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10阅读
  • 0回复

[资源]呵护绿色家园——新中国成立60年陇南市林业建设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10-17
呵护绿色家园——新中国成立60年陇南市林业建设综述

新闻来源:陇南日报    责任编辑:李必强    发布时:2009-10-16

--------------------------------------------------------------------------------

呵护绿色家园

——新中国成立60年陇南市林业建设综述


记者 张 帆

  陇南,因为随处可见的青山绿水,向来被人们称为“陇上江南”。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温暖陇南大地,更加激发了陇南人民发展林业的热情。陇南的林业建设事业与时代同行,历届地委、行署,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政及林业部门始终如一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上一系列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长期战略任务来抓,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发展林业建设事业,共同呵护绿色家园,为建设生态陇南付出了艰辛努力,也收到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等综合效益。

  到目前为止,全市林地面积达到2000多万亩,其中人工造林7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33.5%提高到42.4%,活立木蓄积增加到近5000万立方米,共发展特色经济林450多万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快速崛起,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使林业产业逐步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柱。

  国土绿化成绩斐然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武都区米仓山群众在当地基层党委、政府的带领下,为改变山区干旱、荒芜和贫穷落后面貌,毅然在荒山荒坡上实施植树造林,拉开了陇南大规模国土绿化的序幕。从1982年起,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以及各驻陇南单位都积极响应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号召,植纪念树、造纪念林活动蔚然成风,人们参与国土绿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明显提高,形成了“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良好社会风尚。

  1998年,全市启动了国家长江中上游防护林重点工程建设,国土绿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到2002年底,一期工程建设完成造林任务501万亩,初步形成了以“五山二梁”为骨架的生态林带,即西礼香山60万亩防护林带、成县鸡峰山10万亩封山育林林带和武都米仓山10万亩、麻崖子梁5万亩、宕昌毛羽山5万亩、文县高楼山5万亩综合治理防护林带,构成了陇南市生态建设人工林防护体系的主架工程。

  2001年,全市启动国家退耕还林重点工程建设,使生态建设步入快车道,林业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07年,陇南市被评为全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先进市,西和县、武都区、礼县被评为全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先进县。到2008年底,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312.2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23.6万亩,荒山造林179.9万亩,封山育林8.7万亩,使全市193个乡(镇)、31万户、140万农村人口受益。

  2002年,全市“绿色长廊”大示范区建设启动以来,全市已完成公路绿化823.41公里,完成人工造林242.12万亩,示范区内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截至2008年,全市林业用地面积为2208.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720万亩,森林面积达到1775.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33.5%提高到42.4%,增加了8.9个百分点,特别是国有林区森林覆盖率由55.4%提高到76.9%,增长了20.5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增加到近5000万立方米。林业建设使全市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陇南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逐步推行,山权、林权和林业经营体制问题突出,亟待解决。

  1982年8月,按照国家和省上统一部署,陇南市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三定”工作正式启动,全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以经济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在陇南市广大农村迅速崛起。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全市各县(区)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加大改革力度,实行荒山承包、租赁、拍卖政策,林业产业发展步子进一步加快。尤其是200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特色产业做到最大化”的目标后,全市上下迅速掀起了大抓特色产业开发的热潮,使特色产业开发步入历史最好、最快时期。这一时期,特色林果产业基地面积迅速扩张,以礼县长城浓缩果汁厂为代表的一批龙头加工企业已经兴建起来,森林生态旅游兴起,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截至2008年底,全市林业部门直管的四大特色经济林面积已累计达到445万亩,其中:花椒面积达到203.6万亩,核桃210.8万亩、油橄榄14.17万亩、银杏17.02万亩;已建成以特色林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21户,仅2006年实现产值3.46亿元,利税4250万元;已建成宕昌官鹅沟、成县鸡峰山、文县天池、康县阳坝梅园沟、徽县三滩等国家、省级森林公园6个,每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创收300多万元;全市特色果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值逐年上升,主要特色果品总产量由2005年的17.79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25.14万吨,产值由2005年的6.02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1.08亿元。

  目前,成县和康县已经发展为核桃大县,先后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武都区已经发展成为花椒和油橄榄大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和“中国油橄榄之乡”,礼县已发展为苹果大县,特色果业已经成为全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主产区已涌现出了一大批依靠发展特色果业实现发家致富的能人大户。

  同时,全市非公有制林业得到长足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非公有制办林业规模达210万亩,投入资金6.1亿元,其中面积100亩以上的大户就有350个,经营面积达108万亩,经营方式呈现出大户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买断经营、公司+农户等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喜人局面。2007年,宕昌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启动,标志着林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将在全市逐步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进而促进林业生产力的更大解放。



  科技支撑体系初步形成

  林业要发展,科技须先行。

  多年来,陇南市把林业科技工作始终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全过程,主要造林树种的良种选育、外来优良树种的引进、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等方面的新技术研究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林业科技推广网络日臻完善。目前,已完成了科研项目57项,17项获省级以上表彰或奖励,获市级奖励29项。

  在林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创新、开发和示范推广方面,全市推广了10项林业适用技术,扶持了4187位林业科技能人,建设了215个百亩以上规模林业科技示范点,进一步强化了林业科技支撑体系。

  在植树造林活动中,严格按照造林技术规程和有关标准开展各项营林工作,严把作业设计关、整地关、种苗关、栽植关、检查验收关,大力推广多树种混交、丰产栽培等实用先进技术,还开展了送良种、送资料、送工具、送技术和帮助读好一本书、练好一把刀、建好一个园、带好一个村的“四送四帮”活动,使造林质量明显提高。每年完成以病虫害防治、修剪、涂白、刨盘、灌溉、施肥等为主的经济林综合管理100万亩,累计完成果树嫁接、高接换优和更新改造2000万株。

  全市上下非常注重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共引进经济林新品种100多个,特别在核桃产业上,通过国内外核桃专家的共同审定,选育出了符合我市实际的核桃主栽品种18个,为全市核桃品种化栽培奠定了基础。为了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网络,全市整合现有林业科技人员,积极筹备成立陇南市特色产业研究院,下设核桃、花椒、油橄榄三个专业研究所。林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全市共组建各类专业协会73个,新发展会员1960名,不仅有效拓展了技术服务网络,而且提升了特色产业开发的水平和档次。

  陇南市林业建设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宽对外合作渠道的广度和深度,先后与美国、希腊、以色列等国家开展了国际合作交流,邀请油橄榄、无花果、开心果等方面的专家来我市讲学,开展互访和技术交流。根据林业建设的需要,各重点工程县还建设和完善了林木良种繁育中心、林木种子加工与贮藏中心、良种基地和采种基地,逐步实现了主要造林树种良种化、种源基地化、种子加工机械化,并不断加强林木良种审定工作,大力推广林木种苗新技术、新成果,提高了林木种苗科技含量。

  目前,覆盖全市的监测体系、林业有害生物检疫体系基本形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不断增强,防治更加科学。森林资源管护成效显著

  长期以来,全市把坚持依法治林,加强林业执法工作作为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来抓,相继建立健全了以市、县(区)、林场(林业站、保护区)林政执法和森林公安为主体的林业法制体系,在基层林场(林业站、保护站),护林站、点(行政村)组建了专职护林员队伍,使林业建设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市县林业和有关部门狠抓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全面贯彻各项林业法律法规,强化森林采伐限额木材流通管理,有序推进了林业综合执法工作,使乱征乱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非法经营运输木材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时,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护林防火有关精神,层层落实护林防火双轨责任制,严格执行护林防火值班和巡查制度,加强通讯、监测、扑救、交通等硬件建设,强化了森林资源的监测和扑救手段,避免了重大火灾的出现。

  2001年,陇南市正式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确定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管护面积1013.7万亩,8年共完成封山育林20万亩、工程和生物围栏58.8公里,做到了面积、人员、责任、措施四落实。2003年,陇南市启动重点公益林建设,国家下达重点公益林补偿面积231万亩,通过积极争取,2006年又追加了31.4万亩,总面积达到262.4万亩,每年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252万元,公益林建设工程进展比较顺利。通过两大工程的实施,基本解决了基层林场国有林、乡村集体林管护资金问题,使各项森林资源保护措施落到了实处。

  自1978年建立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全市先后建立了市县管理的文县尖山、武都裕河、两当灵官峡、礼县香山、康县神龙沟、成县鸡峰山等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38.5万公顷,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13.86%,自然保护区建设初具规模。



  林业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

  经过长期的发展壮大,全市市、县级林业机构从改革之初大农业时期的一个科、股室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管理科学、机构健全、职能完善、队伍庞大的林业综合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和管理全市林业建设,健全了造林绿化、资源林政、林业科教、森林公安、计划财务、人事劳动等管理体系。

  结合国土绿化和各项重点工程的实施,市上和九县(区)相继成立了绿化办公室、森林防火办公室、长江防护林建设办公室、退耕还林办公室、林业特色产业建设办公室、天然林保护工程办公室、公益林建设办公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办公室以及支柱产业建设办公室。为了强化职能,推进林业各项工作,市、县(区)还成立了林业调查规划队,林业科学研究所、林业科技推广站、林木种苗管理站、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等林业事业单位,县、乡两级成立了基层林业工作站,在主要交通要道和林区出口设立了木材检查站。同时,完善了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使主要国有林区资源保护措施落到了实处。

  目前,在全市2936名林业工作者中,有基层护林工作人员1200多人、森林公安民警258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林业工作者兢兢业业、扎实苦干,用汗水铸就了辉煌业绩,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在造林绿化、资源保护方面的国家级、省级、市(厅)级等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个人,林业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使得我们的家园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随着全市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林业建设事业也将谱写出新的辉煌篇章。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