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40阅读
  • 1回复

[地名由来]通州“路国”探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8-09-21
    路县名称因何而来?
    普遍的说法,“路县”是西汉时期从渔阳郡蓟城东郊划出建县,因蓟城东首要驿路取名的“路县”,“路”即“通”的意思,所以后来叫“通州”。按照这种说法,“路”就是道路的意思。
    这种解释看上去似乎很合理,但有很多疑点解释不通。一是每条驿路都有专有名称,如同今天的公路,没有哪一条公路取名“公路”,这个“蓟城东首要驿路”有没有专有名称吗?答案是肯定的,有。二是“蓟城东首要驿路”在今通州有驿站吗?有,“潞驿”,有记载说“潞驿”名称源于“潞水”。“潞水”原名称“沽水”。
    东汉改“路”为“潞”,称潞县,“潞”源于“路”是史学家们公认的说法,那么驿站“潞驿”应源于“路驿”。显然,西汉时期这个“路”不是道路的意思,是专有名称。这个“蓟城东首要驿路”专有名称应为“路”,驿站名称应为“路驿”。“路县”名称应当源于这个专有名称“路”或“路驿”。“路”或“路驿”名称从何而来呢?
    先别着急,先谈谈“路”姓。我国的姓氏大多是以国为姓,源于诸侯国兼并,弱国被强国灭亡后,为了复国便于联络,大多以国为姓。路姓也不例外,夏商周时期华夏诸国中出现过若干个路国,一些戎狄蛮夷也建立过路国,亡国后大多以国为姓,唯独通州“路”例外。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路,原作潞,初为水名,后为县名(故城在今北京市通县东八里),居者有以县名为氏者。这种解释不合常理,以县为姓目的是什么,难道是为了复辟“路县”?复辟“路县”有什么作用,还不是为它人下属。
    笔者认为通州“路”也是以国为姓,下面探讨一下通州“路国”存在的可能性。
    一、夏商周时期通州“路”不是晏国辖地
    普遍的说法,春秋之前今通州地属古燕国,这种说法根据不足。
    史前时期就存在“终北国”,这在山海经中有记载,但并没有晏国(古燕国)的任何记载。商周时期,燕山一带为山戎地,存在着若干山戎国。比较大的国有,晏国,大致活动在今河北易县一带;无终国(分大无终和小无终),活动在河北玉田县和天津蓟县一带;孤竹国活动在河北卢龙、迁安一带;令支国活动在河北迁西一带。
    春秋时期燕将秦开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今通州地属渔阳,由此可见,今通州地归燕是在此之后,夏商周时期通州“路”不是晏国辖地,应当属于山戎地。那么会不会存在山戎“路国”呢?可能性极小,找不到丝毫的历史记载。山戎“路国”存在的可能性极小。
    二、通州“路”是古路国的余部分支吗?
    据《姓氏源流》记载,黄帝封炎帝庶子于路国,求言之后受封于路国,尧封帝喾子玄元建立路国。这些路国及其它古路国亡国后,均以路为姓。由于历史久远,查不到与通州“路”有联系的任何资料。通州“路”有可能是古路国的余部一支,但可能性几乎为零。我国南方曾有“路人大竹”国,已有人考证是南方土著,与华夏诸路国没有任何关系。
    三、通州“路”可能源于山西上党“路国”
    据《姓氏源流》记载,路姓一支出自隗姓,炎帝之裔。黄帝封炎帝之裔于路,即春秋时赤狄潞子(今山西省潞城市),国人称潞氏,后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潞又写作路,也称路氏。潞氏源于潞水之名而得姓。
    再对比一下通州“路”,路县、潞县、潞水、潞河,这些名称不仅仅是巧合吧,它勾画出了山西路国迁徙的轨迹。晋国灭亡路国后,路国人到哪里去了,历史没有记载。大致情况应当是,路国余部逃离家园,来到今通州地,重新建立了路国,将沽水更名为潞水,也就是今所称为的潞河。这个路国应该是独立的国家或无终国的属国,因为春秋前期还没有实行郡县制。
    四、通州“路国”存在的旁证
    1.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渔阳郡辖渔阳、狐奴、路、雍奴、泉州、平谷、安乐、厗奚、犷平、要阳、白檀、滑盐十二县。其中狐奴、路、雍奴、厗奚、犷平、白檀、滑盐等县使用的名称都应当是山戎诸国的故国名称。因此,“驿路”和“路驿”应为道路和驿站的专有名称。西汉路县名称应来源于道路或驿站名称。
    2.春秋时期肥国被晋国所灭,肥子逃奔燕国,燕封肥子在今河北卢龙、迁安一带建肥子国。肥国余部的另一支逃到今山东肥城,建立肥国。根据这一旁证,路国余部逃奔无终国建立路国是顺理成章的。这类的例子举不胜举,例如:匈奴逃到欧州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燕国人卫满逃到朝鲜建立了卫满朝鲜国等。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09-21
一家之言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