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在政区的更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仅仅是改革开放以来,就有以下县级以上的政区更名:
光化——老河口、均县——丹江口、沔阳——仙桃、广济——武穴、应山——广水、宜都——枝城——宜都、蒲圻——赤壁、鄂城——鄂州、荆州——荆沙——荆州、襄樊——襄阳
这些“更名”囊括了一系列的全国之最:既有全国数量最多的更名,也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反复性的更名——宜都(枝城),还有全国最“短命”的更名——荆州(荆沙),更有全国最新同时影响也是最大的更名——襄樊(襄阳)。
而今,不满足于现有“成就”的湖北省又想创造一项新的全国记录:在省级更名上有所为,把湖北的简称“鄂”改为“楚”。
政区更名古已有之,很多地方的政区名甚至在历史上经过多次更改:或因避讳,或因帝王龙兴龙潜之所,或因天降吉瑞,或因行政区域范围变动、行政中心迁址等等。民国初年的废府存县期间,甚至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政区更名,但这种属于行政管治方面的实际需要所作的更名合理而且必要。
而现在,绝大多数的政区更名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一“名”惊人。
而实际结果又是怎样呢?
还是让我们看看湖北省的这些“更名”结果吧!
由于襄樊更名襄阳为时尚浅,所耗费过亿的行政成本究竟值不值,就只有留待时间的检验了。
与区划调整一起进行短暂反复更名的荆州,自从区划调整和反复更名后,就一直萎靡不振,失去昔日的风采。虽然,这不一定是“更名”惹的祸,但至少说明了为了“名”而更名丝毫无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再看看数量最多的县级更名,
或许是由于近年来出了一些世界体操冠军,以及多年的湖北县域经济“状元”,更名后的“仙桃”开始有了些许名气,成为这些县市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在一些人看来,“仙桃”的更名似乎值。然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期,沔阳县,即“仙桃市”的前身,由于有雄厚的农业基础以及相对发达的乡镇企业,在经济总量上,一直是无可争议的中国中部“第一县”,在更名“仙桃”后的头两年,挟“沔阳”之余威,依然跻身“中国百强县”行列,自此以后,江河日下,与“百强县”渐行渐远。延至今日,在县域经济并不发达的湖北的首强地位也有旦夕不保的趋势。至于其他的更名市,更是乏善可陈。倒是“幡然悔悟”的宜都,成为湖北县域经济不多的“亮点”之一。
湖北省在政区的更名方面所下的“功夫”,或许是为了印证现在想更名为“楚”的“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之所言不虚,只是这个“才”用得有点不是地方,湖北“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不如人意,原因大概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