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75阅读
  • 1回复

[地名由来]北京部分地名由来[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pyz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7-08
[hide=5,rvrc]
北京地名由来(四)望京地名 说不完的前世今生(4-7
  望京小区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了,小区里除了少部分是世代居住在此的老望京之外,绝大部分是移民至此的外乡人。对于这片土地的过去,老望京们多多少少会从父辈那里得知一些,而对很多外乡人来说,大概都充满着疑问。我们查阅了数据,采访了望京的一些老人,来给您说说望京地名的来历。

古老的来历 东晋时将台曾设拜将台
  望京小区的南部一带,原来属于将台乡西八间房行政村。将台得名于现在将台洼村西火车站附近曾有的拜将台。这个拜将台曾是东晋十六国时前燕的皇帝景昭帝慕容俊建的。现在这个拜将台早已经消失了,而且拜将台所在的将台洼村,现在也由于行政规划的调整而不属于将台乡,而归东风乡管辖。

沧桑的变化 元代时阜通是条漕运河
  望京现在有两条路,一条叫阜通东大街,另一条叫阜通西大街,阜通两个字比较奇怪,其实阜通一词得名于元明时期流经这里的阜通河
  阜通河又名坝河,就是位于现在望京西南四元桥南侧的那条小水渠。不过在元代的时候,这可不是一条小水渠,而是条可以进行漕运的大运河。
  1279年,元朝开通北线运粮河,河流取名叫阜通河,终点位于现在西坝河的光熙门。
  阜通河中途修筑了千斯坝、常庆坝、郭村坝、西阳坝、郑村坝、王村坝、深沟坝等7处大坝用来通漕运,由此这条河得名坝河。到了清代后期因水源不足,淤塞失修,坝河才逐渐失去了漕运能力。

西坝河东坝
  也与这条河有关
  朝阳区另外两个地名西坝河东坝也是根据阜通河上的大坝得名的。西坝河位于常庆坝以西,所以得名;而东坝其实就是郑村坝一带。

奶子房是片养马场
  在望京北边的崔各庄乡有一个村叫奶子房,从望京过去的944路、939路公交车终点站就设在奶子房
  奶子房的来历和这里原来是片养马场有关。在元代辽金时期,蒙古人爱喝马奶酒,因此这里是专门养马产奶供给蒙古贵族饮用的地方,久之这里也就称为马奶子房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村子才发展成东西两村,称为马奶子东村马奶子西村1979年此处地名改为奶子房,但仍分奶东村奶西村

来广营曾是正蓝旗兵营
  来广营乡在清朝是正蓝旗的兵营所在地,俗称蓝营,后来成为村后取谐音叫来营1908年,才最早使用来广营一名。
  明、清至民国时期,来广营都是各朝政府的屯兵重地,到现在还有一些旧营房遗址。来广营乡原有32个自然村,从一些村的名字上可看出当年的地域特点,比如来广营乡带字的村名非常多,现在有来广营、勇士营、清河营、黄军营,都与明初驻军屯垦和清代驻扎八旗拱卫京师有关。

望京西园多
  来广营一带由于地处明清时期的郊区,因此这一带还是一片皇家坟地。达官贵人、皇宫中的宫女太监甚至一些皇亲国戚也都安葬在此。
  在地名上,过去来广营乡带的村就多达14个,比如师家坟赵家坟王爷坟六公主坟等。师家坟村现在位于澳洲康都小区的西侧,是望京存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老村落,不过目前已列在拆迁范围之内。赵家坟就是现在的望京西园一带。望和桥附近的六公主坟,是清朝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女儿寿恩固伦公主坟墓之地。前段时间在望京西路挖出的明清古墓,也说明瞭望京曾经存在大片坟地。
  上世纪60年代后至80年代初,来广营乡的这些村名末尾字陆续改为以及等。

有趣的更改
  花椒地”——“花家地”——“画家地
  位于北四环东北角的花家地小区,最早这里曾是一片花椒地。
  原来这里是一片农田,在上面种着大片的花椒,因此这一带也就被称为花椒地。老一辈的老望京们对记者说。
  1988年初,城开集团在这片花椒地里建起了望京小区第一批住宅小区,取花椒地的谐音叫花家地小区。现在花家地已经分为花家地西里花家地北里花家地南里花家地等几大小区,是望京较大的一片居民生活区。
  几年前,由于中央美术学院搬到花家地来,附近也就聚集了大量的艺术家,花家地也慢慢地被大家戏称为画家地,而其真正的原名花椒地几乎已经被人遗忘。

解密区划
  1原来的望京是个村子
  目前的望京小区的大部分土地其实原本不属于望京。现在望京北侧的南湖东园以北一带,包括望京花园、望京科技园等,原本都是来广营乡所辖;而南侧大西洋新城以南部分,则基本上都属于将台乡。真正的望京就在目前京顺路旁边的一个望京村内。
  2南湖、北湖和东湖
  原来属于来广营
  望京西北侧的南湖东园小区一带,以前属于南湖渠、北湖渠和东湖渠三个村庄,这三个村庄原本属于来广营乡所辖。
  南湖渠早已经被拆除,现在在其原地上盖起了多个小区。现在的南湖渠西里、季景沁园、银领国际、南湖东园、南湖中园和南湖西园等小区,原本都是原南湖渠村庄的所在地。
  东湖渠和北湖渠两个村庄目前还存在。东湖渠位于望京花园西侧、北小河公园东边,现在是望京的一个城中村。北湖渠位于望京西北方向,目前还有大量的居民居住在此。
 
北京地名的来历() 形象的北京胡同名
  北京胡同的叫法,最早出现在元朝的杂剧中。《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和梅香有一段对话,张问梅:你家住哪里?梅答:我家住砖塔儿胡同。这个胡同至今还在,就在今北京西四附近,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它因胡同中有一七层砖塔而得名,此塔至今仍在。不过经清、民国两代修葺,已由七层变为九层。据学者考证,胡同之称是由蒙古语中的火疃转化而来,元朝扩建大都时,城内居民按片分开,中间留有通道,这种通道蒙古语称火疃。后来,北京人把它读成了胡同
  崇文门附近有条胡同叫口袋胡同。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其地为圆形,内广而外狭,西通而东塞,很像一个米口袋,于是被称为口袋胡同。类似的胡同还有很多,如喇叭胡同、月牙胡同、耳朵眼儿胡同、九弯胡同等。
  北京的寺庙多,源于寺庙的胡同名也多。如位于广安门附近的善果胡同,就因胡同内有善果寺而得名。西城区的石类胡同,是因胡同内有一座石类庵。南长安街路西的玉钵胡同,则是因胡同内有玉钵庵。
  北京还有许多因井得名的胡同,像甜水赶时髦胡同、苦水井胡同、四眼井胡同、南井胡同、北井胡同、高井胡同、井儿胡同等。还有些胡同名是后改的。如将狗尾巴胡同改成了高义伯胡同,王寡妇胡同改成王广福胡同,大哑巴胡同改成大雅宝胡同,大脚胡同改成达都胡同,勾阑胡同改成钩帘胡同,劈柴胡同改成辟才胡同、鬼门关胡同改成贵人关胡同等。



北京地名的来历() 有趣的北京动物地名
  北京宣武区有条大街叫珠市口大街,原名叫猪市口,本是京城猪的交易市场。清朝时,纪晓岚住在这条街上。有一年,乾隆皇帝和他打趣对对子。乾隆指着桌子上的两盘豆子,出了句两碟豆命纪晓岚对下句。纪晓岗不假思索地对一瓯油。乾隆随即改口说:我说的是两蝶斗,两只蝴蝶在一起争斗。纪晓岚机敏地说:我对的是一鸥游,一只鸥鸟在水中游。乾隆便又出难题,说着跷起脚来,要纪晓岚以他的脚为题,说出一个字,既要符合他的身份,又不能露出脚丫子等字眼。纪晓岚马上联想到自己住的猪市口地名,猪的脚称组成,这不正是皇帝的脚吗?于是,他便答道这个字是。乾隆一听勃然大怒,纪晓岚一解释,也就不好说什么了。
  在与珠市口大街相邻的骡马市大街,同样有一段与名人有关的故事。当年,这里曾住过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名叫谈迁。他是明末清初人,花费了2年心血写就了一部500万字的编年体明代大事记《国榷》。没想到,书稿刚完成就被偷了。悲痛过后,他决心重新撰写。后又用了6年时间,再次完成这部巨著。为了考证和补充书中的内容,他专门从浙江来京,住进了骡马市大街的一个宅院。他遍访了北京城里城外的明朝遗迹,访问了前明遗臣,充实和考证了他的著作。同时他还写了一部介绍北京人文景观的《北游记》。骡马市大街也因住过这么一位著名学者而闻名遐迩。
  北京朝阳门附近有一个胡同,名叫吉兆胡同。实际上,它的原名是鸡爪胡同。这个名字的来历,是因这条胡同分岔多,从高空往下看,很像一只老母鸡的爪子。那么,为何又变成吉兆胡同了?当年北洋政府的段祺瑞住在这条胡同,有一次他回府,走进鸡爪胡同时,突然手足抽搐成一团,手也成了鸡爪状。后经多方医治,总算恢复原状。一位风水先生告诉他,得这病恐怕与鸡爪这个地名不利有关,于是,段祺瑞下令将鸡爪胡同改名为吉兆胡同
  北京还有许多与动物有关的职业地名。如南城琉璃厂附近有个叫骟马张的胡同。这里曾住过一个专门骟马的姓张的小刀手,此人骟马技术好,很有名气,久而久之,人们便将他所住的胡同称作骟马张胡同了。

北京地名的来历()北京以为名的地名的由来
  北京以为名的地方有很多。
  最资深的,首推顺义区的高丽营,是公元六四五年唐太宗亲征高丽班师后,安置归顺唐朝的高丽将士及家属的地方,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辽、金时代,粮食经船运到京郊,在坝河码头换用骆驼驮载进城,因此在码头建有骆驼房。押运粮食的都是军人,他们的营盘叫驼房营,在今酒仙桥地区的坝河南岸。
  一二七二年,忽必烈建立元大都。如今在圆明园西侧有个骚子营,曾是蒙古兵军营,因汉人蔑称蒙古兵为骚鞑子而得名。
  一三六八年,明朝朱元璋称帝这年,大将军徐达拿下元大都,派副将军常遇春镇守通州,留下了常营,在今通州区西邻的管庄北部。常遇春是回族,常营至今还有不少回民。
  一四六年,明永乐皇帝发兵征伐安南国(即古代越南),搜罗安南工匠七千多名参加营建北京城,安置在安南营居住,即今大栅栏地区的大安澜营胡同。其中有个安南人阮安,在正统年间还任过续建北京城的指挥官。
  明朝末年,四川女将秦良玉,曾两次入驻京城,防范八旗军的攻掠。四川兵的驻地叫四川营,今菜市口东有四川营胡同
  如今在雍和宫西边,有个五道营胡同,明朝是武德卫营驻军之地,后转音讹变为五道营
  清朝是距今最近的朝代,留下的字地名更多。一六四四年,多尔衮率清军占领北京城,于六月十五日下达清城令,将内城汉人全部驱赶至外城及郊外,将内城(除皇城范围)划分为八块,分驻清军八旗,号称京旗
  清初的八旗军作战以骑马射箭为主,因此各旗都设有修造弓箭马具的工匠营。雍正八年曾有谕旨,五匠俱系出征、行围所需,命定期考验,其技艺不精者勒限学习
  京旗五匠的构成为:弓匠一千一百一十八名,铁匠一千一百一十三名,鞍匠四百四十七名,盔匠二百二十二名,铜匠二十三名(雍正时的编制。指师傅,徒弟、助手人数在外)
  现存的工匠营地名列举数例:东直门内海运仓有北弓匠营胡同,阜成门内福绥境有东、西弓匠胡同;福绥境有鞍匠胡同;蒲黄榆一带有东铁匠营,建国门内古观象台的附近有铁匠营胡同和盔甲厂胡同;东城区炮局胡同(清初的造炮厂)附近以前有铜厂胡同。
  至于城外留下的营的地名就更多了,例如:东营房胡同,在工体西里;西养马营胡同,在金融街以北;南营房胡同,在日坛公园以北;北营房中街,在阜成门外华联商厦以西;来广营乡,成了北京最大的居住小区———望京;勇士营,在朝来农艺园以北,是九门提督下属的五营之一;火器营,在海淀区蓝靛厂北路,是火枪手驻地;船营,在昆明湖南岸,是昆明湖八旗水师驻地。因水师教官是福建来的,旧时称南方人为南蛮子,所以附近还有个蛮子营,是福建教官们的驻地。
  北京还有许地名虽不带字,但也和军营有关,如香山以东的正蓝旗、正白旗、红旗村等都是清代云梯部队香山健锐营的驻地。还有德胜门外的教场口街,宣武门外的校场口胡同,都是明清两代的练兵场。
[/hide]
[ 此帖被长白游侠在2009-07-08 19:10重新编辑 ]
pyz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7-08
北京地名由来第一部分
[hide=1,rvrc]
北京地名的来历() (1-3)
北京的由来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
  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
  北伐战争后,陈立夫曾在南京办了一份《京报》。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销出的份数比《中央日报》还多。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更改,以免残余军阀再图在那里起野心设政府。于是,他让《京报》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国民政府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
  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1、天桥
  原天桥位于天坛西北,南北向跨过龙须沟。此桥是皇上去天坛祭天的必经之桥,意为通天之桥,故称“天桥”。
  原来的天桥是有桥的,明朝在此建有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皇帝又称为天子,天子所走之桥,故叫天桥。这就是天桥一名的由来。天桥平时有木栅栏封起来,除了皇上老儿其他人等不许通过,一般官民只能走两侧的木桥。桥下原有的河道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龙须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将这条路上原来铺的石条一律拆去,改建成碎石子的马路,天桥也改建成矮矮的石桥。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就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但两旁仍有石栏杆。1934年展宽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就将天桥两旁的石栏杆全部拆除,天桥的桥址不复存在。”
 
  2、大栅栏
  该街东起前门大街,西抵煤市街,全长近300,街道狭窄。旧时曾有"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繁华市井何处有,大栅栏内去转游"的美誉。大栅栏街原称廊房四条,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迁都北京后,为鼓励工商业发展,在正阳门外设市场,修建"廊房",作为商业铺房,招商开市。至明中叶嘉靖时,这一地区已逐渐发展成为有名的繁华闹市。
  清乾隆年间,于街道两端入口处安置铁制栅栏,故有大栅栏之称,并沿习下来,成为街名。
 
  3、东四、西四
  全称应该是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四”字即指在其十字街头的四周路口,各建有一座牌楼,合起来是因四座牌楼而故名的。但这些宏大的牌楼群,也因交通问题而拆除了,所以只剩下这些地名的简称。,东单、西单全称是东单牌楼,西单牌楼,“单”是指单独的一个牌楼而言。
 
  4、大北窑
  出东便门,东北方向离城3里,地势广阔,土质细腻,向来烧得好砖。多年以来,砖窑密集。其中最大的是在北边的一座大窑,烟囱高耸,远远就能看到。所以远近居民到此都以大窑为标记物。久而久之,此地就叫“大北窑”。
 
  5、亮马河
  东直门外有条小河,远来客商的马车队来到这里,经常在河里给风尘仆仆的马匹洗涮,洗完的马匹就在河岸上晾干身体,故名“晾马河”,时间长了,就叫成“亮马河”了。
 
  6、呼家楼
  大北窑向北二、三里,有地名“呼家楼”,此处有一呼姓财主,盖了楼(也就2层),高高地俯视低矮的民居,久之成为附近的地标。被过往行人将此地称为“呼家楼”
 
  7、黄庄
  位于中关村南一站地。原为“皇庄”,意为皇家的庄田。明代土地分为官田和民田。皇室的皇庄、官庄、太监庄遍于京郊,尽占丰硕之地。北京的皇庄源于明太祖洪武23年(1390),始于永乐初年,武宗即位仅一月,就增设皇庄7处,就包括此处。嘉靖初年,皇庄废除,但性质相尽的官庄保留到明末。
 
  8、保福寺
  位于中关村东一站地。退了休的太监在此集资修建此寺,取福寿之意。
 
  9、五棵松
  原为清提督劭英之墓。墓内有五棵古松树,周边荒凉,当地人便以此松树为地标,称该地方为“五棵松”。1966年修建一线地铁,原松树死掉。现在,在五棵松地铁站西北出口处仍种有五棵松树,以符其名。
 
  10、公主坟
  主坟位于复兴门外大街街心花园的苍松翠柏之中,据史料记载,该坟埋葬的并非真正的公主,而是顺治皇帝母亲的义女—孔四贞。她被称为公主,并予厚葬,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他孔四贞的父亲叫孔有德, 汉族,辽阳人,在明末清初不是一般人物。孔有德原为明朝将领,天启五年,清太宗兴兵伐明,为了招贤纳士,发布了一份带有收买性质的诏文。孔有德看到明朝的没落腐败,于是投降了清廷。清兵入关后,率兵驰骋疆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取南京、攻江阴、征战贵州、广西,抓获明宗室王公等方面,竭力效忠清 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顺治皇帝视他为开国良将,曾多次给予重赏与表彰。顺治九年。孔有德率部南征柳州,与明朝将领李定国交战失败,最后于桂林和他两位夫人一起自杀身亡。 父母阵亡后,年幼的孔四贞回到北京。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皇后将此功臣之女认定为自己的义女,把她留在宫中抚养,让她分享荣誉,并封她为和硕公主。 孔四贞自幼生长在军营中,善骑射,通武艺,长大后嫁给内务大臣孙延龄为妻。后来,清王朝特赐孔四贞继承其父“定南王”的王位,并令孙延龄同其妻往广西节制军务。孙到广西后纵兵骄横,并投靠吴三桂背叛清廷。孔四贞坚决反对孙、吴的叛逆行为,毅然率兵进行讨伐。孔四贞智勇双全,很快就平息了云南的叛乱,为清王朝的安定局势立下了一大功劳。平定云南叛乱后,康熙帝召她回京,并为她赐封王 爵,成为清朝的一代女王。孔四贞逝世后,清廷以隆重的葬礼相待,将她埋葬于此,并称之为“公主坟”。
 
  11、六里桥
  位于京城西南,是西南方向进城的主要通道。原建有石桥,因距离广安门城门还有六里地,故称”六里桥”
 
  12、八里庄
  位于京城西,是西部方向进城的主要通道。因距阜成门城门还有八里地,故称“八里庄”。
 
  13、王府井
  隋朝燕王府,北平王罗艺之帅府”就在这里,至今仍有帅府园之称。罗艺是《隋唐演义》小说中罗成的父亲,唐高宗封罗艺为燕王,总管幽州,在此建有燕王府。 至明代,随着紫 禁城的兴建,不少达官贵人在此修建王府,所以据《明成祖实录》载,这里被称十王府、王府街,民国时期,帝王时代结束,百姓渐渐淡忘了这些,在当时,百姓最主要的看重是吃喝住行,那时候的北京,老百姓打不起井,一般的井打出的水都是苦涩的,只能用做洗衣服、蒸饭,而饮用水都是去卖,在电视上我们也经常看到推着水车卖水的人,其实卖的水也不过是相比之下苦涩味道淡一些而已,而王府街旁西侧有一口远近闻名的优质甜水井,名为甜水,其实就是无色无味,相对来说,王府井的地名也就因此而得。
 
  14、象来街(长椿街)
  象来街位于宣武门西侧一里左右,原来这里是明清时代饲养大象的地方。 明清两朝,东南亚一些国家曾带大象来华,进贡皇帝,以示友好。明弘治八年,在宣武门内西南城根设立象房和演象所,驯养大象。古代将大象视为太平吉祥的象征,寓万象更新之意。每当太和殿举行盛典,象群被牵到皇宫,有驾车的、驮宝的、站班的,各有分工。平时大臣上朝,大象站立排列于午门前御道左右,蔚为壮观。清朝沿用明朝役使大象的制度与习俗不变,但至清代后期,驯养大象的经费被层层克扣,大象境遇不断恶化,从而被逐渐病饿而死,仅留下象来街这一名称。
 
  15、护国寺
  护国寺是北京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元代。原为元丞相托克托官邸,初名崇国寺(北寺)。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为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蒙古王公贝勒修缮此寺,为圣祖祝寿,曾对寺庙大加修缮,名护国寺,又称西寺,与东寺隆福寺相呼应。
  寺坐北朝南,规模宏大。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三间,单檐歇山,简瓦顶,石门额书“大隆善护国寺”;第二层殿为金刚殿;第三层殿为天王殿;第四层殿为延寿殿,东配殿曰文殊殿,西配殿曰秘密殿;;第五层殿为崇寿殿,东配殿为曰伽蓝殿,西配殿曰无量殿;第六层殿为千佛殿,东配殿曰大悲殿,西配殿曰地藏殿;垂花门后为第七层殿是护法殿;第八层殿为功德殿;第九层楼菩萨面阔三间。垂花门处有横道相隔形成前后两部分。今仅存金刚殿和西北角的廊房(此次部分被焚毁)以及垂花门后一层殿,寺原有石碑多已无存。
 
北京地名的来历()
1、八王坟
  八王坟,位于今日北京东四环四惠桥西南侧的通惠河北岸。这里,曾经埋葬着清朝的“八王”阿济格。
  阿济格,生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与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同为太妃阿巴亥所生。阿济格从征察哈尔、喀尔喀、朝鲜,到与明军交手的宁远之战、锦州之战、广渠门之战,一直是后金骁将。崇德元年(1636年)进爵武英郡王,攻略明朝保定等地,“五十六战皆捷”。顺治元年(1644年)摄政王多尔衮带领阿济格和多铎夺取了北京城,阿济格被封为英亲王,在王爷中排位第八。同年,他奉命追击李自成,军队开进江西。1651年,多尔衮病死,阿济格密谋承袭摄政王位,事泄遭幽禁,后被赐死——其骨灰埋葬于通惠河畔一处荒凉之地,即后世所谓之“八王坟”。
  康熙帝在位时,开始重新重视阿济格的开国功勋。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八王坟,有了宫门、享殿、宝顶、墙圈、驮龙碑,正坟、土坟主次分明,更有“东衙门”、“西衙门”之别,占地一顷数十亩,规模宏大,墓主人的地位可见一斑。值得一提的是地宫大门。据见过它的老人回忆,门后有两道弯槽,内有两个石球;关门时,石球顺着弯槽滚至门后,大门就无法推开了。
  但是,辛亥革命后,王爷坟的宫门、享殿被拆除,卖作砖瓦木料,受到严重破坏。日伪时期,王爷坟多次被盗,“东衙门”因为埋有殉葬品,更是首当其冲。到了解放初期,八王坟已经破败不堪。
  1950年,“东衙门”地皮被财经印刷厂征用,5年后转给葡萄酒厂。正坟和“西衙门”则被度量衡厂(后迁走,原址建设为北京仪器厂)占用。与厂区配套,八王坟一带很快形成了居民区。随着长安街向东西两侧延长,开通了八王坟到公主坟的1路汽车,八王坟被牢牢地定在了北京交通网的主干线上,成为家喻户晓的地名。1965年,受极左思潮影响,八王坟一度被改名为“建光东里”;1977年才恢复原名。而今的八王坟,位于长安街东沿长线上,以大望桥(立交桥)为核心,西接建国路,东启京通快速路,南北纵贯西大望路;地铁1号线横穿于此,设站点“大望路”;几十条公交线路在此设站,去往河北三河地区的930路及其支线以八王坟东为首发站;八王坟长途汽车站也是赫赫有名。这一切,都使八王坟成为京东近郊地区极其重要的交通枢纽。进入21世纪后,SOHO现代城、蓝堡国际中心等一系列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更使昔日的八王坟旧貌换新颜。
  200667,城建道桥公司在通惠河北路八王坟段工地施工时挖出清代一品文官石像后,几天后,北京市文物考古队又在据第一次出土石像地点约10远的地方,挖出了武将翁仲石像和石碑等一批文物。
 
2、五大镇石
  明清时,北京城出现了五大镇物,当时按道家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在北京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设置了五个镇物,用来震慑妖魔,以确保京城安全。东方属木,镇物是广渠门外神木厂的金丝楠木;西方属金,镇物是觉生寺(大钟寺)的大钟;南方属火,镇物是永定门的燕墩;北方属水,镇物是颐和园昆明湖边的铜牛;中央属土,镇物是景山,景山聚土为镇山。
 
3、北京的福禄财寿吉:
  (1)万寿宫(禄)
  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万寿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名曰:宏仁万寿宫,为道教式建筑。宫院内设有文昌殿,殿中供奉着文昌神像(文昌又名“文曲星”,在中国古代神话里是主宰功名禄位的神),旧时宣武区南部会馆较多,各地上京赶考的举子们常到万寿宫进香,求拜文曲星君,期盼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清乾隆时期,万寿宫“遗址仅存,无椽矣”。可士人仍将原址呼为万寿东宫。
  (2)赵公口(财)
  赵公即是传说中的财神赵公明。赵公口即是财神入口。自元在北京建都以来,该地是由南进京必经之所,原有一座财神殿,供奉财神之位。南方求官朝贡、输送银粮、商人赴京都要先在此地暂住整顿,然后才正式进京。故有“财聚四海、富汇五湖“之誉。
  (3)保福寺(福寿)
  退了休的太监在此集资修建此寺,取福寿之意。
  (4)象来街(吉)
  明清两朝,东南亚一些国家曾带大象来华,进贡皇帝,以示友好。明弘治八年,在宣武门内西南城根设立象房和演象所,驯养大象。古代将大象视为太平吉祥的象征,寓万象更新之意。每当太和殿举行盛典,象群被牵到皇宫,有驾车的、驮宝的、站班的,各有分工。平时大臣上朝,大象站立排列于午门前御道左右,蔚为壮观。清朝沿用明朝役使大象的制度与习俗不变。
 
4、八达岭
  《长安客话》中的解释:“路从此分,四通八达。”八达岭是居庸关的外口,北往延庆、赤城、蒙古,西去张家口、怀来、宣化、大同,东到永宁、四海,南去昌平、北京等地区,可谓是交通四通八达,所以它是古代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卫前哨,素有“京北第一屏障”之称。
 
5、神路街
  朝阳门外东岳庙前神路街名字来历非常简单,就是东岳大帝这位“神”巡游所走之“路”。 明清两代,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诞辰,除了官民都去敬香赶庙会外,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东岳大帝出外巡游,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帝诞辰,都人陈鼓乐、旌帜,楼阁亭彩,导仁圣帝游。帝之游所经,妇女满楼,士商满坊,肆行者满路,骈观之。帝游聿归,导者取醉松林,晚乃归。”
 
6、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
  明清遗留的老北京城,本由平面呈“凸”字形的内、外两城所组成,开有“内九外七”共16座城门。除正阳门城楼、箭楼及德胜门箭楼尚存,其他城门均不复存在,只是保留了原城门的名称作为地名标志。但在这16个老城门之外,还多出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这三个听起来也像是城门名称的地名混杂其间。这三处地方以前有过城门吗?
  明清时期,老北京城的城门不是简单的出入通道,而是设计周密的整套城防要塞。每座城门,均由城楼、箭楼及连接二者的瓮城所组成,瓮城之中,形成封闭的空间,敌军一旦闯入,即被“瓮中捉鳖”。
  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都不曾具备上述设施,它们只是在清朝灭亡之后,为了交通方便,陆续在老城墙上开辟的通道而已。
  和平门开辟于1926年,其目的是沟通被内城南城墙阻隔的北新华街和南新华街。
  北新华街在清代曾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排水沟。1913年,袁世凯政府的内务部总长朱启钤将这条排水沟改建为暗沟,在其地上兴建了一条北起西长安街,南抵内城南城墙的街道,命名为北新华街。朱启钤原拟将该处城墙打通,使北新华街与外城新建的南新华街连成一线,再接上中南海袁总统府西墙外新建的府右街,共同形成一条新增的沟通内外城的南北干道。但因正阳门外的富商担心此举会导致行人分流,影响正阳门外商业区的生意,遂行贿权要,游说当局,说是打通城墙会泄漏风水,不利于总统。迷信风水的袁世凯信以为真,阻止了打通城墙的计划。
  19264月,冯玉祥国民军将领鹿钟麟出任北京警卫司令以后,下令将南北新华街阻隔处的城墙打通,开辟了两个门洞,分为上、下行通道,并安装了铁门,命名为和平门。1958年,为改善交通,将和平门门洞拆除,形成更为宽阔的城墙缺口。
  复兴门和建国门则是日寇侵占北京时,在内城东西城墙上扒开的两处缺口。
  看过北京地图就可知道,老北京城内城东面的朝阳门、东直门及西面的阜成门、西直门,位置都偏北,内城南部确实缺少横贯东西的干道。但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谁也不敢轻易将城墙扒开口子。
  据北京市档案馆1999年第四期《北京档案史料》所载《日伪统治时期华北都市建设概况》记述,日寇于1939年起,就开始在北京西郊筹建用于商业和住宅的“西街市”,并在东郊筹建用于工业区的“东街市”。为沟通“两新街市区域与城内之交通,特就东西两面城垣各辟一新城门(东称‘启明’、西称‘长安’)……所辟新城门仅有缺口而未设门扇与门洞,因陋就简,迄未修饰,是其物力不济之象征”。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北平市政府按照当时流行的“复兴、建国”的政治口号,将日寇命名的“长安门”改为“复兴门”,“启明门”改为“建国门”。194611月何思源接任市长之后,曾“修建复兴门等城防工程共十三处”,在复兴门缺口处增建了一座10宽的拱券门洞,并加装了铁门。 1955年,为展宽道路,将复兴门的门洞拆除,拓宽了缺口。而建国门则从未建造门洞,一直是缺口状态。
  解放后,为改善交通,将老北京城墙扒开了多处缺口,即未建门洞,也未命名为“某某门”,只是依据附近地名,称作“十条豁口”、“北小街豁口”等名称。老北京人则称其为“城豁子”。
  再后来,老城墙被拆除,有豁口的地方,大都兴建了立交桥,昔日的“十条豁口”变成了“东四十条桥”,“北小街”豁口变成了“小街桥”。残留的少数“豁口”,已成为标注在公交线路站牌上的车站名称。
  “文革”期间造反派破“四旧”,将许多带有所谓“封、资、修”色彩的地名废除更改,如“王府井大街”改为“人民路”,“东交民巷”改为“反帝路”。但造反派们可能并不知道“复兴”、“建国”这样听起来无甚不妥的地名,却是当年由国民党北平市政府命名的,因此未做更改。
 
 
北京地名由来(三)北京大兴地名由来
1 黄村卫星城
  1954年起黄村成为大兴县卫星城,20世纪70年代中期,黄村卫星城建设起步。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黄村成为首都重点建设的四个卫星城之一。至20世纪90年代初,黄村卫星城初具规模,城区站地面积1 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0多万人。城内建有中央和市属事业单位50余个。

2
芦城乡--西芦城
  位于大兴西北部,东临东芦城,西近鹅房。村旧时称"闾城",后音转而成此名。明《北平图经志书》载:"闾城,而莫知置废之由。其南门外有二石兽。"闾又读胪,胪与芦相同,故芦城由闾城音转而成。民国时分二村,此村居西,故名。该村为汉代闾城,在城南三十五里,故相传呼为闾城。现东芦城小学门前有两个石狮子,他们是六十年代村南废墟中移来的。两个石狮青石带座,通高一点三米,分别于胸前背后有幼狮,姿态奇异生动,冈格粗犷古朴。应为金元所制。《顺天府志》对闾城还有"其南门外还有二石兽"的记述,从年代上看是吻合的。
  闾城遗址现在看不出一点痕迹,但东西芦城偏北地区地势突高,过去有四所古刹都集中于此,可能是古闾城的城区,村西一里多的地方还有一处古墓区。建国以后在此方圆六百米的地区内,群众烧砖、取土发现了不少小型汉代砖室墓,出土了一些陶器,此汉墓区与闾城当属一个时期。

3
采育镇--采育
  位于大兴区东部,东邻通州区,西近朱庄,北邻长子营镇,难近凤河营。镇名由采魏里、蕃育署两名合称而来。采育原为古安次县,采魏里明洪武永乐初年,安置大批山西、山东移民在此屯垦。明永乐五年(1407)年,在此设上林苑蕃育署,而人呼采育。据"天府广记》载:采育乃古安次县采魏里也,明初为上林苑,改名蕃育署,而人呼采育,和新旧而名之也。"
  明永乐年间,为充实京师,从山西、山东移民临风河两岸建村,均以祖籍地名为村名。永乐五年(1407)年,在此设立蕃育署,为皇家养育禽畜基地。署治所设在采育。蕃育署直属上林苑,专为宫廷筹措鸭鹅等禽品,供应太常寺、光禄寺和御膳之用。素有"鹅鸭城"的美誉。自此采育人口骤增,凤河西岸,自建蕃育署始,经两岸人民世代辛勤耕耘,物产富饶,风光旖丽,亦被人们所称道。

4
采育镇--凤河营村
  位于大兴东南部,为原凤河营乡政府所在地。东临河北廊坊市郊域界,北靠凤河,南侧亦邻廊坊地界,因风河流经村北,村名由此而的。辽代已成村,明代时。曾名凤凰营,清康熙时隶属京都顺天府安次县。雍正年间更名凤窝营,乾隆时因疏通治理后,风河流经村北,更名凤河营村。明代村中曾建有显应寺,清人曾重修,今庙已不在。

5
礼贤镇--礼贤
  位于大行区南部,东临内官庄,西临小马坊;北靠戴家园,南接王化庄。村取名"礼贤下士"之意。村位于礼贤镇西部,大礼路北部侧,四周皆为回族聚落。村内有一康熙年间建的礼贤清真寺,几经修缮,古风犹存。寺东向,正殿三间,三卷勾连塔,硬山筒瓦调火脊,吻垂兽,排山滴水。原为苏式彩画,现已改绘。前有胎,后有抱厦。处山门略有改动外,整体建筑均保持原貌,1987年被列为县级保护单位。礼贤村元明时称李贤社,清称礼贤镇。""当由""谐音而来。

6
南各庄--石佛寺
  位于大兴南部,东南邻南各庄,东北与贾家屯毗邻。以寺得名。此地元代已成村,清光绪《顺天府志》载:"康熙年间河水涨,溢漂流石佛像九尊止于是村,众异之,,村殿祀焉,累著灵迹。今佛像每逢阴雨,则通身皆解润。若遍体如汗滴,则天必大雨。" 村民故以石佛寺为村名。到1949年,寺已破坏不堪,仅存佛像人尊,其中观音为坐像,下带莲花座,其余为站像,下带石座,均为汉白玉石质,,并有高座残端石碑一座,后来村里平整土地时,石佛碑已被埋入地下。

7
南各庄--西张华
  位于大兴南部。东临东张华,西邻榆垡镇。村因人而得名,此村晋时建村,为西晋广武侯张华故里,村因人而得名。明朝此村为张贤里,后频遭水患,在后建四村,此村为北张华。。1958年改为现名。张华故居历经沧桑,早无踪迹。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固安县东北八里张华村头,村人指井栏八角焉,曰故宅处也。"1982年,该村发现此八角井,井栏为汉白玉质,八角形。内经边缘经多年绳索摩擦,光滑圆润,刻有绳痕多道,深者达一厘米。经鉴定确系张华故里之珍贵遗物。现已移至区文物管理局所保存。张华西晋时大臣,晋武帝时,官拜中书令,张华在西晋灭吴的过程中,力排众议,极力主张伐吴,以"度之尚书"之要职运筹帷幄,保证军需立下大功,晋武帝封其为"广武侯"。惠帝即位后,赵王司马伦与孙秀结党谋篡,张华拒从被杀,时年六十八岁。

8
榆垡镇--求贤村
  位于大兴区南部,东南临西胡林,西南近榆垡,因祠而得名。辽代已成村落,为避浑河(永定河)水患,村内建祠祭祀圣观庇佑,得名求贤岗,,后改为今名。此村处于古永定河冲积平原。据《永定河志》记载"簸箕口外原为古河故道。
  康熙二十七年(1678年)疏浚河道时,挑直筑堤,此何故道废于堤外。"乾隆四年(1739)在孤岛与大堤衔接处建草坝,,泄入故河道,以减弱水势,保护大堤,草坝起到了溢洪作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废草坝改成灰坝,因临求贤村,故名"求贤坝"。现坝址为清同治年间扩建重建后的坝址。光绪年间重修。立有两块碑,一块短缺内容不详。另一为同治重修时所立"重修求贤坝"碑。碑文字完整,记录了该坝工程的数据,及所需银两等,是永定河史重要实物资料。

[/hide]
[ 此帖被pyz在2009-07-08 16:03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