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385阅读
  • 6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53):凤阳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1-30
  凤阳府:冲,繁,疲,难。分巡凤颍六泗道治所。元,濠州。明初升府曰临濠。洪武二年为中都。六年改中立府。七年更名凤阳,属江南。顺治初,因明制,领五州、十三县,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分隶安徽省。雍正三年,升颍、亳、泗三州为直隶州,分颍上、霍丘属颍,太和、蒙城属亳,盱眙、天长、五河属泗。十一年,分寿州置凤台县。十三年,颍州府以亳州及所隶二县属之。乾隆二十年,省临淮入凤阳。四十二年,省虹县入泗州。南距省治六百七十里。广四百二十八里,袤四百八十里。北极高三十二度五十五分。京师偏东一度十二分。领州二,县五。

凤阳冲,繁,疲。倚。明始析临淮置。寻又割虹县地益之,为府治。国初废临淮县,省入。北:凤凰山,府以此名。东北:乌云山,出锺乳。淮水自寿州入,迳城东北流入泗州。濠水出城南,有二源,至升高东有巨石绝水,即古濠梁,一名石梁河,东北入淮。涡水自蒙城入,迳城西北入怀远。西:龙子河,源出南山,汇为湖,迳长淮关入淮。北:沫河,上承诸湖,迳城东北入淮,曰沫河口。东:溪河,一名大溪河,即古黄溪也。东:月明湖,北流入淮。东北:花园湖,东北,洪塘湖。东南:明孝陵,在县西南,有城卫。顺治七年,改设左卫,守备一。西北:长淮关。东北:临淮关。铁路所经:临淮乡、徐家桥、溪河集、蚌埠、小溪。有溪河集县丞一。蚌埠镇主簿一。临淮镇巡司一。驿三:王庄、濠梁、红心。县东南有铁路。

怀远疲,难。府西北七十里。北:荆山。东南:涂山。南:平阿山。淮水自凤台入,迳县东,过荆、涂两山间,会涡、濠、沙、淝诸水,合流入泗州。北淝水自蒙城入,至县正义村,汇为巨浸,下流入灵壁。清沟自涡阳龙山湖东南流,合十湖、天堰诸水,至县北会淝水,而水始大。旧自灵壁南至沫河口入淮。涡水自凤阳入,迳城北,东入淮,谓之涡口。南:洛水,北流入淮,亦名洛涧。沙水自颍州入,经荆山南入淮。上窑龙元集有主簿一。洛河巡司一。

定远冲,繁。府南九十里。西北:横涧山。东:银岭。南:池河,自巢入,东北迳盱眙入淮,谓之池口。西:洛河,上承苑马塘,即淝水支流。二河俱入于淮。芡河从西至,迳城南会淮水。岱山铺有汛。泸桥主簿一。池河巡检一。驿三:定远、张桥、永康镇。县东有铁路。

凤台繁,疲,难。府西南百八十里。明省入寿州治。雍正十一年,分寿州城东北隅增置。西北:八公山。东北:紫金山。南淝水自涡阳入,历颍上,由峡口西入淮。西淝河一名夏肥水,自合肥入,至肥口入淮。白龙潭、顾家桥、石头埠、刘家集、阚甿集有汛。阚甿集巡司一。驿二:太行、丁家集。

寿州繁,疲,难。府西百八十里。寿春镇总兵驻。城北:八公山,在淝北淮南,亦名北山。峡石山西北夹淮为险,在西岸为峡石,在东岸为寿阳山。西北:淮水自霍丘东迳正阳镇,颍水流合焉,谓之颍口。又东至城北,淝水流合焉,谓之淝口,亦谓之淮口。又东北流入怀远。淝水凡三。在州境者曰东淝河,在州东北,源出合肥鸡鸣山。北流分为二,一东南入巢湖,一西北流至州入淮,乃淮南之淝水也。西北:颍水自颍州入,入淮处名颍尾。西:渒水自颍州入,北流达于淮,即沘水也。正阳关、瓦捣汛有汛,凤阳通判驻。有税关。正阳镇巡司一。驿四:正阳关、安丰、姚皋店、瓦埠。

宿州冲,繁,疲,难。府西北二百三十里。西北:相山、石山、土山。又诸阳山,一名睢阳山,在睢水之阳,睢水自河南永城入。南:澳水,一名濊水,今名澮河,亦自河南永城入,经灵壁东南入泗州五河。东南:沱水,出州东南紫芦河,东流入灵壁,分二派,至泗州复合,由五河入淮,即洨水也。又北淝水,出州西龙山湖,本入涡,今入淮。西南:泡水,源出亳州舒安湖,流迳废临涣城,与澮水合。东南:澥河,亦东流入澮河,一名蟹河。睢水,州北,自河南入,迳相城故城,合渎水及渒湖水,过陵子湖、崔家湖入泗州。宿州营原设都司一员,乾隆初改守备,嘉庆十一年又改都司。龙山、百善有分防营汛二。有卫。南平集,凤颍捕盗同知一,州判一。时村集巡司一。驿四:大店、夹沟、睢阳、百善。城外有铁路。

灵壁冲,繁,疲,难。府西北百八十里。本虹县灵壁镇,宋始置县。明属宿州。清初降宿州,同隶凤阳治。西南:齐眉。北:磬石。西:凤凰山。北:黄河自江苏徐州入,东南入睢宁,即古泗水。北淝水自怀远入,迳城南,至凤阳沫河口入睢。澮河、汴水、沱河皆自宿州入,迳县境,下流入泗州,北小河上流即睢水,亦自宿州入,又东入江苏睢宁。东有石湖,北有穆家湖、土山湖。双兴镇州同一。固镇有汛。巡司一。驿一:灵壁。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3:57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1-30
凤阳县
  安徽省滁县地区辖县,安徽烤烟产地和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位于省境东北部。 面积1920平方公里,人口62.98万。县府驻府城镇。 明洪武七年(1374)析临淮县置凤阳县。因府治迁于凤凰山之阳(南),故名。县境位于江淮丘陵分水岭北侧,南为凤阳山,北为淮河平原,地形以丘陵岗地为主,为水旱兼作区。历史上多灾。1979年以来农业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花生为大宗。凤阳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和明中都所在地。名胜古迹有龙兴寺、明皇陵、明中都城遗址、钟离古城遗址及城南25公里的韭山洞等。 县城东北8公里的临淮关镇,地处淮河南岸和津浦铁路上,为沿淮水陆交通枢纽和附近各县物资集散中心之一。

史前时期,今蚌埠地域为淮夷氏族聚居区。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怀远县境涂山娶涂山氏为妻,并生启(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夏朝,为华夏第一代帝王)。是时起,今怀远县和蚌埠市区西部属涂山氏国,今蚌埠市区东部属钟离国。春秋时期,今固镇县先后属宋、吴,今五河县先后属徐方、鲁、宋;战国时期,今怀远县、蚌埠市区、固镇县均属楚,五河县先属宋、吴,后属楚。
历经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至南宋宝(礻右)五年(1257年)始置怀远军及荆山县,辖今怀远县及蚌埠市区西部、固镇县一部,今蚌埠市区东部属濠州钟离县,均属淮南西路;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军及五河县,辖今五河县,属淮南东路。南宋、金对峙时期,今固镇县分属宿州蕲县、灵璧县及泗州虹县。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销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钟离县,均属安丰路濠州;今固镇县属宿州,五河县属泗州。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濠州升为临濠府。明洪武年间,钟离县先后改为中立县、临淮县,增设凤阳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凤阳县,今固镇县分属宿州、怀远县、灵璧县、五河县、凤阳县。因临濠府先后改为中立府、凤阳府、宿州及怀远、灵璧县、五河、凤阳各县均属凤阳府所辖。清雍正二年(1724年),五河县改属泗州。清同治二年(1863年),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为蚌埠独立行政区,置三县司,直属凤阳府。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凤阳府,怀远县、五河县直属安徽省(1667年设),后属安徽省淮泗道。同时废蚌埠三县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划属灵璧县,淮河以南划属凤阳县;今固镇县仍为宿县、灵璧、五河、怀远、凤阳5县分领。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正式废道,凤阳县、怀远县、灵璧县、五河县先后直属安徽省。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翌年撤销,仍属凤阳县。1932年,怀远县、凤阳县改属安徽省第四区,五河县先后改属第七区、第六专区。沦陷时期,蚌埠设为伪安徽省维新政府、伪安徽省政府所在地。抗战胜利后,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九专区、第五专区、五河县属安徽省第四专区。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脱离凤阳县,辖原属凤阳县的淮河以南地区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区。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直属安徽省,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1949年10月1日建国后,蚌埠市、怀远县、五河县属皖北行署,今固镇县分属宿县、五河、灵璧、怀远4县。1952年4月,蚌埠市属安徽省;上述4县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1月改属蚌埠专区,1961年仍属宿县专区。1964年10月,析宿县、怀远县、五河县、灵璧县各一部分地区组建成固镇县、属宿县专区。1971年宿县专区改为地区。1983年7月,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由宿县地区改划属蚌埠市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1-30
怀远古称 涂山氏国。大禹与涂山氏女联姻,会诸侯,劈山导淮,并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好传说。南宋宋理宗批示:“荆山为城,意在怀远”,置怀远军,并设荆山县。元朝改怀远军为怀远县。

定远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秦汉时境内曾置阴陵、东城二县和曲阳候国,南北朝梁武帝普通五年(公元524年),置定远县。千百年来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叱咤风云人物。如:“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的东吴名将鲁肃;明大义,敢直言,察民情,有口皆碑的南宋名相董槐等。定远县文墨也曾一度佳誉天下,素有“寿(县)字,怀(远)画,定(远)文章”之美誉。东吴名将鲁肃、南宋名相董槐、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等均出于此。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罗炳辉、张云逸、谭震林、徐海东等,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1-30
淮南市

夏商时期,市境属“淮夷”之地。西周分封诸侯,市境为州来子国所辖;春秋末期,诸侯纷争。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灭州来,市境属吴;随着楚国势力的扩张,位于淮河上游的蔡国被迫几度迁都,求救于吴。为了便于吴蔡的相互援助,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吴国帮助蔡国迁都于州来,改州来为下蔡。战国初期,周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蔡,市境属楚。战国末期,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寿春,改寿春为郢,市境成为楚国的京畿之地。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市境淮河以南属九江郡(郡治寿春),凤台县及淮河以北属泗水郡。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首置淮南国,都六(今六安),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4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获罪伏诛,改封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今寿县)。


孝文六年(公元前174年),刘长获罪流放,死于途中。文帝改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孝文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淮南国一分为三:淮南、衡山、庐江,分别封给刘长的3个儿子,长子刘安袭任淮南王,都寿春。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获罪自尽。汉武帝废淮南国,复为九江郡,治寿春。西汉时期,市境先后属淮南国、九江郡所辖,凤台县属沛郡下蔡县。


东汉时期,市境及凤台县均属九江郡所辖,分属寿春县、下蔡县。汉末,袁术据寿春改设淮南郡。入魏仍称淮南郡,治寿春。其后,魏文帝先后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为淮南王,明帝青7龙元年(233年)移治合肥新城。其间,市境及凤台县均为淮南郡所辖。西晋初年,淮南郡迁治于寿春,市境为其所辖。永嘉乱起,淮河流域沦为战乱区,江淮郡县大批废弛,北人南迁。东晋咸和初年侨置淮南郡于丹阳郡于湖,市辖境则为侨置的南梁郡。


南北朝期间刘宋、南齐、萧梁沿习东晋侨置淮南郡于江南,市境先后有豫州、梁郡等侨置郡县。北魏、北齐、北周、隋时,市境复为淮南郡所辖,凤台县属汝阴郡下蔡县。


唐置淮南道,市境属淮南道寿州所辖,凤台县属河南道颍州下蔡县。五代十国时期淮南道称谓不变,寿州、下蔡先后为吴、南唐所有。


北宋置淮南路、市境属淮南路寿州所辖。熙宁五年(1071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市境属淮南西路寿州所辖,淮河以南属寿春县,淮河以北属下蔡县。后宋金和议达成,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市境淮河以北属金国,淮河以南为宋地。


元代,市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安丰路,分属寿春、下蔡两县所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怀远县,今市区东部属怀远县所辖。


明代,市境属南京凤阳府辖地,分属寿州(包括今凤台县)、怀远县。


清初,市境属江南行省凤阳府,分属寿州、怀远县所辖。雍正十一年(1733年)从寿州分置出凤台县,辖故下蔡县地,同城分治。同治三年(1864年)凤台县迁治于下蔡县故地(今城关)。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市境分属寿县、凤台、怀远县,其中有“淮南三镇”之称的田家庵、大通、九龙岗均属怀远县所辖。


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3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淮南三镇的基础上设立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4月,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改设为淮南矿区。1950年9月,建县级淮南市。1952年6月,建立省辖淮南市。1977年1月,凤台县由阜阳专区划入;1999年11月,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批准成立。今市辖田家庵、大通、谢家集、八公山、潘集五区和凤台县以及毛集综合实验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1-30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夏禹分天下为九州,寿县属扬州,殷商时是南方诸侯的封地,周代为州来国地。周敬王26年(公元前494年),楚昭王攻伐蔡国,蔡昭侯求吴翼护,便把国都迁此。周定王22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蔡,此地属楚所辖。《史记·楚世家》记载:楚考烈王22年(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这是文献上最早出现的"寿春"名称。当时这里已是舟楫如梭、商贾云集繁华都市。秦统一中国后,划江淮之间为九江郡,治所设寿春。汉高祖刘邦立其长子刘长为淮南王,建都寿春。刘长死后,其子刘安继位,仍都寿春。

东汉末年袁术称帝,以寿春为都。曹操灭袁术,占寿春,仍沿称淮南郡,治所设寿春。东晋十六国,此地一度被前秦苻坚占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东晋末,改寿春为寿阳。隋文帝废郡,改寿春为寿州。炀帝时为又罢州设郡,此地属准南郡。唐时寿州属准南道。宋时设寿春府,金兵占领后改属南京路。元时属河南行省之安丰路。明灭元后,寿州又属临濠府(今凤阳)清代所属有几次变更。民国元年,改州为县,属准泗道。1923年,寿县成立了中共小甸集特别支部,直属中共中央领导,这是安徽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六安地区行署管辖。
  寿县古迹名胜星罗棋布。现存古迹名胜160余处,其中,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天下第一塘"安丰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即:古城墙、报恩寺、清真寺、刘安墓、孙公祠。县级保护的13处。国务院于1986年12月批准寿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寿县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汉魏以来,荐辟名贤有200余人。代表人物有宋代的吕夷简、吕公著、吕本中,被传为"一门三相",明代戏曲音乐家张野塘,清朝状元孙家鼐、大剧作家黄吉安、安徽都督孙毓筠、抗日将领方振武、革命先驱薛卓汉、淮上英杰柏文蔚、铁笔张树候、女画家孙多慈、 "一门三烈士" 曹少修、曹渊、曹云露,当代书法家司徒越等。

凤台早在禹贡属徐扬二州之境

  周代,属青扬二州之境

  春秋战国时,春秋时楚灭州来国,为淮北楚之州来城。周简王2年(公元前584年)秋8月,吴入州来,周景王7年(公元前538年)楚然 城州来,周景王16(公元前529年)吴来州来,季札封延陵后辖州来城,故叫延州来,周敬王27年(公元前493年)冬11月吴将蔡昭候由河南新蔡迁于州来,逐改名为下蔡。战国时,楚惠王灭蔡,蔡候齐亡,下蔡仍属楚地。

  秦代,秦灭楚后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时置下蔡县,属泗水郡九江郡,西楚时项羽立九江国,下蔡属九江国。

  汉代,汉初高帝5年(公元前202年)立淮南国下蔡属淮南国。元狩元年(公元前128年淮南国废改为九江郡,下蔡沛郡。后汉俱属九江郡。

  三国时,属魏国的淮南郡

  晋代,普初下蔡属淮南郡,普未南北分袭,县地边两境束去元常,又在县境内设置了很多城 。南北朝时,下蔡属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85年)置下蔡郡。

  隋代,开皇初郡废,下蔡属汝阴郡

  唐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于县置涡州,八年(公元629年)州废,下蔡为颖州(今阜阳)汝阴郡。

  五代十国,下蔡属颖州(今阜阳),南唐,后周因之。周世宗显德四年(公元957年)三月,改克寿州(今寿县),降为防御州,世宗以县难以攻克,逐将寿州移治于下蔡,并恢复其军为忠正军,原寿州为寿春县(今寿县)。

  宋代,北宋属淮南西路,寿州文和六年升为府,寿春府,下蔡为府治,南宋,与金划淮水中流为;界,为金之寿州,寿春为宋寿州,帮有“南北寿州”。

  元代,下蔡县隶属安丰路

  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九月,寿春县安丰县,下蔡县废,并入寿州。 在下蔡置镇设巡柃司。

  清代,寿州属凤阳府。雍正10年(公元1732年)两总督尹继善呈奏清廷批准,与寿州分设一县,添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分疆而理,因县北有凤凰山而得凤台县名。于雍正11年正式分置,与寿州同城治理(县衙设在今寿县城东北角)。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冬移县治于下蔡,下蔡遂改名为凤台,隶属凤阳府管辖。

  中华民国,民国初,废州府,本县直隶安徽省,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六月属淮泗道(道尹驻凤阳)。民国十七年八月,废道,直隶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十月,划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属淮南专员公署。

  1949年1月12日,凤台县解放,划属阜阳专员公署。

  1977年1月20日,划属淮南市管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1-30
宿州市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荟萃。秦汉时,已成为“舟车会聚,九州通衢之地”,隋开“通济渠”遂成为“扼汴控淮,当南北冲要”的军事重镇。公元809年,唐始置宿州,秦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楚汉相争,垓下决战均发生于此。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淮河战役的主战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刘伯承、陈毅、彭雪枫、张爱萍、张震、粟裕都曾在此战斗过。
  沧桑历史留下深厚的文化积淀。宿州市南有陈胜、吴广盟誓诛暴所筑的涉故台;北有刘邦避秦兵之地,已被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皇藏峪;东有垓下古战场、虞姬墓;西有李白饮酒赋诗的宴嬉台;中有白居易寓居多年的东林草堂。孔子弟子闵子骞,“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刘伶和后梁皇帝朱温等均是宿州人。李白、韩愈、白居易、苏轼等饱学之士都曾游历或流寓于此,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文和遗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佳句就是青年白居易在宿州古符离吟成。
  当代宿州英才辈出,声名卓著者有雕塑大师刘开渠、书画家王子云、萧龙士、卓然、李百忍、尉天池、梅纯一,哲学家孙叔平,社会学家邓伟志,表演艺术家李炳淑、杨在葆、刘世龙等。萧县是著名“国画之乡”,墉桥区被誉为“书法之乡”、“杂技之乡”。

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徐夷、淮夷等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又有宿国、萧国、徐国等小诸侯国、秦汉设立。隋大业年间,通济渠(汴水)开通,古城宿州随着汴水漕运的兴盛逐步发展起来。唐宪宗元和四年始置宿州,千余年间,宿州一直是历代州府的治所。披揽前踪,历史似情有独钟,重笔浓墨,在这块土地上写下了许多悲壮激越的诗篇。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史称这里“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为“百战之道”。秦末,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这里揭竿而起。楚汉相争,垓下决战,霸王别姬的旷古悲剧在这里绝唱。唐代中叶,宿人庞勋率戎云南的淮北卒起义,回师故里,兵困宿城,鏖战数旬,史卷上留下斑斑血迹。南宋时期,这里又是张浚、韩世忠抵御外侮、抗击金兵的“戎马之郊”。清末张乐行的捻军起义,席卷宿州大地。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在这里拉据。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四师的抗日健儿又在这片土地上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浴血奋战。解放战争时期,刘、邓、陈、粟指挥的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在这里开辟了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打胜了埋葬蒋家王朝的战略决战中关键的一役。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1-30
璧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建县于1086年,始称“零璧”。1117年改称灵璧。这里是楚汉相争的古战场,传说钟馗的故里地,中华奇石的主产区,素有“虞姬、奇石、钟馗画,灵璧三绝甲天下”之美誉。

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给灵璧留下了众多的人文景观,灵璧大地到处闪耀着中华古文明的辉煌。

城北有刘邦大败项羽地——霸王城,城南有韩信了望台——金、银山,城东南存有垓下古遗址,城东有霸离铺、虞姬墓。

虞姬墓几经整修,扩其旧制,增设新观,已成为环境幽美、声播遐迩的名胜景点。无数中外名人、游客仰姬高风,纷至沓来,吊祭英灵。

此外,还有三山汉墓群、磬云山摩崖石刻等古迹,令中外游人流连忘返。

灵璧磬石居全国四大奇石之首,鬼斧神工,浑然天成,集皱、瘦、漏、透于一体,以色、形、质、纹等储美而扬名,享有“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之美称。其石质坚贞,其姿千种,其形万状,或沉倚伟岸气势雄浑,或各显神态风姿绰约,或晶莹温润风采迷人,或玲珑幽遂妙趣无穷,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所珍藏。在 ’99昆明世博会上,灵璧石荣获金奖3枚,银奖6枚,获奖总数名列全国第一。

灵璧钟馗画承传吴道子之法,并与民间技法相结合,风格独特,自宋至今兴盛不衰,已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饮誉全球。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