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2009-07-06 07:22:13 半岛都市报
普查中发现元明时期文物
7月5日下午,记者从平度市文化局了解到,始建于元朝,全长130公里,距今已有729年历史的胶莱河(古称胶莱运河),今年被列为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将与京杭大运河同时进行申报。据悉,胶莱河仅在青岛地区流域就96公里长,现有的河道保存仍旧完好。日前,山东省考古专家在对河道沿岸进行普查时,发现元明时期建设水闸时连接石块用的铁锔扣,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
为申遗专家来青文物普查
7月5日下午,记者从平度市文化局了解到,始建于元朝,距今已有729年历史,全长130公里的胶莱河今年被国家列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将与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同时进行申报。日前,山东省考古研究所佟佩华所长一行4人来到平度,对平度沿线的胶莱河两岸进行了实地普查,为胶莱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前期摸底。
胶莱河古称胶莱运河,是山东半岛的一条重要河流,干流全长130公里。胶莱河南北分流,南流入胶州湾,北流入莱州湾。南胶莱河,也叫胶莱南河,为胶莱河自平度市万家镇南姚家村分水岭向南流入大沽河的一段河道。该河段始于元朝,于1280年开凿,历时五年而成。南胶莱河现为胶莱河主要排水干道,但当地群众仍称之为运河、运粮河。北胶莱河发源于平度市万家镇南姚家村分水岭北麓,沿平度市与昌邑市边界北去,于平度市新河镇大苗家村流入莱州湾。
村民捐出元明时期铁锔扣
据平度文化局局长何洪选介绍,这次实地普查,首先到了平度市万家镇南姚家村。当地村民介绍说,上世纪60年代中期,曾经拆除胶莱河上元明时期的古水闸,利用拆除的石材搞建设。经过在周围普查,发现了许多当时用的石材,其中一块上面有人工凿刻的石槽,石槽呈梯形。省考古研究所佟所长说,石槽是用来安放固定两块石材的锔扣的。
在村民姚人代的家中,专家们还发现了从古水闸上拆下来的固定石块用的锔扣。专家介绍说,锔扣就是用金属打成或铸成的锔子,用来固定两块石材防止被大水冲开。姚人代家中的锔扣形状像一个蝴蝶结,铁质铸成,左右两个梯形对称。出于对家乡文化事业的热爱,姚人代老人决定把存在家里近半个世纪的文物捐献给国家。锔扣的捐献,对研究胶莱河的历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物证。
青岛胶莱河河道保存完好
7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南胶莱河胶州市胶莱镇陈家闸子村附近的闸子桥上看到,蜿蜒盘旋的胶莱河非常壮观,而且河水清澈。“我们对河道两侧沿岸进行实地普查后发现,现在南北胶莱河被保护得非常完好。”山东省考古研究所佟佩华所长介绍,胶莱河在青岛地区流域长度达96公里,各方面保护得如此完好非常罕见。
据悉,南胶莱河和北胶莱河都发源于平度市万家镇的姚家村,南胶莱河从胶莱镇刘家花园流入胶州,在李哥庄镇汇入大沽河后入胶州湾。北胶莱河流经平度市万家镇、崔家集、明村、马戈庄 、张舍、新河六个镇,至莱州海仓以北,注入莱州湾。据悉,目前南胶莱河和北胶莱河主要用于灌溉和泄洪。(记者 黄超 通讯员 王学杰)
■相关链接
胶莱运河曾经年运粮60万石
元世祖统一全国定都北京,粮食需江南供给。至元十七年(1280年),大臣姚演建议开凿胶莱运河。元世祖忽必烈于当年七月任命姚演为总管,调兵万人,征民夫万人开凿运河,寒暑不辍。至元十九年(1282年)七月,自胶州陈村海口至掖县海仓口的主体工程初告竣工。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月,元世祖再令扩开,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河道运粮已很可观,其水手、军人2万,船1000艘,年运粮米60万石。后来由于河道管理、清淤等问题较多,特别是海运事业的迅速发展,胶莱运河的航运事业持续不足8年,即被海运取而代之。至1290年停止运粮。
明初胶莱运河时用时废,后来明朝着力于京杭大运河的漕运,而对胶莱运河的浚治采取反对和轻视的态度,使其在繁盛了10余年后再次陷入萧条。
琅琊台遗迹也准备申遗
据悉,此前青岛“够级”也曾计划申遗,但未被批准。2008年4月份,在胶南举办的琅琊台天文历法学术论证会上,琅琊台被确定为迄今已知的地面上遗迹尚存的我国最早的观象台遗址。此后的几个月里,当地一直以琅琊观象台遗址为核心,整合相关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准备。中国天文学会表示将全力支持胶南“申遗”工作,并愿提供技术支持。