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846阅读
  • 11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06):归德府(商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3-07
  归德府:冲,繁,难。隶开归陈许郑道。总兵驻。西距省治二百八十里。广四百七十里,袤三百二十里。北极高三十四度三十二分。京师偏西三十五分。沿明制,领州一,县八。

商丘冲,繁,难。倚。商丘,城西南三里。又城南四十里,穀丘。河水自宋开宝四年至康熙四年决入郡境者以十数,府治与为转徙,南北不恆。咸丰五年后,故道淤。丰乐河出焉,东南入夏邑。古汴水一曰护水,其支津澮河,即睢水上源,湮。今首县西北,俗名沙河,歧为三。北岔入永城。正渠及南岔,与其支苞河、其西陈两河,自宁陵入,右合沙家洼、冀家河,左合古宋河,并入安徽亳州。沙为马尚,南岔为武家,而陈两为清河。大蒙,古景亳。小蒙侧有漆沟、孟诸泽。济阳、葛驿二镇。县驿一。

宁陵冲。府西六十里。西:甘露岭。东北:河水故道,淤。其自睢入西南者曰张公河,迳汉已吾故城东入柘城。西北:陈梁沙河,俗名陈两河。长安一镇。宁城一驿。

鹿邑繁,疲,难。府南百二十里。故城,县西,古鸣鹿,县丞驻。东:阴灵山、隐山。西南:横岭。西北:惠济河自柘城入,迳贾滩南。涡水自太康入,错淮宁复入。南:清水河,涡支津,旧自淮宁入,今首虞诩墓北,迳汇城东南,为练沟,并入安徽亳州。其清水,南出偃王陂者,茨刺河,右合瀖水,会西明河。水经注“自陈城百尺沟东迳宁平故城南”者,入太和,东明河亦入之。谷阳一镇。县驿一。

夏邑冲,难。府东百二十里。清河自虞城入。左合横河。西北:丰乐河自商丘入,为响河,及虬龙河、歧河,并东南入永城。分防夏商永、县丞驻。会亭一驿。

永城冲,繁,难。府东南百八十里。北:砀山。巴清河即减水沟,自夏邑入,东南入江苏萧县。东洪沟,自萧入,仍从之。响河迳太丘故城,合虬龙沟、歧河,为巴沟河,迳城北,东南入安徽宿州。南:澮河自商丘入,迳建平、酂、费故城北,右合北岔沙河。又东,包河自安徽亳州入,并从之。新兴、保安二镇。太丘一驿。

虞城冲,繁。府东北七十里。东北:柱冈、黎丘。河水故道自商丘入,东入江苏砀山,即古汴渠。水经注“迳周坞侧”者,横河出焉。南惠民沟,并入夏邑。治平一镇。石榴堌一驿。

睢州冲,繁。府西百里。城西:骆驼冈。北:黄河故道自考城入。明嘉靖十九年决野鸡冈,南流者为张弓河,入宁陵。西:惠济河自杞入,左合横河,即擅其故道,东南入柘城。横即睢,睢即涣。水经注“迳承匡城,又东迳襄邑故城南”者。归化、重华二镇。五桥集,州判驻。葵丘一驿。

考城简。府西北百二十里。乾隆四十九年改隶卫辉。光绪元年复。南:葛冈。河水故道旧自兰封入,东入山东曹县。咸丰五年北徙。旧有戴水,并堙。斜城、葵丘有驿。

柘城简。府西南九十里。城东北隅:廓山。河水故道二。西北:惠济河自睢入,迳心闷寺,水经注“睢水历傿县北”者,旧纳涡支津。北:张弓河自宁陵入,迳牛斗城,会于东南砖桥,东南入鹿邑。又东刘家河,古谷水,即涣水,水经注“迳鄫城北”者。又古泓水,县西,并堙。八桥一镇。县驿一。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4:11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3-07
商丘传为上古帝王之都,约在公元前24世纪,帝颛顼曾建都于商丘。帝喾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为商族人的始祖。约公元前16世纪,契的13世孙成汤,灭夏称商,初都南亳(今商丘南)。约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三年,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商丘,称宋国。周赫王二十九年(前286)齐、楚、魏灭宋而三分宋地,商丘属魏。

秦时,本地分属砀郡与陈郡。西汉高祖五年(前202)改为梁国,属豫州。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将梁国改为梁郡。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时仍为梁郡。南朝宋、齐为南梁郡,属南徐州。北魏为梁郡,属南兖州。隋开皇初梁郡废,十六年(596)置宋州,大业三年(607)复置梁郡。唐武德四年(621)又改为宋州,天宝元年(742)置睢阳郡,属河南道,乾元元年(758)复为宋州。五代梁三年(909)升为宣武军,五代唐庄宗同光元年(923)改为归德军,五代周时仍为宣武军。北宋初复置宋州,景德三年(1006)升宋州为应天府,属京东西路(应天府始为京东东路路治,后为京东西路路治),大中祥符七年(1014)诏升为南京。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更名为归德府,属南京路。元为归德府,属河南布政使司。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降府为州,属开封府。嘉靖二十四年(1545)升州为府。清沿明制,仍为归德府,属河南省。

民国2年(1913)裁归德府,所属各县划归豫东道。1914年改豫东道为开封道。1932年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直到1948年。

1948年11月全区解放后为豫皖苏第一行政区,1949年3月改为河南省商丘专区,辖睢县、民权、宁陵、柘城、商丘、虞城、夏邑等7个县及商丘市。1950年5月商丘县城关区改建为商丘市,原商丘市改为朱集市。1951年7月设立谷熟办事处(县级),同年8月朱集、商丘二市合并为商丘市,市治朱集。1952年1月,永城县(现在的永城市)由皖北专区划归商丘专区,同年8月撤谷熟办事处正式建谷熟县。1953年1月,裁淮阳专区,其所属淮阳、鹿邑、太康、沈丘、项城、郸城等6县划归本区。1958年12月,商丘专区并入开封专区,1961年12月恢复商丘专区,1965年6月,淮阳、鹿邑、太康、沈丘、项城、郸城等6县划归周口专区。1968年改为商丘地区。1977年10月兰考县由开封地区划归本区,1980年8月兰考重归开封地区。1997年6月撤地设市,为目前的商丘市,辖梁园、睢阳2区,虞城、夏邑、民权、宁陵、柘城、睢县6县,代管县级市永城市。总面积10704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85平方公里。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3-07
汤王兴商

  【汤王兴商】夏朝末年,商族部落首领汤在商丘一带活动。汤以伊尹为相,励精图治,国力日渐强盛。约公元前16世纪灭掉残暴无道的夏桀,建立了商王朝。?

葵丘会盟

  【葵丘会盟】春秋时期,诸侯大国争霸,兼并战争频仍。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以春秋五霸之一的地位,在葵丘(今民权县林七集黄河故道北岸)盟会诸侯。齐桓公、楚成王等大国诸侯均参加,并在此写下和好息战盟书,使各国人民得以休养生息。这次会盟史称“衣裳之会”。?

泓水之战

  【泓水之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伐郑。楚庄王闻讯,率兵攻宋救郑。两军在宋国境内的泓水(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慈圣镇)相遇,宋襄公以强调“仁义”治军,不听谋士劝告,两次错失良机,致使全军覆没,自己身负重伤,不治而死。从此,宋国降为二等诸侯国。“宋襄公之仁”典出于此。?

梁孝王守睢阳

  【梁孝王守睢阳】公元前154年,西汉发生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NE5A8?、楚王刘戊等亲率大军攻打睢阳(今商丘),企图打通西进京都长安之路。梁孝王拥兵10万,死守睢阳城3个月,给西汉王朝得以重整旗鼓的机会。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梁孝王因守睢阳有功,深得汉景帝厚爱,赐天子旌旗并与皇帝车同辇,梁孝王所在的梁国也成为汉王朝中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睢阳之战

  【睢阳之战】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757年正月,叛将安禄山部下尹子奇率10万大军攻打睢阳(今商丘)。睢阳守军5000余人依靠睢阳坚固的城池,与敌激战数百次,坚持了半年之久。最后,弹尽粮绝,捕雀捉鼠为食,人亦相食,却无一人投降。城破,张巡、许远皆被残杀。?

赵构登基

  【赵构登基】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康王赵构在金兵的威逼下,逃至陪都南京(今商丘睢阳区古城南),在南门外举行登基大典,继皇帝位。?

师尚诏攻克归德府

  【师尚诏攻克归德府】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柘城县远襄集北师家庄人师尚诏率领农民暴动,仅40余天队伍就发展到数万人。农民军首克归德府,继克睢州、许州,在豫东一带产生很大影响。这是明代河南省最大的一次农民暴动。?

李自成两次攻打归德府城

  【李自成两次攻打归德府城】明崇祯八年(1635),李自成率农民军暴动。在荥阳聚会,决定兵分五路,进攻官军,李自成等担任东攻任务。三月,他和张献忠率兵数万攻打归德府,归德府守卫军凭借城墙固守,在城四周架起火炮,轰击农民军,农民军久攻不下,伤亡甚重,遂撤离。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张献忠在入陕西途中,攻破归德府城,杀死官兵3000余人,取得胜利。?

黄河在商丘北徙

  【黄河在商丘北徙】明嘉靖十六年(1537)夏,黄河水在今商丘市梁园区李口乡南岸决口,河水泛滥,灌归德府城,直至十九年冬城内始干。其后河水漫流,归德府一带灾害连年。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水向北迁徙,以后商丘一带才少有黄河水灾。?

创办平民夜校

  【创办平民夜校】1923年恽代英介绍睢县人姜郎山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姜郎山返回家乡成立农民协会。在他的倡议下,破除迷信,扒庙建学,遂在睢县城西刘庄盖房39间,创办了刘庄小学。学校门楣砖刻“唤起民众”;两旁砖刻对联“昔日蔓草荒芜凋敝凄凉,今朝人才荟萃庄严灿烂”。1932年,姜郎山又在此办平民夜校,自编教材《平民识字课本》。进步人士李省三、李备伍任教师,主讲农民运动、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权等课程,共办两班,学习者100余人。参加平民夜校的人后来许多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蒋冯阎大战于商丘

  【蒋冯阎大战于商丘】1930年5月,新军阀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的中原大战在商丘拉开战幕。从4月开始,蒋与冯、阎双方积极向豫东调兵遣将,5月9日蒋首下攻击令,历经了商丘之战、民睢之战、睢杞太边之战、民考曹边之战、商宁之战等激烈战斗,双方投入兵力数十万人。至10月6日蒋军攻战郑州,中原大战基本结束。商丘全区地处陇海战区主战场,无不遭受战火摧残,人民深受其害。?

淮海战役商永战斗

  【淮海战役商永战斗】1948年11月30日,淮海战役进入第三阶段,战斗最为激烈。国民党军的3个兵团和地方党政机关共30万人沿徐永公路向永城、商丘方向撤退;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永城市陈官庄一带截击敌军,与之激战四昼夜,全歼国民党军26万余人,活捉“剿共”副司令杜聿明,击毙第三兵团司令邱清泉等人,淮海战役就此结束。?

全国绿化会议在商丘召开

  【全国绿化会议在商丘召开】商丘地区多是沙丘和盐碱地,1949年前林木覆盖率仅2.7%。1984年,商丘实现农田林网化,建成了带、网、片相结合的农田防护体系。1995年3月8日,全国绿化会及林业部召开的8省市平原绿化现场交流会在商丘召开。全国先后有87个县(市)共8000多人赴商丘参观,15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名林业专家、学者至此考察,将商丘的平原绿化经验推广到全国。?

京九与陇海铁路交汇通车

  【京九与陇海铁路交汇通车】1915年陇海铁路修竣,穿越商丘境内124公里。1996年9月1日,北京至香港九龙的京九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在商丘站与陇海铁路交汇,使商丘成为中原地区一个新的特大型交通枢纽。京九铁路在商丘境内长58.72公里,4个火车站,原京广、京沪铁路下行部分列车,改经陇海直入华东,分流京广、京沪两大干线运量和晋、豫两省煤炭外运,对促进商丘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3-07
宁陵历史悠久,具有4000多年的文明史。夏、商、周时为葛伯国,系葛姓祖籍之源。春秋时称宁邑,战国时又名信陵,秦时谓宁陵城,公元前122年西汉武帝始置宁陵县。

战国始有宁陵一名。据《宁陵县志》:“从来更置改属,民不宁居”,并引班固之语:“邑无定名,民无定里”为证。以宁为名,是出于人民的意愿。战国末年,由于信陵原名宁,易名宁陵。汉武帝置宁陵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3-07
鹿邑
春秋(前770-476)
  在太清宫集西北设治相,马铺北设治訾毋,大辛集东北设治鸣鹿,今县城东设治苦,属陈国。
战国(前475-前221)
  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置苦县,属颖川郡,后属砀郡。
秦(前221-前207)
  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由大泽乡挥师西进,克苦县。
西汉(前206-24)
  高帝元年(前206),苦县属汉淮阳郡。
  高帝十一年,苦县属兖州淮阳国,并于县西南置宁平县(今属郸城县)
  文帝元年(前179),改淮阳国为郡,四年复国,十一年又改为郡,其间苦县、宁平均隶之。
  景帝二年(前155),改淮阳郡为国,三年废淮阳国,苦县改属沛郡。
  元康三年(前63),淮阳复为国,苦县属之。
  新莽时期(8-23),改苦县为赖陵,属淮阳国。
东汉(25-220)
  建武元年(25),赖陵复名为苦县,西部置武平县,治设武平城,与宁平县同属豫州淮阳国。
三国(220-265)
  魏景初二年(238),苦、武平、宁平属魏豫州陈郡(国),后属谯郡。
西晋(265-317)
  武帝(265-289),苦、武平先属豫州陈郡,后并入梁国。撤消宁平、分属苦、武平。
东晋(317-420)
  咸康三年(337),改苦县为父阳,属豫州。
南北朝(420-589)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至顺帝升明三年(479),父阳、武平属宋豫州陈郡。
  北魏正光年间(520-524),改父阳为谷阳县,属兖州陈留郡。
隋(581-618)
  开皇三年(583),武平属豫州谯郡。
  开皇六年,复置谷阳县,建置在今太清宫集,属谯郡。
  开皇十八年,撤销武平县改县名为鹿邑。
  大业十三年(617),农民起义首领田黑社占据鹿邑,改县名为涡州。
唐(618-907)
  武德三年(620),涡州复名为鹿邑,属河南道亳州。
五代十国(907-960)
  真源、鹿邑曾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北宋(960-1127)
  开宝二年(969),真源、鹿邑均属淮南东路亳州。
南宋(1127-1279)
  鹿邑、卫真属南京路亳州。

  金明昌二年(1191),重建洞霄宫和太清宫。
元(1271-1368)
  至元二年(1265)鹿邑、卫真两县合并为鹿邑,治所迁卫真县境(今县城)。录属归德府。
明(1368-1644)
  洪武二年,鹿邑属河南承宣布政司归德府。
清(1644-1911)
  鹿邑,清初沿袭明制,归属河南省归德府。
中华民国(1912-1949.9)
  民国元年2月,县设公署,改知县为县知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县政府召开万人庆祝大会。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3-07
历史沿革中的夏邑
夏,今夏邑为古虞地,属豫州之域。
商,今夏邑名栗。
西周至春秋,今夏邑为宋国栗邑。战国,属楚。
秦,在今夏邑地置栗县,在今县境东北部置祁乡县,皆属砀郡。
西汉,初,除栗县和祁乡县外,又在今夏邑西南部置建平县。后,栗、祁乡、建平3县皆为侯国,属沛郡。
新朝,栗侯国改称成富。
东汉,栗侯国和祁乡侯国皆废。建平侯国属沛郡。
三国,今夏邑地属魏,南部属谯郡,北部属梁国。
西晋,归属如魏。
东晋,在今夏邑西南置马头郡,治建平城(今马头),辖蕲、己吾、下邑3县。
南北朝,今夏邑地属梁郡。北魏孝昌二年(526),下邑县治移于栗城(今夏邑县城),
栗始名下邑。此后,栗不复存在。北齐,下邑属马头郡,马头郡废,属亳州。
隋,初属谯郡,开皇十六年(596)置宋州(治今商丘市睢阳区),下邑县属之。
唐,下邑初属宋州。宋州易名睢阳郡,下邑属之;睢阳郡复名宋州,下邑仍属之。
五代,后梁,下邑属宣武军(今商丘)。后唐,宣武军改为归德军,下邑仍属之。
宋,归德军改为应天府,辖下邑。
金,应天府改称归德府;下邑属之。兴定五年(1221)本县改属永州。金末,改下邑为夏邑。蒙古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永州降为永城县,夏邑改属归德府。
元,夏邑并入睢阳,不久复置,仍属归德府。
明,清,夏邑均属归德府(州)。
中华民国,民国2年(1913)2月夏邑属豫东道。民国3年6月,豫东道改名开封道,夏邑遂属开封道。民国19年开封道废,县隶省。民国22年属河南省第二行政区(治商丘)。
抗日战争时期,夏邑由国民党、共产党、日伪3方政府管辖。 (国民党)夏邑县政府,治所无定,属河南省第二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夏邑县抗日民主政府,治所无定,先后属八路军苏鲁豫支队、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淮北路西专员公署;雪商毫县抗日民主政府(会亭、马头、业庙、济阳一带属之)属淮北路西专署。日伪夏邑县政府,治县城,属豫东道。
解放战争时期,夏邑属国民党,共产党两方政府管辖。夏邑县政府,治县城和刘堤圈,属河南省第二行政区(商丘);夏邑县人民政府,治所无定,先后属苏皖边区第八行政专署、豫皖苏区行政委员会、豫皖苏区第三专署、商丘专员公署。
1949年,夏邑县属商丘专区。1958年,商丘专区与开封专区合并,夏邑隶属开封专区。1961年,商丘专区与开封专区分开,夏邑仍属商丘专区。1996年商丘专区改商丘市,夏邑隶属商丘市。

县 城 沿 革

夏邑县城古为栗城。据旧县志记载,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栗城为楚国所筑,周围五里余。秦置栗县,始为县治。南北朝北魏孝昌二年(526),栗易名下邑。金改下邑为夏邑。元至大二年(1309),因黄河决口,城郭淹毁,县治迁城北黄冢。延祜五年(1318)始还。又3年,复成城。明正统十四年(1449),知县周普循旧加修。
成化八年(1472),知县孙泽重修,城墙厚五尺,高丈余,缭以垣墙。明弘治元年(1488),郑举署县事,奉例加修,以砖券门,门上竖城楼。弘治十年,知县宋杰改图更理,将城门修复一新。正德六年(1511),知县张锐为防刘六、杨虎义军攻城,大加整修,城墙复置拦马垛口,设窝铺,建四角楼,筑护城堤。自此,以城墙为界,形成内外城河。 4条大路向外延伸,将内外河分成8块水面。城竖4门,东曰通济,西曰迎恩,南曰迎薰,北曰怀远。门外所修4桥,岁久多坏。嘉靖十三年(1534),知县滑参继修。
泰昌元年(1620),知县葛应斗重修城池,城墙增雉堞。
天启二年(1622),山东白莲教首徐鸿儒起义,知县马希周闻警加修土城,高五尺,广七步,竖堞千余。
崇祯十一年(1638),各地义军纷起,知县边大顺增修砖城,建垛1600余个,城高四丈,宽一丈。靠城墙筑有土台,阔二丈余,土台里缘,建睥睨墙,两墙间为墙道,宽一丈五尺。清康熙四年(1665),黄河决口,水冲城陷,知县李天玑重修。清康熙二十七年因连年积涝,倾圮殆半,知县尚崇震重修。此后百余年间,迭经黄水,从未修葺,城垣倾圮,仅存4门。清咸丰四-六年(1854?1856),太平天军和捻军三破县城,火焚官署。咸丰八年知县陈尚达,为抵御捻军,传集城乡绅庶,再次开工筑城。城墙周围九百二十六丈,基宽八尺,顶宽四尺,高一丈八尺,拦马垛口高五尺,共二丈三尺;城隍基宽二丈五尺,顶宽八尺,身高一丈五尺,遮身拦墙高三尺,砌垛口1853个。砌4门,各建城楼1座。马路甬路各4道,吊桥4座。光绪十六年(1890)夏,水灌南堤口,冲开涵洞,城圮殆半。之后,知县李荣基、叶承祖相继续修。
民国19年(1930),建设局长李金榜对县城略加修理。民国34年,县城重修,4门更名,东曰中山门,南曰胜利门,西曰奉化门,北曰建国门。由于屡次取土筑城,内外城河越开越宽,越挖越深。明嘉靖年间,外城河已阔八丈,深两丈,泉水清澈见底,栽藕养鱼,清香飘荡。清康熙年间,外河已扩展至三四十丈,因年久渐坍,大堤内至城根一片汪洋。为防洪水浸城,护城外堤愈加愈高愈宽。明正德年间城堤周围八里,基阔三丈,顶宽一丈五尺,外植柳2000余株,蔚然成林,后为战乱所毁。
光绪二年(1876)知县李铁林奉谕栽桑,一为护堤,二为养蚕,附近村民,颇获其利。 光绪二十七年,知县彭恩浚,曾于堤内栽柳。
民国4年(1915)知事黎德芬又于堤内栽柳树200余棵,但存活甚少。民国37年11月县城解放,旧城里为县党政机关所在地。因城里道路狭窄,交通不便,吃水困难,从1952年起,县党政机关先后迁至城外东北隅,与旧城隔河相望。随着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县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增加,以县委和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机关所在地为中心,北起小铁路,南至陈庄,西起花园村,东至环城路,逐渐形成了新城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3-07
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析彭城、睢阳二郡之属地始建永城县。金兴定五年(1221年)升为永州。元至元二年(1265年)复降为县。1945年2月更名为雪枫县。1949年3月,恢复为永城县,隶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1952年改属河南省商丘专区。1996年10月,撤县设市。
永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聚居,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膏腴之地".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始置永城县,沿袭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3-07
据《虞城县志》载,1954年,经当时的政务院批准,谷熟县与虞城县合并为新的虞城县。为便于领导,原虞城县城所在地从利民镇迁到马牧集(今虞城县县城)。所以,利民镇是虞城县的老城。由此上溯到公元596年,即隋文帝开皇十六年,把三国时魏国的梁郡改称宋州,而原属梁郡的虞县也被更名为虞城县,属宋州。从那时起,虞城县之名至今1400多年不曾改变。在称虞城县之前的虞县及虞国,就是本文所称的古虞。古虞人文荟萃,历史悠久,拥有灿烂的中华文明。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3-07
 睢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一座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古属予州域,夏商以来封国无闻。春秋时代为襄牛地又称巢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此地设县,因县城位于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陵墓附近,故名襄邑。宋置拱州,金元以来改称睢州,民国二年至今称为睢县。境内名胜古迹众多,主要有春秋时期的宋襄公墓、唐代的无忧寺塔、宋代的圣寿寺塔和东坡居士的宝墨亭、明代的袁家山和清初的汤斌祠等旅游景点。闻名遐迩的睢县北湖原是明代睢州旧城遗址,湖面阔达4500多亩,湖区文化遗迹繁多,著名的有襄陵、宋襄公望母台、甘菊泉、苏轼留墨处、汤斌读书处等,享有“中原明珠”之美誉,2000年被河南省旅游局批准为省级旅游景区。1994、1995、1996年,在这里相继成功举办了河南省青少年划船运动会、全国青年皮划艇锦标赛和全国皮划艇锦标赛。目前是河南省水上体育运动训练基地。 睢县是我国现代化著名诗人苏金伞和陈雨门的故乡。他们的不少诗作,描绘了家乡的田园风光和淳朴民风。 睢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过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抗日战争时期,睢县是水东抗日根据地的策源地和中心区。1948年7月,在粟裕将军的指挥下,睢杞战役取得辉煌战绩,我军在睢县龙王店(罗阳店村)活捉了国民党军兵团司令区寿年。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3-07
柘城历史悠久,文绪锦长。上古之世即为朱襄氏故居。夏称“株野”,商称“秋地”。至秦乃筑城置县,以邑有柘沟环流,两岸柘树丛生,乃称“柘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更名为“柘城县”。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旧城 圯于大水,一城锦乡,没于泽国,即今日“北旧湖”。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城池南迁,以迄于今。“北 旧城”内,依然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令人神往。4颗7000年前的犀牛牙化石堪为珍奇,孟庄殷商文化遗址出土的草鞋底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鞋’,龙山文化晚期与岳石文化遗存丰富的李庄文化遗址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著名的春秋‘宋楚泓水之战’就发生于此。柘城人杰地灵,俊杰辈出。‘政治为天下最’的三国曹魏重臣梁习;横扫官军、威震京师的明代农民起义领袖师尚诏;学有大成、术有专攻的清初布衣科学家李廷基;数学大家杜知耕;政绩显著、朝野称颂的一代名臣李元振;‘江南师帅’窦容邃;著名理学教育大家窦克勤;誓死御侮、血沃中华的抗日民族英雄郑廷珍;驰骋体坛、为国争光的‘世界女篮臣人’郑海霞;德艺双馨、名扬梨园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牛淑贤等,都为柘城的文明发展史增添了无限的光荣与骄傲。历史上著名的春秋“宋楚泓水大战”曾发生于此。县城境内有历史上著名的泓水之战遗址、淮海战役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旧址,有朱襄氏陵、邵园汉墓、七台八景等著名旅游景点。古迹名胜共有210多处,馆藏文物1800余件。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0-10-17
谷熟县,今河南虞城县南部。商朝时谷熟为商都之地南亳,春秋时期为宋国的谷丘,春秋时期鲁桓公、宋殇公、燕富侯的“谷丘会盟”就是在这儿。西汉时期,谷熟置亳县,属山阳郡,后因为境内有谷水流过而改谷阳县,与熟城相邻。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刘玄之子刘音到谷阳为侯,刘音到后,将谷阳与相邻的熟城合并,始称谷熟。后置谷熟县,三国时属魏。南朝宋元徽元年(公元473年)改属平昌郡。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属阳郡。唐武德二年为南谷州,四年后废,复称谷熟县,属宋州。元代废县置谷熟镇,属归德府睢阳县。民国初期,废镇为集,属商丘县。建国初期属谷熟县。1954年,谷熟县制取消,划归虞城县。
高考民族加分不改革以后必成大患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0-11-13
引用第3楼爱在战国于2007-03-07 20:53发表的  :
宁陵历史悠久,具有4000多年的文明史。夏、商、周时为葛伯国,系葛姓祖籍之源。春秋时称宁邑,战国时又名信陵,秦时谓宁陵城,公元前122年西汉武帝始置宁陵县。
战国始有宁陵一名。据《宁陵县志》:“从来更置改属,民不宁居”,并引班固之语:“邑无定名,民无定里”为证。以宁为名,是出于人民的意愿。战国末年,由于信陵原名宁,易名宁陵。汉武帝置宁陵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