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495阅读
  • 12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14):卫辉府(新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3-11
  卫辉府:冲,繁。隶河北道。上北河,卫粮通判驻。清初沿明制,领县六。雍正中,割开封之延津、直隶大名之濬、滑来隶,胙城省。乾隆中,割开封之封丘、归德之考城来隶。光绪初,考城仍还隶。东南距省治百六十里。广三百九十里,袤百七十八里。北极高三十五度二十七分。京师偏西二度十二分。领县九。

汲冲,繁。倚。西北:霖落、苍峪、坛山。西:仙翁。北:华盖。并太行支脉也。东南:河故渎。北:卫河自新乡入,一曰清水河,右纳孟姜女河,迳府治北、比干墓南,又东北,右纳沧河,缘淇界入之。铜关、杏园、淇门三镇。驿一:卫源。铁路。

新乡冲,繁。府西五十里。北:寺兒山、五陵冈。西南:黄、沁故渎。东北:卫河自获嘉入,右合小丹河及沙河,有合河镇,又东北入汲。驿一:新中。

获嘉冲,繁。府西南九十里。东北:同盟山。南:黄、沁故渎。西:小丹河自修武入;其新河会重泉注之,东迳三桥,左纳峪河,即清水河。其西北,太白陂,春秋大陆。又东入新乡。北流河自辉入为沙河,从之。崇宁、亢村二驿。丞兼巡司。铁路。

淇冲。府北五十里。东北:浮山。西北:灵山。西:朝阳。东南:卫河自汲合沧河,缘界纳斮胫河,所谓肥泉,又东北会淇水入濬。早生、青龙二镇。淇门一驿。

辉繁。府西六十里。西:太行。其支,东北:方山。北:九山。西北:苏门,卫河出焉,曰百泉。诗“毖彼泉水”。汇卓水、白沙、莲花、万泉,历闸五,入新乡,下至山东临清会汶,行九百二十三里。其西:沙河,汇丁公、清濂、焦泉,又西,峪河、清水,汇梅竹、重泉,并入获嘉。重泉,水经注长泉,迳邓城东,又谓白屋水。淇山,西北。山海经沮洳。淮南子大号。淇水出东北,入林。县驿一。

延津冲,疲。府南七十里。雍正二年,自开封来隶。五年,省胙城入。西南:酸枣山。北:河水故渎。西北:孟姜女河,东北流,至汲注卫河。濮水、酸水、延津、棘津、文石津,并堙,惟乌巢泽存。沙门一镇。驿一,曰廪延。

濬冲,繁。府东北百十里。城西南隅:浮丘山。东南:大伾,即黎阳山,其支,紫金、凤皇。有禹二渠。白马津西即遮害亭,又西,卫河。古泉源水自汲会淇入卫。诗所谓“在右”。淇口,古宿胥口。魏遏淇入白沟,所谓枋头,即今之淇门渡也,东北迳雍榆城南,又北迳白祀山、顿丘故城。道口镇,县丞驻。县驿一。

滑繁,难。府东九十里。东北:白马山、鲋鰅城。西北:狗脊、天台,河故渎在焉。有瓠子堤、金堤。滑水,堙。西北:卫河自濬错缘界仍入之。老岸一镇,巡司驻。县驿一。

封丘繁。府东南百里。南有河水自阳武入,缘祥符界入之。城北:黑山。东北:淳于冈、青陵台,圮。古濮渠,堙。潘店、中栾二镇。有驿。

注:今治新乡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4:09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3-11
卫辉是一座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商纣时期为京畿牧野地,战国时称汲邑。西汉高祖二年开始设汲县,距今已有二千二百余年的历史。西晋泰始二年设郡,隋、唐、宋三代均为州治,元代为路治,明清两代为卫辉府,民国元年为道治,1948年设卫辉市,1949年撤市改县,到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卫辉市。

西汉置汲县。隋开皇六年(586)县治由汲城村移至今址。明、清属卫辉府,1948年设卫辉市和汲县,1949年并入汲县。1988年撤汲县设立卫辉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3-11
新乡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古称庸国,春秋属卫,战国属魏,汉为获嘉,至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始置新乡县至今已有1400余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曾是平原省省会所在地。古老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明。仰韶、龙山文化遗址,依稀可辩;周武王率八百诸侯会同盟的牧野大战,古迹依存;姜尚卫河垂钓、比干抛心忠谏、围魏救赵、张良刺秦、官渡之战、陈桥兵变都源于这方热土;孔子讲学“杏坛”犹在,李白放歌于忠臣之前;张苍逞思于《九章算术》,陈玉成天国殉难;明神宗胞弟潞简王陵,十二丞相青史可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环境,给新乡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都有遗址存留。新乡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商朝末年,周武王在这里(今获嘉县境内同盟山)会八百诸侯,与商军大战于牧野(今市东北一带),迫殷纣王等鹿台自焚,商王周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在今封丘境内)黄袍加身,开创宋朝三百年的历史。许多中国古代著名人物都曾在新乡留下过足迹,新乡大地演绎过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留下了诸多历史人文景观。隋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始至新乡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1948年11月,新乡市人民政府在新乡县小冀镇成立,时属太行公署新乡专署。1949年8月,平原省成立,新乡市为平原省省会。1952年11月,平原省撤消,新乡市为河南省省辖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3-11
新乡市历史悠久,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都有遗址留存。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设新乡县建制,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反映朝代兴衰更迭的牧野之战、张良刺秦、陈桥兵变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1949年8月至1952年4月,设立平原省,新乡市为平原省省会。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原武、阳武合并为原阳县。1952年平原省撤销,新乡、安阳、濮阳专区改属河南省。新乡市归河南省直辖。同时新乡专署迁驻新乡市,所辖除封丘、长垣归濮阳专区外,其它各县均归属新乡专区。1954年,濮阳专区撤销,封丘、长坦改属新乡专区。1955年长垣县划归安阳专区。1958年新乡、安阳两专区合并为新乡专区,全境属之。1960年撤销新乡、获嘉二县建制并入新乡市。1961年10月,恢复新乡、获嘉二县建制,同时新、安两专分治。新乡市和获嘉、辉县、新乡、汲县、原阳、延津、封丘归新乡专区。长垣县归安阳专区。1967年新乡专区改名新乡地区。1974年新乡市改为省地双重领导,1978年1月,又改归新乡地区领导。1983年9月,新乡县和汲县划归新乡市领导。获嘉、辉县、原阳、延津、封丘仍隶属新乡地区。1983年安阳地区撤销,长垣属新设的濮阳市。1986年2月撤销新乡地区,新乡市辖新乡县、汲县、获嘉、辉县、原阳、延津、封丘、长垣8县,至此,形成了新乡完整的市带县体制。1988年11月汲县改为卫辉市,辉县改为辉县市,隶属关系未变。至1999年底,新乡市下辖卫辉市、辉县市、新乡县、获嘉县、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长垣县,城区设有卫滨、红旗、牧野区、凤泉区,另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西工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3-11
今之获嘉,非古之获嘉。古之获嘉,不在今获嘉地,称“获嘉”的时期及治所位置有五个:
首称“获嘉县”是在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治所在今新乡县张固城村。1991年版《获嘉县志》第70页载:“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国丞相吕嘉叛乱,武帝(刘彻)遣将军路博德、杨濮率师讨伐。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东巡,行至汲县新中乡(今新乡市西南6公里的张固城村),南越叛乱被平息,路博德遣使献上吕嘉首级,武帝大喜,遂以其地置县,名曰“获嘉”。1991年版《新乡县志》第69页载:“次年(公元前111年),武帝东巡至此地(今城西南张固城村)时,恰逢南越叛乱(被)平息,大将路博德送来叛相吕嘉之首,武帝大喜,遂以乡置县,定名获嘉……。”因此,历史上的第一个获嘉县县城就在今新乡县西南6公里的张固城村附近,“获嘉”作为县名,开始于公元前111年,距今2116年。但到了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因冯石继承长公主爵位,称获嘉侯,“获嘉县”变为“获嘉侯国”。三国时,古获嘉地属魏国,1992年版民国《获嘉县志》载:“三国魏,仍为获嘉县,隶朝歌郡。”又载“获嘉仍在今新乡故城村,隶司州汲郡。东渡后陷于胡,县废。”东渡后陷于胡的时间,是东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由上可知:获嘉县从建县到变为侯国止,历时136年;从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获嘉县改为获嘉侯国,到三国魏仍为获嘉县止,历时195年;从三国魏为获嘉县,到东晋升平元年(公元357)县废止,历时157年。治所均不在今获嘉县境内,而在今新乡县张固城村。
次称“获嘉县”,是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太和23年(公元499年),治所在今新乡县古县城。1991年版《新乡县志》载:北魏太和23年(公元499年),获嘉县治所移至新乐城。”1992年版民国《获嘉县志》第38页载:“魏孝文帝太和23年(公元499年),复置获嘉县,治所乐城、隶司州汲郡。”1994年版《新乡市志》载:“东晋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前燕皇帝慕容炜,使其弟)乐安王慕容臧(缄)筑新乐城,北魏时获嘉县治移于此。”《魏书·地形志》载:“司州汲郡获嘉,二汉属河内。晋属后省。太和23年(公元499年),复治新乐城,有获嘉城。”由此可知,获嘉县从东晋升平元年(公元357年)到北魏太和23年(499年)县废143年后二次复置,并将治所从原张固城村迁至新乐城,一直到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撤共县并入获嘉县,移获嘉县治于共县城止,历时58年。县治所就在今天新乡市区老城区新乡县的古县城。
三称“获嘉县”,是在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治所在今辉县市。1992年版《辉县市志》第10页载:“北齐天保7年(公元556年),裁撤共县,并入获嘉县,移获嘉县治于共县城。”1992年版民国《获嘉县志》第38页载:“越58年,为(北)齐高洋天保7年丙子(公元556年),省共县,移获嘉以治之。”《太平寰宇记》载:“(北)齐高洋天保七年,省共县移获嘉就古城(指共城,今辉县市老城)以处之。”1994年版《新乡市志》载:“北齐时获嘉县治迁共城(今辉县)。”1992年版《新乡县志》载:“北齐时获嘉县治迁共城(今辉县)。”1992年版《新乡县志》载:“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获嘉县城迁往共城。”也就是说,新乡县、辉县市,获嘉县以及新乡市等志书中都记载了从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获嘉县治所从今新乡市区的新乡县古县城,迁到了今辉县市古共县城,到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又迁徙到南修武县城止,共存续了29年。
四称“获嘉县”,是在隋开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治所在当时的南修武县城,即今天的徐营镇宣阳驿村。1993年版《卫辉市志》第77页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巡视东方至汲县新中乡,接到平定南粤(越)相吕嘉叛乱的奏章,并获吕嘉首级,大悦,即以新中乡为治所,划汲县部分土地设置获嘉县(境域包括今新乡市、新乡县)。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撤销获嘉县,土地并入汲县。同时改南修武为获嘉县”。1992年版民国《获嘉县志》载:“又二十九年,至隋开皇四年甲辰(公元584年),复置共城县,移获嘉于(南)修武城”。1992年版《新乡县志》载:“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废修武郡,复置获嘉县,郡治改为县治”。1992年版《获嘉县志》第7页载:“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于南修武置修武郡”。第8页又载:“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废修武郡,获嘉县治自共城移此,取代南修武。自此,获嘉之名始指今之获嘉地。”1986年版《修武县志》第62页载:“西汉·大修武城,在县城(今修武县城)东南9公里,今获嘉县宣阳驿村”;又载:“南北朝(北魏)·南修武城,同汉大修武城,即今宣阳驿村”。清道光《修武县志》载:“孝昌二年(公元526年),以地将修武(今获嘉县城北、崇兴寺东的古修武城遗址)分为南修武、北修武。南修武城设在今获嘉县的宣阳驿村,北修武设在今修武县李固村”。至此的获嘉非最初的获嘉,最初的获嘉归新乡县,此时的获嘉包括古宁邑邑治、古修武县治、南阳县治、修武郡治、南修武县治、大修武城等统归于获嘉,以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为今获嘉区分于一、二、三称获嘉的分水岭,宣阳驿村为今地称获嘉县的第一个获嘉县城。此县城到唐朝贞观13年,共存续了56年。
宣阳驿村的获嘉县城,到唐朝盛世贞观13年(公元639年)的“贞观之治”,县治所从宣阳驿村搬迁至今获嘉县老城。贺次君点校的《元和郡县图志》前言中称:“《元和郡县图志》以(唐朝)贞观13年(公元639年),大薄规划的十道为纲领,配合当时的四十七镇,每镇一图一志,分镇记载府、州与县的等级、户、乡的数目,四至八到的方里,开元、元和的贡赋,以及沿革、山川、盐铁、垦田、军事设施、兵马配备等项”。该志卷十六“河北道”中载:“获嘉县,望。西南至(怀)州160里。开元户10014。乡19”。又载:“同盟山,在县东北5里。七贤祠,在县西北42里”。因李吉甫撰写《元和郡县图志》,写成于唐朝宪宗元和8年(公元813年),记述的是唐贞观13年的行政区划,从记述的同盟山、七贤祠、怀州(即怀庆府,今沁阳市)距县城的距离,已经很清楚地表明当时获嘉县城已在今理。据此可知,获嘉县治所在唐朝贞观13年全国行政区划调整时,从宣阳驿迁至今获嘉县老城。但获嘉县治所决不是从共县城直接迁徙于此的,据前所述,获嘉县从共县城迁到撤销的修武郡即南修武县城,而现在的获嘉县城北,崇兴寺东是秦朝的修武县城,因此两城是两地,不能混为一谈。
明朝洪武三年,时任获嘉县令的熊邦基,遵照帝王的命令,“以工代赈”,招集“洪洞迁民”,逾年成县治。此县治是在原县治的基础上“除旧布新”,补充完善,并非新建县治。该县城基本为正方形,周长为652丈,约0.3平方公里,经明、清两朝多次修整,一直存续到1960年8月撤销获嘉县,建置“获嘉公社”止,历经唐、宋、明、清、民国、共和国7个朝代,共1321年。
五称“获嘉县”,是在1961年10月,县城末变动。1992年版《获嘉县志》P71载:“1960年8月,撤销获嘉县并入新乡市。1961年10月恢复获嘉县,仍属新乡地区。1986年2月撤销新乡专区,划归新乡市管辖。”由此可知,获嘉县在撤销短短的13个月后,在原县城随即恢复至今。
综上所述,今之获嘉诸称的时期及其地理位置,有的说法比较统一准确,有的说法不一,且各有所据,限于资料缺乏和考古难以实施,殷切期待有识之士进一步对获嘉的历史轨迹作周密细致的考证,以致使其更加清晰、准确。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3-11
淇县,淇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称沫乡,亦称沫邑,商代武丁、武乙曾迁都于此。帝乙于公元前1115年定都于沫,其子帝辛(纣)袭都易沫为朝歌(因朝歌山而命名)。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被孔子誉为“殷有三仁”的箕子、微子、比干,纵横家、军事家、教育家鬼谷子,刺秦义士荆轲等都出自这片古老的土地。林姓、卫姓、康姓、商姓、殷姓以及韩国康氏、琴氏等姓氏均起源于此,是中华民族姓氏的重要发源地。

朝歌,曾为殷末四代帝都和春秋时期卫国国都,因有北方漓江之称的淇河流经与此而闻名,具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由于殷纣王荒淫无度、重用谀臣、残害忠良,引起四方诸侯不满,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王朝,分商畿为邶、鄘、卫三国,设卫国于朝歌,历时403年。公元前660年,戎狄破卫,卫迁都楚丘(今滑县),改朝歌为邑。自此以后,朝歌的地位下降。秦时属三川郡,秦末项羽封司马昂为殷王于此。西汉置朝歌县,王莽篡权后,改朝歌为雅歌。三国设朝歌郡,东魏改称临淇县,隋代置卫县。唐初将卫县升为州,唐长安三年(703年)又复置临淇县。宋熙宁六年(1073年)降为镇,并入黎阳(浚县)。北宋元佑年间(1086~1094年)又复为县。元初仍为临淇县属卫辉所辖,至元二年(1336年)以淇水为名,改临淇为淇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降为淇县。新中国成立后,淇县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平原省撤销属河南省安阳专区,1954年并入汤阴县,改称朝歌镇。1962年又与汤阴分治,恢复淇县,1983年撤专区归属安阳市,1986年改属鹤壁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3-11
辉县市远古时期为共工氏部族居地。夏属冀州之域,殷商系畿内地,周称凡国、共国。周厉王十六年,共国君共伯和受诸侯拥戴,代行王政,号共和,是为元年(前841年,为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春秋属卫,战国归魏,秦属三川郡。西汉,县境东部置共县,西部属山阳县。东汉、晋、北魏、东魏因之。隋开皇六年(596年),省山阳县,改置共城县。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共州,辖共城、凡城二县;武德四年废州,并凡城县入共城县。宋因之。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避显宗允恭(共之谐音)之讳,改称为河平县;明昌三年(1192年)又改称苏门县;贞祐三年(1215年)升苏门县为州,因百泉威惠王祠有清辉殿(取谢灵运“山水含清辉”诗名命名),故以“辉”为名,称“辉州”,领苏门、山阳二县。元代因之,后废苏门县,改山阳为镇,仍称辉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州立县,改辉州为辉县,属河南省布政使司卫辉府。清代因之,民国16年(1927年),天门会举义,在西平罗建合平县,不久即废。

1938年2月日军入侵辉县,1943年至1944年,中共太行区委根据抗战形势,将原辉县相继划为辉县(后改辉北县)、辉嘉、新乡(后改辉县)三县。1945年8月抗战胜利,1946年6月三县合并为辉县。
建国后,辉县属平原省新乡专区,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改属河南省新乡专区,1986年新乡专区撤销,改属新乡市。1988年10月辉县撤销,辉县市(县级)建立,河南省管辖,新乡市代管。

与辉县有关的历史有:上古时代的共工部落;大禹治水;西周初年的共伯;春秋时期郑国的段;战国时代六国最后一个君主齐王建被流放并死于此;西晋初年的竹林七贤;北宋中叶邵雍在此学习易经;北宋末年王彦、岳飞、八字军在此战斗;元初耶律楚材晚年隐居于此地;明朝李贽曾经担任共城教谕;清初大儒孙奇逢隐居于此;清末袁世凯下野后,最初选择隐居在辉县西关,并建有府第;北洋时期,徐世昌等人多次来往此地;冯玉祥重修百泉;抗战时期辉县被日军占领;民国32年,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曾发动卫南战役,光复辉县北部地区;平原游击队的原型即是取材于在辉县活动的郭兴等人的事迹;七十年代,辉县与林县因为大搞水利建设而闻名。

共、龚、段姓起源于辉县。一种说法称大禹所治之水,即在今日辉县境内,大概以当时的人力物力,尚不能治理江河。因此“洪”一字即源自辉县旧称“共”,“洪水”也就是“共地之水”。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3-11
延津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夏分九州,延津属豫州。周置廪延邑,至秦嬴政五年(前242年)以境内多棘,置酸枣县。南北朝后魏并入小黄县,北齐并入南燕县。隋开皇五年(586年)复置酸枣县。宋政和七年(1117年)以黄河渡口改称延津县。金贞佑三年(1215年)升为延州,辖延津、阳武、原武三县,属开封府。蒙古至元七年(1270年)州废。雍正二年(l724年)以河限故,由开封府改属卫辉府。雍正五年(1727年)胙城县并入延津县。民国初废府设道,延津属豫北道。民国16年(1927年)撤道建制,延津直属河南省。1932年省下分行政区,延津属第四行政区。1949年平原省辖六个专区,延津属新乡专区。1952年平原省撤销,仍属新乡专区。1985年撤地设市,延津属新乡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3-11
鹤壁历史
夏朝,鹤壁地域分属冀、兖、豫三州。商朝,属畿内地。春秋时,属卫、晋。战国时,先后属赵、魏。

公元前510年,齐桓公在鹤壁西牟山侧设中牟邑,公元前425年,赵国迁都中牟,历时39年。

西汉初年,置黎阳县(今浚县)、朝歌县(今淇县)、荡阴县(鹤壁属之)。

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公元543年),废荡阴县入邺。

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复置荡阴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荡阴县为荡源县,治所在故县 (今鹤壁市郊)。

唐、宋、元时期,鹤壁地域建置多有变化。黎阳曾为郡、军、府、州治所,朝歌曾为州、郡治所。

明初,置浚县、淇县、汤阴县(鹤壁属之),分属大名府、卫辉府、彰德府。

民国时期,浚县、淇县、汤阴县属河南省河北道,后改属第三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浚县、淇县、汤阴县属平原省安阳专署。1953年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4年,淇县并入汤阴县(1962年恢复淇县建置)。1957年3月,汤阴县地置鹤壁市,为省辖市,委托安阳专署领导,后改为省直接领导。1958年12月,安阳专署撤销,鹤壁市曾一度归新乡专署领导。1961年12月恢复安阳专署,又改归安阳专区。1960年10月--1961年11月,汤阴县划归鹤壁市。1986年1月,浚县、淇县划归鹤壁市管辖。

市区经历了三次搬迁。1957年,市区选在鹤壁集,随着二矿、三矿的建设,1957年12月市区南移到中山;后又随着五矿、六矿的建设,1959年,市区又从中山迁到现在的老区大胡。随着矿区的发展,市区的周围基本上都是塌陷区,城市的发展受到制约。1992年,鹤壁决定建立淇滨经济开发区,随着规模的扩大,1999年5月市政治中心又迁到淇滨开发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3-11
夏代,浚地处冀、兖、豫三州之交。商代称黎,迁都殷后为畿内地。周武王克殷,分其畿内为邶、鄘、卫,浚地属邶、卫,后康叔封卫,领浚地。?
  春秋时,浚地有牵城、雍榆、顿丘,分属晋、卫。战国时,属魏国。秦置郡县,分属东郡、河内郡和邯郸郡。?
  西汉高祖年间(前206——前195年),始置黎阳县、顿丘县。黎阳县治在今大伾山东北,属冀州魏郡;顿丘县治在今屯子乡蒋村附近,属兖州东郡。王莽时(9——20年),改黎阳曰黎蒸,改顿丘曰顺丘。东汉复原,隶属依旧。?
  三国时,浚地属魏国,黎阳县属冀州魏郡,顿丘县属兖州东郡。?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黎阳县改属司州魏郡。置顿丘郡,辖顿丘、卫国、临黄、阴安四县。东晋时,浚地先后属晋、后赵、冉魏、前燕、前秦、翟魏、后燕。永和七年(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属司州。太元十一年(386年),丁零族翟辽袭据黎阳,太元十三年(388年)在此称王,号大魏天王,辖七郡。后迁滑台。太元十四年至二十一年(389——396年)间,废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3-11
滑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始为颛顼之都,继为封候之国,秦设东郡,隋改滑洲,明洪武废州为县,历有建制,代有沿革。境内名胜古迹主要有明福寺塔、瓦岗寨遗址、欧阳书院、李文成故居等。

滑县之名始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至于“滑”,盖因滑台城而得名。《重修滑县志》记载:“周公次八子伯爵封于滑,为滑伯。”滑伯本姬姓,后裔改为滑氏。《元和志》云:“滑氏为垒,后人增以为城,临河有台,故曰滑台城。”《水经注》曰:“旧说,滑台人自修筑此城,因以名焉。”

秦汉之时,滑境称白马县,隶属东郡。隋明至初,滑县称滑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废白马县入滑州。七年降滑州为滑县。清雍正三年,滑县改属河南卫辉府。中华民国3年(1914年),裁并府、州,滑县隶属豫北道。17年,改属河南省第三行政区划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1月,县政府自万集村迁至道口镇,隶属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11月,平原省撤消,滑县复归河南省,仍属濮阳专区。1986年2月,改属安阳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3-11
古为封父国地,西汉置封丘县。
古封父国,即在今封丘县境内。夏末有名的鸣条之战,就是在封丘进行的,最后桀败,夏亡。
我本楚狂人
wjx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9-08-31
曾在此地生活过五年,卫辉人民养育了我五年,感谢河南人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