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433阅读
  • 9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72):嘉应直隶州(梅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4-23
嘉应直隶州:冲,繁,难。隶惠潮嘉道。旧程乡县,隶潮州府。雍正十一年,升为嘉应州,直隶广东布政使司。嘉庆十二年,升为嘉应府,复置程乡县为府治。十七年,仍改为直隶州,省程乡县。西南距省治千二百八十二里。广百五十七里,袤百五十四里。北极高二十四度十二分。京师偏西十九分。领县四。东:百花。东南:酉阳,一名九峰山。东北:王寿山。南:梅江即兴宁江,东北流,迳州治南,左纳程江水,屈东与周溪水合,东北至丙市,石窟溪西北自镇平来注之。东北合松源溪,屈东南,过蓬辣滩入大埔,是为小河水也。州同驻松口。有丰顺、太平二巡司。程乡、武宁二驿,后废。

长乐冲,难。州西南百一十里。旧隶惠州府。雍正十一年来隶。北:五华山。东南:嵩螺山。西南:龙村河自永安入,东北至琴口乡,华阳水首受北琴江,东流合焉,东北至七都河口会岐岭河。河出龙川曰练溪,其下流又谓之清溪也;又东北流为长乐河,入兴宁。有十二都巡司。

兴宁难。州西七十里。旧隶惠州府。雍正十一年来属。东:鸡灵山。北:大望山。其西麓罗冈水,合龙归水、杨梅砦水,西南流为大河水,又迳县治西为西河,亦名通海河,屈东南至水口镇,长乐河自西南来会,是为兴宁江也,东北入嘉应为梅江。西北:杜田河,出江西长宁,西南过杜田汛入龙川。有十三都、水口二巡司。

平远简。州西北七十里。旧隶潮州府。雍正十一年来属。东北:顶山、五子石山。西:凤头嶂。其东麓曰分水坳,县前水出焉,东南流,左纳顶山水,过卓笔山,至福建武平,合于武平溪。又河头溪,源出西南九乡堡,东南过石镇山,大拓水东流合焉,东南流为横梁溪,与长田水合,东入镇平为徐溪。有坝头巡司。

镇平简。州北六十里。旧隶潮州府。雍正十一年来属。西:铁山嶂。东:大峰嶂。西北:石窟溪出平远,自福建武平入,合杨子山水,过县治西,与东山水合,南至小诰山纳徐溪,至嘉应入于梅溪。又东北:松源溪,源出玉华峰,亦至嘉应入梅溪。有罗冈巡司。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3-18 18:08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4-23
梅州地方一级的行政区划建置,始于五代十国南汉乾和三年(945)即后晋开运二年,升程乡为敬州,领程乡县。宋开宝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熙宁六年(1073)废梅州复置程乡县,隶属潮州。元丰五年(1082)复置梅州,领程乡县,属广南东路。绍兴六年(1136)废梅州复设程乡县,隶属湖州。绍兴十四年又复置梅州,仍领程乡县,属广南东路。元至元十六年(1279),梅州升为梅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复隆为梅州,领程乡县,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宣尉使司。元贞元年(1295),梅州隶属潮州路,延祜五年(1318),改直隶广东道宣慰司。明洪武二年(1369),废梅州复置程乡县,属广东布政使司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乡升格为直隶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4县加上本属的程乡县称“嘉应五属”,直属广东省辖。嘉庆十二年(1807)升嘉应州为嘉应府。嘉庆十七年复为嘉应州,仍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宣统三年(1911),嘉应州复名梅州。民国3年(1914)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于1949年10月设置兴梅专区,1950年1月26日,国务院发文成立兴梅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梅县、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平远7县。1952年底撤销兴梅专区,兴梅7县改隶粤东行政区。1956年2月,粤东行政区分为惠阳、汕头两专区,兴梅7县属汕头专区。

1965年7月设立梅县专区,原兴梅7县从汕头专区分出,归属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1979年3月,原梅县所辖梅州镇由区级升格为县级称梅州市后,梅肥地区辖7县1市。1983年6月,梅州市与梅县合并改为梅县市后,梅县地区由所辖7县1市改为6县1市。

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3月正式挂牌),辖原兴梅7县及新划县级区梅江区,共7县1区。1994年6月,兴宁县撤县设市(县级),梅州市即辖6县1区,并代管兴宁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4-23
嘉应
古代行政地名 
为现在广东省梅州市
名的由来传说,是由于当地盛产“嘉应子”,
又说东门外濠池上有一座宋朝时建的嘉应桥,
当总督鄂尔泰奏升程乡县为直隶州时,故钦定为“嘉应州”。
辛亥革命推翻朝廷,州人议定废嘉应州,复名梅州。 1987 年 12 月改称梅州市。
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乡升格为直隶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4县加上本属的程乡县称“嘉应五属”,直属广东省辖。嘉庆十二年(1807)升嘉应州为嘉应府。嘉庆十七年复为嘉应州,仍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宣统三年(1911),嘉应州复名梅州。民国3年(1914)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4-23
五华县,战国时为百粤地。秦汉西晋时为南海郡龙川县地,东晋时为东官郡兴宁县地,南齐 属齐昌县,梁初废齐昌县,属兴宁县。北宋神宗熙宁四年设长乐县。据史籍记载,西汉时,南越 王赵佗曾筑台于五华山下,称长乐台,因而得名,县治亦名长乐(今华城镇),属循州。明洪武二 年,撤循州并入惠州。明洪武二十一年始筑城墙。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长乐改属嘉应直隶 州。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福建省和湖北省的长乐县同名,遂改称五华县,以境内五华山取 名,1954年迁治水寨镇。现属梅州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4-23
兴宁建制源远流长,已有一千余年历史。兴宁县始建于东晋咸和六年(311年),由古龙川县分治而立,辖区广跨今兴宁、五华全境及龙川县东部和紫金县东北部地区。自南朝至宋朝曾几度称齐昌县、齐昌府,辖境亦多次变迁。至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分设长乐县(今五华)后,兴宁县名及辖境相对稳定下来。县治所也几经迁徙,较长时间在今之五华县华城和兴宁洪塘坪(今兴宁宁中镇)等地,至明初移沿今治所筑城,成化三年(1467年)改土城筑砖城保留至今。
    建国初兴宁县隶属兴梅专员公署,1955年6月隶属粤东区行政公署,1956年3月改为汕头区专员公署,1959年兴宁、平远并为兴宁县,两年后又分置两县。1965年7月汕头区专员公署分出梅县地区,兴宁从此归属梅县地区至今。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兴宁属梅州市。1994年6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兴宁撤县设市,为县级市,由梅州市代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4-23
县因其界于武平(福建)、安远(江西)之间,故称为"平远"。

平远原是程乡县的一部分,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始建县。当时以广东程乡县的豪居都(今仁居)为中心,并析福建的武平、上杭,江西的安远,广东惠州府的兴宁等县的边地,以原设在豪居都林子营通判府馆址为基础,扩大筑城,罢馆置县,隶属江西赣州府。因其界于武平、安远之间,故名“平远”,亦含平定远安之义。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归还闽赣两省武平、上杭、安远三县所析之地,另析程乡的义化、长田、石窟三都及兴宁的大信一里,为平远辖地,隶属广东潮州府,县治仍设豪居都。明崇祯七年(1634年),析平远的石窟一图、二图及程乡部分地域,分立镇平县(今蕉岭县)。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乡县升格为嘉应州,以潮州府属之平远县、镇平县及惠州府属之兴宁县、长乐县(五华)合并为嘉应五属。

    民国成立后,废除原有建制,省县之间另设道。民国三年(1914年),设潮循道,平远为下属之一县。民国九年(1920年)裁道,平远直属于省。民国廿一年(1932年),两广(广东、广西)在独立状态中,广东取消绥靖区,改设九个行政督察区,平远属第六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调整改属第九行政督察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4-23
  蕉岭建县以来,曾有过镇平、蕉岭两个县名,另有蕉阳、桂岭之别称。

    镇平

    明崇祯六年(1633〉建县初,赐名镇平。称镇平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为"镇压升平"之意。此说认为,县境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边区,崇山峻岭,向为"盗贼"盘踞。明代经官兵多次镇压平乱,设县时命名镇平县,盖以纪叙平"土寇"后置县,以示 "镇压升平"之意。第二种说法认为,昔县衙两侧有“镇抚”、“粘疆”横眉,“镇抚”者, 是“镇抚而平”之意,“粘疆”者,指原为平远地,析程乡县地益之。两广总督熊文灿在 《建城疏》中说:"......石窟、平远两地相距二百余里,遥治为难。......建县在石窟,则平远之盗弭;而割松源、蓝坊诸处属之,则程乡之盗亦弭,一举两得,翕然称便,新县拟名镇平......"这种说法认为,建县为塞乱源,是"镇抚而平',之意。

    蕉岭
   
    中华民国成立后,于民国3年(1914)将镇平县改名蕉岭县,因河南省先有同名县, 为避免县名雷同而改。据《辞源》蕉岭条记:“城跨蕉岭之上,县以岭名。”这就是说,蕉 岭县名的由来,是因城北那座小山岗称为“蕉岭”。那座小山岗为何称蕉岭?相传古时这一带多植蕉树,蕉林密布而得名。

    清时,蕉岭又名桂岭。郝通志记:"桂岭在城内北隅,旧名蕉岭。清乾隆四十五年 (1780),知县周克达建书院于镇山之麓,名称桂岭书院。"后人因称镇山为桂岭。据《石窟一征》记:"邑号蕉岭书院,独名曰桂岭。按《参鸾录》‘桂林有八桂堂,未至八桂, 二三里间有小坡横道,高丈余,上有石碑曰桂岭。'今以此为名,盖以书院据岭之阳,坡厄起伏,隐然如八桂之桂岭,且以桂林一枝,昆山片玉为多士颂也。"

    清时又有“蕉阳”之称。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嘉应州守赵康在《移建桂岭书院碑记》中说:"......戊戌冬,余奉命来嘉,蕉阳隶嘉属。"是年,县令周克达在碑记中亦说:"己亥秋九月,署蕉阳。"《镇平县志》记:"县城建于桂岭之阳,即古怀仁里。"可见, 清乾隆年间就有"蕉阳"之称。民国10年(1921)设蕉阳镇。阳,山之南,水之北也。 蕉阳,是指其位置在蕉岭山的南面。局部称县治所在地蕉城镇为蕉阳,泛指蕉岭县,故又有“蕉阳十二乡”之说。先人为诗为文,习惯以县治所在地的山川名胜为县名别取雅号。“桂岭”、“蕉阳”之说实属此类。诗文流传久了,群众也就接受了。


    蕉岭县旧称镇平县。

    春秋战国时属"百越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发兵平南越,设南海郡,蕉岭地属南海郡龙川县。 汉高后吕雉五年〈公元前183年),分龙川县为龙川、揭阳两县,蕉岭地属揭阳县。

    三国吴〈222一280),蕉岭地属东官郡,仍属揭阳县.

    晋太康元年〈280〉,改东官郡为义安郡,仍属揭阳县。

    东晋咸和六年〈331〉,蕉岭地属义安郡之海阳县。

    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分海阳县为海阳、程乡两县,蕉岭地属程乡县。

    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设潮州,以程乡、海阳、潮阳属之。

    五代南汉乾和三年〈94〉,置敬州,领程乡县。

    宋太祖开宝四年〈970〉,改敬州为梅州,蕉岭地属梅州。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升梅州为梅州路。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废梅州路,复称程乡县,隶属潮州府。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0〉,析程乡之义化、长田、石窟、石正等都,兴宁割大信一里, 附义田都,合设平远县,隶潮州。蕉岭之置城地址古怀仁及其最富庶之石窟河平原,均属平远县地。

    明崇祯六年(1633),本县乡贤赖其肖上书明朝当局,请置镇平县。两广总督熊文灿采纳呈文,作《建城疏》,奏准析平远之石窟都和程乡之松源、龟浆二都,设置镇平县, 隶属潮州。

    清雍正十一年〈1733〉,升程乡为嘉应州,领平远、镇平、兴宁、长乐四县,一州领四县之嘉应五属始告产生。

    清嘉庆十二年〈1807〉,大吏奏申嘉应州为嘉应府。十七年〈1812〉,仍改为州,是为嘉应州镇平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4-23
  清嘉庆十二年〈1807〉,大吏奏申嘉应州为嘉应府。十七年〈1812〉,仍改为州,是为嘉应州镇平县。

    民国元年〈1912〉,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嘉应州,镇平县隶属广东省直辖。

    民国3年〈1914〉因河南省已先有“镇平县”,广东之镇平县易名为蕉岭县。
1949年5月14日,蕉岭县解放。6月,蕉岭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隶属兴梅专区。

    1952年,撤销兴梅专区,蕉岭县隶属粤东行政公署。

    1952年8月,蕉岭与平远合县,称蕉平县。

    1954年3月,蕉平分县,仍称蕉岭县。 1956年2月,成立汕头专署,撤销粤东行署。蕉岭县改隶属汕头专区。

    1958年12月,蕉岭与梅县合并,称梅县。

    1961年3月,蕉梅分县,恢复蕉岭县建置。

    1965年7月1日,梅县专区从汕头专区分出,成立梅县地区,蕉岭县隶属于梅县地区。

    1988年春,撤销梅县地区,成立梅州市,蕉岭县隶属梅州市管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6-28
黄遵宪
丘逢甲
七子之歌 --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07-30
后来把丰顺、大埔也给了梅州。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