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227阅读
  • 10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34):澧州直隶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3-21
澧州直隶州:冲,繁,难。岳常澧道驻。旧为岳属州,雍正七年升,割石门、安乡、慈利来隶,并置安福。十三年增永定。东南距省治六百有五里。广四百三十五里,袤二百有五里。北极高二十九度三十七分。京师偏西四度四十四分。领县五。西北:天供、大清。东南:关山、彭山、铜山、大浮。澧水在南,自安福入,东北流,东别出为内河,屈东南至道口,道水自西南来注之。又东至六冢口合澹水。水出石门东,过州治北,屈而南,又东至伍公嘴,涔水自西北来会。又南合澧水,至汇口入于安乡。东有虎渡水,一名后小江,首受大江水,自湖北公安入,南流为一箭河水,其左岸则安乡县界也。又南至汇口入澧水。州判驻津市镇。清化、顺林二巡司。兰松水、马二驿。汇口、三汊河、津市、嘉山四镇。顺林司。后废。

石门难。州西南九十里。雍正七年自岳州来属。西:石门。北:燕子。西北:层步,一名层山。又西北有卢黄山。澧水在南,又曰零阳河,自慈利入,北屈而东,与渫水合。水出西北龙门洞,东南流,右纳黄水,左纳温水,又东南至渫口入澧水。澧水又东过县治南,双溪水自北来注之。又东北合朝阳溪水,入安福。又道水自慈利入,亦东北流入安福。西北有水南渡巡司。

安乡简。州东南一百二十里。雍正七年自岳州来属。北:黄山。东:石家。西:石龟。西北:古田。澧水在西,自州入,南至汇口,西别出为羌口河。又西南流为麻河,至武陵入渐水。其正渠东南汇于大鲸湖。又东过县治南,长河水首受大江,北自公安来注之。又东南入南洲。又东,后江水,亦受大江,自湖北石首入,南流为景港水,至南洲入澧水。大溶湖北受澧水,注于沅。康熙十八年置焦圻、南平二驿,后废。有羌口镇。

慈利简。州西南一百六十里。雍正七年自岳州来属。北:道人。东北:星子。西南:零阳。又有云朝山。澧水在西,自永定入,东至褚溪口,右合九渡水,又东北与九谿河水合。水出湖北鹤峰州,即古漊水也。又东过县治北,右纳零溪水。入石门。又道水亦东北入石门。又龙潭河出西南,南至桃源入沅水。澧水在境为洲渚者八,为潭者二,为滩濑者百三十二。有麻寮所、九谿卫城巡司。

安福难。州西南六十里。雍正七年以慈利县九谿卫地置,析澧州地益之,治裴家河,来属。北:大铜。东:营驻。西南:大浮山,山跨石门、桃源、武陵诸县。澧水在北。自石门入,迤东流,左纳合溪,右纳恶蛇溪,又东入澧州。又道水在县南,亦自石门入,东北至澧州入澧水。有添平所、新安市巡司,乾隆三十二年废。

永定疲,难。州西南三百四十里。雍正十三年以慈利永定卫置,析安福县地益之,治旧卫城,来属。南:天门。西南:崇山。西北:马耳。东北:香炉。澧水在南,自桑植入,南屈而东,武溪水自南来注之,又东与大庸溪合。又东流,左纳无事溪,右纳仙人溪,又过县治东南,西溪水北流入焉,又东合社溪入慈利。又九渡水出县南,东北至慈利入澧水。大庸所城在县西。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31 17:15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3-21
澧县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始见于《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建置历史久远,梁敬帝芍泰元年(555)始置澧州,迭经历代演变,先后为郡、路、府、州,中华民国2年(1913)年,废州建县,命名澧县,至今未变。隶属关系随之而易。治所亦因建置变异和战祸水患迁徒无常,至明洪武五年(1372),定治今城关镇未变。境内区划,也随建置不断演变。中华民国以前,州辖数县不等。中华民国初置县后,全县设20个区,区辖团;中华民国23年(1934),实行区、乡(镇)体制,编制保、甲。至中华民国38年(1949),全县设22个乡镇。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3-21
津市古为荆楚之地,东濒洞庭,西连武陵,长江在此入湖,九澧在此汇流,南临沅江,西有“七省孔道”,又称“南北皇华驿道”,由于优越的水陆交通条件,过往舟筏商旅傍津设市,津市由此得名。




“津市原名三州驿,元末明初南来北往的农夫、渔翁多聚于此,渡津问市,“津市”由此得名。明清之际仍为洲渚渔村,曾设津渡,旋名津市铺。” 《中国地理百科》




“市区素为澧州一隅洪荒之地。明朝以远,西纳九澧之水,东连八百里洞庭,由是烟波浩淼,泱泱泽国。“明谓渔丝湖”(《澧县调查笔记》)。因了江湖顶托,千古沉沙堆积成洲。初一,复二,再三,三洲鼎立,宛如造物主写在大泽的“品”字,名谓晒网、落雁、棋盘。日久,“就其湖尾结茅为屋者十八家”,“皆以渔为业”,俗称“三洲村”,因“上迎澧水,下居澹水渡口,故亦称澹津”(《澧县调查笔记》)。三洲隔水,遂辅桥3座。始浮木桥,后造石桥,镂凤雕龙。一名观音,一名会仙,一名刘公。澹水渡口亦改唤观音桥渡口。” 《津市志》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3-21
石门县古为荆楚之地,秦隶黔中郡慈姑县,汉属武陵郡零阳县,三国吴永安六年改隶天门郡,晋属天门郡澧阳县(西北部曾置渠阳县),南北朝时天门郡治由今大庸县境下迁石门,陈武帝永安二年(公元558年),后梁肖察(即皇帝位于江陵之后)罢天门郡,更置石门郡,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石门郡,建石门县,划归澧州管辖。此后,虽隶属有变,而县名未易。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3-21
安乡县境域商为荆州之域;周为荆楚之地;秦属黔中郡、慈姑县地;西汉为孱陵县地;新莽时期为孱陆县地;东汉复为孱陵县地,建武十六年(40年)他孱陵置作唐,始设县治;南北朝时陈天嘉二年(561年)析作唐置安乡,沿袭至今。

明隆庆《岳州府志》载,县境“左挹洞庭,右接兰澧”,取“洞庭兰澧诸水各安其流”之义名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3-21
慈利县历史悠久,建置已达2200多年。据史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慈利为其辖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辖区为36郡,在黔中郡下置慈姑县,汉改为零阳县,到隋开皇十八年,以“土俗淳慈,得物产利”而改称慈利县,唐五代、宋沿袭之。元贞元年升为慈姑州,旋改为慈利州,明太祖初年仍降为慈利县,以至于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3-21
临澧(安福)邑地古为荆楚之域。春秋战国属楚。秦赢政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隶黔中郡慈姑县。西汉罢荆州黔中郡置武陵郡,罢慈姑县置零阳县,属之。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析武陵郡地置天门郡,隶零阳县。西东晋隶属未变。南朝宋天门太守零阳县;齐、梁隶天门郡,分属澧阳、零阳县;西魏元廓二年(555),罢天门郡,置石门郡,隶之;陈隶石门郡,分属石门、零阳县。隋开皇九年(589),罢石门郡、隶澧州;大业三年(607),升澧州为澧阳郡,改零阳县为慈利县,分属澧阳、慈利县。唐武德二年(619),复澧州;开元二十一年(733),隶山南东道澧州澧阳郡。五代隶澧州,分属澧阳、慈利县。宋乾德元年(963),属荆湖北路澧州澧阳郡澧阳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隶湖广行省江南北道澧州路,分属澧阳县、慈利县;至正二十四年(1364),改路为府,隶荆南道澧阳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隶常德府;洪武廿九年(1396),隶岳州府,属湖广行省上荆南道岳州府澧州慈利县。清康熙三年(1664),改隶湖南省岳常澧道澧州直隶州;康熙九年(1670),隶岳常澧道;雍正三年(1725),隶岳州府;雍正七年(1729),裁九溪卫、永定卫和澧州地一部分,始设县,取安福旧所名曰安福县,县城设裴家河(今城关镇地)。民国3年(1914)1月,因与江西省安福县同名,乃取壤联澧水之意,改称临澧县,废府州,隶武陵道;民国5年(1916),撤武陵道,改隶湘江道;民国11年废道,仅存省、县二级;民国25年5月,临澧划入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署治慈利);民国29年4月,湖南省设十个行政督察区,隶第四行政督察区(区治常德)。1949年7月24日,临澧和平解放,隶常德行政公署(中间称专员公署);1988年5月,地改市,隶常德市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3-21
早在新石器时代,大庸市境内澧水两岸就育人类活动。秦统一六国后,太庸与慈利划归黔中郡.是湖南境内第一个行政区(比长沙还早)。汉高祖刘邦时分黔中郡为武陵郡,析慈姑县为孱陵、充县(含永定、武陵源两区与桑植县)三国时昊景帝改武陵郡为天门郡,当时的大庸便属天门郡管辖。西魏恭帝拓跋廓又罢天门郡置澧州,唐高祖时下令置澧州耋阳郡。统辖六县,慈利与崇义县(今永定、武陵源二区与桑植县)归其所辖。至民国十一年( l922年),大庸、慈利.桑植均属省直辖。解放后至1988年,慈利属常德专区。而大庸、桑植则于1949年10月16日至1952年8月8日属永顺专区,8月后归属湘西苗族自治区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大庸地级市,辖慈利、桑植两县和永定、武陵源两区。1994年,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所辖地域不变。
  古时的张家界系蛮夷之地,交通闭塞,人迹罕至.向有“茅花界卟.不知甲子”之称(茅花祭”指今协合乡、张家界一带).清康熙年间.方圆百里的地方民户不过三二十。历代文人学士几乎无一涉足、迄今为止,只有<<氏族谱>>中的一篇<<“忠”记>〉的文章提到过张家界。到了清雍正以来的《澧洲志》、《永定志》等书虽有不少记载,但影响毕竟有限。因而张家界便成了“失落的风景明珠“、“乔在深闺人未识”的“绝代佳丽”。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3-21
张家界市历史悠久。商周时期地属荆楚,春秋战国为楚之黔中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置郡县,在澧、沅流域建立了现今湖南境内第一个行政区黔中郡,为当时全国三十六郡之一郡,今张家界市两区两县均属其所辖。
  西汉时期,除地方设立郡县外,还加封国,实行的是郡国交错体制。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农历己亥年),刘邦当朝,他下令分黔中郡为武陵郡,析慈姑县为孱陵,充县(含永定、武陵源两区与桑植县)。
  三国时期,吴景帝孙休于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农历癸未年)见嵩梁山洞门大开玄朗如门,以为吉祥,便改嵩梁山为天门山,同时改武陵郡为天门郡。
  唐朝时期,全国改为十道。高祖李渊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农历辛已年)下令置澧>州、澧阳郡,属山南道,统辖六县,慈利与崇义县(今永定、武陵源二区与桑植县)归其所辖。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960年),今张家界全境属楚国管辖。
  宋朝时期,宋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调整为二十三路,路下设府、州、军。宋太祖赵匡胤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农历癸亥年)下令将今张家界市全境划归澧阳郡,曰慈利县,并在今桑植县设安福寨,在今永定区大庸所设武口寨,在武陵源区设索口寨。
  元朝时期,在全国设立十一个行省,元始祖忽必烈下令,于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农历丁丑年)改置澧州路总管府所辖四县(慈利是其中之一,即今张家界市全境),并在今永定区茅冈置茅冈都元帅府。
  明朝时期,明王朝废除元朝的行中书省,在全国设立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实行省一级民政与财政管理。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农历己酉年),降慈利州改为大庸县,隶属于澧州。
  清朝时期,在全国设立二十三个行省,以下设府、州、县。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农历庚戌年),桑植与茅冈土司相继改土归流,升澧州为直辖州,辖安乡、石门、慈利等四县,同时废永定、九溪两卫,新设安福县(今永定、武陵源两区与慈利、桑植两县在当时均属安福县)。民国时期,先在省下设三个道,六十个县,后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农历丙辰年)湖南省裁撤武陵道,将大庸、桑植、慈利县划归辰沅道。湖南全省调整为10个行政督察区,大庸与桑植属第四督察区,专员办事处设在常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张家界市全境解放。公元1949年至1988年,慈利县属常德专区管辖,而大庸、桑植两县则于1949年10月16日至1952年8月属永顺专区管辖,后划归湘西苗族自治区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辖。1988年至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市大庸。1994年4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辖永定、武陵源两区和慈利、桑植两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07-30
可怜啊,我家乡澧县!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9-09-29
雍正七年(1729),裁九溪卫、永定卫和澧州地一部分,始设县,取安福旧所名曰安福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