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982阅读
  • 9回复

泗水的变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7-29
泗水发源于今山东省蒙山南麓,是流经江淮大地上的一条古河道。历史上是淮河上的最大支流,其影响范围几乎占淮河流域的三分之一。历史上,泗水曾汇集过古反水、古睢(睢同濉)水、潼水、沂水等诸多著名河流入淮,规模很大。

宋金以后,黄河南决频繁,夺泗夺淮,黄河夹带的大量泥沙逐渐淤没了泗水河槽,到明代中叶,已成高屋建瓴之势,决溢不断。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北徒,留在泗水古道上的是一条高出两岸地面4~6米的废黄河。

对于古泗水下游流向和入淮地点说法不一,最具代表的有三种:即至淮阴故城(秦故县,今淮阴县码头镇附近)西入淮,古称泗口;至睢陵入淮;自成子洼入淮。

《水经注·泗水篇》云:“……泗水东南至下相故城(秦故县,原宿迁城西南7里许)东,……泗水又东南得睢水口(宿迁城东南10里许,古称小河口,后为黄河夺泗所淤)。泗水又经宿预城(晋县,汉为犹县,今泗阳县郑楼乡古城)之西,又经其城南,故下邳之宿留县也。又东经凌栅(凌县故城治,汉县,今泗阳县史集乡凌城)南,……泗水又东南经淮阳城(今泗阳县城厢西7里锅底湖附近之桃源滩),城北临泗水,……泗水又东南经魏阳城(泗阳故城治,汉县,魏文帝改泗阳为魏阳)北,城枕泗川……泗水又东南经角城(晋淮阳郡治,今泗阳县李口北)北,而东南流注于淮。”又云:“淮泗之会,即角城也,左右两川翼夹,二者决入之所,所谓泗口也”。《水经注》记载淮水走向:“淮水又东,历客山,经盱眙县故城西。”“又东北至下邳淮阴县西、泗水从西北来流注之。”将以上文字结合起来看,泗水下游流向和入淮地点已十分清楚,即为当今宿迁至淮阴县码头镇附近之废黄河一线。

那么,成子洼是否也是古泗水的入淮故道呢?

今日成子湖长25公里,宽7~12公里,湖底高程9.5~12.5米,西侧为泗洪县安东岗,长35公里,宽3~10公里,东部为泗阳县卢集、高渡一带岗岭,长15公里,宽3~5公里。两岗地面高程一般为15~21.5米。古泗水从两翼岗岭进入成子洼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关键是成子湖上游地区,主要是泗阳县中扬乡一带,地势较低,现地面高程12.5~16.5米,若揭去上部黄泛沉积物,古之成子洼则由今之成子湖挡浪堤向上游伸展到今废黄河堤下,也就是古泗水的堤脚下,由此向上游平均伸延了12公里,宽约4公里,得黄泛前地面高程9.5~10.5米,比两侧古老地面低4~5米,与今成子湖前身同为一带洼地。从地理形势分析,由于泗水逼进成子洼 ,而且仅一堤之隔,由此入淮的可能性极大。

然而在成子洼地区所有土层资料中均未发现古河槽存在的痕迹。在更新世沉积层中也未发现有砾石。由此可证明古泗水主流不曾从这儿经过。

那么古泗水横穿成子洼大门口,河水暴涨时是否会向成子洼漫溢呢?回答也是否定的。钻探资料显示:古泗水与成子洼之间有一岗岭相隔,东起泗阳县临河集附近,西经仓集镇、洋河镇南直至泗洪县归仁集,其中临河至仓集一段先是作为古泗水右堤,后来黄河夺泗又成为黄河右堤,恰好封住了成子洼入口处。

岗岭在成子洼处宽约600米,顶高程13.5~14.5米,比附近的成子洼最原始地面高出7.5米以上,比附近的黄泛前一般地面高出3.5~4.0米,比附近的大约宋金时期的古泗水河底高出15米,岗岭土质全为上更新统粘土夹砂礓,土质坚硬,厚38米,几乎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屏障。

上述土层资料与历史记载完全吻合。民国《泗阳县志》引《河防一览·黄河图》云:总河潘季驯始筑遥堤,“自烟墩(今临河集东南)迤西至白洋河(今洋河镇附近),因高岗为河湖分域,不设堤防。”说明直到明代中期以后,在泗水河槽已普遍淤垫的情况下,此处岗岭还在起作用。有关资料还表明,明代中期以后,黄河在泗阳境内横溃涌溢,唯独上述地段未曾有决口的记载,虽两临水,也始终未被列入险工险段。

另据《泗洪县水利志》介绍:“古代从归仁到洋河一线是分水岭,岭北的雨水向睢水和泗水排汇,岭南雨水向淮河排泄。”又称:“黄泛前,归仁向东北为一分水岭地,地面高程高于海拔13.8米以上。岭 北涝水排至泗水,岭南涝水排至安河。”由上可知,该岗岭不但封闭了成子洼入口处,而且也封闭了安河洼入口处。这就是古代白洋河、睢水、泗水为什么不能直接入安河洼和成子洼的主要原因。睢水后来由于受黄泛影响,下游几次改道,迂回曲折,都未越过这一障碍,直到形势更加恶化,睢水才被迫南下安河洼入淮。

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潘季驯筑归仁堤,一方面障睢入黄涮沙,一方面保护明祖陵。笔者发现,归仁堤是以这一带岗岭为基础规划的。潘季驯因地制宜地利用了这一有利地势。追朔到东汉末年和 曹魏时期洪泽湖周边屯垦,因有了这一带岗岭,安河洼和成子洼可以免遭洪水为害,就地拦蓄、灌溉、排涝都比较方便,加上土地肥沃,应是当时十分理想的开发区。

泗水暴涨时,不可能向成子洼漫溢还有另一个原因,即古泗水自成子洼以下,两岸原始地面高程降低较大,一般高程只有8~10米,有的还低于6米,按照流程、地点、比降分析,即使是河水暴涨,也是先从低洼处漫溢横流,泗水在成子洼处难以形成较高水头,超越高岭 是不可能的,因此古泗水不曾从成子洼入淮。至于从睢陵入淮一说,因找不出任何证据和理由,故更难以成立。郦道元所描述的泗水下游路线几乎代表了古泗水在全新世乃至更早时期的流向,其间河线未见有较大的变迁。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7-29
泗河,发源于今山东省泗水县东陪尾山区,向西流经曲阜、济宁、鱼台,折向东南,流至今江苏省沛县境内。在山东省境内,有洙水、洸水和菏水等支流汇入泗河。在沛县境内,有发源于今山东省滕县东北的南梁水和漷水,平行向西南流大致在鱼台县东南约六十里处汇入。泗河向南流至沛县东南,右岸有上接汴河,自西南向东北经丰县至沛县故城东的泡水汇入;再向东南经古留县(在今沛县东南),折向南流经铜山县北垞城至徐州市区东北有汴河汇入。

汴、泗合流,穿过徐州市区继续东南有沂、沭两河在其北侧相继汇入。沂河发源于今山东省沂源鲁山一带山区,大体南流,经今江苏省邳州市,至睢宁县古邳镇汇入泗河。沭河发源于今山东省沂水县北部山区,与沂河平行南流,至江苏省宿迁市西北处汇入泗河。泗河继续东南,在下相县故城东(今宿迁市城西南约七华里)接纳濉河至淮阴县汇入淮河。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7-29
从公元1128年开始,黄河由汴、泗河注入淮河,到公元1194年全河正溜夺汴、泗入淮。首先是对汴河的影响。元代,黄河由河南封丘南、开封东至杞县分为三股:一股经杞县、太康由颖河入淮河;一股经鹿邑、亳州由涡河入淮河;一股由汴河经商丘(时为归德)、虞城、徐州汇泗河南下入淮。颖、涡两河严重淤塞,致使整个河流移到商丘至徐州段的汴河故道。

被黄河侵夺和运河利用的泗河,经过明、清两代的整治,除黄、淮、运交会口外与黄河完全脱离关系,结束了元、明、清三代借黄河与泗河行运的历史。清咸丰年间,黄河改道北徙,山东境内的运河即因缺乏水源接济,濒于断航。清宣统三年(1911年),津浦铁路的通车,加之洪水危害,在徐州境内的运河趋于断航。南来船只,只能季节性通航至今邳州运河镇。

南四湖、骆马湖的形成和沂、沭、濉河的变迁也与南北大运河的开发、黄河夺汴夺泗密切相关。

南四湖是南阳、独山、昭阳和微山四个湖泊的总称。其中,南阳和独山位于山东省境内,昭阳和微山两湖则介于苏、鲁两省之间。南四湖原为泗河沿线的一片洼地。公元前132年黄河在濮阳瓠子堤(今濮阳西南)决口,向东南冲出一道新河注入泗河,黄泗合流了二十余年,致使邹县和滕县一带入泗山水受黄、泗高水位顶托无法入泗,被迫滞蓄在泗河东岸而形成了一片沼泽地。元代运河的开发,泗河遂为运河航道。元末,黄河在曹州白茅和金堤决口,在济宁、鱼台和丰、沛县一带漫坡流入泗河运道,邹、滕两县山水无法入泗,在泗河东岸,济宁之南,鱼台与邹县之间形成了周长七十六里的南阳湖。南阳湖的形成,将鲁桥至南阳镇一段泗水故道淹没在湖中,泗河仅留下从河源至鲁桥的上游一段,即今天的泗河。南阳湖以南,由于泗河以东的沙河、漷河和薛河等河流入泗受阻,在滕(县)、沛(县)之间的洼地,形成了周一百八十里的昭阳湖。明代前期,以高于运河水位的昭阳湖水源济运。嘉靖年间,黄河不仅不断侵淤泗河运道,而且越过运道侵淤其东部湖泊。公元1566年开南阳新河,将运道移至南阳、昭阳两湖之东,滕、邹两县山水被阻隔在新运河以东而无法穿运入湖,滞蓄在新运河东岸的独山脚下洼地,形成了独山湖。在新运河以东,由于三河口受沙、漷、薛三河之水,夏秋水涨,流沙淤垫运河。于是,在皇甫、东邵一带筑坝,沙、漷、薛三河滞蓄在微山一带,形成了几个相通的小湖:郗山南为郗山湖,东南为吕孟湖,又东南为张庄湖,又东南为微山湖。公元1604年自夏镇李家口至韩庄湖口开泇运河,使运道进一步东移,原在旧运河东岸的郗山、吕孟、张庄和微山诸湖改于新运河西,成为上承南阳、昭阳两湖蓄集各河来水的总汇。而排水出路不畅,洪水无法渲泄,水位抬高,致使郗山、吕孟、张庄和微山诸湖连成一片而形成微山湖。

骆马湖位于沂河与中运河交汇处的马陵山南麓,地跨新沂和宿迁。历史上,骆马湖并非湖泊。金代将领挞懒屯兵于此。当时,土地肥沃,称之为马乐湖,亦称落马湖。元、明以后,泗河河床逐渐被黄河泥沙淤垫,骆马湖开始滞蓄沂河来水。泇运河开通,切断了沂河和鲁南诸山水入泗之路,西引南四湖水,北纳鲁南山区群流,使原来的周湖、柳湖、隅头湖等几个小湖泊连成一片。

明末清初,骆马湖渐淤。公元1684年,水涨时湖面约有六七十里宽,八十里长。以后,湖底继续淤垫。公元1821年骆马湖开始放垦,高地有人居住。次年清丈,涸出土地一千八百九十二顷。清同治《宿迁县志》载:“每年汛期,遇蒙沂山水汇归湖内,滩地悉被淹没,及秋冬水势渐消,滩地涸出,播种二麦”。可见骆马湖在汛期仍然起滞蓄洪水的作用。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7-29
沂河本在下邳(今睢宁古邳镇)流入泗河,黄河夺泗,沂河入黄。泇运河截断了沂河入黄(泗河)之路。《邳州志》:“自泗夺河徙沂不南注,泇运既开,齐鲁讹挟水东南,营、武、沂一时断。堤墙繁多,而启闭之务,东障西塞而川莫乱”。沂河及鲁南山区诸河流失去了入泗通道。汛期,泇运河无法容纳上述群流,沂河被迫滞蓄在络马湖一带洼地。由于泇运河与骆马湖仅一堤之隔,而且在堤上建有减水坝,每至汛期,骆马湖水位暴涨,泇运河与骆马湖之间的大堤,随时都有溃决危险。为保护运道和宿迁城。明崇祯末年凿马陵山断麓,开拦马河(亦称六塘河)引水东注硕项湖。硕项湖淤垫后,公元1685年在硕项湖南北开挖南、北六塘河,在沭阳钱家集分别出武障河、龙沟河入灌河(亦称大潮河)东至灌河口入海。

沭河在明末清初,为保漕运在宿迁至桃源(今泗阳)之间的黄河北岸兴建徐升、崔镇、古城、刘老涧、温州庙等减水坝,向东北方向分泄黄河洪水。沭河受到压抑和破坏,在沭阳境内分成五股:一股入涟河入海;一股入桑墟湖;其余三段汇入硕项湖。由于黄河北岸在宿迁与泗阳之间大量分黄,致使桑墟、硕项两湖淤垫,沭河无法入湖,同时,涟河归海出路全部淤垫,入涟河的沭河分支也无路可走。沭河只得转向东北经蔷薇河入临洪河至临洪口入海。








濉河原在宿迁小河口(即睢口)注入泗河。明代后期,宿迁小河口被黄河淤垫,濉河又向南改道于白洋河口入黄河。明万历年间,潘季驯治理黄河,在归仁集至白洋河口之间筑东西横堤,以逼濉水入黄河。同时,利用归仁堤与黄河之间的三角地带作为黄河与濉河的滞洪区。天启、崇祯年间,濉河在孟山湖以下全部淤垫,改由孟山前经睢宁县南大李集、找沟集、祠堂湖至白洋河口入黄河。康熙中,在大李集南,自孟山湖东南开出一条新道,经四山集、乌鸦岭沿归仁堤入黄河。乾隆中,黄河河床不断淤垫,濉水无法注入黄河而分为二股:一股由谢家沟入洪泽湖;另一股经乌鸦岭出归仁闸由安河入洪泽湖。到咸丰年间,乌鸦岭出安河一股断流,濉水皆由谢家沟入洪泽湖

黄河夺汴夺泗,使徐州境内的汴河和徐州市区以下的泗河成为黄河行水六百余年的地上悬河:平均宽约三公里,高出附近地面三至五米,有些地段达八米;加之,南北大运河的开发,改变了原有的沂沭泗水系,即淮河流域的淮河水系变成淮河与沂沭泗两个水系。濉河被迫独流入洪泽湖。沂、沭、泗河互相侵扰,归海出路淤塞,致使沂、沭、泗河在其区域内泛滥成灾。

新中国建立后,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对沂、沭、泗水系进行了全面整治,在上游山区修建大型水库;中游利用南四湖、骆马湖和兴建石梁河水库调蓄洪水;下游以泄为主,开辟新沭河和新沂河。

新沭河是自山东省临沭县大官庄向东南开辟的一条人工河道,经临沭县大兴镇、江苏省东海县石梁河,向下接沙河至连云港市临洪口入海。同时,在大官庄老沭河上横筑一条大坝,迫使沭河一部分洪水入新沭河。

新沂河是从今江苏省邳州市华沂村堵闭了老沂河口门,向南开辟的新河道(即新沂河草桥段),使沂河全部流量入骆马湖。在骆马湖以东开辟新河道,自嶂山经新沂市口头村会沭河,向东横穿沭阳、灌云两县至灌河口入海。为了进一步把过量的沂河洪水通过新沭河东调入海,在沂河彭家道口至沭河大官庄,开辟长二十公里的分沂入沭水道。在沂河江风口处建分洪闸,在闸下开辟山东省苍山县至江苏省邳州市间的邳苍分洪道,分泄沂河洪水至邳州市滩上入中运河。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7-30
泗水 泗洪
一阴一阳 无终无始
终者日终 始者自始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7-31
黄河改道毁了富庶的黄淮平原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7-31
可惜现在一团糟!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07-31
我还以为是印尼的泗水。我对这个倒更感兴趣一点。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9-08-01
引用第7楼京崎于2009-07-31 21:36发表的  :
我还以为是印尼的泗水。我对这个倒更感兴趣一点。

我也是,不知印尼泗水(苏腊巴亚)的地名源头是怎样的
一个人在多大年纪上成名,他的心理年龄就会停留在那个年纪
http://weibo.com/u/1345017411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08-02
比较专业的帖子是曲高和寡的,楼主要耐得住清贫才好。
历史使人明智,现实让人迷失,未来令人痴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