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231阅读
  • 0回复

[世界遗产][转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建立多方参与机制——“稻鱼共生系统多方参与机制研讨会"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4-02
2006年7月28-31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司主办,浙江省青田县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办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多方参与机制研讨会”在浙江省青田县召开。来自瓦赫宁根大学、联合国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贵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等单位的专家,来自农业部国际合作司、浙江省农业厅、文化厅、丽水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青田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贵州省从江县的领导,以及有关乡镇与村的代表、华侨与企业代表、农民代表等60余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在浙江省青田县召开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多方参与机制研讨会”,是为了实施联合国粮农组织等10余家国际组织或机构关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Globally—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的保护而召开的。2002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和全球环境基金(GEF)、联合国大学(UNU)等10余家国际组织或机构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发起一项旨在保护具有全球重要意义农业系统的项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Globally—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该项目以《生物多样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食品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全球行动计划》、《关于食物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国际条约》、《21世纪议程》和《防止荒漠化与气候变化公约》等为基础,目的是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

按照粮农组织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2004年4月,该项目正式开始。截止目前,已在7个国家挑选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5个传统农业系统作为试点,分别是中国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菲律宾伊富高山坡的稻米梯田系统,秘鲁安第斯高原沟渠农业系统,智利的智鲁岛农业系统和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的绿洲农业系统。粮农组织希望通过这些试点项目,开发一个方法论框架,逐步探索农业文化遗产参与式发展和“动态保护”的模式。

中国浙江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于2005年被选为全球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稻鱼共生系统,即稻田养鱼,是一种典型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系统内水稻和鱼类共生,通过内部自然生态协调机制,实现系统功能的完善。这种传统的农业系统既可使水稻丰产,又能充分利用田中的水、有害生物、虫类来养殖鱼类,综合利用水田中水稻的一切废弃能源,来发展生产,提高生产效益,在不用或少用高效低毒农药的前提下,以生物防治虫害为基础,养殖出优质鱼类。由于系统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尤其体现在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人类食物安全、营养健康等方面,因此具有成为世界农业系统示范和在全球同类地区推广的重要意义。

本次会议围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保护途径、多方参与等问题进行研讨,并着重对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这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中的多方参与机制发表意见和建议。



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重大



  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渗透了几千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知识和技术,是自然与文化的结晶,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李文华院士在他题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几个问题”的讲演中指出:我国农业的发展源远流长,长期的实践在农业系统和农业技术上积累了朴素而丰富的经验,这些农业遗产与现代生态农业理论在不少方面有共同点,是当代中国生态农业的基础,在今天仍然可被借鉴和利用,保护这些农业遗产对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刚卸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不久、现仍担任热带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和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的骆世明教授在题为“发掘传统农业实践精华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服务”的讲演中说:像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等传统农业系统中还有很多秘密值得我们去探索、去研究,这些宝贵的遗产对于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实在不能放任这些宝贵的知识财富就此湮没,目前应当实施“抢救性保护”。

中国艺术研究院苑利研究员对此也持相同观点,他在“农业文化保护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中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是个经济问题,虽然不能让农民吃亏,可也不能指着它发家致富。“传统农业中蕴藏着很多宝藏,其中既有文化内涵,也有科学价值,在彻底搞明白其中奥妙之前,保护是最好的方法。”

  长期从事生态农业研究的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张壬午研究员做了题为“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的报告,他指出:从传统生态农业实践中学习具有可持续发展特色的有价值的生态模式、技术和方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立身之本,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势在必行。

从事农业历史研究的中国农业博物馆徐旺生研究员做了题为“从间作套种到稻田养鱼、养鸭——中国环境历史演变过程中两个不计成本下的生态应对”的报告,他通过回顾农业发展历史和环境演变历史,指出在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人地关系的紧张趋势和环境历史演变恶化的趋势难以逆转的双重压力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面临严重挑战,浙江青田龙现村持续了近700年之久的“稻田养鱼”,将稻作和养鱼有机地结合起来,节约了土地、保护了环境,在生态上创造了一个可持续的模式,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典范,理应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



  农业文化遗产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要继承好我们的农业文化遗产,同时更重要的是挖掘各种农业文化遗产的科学与文化内涵,古为今用;另一方面,在研究与挖掘基础上,把我们的经验和知识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全人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成升魁研究员指出:中国具有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历史,加上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形成了我国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比如新疆的坎儿井、西北的砂石田、间作套种、桑基鱼塘、梯田耕作、农林复合等等。但许多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受到了所谓现代农业的冲击,有些已经濒临消失。他呼吁“保护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工作现在是时候了!”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夏如冰副教授对于稻鱼共生系统的历史渊源有着深入的研究,对当前国内稻田养鱼的现状也有较全面的了解,他在题为“中国传统稻鱼共生系统的历史分析”的报告中认为目前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主要是技术粗放、品种单一、种性退化、生产规模小、比较效益低、现代农业技术的冲击等。要及时认识这些问题,寻找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合理途径,否则,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就很有可能逐渐消失。

贵州大学中国本土知识与文化产权研究所所长龙宇晓研究员在“建构以社区为基础的参与农业遗产保护及利用机制:以贵州从江和黎平等地侗族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知识体系为例”的讲演中说,化肥和农药依赖性的形成使山区的农民成本失控,不堪重负。目前多数家庭的留守人口和“劳动力”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农民,他们手中掌握着农业遗产,但他们却可能很快就会失去劳动能力。



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对于农业文化遗产来讲,保护要放在第一位,但也不能因为遗产保护而限制了遗产地的发展,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热点。

  “保护和发展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体,保护是首要和基本的任务。”李文华院士说,“但我们反对那种一味强调保护而影响地方发展的‘绝对保护’主义。应当正确理解遗产保护和地方发展的关系,力图在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达到和谐”。

  联合国大学项目官员梁洛辉先生建议:通过旅游、有机农业等建立起长期的支撑体系,在项目的初期需要通过适当的科技和财政扶持完成支撑体系的建设,但在未来要形成保护区自我维持的状态。

闵庆文研究员在题为“稻鱼共生系统保护规划的实施途径与措施”的演讲中认为:根据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我们应当采取动态保护的思路,通过遗产地的保护,促进生态旅游、有机农业发展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政府也应当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偿,这样可以增加农民们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动力。北京师范大学的区域旅游规划专家吴殿庭教授也认为,遗产地发展生态旅游是大势所趋,可以通过特色旅游发展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多方参与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需要广泛的积极参与,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形成需要建立多方参与的机制。

  瓦赫宁根大学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弗兰克代表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指导方针,并对多方参与机制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方针指出,多方参与机制是指不同利益相关方,相互协作、共同达到任何人都不可能单独完成的相同的目的的一种机制。为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顺利实施,各参与者和利益相关方必须协同工作。由于参与者的背景、世界观不同,他们相互了解有一定的困难,不大可能在协作中形成一个方案去实施。这就需要他们在实践中相互了解,在共同行动中交流,在实地参观中获得信息,最终达成相同的制度,管理农业文化遗产。只有这样,当地的人民、政府和商人才能创造出一个新的,相互联系的体系。

  闵庆文研究员还指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稻鱼共生系统,不仅是简单的水稻种植、鱼类养殖的技术问题,更是一个人、稻、鱼、自然与文化景观相协调的复杂系统,涉及到多个利益群体、多种学科,需要各方积极配合。特别是国家和省市农业部门在项目的领导与协调、科研部门在提供项目的科技支撑、地方政府在项目的具体实施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农民、企业、华侨等也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丽水市肖建中副市长认为:只有相关各方形成共识,才可以使该项目的保护规划更

科学,机制更完善,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共同支持、参与该项目的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青田县县长邝平正表示将对项目在政策上予以重点支持,努力建设人居和谐的龙现村,为稻鱼共生系统项目保护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青田县钟秋毫副县长结合工作的实际,提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确定项目实施的主体、保护区的范围以及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并对“稻田共生”系统的维护做了郑重的承诺。

青田县是我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华侨们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很高的热情。参加会议的华侨代表、也是企业代表的吴柏照希望能够通过恢复传统的种植模式,收集传统的农具等措施,让旅游参与到稻田养鱼中,把稻田养鱼发展为观赏性农业、参与性农业;另一方面,他也希望项目能够吸引更多的华侨、企业界的代表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青田县农民代表伍丽贞在村里投资10万元办起了“渔家乐”旅游,加上田鱼干产业,收入增加了不少。但她也发现,很多游客觉得景致单一,没有太大吸引力;农民们对于传统的种养模式不是很理解,觉得费工费时。她希望领导和专家们能为农民提供帮助,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同时改善他们的生活。



[作者简介]闵庆文(1963—),男,江苏人,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农业与农业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孙业红(1981—),女,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硕士生,主要从事生态旅游与区域发展研究。
一个人在多大年纪上成名,他的心理年龄就会停留在那个年纪
http://weibo.com/u/134501741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