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871阅读
  • 12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26):郧阳府(十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3-18
  郧阳府:繁,疲,难。隶安襄郧荆道。总兵驻。顺治初,沿明制,属湖广布政司,并设抚治、都御史。康熙三年,属湖北省布政司。六年,罢抚治。东南距省治一千二百五十里。广七百十里,袤四百里。北极高三十二度四十九分。京师偏西五度四十二分。领县六。

郧难。倚。北:兜鍪。西:锡穴。西北:老砦。西南:白马。汉水自郧西入均州。堵水自县南流入焉,谓之堵口。又将军河、曲远河、神定河、龙门河、远河俱来入。滔河自陕西商州流入,经县东北,会丹水,入河南淅川。西:黄龙镇巡司。雷峰垩镇、青桐关二巡司,裁。有驿。

房简。府西南三百一十里。西南:房山。南:景山,一名雁塞山,沮水出焉。又东,汛水,今名八渡河。北:筑水,源出杨子山。东北有粉水,俱流迳保康入穀城注汉。有三岔口、九道梁二巡司。

竹山难。府西南三百六十里。东南:方城,又名望楚山。西南:白马塞山。西:丫角山。南有堵水,一名陡河,源出陕西平利,自竹谿东流入境。右会官渡河、章落河、霍河,左受苦桃河、上元水、嵚峪河、对峙河,又东北流,经房北,至郧入汉。同知驻白河堡。官渡河堡巡司。黄茅关、吉阳关二废司。

竹谿简。府西南五百九十里。东:诰轴。西南:峒崎山,有砦最险隘。西北:竹谿河,流合县河,为堵水上源。南秦坪河,东南白沙河,会柿河注堵水。有尹店社、白土关二废巡司。东:县河镇。

保康简。府东南三百四十里。东:岮峪山。西有汤浃河,一名汤洋河,水温可疗疾。西北:粉水,东流与筑水会,名曰南河。西南板仓河,北来注之。东南有常平堡废巡司。

郧西简。府西北一百三十里。顺治十六年,以西北上津县省入。西:矿山。西北:十八盘山。南有汉水,缘界合仙河、白河,又东迳金兰山,甲河自山阳来会,入郧西。天河源出县西北牛头山,激浪河、麦峪河流入焉。西北:上津堡废巡司。西:江口镇。

注:今治十堰。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4:07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3-18
郧本乡名,置关于乡,曰“郧关”。郧县以汉水“长利”有“郧关”而得名。
    郧县在夏时,为豫州之西域。商时,武王伐纣,联合庸、卢、濮、蜀、羌、髦、微、彭等方诸国。郧县西南境内有渚河,古称“庸水”,属庸国辖地。西周时期为周的疆域。春秋时,楚子伐麇,至于锡穴(今五峰辖地),故为麇国故地。后楚师灭麇国、绞国,郧县境地遂属于秦。秦统一六国后,隶益州汉中郡。汉因秦制,锡属益州汉中郡,于郧县境地置长利县。西汉长利有“郧关”,与锡并属汉中郡。东汉建武六年(30年),长利并入锡县,仍属汉中郡。三国时,郧县属魏兴郡。魏在锡立堵阳县(今县西25公里处韩家洲)。晋太康四年(283年)析锡县复汉长利县。太康五年(284年),改长利县为郧乡县,属魏兴郡,县境内魏兴郡的郧乡县属地,隶荆州。南朝,郧乡县属梁州魏兴郡。齐时,分魏兴郡,东境属上庸,郡北境置齐兴郡,又分郧乡县置齐兴县,为齐兴郡治,领六县,在县境为齐兴、郧乡二县,属梁州。梁太清一年(547年),于梁州齐兴郡置兴州,改齐兴郡为南始平郡,后复改为齐兴。于是,兴州所领在县境为齐兴郡的郧乡、齐兴二县。为广福郡所领广福县。广福当分齐兴置,而郧乡为兴州及齐兴郡治所。又置郧州,所领郡县无考。西魏改梁兴州为丰州。隋废广福郡,改广福县为安福县,与郧乡县同属豫州淅阳郡。唐武德一年(618年),置南丰州,领郧乡、安福、堵阳三县。堵阳当分郧乡置(在今郧县内),又分郧乡县置长利县(在今郧西县境)。武德八年(625年)废南丰州,以郧乡、堵阳、安福属均州。唐贞观二年(628年),省堵阳、安福二县入郧乡,并省长利入郧乡,废均州,以郧乡县属淅州。唐贞观二年(628年),省堵阳、安福二县入郧乡,并省长利入郧乡,废均州,以郧乡县属淅州。贞观八年(634年),废淅州复置均州。郧乡县属均州。唐天宝一年(742年),改均州为武当郡。唐乾一年(758年)复为均州,隶山南东道。宋时,郧乡县仍属均州武当郡,隶京西藏自治区南路。宋末省上津县入郧乡县。至元十四年(1277年),郧乡县改郧县,属均州。明太祖洪武一年(1368年)复置上津县。成化十二年(1476年),于郧阳城置郧阳府,又分郧县南门保置郧西县(即唐时长利县故地)。于是,郧县疆域与其他5县合为郧阳府治,属湖广布政使司。清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广布政使司为湖北布政使司等,郧县属湖北布政使司,直至清朝灭亡。民国时期,郧县先后隶属湖北省襄阳道郧阳府、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3年(1934年),改属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6年(1947年)12月30日,郧县城解放,时属豫陕鄂第四专署(两郧专署)。1950年3月,划归湖北省建制,隶属湖北省郧阳专员公署。1952年12月,郧阳、襄阳专署合并,郧县改属襄阳专署所辖。1965年6月,国务院批准恢复郧阳地区行政公署建制,郧县复归郧阳专署。1994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准郧阳地区行政公署与湖北省十堰市合并,实行市县体制。郧县隶属十堰市所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3-18
郧县历史悠久,古称麇子国,商代属庸国,春秋时属绞国,战国时属楚地。秦属汉中郡长利县。西汉置锡县。东汉属益州汉中郡锡县,三国时属魏兴郡之锡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置郧乡县,属荆州魏兴郡,以治所附近郧关得名,又传因位郧山之南得名。先后属梁州西城郡、豫州淅阳郡。唐朝属山南东道均州武当郡郧乡县,五代时属均州,宋属京西南路均州武当郡郧乡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称郧县,属襄阳府均州。明成化12年(公元1475年)后属湖广布政使司郧阳府。清属安襄郧荆道郧阳府郧县。
  1914年属襄阳道。其后属第十一、第八行政督察区。全县划九个区。
  1948年(?,1947年?)12月31日郧县解放,城关建制为郧阳市,时属陕南行政公署第四专署。1949年划归湖北省建制,隶属郧阳专署。1950年属湖北省郧阳专区,1952年属襄阳专区,1965年后属郧阳专、地区,1994年属十堰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3-18
春秋为防渚,属麇、庸二国之地。战国为房陵,属楚。秦置房陵县,属汉中郡,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东汉末为房陵郡治,改属荆州。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合房陵、上庸两郡为新城郡,房陵为新城郡治台。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改属梁州。南北朝时迭有变更。北周改房陵县为光迁县,为光迁郡治。隋大业二年(606年)为房陵郡。唐贞观十年(636年)改光迁县为房陵县,为房州治,隶山南东道。宋雍熙三年(986年)升房州为保康军,隶京西南路。元为房州治,隶湖广中书省襄阳路。至正二年(1342年)省房陵县入房州。明洪武十年(1277年)降房州为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襄阳府。成化十二年(1476年)房县改属郧阳府。
  民国初年属襄阳道;民国二十年(1931年)隶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隶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陕西省两郧专区。1950年4月改属湖北省郧阳行政专员公署。1953年隶属襄阳行政专员公署。1965年襄郧分设,房县仍隶属郧阳地区。1994年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为十堰市所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3-18
春秋为防渚,属麇、庸二国之地。战国为房陵,属楚。秦置房陵县,属汉中郡,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东汉末为房陵郡治,改属荆州。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合房陵、上庸两郡为新城郡,房陵为新城郡治台。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改属梁州。南北朝时迭有变更。北周改房陵县为光迁县,为光迁郡治。隋大业二年(606年)为房陵郡。唐贞观十年(636年)改光迁县为房陵县,为房州治,隶山南东道。宋雍熙三年(986年)升房州为保康军,隶京西南路。元为房州治,隶湖广中书省襄阳路。至正二年(1342年)省房陵县入房州。明洪武十年(1277年)降房州为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襄阳府。成化十二年(1476年)房县改属郧阳府。
  民国初年属襄阳道;民国二十年(1931年)隶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隶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陕西省两郧专区。1950年4月改属湖北省郧阳行政专员公署。1953年隶属襄阳行政专员公署。1965年襄郧分设,房县仍隶属郧阳地区。1994年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为十堰市所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3-18
据考古研究,早在80—100万年前,堵河流域就有人类生存与繁衍。殷商时,竹山为侯国,名庸,曾名列八国之首。商末助周武王伐纣得周袭封,都方城,盛时辖今鄂川陕边境十八县。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庸率群蛮攻楚,为楚所灭,乃置上庸县。后县境时秦时楚,秦时属汉中郡,西汉置武陵县,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破汉中,遣刘封、孟达屯兵上庸。北朝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改新丰为上庸县,改安成县为竹山县,并以竹山之地析置罗州。隋唐时,竹山、上庸二县隶房陵郡。元循旧制,属湖广中书省襄阳路。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省竹山于房县,旋又复设,属湖广布政使襄阳府。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始修今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析县西尹店设置竹溪县,隶属郧阳府。民初属湖北省襄阳道,1932年属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后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1948年1月20日,竹山全境解放,属陕南行政主任公署。新中国成立初,竹山县属两郧专员公署,1950年4月,改属郧阳地区公署,1953年1月,属襄阳地区公署,1965年,重属郧阳地区行政公署,1994年10月,属十堰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3-18
 竹溪古庸国地。春秋时属楚。秦属汉中郡。西汉置武陵县,属汉中郡。东汉末年,为上庸郡地。三国时属魏,复置武陵县。南朝齐析置新丰县。北朝西魏改新丰为上庸。唐为武陵县,属房陵郡。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又撤武陵入上庸,仍属房陵郡。宋开宝元年(968年)省上庸入竹山。明成化十一年(1476年),竹山分尹店社置竹溪县,竹溪之名始此,以县境竹溪河得名,属郧阳府,隶湖广下荆南道。清沿旧制。
  民国初属湖北襄阳道,后隶湖北省第十一、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9年,竹溪县属陕西省两郧专区。1950年属湖北省郧阳专区,1952年郧襄合并,属襄阳专区。1965年后属郧阳专区、地区。1994年,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为十堰市所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3-18
保康始建于1498年,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建县前,春秋战国时期属楚,楚先民熊绎曾辟业于荆山;秦汉时期.,县域南部属临沮县辖,东北部为荆州南郡房陵县辖; 三国魏置示(祁)乡县;西晋置沮阳县;北魏置潼阳县,西魏先后置大洪县和重阳县;北周改大洪县为永清县;唐朝相继设受阳、 荆山、土门、归义县;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废县入房陵。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鉴于房县辖境辽阔,难以施治,始析房县东境宜阳、修文二里置保康县,县治潭头坪(今城关镇)。保康得名,据清同治丙寅年《保康县志新纂》载:“邑归属房,宋雍熙三年置保康军(军,宋朝区划名,与州府同级),邑名始此。”亦暗寓“保康人民安居康乐”之意。
  明清时期隶属郧阳府, 民国初期属襄阳道尹公署,后又于1932年、1935年分别改属第八、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8年10月,成立保康县爱国民主政府,并另划保康的百峰,兴山的榛子树岭,南漳的重阳、马良、店垭,宜昌的黄柏河等地成立南保兴宜县爱国民主政府。1949年4月, 南保兴宜县撤销, 南漳的重阳、 马良、店垭划归保康,保康隶属襄阳地区专署。1983年8月,襄阳地区与襄樊市合并,建立市带县体制,保康属襄樊市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3-18
古为梁州东域。西周、春秋为麇国之地,战国属楚。秦为汉中郡的锡县。汉于境内增置长利县,与锡县同属汉中郡;东汉时省长利入锡县。三国魏时于境西甲河上游要津(即今上津地)置平阳县,隶魏兴郡。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平阳为兴晋,复长利与锡县并存,仍隶魏兴郡,东晋及南朝刘宋时未变。梁置上津县。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复置长利县。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以上津属商州,隶山南西道,省长利入郧乡、省锡县入丰利,隶山南东道。北宋以锡义山之西为上津县,隶商州,属永兴军路,以东为郧乡,隶西南路。南宋划上津归金州,属利州路。元省上津县为上津镇,隶商州。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郧乡为郧县,隶襄阳路的均州。明洪武八年(1375年)复置上津县,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分郧县的武阳五里、上津的津阳四里置郧西县,以位于郧县以西得名,属郧阳府。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省上津入郧西,属郧阳府。
  民国初年郧西属襄阳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隶湖北省第十一行政区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隶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7年11月16日郧西县城解放,设郧西县民主政府。1949年5月属陕西省两郧专区。1950年属湖北省郧阳专区。1952年撤销郧阳专区并入襄阳专区,郧西属之。1965年恢复郧阳专区,郧西仍属郧阳地区(后改地区)。1994年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为十堰市所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3-19
历史
拦水用的堤坝叫做“堰”,十堰,即十道拦水堤坝。十堰作为地名存在,其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十堰的地名来源于十堰镇。相传,古时此地原名张家庄,后改名陈家街。清代中叶,人们在陈家街东侧的百二河拦河筑坝,沿河先后筑起头堰、二堰、三堰、四堰、五堰、六堰,在花果园犟河上拦河修起了头堰、二堰、三堰、四堰,两处共有十个堰。自从筑起十个堰以后,十堰便成为行政区划的一个专名。另一说:明代志书记载堰有10处。即十堰、九倾坪堰、虎尾堰、白龙堰、尖山堰、黄龙堰、双龙堰、佃户堰(白浪上堰)、么堰(白浪中堰)、谭家堰(白浪下堰),十堰作为地名,便由此而来。

城区
今十堰市城区原为 郧县 的一部分,是随中国二汽落户此地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城市。 1967年划郧县的十堰、“黄龙”两区和“茶店区”的茅坪公社成立十堰办事处, 1969年成立县级十堰市,1973年将十堰市升为地级市。
辖地沿革

1949年设两郧专区,属陕南行署领导。两郧专署驻郧阳县,辖郧阳、均县、房县、竹山、竹溪、郧西等6县; 
1950年两郧专区划回湖北省,改称郧阳专区;'''郧阳县'''改为'''郧县''',郧阳专署驻郧县。
1952年撤销郧阳专区,原郧阳专区所属各县并入襄阳专区;
1965年复设郧阳专区,专署驻郧县;襄阳专区所属郧县、均县(驻丹江镇)、房县、竹山、竹溪、郧西6县划入郧阳专区;
1969年设立十堰市,属郧阳专署领导;郧阳专区辖1市、6县;
1970年郧阳专区改称'''郧阳地区''',行署驻十堰市,辖十堰市及郧县、房县、竹溪、均县(驻丹江镇)、竹山、郧西等6县;
1973年十堰市改由省直辖,郧阳地区辖6县;
1994年9月29日,原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地、市合并为新的十堰市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3-19
非常详细.顶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0-07-17
引用第1楼爱在战国于2007-03-18 20:27发表的 :
宋时,郧乡县仍属均州武当郡,隶京西藏自治区南路。宋末省上津县入郧乡县。

粗體部分有誤,
應作「京西南路」,
始為正確。
區劃、地名和官制,行政區劃的三大課題。

區劃:追求不只臺灣,乃至整個中國,甚至全世界都適合的劃分模式與方案。
地名:致力建構完善的命名法則。
官制:思考機關設立與人員配置的妥當計畫。

我的行政區命名理論第3版終於完成。非常高興(^_^)(記於1丁午迥)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0-11-13
引用第11楼梁龍于2010-07-17 13:33发表的  :
粗體部分有誤,
應作「京西南路」,
始為正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