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8月开始启动的重庆直辖市“十年内让1000万农民进城当市民”的户籍制度改革已进行半年,据公布的成果显示,已成功让180万农民进城当市民,而且是待遇和身份上的同步转变,可谓成绩斐然,尤其是在目前尚未在改革户籍制度方面有实质性进展的中国,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然而,在180万农民变身市民的数据背后,还有这样一组数据在“进城”农民当中,有14.2%进入主城九区,16.7%进入远郊区县城,68.9%进入小城镇。没有人会天真到认为这三个层级的“市民”的待遇身份完全一样。而实际上,重庆市在户改的过程中也实行“宽严有
度、分级接入”的方针,即适度放宽主城区、进一步放开远郊区县、全面放开乡镇户籍准入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讲,重庆被誉为“破冰之举”的户籍改革还是跳不出“中国国情”的束缚。也是一种现实的无奈。因为,大城市的户籍接纳成本要远远高于中小城市。
作为中国实际规模最小的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重庆市追求“上位”的动力再加上“国家城乡配套改革综合实验区”的政策扶持,取得这样的实际成绩。向我们昭示了一点:在目前的中国,已经很难有城市在这方面做的更好了。
重庆的“户改”方针与我国现在实际上已完全背道而行、在改革开发初期实行的“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何其相似。
这或许能给我国在今后的城市化发展的政策方向有所启示:不一定要回归改革开发之初的轨道上去,但至少要让“市民”和“市”的身份都名副其实,从而达成社会的真正和谐。
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合理规范城市的规划与建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