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73阅读
  • 2回复

[综合]我观“计划生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03-09
— 本帖被 hunry 从 经济地理 移动到本区(2022-07-11) —
       在动态分析面前,所有针对计划生育的陈词滥调都是浮云,特别是人口结构论和狭隘民族论。
      人口结构论的关键词是老龄化。根据中国社科院人口所所长蔡昉的研究,中国大约在2015年,劳动力人口新增率(类似加速度的概念)迅速降到零,这将使得劳动力人口总量下降,全国老龄化程度加深。  
  国际上一般把16岁~64岁的人口算作劳动年龄人口。根据世界银行、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等部门研究,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5年左右会达到最高峰,预计在9.97亿左右,此后开始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会持续下降。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增加,反映出全国的老龄化程度加深。比如2000年,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8%,与世界平均水平基本一致。但是到了2010年,该比重将达到8.3%,超出7.5%的世界平均水平。
     人口结构论者的论证路径是老龄化—新生人口远远不足以抵消死亡人口—若干后国家消亡。可笑的僵化逻辑。且不说这帮人刻意忽视目前庞大的人口数量对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更别提人口素质和经济结构的相互作用了。
      从官方统计,2000~2009年每一年的新生人口均超过1500万,也就是说20年后,20~30岁的青年劳动人口不下于1.5亿。届时,老龄人口是1960年代中后期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也就说65岁以上的老龄化率会有上升,但不可能达到恐怖的20~30%。
       2010年中国大陆新出生人口数保守估计为1595万人,误差+/-0.5%。其中长大成人、通过医学筛查能够结婚生子的,按九成算1435万人,再剔除不婚或“丁克”的5%,还剩1356万人。这些人全部“二胎”,那么35年后他们的后代当维持1300万人以上。如果综合“多胎”和“一胎”,预测2045年新出生人数1000万以上,是有基础的。这里暂且不展开城市化对平民生育行为的抑制作用。
       我以为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不在于“一胎”、“二胎”的争执。因为,就是现在放开二胎,不过是略微延缓今后十年的老龄化率快速上升而已。该生还是会生,不生还是不生。直接受影响的不过是那帮寄生在“计生”上的人。
       我以为计生委改造成优生委,是时候了。略略考察了一下,乡镇机构设置,无论怎么改革,两个委办必然存在,即经济办和计生办。强大的计生委渗透到每一个自然村、居民区。某种程度上也是国家政权控制力和动员力的象征。存在即合理。就把它向合乎法理、顺乎人道的方面转化。
       设计一下优生委的职能。除了原来计生委的发准生证和保健物品,收罚款之外,功能需要前伸后延。首先,婚检职责并入优生委。第二,实行优生一票否决制。凡出生缺陷婴儿,在孕期百分之百能检查出来,乡镇长或街道主任立即下台。另一个杠杠是每年缺陷婴儿出生数不能超过前一年。给优生干部的权利是每个孕妇三次孕检(实报实销)和医院生产费用(按二级医院顺产计)报销的审核权。这里强调一下,健康婴儿重要性压倒一切。国家财政对此绝不能吝啬,并且优先安排。
       优生只是每个婴儿成长为健康公民的第一步,之后还要优育。现在婴幼儿的计划免疫做得不错。关于上幼儿园的费用,国家可以不直接补贴。但是这笔钱绝不能省,要用在开设新园和教师培训上,特别是男性教师。幼儿教育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幼儿园达到开设标准即可备案招生,并且国家财政扶持要一视同仁。说白了,国家未来在于孩子。养老待遇再提高,而新生婴儿的缺陷率居高不下,这样的国家谈不上有好前景。我始终弄不明白,人口结构论者老是强调老龄化如何如何,而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每年的新生婴儿的数量以及缺陷率。当然,另一个人口上的国家实力指标是每年大学招生数和毕业数。其他,都是浮云,纠结于人口总量膨胀和老龄化率提高,只是舍本逐末。
       说到这里,我要申明。我并不主张抑制养老,补充优生。这里奥妙在于,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浓厚。老人退休金有节余,自然会资助小辈。我只反对针对特定人群的超常优厚的养老待遇。想想普通工人养老金能跟上通胀率,就庆幸了。而农民有一份象征性的养老金,感恩戴德不尽了。
       现在,中国的人口总量是远超过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那么,有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肯定没有。这里套用大英帝国的“两强理论”,中国的人口规模是美俄总和的两倍。按2010年的现实标准计算是9亿,那么2020年的人口规模是10亿人,假定可以规划的话。理想状态下的人口,以现有大中华区13.8亿人推算, 2050年13亿人,2100年之后保持在12亿人。然而,人口不是经济产业,不可能规划,只能引导。按预期寿命80岁,每个年龄段人数绝对平均,每年新生婴儿数1250万人。考虑动态因素,现在的每年新生婴儿1500万足够了。那么,优生委的计划职能,不是查禁“二胎”。而是根据过去十年的平均年出生人数确定一个数量指标,按1.1倍率,在年初和年中各招领发放一次一半。不领指标不给报销,反而要按当地居民平均个人年收入的5倍征收抚养费。领取指标数不足或溢出,相邻行政管理区域之间调剂。
       据此,还要求优生委承担一项职能,每年统计公布每个县级政区内新生婴儿数。按学年统计,即当年的9月到次年的8月。这个数据对于幼儿入学,具有重要意义。年轻夫妻,可以参考,从而真正的实行计划生育。“计划”不是要不要,而是什么时候要的问题。
       至于狭隘民族论更可笑了。持此论调的人,其论证逻辑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所以人口普查登记上的汉族比率不能下降,否则亡国灭种。什么是汉族?汉族本身就是有史以来不断融合的产物。不管新鲜血液是来自何方,他的结晶叫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屹立五千年不倒,不在于他的形—汉族的人口数量,而在于他的神—中华文明的传承。否则,怎么解释欧美华人精英的“黄皮白心”,东南亚华人族群的寻根情结(新加坡是独立国家,要以国际关系眼光看待)。我以为中华文明的主体部分是汉族文化,汉族文化本身也是一个“熔炉”。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清晰的汉族文化标志—汉字,当今世界独一无二、广泛使用的方块字。这里略提一下,个人的自发的“识繁用简”不够,大陆要恢复繁体汉字的法律地位。日常使用以简体为主,但是古文献研究和法律文书正本,必须备有繁体版本。国家机构名称和县级政区及以上地名,直接使用繁体。
       狭隘民族论本身是西方“舶来品”。这个玩意,拿来用用,仅限于“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就是说,对外不对内。因为,在国内实践“狭隘民族论”是慢性自杀。这的的确确是一副“毒药”,无论是苏俄式的,还是欧美式。只是现行的民族政策,欲罢不能。新疆的“7•5事件”足以表明改弦更张的必要性。以地区项目支援,代替民族成分优待。项目有基础设施、工业农业和教科文卫等类,不可偏废。尤其,教科文卫类的人员交流项目,要加大比重。
       其实,中国的历史时期,并不强调“民族血统论”,更看重“文化一统论”。所谓,夷狄着华服,则华夏之;华夏从胡俗,则夷狄之。历史上,曾有两次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然则一旦汉族政权取得彻底的军事胜利,就承认前朝的正统地位了。 “五胡乱华”和辽金元清同样是中国的历史。说的荒诞一点,如果李自成不来搅局,现代中国的版图完全可能局限于长城或者大漠,而南方则会囊括南中国海。惟一的变数,满清在俄国的压力下何时南附。如此,满清的历史照样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苏俄民族论把国民区分,并上升到行政区划的高度。俄国的历史书认为满清是中国的殖民政权,其目的是为他侵占外满提供历史依据。可以预见,一旦俄国衰落,其把金帐汗国作为正统的可能性大增。欧美民族论从学术角度出发,细分民族。却往往是制造分裂,保存种族歧视、拓展经济殖民地的有力武器。比如,西欧策动科索沃独立,极其短视。
[ 此帖被萧望岳在2011-03-12 10:36重新编辑 ]
中央---省---郡/市/州---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直辖郡---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特区---邑/镇/乡---坊/里/村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3-10
天朝人口政策一直在犯错误。当初太祖号召“人多好办事”是一个极端,后来太宗朝有强制“只生一个好”又成了另一个极端。与中国传统的中庸文化背道而驰,中庸赞同“执两而用中”,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官员自杀多抑郁,百姓上访皆神经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3-10
我的逻辑:
第一,优生重于优育,优育重于就业,就业重于养老。这个“重”指政府优先调配除财政外的资源。因为今后二十年养老金的支出往往会超过优生优育的总和。
第二,以乡镇街道的计划生育取代单个家庭的生育限制。乡镇以历年的出生人数为基础,确定指标。一般家庭则看经济实力,自主生育,三个为限。当然,特权阶层最好“一胎”,以维持社会金字塔稳定。
中央---省---郡/市/州---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直辖郡---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特区---邑/镇/乡---坊/里/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