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465阅读
  • 6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56):宁国府(宣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1-31
  宁国府:繁,难。隶徽宁池太广道。明,宁国府,属江南。顺治初因之,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分隶安徽省。西北距省治四百三十里。广二百二十里,袤三百三十五里。北极高二十度二分。京师偏东二度十六分。领县六。

宣城繁,疲,难。倚。响山,县南。城内:陵阳山。城北隅:敬亭山。南:响山。东南:华阳山,盘亘宣、泾、宁、旌四县,华阳之水出焉。东流迳鲁山为鲁显水。又东北流为鲁溪,会句溪、宛溪、双溪,北流入青草湖,复合南湖、慈溪,由芜湖入江。东北有大南崎、小南崎湖。又绥溪一名白河,纳广德、建平诸水,入南湖。西:青弋江,汉志为青水,一名冷水,自泾县入,汇西南境诸水,东北流,会太平黄池河,入芜湖。北湾沚河有镇,今为盐埠,漕运并会此。其水出扬青口,亦会黄池河。西:青弋关。水阳镇巡司。西河、杨柳铺、沈村并有汛。一驿:宣城。

宁国简。府东北九十里。南:凤山。东:银山。南:巃鹢山。徽水自绩溪入,合仙人洞、篁岭、滑渡、葛村、龙潭诸水,是为西溪。又东北流合东溪。东溪出浙江天目山,入县境,合汤公山、博里溪塘、千顷山、洋丁山诸水,流为杭水,北受宣城柏枧溪水,是为句溪上源。岳山、湖乐二巡司。一驿:宁国。

泾疲,难。府南百里。西南:石柱。东北:幙山。北:琴高。西南:蓝山。南:泾水自旌德入,北流,一名藤溪,纳枫村、小溪诸水,北入岩潭,与赏溪合。赏溪上源为舒溪、麻川,二水相合,出麻口,入县境,会乌石水。藤溪,北流至城西南,纳乌溪、西阬水、幙溪水,又北迳马头山芦塘入青弋江。琴溪东北受曹溪、丁溪水,与赏溪合。南花林、方村二水,并入赏溪。东南有兰石镇、黄沙镇。县丞一,驻查村。茹麻岭巡司一。一驿:泾县。

太平疲,难。府西南二百二十里。唐析泾县地置。西:龙门。南:黄山,麻川出其麓,与舒溪合流,入泾之赏溪。梅溪水出县北三门山,合麻川,为麻口。又有瀼、鐍二溪水,亦同注麻川。浮丘垣、谭家桥有汛。宏潭镇巡司。一驿:太平。

旌德繁,难。府南二百二十里。唐永泰中,始析太平县置。东南:大鰲石岛。北:石壁。西南:蛟山、天井。徽水自绩溪入,南合清潭,霞溪水自东溪来注。又合绩溪之龙头水,北过石壁山,与抱麟溪、玉溪水合,是名三溪。北至龙首山入泾县,为泾水上源。抱鳞溪源出黄华岭,东流,与陶环溪、丰溪合,亦曰三溪。陶环溪即玉溪也。有分防营汛一。三溪镇巡司。一驿:旌德。

南陵繁,难。府西九十里。南:吕山,有泉涌出,即淮水之源也。南流至孔镇浦,与漳水合,为澄清河。绕城东流为东溪,一名浣溪。县南鹅岭诸溪水皆汇焉。又北受籍山、后港、蒲桥诸水,为小淮河,并入芜湖石硊渡入青弋江。西港源出玉山朗陵之南,合诸水北流,自西南水门入城,绕治前过东市,曰中港,其出城西北水门者曰后港。鹅岭镇巡司一。一驿:公馆。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3:57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1-31
宣城政区沿革
宣城之有建制,肇自于秦,后世千余年政区屡有变动,甚为繁杂,然皆有史可考。宣城自汉始即为江东重镇,辖区不仅仅是今之宣城市,所以要讲述宣城政区沿革必将涉及更广。本文将理清宣城政区沿革,重点介绍沿革史和古县考。

一,先秦 秦朝
宣城一带在商周时就有了古代文明,根据出土的古代石器和陶器,这里应属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春秋时期,吴国兴起统治东南一带。越灭吴,楚灭越,吴越楚三国相继统治宣城一带。这一时期,随着大国争霸,宣城一带得到了一定的开发,最主要表现在铜矿的开采,今铜陵、繁昌、南陵一带仍保存有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的炼铜遗址。其次要提到的是胥河的开挖。春秋末年,为了伐楚的方便,吴国伍子胥下令开挖今高淳东坝一带的高阜,沟通原有的河道,形成了一条从今芜湖青弋江口一直到宜兴荆溪大浦口的河道,称为胥河,历史上又称“中江”,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水运作用。
这一时期,宣城一带还涌现出一批城邑。有的是经济中心,有的是军事堡垒。如:
爰陵:“鄂君启节”(楚杯王时期免税牌)水路东线到达此地,即令宣城市区。
鸠兹:吴国在西边的军事重镇,故址今芜湖市东42里黄池乡城西村的楚王城遗址。东西370米,南北30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
固城:遗址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外城周七里余。
宣邑: 今南陵县青弋江镇。《韩诗传》“宣,显也,”当时地位也很突出,等。
秦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秦代郡县多已无法考征,据志书记载宣城一带属鄣郡。故治在今安吉县安城镇西北,东西600米,南北550米。但鄣郡并不见诸于《史记》,盖秦代久远,设置的郡应多于《史记》的记载,有人估计秦郡应在45一50之间。如湘西里耶秦简的出土证明了湘西洞庭郡的存在。而洞庭郡亦不见诸于《史记》。自汉代始,宣城一带政区沿革才渐趋明了,考证记录如下。


二,汉代
丹阳郡:汉武帝元封二年(前 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治宛陵,辖县十七。顺帝永和四年(139年)曾分设宣城郡,桓帝时(147年一167年)撤。
1,宛陵县:最早见于“鄂君启节”,秦置县,原称爰陵,汉名宛陵,即今之宣城市区,因处于宛水之滨,陵阳山之麓而得名,为丹阳郡治所。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称宣城县。
2,宣城县:地在今南陵县青弋江镇,古称宣邑,汉置县。东汉时曾废,建安中复置。隋开皇九年(589年)废,省入宛陵,改宛陵县为宣城县。
3,丹阳县:秦置县,今当涂县小丹阳镇。唐贞观元年(627年)废,省入当涂县。
4,故鄣县:即秦鄣郡治所,故治在今安吉县安城镇西北,遗址尤在。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废鄣郡,改为故鄣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废,省入绥安县。
5,泾县:汉置县,“泾”意为通。因青弋江流速快而得名。县城曾四易其址,汉县城在今城
西北5里青弋江西岸。唐猷州城治泾县(620年一625年)在章渡乡大岭集马家村。后复移故址。宋崇宁年间(1102年一1106年)赏溪东徙,城为所圮。嘉定三年(1210年)迁址于旧县城东一里的留村,至元十三年(1276年)又移治东门敬天坊(今城西二里)。明嘉靖三年(1524年)复迁留村,即今址。
6,春谷县:汉置县,在今繁昌县荻港镇南8里的苏村,西距黄浒河2里,北临长沟,遗址面积1.2万平方米。旧名春谷乡,旧志说在陶辛圩有误。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或说宁康初(约373年)因避郑太后讳改名阳谷县。晋元帝时省入繁昌县。
7,陵阳县:汉置县,在今青阳县陵阳镇,镇北有汉县衙遗址,古城墙遗址至今可见。其地有陵阳河。以山名,陵阳山即今九华山,事见刘向《列仙传》。或说在广阳镇(已沉入太平湖底)有误。晋咸康四年(338年)因避成帝杜皇后(皇后名陵阳)讳,改名广阳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废,省入泾县。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改名南阳县,八年废,省入泾县。
8,石城县:汉置县,在今池州市灌口乡长庄村城子山下,旧名铁店、仓埠潭。因“东西两石,夹河如城”得名。或说在今马鞍山市,有误,史念海教授有分析。太康三年(282年)废,东晋复立,隋开皇九年(589年)废,省入南陵县。开皇十九年(599年)复置,改名为秋浦县。
9,芜湖县:春秋为吴国鸠兹邑,故址在今芜湖市东42里黄池乡南的楚王城遗址黄池河南岸。汉置芜湖县于此。以其地卑,蓄水泞深,而生芜藻,故曰芜湖,或说境内有湖名芜湖。孙吴黄武(222年—228年)初年,移置于今芜湖市青弋江口鸡毛山高地,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省入襄垣县。唐武德后置芜湖镇。唐哀帝天佑四年(907年),一说大顺年间(890年-891年),一说南唐初(937年后)割当涂县五乡宣城县两乡复置芜湖县。1949年4月23日建市,1959年3月22日废县。1963年12月15日复置县。1963年县迁鲁港镇,1971年再迁湾址镇。
10,歙县:秦置县,在今县西北郊,以县南有歙浦名。《新安志》“歙者,翕也。谓山水翕聚也。”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吴析置始新、新定、黎阳、休阳四县,并置新都郡于始新(皖浙边境新安江畔)辖此五县和黟县。隋唐为歙州或新安郡治所。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州名为徽州,仍为治所。
11,黝县:古字作黝,东晋后作黟,秦置县,故治在今县城东五里龙江乡古城村。隋开皇十一年(591年),一说宋初移于今治碧阳镇。汉成帝鸿嘉二年(前19年)置广德王国,《汉书》“汉以广德封中山靖王之后”。封景帝八世孙刘云客为广德夷王,广德意为广施恩德。三年(前18年)薨,国除。永始二年(2年)立景帝子广川惠王曾孙刘伦为广德静王。王莽时(10年)废国为县。
12,秣陵县:楚威王于今南京清凉山筑金陵城。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巡游至此,传此处有王气。因断地脉,并改金陵为秣陵。秦置县,在今江宁县秣陵关镇。孙吴时并入建业县,西晋复置,隋开皇九年(589年)废,省入江宁县。
13,湖熟县:汉置县,在今江宁县湖熟镇,孙吴时省为屯田,并入建业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隋开皇九年(589年)废。
14,江乘县:汉置县,今句容县北长江南岸,南京东北。秦始皇巡游在此渡江。汉末废,晋复置。隋开皇九年(589年)废。
I5,句容县: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置县。即今江苏句容县。初隶鄣郡,元封元年(前109年)改隶丹阳郡。
16,溧阳县:春秋时吴王阖闾弟夫概筑城,地在今高淳县固城镇。秦置县于此。孙吴时分置永平县,在今溧阳市南,吴曾省溧阳县为典农都尉。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永平县名永世县,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省溧阳县入永世县。
17,于潜县:汉置县,今浙江临安市于潜镇,唐垂拱二年(686年)分置紫溪县,以县治在潜川,面临紫溪名,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改称昌化县。太康二年(281年)划属吴兴郡,武德七年(624年)置潜州,领于潜、临水(今临安市)二县。八年(625年)州废,县改隶杭州。1958年于潜县省入昌化县(今临安县昌化镇)。1960年又省昌化县入临安县。



三,三国
孙吴时,建安十三年(208年)丹阳郡析置新都郡,221年迁丹阳郡治于建业。东晋因避成帝杜皇后讳,改作丹扬郡。
新都郡领县六:始新、新定、黎阳、休阳、歙县、黟县。
丹阳郡领县十九:
l,建业县: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县为建业,取“建立功业”之意。后迁扬州、丹阳郡于此,229年定都,在鸡笼山覆舟山建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堆土为墙。晋太康元年(280年)又改秣陵,太康三年(282年)分秦淮河以北复置建业县,改名建邺。建兴元年(313年)因避愍帝司马邺讳,改名建康。
2,于湖典农都尉:孙吴为安置江淮移民置,晋太康二年(281年)改为县。《读史方舆记要》说在当涂县东南19里。一说置姑熟(今当涂县)与淮南郡同治。遗址不存,考其址应在芜湖县王旭乡境,晋成帝时省入当涂县。
3,临城县:孙吴析陵阳、春谷两县置。在今青阳县南5里,城子山东,以山临城故名。隋开皇九年(589年)废,省入南陵县。
4,安吴县:孙吴析泾县置。在今泾县安吴乡兰山前沙洲,因泾水迁徙,以半圮于水,或说在陈村镇北桃渡附近。隋开皇九年(589年)废,省入泾县。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于今旌德县三溪镇南湾。武德八年(625年)废,省入泾县。
5,宁国县:建安十三年(208年),孙吴析宛陵县置。企求国家安宁之意。治独山,在今宁国市西南10里的竹峰乡万福村。隋开皇九年(589年)废,省入宣城县。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武德六年(623年)废。天宝三年(744年)又置。治于今县城西南,古称宁国镇。
6,怀安县:孙吴析宛陵县置。怀念安定之意。在今宁国市东南38里的石口乡,原名岳峰镇,解放后改名岳山、石口。隋开皇九年( 589年)废,省入宣城县,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武德六年(623年)废。
7,广德县:建安八年(203年)孙吴析故鄣县置。帝德广大之意,与汉广德王国无关。《读史方舆记要》说汉中平二年(185年)置,《历代地理沿革表》说建宁二年(169年)置。在今县城西南郊。梁太平元年(556年)析置石封县于今县城,一说齐永明二年(484年)置。并置广梁郡于石封。陈永定二年(558年)改名陈留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
8,永平县:孙吴分溧阳县为永平县,在今溧阳市南十里。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名永世县,隋开皇九年(589年)省,开皇十二年(592年)复置。
9,安吉县:孙吴析故鄣县置。或说东汉中平二年(185年)置。在今安吉县孝丰镇,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移于安城镇,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复于旧址置孝丰县。正德元年(1506年)升安吉县为州,领孝丰县。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复降为县,两县各不统属。1949年迁安吉县于梅城镇,1958年省孝丰县入安吉县,又迁安吉县于递铺镇,即令址。
10,句容 11,丹阳 12,芜湖 13,春谷 14,陵阳 15,宣城 16,宛陵 17,泾县 18,故鄣 19,石城


四、西晋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分丹阳郡置宣城郡,治宛陵。以于潜、安吉、故鄣三县划归吴兴郡(治乌程,今湖州市)
宣城郡领县十一:1,宛陵 2,阳谷 3,陵阳 4,宣城 5,泾县 6,石城 7,广德
8,宁国 9,临城 10,怀安 11,安吴
*晋孝武帝改春谷为阳谷
原丹阳郡领县九:1,建邺 2,于湖 3,秣陵 4,永世 5,句容 6,丹阳 7,芜湖 8,江乘 9,溧阳

五、东晋 南朝
这一时期,由于北方土民南渡,政府为此侨置郡县,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交错统属,异致版图混乱。
侨置州郡有:
豫州:原治陈(河南淮阳),东晋咸和四年(329年)侨置。州治迁徙无定,曾侨治于芜湖、牛渚、寿阳、历阳、姑孰等地。晋未定治于寿阳。刘宋时淮北光复,豫州领淮北实土。泰始(465年—471年)中淮北没于北魏,豫州只领淮南郡县。
南豫州:宋永初三年(422年)分豫州置,元嘉七年(430年)省,十六年(439年)复置,领淮南及江南部分郡县,治历阳,齐建元二年(480年)省,永明二年(484年)复置。治姑孰,梁普通七年(530年)移治于合肥,太清元年(547年)移治寿阳,梁末移治宛陵,陈太建五年(573年)又移治历阳。
北江州:江州原治柴桑(江西九江),陈初置北江州治南陵(东至县大渡口镇东),隋开皇九年(589年)废。
襄城郡:原治襄城(河南襄城)晋元帝太兴元年(318年)侨置。领二县,繁昌、定陶一同侨置。郡侨置于春谷县,安帝隆安(397年—401年)后曾移置历阳,晋未省郡,二县改隶淮南郡。
上党郡:原治潞(山西黎城南)领四县,晋宁康(373年—375年)中一同侨置,唯襄垣(原在山西襄垣北)可考。郡治于今芜湖西南,后省郡为上党县,改隶淮南郡。宋元嘉九年(432年)又省上党县入襄垣县。
淮南郡;原治寿春(安徽寿县)晋成帝(325年—334年)初年与辖县当涂、逡遒、角城(原在淮阴西南泗水入淮处)、下邳(原在睢宁西北古邳镇东)一同侨置。郡治在于湖县均在附近。齐永明八年(490年)省角城、下邳入于湖。宋大明六年(462年)省入宣城郡,大明八年(464年)复立,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
至南朝末,淮南郡领当涂、逡遒、繁昌、定陶、襄垣等县。
l,当涂县:原在今怀远县东南八里,淮河南岸马头镇,古有涂山氏,以涂山名。汉置县,晋成帝初年侨置,治今南陵县东南一里。隋开皇九年(589年)废,省人宣城县。不久复置于姑孰,即今治。
2, 繁昌县:原在今河南临颖西北,称临颖县,曹丕在此筑受禅台,改名为繁昌。晋元帝太兴元年(318年)侨置。似治今县城东北一里大窑附近。梁普通六年(525年)省入南陵县,为南陵郡治。唐长安四年(704年)南陵县移治,地入当涂,南唐时复置在今县城西北20里的新港镇。明天顺元年(1457年)移治到今县城。
3, 襄垣县:原在山西襄垣北,晋哀帝兴宁十二年(364年)侨置于芜湖县。安帝义熙九年(413年)省芜湖入襄垣。隋大业十年(614年)省入当涂县。
4,逡遒县:原在今肥东县东18里龙城乡龙城村龙城遗址。汉置县,晋成帝初年侨置于今宣城水阳镇,地在今水阳镇东新河庄东北岗地。隋开皇九年(589年)废,省入宣城县。
南陵郡:梁普通六年(525年)置于繁昌县,后移置大渡口镇东。领南陵、石城、临城、定陵等县。陈初置北江州于此。隋开皇九年(589年)州郡并废。
5,南陵县:东晋于今繁昌县西北30里赭圻岭置南陵戍。南陵县本西汉京兆尹属县,薄太后陵所在地南。在今西安东南。梁普通六年(525年)侨置初治贵池西南12里,不久迁于今贵池西南80里东至县大渡口镇东。隋开皇九年(589年)迁治于赭圻城,今繁昌县芦南乡东南80里赭圻山中,故址尤在,今存有百余米夯土墙基。唐长安四年(704年)移治青阳城(今县城)至今。
6,定陶县:原在河南舞阳,晋太兴元年(318年)侨置,故址失考,应在今铜陵县西20里,南陵县丁桥乡境。后改名为定陵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废,省入南陵县。
7,故冶县:梁于梅根冶置,在今贵池梅龙镇。

广梁郡:梁太平元年(556年)于广德县置广粱郡,陈永定二年(558年)改为陈留郡(治
治仓垣,河南开封西北)治石封,领石封、广德等县。
石封县:梁太平元年(556年)析广德县置石封县于今县城,一说齐永明二年(484年)置。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名为绥安县。
宣城郡:东晋郡治不常在宛陵,或治芜湖,或治姑孰。领宛陵、宁国、怀安、泾县、安吴、广阳等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大并郡县考:
并淮南郡、南陵郡、陈留郡入宣城郡,改置宣州。
省宣城、宁国、怀安、逡遒、当涂入宛陵,改宛陵为宣城。
省石城、临城、定陵,故冶入南陵。*或说在梁普通二年(525年)。
省安吴、广阳入泾县。*或说在陈天嘉五年(564年)。
省广德入石封,改石封为绥安县。隋仁寿三年(603年)划入湖州,大业二年(606年)复属宣州。

六、隋唐十国
隋灭陈,大并郡县,置宣州。隋唐之时经常改州为郡或改郡为州,为州时则称宣州,为郡时则称宣城郡。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唐武德三年(620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州。
隋宣州(宣城郡)领县六:
l,宣城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宛陵为宣城。
2,绥安县:隋时因避隋炀帝(炀帝讳广)改广德为大德,后省入石封,改石封为绥安县。因平定江南氏族叛乱,取绥靖安宁之意名。唐武德三年(620年)以绥安县置桃州,并析置桐德、怀德两县,地址失考。武德七年(624年)州废,二县省入绥安。至德二年(759年)九月改名为广德县。
3,秋浦县:隋开皇十九年(599年)析南陵县置。治于故石城县。以秋浦水名之。永泰元年(765年)移于今池州市,十国吴顺义六年(926年)改名贵池县,以县西贵池,其水鱼美名之。
4,永世县:原永平县,太康元年(280年)改名,隋开皇九年(589年)省,开皇十二年(592年)复置,唐改名溧阳县,移治。
5,泾县 6,南陵县
唐宣州(宣城郡)领县九:
l,宣城县
2,安吴县:武德三年(620年)复置于今旌德三溪镇南湾。八年(625年)废,省入泾县。
3,南阳县:武德三年(620年)复置广阳,改名南阳,仍在今青阳县陵阳镇,八年(625年)废,省入泾县。
4,太平县:天宝十一年(752年)正月析泾县置,故治在今县仙源镇北,南唐时移至仙源镇。1963年11月7日迁今县城甘棠镇。
5,旌德县:宝应二年(763年)二月析太平县置,即今址,取东晋桓温“旌德礼贤,道化之所先”句首二字。
6,溧阳县:在今溧阳西北20里,上元二年(761年)由昇州(今南京)来属,光启三年(887年)复属昇州。至元十六年(1350年)升为路,二十七年(1361年)降为县后复升为州,洪武二年(1368年)降为县。
7,溧水县: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置县,上元二年(761年)由昇州来属,光启三年(887年)复属昇州。元贞元年(1295年)升为州,洪武二年(1368年)降为县,弘治四年(1491年)分置高淳县。
8,当涂县:唐武德三年(620年)置南豫州于当涂县,八年(625年)州废,县属宣州。乾元初(758年)属昇州,上元二年(761年)由昇州来属。
9,宁国县: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武德六年(623年)废。天宝三年(744年)又置。在今县城河沥镇南8里故城西津镇,解放初迁今址。
10,繁昌县:南唐时复置于今县北新港镇。
11,泾县:武德三年(620年)置猷州,在县30里大宁山南章渡乡大岭集马家村万家园。初名南徐州,后改名,领泾县、南阳,安吴三县。八年(625年)州废,县迁故址,入宣州。
12,南陵县 13,绥安县

池州:武德四年(621年)析宣州置,贞观元年(627年)省入宣州,永泰元年(765年)复置。
l,秋浦县
2,石埭县:吴置石埭场,在今石台县城七里街,太康三年(282年)废,梁大同二年(536年)置县于此,旋废。永泰二年(766年)析秋浦、浮梁、黟三县复置石埭,治今广阳镇(巳沉入太平湖)。因县治西130里秋浦河中有三巨石卧于溪中,形若土坝,故名。1959年 3月 22日废,省入太平、祁门。1965年复置,改名石台,治七里镇。
3,青阳县:天宝元年(724年)析泾县、南陵、秋浦三县置,以在青山之阳名,青山在县北五里。
4,至德县:至德三年(757年)析秋浦、鄱阳县置,以年号名。置今东至县北五里梅城村,十国吴顺义(921年—925)年初改名建德县。1914年1月因于浙江建德县同名改为秋浦县。1931年10月复改为至德县,1956年迁治于尧渡镇。1959年3月22日并东流县改名东至县。
5,铜陵县:文德元年(888年)析南陵县置义安县,后废为铜官冶,又置铜陵镇,南唐宝大九年(951年)置铜陵县。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陈友亮占铜陵,迁治于城东15里的顺安镇,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迁回故址。
6,东流县:汉属豫章郡彭泽县,南唐宝大十年(952年)置,治今东至县东流镇,属江州(今九江)。宋太平兴国三年(952年)改属池州。

七、北宋
唐大顺元年(890年)宣州设宁国军节度,天复三年(903年)废,五代吴复置,
南唐因之,后又改为宣州。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分置太平州,治当涂,领当涂、芜湖。繁昌三县。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分置广德军,治广德,后领广德,建平二县。
在此之后宣州领宣城、泾县、南陵、当涂、芜湖、繁昌、广德、宁国、旌德、太平十县。
在此之后宣州领宣城、泾县、南陵、宁国、旌德、太平六县。
建平县:宋端拱元年(988年)析广德县置,治今址,1914年1月因与热河建平县同名,改
名郎溪县。

八、宋元明清 近现代
这一时期宣城建制稳定,宁国府领宣城、泾县、南陵、宁国、旌德、太平六县,
广德州领建平县,一直未变。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分宣州置广德军,乾道二年(1166年)以孝宗潜邸升宣州为宁国府,元至元十四年( 1277年)改府为路,为宁国路,为广德路。
明太祖丁酉(1357年4月)又改宁国路为宁国府,辛丑(1361年4月)改为宣城府,吴元年(1367年 4月)复为宁国府。
明太祖丙申(1356年6月)又改广德路为广兴府,洪武四年(1371年9月)改为广德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4月)省县入州,为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年)裁府留县。此后设置的道、公署、地区只是省的派出机构,不是一级政府。
1988年原是徽州地区的旌德、绩溪两县来属。
绩溪县:梁大同元年(535年)析歙县置良安县,治今扬之河东岸大屏山麓后岸村。唐武德七年(624年)废。永徽五年(654年)复置,改名北野县,大历元年(766年)改名绩溪县,以“境内溪流,交流如绩”得名。一直属徽州。
2001年宣城地区改设宣城市,辖宣州区、宁国市和广德、郎溪、泾县、旌德、绩溪五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1-31
宁国市春秋战国时期先后隶属吴、越、楚国地。秦属鄣郡。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属丹阳郡宛陵县。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分宛陵县南部置怀安县和宁国县,隶属丹阳郡。吴景帝时(258—263)改属故鄣郡。西晋太康二年(281),又分丹阳郡置宣城郡,宁国县属之。南北朝沿旧制。隋开皇九年(589),并怀安,宁国县入宣城县。唐武德三年(620)分宣城县复置怀安县、宁国县,属宣州。武德七年又并入宣城县。此后,怀安县再未设置。唐天宝三年(740)以原怀安、宁国二县地置宁国县,属宣城郡。五代十国时属宣州。北宋属宣城郡。南宋乾道二年(1166)属宁国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世祖忽必烈改府为路,宁国属宁国路,元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路为府,宁国复属宁国府。明、清相沿。民国元年(1912)废府,宁国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属芜湖道,民国21年属宣城首席且长,同年11月,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35年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4月23日宁国县解放,5月隶属宣城专区。1952年1月属徽州专区,1956年2月属芜湖专区,1961年3月复属徽州专区,1980年1月改属宣城地区。1997年3月11日撤县设 市,宁国县改称为宁国市。

宁国建置据《宋书·州郡志》记载:“宣城郡之怀安、宁国、安吴、临城皆云吴立,是孙权既分丹阳郡为新教,又分四县也。”宁国市名取吉祥语,《易·乾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寓意邦宁国泰,长治久安。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1-31
泾县位于安徽省南部,隶属宣城市。《 汉书·地理志》:丹扬郡有泾县,“泾水出芜湖”,泾县由此而得名。全县总面积2059平方公里,辖11镇10乡,人口36万。境内山多地少,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
  泾县是一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具有悠久的历史。自汉初置县,迄今已有2100多年,有“汉家旧县,江左名区”之称。历史上泾县既是“男勤于耕,女勤于织”的农桑之区,又以商宦众多、文风昌盛而名闻遐迩。学者名流,代不乏人。唐代诗人许棠,宋代文人吴份,明代文学家查铎,清代书法家包世臣等皆为一代鸿儒。当代则有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家王稼祥,著名经济学家吴半农,著名教育家查谦等民族精英。现代画家吴作人、文学家吴组缃、书法家吴玉如并称“泾川三吴”,音乐家朱践耳、散文家张拓芜等名流,皆蜚声海内外。与之交相辉映的是人文景观、名胜古迹遍布全境,水西唐寺宋塔,桃花潭中华第一祠、扶风会馆,查济明清古民居群,黄田洋船屋,章渡吊栋阁……历代骚人墨客游踵不绝,留下无数千古绝句。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1-31
 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设立太平县。1983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太平县,设立县级黄山市,以原太平县、歙县的黄山公社、石台县的广阳公社的行政区域和黄山管理局现有辖区为其行政区域,由安徽省直接管辖。1987年11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屯溪市、黄山市,设立黄山市 (地级);设立黄山市黄山区,以原黄山市为其行政区域。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1-31
旌德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先后隶属吴、越、楚国。秦属鄣郡,汉隶泾县。三国时为孙吴所辖,属丹阳郡安
吴县(县治在今泾县境内)。晋太康二年(281)属宣城郡。隋开皇九年(589)安吴县并入泾县。唐武德三年(620)
设宣州总管府,再建安吴县,旌德地属之,县治在今三溪古城村。武德八年安吴县再归泾县。天宝十一载(75
2)析泾县西南14乡置太平县,旌德地遂属太平县。宝应二年(763)二月,析太平县东北境麻城等九乡之地置旌
德县,仍属宣州所辖。县名“旌德”,取东晋权臣桓温“旌德礼贤,教化之首先”句首二字,寄意旌表其民,以彰
其德。宋旌德县属江南路、江南东路宣州,乾道二年(1166)属江南东路宁国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旌德县
属江浙行省江东建康道宁国路。明洪武元年(1368)旌德县属南京直隶宁国府,十三年(1380)属京师直隶宁国
府。永乐元年(1403)属南京直隶宁国府。清顺治二年(1645),旌德县属江南布政使司宁国府,十八年(166
1)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宁国府,康熙六年(1667)属安徽布政使司宁国府。民国元年(1912)元月,废府留县,旌
德县直属安徽省管辖。民国3年6月属安徽省芜湖道。民国21年6月,行首席县长制,旌德县属宣城首席县长
所辖。同年l0月成立行政督察区,旌德县属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改属第十行政督察区。同年10
月,旌德县直属皖南区署,民国29年8月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24日,旌德县城解放。同年5月13日旌德县划属皖南行署徽州专区。1952年8月7日皖南行署
撤销,旌德县属安徽省徽州专区。1956年1月12日,随徽州专区并入芜湖专区。1959年1月,旌德、绩溪二
县合并办公,3月22日,国务院第86次会议决定将旌德并入绩溪县。1961年4月1日,旌、绩二县分开办公,
12月15日国务院第114次会议决定复置旌德县。同年4月13日,徽、芜两专区分开,旌德县仍属徽州专区。
1971年3月29日改专区为地区。1988年1月1日,旌德县划属宣城地区(2001年1月1日撤地区为宣城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1-31
南陵在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属丹阳郡春谷县、宣城县,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置南陵郡、南陵县,由东晋于沿江南岸赭圻屯所置南陵戍而来。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移治青阳城(今城关镇)属江南道宣州,南宋与明清属宁国府。民国初年属芜湖道,1932年、1938年、1940年先后划属第二、九、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22日解放,即置南陵县人民政府,属芜当专区,1983年划归芜湖市。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