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407阅读
  • 10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76):汾州府(吕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2-05
  汾州府:冲,繁,难。隶冀宁道。康熙六年,省明冀南道入。东北距省治二百二十里。至京师千三百八十里。广三百五十里,斜。袤三百二十里。沿明制。北极高三十七度十九分。京师偏西四度四十五分。领州一,县七。

汾阳繁,疲,难。倚。西:将军山、黄芦岭。北:谒泉。东北:文谷水自文水入,循汾水故道,右合原公、金锁关水,至府治东为文湖。又南,右纳义水,入孝义。郭栅、阳城二镇。冀村,巡司驻。有驿。

孝义繁。府南少东三十五里。西:上殿山。西北:龙门;薛颉岭,古狐岐山,禹贡“治梁及岐”。其南,盘重原,胜水出焉,俗名孝河,会南川、阳泉水,迳城南而东。东北:文谷河自汾阳合义水入,迳盐锅头入介休。温泉、凤尾二镇。

平遥繁,冲,难。府东八十里。西北:汾水自文水入,迳长寿村。东北:侯甲水自祁入,左合谒戾山、婴涧、过岭、鲁涧,超山、中都及亭冈水入焉。又南入介休。上殿镇。洪善驿。

介休冲,繁,难。府东南七十里。南,介山,一曰绵山,绵水出。东:天峻,石河出,又东石桐水出。东北:汾水自平遥入,后先合之,入灵石。张兰镇,同知驻。义棠驿。

石楼简。府西少南百八十里。东南:石楼山。西:九重。西北:团圆山。黄河自宁乡入,合屈产泉,古牧马川,复合温泉,即石羊水,入永和。

临简。府西北三百二十里。东南:汉高山。西南:招贤、马头。河水左渎自兴入,合紫金山水,又南迳曲峪镇入永宁。其湫水亦自兴入,迳赤壁山,合连枝、积翠、黄龙、汉高、云山凡十六水入焉,又南入永宁。有三交镇。

永宁州冲,繁,难。府西北百七十里。东:九凤。东北:吕梁。西:匾斗、南山。西北:马头。河水左渎自临入。东北:赤坚岭,离石水出,曰北川。南:步佛山,合芦子山水,迳城西,合东川,纳南川,清水河入焉,又南入宁乡。吴城、柳林、永安三镇。柳林、方山堡二巡司。玉亭、吴城、青龙三驿。

宁乡简。府西百四十里。南:云集岭。北:宁阳山。东:柏窊、蕉山。西南:泉子,清水河出,北合屏风山水,迳城东,又西北入永宁注河。河水左渎复入,迳三交镇,合石口、牛尾泉水,入石楼。有锄钩镇。

注:今治离石(永宁州)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4:04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2-05
汾阳,周为古兹国,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时建兹氏
县,沿用至三国时期,晋改称隰城县,隋至唐初沿用,唐上
元元年改隰城为西河县,后历代沿用。明洪武初,省西河县
并入汾州,明万历二十三年升汾州为府,倚郭汾置阳县。民
国元年去府存县始称汾阳县,1994年6月设汾阳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2-05
孝义,春秋时晋置瓜衍县,西汉属兹氏县。三国魏中阳县来治,西晋永嘉元年并入隰城县,北魏改置永安县。隋属西河郡治,唐贞观元年以邑人郑兴孝行闻于朝而名孝义县,后沿用至今。

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隋朝末年,郑兴“割股奉母”的动人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因“邑入郑兴孝行闻于朝”,唐太宗亲赐“孝义”一名,县名自此由永安县改为孝义县。淳朴的民风营造出人际关系之和谐、经商合作之诚信、仁义之风尚。随着千年历史的延绵不绝,被誉为“文化三绝”的皮影、木偶、碗碗腔沉淀下来,成为孝义文化最具特色的亮点。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2-05
平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相传帝尧初封于陶,故平遥亦称“古陶”、“平陶”。境内的中都,春秋时期就是晋国古邑,战国时属赵。秦始置平陶县,西汉置中都县和京陵县,北魏初废,改为平遥县。

平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7年12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一届大会上,被正式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墙,以它古老、雄伟的风姿屹立在晋中平原上。

  平遥古城墙,始建于公元前827-782年的周宣王时期。《平遥县志》记载,西周大将尹吉甫、严允曾驻兵于此。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在原西周旧城基础上扩建为今日的砖石城墙。这座县城,明、清两代500余年间,先后修葺26次。多次的修葺,使平遥古城墙日益坚固、壮观。

  平遥古城墙,城池平面呈方形,略偏东南向。东、西、北三面线条取直,只有南墙沿河走向曲折。城墙周长6157.7米(12.3华里),墙高6-10米;墙外筑护城壕,深、宽各1丈。城门共有6座,各城门外曾设吊桥,瓮城上筑重檐歇山顶城楼;四周各有角楼一座;四面墙体,每隔60米,筑观敌楼一座,整个城墙上共有72座观敌楼。传说,城墙上有垛口3000个,观敌楼72处,是按孔夫子的弟子3000、贤人72的数字修筑的。民间,人民群众根据地平面布局,有“乌龟城”之称。

  平遥成墙,墙体内填土夯实,外周青砖砌裹,顶部铺砖排水,城墙四角,各建角楼,东南角还建有奎星楼一座。

  平遥城墙,东西设有城门两道,每道城门都突出在墙体外部,有里外二门,呈瓮形。由于瓮城共有6座,这就形成“乌龟城”之说。人们认为:南北两门象头、尾,东西四门象四只脚。南门,里外两门直通,象龟的头部向外伸出,正好南门外有两眼水井,人们将两眼水井喻为乌龟眼睛。北门的外门形状向东弯曲,又似龟尾东甩。东西四门,分别向头的方向弯曲,犹如乌龟四脚爬行。

  平遥城内,有大量的清朝末年民居、寺庙建筑、街道铺面等,与古城墙共同组成完整的平遥古城,旧时的平遥城是票号、富商汇集地,严谨而不呆板的住宅布局,精美、古朴的建筑工艺,都反映了清代的建筑艺术水平和民族特色。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2-05
介休历史悠久,国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位贤士名达,素有“三贤故里”之称。总面积744平方公里,总人口37.25万人。 介休历史悠久,国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时,曲沃庄伯伐翼,晋翼侯奔随,随在今介休城东,当时为晋大夫士会食邑。公元前636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录,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竟与母抱树而死。后,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自公元前514年起,介休历史上先后东部建置邬县,西部建置平周邑,秦始皇设郡县,城区建置界休,以后改为界美、介休、平昌。东魏时,定阳郡一度侨治境内。北周时期,曾设置介休郡。隋、唐时期一度设介休郡、介州。邻县灵石公元590年建县前,一直为介休地域。隋、唐时设介休郡、介州时,兼领平遥县。孝义历史上曾几度并入介休县。宋、元、明、清时期,介休县域和领属关系基本保持不变。199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下文,介休撤县改设县级市,行政区域不变,依旧隶属晋中行署。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2-05
石楼,因县东有通天山石叠如楼而得名。春秋为屈色,西汉置土军县,东汉县废;西夏置土京护军,北魏太平真君九年置岭西县,为吐京郡治。太和二十一年改名吐京县。唐、宋二代先后改名为西德、东和州,元复称石楼县。1958年并入吕梁县,1959年复置县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2-05
 西汉置临水县。北周大象元年置乌突县兼治乌突郡。隋开皇元年乌突郡改为太和郡,乌突县改为太和县,三年郡废。唐武德三年,太和县改为临泉县。金天会元年,临泉改为临水。元至元三年设临州,明洪武二年临州废,改为临县。1940年析置临南县,1946年并入临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2-05
春秋属晋地,战国为赵之离石邑,为三晋西部重镇。西汉置县,自东汉永和五年 ,西河郡移治于离石。灵帝末,郡县俱废。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复置县,晋属西河,刘渊据县而起兵后,县遂废。

战国为赵之离石邑。西汉置县,自东汉永和五年,西河郡移治于离石。灵帝末,郡县俱废。后燕置离石护军,北魏明帝置离石镇。北齐天保三年(552年)置昌化县,北周建德六年改离石,为离石郡治。唐、宋、元、明皆属石州,明初离石市并入石州,明隆庆年知州李春芳以石、失同音改名为永宁州。民国元年改州为县,三年改称离石。1941年析置离东县,1946年并入离石,1954年与方山县合为离山县,1958年与中阳县合并称离石,1959年复置县。1971年后为吕梁公署所在地。1996年撤县设离石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2-05
战国时为赵中阳邑(一作西阳)。 《史记·赵世家》:武灵王“十年,秦取我中都及西阳”,即此。西汉置中阳县,属西河郡,东汉末并入离石县。北周宣帝时置平夷县。隋,唐、五代、宋俱称平夷。隋属离石郡,唐属石州,五代及宋因之。金明昌六年(1195)改名宁乡县,仍属石州。元、明、清俱称宁乡。元太宗九年(1234)改属太原路,定宗三年(1248)还属石州,明属汾州府永宁州,清属汾州府。民国三年(1914)改宁乡为中阳县,属冀宁道。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属晋绥边区。1946年12月12日县城获得解放。建国后初属汾阳专区,后属榆次专区,今归吕梁行政公署。
  窟胡郡 北周置窟胡郡,故治在今中阳县西北(另有异说,参“方山县·窟胡县”)。隋开皇初废郡。
  中阳郡 北魏置中阳郡,北齐废,故治在今中阳县西。
  安乡县 北周置安乡县,隋大业初并入离石县,故治在中阳县东。今县东十里柏★山有古城遗址,疑即安乡故城之所在。
  庞涓寨 在中阳县北七里,相传战国时魏将庞涓曾驻兵于此,故名,今称庞家会。
关上村 在中阳县南,1936年2月渡河东征的红军,在此与晋军独二旅激战,歼灭了该敌,我军得以破竹之势,继续向东挺进。
  南川河 古称安乡水,又名清水河,北流至离石县注入川河。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2-05
中阳县以其境内有战国中阳邑而得名。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惠文王十四年(前285年),“与秦会中阳”。文中的“中阳”旧址即在今中阳县城北2.5公里处的庞家会村。



庞家会地处南川河东北岸,为吕梁山区南北冲途,村东现存古城遗址。据考古资料表明,庞家会古城东南角城墙残存500余米,宽约4米,残高5米,夯层6-12厘米。1988年,文物部门又从与古城一河之隔的弓家湾村发掘出一批战国青铜器,其中的夔纹壶、青铜鼎等精美的器物引起考古界的轰动。专家们认为,这座古城应为战国中阳邑,也即秦汉中阳县治所。



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还确定,中阳县为秦代所置,属太原郡。汉高帝六年(前201年),“以太原郡31县为韩国”,封韩王信于晋阳,其中便包括中阳县。西汉元朔四年(前125年),组建西河郡,将原属太原郡的中阳等10县划入,直到东汉末期。



东汉时期,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在汉政权安置下逐步内迁,并与汉政权共同担负起抗击北匈奴的重任。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将南匈奴五部安置入居于今山西的中西部地区,即左部居太原兹氏;右部居祁;南部居蒲子;北部居新兴;中部居大陵。由于这次民族大迁徙的原因,曹魏政权将中阳县治所东迁至今孝义市境,旧中阳县地并入离石县。



这样在山西政区沿革史上就前后出现过两个中阳县,一个为汉中阳县,在今中阳县境;一个为魏中阳县,在今孝义市境。两个名同实非的中阳在古代文献中造成了不少混淆和误解,尤值得我们认真区分。例如,《水经》所载:“(河水)又南,过中阳县西”,这本是指黄河南经汉中阳县治的西面。而郦道元却以魏中阳县的方位去批驳这条经文,他误注道:“中阳县城在东,东翼汾水,隔越重山,不滨于河也。”郦氏错误的原因便在于他只知魏晋,不知有汉。还有《后汉书·鲍永传》:“更始封为中阳侯。”唐代李贤注道:“中阳,县,属西河郡,今汾州孝义县也。”他同样也把汉中阳县错置于孝义县了。



另外,《孝义县志》在解释“中阳”的地名含义时,仍然以孝义当地的环境去附会:“汾水之阳,是邑中处,故名中阳。”实际上我们应把考释的目标转向庞家会的中阳古城遗址,这里才是“中阳”的发祥地。中阳古城地处南川河河谷平川中部的最开阔地带,河水流经其西南,城址恰当其阳,是所谓“中阳”。可以看出,当年这座城址的位置确定,曾经过先民们充满理性的审视与相度,仅从“中阳”二字中就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古代环境科学适中居中、负阴抱阳的智慧光华。



自中阳县东迁后,这里成为南匈奴和后来山胡聚居的区域。所谓“山胡”是东汉以来内迁民族的混血后裔,北魏时,遍布于整个吕梁山区。随着山胡势力日益强盛,反抗活动也此伏彼起,“汾、晋之间略无宁岁”,成为北朝统治者的心腹大患。山胡中有一支强大的部族被称为“离石胡”,便居住在今离石、中阳一带。从北魏政权到北齐、北周政权都对山胡进行过大规模清剿,甚至一次消灭人数就达10万,“胡荒”才渐渐平息。577年,北周统一北方后,吕梁山区的山胡还继续收集北齐兵所弃武器抵抗,不久就被讨平了。大象元年(579年),为纪念讨胡战争的胜利,特在吕梁一带设置了一批有关郡县名,如:窟胡郡、定胡郡、归化县、平夷县、宁乡县等等。其中的平夷县治所就在今中阳县城;宁乡县治所在今中阳县东的柏窳山附近。



隋大业初,宁乡县省入离石县,仍置平夷县。金明昌六年(1195年),改平夷县为“宁乡县”,改名原因是因为“平夷”涉及到民族歧视和敌意。当时女真统治者与汉、契丹等各族人民情绪对立,反抗活动不断。金政权除严酪镇压外,还对有不满言论者以“乱言”的罪名予以处死。明昌二年六月,金宣宗甚至下诏“禁止称本朝人为‘蕃’,违者杖之”。如此形势下自然株连到“夷”这个对少数民族的称谓,且要“平”夷,其何能容?此后“宁乡”取代“平夷”,并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



1914年1月,山西省当局鉴于宁乡县与湖南省宁乡县重名,且与乡宁县极易混淆,遂决定启用其境内历史地名“中阳”,改宁乡县为中阳县,终于为这方土地寻找回文化的根。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2-05
吕梁地区的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当时吕梁地区有屈邑、平陵邑、中阳邑及瓜衍县等。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吕梁为赵国境域,境内设有中阳、兹氏、大陵等。秦庄襄王四年(前246)设太原郡后,吕梁遂为太原郡境域,设有大陵、兹氏等县。  

汉初,吕梁仍为太原郡境域。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分设西河郡后,吕梁分属西河、太原、平阳三郡。大陵、平陶、兹氏为太原郡辖县;蔺、皋狼、中阳、离石、土军、隰成、临水为西河郡辖县;蒲子县为平阳郡辖县。王莽代汉后,兹氏县改兹同,大陵县改大宁,平陶县改多穰,临水县改监水。东汉始立后各县遂复旧名。东汉初,吕梁属于西河、太原、河东三郡。离石、蔺、皋狼、临水、中阳、平周为西河郡辖县;大陵、平陶、兹氏为太原郡辖县;蒲子县属河东郡。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九月“因匈奴寇掠,西河郡治南徙五百九十里”迁至离石县,为吕梁境内最早的郡级建置。同年,临水县并入离石。中平年间美稷县“南徒于兹氏县界,寻废”。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8年)“南匈奴内附”, 左部居于兹氏,中部居于大陵。

三国初分,吕梁为魏国境域。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设置西河郡,治兹氏县,辖离石、中阳等县;大陵、平陶二县仍属太原郡,蒲子县仍为平阳郡辖县。  

西晋。吕梁境内各县分属于西河国和太原国,属县未变,仅兹氏县改隰城。东晋十六国时期,吕梁境内较为混乱。后赵石勒元年(公元319年)“以离石县境荒废”设置永石郡,寻改西河,后燕置离石护军。永兴后西河郡并入太原郡。      

北魏初立,吕梁为太原郡境域,设置有大陵、平陶、兹氏等县。天兴初增设离石镇,延和三年(公元434年)设吐京镇,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吐京镇下设岭东、岭西二县,平陶县移出区境,大陵县改受阳。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复置西河郡,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吐京镇改吐京郡,同年,废蒲子县,设汾州,吐京、西河等五郡为其辖郡。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设永安县,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岭东县改新城,岭西县改吐京。      

东魏,吕梁仍为汾州和太原郡境域,汾州辖西河、吐京等郡,隰城、永安二县属西河郡;吐京、新城二县属吐京郡;受阳县仍属太原郡,离石境域仍设离石镇。    

北齐、北周之际,吕梁当两政权纷争之地,北齐斛律金所筑长城的起点——金锁关即在区内黄芦岭上,今遗址尚存。当时吕梁境内设有西汾州怀政郡、南朔州西河郡、吐京郡神武郡和并州太原都。南朔州系由汾州改称,治所仍设隰城,西河郡隶属之。离石镇改怀政郡,辖县有昌化、良泉等县,蔚汾县属神武郡,受阳县属太原郡,吐京、新城二县属吐京郡,后因裁郡改属怀政郡。北周建德年间,西汾州改称石州;大象年间,南朔州改称介州;并增设定胡、窟胡、乌突三县及同名郡。

隋,吕梁分属于离石郡、西河郡、太原郡、楼烦郡、龙泉郡。离石、修化(窟胡县改)、太和(乌突县改)、平夷、定胡、宁乡等县属离石郡,西河郡辖县有隰城、永安二县,受阳县仍属太原郡,岚城县属楼烦郡,石楼县属龙泉郡。        

唐代,吕梁分属于石州、汾州、隰州、岚州、并州(后改太原府)。西河(隰城县改)、孝义(永安县改)二县属汾州,离石、平夷、定胡、临泉、方山属石州,宜芳、合河二县属岚州;石楼、温泉二县属隰州,交城、文水二县属并州(太原府)。      

五代时期,吕梁境域内所属未变。        

宋代,吕梁分属于石州、汾州、岚卅、隰州,晋宁军、太原府。离石、平夷、方山为石州辖县。西河、孝义为汾州辖县;宜芳、合河为岚州辖县;石楼、温泉为隰州辖县;定胡、临泉为晋宁军辖县;交城、文水二县为太原府辖县。      

金代,仅因晋宁军被撤销,辖县改属石州,其它州县的隶属未变。

元代,吕梁大部属于太原路(后改冀宁路)管辖,境内设置有交城县、文水县、兴州、岚州、临州、石州 (辖离石县、宁乡县)、汾州(辖县有西河县、孝义县)。石楼为晋宁路辖县。

明初,吕梁除石楼县属隰州外,境内州县均属太原府。县有兴县、岚县、临县、交城、文水,州有石州(辖宁乡县〕、汾州(辖孝义县)。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五月,汾州升为府,并倚郭设汾阳县,原太原府所辖州县、临县、永宁州及辖县宁乡县和原汾州辖县改属汾州府,府治设汾阳县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石楼县改属汾州府,清代沿用朝制,建置未变。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取消汾州府建置,永宁州废州改县,三年(1914年)1月,永宁县改离石,宁乡县改中阳。民国七年(1918年),增设方山县。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吕梁各县均属晋绥边区(先称晋西北)行政公署。

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以后,吕梁境内设兴县专区和汾阳专区,兴县专区辖有兴县、临县、离石、方山、岚县等11县,汾阳专区辖县有汾阳、孝义、交城、文水、中阳、石楼等9县。

1951年3月27日汾阳专区撤销,交城、文水、汾阳、孝义等县划归榆次专区,中阳县划归兴县专区;石楼县划归晋南专区。        

1952年7月1日,兴县专区撤销,兴县、岚县划归雁北专区;临县、方山、离石、中阳划归榆次专区。  

1954年7月1日,离石、方山二县合并为离山县。1958年11月10日,文水、交城二县并入汾阳县,中阳县与离山县合并为离石县,孝义县并入介休县,岚县分别划入静乐和兴县,石楼县并人吕梁县。1959年9月19日除孝义县以外其它各县恢复建置,1961年5月恢复孝义县建置。

1971年5月1日。吕梁地区组建,同时恢复方山县,新增设娄烦、交口二县;1972年4月,娄烦县划归太原市;1971年10月5日,新增设柳林县。1992年孝义撤县设市;1996年离石市撤县建市;1996年汾阳撤县建市。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