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564阅读
  • 29回复

[江苏]宜溧地图,据说有点象美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15-07-07
回 keating 的帖子
keating:我想起临渊羡鱼这个成语,就写了个临羡县。
怎么样,我设计8个区县,你还满意吗? (2015-07-07 18:39) 

古溧阳县县城在今高淳固城镇。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15-07-08
回 lhqsrc 的帖子
lhqsrc:顶楼的没有区、县,只有街、镇。你设那么多衙门,养那么多官员,这不是坑老百姓吗? (2015-07-07 18:43) 

我设那么多区县,促进了各地的发展,把现集中于宜兴、溧阳的权力,统统下放到丁蜀、张渚、南渡。并且,以我设计的小县的规模,当可以撑起一个县市。
比如丁蜀+湖父镇可以,但是湖父镇一个镇撑起一个县,就是太小了。

所以我觉得我的方案挺好。

反倒是楼主的想法,恐怕有饱宜兴城区一己私利的嫌疑。不但对老百姓没有好处,还要害溧阳市。完全违反权力下放的趋势。是很坑爹的。

我的大部制(少衙门)小县市方案,让宜兴有地级权限,让宜兴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4个片区都获得县级权限,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15-07-08
楼主既然声称“县富天下富”,那更应该让富人多一些。就那么几个县,那么几个富,天下哪来的富。现在还可以富宜兴、富溧阳。被楼主这么一划,溧阳不是县,还怎么富。还什么像宜兴、溧阳合在一起像美国,这根本就是“秀恩爱、死得快”的节奏。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15-07-08
宜兴溧阳,终究不长,东坝一倒,一片汪洋。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15-07-08
金坛溧阳(也有说宜兴溧阳的)寿命不长,东坝一倒,宝塔顶上有河草

东坝,又名银林堰(古时该地多银杏树,因此称银林堰)、广通坝、上坝,在江苏高淳县城东五十里,溧阳县城西八十里。因其在固城湖东二十里,故名东坝 从高淳流向溧阳的胥溪河(即古中江,其中有三十多公里为春秋时伍子胥组织吴国数万民伕人开工凿的,是世界最早的运河之一,因此名叫胥溪河、胥河),自春秋吴至五代南唐一直全程通航,为高淳、溧阳地区带来了古代繁荣。但此河上下水位高低悬殊,落差很大,水流湍急。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由于藩镇割据,中原屡经变乱。当时宋杨行密据守宣州(即今宣城,那时溧阳归属宣州管辖),被孙儒围困五个多月,处境十分危急。为解宣州之围,杨行密安排部将台濛从宜兴、溧阳这边运粮增援,船队进入胥溪河受阻,便在高淳东坝至溧阳河口这段近五十里的河道上分段筑了五道土坝,用来节制水位,锢水通航(即如今的船闸),调运兵员粮饷增援宣州,使杨行密反败为胜。《新唐书》上《昭宗本纪》中记有此事,史称至五代南唐末年(975年,江西、安徽商贩的木排由宣州、歙县进入江浙(那时长江中风浪大,险情多,商贩大多从胥溪河行舟),因五堰艰阻难行,官府即废除五堰。五堰被废,太湖流域水患加重,因而溧阳有东坝一倒,宜兴溧阳,一片汪洋的民谣流传。北宋嘉祐年间,进士单锷(宜兴人)倡导恢复五堰,以减轻苏州、常州、湖州一带的水患。宋元祐年间,苏东坡向朝廷推荐单锷复修五堰的主张,但均未被采纳。宋徽宗政和七年至宣和七年间(1117-1125年),曾多次开挖银林到河口的古胥溪河段,致使太湖流域遭受两次大水灾。因此,朝廷又命恢复五堰之一的银林堰,筑成土坝,名叫银林东坝。这样使丹阳湖、石臼湖、固城湖等上游来水不再东流经太湖入海,太湖地区亦从此免受水害,东坝因此闻名遐迩。

  宋末元初,连年战乱,东坝下游河道年久失修,两岸高埠水土流失,河床不断增高,致使胥溪河这一古河道淤塞中断(即丹阳湖、石臼湖、固城湖)水位也随之升高,高淳地区水患成灾。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考虑到苏浙粮运经东坝行走,可避长江风险,并可引丹阳湖水绕钟山而行,以增金陵王气,遂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重开胥溪河,建造石闸启闭,用来节制水流,将东坝命名广通镇,设巡检司。同时命崇山侯李新在溧水胭脂岗凿山通道,引丹阳湖水会秦淮河进入长江,于是苏浙皆经东坝直达金陵(南京)为运道。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传》中记载道二十五年凿江南溧阳银墅(树)东坝河道四千三百余丈,役夫四十万人由于河道越深,水流越急,至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为免除苏浙一带水患,朝廷采纳苏州吴相五的建议,改石闸为土坝。明英宗元年(1441年),江水暴涨,洪水冲决土坝,使苏、锡、常一带复受水害。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又在原坝基上加高三丈,自此之水不再东流。由于水位增高,造成高淳及安徽宣城、当涂圩田大量沉没,民众苦不堪言。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固城湖水位高达十三点二五公尺,东坝被高淳金堡圩民众掘溃,造成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带重大水灾,损失惨重。道光三十年(1850年),经下游上述四府奏请,改东坝土坝为石坝,用白银一万八千两新筑东坝石坝。坝长十二丈,底宽十八丈,顶宽一点二丈,高六丈。石坝两端建有石阶四级,坝顶为中凹,阔八丈多,上河水位超过十一点二米时,洪水可从凹处下泻。坝基下有木桩千余根,坝身全用花岗石、麻石、青石和黄土、石灰、沙、盐加糯米汁嵌砌而成。在东坝东侧立有石碑,永禁侵占坝基,并由高淳、溧阳两县共同派人看守,自清至民国一直如此。以上就是千年东坝屡废屡筑的情况经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