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27阅读
  • 3回复

[经济]解构昆山发展模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8-06-06
本报记者 范利祥 上海报道

  “昆山坚持‘先干后说、多干少说、甚至干了也不说’,1984年‘偷偷摸摸’办起全国第一个自费开发区,现在摇身一变,成了全国‘百强县’的首富,聚集了2400多家台资企业,占全国台资企业总数的1/9。”彭水自治县委书记蒲阳在赴长三角考察的心得体会中这样写道。

  不久前,蒲阳与重庆市党政代表团一起来到江苏考察,特意考察了昆山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昆山开发区”)。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昆山骤然成了中西部众多落后县市的重点考察对象。一系列发生在昆山的变化,跨越16年之多的数据,正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的目光:自1992年以来,昆山市每年吸引投资都高达10亿美元。

  到底是什么,让昆山开发区拥有这么大的魅力?

  昆山开发区“扩张”

  最近,昆山开发区与临近的江苏太仓港管委会签署了合作协议。协议约定今后开发区与太仓港将建立区港双边会议制度,共同推进太仓-台湾直航,建立区港快速通关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区港物流功能联动机制、区港联系活动机制,全面推动昆太两市经济一体化进程。

  昆山-太仓区港联动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战略性决策。包括五项关键措施:一是争取尽快实现太仓港与台湾高雄港直航,并逐步建设两岸商品交易市场;二是昆山将充分利用现有台资优势,推动与太仓的联动发展;三是建立“虚拟海港”,推动区域大通关机制,降低物流成本;四是通过建设绿色通道、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公共集卡平台等措施,提升为企业服务水平;五是通过积极引导组织,吸引更多的企业通过太仓港实现货物流转。

  “这次联动,昆山开发区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昆山市政府一位官员说。

  这背后是,昆山开发区——在国家宏观调控及资源紧缺的背景下——站在了十字路口,能否实现开发区的顺利转型将决定开发区下一步发展的前景。

  而在这之前,昆山已经风雨兼程地走了近23年。

  1985年,当时的昆山县委、县政府统筹规划,在县区东侧自费创办了第一个工业新区,这便是今天昆山开发区的雏形。

  创业之初,县委、县政府在当时资金有限、经验不足的条件下,适时制定了“富规划,穷开发”,“三先三后”的方针和“依托老城,开发新城”的策略,在昆山开辟出3.75平方公里的开发区。“每走一步,都比较艰难。”一位曾在昆山开发区工作过的官员说。

  1992年4月,江苏省委下发文件,授予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更大自主权,开发区面积迅速扩大到20平方公里。1992年8月,开发区通过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就这样,到目前,全区规划总面积已达115平方公里。

  而这次与太仓港联动,则是昆山开发区制订的另一个扩张战略。

  当下,昆山新引进外企平均每亩土地投资额达26万美元,每平方公里产出达5000多万美元。

  解构“昆山模式”

  “昆山模式”引起外界关注的不仅仅是它的扩张速度,更多的是它的规划战略。比如,自1992年以来,昆山开发区在周边乡镇相继建立起十余个工业配套区,形成了庞大的工业区体系。

  “在昆山我们要营造一个最低交易成本的环境,就是说让工业企业在昆山能够得到一个最低交易成本的环境,那么当他到达这个最低交易成本的环境以后,让昆山的企业永远在世界上具有竞争能力。”昆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宣炳龙在一次讲话中说。

  “对昆山来讲,没什么优势,品牌优势、财力都不如人家,昆山能够诱惑人家到这里来的一个品牌,就是服务。”宣炳龙说,“所以我有时候跟到昆山来学习的人说,什么招商方式?就是诱惑招商,你得把人家诱惑到昆山来,但是这个诱惑,不是骗人,到了昆山以后,给人家看到的,都是很实际的东西。”

  据本报记者观察,“昆山模式”另外一个独特之处是,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市委领导班子换了一任又一任,但历任领导班子的执政理念一以贯之,“以外向带动”这一发展主战略始终没变。

  从招商工作方面来看,上世纪80年代初,昆山提出“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横向经济联营的思路,主动在上海地区寻找合作伙伴,建立了首家沪昆联营企业上海电视一厂昆山分厂,很快又引来四川、陕西、江西等省客商纷纷前来。接着,他们又把眼光投向国际资本市场。

  1988年,日本苏旺你株式会社投资创办了江苏省第一家外资公司。1990年10月,昆山首家台资企业顺昌纺织有限公司正式投产,不久,顺隆、顺丰、顺进、顺发等“顺”字台资企业先后诞生,一时间台商纷至沓来。如今,昆山已成为全国台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被公认为“小台北”。

  欧美企业也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继进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特别是1992年沪士电子有限公司的到来,开启了昆山“以商引商”“以大引大”,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合作的新阶段。

  而目前,昆山开发区又在力推产业结构升级,大力招商现代服务业。据统计,昆山开发区服务业项目注册外资占新批项目的比重,已由2004年的14%上升到2007年的30%。

  “每个发展阶段,既做到薪火相传,又做到不断创新,上下执政思路对接得非常好。”昆山市政府官员说。

  凯捷观点

  昆山北至东北与常熟、太仓两市相连,南至东南与嘉定、青浦接壤,西与吴江、苏州交界。周边有大小洋山港、虹桥交通枢纽和太仓港。京沪高铁、宁沪城铁、沪杭磁悬浮、浦东和虹桥机场扩建工程等的建设将使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际交通更为便利,而昆山正处于上述日趋发达的城际交通的重要节点上。

  交通的便利带来商务的节约、要素资源的市场配置力增强,制造型企业的运营将更强调将传统的生产环节向中心城市之外的低成本地区转移,而价值链中核心的研发、营销、采购等功能将向中心区域聚集。长三角地区内以及其他城市的公司总部功能,以及对本地市场依赖性相对降低的现代服务业会更多地迁往上海。以日本的新干线为例,建成后在东京与大阪之间形成了能够当天来回的商务圈,大阪等关西地区的众多企业纷纷把公司的总部功能迁往信息和技术更加发达、人才更加集聚的东京。随着上海商务成本的逐年上升,昆山毗邻上海的优势将有利于开发区进一步承接上海的经济辐射和商务溢出。

  昆山正面临产业转移之痛。

  发达的交通与经济使得昆山在土地和劳动力方面已不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区内制造业正向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更加低廉的其他区域转移。近两年,昆山已经出现本地企业迁往苏北、中西部地区,以及越南、老挝等国家的情形。昆山所处的苏南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到2007年底,苏南地区向苏北地区产业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2026个,项目总投资993.8亿元。

  昆山经历了“农转工”、“内转外”的两次大转型,创造了“昆山制造”,成为中国百强县首位。昆山第二产业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但是,昆山第二产业主要依赖低成本优势进行“代工”生产,存在附加值低、资源消耗高的问题。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及我国沿海地区的平均值甚至全国的平均值。昆山要实现持续的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刻不容缓。

  实现从“昆山制造”到“昆山创造”和“昆山品牌”的转型需要转变过去的发展方式。昆山的产业优化不应是简单地从一个产业转向另一个产业,而是应转变过去依赖土地资源的发展方式为政府加大投入,立足于昆山本地企业,从构建完善、透明的政策环境下功夫,为企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服务,扶持本地企业向更高价值链进行拓展,打造“昆山创造”和“昆山品牌”型的知名企业,才能根本免除产业转移之痛。

  产业升级与优化需要改善人才吸引环境和加强本地的人才培养为基础。过去20多年发展过程中,昆山的人才供给主要依赖外来务工人员,缺失本地化的人才培养和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人才结构不足以支撑昆山企业向现代服务业以及产业高端价值链环节进行转型。

  要成功实现产业升级与优化之路,昆山需要根据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的人才特征与需求,建立有吸引力的人才环境和加强本地人才培养。
每当别人夸我,我就很局促,因为夸的还不够         
每当有人骂我,我就很扭捏,因为没有骂到点子上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06-06
只不过卖地和卖血汗赚钱。
建议稳省分地撤县并乡镇,实现省----市(县)----区(街道)、乡、镇三级。地级一分为二、三,称市或县(副厅级);原来的县拆分(大致按原来的县辖区大小),2、3个乡镇街合并,称区(街道)、乡、镇,为副处级。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06-06
时势造英雄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8-06-08
引用第1楼cdh518于2008-06-06 13:48发表的  :
只不过卖地和卖血汗赚钱。

中国哪里不是这样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