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146阅读
  • 15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236):潼川府(三台/遂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5-31
潼川府:中,繁,难。隶川北道。明,潼川州。顺治初,因明制,为直隶州。领县七。雍正十二年升府,以其地置三台县。西南距省治三百二十里。广三百八十里,袤五百七十里。北极高三十一度六分。京师偏西十一度十六分。领县八。

三台繁,难。倚。东:东山,在县东四里。又黄龙、鼓楼。西:三台山,县以此名,南:印台、金鱼。西南:牛头。东北:万峰。中江即古五城水,自中江入,迳城西南入涪江。涪江自绵州入,迳县东北入射洪。又东桃花溪,亦入射洪。县产盐,上井三,中井九,下井二百十六。县丞驻葫芦溪。

射洪繁,难。府东南六十里。南:白岩。东:东武。北:金华。东南:通泉山。东北:公成山。涪江自三台入,迳城东,又南流入蓬溪。梓潼水一名射江,亦曰瀰江,又曰白马河,自盐亭入,南流,迳东南独坐山下入涪江。东:黄浒溪亦自盐亭入,与梓潼水合。桃花水自三台入,南流入涪江。通判一,驻太和镇。盐课大使驻青堤渡。

盐亭简。府东少北百二十里。西:负戴山。东:光禄。南:宝莲。北:金紫。盐亭水亦名小沙河,发源县东北境,下流入梓潼水。梓潼水自绵州梓潼入,迳城南,合鹅溪入射洪。有盐井二十。

中江难。府西百二十里。城内斗山。东五城与西栖妙隔江对峙。西南:铜官山。中江水名凯江,自罗江入,迳城西南,又东北流入三台。双桥河源出县西北白莲洞,东南流,迳城西,转南至铜鱼山下入中江。巡司一,驻胖子店。

遂宁繁,难。府东南二百十五里。东:铜盘、龙头。西:箕山。北:广山。西南:书台,与宝嘉、金鱼二山相连为三峰。涪江自蓬溪入,迳城东,又东南入合州。东北:郪江有三源,并东北流至蓬莱镇,合入涪江。安居水一名关箭溪,自安岳入,迳城西南入铜梁。盐井五十二。县丞兼批验大使驻梓潼镇。

蓬溪繁,难。府东南百九十里。东:蓬莱、赤城。西:龙门。南:铜钵。北:石龙。西北:龙马山。涪江自射洪入,迳城西南流入遂宁。西北:郪江,东流至黄龙铺入涪江。又北蓬溪,源出西充,西南流,迳城北,入遂宁。盐井七百九十五。县丞驻蓬莱镇。盐课大使驻康家渡。

安岳繁,难。府南三百八十里。治后铁峰山。东:紫薇、白云。西:大云。南:安泉。东南:云居山。安居水自乐至入,迳城北,又东南入遂宁。鱼海河有二源,一东流至城东,合入安居水。南:岳阳溪,东南流入大足。

乐至简。府南少西三百九十里。南:棋盘山。东:玉栏坡山、金鸡山。西:周鼎。东南:乾瓘山。安居水源出县东北,东流,玉带溪源出县西清水潭,东南流,并入安岳。又乐至池在县东二里,县以此名。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8-19 17:39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5-31
三台历史悠久,汉高帝之年即设广汉郡郪县、隋唐为梓州、宋、元、明升潼川府 、清雍正十二年置三台县,民国元年废府留县,以县西三台山得名而一直沿用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5-31
潼川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为蜀国酋长郪王国辖地。南朝刘宋元嘉九年(432)分广汉郡置新城郡,置北伍城县(县治今潼川镇),以伍城水(今凯江)为县名。北朝西魏改伍城县为新城县,恭帝三年(556)又改为昌城县。北周改始平县为涪城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新州为梓州(以梓潼水命名,治地今县城潼川镇),大业三年(607)改昌城县名郪县。唐宋郪县、涪城县仍置。明洪武九年(1376)改潼川府为潼川州,并郪县入州,州属四川省。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潼川州为潼川府,以潼川州本州置三台县,为附郭首县。县名以城西二里的三台山得名,沿用至今,共历2204年。民国24年(1935年)四川省建立行政督察区,三台县隶属第十二行政督察区。

    县城潼川镇,东汉时为郪县平阳乡,南朝刘宋置北伍城县,为新城郡治所,始建城于此。经历代维修改建,城池基址变化较大。明天顺(1457-1464)中,伐石更修州城,周长约5公里,城墙高5米余,设4门,今东、南门城楼、门洞仍存。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5-31
一、古巴蜀国时期的遂宁

遂宁历史久远。根据在射洪县仁和镇马鞍山南山采集到的人顶头骨化石初测,至少在公元1万年前,遂宁就有人类活动。夏商时期,全国划为九州,遂宁县境(指今遂宁市船山区、安居区和重庆市潼南县境)属梁州管辖。

春秋初年,四川境内出现巴国和蜀国两个奴隶制国家,遂宁县境属蜀国管辖区,秦统一后为蜀郡所辖。东汉末年(220年),置德阳县,治所在今城区内,境内置县也由此开始。西晋后期(约303年),流民李雄起义建立成汉国,置德阳郡,辖德阳县,郡、县治所仍在今城区内,境内置郡也由此开始。

二、遂宁名称的由来

“遂宁”作为地名,始于东晋。东晋与十六国并存,而遂宁则属于十六国中的成汉国。当时,各国统治者之间连年混战,成汉国统治者内部也为争权夺位斗争不息,人民痛苦不堪。公元347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大败李雄遗部李势,灭成汉国,结束了四川长达50多年的混战。当桓温凯旋而归,途经县境时,但见风和日丽,歌舞升平,一派和平安宁的气氛。这位长年征战沙场的将军感慨万端,一种厌恶战乱、渴望太平的思绪由然而生,因而在这里设郡,定郡名为“遂宁”,表示 “平息战乱,达到安宁”的意思。从此,川中丘陵中的这片红土地,便有了一个吉祥的名字——“遂宁”。

三、遂宁的建制沿革

在历史的沧桑演进中,“遂宁”这个名称或用或改,遂宁的“级别”或升或降,遂宁的辖区或大或小,但有一点没有改变,这就是不论哪个朝代,都以遂宁城为郡、府、州、县的治所,足见古人对遂宁这块土地的厚爱。遂宁也因此成了川中重镇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南北朝至宋元时期,今市境内先后设置或更名石山郡、小溪县、方义县、遂州、遂州总管府、遂州总督府、武信军节度使,辖区常有三五县。辖区最大时期当数唐末,在遂州设的武信军节度使,管辖了遂(遂宁)、昌(隆昌)、合(合川)、渝(重庆)、泸(泸州)五州。自明朝开始,遂宁降州为县,先后隶属潼川府(今三台县)、嘉陵道(今南充市)。

1935年,民国政府将四川划为18个行政督察区,在遂宁置四川第十二行政督察区,设专员公署,辖遂宁、安岳、中江、三台、射洪、盐亭、蓬溪、潼南、乐至等9县,专员公署、县治所均设在今市城区。全国解放后,置川北行政区遂宁分区,1952年改为遂宁专区,仍辖上述各县。1958年撤专区留县,遂宁并入绵阳专区。

198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遂宁撤县,建为省辖市,管辖市中区(原遂宁县)、蓬溪县和射洪县。1997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蓬溪县涪江以西地区建立大英县,县治所设在蓬莱镇。遂宁市所辖为一区三县,即市中区、蓬溪县、大英县、射洪县。200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分市中区行政区,设船山区、安居区(治所设安居镇)。至此,遂宁所辖为二区三县,即船山区、安居区、蓬溪县、大英县、射洪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5-31
遂宁市自建县始,先后为县、郡、州、府、专区、市等行政建置,已经历了一千七百余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史称“东川巨邑”、“川中重镇”,为遂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遂宁为古蜀国地。最早设县在东汉末年(约220),时名德阳县。东晋穆帝永和三年,温平蜀后,在德阳县东南置遂宁郡,取息乱、安宁之意,遂宁之名从此始。南朝宋泰始五年,分遂宁郡置东遂宁郡,德阳县隶属于东遂宁郡,郡、县治所同为一地。南朝梁时,德阳县更名小溪县,仍隶属于东遂宁郡,郡、县治所同前。北朝魏,小溪县更名方义县,郡县治所未变。北周闵帝元年改东遂宁郡为石山郡,并于郡地置遂州以统之。州、郡、县治所同为一地。隋炀帝大业三年,州改郡,以捃辖县,郡、县治所如前。唐中宗景龙元年, 分遂州青石县增设遂宁县(县以遂宁名自此始),治所在今潼南县下县坝(大佛寺东北面)。方义县乃在原处,州县治所末变。北宋太平兴国元年,为避宋宗讳,改方义县名小溪县。宋微宗政和五年, 升遂为遂宁府,领小溪、遂宁、蓬溪、长江 、青石等五县,府、县治如前。 宋微宗宣和五年升遂宁府为遂宁都督府。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并青石、遂宁二县入小溪县。后改遂宁府为州。元末明初玉珍时期(1362-1371),并小溪县入遂宁州,州治所乃设原地。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降遂宁州为遂宁县, 隶属潼川府治所未变。民国24年(1935)年3月,设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区设专员公署,辖遂宁,蓬溪、射洪、乐至、安岳、潼南、三台、中江、盐亭九县 。专员公署、遂宁县驻地同为一地。1958年10月,并遂宁专区入绵阳专区,其所辖之县(除安岳、乐至外)并入绵阳专区,遂宁县亦隶属于绵阳专区。1968年9月,改绵阳专区为绵阳地区,遂宁县隶属于绵阳地区。1985年5月撤消遂宁县,建立省辖遂宁市。市辖市中区 、射洪县蓬溪县。市、市中区驻地设原遂宁县城关镇。1997年12月,调整蓬溪县行政区划,建立大英县,亦隶蓬属于遂宁市。至此,遂宁市辖市中区、射洪县、大英县 、蓬溪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5-31
射洪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在今射洪设郡,距今已2100余年。公元554年,西魏恭帝在此置县,因梓江箭一般直射涪江而名“射江”,北周更名射洪,沿用至今。唐代中期,射洪人精湛的酿酒技艺,赢得了诗圣杜甫“射洪春酒寒仍绿”的赞美,射洪境内石油、天然气、盐卤等资源较丰富。

射洪是唐代大诗人陈子昂的故乡。

今射洪县境内建立县级政权已1500年。

  秦惠文王灭巴,蜀两国,设置巴,蜀两郡。西汉析巴,蜀郡置广汉郡,领辖广汉等十三县。广汉县治今射洪县柳树镇的通泉坝,为今射洪县境内建县之始。此时,今射洪县境分属广汉,郪两县。广汉县和郪县的分界线,东西以涪江和梓潼江为界,即涪江以东和梓潼江左岸地区为广汉县。涪江西岸和梓潼江右岸地区为郪县(治今三台县郪江乡)。

  西汉末年,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王朝,改益州为庸部,改广汉郡为就都,改广汉县为广信县。今射洪县境分属广信,郪两县。

  东汉时,刘秀政权恢复益州,广汉郡,广汉县名,东汉末年,今射洪县境仍属广汉,郪两县。

  三国蜀汉,后主建兴二年(224),分广汉郡四县置东广汉郡。郡治广汉县(今射洪县柳树镇)。今射洪县境仍属广汉,郪两县。

  西晋武帝太康六年(285),废东广汉郡,复置广汉郡,今射洪县境仍属广汉郡广汉,郪两县。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罢德阳郡,置遂宁郡,广汉县由广汉郡划入遂宁郡。今射洪县境分属遂宁郡广汉县,广汉郡郪县。恭帝元熙二年(420),刘裕夺取晋王朝政权建立宋王朝,史称刘宋。分广汉郡置新城郡,郡治北伍城县(今三台县潼川镇),领辖北伍城,怀归两县。

  刘宋(明帝)泰始五年(469),改遂宁郡为东遂宁郡,郡治巴兴县(今大英县回马镇长江坝)。广汉县隶属东遂宁郡。今射洪县境属东遂宁郡广汉县,广汉郡郪县。

  萧梁(502~553)撤郪县并入北伍城县。新城郡领北伍城县。南齐,改北宕渠郡(治今盐亭县城),置西宕渠郡,析广汉县,置通泉县。领辖广汉,通泉两县。今射洪县境分属广汉,通泉,北伍城三县。

  西魏宇文泰平蜀,恭帝二年(555)分北伍城县,置射江县(治今射洪县金华镇),隶属昌城郡。据《元和郡县志》记载西魏恭帝(554~556),改西宕渠郡为涌泉郡,并移郡治于涌泉县(通泉更名,治今射洪县洋溪镇),领辖涌泉,广魏(广汉改名)两县。今射洪县境属射江,涌泉,广魏三县。

  北周(557~581),改射江县为射洪县,射洪得名自此始。今射洪县境属射洪,通井(涌泉改名),广汉(广魏改名)三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罢郡置州,涌泉郡,昌城郡被废,改通井县为通泉县,并光汉县(广汉改名,讳炀帝杨广名)入通泉县。县治今射洪县柳树镇。

  射洪、通泉两县隶属新州(治今三台县潼川镇)。开皇十八年(598),改新州为梓州,射洪、通泉两县属梓州。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州置郡,射洪、通泉两县属新城郡(治今三台潼川镇)。今射洪县境属射洪、通泉两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新城郡为梓州,射洪、通泉两县属梓州。玄宗天宝元年(742),改梓州为梓潼郡。乾元元年(758),复改梓潼郡为梓州。射洪,通泉两县隶属未变。今射洪县境仍属此两县。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射洪,通泉两县初隶梓州梓潼郡。太祖乾德四年(966),梓州梓潼郡改为静戌军。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又改为静安军。端拱二年(989)复改为东川节度,神宗元丰三年(1080)又改为剑南东川节度,徽宗重和元年(1118)改设为潼川府,射洪、通泉两县隶属关系仍旧。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通泉县“兵后地荒”,并入射洪县,隶属潼川府(治今三台县潼川镇)。

  明洪武十年(1377)五月,并射洪县入盐亭县。十三年(1380)十一月,又恢复射洪县建置。

  清初,射洪县属潼川直隶州(治今三台县潼川镇)。雍正十二年(1734)升州为府,隶属潼川府。嘉庆七年(1802),隶属川北道潼川府,直至清末。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5-31
盐亭位于古蜀国东部边境,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巴国、蜀国经常为争夺地盘而开战,蜀国在今县境内弥江(古称潺水)建烽火亭,用于观察敌情和守备,称为潺亭。至秦朝改称为秦亭,汉代复称潺亭。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圣谕将万安县治所迁至潺亭,称为万安县,是盐亭建县之始。公元535年更名为潺亭县。因潺亭境内多盐井,盐卤出产丰富,公元554年更名为盐亭县。

据《平太寰环记》引《蜀记》记载,南朝刘宋文帝元嘉十九年(442)于今盐亭县毛公乡侨置宕渠县和西宕渠郡,隶益州(治今成都市区),是为县境州郡建置之始。梁大同元年(535)改西宕渠郡为实郡,又分广汉县(治今射洪县广兴乡)新置北宕渠郡,于灵江之东盐井亭置盐亭县,因井为名,作为北宕渠郡郡治,此为盐亭建县之始。盐亭县城即今云溪镇,北周保定初(562),建高渠郡、县时,即设治于此,依杜甫“云溪花淡淡”诗句得名。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5-31
三国时置县,隋改为玄武,宋真宗大中详符五年(1012年)改为中江。

  中江是著名文学家苏易简、苏舜钦、苏舜元、吴泳、吴昌裔的故乡。唐宋文人王勃、卢照邻、杜甫、文同、范成大、魏了翁以及清代文学家李调元等都曾寄寓县内,留下不少佳作。

  公元前26世纪至301年,三皇五帝时期,中江为属山氏地,归属国梁州管辖。据《史记.五帝本纪》中记:“黄帝封次子昌意,降居若水。娶属山氏女曰昌仆,生帝颛顼高阳氏。既立,因封其支庶于属”。是为蜀国。

  公元前300年至202年,秦代时期,废蜀国,实行郡县制,中江为属郡地,始建于公元前300年,历时99年。

  公元前201年至公元431年,汉代、三国、晋代和南北朝前期,中江为妻县、伍城县并存,上属广汉郡管辖632年。公元前201年,中江始建妻县县城在今三台妻江县辖区千子坟附近。公元278年,始建伍城县,县城在今东山坝。中江南面地区是妻县,北面是伍城县辖区。

  公元432年至582年,南北朝后期,中江为伍城县、妻县、怀归县并存,上属玄武郡管辖150年。公元432年,中江建置玄武郡,郡城在今玄武坝。同年,中江建置怀归县,县城在今杰兴龙坡附近。公元437年,废怀归县入伍城县,至此,怀归县历时5年。

  公元583年至678年,隋代时期,中江为玄武县、飞乌县并存。公元583年,改玄武郡、伍城县为玄武县。至此,伍城县历时305年。公元593年,废妻县,在南面建置飞乌县,县城在今仓山镇北面三里左右的飞乌坝。至此,妻县历时794年。公元602年,又在玄武县城建置凯州,历时140年。凯州下辖玄武县、绵竹县、金水县、飞乌县。

  公元679年至1011年,唐代和宋代前期,中江为玄武县、飞乌县、铜山县并存。公元679年,建置铜山县,县城在今广福镇中学所在地。因当地产铜,县城坐落铜山之麓而得名。公元742年,玄武县,飞乌县、铜山县的上属改为梓州梓潼郡(今三台)管辖,历时218年。公元960年,三县上属改为潼川府(今三台)管辖,历时416年。

  公元1012年至1278年,宋代后期,为中江县、飞乌县、铜山县并存。关于1012年,改玄武县为中江县。原因是忌讳“玄武”二字。就其地理位置而言,以水命名,江水从县城中间流过,江东是城中,江西是谭家街。这条江古代曾叫中江,清代以来叫凯江,自安县、罗江至中江县城折东流至三台入涪江。中江位于沱江和涪江水系中间,故名曰中江。至此,玄武县历时429年。中江县、飞乌县、铜山县仍然属潼川府管辖。

  公元1279年至1375年,元代时期,飞乌县、铜山县统一为中江县。公元1279年,废飞乌县入铜山县,至此飞乌县历时686年。1283年,废铜山县入中江县,至此,铜山县历时604年。三县统一后,中江县仍然上属四川北道广元路潼川府管辖。

  公元1376年至1934年,明清两代和民国初期,中江县上属潼川府管辖。公元1376年,改潼川府为直隶潼川州,潼川州下辖中江县558年。

 公元1935年至1957年,民国后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中江县上属遂宁专署管辖。

  公元1935年,建置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川北行署遂宁专署,下辖中江县23年。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5-31
蓬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东晋永和11年(公元355年)就建巴兴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定名蓬溪县。勤劳智慧的蓬溪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宝梵寺壁画,鹫峰寺及白塔、四川抗金要塞蓬溪砦(寨)等荣载史册。1929年旷继勋率部于蓬溪大石镇牛角沟起义,次日建立了四川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蓬溪苏维埃政府,荣载《中共党史》、《解放军将领传》。蓬溪享有“五《史》之乡”的美誉。

今蓬溪县境内建立县级政权已1600多年。

  秦灭巴,蜀两国置巴,蜀两郡。汉高祖六年(前201),分巴,蜀两郡置广汉郡,今蓬溪县境属广汉郡广汉(治今射洪县柳树镇),郪(治今三台县郪江乡)两县。

  西汉末年,王莽夺取政权建“新”王朝,改益州为庸部,改广汉郡为就都,改广汉县为广信县。仅易其名,建置未变。今蓬溪县境隶属仍旧。

  东汉刘秀政权恢复益州,广汉郡和广汉县名。东汉末年,割广汉县南置德阳县(治今遂宁市城区),今蓬溪县境分属广汉,德阳,郪三县。

  三国蜀汉,后主建兴二年(224),分广汉郡置东广汉郡,今蓬溪县境分属东广汉郡广汉、德阳、郪三县。

  西晋武帝太康六年(285),废东广汉郡复置广汉郡。惠帝永宁元年(301),分广汉郡置德阳郡领辖德阳县。今蓬溪县境分属广汉郡广汉,郪两县和德阳郡德阳县。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桓温平蜀,罢德阳郡,置遂宁郡,郪县仍归广汉郡。永和十一年(355),划郪县东部和广汉县濒涪,郪两江地区置巴兴县。县治设灵鹫山,今蓬溪县境内始置县治。孝武帝(373~396),分广汉县置晋兴县(治所今潼南县玉溪镇)隶属遂宁郡。今蓬溪县境属遂宁郡巴兴、晋兴、德阳三县。

  刘宋泰始五年(469),改遂宁郡为东遂宁郡。今蓬溪县境仍隶属巴兴、德阳、晋兴三县。

  萧梁(502~534),德阳县更名小溪县。今蓬溪县境属东遂宁郡巴兴、晋兴、小溪三县。

  西魏恭帝二年(555),分东遂宁郡置怀化郡,改巴兴县为长江县,以境内有大江(涪江)故名。改晋兴县为始兴县,改小溪县为方义县。今蓬溪县境属怀化郡长江,始兴两县和东遂宁郡方义县。

  北周闵帝元年(557),于东遂宁郡置遂州,改东遂宁郡为石山郡.遂州领石山,怀化两郡.今蓬溪县境属遂州石山郡方义县及怀化郡长江,始兴两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撤郡留州,以州辖县。开皇十八年(598),始兴县更名青石县。今蓬溪县境属遂州长江、青石、方义三县。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以郡统县,遂州改为遂宁郡,领县仍旧。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行州统县制。遂宁郡更名遂州,属县仍旧。高宗永淳元年(682),割方义县北境置唐兴县,县治蓬川(今蓬溪县翔凤乡)。今蓬溪县境属长江、唐兴、青石三县。

  武后长寿二年(693),唐兴县更名武丰县。中宗神龙元年(705),武丰县复名唐兴县。景龙二年(708),析唐兴县北境置唐安县,县治设赤城镇茶店子。玄宗开元元年(713),废唐安县,徙唐兴县治于赤城镇茶店子。天宝元年(742),改唐兴县为蓬溪县。上元二年(761),长江县治迁徙凤凰川(今大英县回马镇长江坝)。今蓬溪县境属遂州蓬溪、长江两县。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省青石县入蓬溪县,七年(1074),青石县复置。徽宗政和五年(1115),升遂州为遂宁府。今蓬溪县境属遂宁府蓬溪、长江两县。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长江县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并入蓬溪县。蓬溪县则隶属四川行中书省顺庆路遂宁州。

  明洪武九年(1376),降遂宁州为遂宁县,蓬溪县改属潼川州。次年,蓬溪县并入遂宁县。洪武十三年(1380),蓬溪县复置,并将原青石县涪江左岸地划归蓬溪县。

  明末清初,四川长期战争,人口锐减,州县多废。清顺治十年(1653),遂宁县并入蓬溪县;顺治十七年(1660),遂宁县复置。

  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潼川州为府,蓬溪县隶属四川布政使司潼川府。嘉庆七年(1802),蓬溪县隶属川北道潼川府,直至清末。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5-31
安岳秦为巴蜀二郡地,南朝萧梁时,在今县区设慈普郡;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置普州及安岳县;州、县同治一城;隋初并入资州,天宝初改为安岳郡,辖六县;宋初仍置普州及安岳县,后置石羊县;公元1258年后,州、县俱废,公元1344年复置安岳县。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于安岳县复设普州,九年州废县存;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属川北道潼川府,民国初直隶于省,后改属嘉陵道;1949年12月属川北行政区遂宁专区,1958年划入内江专区,1998年5月划入资阳市。安岳建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建县时,县城位于铁峰山上,四周险固,安于山岳之上,故取名“安岳”。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5-31
乐至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秦统一中国前为古蜀国地。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设置多业县,为建县之始。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改名普慈县。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撤普慈县设乐至县,以乐至池得名。历代几经沿革,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

乐至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是陈毅元帅的故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7-07
恩  很好啊  那里载的啊
大爱不爱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8-03-22
1楼那个“繁,难”是什么意思哦?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8-03-22
三台是个大县,现任国防部长出生在那!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9-05-14
可惜呀,历史辉煌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9-05-29
  1.清雍正间,由广西布政使奏准,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以便选用官吏。
  冲谓地方冲要;繁谓事务繁重;疲谓民情疲顽;难谓民风强悍难治。
我喜欢地图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