵备道,铁骊均受其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团林子协领移
驻铁山包。是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在筹划江省设治时,拟将铁山包置铁骊县,
折奏清帝未果。

施治以后

民国4年(1915)年5月14日,奉大总统批文将余庆县安邦河以东地区划归铁
山包,改名铁骊,废铁山包协领署,置铁骊设治局,隶属绥兰道。同时,黑龙江
巡按使任命王树声为铁骊设治局首任设治员,辖境与治城由绥兰道尹划定。民国
5年(1916年),改巡按使为省长。民国18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
废省长改设委员制的省政府。铁骊设治局直接隶属黑龙江省政府。
伪大同2年(1933年)5月,日本关东军侵占铁骊,不久成立伪县公署(属丁
类县),隶属伪黑龙江省。伪康德元年(1934年),东北地区划分为14个省,铁
骊县由黑龙江省(省治齐齐哈尔市)划归滨江省(省治哈尔滨特别市)。伪康德
6 年(1939年),增设东安、北安两省,东北成为18省,铁骊县由滨江省改划归
北安省(省治北安街)。行政设置仍沿用旧制,县公署内置日本指导官1人,下
设1处3局,即财务处、教育局、实业局、警务局。后改指导官为参事官,并明文
规定“参事官辅佐县长,参划县政之机务,及承命掌事务”,实际上参事官统揽
县政一切大权。伪康德4年,改日本参事官为副县长,伪县公署内设1科3 局,即
总务科,内务局、警务局、财务局。12月伪县公署实行新县制,改县公署各局为
科。伪康德9年,县公署设4科24股,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民的统治和压迫越来越
残酷。伪康德10年(1943年)7月1日,铁骊县与庆城县合并,改称庆安县,原铁
骊治城改称铁骊街,庆安县仍隶属北安省。伪康德12年(1945年)东北光复,伪
满洲国垮台,铁骊成立地方治安维持委员会,以保护国家财产、维持地方秩序。
1946年1月,铁骊置特别区;2月5日,置铁骊县佐办事处,管辖铁骊、田升、神
树3个区,均隶属黑龙江省庆安县。同年6月27日,庆铁分县,铁骊成立解放区民
主政权—铁骊县政府,人民政府的第一任县长原野,铁骊县隶属黑龙江省(省治
北安市)。1947年2月,黑龙江省与嫩江省合并为黑嫩省,铁骊县归黑嫩省第一
专署(北安专署)管辖;5月,又改黑嫩省第三专署(龙南专署)所辖;6月,东
北改为9省制,恢复黑龙江省原建制,铁骊县仍归黑龙江省(省治北安市)管辖。
1949年,黑龙江省城移至齐齐哈尔市,铁骊县仍属其辖;同年8月,铁骊县政府改
称铁骊县人民政府。
1955年,铁骊县人民政府改称铁骊县人民委员会;同年8月,黑龙江省与松
江省合并,称黑龙江省,省城迁至哈尔滨市,铁骊县仍为其所属。1956年,成立
绥化专署,并辖铁骊县;同年11月19日,国务院决定,改铁骊县为铁力县。1958
年7月,撤绥化专署,设松花江专署,铁力县属松花江专署;同年9月15日,本县
与庆安县第二次合县,称庆安县。1962年10月20日,庆铁分县,铁力县人民委员
会正式对外办公,铁力县隶属黑龙江省松花江专署。1965年,铁力县又改属绥化
专署。1970年4月1日,国务院决定伊春市改为伊春地区,铁力县由绥化地区改归伊春地区,1979年12月14日,撤伊春地区恢复省辖的伊春市,铁力为伊春市辖县。1980年 9月,改铁力县革命委员会为铁力县人民政府至今。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