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881阅读
  • 7回复

[地名由来]南通的地名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4-02-03
“崇川”的由来  
  南通古称通州(俗称南通州),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为什么又有崇川之称呢?
  通州之名始于五代十国之时,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春,周世宗柴荣,战胜南唐,尽收江北、淮南土地,以南唐在此设立的静海都镇制置院升为静海军,随即又改称通州,辖静海、海门、崇明县。通州之名,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据有关古籍记载,古人是以南通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而取名为通州的。

  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为了避太后父名之讳,曾一度改称崇州,亦称崇川,后又复称通州,太后就是宋真宗刘皇后,宋仁宗是真宗的第6个儿子,为李宸妃所生,刘皇后无子,收为养子。真宗临终,遗诏尊刘皇后为太后。因仁宗年幼,太后垂帘听政,处理军国大事。太后的父亲叫刘通,宋初在京师掌握禁军,保卫皇都,后又从征南北,有战功,卒于军旅途中。是年,时值太后生日,仁宗下令天下避太后父讳,这就是通州改称崇州的原委。崇字取自辖县崇明。仁宗天道二年(公元1033年)三月太后逝世,八月仁宗皇帝下诏中外不要再避六太后父讳,从而又恢复了通州之名。所以南通在历史上有十年时间称为崇州。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4-02-03
如皋
古老的如皋,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青墩人定居劳作,如皋正式建县,已有1500多年历史。
  历代如皋人民勇敢进取,辛勤耕作,在开辟交通、繁荣经济、发展文化、抵御外辱方面,留下了许多古老的故事和优美的传说,谱与了源远流长的历史篇章。

青墩文化 雉皋古地
  古代如皋, 地处扬泰冈地的东南边缘。 这一带“土高色赤”,人们习惯地称它为“赤岸”。今天东陈镇一带,古代就叫“赤岸村”。
  扬泰冈地成陆后不久,就有人类在这里处息劳作,离如皋不远的海安青墩遗址,为我们提供了今天海安、如皋、如东一带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生动图景。
  1978年,在海安县西北约28千米的河岗乡青墩地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南京博物苑等单位三次进行发掘, 共发现墓葬98座,出土生活、生产用具和装饰物品478件,还发现稻粒、核桃、菱角及麋鹿、猪、狗的遗骨和大量蚬壳等。经考古鉴定,遗址距今5300多年,自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
  当时,这一带气候温湿,青墩人在土墩上建造了低矮简陋的木屋,过着定居生活人们使用磨制的石斧、石锄、石锛等工具开垦荒地,种植庄稼。他们还采集果实,捕捞鱼贝,扩大食物的来源。青墩人已经了狗、猪、牛等牲畜。
  青墩人不使用兽骨制成的骨铲、骨锥、骨镞等工具,发明了角质的叉型投掷器和纺轮。青墩人已经掌握了原始的种麻、纺线、织布的技能。他们还根据生活需要,烧制造型美观的陶器。陶器中有一种十分美观的夹贝陶,体现了滨海地区原始制陶业的地方物色和青墩人对捕捞贝类的综合利用。
  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逐渐有了剩余。在青墩人的墓穴里,出现了稀有的璧、环、坠等玉器。随葬品的多少,反映了青墩氏族公社内部已出现了贫富差异。
到了夏朝,如皋地区属扬州地域。西周时为海阳地,仍为扬州区域。
  如皋地区有历史记载始于春秋时期。最先属吴国,叫郧,又名发扬、发繇口、发繇亭。 其中心就是现今距如皋城北18千米的海安县立发桥。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霸中原,灭邗国,筑邗城,开邗沟,沟通长江和淮河。当时有河道经发扬向西流注邗沟。从此,这里“居民安定,行旅停止”。后来,这里成为春秋时期遣发徭役的水上交通口, 所以又叫发繇口。公元前483年,吴国与鲁国、卫国等国的国君以及宋国的皇瑗在郧会盟,在此建了一座亭子,所以这里又叫发繇亭。北宋时,在发繇口建造了一座石桥,此后这里就改叫立发桥。立发桥是当时这一地区36个盐场运盐的必经之地,又是和其它州县交通的要道。
  公元前473年,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郧地归属越国。传说越国大夫范蠡佐助勾践灭吴后,就辞官偕西施作五湖游。他们曾来到如皋车马湖这个地方。那时候,这一带为浅湖区,风景秀丽。范蠡就是从这里弃车马改乘舟浮海去齐国的。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他乘画舫游览过的湖取名范湖,湖中小洲取名范湖洲,弃车马的地方取名车马湖。如今,湖早已变成陆地,但这三个地名一直沿用下来。
  战国初期,越国被楚国打败,郧地为楚国所有,复名海阳。秦朝时属九江郡。西汉初吴王刘濞的辖地,改地名为海陵。刘濞靠煮海盐谋利,开凿河道运盐,从扬州茱萸湾经海陵仓到如皋运河的前身。
  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设置海陵县,县治在今泰州。如皋是海陵县的一部分。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后,改海陵县为亭间,又叫亭门。王莽垮台后,亭间又复名为海陵县。东汉初年,撤海陵县,并入东阳县,属广陵郡(治所在今天扬州市)。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又恢复海陵县。
  东汉末年,江淮间多次成为军事集团混战的战场。曹操强令滨江郡县徙民,海陵县遂成隙地, 被废。公元242年,吴国大司马如皋人吕岱奏请孙权,获准招抚乡民回归,重建海陵县。
  西晋统一后,海陵改称海阳县,仍属广陵郡管辖。公元411年(东晋安帝义熙七年),从广陵郡划出建陵(今如皋白蒲一带) 、临江(今如皋石庄一带)5县,归南兖州管辖。从此,如皋正式建县,至今已有1500多年。
  如皋县的得名,起源于一个优美的历史故事。据《春秋左传》记载:昔时有一位姓贾的大夫,相貌丑陋,却娶了一位十分俊美的妻子。妻子见丈夫貌丑,郁郁寡欢,三年不说不笑。为了博妻子的欢心,有一天贾带上妻子“御以如皋,射雉”,一箭就射中一只野鸡。妻子很高兴,始解颜谈笑。贾大夫感慨地对人说:“人的才能不能少啊!我若不会射箭,妻子就会始终不和我说话。”西晋杜预注《春秋左传》:皋,水边高地;如,往也。”
  春秋时期,如皋滨江面海,境内河港很多,芦苇丛生,麋鹿、野鸡成群,党有人到里游猎,是著名的射雉场所。后来,人们就把贾大夫当年射雉的地方取名“如皋港”,港侧村庄就叫“如皋村”。到了东晋义熙七年建县时,又据此定县名为“如皋”。据考证,如皋港就是今天如城镇丰乐桥西的秀水港。清乾隆年间《如皋县志》载:“如皋城濠河有支流入海月寺,经六桥南流,合于凤凰池,绕出谢恩桥,南至秀水港,绕出如皋村故址,……今易名秀水港矣。”不过,现在港早已不存在了,秀水港成了巷名。
  根据贾大夫射雉的故事,如皋又别名“雉水”、“雉皋”。西晋文学家潘岳《秋兴赋》中有“耕东皋之沃壤兮”的佳名,如皋的历代文人为赞美家乡的美好,常借用赋中“东皋”一词作为家乡的雅称。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4-02-03
海安的由来
古称海陵、吴陵。
东晋义熙7年(411年)设宁海县,唐景龙2年(708年)置海安县,取"大海不扬波,海水永不泛滥"之意。
历史上曾属如皋、泰州。
民国时期曾改紫石县。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4-02-03
启东
汉以前这里是江口海域,唐初江口涨出东洲和布洲,五代属海门县,元至正中至清熙初,又为大海风潮所毁,今通吕公路以南部分都沦为大海,雍正乾隆以后,又逐渐复为桑田,后沙洲渐涨,与大陆相连,并逐渐向东延伸,1928年设县,有"启吾东疆"之意,便名启东。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4-02-03
海门
后周显德4年(958年)设县,意为江海门户。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4-02-03
通州
南北朝时为长江口的一个沙洲,名壶豆洲,后改为胡豆洲。五代时取"海疆平静"之意,称静海镇,后周显德4年(958年)建城,称静海军,后改通州,意为水上交通方便。民国初废州立县,并为区别于河北(今属北京郊区)通州,称南通县。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8-11-17
南通市

    江苏省省辖市,简称通。位于北纬3141′06〃~3242′44〃,东经12011′47〃~12154′33〃。地处长江三角洲东北部。东濒黄海,南临长江,适当江海交汇之处,称江海门户;南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西与扬州毗连;北与盐城接壤。全市河、江、海贯通。属中纬度地带,亚热带温湿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左右。物产丰富,人文荟萃,系鱼米之乡,史称为崇川福地。
    南通历史悠久。远在5000多年以前就有人类氏族部落,南通先民已开始在这里生活、生息和繁衍。
    隋以前,南通市区一带逐渐成洲,始称壶豆洲,后又称胡逗洲,洲上多流人,以煮盐为业。唐代,胡逗洲与陆地连接,唐政权设盐亭场、狼山镇。五代十国时,南通称静海,先后设东洲静海都镇、静海都镇制置院。后周显德五年(958)周世宗克静海,初设置静海军,后改通州,辖静海、海门两县,始筑州城。州名来历,据明万历《通州志》记载:“州之东北,海通辽海诸夷;西南,江通吴越楚蜀;内,运渠通齐鲁燕冀。故名通州。”又,《读史方舆纪要》载:“州据江海之会,由此历三吴,向两越,或出东海,动齐燕,亦南北之吭喉矣,周显德取其地,始通吴越之路,命名通州。”宋天圣元年(1023),通州一度改称崇州,又名崇川。明道二年(1033)复称通州。政和七年(1117)后,通州一度改为静海郡。元至元十五年(1278)通州升为通州路,至元二十一年恢复为州。清雍正二年(1724)通州升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改称南通县,设县知事公署。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当月2日华中行政办事处决定,划南通城和唐闸镇、天生港镇、狼山镇、陆洪闸及近郊农村成立南通市。目前,南通市辖海安、如皋、如东、南通、海门、启东6县及城中、港闸、郊区3区。1984年4月,国务院批准南通市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nbsp;1987年,全市总面积8000.65平方公里。人口755.75万。其中市区面积120.65平方公里,人口42.82万。工农业总产值为164.12亿元,其中市区为44.59亿元。通过综合改革和对外开放,南通市已经发展成为国内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一个工业港口城市。
    南通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其中尤以近代的历史城市格局和历史建筑最具有特色。目前市区共有文物保护单位56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另有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即狼山风景名胜区和濠河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处,即濠河历史文化保护区。
    南通的经济发展,始于盐业生产。西汉吴王刘濞开凿运盐河,通海陵(今泰州),使煮海积盐成为沿海一带的主要产业活动。至唐代,盐业生产日渐发达,泰州到如皋的运盐河也逐渐延伸到通州,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置利丰监于通州。盐业生产带动了盐运业,引来不少盐商、富户豪绅至通州居住,使城市规模日渐扩大,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通州城已有居民4.3万余人,明洪武年间(约1373~1386)又发展为6.9万人,通州成为当时苏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随着通州海岸渐向外延伸,留下大片宜于开垦的滩地。经垦殖,这里遂又成为著名产棉区。随着植棉业的推广与发展,农村家庭手工纺织业逐步兴起。这样,南通除盐、渔之利外,又有了花、纱、布这3种紧密联系的商品,促进本地市场的繁荣。明万历年间采石筑新城,新城与旧城相连,将城区较原来扩大了五分之二。清代,通州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村植棉业更为普遍,棉花产量提高,家庭棉纺织业兴旺,通州被誉为“土布之乡”。
    清末,在张謇的首创与倡导下,南通近代经济起步。毛泽东在谈到中国近代民族经济时曾说过,讲到民族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光绪二十五年(1899),张謇几经周折、奔走集资,建成大生纱厂,开创了南通近代的工业、农垦、交通、邮电、商业、外贸、金融等经济事业,形成官商合办(亦称绅领商办)的大生资本集团。大生纱厂时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型现代纺织厂之一。光绪三十三年,大生纱厂有纱锭6.68万枚,占全国民族资本纱锭数的13.8%,在国内各城市中位居第三。30年代,南通被媒体称作“小上海”、全国“模范县”。
    在大生资本集团的带动下,南通近代冶金、机械、轻工、食品、化学等工业也于本世纪初先后起步,资生冶厂、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通燧火柴厂、大达公碾米厂、大隆皂厂、大昌纸厂等相继建成。曾制成布机、抽水机、轧花机、内河小轮等机具。铁锅、火柴、皂烛、粮油等一批民用生活必需品由传统的土法生产进入近代工业制造行列,部分产品还销往国外。
    与此同时,南通城市电灯、电话等近代事业也逐步兴起。光绪二十五年,大生一厂用余电配供唐闸,为南通民用电之始。民国5年通明电气公司成立,城区逐步普及照明用电,从此有了南通电力工业。民国2年,大聪电话公司创办,当年城区、唐闸通话,不久即扩展至乡、镇,并发展长途电话业务。城市街巷路灯等公用事业也随之起步。
    随着经济事业的发展,南通近代金融业诞生。清末,金融机构仅有当铺、钱庄。民国9年由大生股东投资组织成立淮海实业银行,除办理存、放业务外,并收抵有价证券,代理南通地方公债。江苏、农民、交通、中国等中央、地方银行先后在南通设立分支机构,推动南通经济发展。日军侵占南通后,运用日伪银行在南通进行经济掠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南通市在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方针指引下,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培育健全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等推动新体制建立方面进行了许多改革探索。使得城市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南通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交通,经济的繁荣又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因滨江临海,河江海贯通,水运一向兴隆。早在唐代,南通就已是一个航运的港口了。宋代以后,南通成为苏北漕粮、海盐运输的枢纽。“运者转漕粟而达京师,盐者转十场之盐而达于运司”。明清时,南通随着植棉业和纺织业的兴起,成为苏北平原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福建、广东的商人来南通买棉花及织物“巨艘千百,皆装布囊”。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张謇建立通州大生轮船公司,购置轮船,开辟通沪航线;光绪二十九年,在唐闸建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光绪三十年,筹建天生港大达轮步公司,次年又在上海十六铺建立大达轮步公司,并在天生港建“通源”、“通靖”两座趸船码头,近代航运日趋兴隆。但在日军侵占南通和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时期,港口衰微破败,经营困难。解放后,政府大力建设南通港。目前,南通港不仅承担着南通市及苏北东部地区客货进出口的接转任务,同时还为上海等沿海港口分流,为长江流域广大地区和沿海省市部分货物中转提供了方便。对外开放以来,已直接和日本、美国、菲律宾、澳大利亚、苏联、香港等43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个港口通航,进入沿海大港行列。
1984年4月,南通成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历史上南通就与世界各地有过较多的交往,唐开成三年(838),日本和尚圆仁随遣唐使入唐求法,过海泊岸,途经掘港,拜谒国清寺,住寺半月,回国后著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所著《马可?波罗行记》中记述了当时通州繁华富庶的景象。清末民初,与外部世界交往更为频繁,韩国的历史学家、诗人金沧江寄寓通州,与本地人士作学术、文化交流;荷兰水利专家特来克等为南通的水利建设作出了贡献;木村忠治郎、西谷虎二等日本教师曾应聘到通州师范执教。大生纱厂建成后使用英国机器,聘请随机技师,引进先进科技。同时南通也多次派人去日、英等西方国家考察工业、水利、教育。宣统二年(1910)在上海成立大生公司,独家经营英国好华特牌各种机器。民国9年(1920)创办南通绣织局,在上海成立南通绣品分局,于美国纽约第五街设立分公司,经营刺绣名家沈寿主持的南通女红传习所的绣品。民国10年,在上海成立专营对外贸易的新通贸易公司,分公司设在天津,从事进口粮食、纸张、玻璃、机器、五金、颜料、汽车等业务。解放后,南通内外贸易不断发展,南通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紧密。交往领域已从政治、经济发展到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新闻、宗教等多个方面,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外交往新局面。南通市进一步对外开放,逐渐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市政、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相应发展。
    南通近代学校教育创办较早。在张謇“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倡导下,光绪二十八年,由大生资本集团集资,在市区三元桥畔建造南通师范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设置完备的民立中等师范学校。光绪三十一年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光绪三十二年创建了中国较早的通州女子师范学校,以后又陆续开办了南通公立中学以及从事农工商业技术教育的农学堂、商业学校、纺织专门学校、医学专门学校。民国5年又创办中国第一所从事特种教育的南通盲哑学校。民国17年将医学、农学、纺织3科合并成南通大学(民国1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以南通学院立案)。建国后,南通市的教育事业规模有了很快发展,逐步健全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形成合理协调的教育体系,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南通文化艺术事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产生过一批著名人物,历史上曾经出过三个状元和诸多名士。张謇于本世纪初在南通开创了中国近代文化事业,其中有光绪三十一年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国内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民国元年创办的南通图书馆;民国3年由著名刺绣艺术家沈寿主持的女红传习所;民国8年兴建的当时国内一流的剧场——更俗剧场,为梅兰芳、欧阳予倩联袂演出,剧场专辟梅欧阁以示纪念;民国8年创办由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主持的南通伶工学社等。五四以后,南通青年演出了进步话剧,成为全国进步话剧的一支重要力量,由此南通被称为“话剧之乡”。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丹、顾而已、钱千里等就是当时南通的主要演员。南通的刻纸、彩灯和风筝均享有声誉。解放后,南通的传统文化艺术得到发展。
    南通山明水秀,景色宜人。五山(狼山、军山、剑山、马鞍山、黄泥山)以其娇小玲珑,别具一格的“水石盆景”之美而久负盛名。五山成弧形排列,高低错落有致,陆上望去似精巧的“旱盆景”,水上看又宛若俏丽的“水盆景”。绚丽多姿的山光水色,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留下了众多的诗篇。位于狼山东北约三公里有啬园,张謇及其子张孝若葬于此。长约15公里的濠河环抱南通全城,被誉为“少女脖子上的翡翠项链”。南通的宝塔以其建筑的独特流传于世,“南通三座塔,角分四六八,两塔平地起,一塔云中插”。3塔中,五福寺的文峰塔、天宁寺的光孝塔坐落在南、北濠河畔,广教寺的支云塔位于狼山之巅,3座塔成为南通历史的象征。
    解放后,人民政府建造劳动人民文化宫、少年宫、人民公园、唐闸公园、五山公园。扩大了狼山、濠河河滨公共绿地,扩建了五山、濠河风景区。1983年狼山新建“法乳堂”,同时在五山修缮了古建筑,新开山路,新建亭、台、石、栏。在马鞍山、黄泥山新建龙爪阁、梅林春晓等景点。1984年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确定广玉兰为南通市市树,菊花为南通市市花。新建濠河林荫道近千米,濠河两岸绿化带长达10公里,进一步为市民提供了游憩、活动的场所。(转发)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8-11-21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