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最近株洲市割了株洲县2个乡镇来说一说湖南的附郭县。这里对“附郭”的定义是,第一是考虑县城属于市辖区的地盘,其次才是市县同名。
湖南算是全国“市县分治”比较多的省份。目前市县同名的仍有:长沙市县、株洲市县、湘潭市县、衡阳市县、岳阳市县、邵阳市县6组。也就是说,80年代以前设立的地级市全部保持市县分治,只有90年代以后地区改市,才同时将县改区。
但是6组市县同名,其实有2组是假的附郭县。
一个是株洲县,因为先有株洲市(1951年),后有株洲县(1965年),而且株洲市区历史上属于湘潭县,而株洲县城却属于醴陵县。1965年设株洲县时,县府就在现在的渌口镇,也没有在株洲城区寄驻过,所以株洲县只能是同名,却不是附郭。而且现在白关镇和姚家坝乡划给株洲市区以后,株洲县一点附郭的样子也没有了。不过呢,好歹株洲县设立前,渌口镇已经从醴陵县划给了株洲市区,所以假归假,算上还是有点依据的。
另外一个是邵阳县,这个更假了。因为1952年,原邵阳县(大邵阳县)地盘由邵阳市区、邵阳县、邵东县、新邵县瓜分时,邵阳县虽然承袭了邵阳之名,但其县府塘渡口镇,却不属于原邵阳县的地盘,而是从隔壁的武冈县划过来的。实际上现在的邵阳县,武冈县划过来的土地和人口接近一半,包括县城。当然邵阳府城的近郊区,确实曾属于过现在的小邵阳县,不过很短暂,大部分时间都属于邵阳市区。其实邵东县继承的原邵阳县地盘最大,人口最多,这样就比较好解释,为什么湖南历史上最会做生意的“邵阳人”的的概念今天已经被“邵东人”所取代了。因为今天的邵阳县根本就是一个“边区”发展来的。也就是说,现在的邵阳县城,跟历史上的大邵阳县和现在的邵阳市区,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说这个最假。
此外的4个附郭县,长沙县、湘潭县、衡阳县、岳阳县,都是典型的,同名,然后县城从
主城区外迁。已经市县合并的这里也不详细说了,他们是常德市县、益阳市县、永州市和零陵县、郴州市和郴县、怀化市县(这不是中方县,是真的一度市县同名分治)。
另外还有3个市县不同名,但实际上真真假假的也是“附郭县”。
一个是望城县,虽然跟株洲县一样是解放后新县,但它的老县城“望城坡”已经被长沙城区吞并了,县城外迁到了高塘岭。因为后者,所以他比株洲县真多了。顺便把历史推到清末,当初的长沙府确实有两个附郭县,北面的长沙县和南面的善化县,不过让望城县袭善化县这个指标那倒是不可以的。长善两县大致以现在的319国道周边为界,现长沙县和望城县的县城都在此线以北,而且望城县在319国道以南的老善化县的土地,已经快被岳麓区割光了,所以望城县的附郭史,不能前推到清代。
第二个是衡南县,这个县城前几年才从衡阳城区外迁。比较容易理解是附郭县。这里要说他的附郭史,不是从1952年衡南县从衡阳县分出开始,而是要前推至乾隆21年(1756年)。是年衡阳县东南境析设“清泉县”,同为附郭县,民国元年的时候,衡清两县再次合并。而1952年设立的衡南县,其行政区域范围就是40年前撤消的清泉县,如果不考虑衡阳城区设市的部分。所以现在衡南县写历史,都是从1756年开始。我手上的那本湖南省
地图册中“衡南县”那一页的文字介绍中,就只有1756年设清泉县的说明,根本没有提1952年设立衡南县,只说清泉县后有易名。因为衡南县搬出市区的时间最晚,所以衡南县是湖南最后一个附郭县。划说湖南在5、6十年代新设的几个县,方位词上是独衷“东”字,比如祁东县、邵东县、衡东县,使用“南”的也就衡南县一例,西北没有,虽然桃江县在益阳县西,洞口县在武冈县北。所以我觉得这个“东”字,怕不只是方位词,还要加上毛的东,当然这是题外话不多说了。
第三个是临湘市(前临湘县),这个算的有点勉强但却不能视为浮云。因为临湘县的老县城是陆城,现在属于岳阳市云溪区,虽然现在岳阳城区离陆城路差几十上百里,可终究是“市辖区”啊。目前岳阳市有将陆城镇纳入主城区的长期规划。其实临湘县城搬到现在城区长安,已经是30年代的事情了,因为粤汉铁路的关系,现在的临湘市城区长安,跟岳阳市区没有关系。但既然我这主题中的附郭县,要跨越100年的,那么临湘县就必须也要提到了。
至于娄底市和湘乡市,虽然娄底是从大湘乡县划出来的,但当初只是县级娄底市,而且分开以后,两者就没有关系了,湘乡县城也没搬过,那自然是不能算的。否则湘潭县还要湘潭市、株洲市两附了。
结论就是,邵阳县是最假的附郭县。
[ 此帖被keating在2011-01-05 15:5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