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262阅读
  • 10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68):绍兴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2-03
  绍兴府:冲,繁,难。隶宁绍台道。副将、卫守备驻。西北距省治百四十里。广三百二十里,袤二百九十里。北极高三十度五分。京师偏东四度四分。领县八。

山阴冲,繁,难。倚。西北:兴龙山,南麓本卧龙山,康熙二十七年驻跸,改。南:龟山、阳台、兰渚山、秦望山。西北:涂山、梅山。东北:蕺山。海,自萧山入,迳三江口,为杭州湾南岸水口,对岸为海宁。南大亹、中小亹扼其中。潮昔趋南,暴岸冲击,其后海塘东接会稽,西亘萧山。浦阳江西南自诸暨入。运河西北自萧山入,合鉴湖枝津北注瓜渚湖。湖分青电湖水入西水门,复合入铜盘湖港,抵港口与西小江会。江分为二,自萧山古万安桥入,缘北界,西溪出鸡头山注之。迳钱清镇,错出复入,抵三江闸。湘湖自萧山贯运河来会,又东入海。鉴湖,古镜湖,周三百五十里,今衹存西溪及会稽,若耶溪为其别源,湘湖为其正源,仅十五里矣。三江城,通判驻,有盐场司,与钱清为二。有柯桥巡司,蓬莱驿。
会稽冲,繁。倚。南:会稽山,有禹陵,县以此名。其宛委、秦望、天柱,并为支阜。海,东北自山阴入,迳沥海城,南接蛏浦。西曰西会渚,北与澉浦遥对,为险汛,有防海塘。曹娥江上流剡溪,东南自上虞入,纳嵊小舜江,错出复入,历曹娥坝,抵宣港入海。运河自曹娥坝分诸溪河水,迳通陵桥,会欑宫河,宋六陵在焉。出五云门西,有若耶溪出化山注之,入山阴运河。有三江、东江、曹娥盐场。曹娥巡司。东关驿。纂风镇。平水关、宣港、临山砲台。

萧山冲,繁,难。府西北百十里。东南:大罗山。东北:龛、赭二山。浙江西北自富阳入,浦阳江西南自诸暨入,合于渔浦街。古时浦阳与浙江阂,后开碛堰始通。抵中小亹,出南大亹入海。海潮自鳖子亹入,为龛、赭所束,洪涛奔突,捍以危堤二十馀里。西小江,古潘水,出临浦巿山,历麻溪坝,贯运河,入山阴,下至三江口入海。运河自西兴渡引浙江水,迳望湖桥,湘湖汇西南诸山水贯之,又东南入山阴。临浦镇,县丞驻。有渔浦、河庄山二巡司,义桥镇汛。西兴水驿有丞。钱清课场。有西陵、渔临两关。北祇菴砲台。

诸暨简。府西南百十里。东:紫薇、铁崖山。西:洞岩、鸡冠、五泄山。北:银冶、杭乌山。浦阳江南自浦江入,一名上西江,合酥溪,东北流,合上濑溪,与上东江会。江出东阳界东白山,曰孝义溪,合开化溪,流为洪浦江,合下濑溪注之,是为浣江。迳城东,歧为二,东曰下东江,合枫桥港诸溪,西曰下西江,合五泄诸溪,分而复合,亦曰大江,并入萧山。有枫桥镇。长清关。

馀姚疲,繁,难。府东北百十里。南:大吴山。西:龙泉山,古绪山。北:历山。东北:四明、石匮山。海,北自上虞入,迳临山卫。康熙八年移庙山巡司驻。四十七年移沥海守备并驻。北临山港,东泗门港,为滨海要口。迳破山浦,有防海塘、利济塘。外砲台七所。其西南姚江,出太平山及菁山,古句章渠水,错出复入,纳上虞马渚横河,贯两城间,抵竹山潭,合兰塑港,逾姜家渡,纳慈谿官船浦,是为丈亭江。镇四:梁寿、眉山、庙山,其三山有巡司。石堰、鸣鹤二盐场。中村、北溪、梁衕、周巷、周家路有汛。姚江驿,康熙九年并入县。

上虞繁,疲。府东百二十里。南:覆卮山。西南:象田山。西北:夏盖山,南临夏盖湖,汇白马、上妃二湖水,周百五里。北枕海,西北自会稽入,迳沥海所,有四卫、施湖二隘。其塘外为沙涂。上虞江即曹娥江,古柯水,亦曰东小江,上流剡溪,西南自嵊入,纳会稽小舜江,迳梁湖堰,其东为运河。外有通水河,迳百官渡,其东为马渚横河,抵备塘。自梁湖堰至此,与会稽为界水,有曹娥驿,康熙元年裁丞。其侧盐场二。梁湖镇巡司。

嵊冲,繁。府东南百八十里。东:金庭山。西南:五龙、真如二山。分水冈,剡溪出,合大小白山水,东南流,右合珠溪,左合箩松溪,迳白杨村,纳富润、江田二溪,侧城东南,有潭遏溪、宝溪注之,是为剡溪。黄泽溪亦自其县入,合北庄溪注之。又西北,合丫溪、强口溪、嵊溪,入上虞为曹娥江,即古浦阳江也。东北西梅溪,出大屏山,入奉化。镇三:浦口、长乐、三界。有汛。

新昌简。府东南二百十里。东:天姥山:东南:关岭。东北:苏木岭。东港溪自天台入,合泄上山溪、潜溪,下流为潭遏溪。西港溪上流夹溪,西南自东阳入,合三洲谭溪,下流为宝溪。北港溪出奉化界蔡岙山,历岩头岭,别源自宁海缘界合为黄泽溪。彩烟镇。黄渡有汛。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4:05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2-03
绍兴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原始部落定居时代,属于河姆渡文化圈的绍兴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区域。从秦汉(公元前221年)到明清(公元1911年),绍兴一直是中国南方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历代名人荟萃,代有人杰。素有“江南明珠”、“丝绸之府”、“文化之邦”、“名土之乡”之美誊。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山阴县名始此。吴黄龙元年(229),山阴隶属会稽郡。此后郡时有分置,山阴县为会稽郡治未变。陈后主时(583~589)析山阴县,置会稽县,山、会两县并设,同城而治始此(一说在永定年间)。隋开皇九年(589),废山阴、上虞、永兴、始宁4县,入会稽县。唐武德七年(624),析会稽县,复置山阴县。翌年又废山阴,入会稽县,垂拱二年(686),复置山阴县。大历二年(767),因刺史薛兼训之奏,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七年,因刺史陈少游之奏,复置山阴县。元和六年(811),又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十年复置山阴县。自南朝后期250余年间,山阴县七度置废。元和十年再置,山、会两县并设,始长期稳定,隶属越州。南宋建炎三至四年(1129~1130),高宗避金兵暂驻越州,州治山阴为临时首都。次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名始此。山阴、会稽两县属之。元至元十三年(1276),建两浙都督府,后废绍兴府为绍兴路,山、会仍其属县。朱元璋丙午年(1366),改绍兴路为绍兴府,隶属依旧。清因明制。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占绍兴府,山阴、会稽两县属太平天国。同治二年(1863),清军收复绍兴,山、会两县隶属复旧。宣统三年(1911)七月,裁山、会两县,嗣以展缓至八月裁并,两县将印信档案缴府。民国元年(1912)1月,废绍兴府,原山阴、会稽两县,改为绍兴县,隶属浙江军政府。三年,设会稽道于省县间,绍兴县隶属之。十六年,废道,绍兴县区属省。二十四年,设绍兴行政督察区于省县间,绍兴县隶属之。翌年,以数名区,绍兴县隶属第三行政督察区。三十年四月,日军陷绍兴,县政府先后迁至王坛,蒋村、裘村,政令仅及龙会、稽东两乡。6月,绍兴城区设伪乡镇联合会,次年6月,设汪伪绍兴县政府,属伪第五专署。三十四年8月,伪政权跨台。三十七年,第三行政督察区改编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绍兴县隶属之。
  1949年5月7日,绍兴解放,6月6日,绍兴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浙江省第十专署。10月,析绍兴县,置会稽县。城区设绍兴市(县级),11月,改第十专置为绍兴专员公署,两县一市俱隶属之。1950年5月,撤绍兴市、会稽县,合并为绍兴县。9月,析城区,复置绍兴市(县级),隶属依旧。1952年1月,绍兴县直属省府。1953年2月,改属宁波地区专员公署。1958年2月,绍兴县、市合并,称绍兴县。1962年1月,析城区,复置绍兴市。1964年9月,复绍兴地区专员公署,绍兴县为其辖区。1981年3月,绍兴县改建绍兴市(县级)。1983年7月,撤绍兴地区,建立省辖绍兴市(地级),恢复绍兴县。
  绍兴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毛泽东曾运诗云“鉴湖越台名士乡”。勾践、王羲之、陆游、徐渭、徐锡麟、秋瑾、鲁迅、周恩来等。他们不仅为绍兴写下灿烂的历史篇章,还留下了众多的纪念地,供后人寻访瞻仰,缅怀凭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2-03
会稽山地处浙江绍兴南部,会稽山山脉东西约100多公里,主峰高700 米。她跨越于浙江宁绍平原,连接钱塘江、杨汛桥、夏履桥、湖塘、舟山、苗山、香炉峰,连绵诸暨、上虞、新昌,直至鄞县山脉。

  会稽山曾经是大禹治水成功后庆功封爵的圣地,历史上会稽山被列为中国九大名山和五大镇山之首,会稽山在五大镇山中被称为南镇。稳重、博大、宽厚的会稽山成为绍兴人休养生息、施展才华的宝地,是於越民族发源地,是於越民族文明的摇篮。

  绍兴的历史其实就是会稽山的历史,以前绍兴以会稽为名,可见会稽山在绍兴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人们把鉴湖称之为绍兴的“母亲河”,那么,会稽山就是绍兴的“父亲山”。没有会稽山这座名山,就没有鉴湖这个名湖,会稽山是源,鉴湖是流,她是“源”与“流”的关系,是“静”与“动”的体现,是“刚”与“柔”最完美的结合。

  取水思源,鉴湖水源来自流经会稽山区、36条溪流汇成碧波万顷的鉴湖,正因为这些溪流流经会稽山优良的地质结构和良好的植被,使流入鉴湖之水重金属元素少,含有适量矿物质和有关微量元素如钼、硒等,是酿造绍兴酒得天独厚的原料。因此,从酿酒的角度讲:鉴湖有孕育之功,它是绍兴黄酒之“母”;同样,会稽山是水的源头,理应是绍兴酒之“父”。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2-03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会稽郡,萧山属会稽郡地。西汉初至元始二年(公元2年)间,始建县,名余暨,属会稽郡。“余”为越语,越人称盐为“余”,因当时萧山产盐,又临暨浦,所以称“余暨”。属会稽郡。
  汉末童谣:“天子当兴东南三余(指余姚、余杭、余暨)之间”。所以孙权在黄武元年(公元222年)改余暨县为永兴县。属会稽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并永兴入会稽县,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复置永兴县。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永兴为萧山,因县治西部有萧山而得名。作为山名的萧山,早在《汉书·地理志》余暨县名之下已有记载,其来历是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率剩下兵卒停留于此,四顾萧然,故称此山为萧然山,亦名萧山。
  1949年5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萧山,为省直属县。1949年6月底,划归绍兴专区。
  1952年起,复为省直属县。
  1957年划归宁波专区。1959年改属杭州市。
  1987年11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萧山县,设立萧山市(县级)。1988年1月1日,正式挂牌。
  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2001年2月2日国函[2001]13号),撤销萧山市,设立杭州市萧山区(2001年3月9日浙政发[2001]12号通知)。3月25日,萧山举行撤市设区挂牌仪式,杭州市萧山区正式宣告成立。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2-03
诸暨之境,为我国古越民族聚居地之一。史传:禹至大越,上苗山大集诸侯,驻跸于此,爵有德、封有功,因定此境为“诸暨”,意即天下诸侯到达驻留议事之所。

夏朝中期,夏帝少康封庶子无余于越,诸暨属越。至春秋时,越国先后建都于境内埠中、大部、色乘等地。吴越之争中,越王勾践曾以境内勾乘山为休养生息、图谋复国之所。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以越地置会稽郡,设诸暨县。西汉时,属扬州刺史部会稽郡。新始建国年间,更名疏虏。东汉建武初,复原名。东汉兴平二年(195),分部分地入丰安、汉宁二县。三国吴时,改汉宁为吴宁。西晋属会稽郡。东晋属会稽国。南朝复属会稽郡。隋文帝开皇中,属吴州。九年(589),吴宁县废,原诸暨地复归诸暨。大业中,仍属会稽郡。唐时,属会稽郡及越州。高宗仪凤二年(677),划诸暨、会稽部分地置永兴县。武后垂拱二年(686),复分诸暨县之吴宁故地入东阳县。光启三年(887),诸暨改称暨阳。五代属吴越国越州东府。吴越王天宝三年(910),复名诸暨。宋初,属两浙东路越州。南宋绍兴元年(1131),属绍兴府。孝宗乾道八年(1172),分东北10乡置义安县,治今枫桥。淳熙元年(1174),废义安,其地复入诸暨。元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绍兴路。成宗元贞元年(1295),升为诸暨州。至正十九年(1359),改名诸全州。二十六年,降州为县,仍复旧名。明、清时,均属绍兴府。

民国元年(1912)废府,直属浙江省。民国3年省下设道,诸暨属会稽道。16年废道,直属浙江省。民国24年9月至37年4月,属浙江省第三行政督察区;37年4月至38年,属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6日诸暨解放,至6月22日,诸暨属中共萧绍诸杭临时委员会管辖。6月13日~11月16日,归第十专署管辖。其后,诸暨属绍兴专区。1952年1月,绍兴专区撤销,直属浙江省。1953年2月,划归金华专区。1957年9月,划归宁波专区。1964年9月,复属绍兴专区。1968年5月,属绍兴地区。1983年7月起,属绍兴市。198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诸暨县,设立诸暨市,由绍兴市代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2-03
余姚历史见于文献记载从虞舜开始,先后有“舜耕历山”、“禹藏秘图”之说。春秋时期余姚属越国,战国中期余姚成为楚国辖地。余姚秦时置县,建县已有 2200 多年历史。 1985 年,经国务院批准,余姚撤县设市, 1995 年,余姚被国务院升格为二类市??。 余姚城素为县治所在,古城由南、北两城组成,双城合璧,别具一格。北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 200 ),南城筑于明嘉靖年间。直至今日,余姚历史城区内原有的里巷格局、街道尺度、河网水系仍有相当部分保存完好,并与成片的民居构成了较完整的古城区风貌。

余姚历史悠久,境内河姆渡古文化遗址证明,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定居,繁衍生息。相传是“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云余姚”。秦时置县(一说汉建),属会稽郡。东汉建安五年(200)始筑县城,为浙东古县城之一。
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唐初“余姚之境东包明州,西辖上虞,为越州巨镇”,一度升为姚州。宋为“望县”,“东南最名邑”。元贞元年(1295)又升为余姚州。明洪武二年(1369)废州复县。1911年11月8日(清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余姚“光复”。1949年5月23日余姚解放。新中国建立后,境域多次变动,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区划归慈溪县,慈溪县西部稻区、山区划归余姚县。1985年7月26日撤县设市,隶属宁波市,设九区、八个镇、六十三个乡。到2002年底,全市设17个镇、2个乡、4个街道。
余姚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以三大历史文化闻名于世。一是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 1973 年,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它的稻作农业、干栏式建筑、划桨行舟和崇鸟敬日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遗存,足以让人们叹为观止, 被人们誉为“七千年前的文化宝库”。 二是“姚江文化”。自汉以来,余姚名家辈出, 群彦争辉, 故有“姚江人物甲天下”的美誉。三国的虞翻,是著名的《易》学家;东晋时的虞喜,最早发现了“岁差”;隋唐时虞世南,被唐太宗誉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在众多的名家中,首推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和黄宗羲,被誉为“四先贤”,王阳明和黄宗羲被列入中国十大思想家。余姚也因此被称为“东南最名邑”和“文献名邦”;三是浙东红色文化。 抗日战争时期,余姚梁弄成为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的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中心,中共浙东区委,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部、政治部等领导机关均设在余姚梁弄。浙东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浙东大地燃起了抗日烽火,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谱写了壮丽的诗篇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2-03
据史籍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上虞生活。 相传父系氏族后期,虞舜避丹朱之乱南下,史称“舜避丹朱于此……舜与诸候会事讫,因相虞乐,故曰上虞。”
据郭沫若在其《卜辞通纂》中云,殷商甲骨言语中已有“上虞”地名, 上虞之名颇古。夏帝少康后,上虞隶居属越国,战国时期楚灭越后属楚,秦王赢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上虞县。从建县至今的2000余年历史中,上虞有两次共212年时间并入过会稽县,460年时间分南乡设立过始宁县,1年时间并入过余姚县;县境辖区也仅有一次大变化,即1954年绍兴县的东关、汤浦两区划入上虞,史乃称“上虞县境极少盈缩”。县名历经沧桑而不改,境域千年极少变,这在其他县(市)中是少见的。
解放后,上虞境内出土的石斧、破土器、石犁等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为其悠久的历史提供了有力佐证。先后出土的古陶瓷窑址及大量精湛的陶资器皿,在国内外历史学界、考古学界和陶瓷界中引起轰动,使上虞成为一致公认的“古代陶瓷之乡”和世界青瓷的发源地。境内已发现的近400处古窑址,构成了从商周到宋代绵延不断的宠大窑系。出土的大量文物,以西晋堆塑罐与五代晚期的一只双头虎枕最为罕见, 前者被誉为“稀世珍品”,后者被称为“举世无双”。国内外有识之士无不赞叹上虞古代文明所达到的惊人高度。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2-03
嵊州市古名剡,西汉景帝四年(前153)已置县。王莽时改名尽忠,东汉初复称剡县。唐武德四年(621)升置嵊州,并分置剡城县。八年,废嵊州及剡城县,重置剡县。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改剡县为赡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仍以剡为名。宣和三年(1121)始,更名为嵊,至今已有2150多年历史。此后一直以嵊为县名。1990年全县辖11区、14镇、52乡、1154行政村、23居民委员会。1995年8月,撤嵊县设嵊州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2-03
新昌县境,春秋战国时期属越地,秦时属会稽郡,西汉初,会稽郡下置剡县,新昌是剡县的一部分。唐朝末年,军阀割据,拥兵自立,唐乾宁三年(896),钱镠攻下越州,建立吴越国。吴越王钱镠因都城钱塘江至温州路途悠远,剡东南人员往来,特资交流,比较频繁,而沿途无驿站接应,于是在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分剡东13乡置新昌县,这13个乡是永寿、石顺、昌化、像明、遵德、石城、五山、丰乐、彩烟、善政、新昌、安仁、守义。县名来自新昌乡名,也寄寓着新设县兴隆、昌盛之义。北宋新昌属越州,南宋属绍兴路。元代属绍兴府,隶于江浙行省。明代,隶于浙江布政使司宁绍道。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01-03
支持浙江省的。
当台州行署驻在临海时,全国人民都说要市管县;
当台州市搬迁到原黄岩县域后,全国人民都说要省管县。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9-07-16
我知道绍兴是个出名人很多的地方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