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214阅读
  • 4回复

[地方沿革]簡明網絡廣州歷史地圖集(近現代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04-01
歡迎轉載
建燁整理與主編


廣州市城市建設檔案館著晚清時期全圖



空愁居當中的中國地圖冊當中的廣州小地圖

空愁居當中的民國初年地圖

空愁居當中的20世紀20年代地圖


空愁居當中的1948年地圖

1957年地圖

文革後期地圖(建燁珍藏)


1985年地圖(建燁珍藏)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4-01

1987年地圖(建燁珍藏)


1995年地圖(建燁珍藏)

2007年地圖(建燁珍藏)

古地圖現300年前廣州面貌
來自:南方網

  看著今天高樓林立的廣州,能夠想像曾經的老廣州只是一個版圖比越秀區還小的圍城嗎?這個擁有兩千年歷史的都市,它的過去是個什麼樣子,它是怎樣變化而來的?

  近日,記者從廣州市科技局獲悉,在5月17日~23日的廣州科技活動周裏,將有35幅廣州古地圖呈現在廣州市民眼前。最老的一幅是清康熙二十四年 (1685)的《廣州府圖》,最近的一幅是建國前(1949年5月)的《新廣州街道詳圖》。承辦單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本次展出的地圖是對中國故宮博物館、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單位的90余幅珍藏古地圖進行仿真,仿真後的古地圖一是拿出一部分作為廣州歷史上的第一次古地圖展出,同時也作為科技活動周的重頭 戲;其二是準備出版《廣州古地圖集》的書;其三是將在五仙觀長期供市民參觀。

  為了讀懂這些古地圖,也為了更清晰看到廣州前後幾百年的變化,記者走訪了廣東地圖學的泰斗,83歲的曾紹璿老先生、中山大學博士生導師司徒尚紀、廣州 地方誌唐文雅教授、廣州地名辦程新生主任等專家。此外,廣州市科技局、越秀區委、廣州地方誌、廣州地名辦、廣州市檔案館、廣州名城辦也都給記者提供了一系 列的線索。

  300年前廣州地圖是幅山水畫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的《廣州府圖》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廣州的城牆,這幅圖其實是一幅很美的山水畫,在廣州城外,有山的地方就描繪成一座山,山上 面的各種樹木栩栩如生,河流用藍色描繪,還能清晰地看到激起的浪花。我們的老廣州就背靠著山,環繞著水。地圖中除了城中央的一些衙門之外,沒有什麼明顯的 商業標誌,只是突出注明了廣州府內的越秀山、五層樓,番禺府、南海府,城南還有珠江、海珠寺、琵琶州及其東、西炮臺。

  1907年廣州地圖已沒了城牆

  隨著城市化,城外發展起來了,而城垣衛護,城內外交通很不方便,故清末已有拆城之議。民國初開始拆正東門,並從1918年起,廣州開辦市政,城牆大規模拆毀,成了馬路。廣州就這樣走完了“無城—有城—無城”的歷史。

  1907年德國人所繪的《廣東省城內外全圖(河南附)》集中反映了“有城——無城”的這段歷史。同時,這張地圖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一張由外國人測繪 製作、在外國出版社出版的地圖,而且是第一張用先進測量技術繪製的廣州地圖。地圖上已經初步顯現西關商業的興起,沙面的繁榮。當時的租界東至西嚎口,西到 新豆欄街,北到十三行,南到珠江邊。

  1949年地圖反映廣州西進東拓

  展出中最晚的一幅地圖是1949年5月的《新廣州街道詳圖》,由武昌亞新地學社印刷,圖上詳細標示了街巷、馬路、村鎮、公園、珠江北岸眾多碼頭的位置 與名稱。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廣州的中軸線,西關密密麻麻的商鋪,東部曾經的“禾田”也變成了住宅區,廣州在建國前已經在西進和東拓。

  比及清朝的地圖,這幅地圖的重點在於西關的發展和東山的崛起。當年,荔灣區稱為“西關”,即指廣州城西地區,以區內荔枝灣得名。建國前行政上西關是由 民國時期的7個社區(黃沙、陳塘、逢源、長壽、西禪、南岸、沙面)在1950年6月合併為3個區,在1952年9月3個區在合併為西區。當年是西關最富饒 的地區,“西關大屋”即指富人的居處。這幅地圖上還有成行成市的商業街:長壽裏的土雜貨批發業、同興街和榮陽街的洋雜貨批發業、西關福德里的鞋業、楊巷的 布業、下九甫的絲綢業、新勝街的蚊帳床具業、大新街的象牙玉雕業等,而高第街則以小商品薈萃而著稱。

  過珠江為何不叫過江叫“過海”

  廣州人從珠江南岸坐船到北岸,不說過江而說“過海”,外地人對此不可理解,而廣東地理學泰斗83歲的老教授曾昭璿感慨,這正是反映了廣州的滄海桑田。 他告訴記者,原本粵地是臨海的,廣州珠江“一河兩岸”也不是自古就有的。據考證,廣州現在位置,原是大海,其原始地形是兩個半島:一是東面的番山、禺山南 北相連形成的一個半島(今北京路以東),一是西面的坡山形成的一個半島(今惠福西路),當中港灣為古西湖,以後隨著不斷的沖積,兩個半島連接,有了廣州這 塊陸地,並且岸線不斷南移。

  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珠江已經推移到今天南方大廈的西提,在宣統三年(1911年)長堤全部建成。1931年長堤一帶填為陸地,海珠石併入北岸。1958年大沙頭經人工填築與陸地相連,珠江北岸從此基本固定下來。

  

廣州名街歷史

  中山四路原為“衙門一條街”

  今天,當你走過中山四、五、六路,沿途是店鋪,熱鬧非常,是名副其實的純“商業街”,但在清代的古地圖上,這裏官府衙門一個接一個,是貨真價實的“衙門一條街”。

  在地圖上,當時中山四、五、六路原名惠愛街,因惠愛坊得名,從大東門到西門,是全城東西交通的主幹道,也是商業主街。它彙集了眾多的衙門:布政使司、廣東巡撫部院、廣州府、將軍府、番禺縣等,此外,附近還有兩廣部堂、左右都統等。

  北京路原是清代“接官大道”

  眾所周知,“北京路”的名字,是1966年開始使用的,此前叫這條馬路“永漢路”和“漢民路”。但古地圖顯示,永漢路也只是1920年以後,這裏開設馬路以後的叫法。在整個清代,北京路由北至南,依次為承宣直街、雙門底上街、雙門底下街、雄鎮直街和永清街。

  專家表示,當時北京路是一條“接官大道”,清代的大小官員,從中央或外地到穗,多數都是坐船,到天字碼頭上岸,然後循北京路到今天位於中山四路的衙門。古地圖顯示,歷史上北京路曾蓋有接官亭。

  專家還向記者介紹,在古地圖上北京路的延伸發展,也見證了廣州城區不斷發展南拓,“吃掉”珠江河面的進程。北京路一直是現在財廳、兒童公園一帶古代廣 州市中心,向南通向珠江邊的幹道,而隨著廣州城每一次向珠江江面“要地”南拓,北京路就向南延伸一段。今天位於北京南路的“禺山路”,名字就來源於以前珠 江的半島——禺山。古地圖顯示,到了清代後期,珠江江面的大致格局才最後形成,北京路今天的長度也最後確定。

  最近和北京路“千年古道”的遺跡被同時發現的拱北樓遺址,在這次展出的古地圖上也得到旁證,在清代康熙年間的廣州府輿圖上,就畫有拱北樓。地圖上清晰地顯示,古代的拱北樓是“雙門”兩個並列的拱門結構。

  西關曾有東關、南關相陪

  從古地圖上看,西關的發展是在明朝末年,從光緒時代開始的,由於當時的西關還屬於南海的管轄範圍,不屬於廣州府。在古地圖上還能看見,廣州未拆城開路 以前,市內東南西北各有城門,同時也有東關、南關和西關的地名,因為北門以外都是山區,所以沒有北關的名稱。但由於西關後來獲得最大的發展,因此只有“西 關”的名稱沿用至今。

  在古地圖上還能看到,當時住在西關的潘、盧、伍、葉四大富家的住宅。潘氏住在顏家巷連慶橋附近的海山仙館,盧氏住在十七甫,伍氏的住宅在十八甫,現在的富善東、西街就是它的兩個正門,葉氏住在今天十六甫的大部分。

廣州市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網  

  1949年10月14日 ,廣州解放,為中央直轄市。1950年改為中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4年,廣州市劃歸廣東省領導,改為省轄市。

  解放初期,廣州市劃分為28個區,其中城區20個,郊區7個,水上區1個(珠江區)。區以下設有121條行政街(段)、4個鄉、2個鎮。
  1950年調整行政區劃設置,把28個區合併為16個區,其中城區8個、水上區1個(珠江區)、郊區7個。
  1952年10月後再次調整,把原來8個城區合併為5個,仍保留珠江區;把原來7個郊區合併為3個。全市區以下的行政單位合併為86條行政街、1個鄉。
  1958年,成立政、社合一的城市人民公社,曾決定全市劃分為8個人民以公社,其中城區和郊區各4個,公社以下設置分社。但這一改變行政體制的決定沒有全面實行。
  1960年8月恢復市以下設區的建制。4個市區定名為:越秀區、東山區、海珠區、荔灣區;3個郊區為:黃埔區、芳村區、江村區。這一年,把原屬佛山專區的花縣、從化縣劃歸廣州市。
  1961年,把原屬韶關地區的佛岡縣劃歸廣州市(1963年又劃歸韶關地區管轄)。
  1962年5月,3個郊區合併為1個郊區。1973年重新從郊區劃分出黃埔區。
  1975年,把原屬佛山地區的番禺縣、惠陽地區的增城縣和龍門縣、韶關地區的新豐縣劃歸廣州市。

  1983年,把韶關地區的清遠縣、佛岡縣劃歸廣州市。
  1985年從廣州市郊區劃出部分區域設置天河區、芳村區。
  1987年1月廣州市郊區改稱白雲區。
  1988年,廣州市行政區劃作了較大變動,1月7日 經國務院同意,把廣州市的龍門縣劃歸惠州市管轄,新豐縣劃歸韶關市管轄,撤銷清遠縣,成立清遠市,將廣州市的佛岡縣劃歸清遠市管轄。

  1992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番禺縣,設立番禺市(縣級)。1993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花縣,設立花都市(縣級)。199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增城縣,設立增城市(縣級)。1994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從化縣,設立從化市(縣級)。

  2000年6月,番禺、花都撤市設區。
   2000年,廣州市轄10個市轄區,代管2個縣級市,共有81個街道、78個鎮;總人口9942022人。東山區:總面積17.2平方千米, 總人口556264人,設10個街道。荔灣區:總面積11.8平方千米,總人口474830人,設12個街道。越秀區:總面積8.9平方千米,總人口 341422人,設10個街道。海珠區:總面積90.4平方千米,總人口1237273人,設14個街道和1個鎮。天河區:總面積108.3平方千米,總人口1109320人,設14個街道和2個鎮。芳村區:總面積42.6平方千米,總人口323758人,設5個街道和1個鎮。白雲區:總面積 1042.7平方千米,總人口1748722人,設 6個街道和15個鎮。黃埔區:總面積121.7平方千米,總人口389413人,設4個街道和3個鎮。番禺區:總面積1313.8平方千米,總人口 1630461人,設6個街道和16個鎮。花都區:總面積961.1平方千米,總人口713363人,設10個鎮。增城市:總面積1741.4平方千米,總人口899644人,設1個街道和15個鎮。從化市:總面積1974.5平方千米,總人口517552人,設15個鎮。(人口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

  2002年底,廣州市轄10個市轄區,代管2個縣級市,117個街道、64個鎮。
  2003年底,廣州市轄10個市轄區,代管2個縣級市,118街道、63鎮。

   2005年,廣州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國務院2005年4月28日 國函[2005]35號批准)(粵府函[2005]84號批准):撤銷東山區、芳村區,設立廣州市南沙區、蘿崗區。(1)將原東山區的行政區域,白雲區的礦泉街道,天河區的登峰街道、天河南街道的楊箕和中山一2個居委會、沙東街道部分區 域劃歸越秀區管轄。越秀區人民政府駐越華路。(2)將原芳村區的行政區域劃歸荔灣區管轄。荔灣區人民政府駐中山七路。(3)將番禺區的南沙街道和萬頃沙 鎮、橫瀝鎮、黃閣鎮,靈山鎮的廟南村、七一村和廟青村的部分區域,東湧鎮的慶盛村、沙公堡村、石牌村的各一部分區域劃歸南沙區管轄。南沙區人民政府駐黃閣鎮鳳凰大道。(4)將白雲區的蘿崗街道,鐘落潭鎮的九佛、穗北2個居委會和紅衛、鳳尾、浦心、蟹莊、楓下、佛郎、燕塘、蓮塘、山龍、重崗、黃田、何棠下、逕下、長庚14個村,黃埔區的夏港街道、荔聯街道的筆崗居委會、穗東街道的東基和西基2個自然村,天河區新塘街道的玉樹村,增城市中新鎮的鎮龍居委會和鎮 龍、逕頭、九樓、大坦、麥村、金坑、均和、福洞、福山、大涵、湯村、旺村、洋田、新田14個村,新塘鎮的賢江、新莊、永崗、禾豐4個村劃歸蘿崗區管轄。蘿 崗區人民政府駐志城大道。
  2005年6月7日 ,廣州市人民政府《關於我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通知》(穗府[2005]19號):經省政府報請國務院同意,我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如下:一、撤銷東山區、芳村區,設立南沙區、蘿崗區。二、將原東山區的行政區域,白雲區的礦泉街道,天河區的登峰街道、天河南街道的楊箕居委會和中山一居委會、沙東街道濂泉路以西、北環高速公路以南、廣源東路以北的區域劃歸越秀區管轄。越秀區人民政府駐越華路。三、將原芳村區的行政區域劃歸荔灣區管轄。荔灣區人民政府駐中山七路。四、將番禺區的南沙街道和萬頃沙鎮、橫瀝鎮、黃閣鎮,靈山鎮的廟南村、七一村和廟青村的部分區域,東湧鎮的慶盛村、沙公堡村、石排村的各一部分區域劃歸南沙區管轄。南沙區人民政府駐黃閣鎮鳳凰大道。五、將白雲區的蘿崗街道,鐘落潭鎮的九佛、穗北2 個居委會和紅衛、風尾、埔心、蟹莊、楓下、佛朗、燕塘、蓮塘、山龍、重崗、黃田、何棠下、逕下、長庚14個村,黃埔區的夏港街道、荔聯街道的筆崗居委會、 穗東街道的東基和西基2個自然村,天河區新塘街道的玉樹村,增城市中新鎮的鎮龍居委會和鎮龍、逕頭、九樓、大坦、麥村、金坑、均和、福洞、福山、大涵、湯村、旺村、洋田、新田14個村,新塘鎮的賢江、新莊、永崗、禾豐4個村劃歸蘿崗區管轄。蘿崗區人民政府駐志誠大道。
  截至2005年5月底,廣 州市轄10個市轄區,代管2個縣級市,129個街道、35個鎮。截至2005年12月31日 ,廣州市轄10個市轄區,代管2個縣級市,129個街道、33 個鎮。截至2007年12月31日 ,廣州市轄10個市轄區,代管2個縣級市,130個街道、34個鎮。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04-01
更多:
空愁居广州老地图
http://kcjun.5d6d.com/thread-966-1-1.html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04-01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04-01
很好的资料!!!!!!!!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